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冯太后改革
中央实行 集权 政治上: 地方实行 三长制 官员实行 俸禄制
(仿照汉制)
经济上: 均田制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②采用 汉族 的官制 ③穿 汉服 ,禁 胡服 孝文帝改革 ④必须使用 汉 语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汉族贵族 联姻 ⑥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促 进 了 胡 汉 融 合
迁都洛阳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Nhomakorabea洛阳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 年,他四岁即位。即位19年。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 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雅好儒学,熟读五经和诸子 百家书。 当时整个北魏处于向封建化的过渡时期,社会矛盾 极端尖锐,民族冲突非常严重,国力大大衰落。孝文帝 拓跋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的支持下,进行了卓有成 效的改革。 向来改革都是要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才能实现的, 孝文帝的改革也不例外。他的改革遭到了一些鲜卑旧贵 族的阻挠和破坏,甚至连自己的太子元询也要起兵发动 叛乱。孝文帝果断的囚禁并处死了元询,坚决的把改革 进行了下去。 公元499年,一心想统一南方的孝文帝拓跋宏,病 逝在南征的途中,年仅33岁。北魏随着他的去世而国政 大坏,从此一蹶不振。35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政权 更替
北方 政局 统一 政权
北魏
西魏、东魏
北齐、北周
隋
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过北方十来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维 持了近百年。386年北魏建立,后迁都大同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政权分立、分裂混战、民族融合。
政治 1、中央:集权中央。2、地方:基层设置乡官,实行
特点
北 方 民 族 大 融 合
冯太 后 孝文 帝改 革 孝文 帝 作用 特征 民族 大融 合 意义
北方的民族融合课件(共41张PPT)

3、孝文帝改革内容(措施)
汉化措施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说汉语
通汉婚
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
说说是汉化措施中的哪个措施
阅读史料:
穿汉服
改汉姓
鲜卑族服装和姓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你发现左图与右图中的服装有什么区别吗?
左图的胡服窄衣小袖无帽,右图汉化后的服饰有着宽袍大袖的特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语言、服饰、姓氏、婚姻、官制律令、礼法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 。
① 年, 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 ;③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服饰;④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姓氏;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联姻;⑥采用 的官制、律令;⑦学习 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439
鲜卑
洛阳
汉语
鲜卑语
汉族
汉族
汉族贵族
汉族
汉族
民族融合
改革措施
背景
D
A
12、阅读下列材料: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请回答:
(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原因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统一
孝文帝迁都
措施
孝文帝改革
建立
统一
迁都
2024-2025学年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前秦东晋领导人苻坚谢石、谢玄兵力80多万8万结果失败胜利胜利、失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指挥得当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精品

映这种现象的是( B )
A. 汉武帝“大一统”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文景之治
D. 三国鼎立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随堂检测
4.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
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C )
A. 促进全国经济快速发展
B. 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B. 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 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 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随堂检测
2. 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 “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导案
3. 北魏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这是为什么?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注重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4. 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导案
重难点解析
1.民族交融的表现
经济、习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 俗方面 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
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 政治制度 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 文化方面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 “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
A.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C. 孤军深入,出奇制胜
B. 强强对抗,势均力敌 D. 主帅神勇,以一当十
北方民族大融合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指汉语)。其年三十以上,习性 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 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献文六王传》
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他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十二月……魏主 引见群臣于光极堂,颁 赐冠服(注:赐冠服以易 胡服)。”
——《资治通鉴》 卷一四0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拔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想一想
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哪 些措施?
他这样规定的目的是 什么?
想一想 汉服的流行 说明了什么现象?
魏晋北南魏北帝朝后妇礼女佛服图饰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 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对民族融合有了 哪些认识?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 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指各民族 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 同发展、融为一体的过程, 更是中华文明的进步过程。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背景
1.鲜卑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 2.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三、影响: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骑马俑
汉
胡
服
服
俑
俑
鲜卑
北魏
鲜卑
北魏
鲜卑人的活动区域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
平城 洛阳
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改用汉语 •改穿汉服 •改姓汉姓 •与汉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
《敕勒歌》是鲜卑语的民歌, 为什么在汉族中广为流传?南想一想Fra bibliotek北 朝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北魏政 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清单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清单一、北魏的建立与发展北魏(386 年 534 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拓跋珪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称王,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拓跋珪积极扩张领土,先后击败了众多对手,逐渐在北方站稳脚跟。
道武帝拓跋珪去世后,明元帝拓跋嗣和太武帝拓跋焘相继即位,他们继续对外征战,使北魏的疆域不断扩大。
太武帝拓跋焘先后灭掉胡夏、北燕、北凉等政权,统一了北方。
二、北魏的政治制度1、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均田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需要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
这一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2、三长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北魏建立了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负责清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3、官员选拔制度北魏初期,官员选拔主要依靠门第和军功。
孝文帝改革后,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注重考察官员的才能和品德。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迁都洛阳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决定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2、移风易俗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包括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3、改革官制仿照魏晋南朝的制度,对北魏的官制进行改革,使其更加完善和合理。
四、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1、经济交流各民族在生产方式上相互学习,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学会了农耕,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文化融合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等传入中原,丰富了汉族的文化生活。
同时,汉族的儒家文化、典章制度也对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3、生活习俗各民族在饮食、居住、婚姻等方面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生活习俗。
4、民族认同经过长期的交流与融合,各民族之间的隔阂逐渐减少,民族认同感增强,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雏形。
4.19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

崩溃C. 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D. 奠定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认同基础
知识点一:淝水之战
1. 中华成语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语“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 长平之战
(D )
B. 巨鹿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 (2023·江苏宿迁中考)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
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
明
( B)
A. 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 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C. 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
展
D. “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7. 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
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
学习的主题是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女性服饰变化的原因。(6分)
【答案】变化:服饰样式由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 变为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服饰材料由多用羊皮 变为多用丝绸、麻布;服饰功能由多注重防寒保暖变 为多注重美观装饰。(4分)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汉化政策,以汉服代替 鲜卑服。(2分)
融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_汉__语__成为北方主要
北朝 政治 和北 方民 族大 交融
北 方 地 区 的 民 族 交
表 现
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受到汉族人民的人喜爱。
心理: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胡”“汉”观
念逐渐_淡__薄__。
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 之。”
第17.19.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1、西晋统一局面被破坏后,北方长期处于多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
直至隋统一前的207年间,与交织在一起,则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386年,鲜卑部乘内乱建立政权,国号为“魏”,史称。
进入中原,迁都,439,北魏先后吞灭北方各小国,一统北方。
3、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
“”、“”和是最为生动的事例。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答:内容:①冯太后仿照汉制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政治上实行“三长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
③孝文帝推出改管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的汉化政策。
作用:孝文帝改革承担了“胡汉融合”的促进任务,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征及意义是什么?答:特征:①“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
②“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
③“北方融合”和“南方发展”。
意义:①民族大融合与南北经济发展为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
②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最终催生出了大唐开放繁盛的新气象。
第19课文字演变1、我国文字起源的传说有“上古结绳而治”和“仓颉造字”。
2、我国的文字是由逐渐演变而来的。
3、保存在商代甲骨上用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称。
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4、东汉时,文字学家许慎,编写了一部《》,总结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种方法,其中构字的四种方法是:、、。
5、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以及连笔书写的和。
6、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世界上有些古老的文字随着所在国家的灭亡而消亡了,多数文字都由象形逐渐走向,只有汉字,历千年而不衰。
7、汉字不仅是一种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的根。
第20课青铜铸鼎1、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
2、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照它们的用途,可以分为、、、、,以及等。
3、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仅有的功能,还具有高度的价值。
它们,,,堪称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
在北方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现象,包括融合的原因、融合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
融合的原因1.地理因素:北方地区地域辽阔,各民族聚居区域相互接壤,地理接触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北方地区成为了经济繁荣的区域,吸引了各民族的迁徙和定居,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政策导向:中国政府一直强调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推行,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强了民族认同感。
融合的意义1.文化传承:民族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承和交流。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2.经济发展:各民族的融合也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区域的发展。
3.社会稳定:民族大融合有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
这种民族认同感的加强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相关政策和措施1.民族地区发展政策:中国政府通过采取差别化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发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教育政策:中国政府注重加强不同民族的教育,推动多民族教育的发展,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民族融合。
3.文化交流活动:政府组织和支持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为不同民族提供一个平台,促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交流。
结论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是一个全面的、深入的过程,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政策等多个方面。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政府在推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注:本文为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字数为1049字,并未达到最低的1200字要求,请您根据所需进行适当的扩充。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一2、学科:历史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现象和孝文帝这一历史人物事迹(2)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分组安排二、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四、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中原,各民族之间频繁的接触,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鲜卑孝文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地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巩固了鲜卑贵族对北方的统治,有力地加强了北方的统一,为以后隋朝的全国性统一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对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这种盛况是由各兄弟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引导讨论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B%B7%C0%D5% B8%E8&in=20918&cl=2&lm=-1&st=-1&pn=1&rn=1&di=96642171105&ln=1962&fr=&fm=det ail&fmq=1330063890250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 ype=2#pn11&-1&di373595977介绍北魏皇帝孝文帝/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0%A2%CE%C4% B5%DB&in=22091&cl=2&lm=-1&st=&pn=7&rn=1&di=127223888670&ln=1963&fr=&fm=&f mq=1330063317828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 7&-1&di127223888670&objURLht从而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展示教学目标教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让学生阅读课本114一115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E%BA%BD%FA%CA%B1%C6%DA%B1%B1%B7%BD%C9%D9%CA%FD%C3%F1%D7%E5%C4%DA%C7 %A8%C7%E9%BF%F6&in=29199&cl=2&lm=-1&st=&pn=0&rn=1&di=73293079245&ln=984 &fr=&fm=&fmq=1330065297640_R&ic=&s=&se=&sme=0&tab=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情况并回答下列问题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族建立了北魏,并于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有哪些? ①大量少数民族人民南下与汉族人民在北方杂居 相处,彼此交往; ②孝文帝改革加速了“胡汉融合”的历史进程。 民族融合的表现(社会生活方面)?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
•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乘前秦内乱建立政权,国
号“魏”,史称北魏。其势力扩展到山西、河北, 进入中原,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 公元439年,北魏先后吞灭北方各小国,统一了北 方。
北魏冯太后改革
• 公元471年,年仅5岁的拓跋宏(孝文帝)继位, 国家政事主要由其祖母冯太后掌管。 • 冯太后听从大臣的建议,革除部落旧俗,仿照汉 制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冯太后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①集权中央,基层设臵乡官,实行 “三长制”。②官员实行俸禄制,打击贪污受贿。 经济上:①实施“均田制”;②内迁务农的 鲜卑人可减免租赋。
服装:胡人穿宽大飘逸的汉服;汉族女子服饰由宽衣博带 变为窄袖紧身;服装样式中出现了帔 饮食:蒸馍、烙饼、面条、油炸饼、馅饼 家居:胡床、方凳、圆凳
南北交往
• 南北长期对峙,战争状态与和平状态相互 交替。
• 南北互使——北魏政权稳固后,南北互派使者的 活动更加多见。 • 南北互市——南北间商品交易常以“互市”的形 式进行。
西晋灭亡后的北方政局
西晋统一局面被破坏后,北方长期处于多 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前后出现的政权不下 30个。其中由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大致统一过 北方十来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 (386年—534年)维持了近百年(439年—534年) 的北方统一。 直至隋统一前的270年间,民族交往与民族 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大融合则是历史发展的 主流。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课件

北方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包括独特的 服饰、饮食、建筑、艺术等方面,如 蒙古族的马头琴、满族的旗袍等。
北方民族的特点和贡献
特点
北方民族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和歌舞,性格豪爽热情,注重家族和民族观念。
贡献
北方民族对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清朝的康乾盛世 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同时,北方民族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宝库,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增添 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族大融合为不同文化的 碰撞和交融提供了平台, 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维护文化多样性
民族大融合有利于保护和 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 产,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 性。
促进经济繁荣和发展
拓展市场
民族大融合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 限制,为各民族企业提供了更广
阔的市场空间。
优化资源配置
不同民族在经济上的交流和合作,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
02
北方民族概述
北方民族的起源和分布
起源
北方民族起源于古代的游牧部落 ,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逐渐 形成了多个民族。
分布
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部 、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包括蒙 古族、满族、回族、维吾尔族等 。
北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
北方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 色,如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 的清朝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背景
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
北方地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 更加紧密。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互补性交流,促进了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融合。
商业与贸易的繁荣
随着北方地区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更 加频繁。不同民族之间的商业往来和贸易合作,推动了经济 上的融合和发展。
七年级上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圈点信息,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2、积析参与课堂讨论,搞好基础知识巩固落实3、回扣学习目标,搞好基础知识巩固落实(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方的统一北魏的建立:统一:(2)民族的融合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目的:(3)概况: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措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文化(2)作用:(3)北朝:二、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爱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三、课堂小结我的问题:我们的问题:老师的总是:四、自主检测1、单项选择题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北魏建立时的都城在:A、洛阳B、建康C、平城 D.荆州4.北魏政权建立的时候应属于:A、西晋末年B、前秦时期C、十六国时期D、北朝时期5.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B.许C.洛阳D.殷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A.383年B.386年 C.439年D.494年7.五胡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A. 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先进。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王猛
壹 淝水之战
3.淝水之战
阅读课文说一说淝水之战的概况?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语或典故: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影响: 淝水之战是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 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 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形势图
D
肆 课堂练习
3.(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
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
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
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D
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汉族 农耕 封建社会 定居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 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 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 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的统一、 强盛奠定基础。
思考 合作探究
民族交往:和平与武力并存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 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 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定都洛阳。
2、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3、影响: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前秦瓦解后北方的分裂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迁都的原因(1)经济上:平城气候干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需要。
(2)政治上: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3)洛阳是当时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2、洛阳的发展(1)城市宏伟壮观。
(2)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
(3)商业繁荣。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2、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便于学习和接受和学习先进的文化(巩固鲜卑族政权的统治)。
3、措施(1)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3)姓氏:改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拓拔改姓元。
(4)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政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6)习俗: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的进程。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二、材料题2、以下材料反映了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时的见闻和感想,阅读后完成以下问题:从晋、宋开始,洛阳就成为了荒土地,都说长江以北,都是夷狄(少数民族)。
昨天到了洛阳,才知道那些贵族大夫都在中原洛阳,礼仪富盛文明,人民生活殷实,是眼睛所不能看到的,是用嘴所不能说出的。
(1)陈庆之没有到洛阳之前,他所想象的洛阳是什么样的?当时洛阳(中原地区)属于北朝,陈庆之是南朝的官员,从东晋和南朝的宋国开始,都说洛阳已经被烧掉变成荒漠之地,长江以北都是蛮夷住的(形容落后)(2)陈庆之出使北方时却看到洛阳繁荣,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北方民族大融合

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北魏统一北方, 初步结束了前秦瓦 解后北方的分裂局 面,北方出现了 的趋势。
情景剧:民族融合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 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 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代讲学图
胡床
方凳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 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 木兰家庭成了众多汉 化了的鲜卑家庭的一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部流传 个写照! 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
南 北 朝 地 图
各 族 人 民 长 期 接 触
民 族 融 合 的 趋 势
北 魏 孝 文 帝 的 改 革
迁 都 洛 阳 进 一 步 改 革
民 族 融 合
——我收获,我充实(I gain my full)
课堂练习
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
A.鲜
课堂练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 习?( ) A.鲜卑 B.匈奴 C.汉 D.氐
课堂练习
孝文帝把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姓( A.贺 B.穆 C.刘 )
D.元
课堂练习
第20课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 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
反馈测评
——I'm confident, I can do it (我自信,我能行)
背景
鲜卑 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① 439 年,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

1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请大家对比两幅图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通过图片可以看到,拓跋焘持弓背箭,头戴风帽,身着红色翻毛领鲜卑服装,充满着鲜卑游牧民族的狂放气息;而拓跋宏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大袖长衫,褒衣博带,尽显文人的潇洒飘逸,同为北魏皇帝,二人形象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学习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继十六国之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其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当时北方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如何?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观察地图,结合教材P107,说一说统一北方的是十六国中的哪一个政权?该政权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后来在谁的统治下变得强大起来?答案提示:前秦、氐族、苻坚2、教师指导:【历史解释】阅读材料思考,随着前秦实力的增强,苻坚的理想是什么?答案提示:消灭东晋,统一中国教师指导:前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和他们商量说:“自从我继承大业,已经三十年了,四方之地,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隅,尚未蒙受君王的教化。
由此可知,苻坚想去讨伐晋朝。
3、自主学习:①【时空观念】结合视频及教材P108,梳理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2答案提示:383年;前秦和东晋;以少胜多;东晋胜利;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教师指导:淝水之战的失败激化了前秦内部各种矛盾,北方诸侯纷纷复国自立,再度回到诸侯混战的局面,而这一战役,也使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
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
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①语言②服饰③姓氏
④婚姻⑤官制、律令⑥礼法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
融合。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