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学课本里教了什么

合集下载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近年来,对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逐渐兴起,这是对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历史的重要追溯。

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特点1. 继承传统文化: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对诗词歌赋、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

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艺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学习古文诗歌,学生能够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引入西方教育理念:民国时期在教育改革中引入了西方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西方影响。

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灵活多样。

通过课文朗读、背诵、演讲、写作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特别是通过讲解文言文、新课文等形式,增加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理解。

二、内容1. 识字、词语学习: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以识字和词语学习为基础。

通过学习汉字的基本构造,学生能够逐步认识和掌握更多的词语,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古文诗词: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学习古文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学习古文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文化修养。

3. 经典故事和歌谣:通过经典故事和歌谣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国情怀。

这些故事和歌谣形象生动,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 口头表达: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演讲、朗诵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蒙学课本:民国老课本精华

蒙学课本:民国老课本精华

蒙学课本:民国老课本精华
民国老课本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民国老课本中有许多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其中最出名的文学作品当属《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等。

这些古典名著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特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民国老课本里面还有许多科学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化学等,这些科学知识的讲解十分清楚易懂,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结构。

此外,民国老课本还包含着许多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非常重要,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的祖国。

总之,民国老课本的精华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学、科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它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研究生活。

《民国老课本》读后感

《民国老课本》读后感

《民国老课本》读后感《民国老课本》读后感《民国老课本》内容简介:本书包括民国时期最通行的、质量最高的三种小学教材,即:《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世界书局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由教育大师叶圣陶编写、绘画大师丰子恺插图。

图画与文字有机结合,内容紧扣儿童生活,从儿童周围开扈,逐渐拓展到社会。

材料活泼隽趣,文体兼容博取,文章力选各体的模式,词、句、语调切近儿童口吻,以适应儿童学习心理。

本课本于1932年初版后印行40余次,影响深远。

《商务国语教科书》:由庄俞等编写、出版大家张元济校订。

特点是从居家、处世方面取材,以儿童周围事物和见闻立义,注重农业、工业、商业等实用知识和应用知识,穿插了不少聪明孩子的故事。

本书自1917年初版,十年间共发行七千多万册,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语文教科书。

《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由魏冰心等编写。

内容采用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故事、历史传说和儿童民歌等,取材丰富、文体活泼、语言规范、插图精美,以增加学生的阅读趣味,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用白话文编写的最早的教科书之一,初版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民国老课本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民国老课本(典藏本)》是目前第一本民国时期小学教材的精华本,囊括了当时最通行、质量最高的`小学教材,不仅可以一本书见全貌,而且具备收藏价值;《民国老课本(典藏本)》书名采用“民国老课本”,是对民国时期小学教材的最好概括,也更易为读者所接受,为同类图书所未有;《民国老课本(典藏本)》封面醒目,工艺运用精当,为同类图书所缺乏,质感很佳。

重温民国老课本,是当前各类媒体最热议的话题之一,这不仅是对?前中小学教科书及其课外读物的讽刺和反省,更是源于对民国老课本所反映的传统文化内涵的追捧和怀念。

民国时期的老课本,质量相当高,不仅均由教育大师叶圣陶等编写,而且由绘画大师丰子恺等插图,图文结合,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是民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出版物之一。

各类民国老课本如《开明国语课本》等,目前已在市场上脱销,并在网络上被炒出超出原定价数十倍的天价,可见其影响力。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

第一课
第三课
1
第四课
2
第五课
3
第六课
4
第七课
5
第八课
1
第九课
2
第十课
3
第十一课
4
第十二课
5
第十三课
1
第十四课
2
第十五课
3
第十六课
4
第十七课
5
第十八课
1
第十九课
2
第二十课
3
第二十一课
4
第二十二课
5
第二十三课
第二十四课 第二十五课
第二十六课 第二十七课
1
第二十八课
2
第二十九课
3
第三十课
4
第三十一课
第五课杨柳
第四课纸鸢
第六课黄帝
1
第七课嫘祖
2
第八课蚕
3
第九课丝
4
第十课家信
5
第十一课地球
1
第十二课蚁行 球上
2
第十三课陆
3
第十四课水
4
第十五课禹
5
第十六课汤武
第十七课牡丹芍药 第十八课华盛顿
第十九课笼球 第二十课驴遇虎
第二十一课二蟆 第二十二课雨
第二十三课墨 第二十四课纸
第二十五课丛树 第二十六课麻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孩子
大无出其 右 内容 课

月 书包
民国
生活
民国 弟弟

民国小学课本内容丰富

民国小学课本内容丰富

别特点 , 人篇 曰 记 多 选 女 性 人 物 传
记 。 又 有 不 少 涉
上, 他们 已走 在 时 代 的前 头 至 于 这 套 教 材 的 深 度 , 是 今 天 的 也
小 学教材 无法 比拟 的 。单说 文亨 , 文 课
用 的 是 文 言 。 这 倒 不 是 编 选 者 有 意 为 之 , 是 因 当 时 “ 文 化 运 动 ” 未兴 起 , 而 新 尚 案 头 读 物 尚 属 文 言 文 的一 统 天 下 : ( 自《 界 新 闻报 》 ( 年 5 2 摘 世 2… ) 月 8
感 悟 } F 法制参譬 、, EI
民国小 学课本 内容 丰富
口侯 会
偶 然 的 机 会 , 到 一 套 近 百 年 前 的 见 屉 文字 深 度 远 胜 今 天 : 6 书每册 4 课 , 20 , 容无 册 0 共 4课 内 昕 包 传 统 文 化 自然 要 占重 要 一 席 ,
《 让 》 《 貌 》 退 、礼 、 《 俭 》 《 友 》 崇 、交 、
蜂 》 《 》《 、象 、狮》、鹰》 《 《 、稻》、麦》 又如 《 , 《 色》、 热》 《 卜色关 系之发 明》、 火 《 、热 了 《 l 》 《 织》 《 J 、纺 J 、 纺纱机之 发明》、制麻》 《 、 《 蚕》 《 育 、 利用 废物》 《 、利用天然力》 ……
我辈汗颜?
《 阴》 《 惜 、 友爱 》、
《 睦 》 《自立 》 和 、 、 《 实 》 《 耐 》 诚 、忍 、
至 于 自然 科 学 的 知 i 除 了 另 有 专 只, 门课 程外 , 文教 材也 以生动 文字做 了 同 初 步 介 绍 : 看 看 这 些 题 目 : 蚁 》、 蜜 《 《
: 的女 孩 儿 也 有 _ 学 的机 会 当时 r

民国启蒙教育课程内容

民国启蒙教育课程内容

民国启蒙教育课程内容
首先,语文课程是民国启蒙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时期,语文课程主要以
古文、文言文为主,培养学生对于经典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学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其次,数学课程在民国启蒙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数学课程内容主要包
括了算术、代数、几何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历史和地理课程也是民国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课程主要
着重于中国历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

而地理课程则主要围绕着中国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展开,让学生对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最后,自然科学课程也是民国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
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通过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自然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总的来说,民国启蒙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
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这些课程内容不仅为学生们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通过对民国启蒙教育课程内容的了解,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教育资源,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一代国民做出更大的努力。

民国时期语文教材

民国时期语文教材


法国文学史家保罗· 亚哲尔:适合儿童阅读的书、好书 的标准:


忠实于艺术的书。就是诉之于“直观”,而得以培养儿童观察力的 书。是孩子们读了,也会觉得它具有质朴之美的书。 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这种书可以保护儿童,守住 想象世界的幸福,避开现实法则的束缚。 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 包括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包罗万象的生命。 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知性和理性的锻炼,并 不是可以立即产生利益的,也不是能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作用的。好的书 应该不以立即的效果为目的,而且决不可把它当作目的。 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人类心情的书。它们能 促进孩子们旺盛的成长力,使他们的精神圆熟,绽开睿智的花朵。 含有高尚道德的书。这种道德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能让人类的心灵 活泼起来、激奋起来,愿奔向真理的道德。
13学生喜欢的童话及原因统计表年级最喜欢的篇目理由最不喜欢的篇理由一年级雪孩子自己去吧小黄莺唱天凉了不好听二年级自己去吧小马过河最后一片树小猫种鱼两只小狮内容不够丰富没意思一天丑小鸭出来散步看见丁香花开了知道春天来了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
第3课:先生早

“先生,早。” “小朋友,早。”
第10课:三只牛吃草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 吃草。一只羊不吃草, 他看着花。
夏丏尊 :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 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 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 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 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 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 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民国小学课本

民国小学课本

民国小学课本偶尔看到几册印于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的线装小学课本,不禁震撼!不禁为当今的中国教育汗颜,不禁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深深忧虑!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人心却淡定。

人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

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

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

翻阅这几册线装小书,景深里都是天地之悠悠。

在此,我择其有图画有味道的几篇课文,配以拙文,分享于人,致敬民国童年。

第一课《职业》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的线装小学课本,第一课《职业》。

(网络图片)课文原文: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庄重。

进化的自然选择,适己而利人,善哉。

不可无职业,也不可职业乱窜。

犬捕鼠,多管闲事;猫看门,形同虚设。

世上职业千万,有需要就有职业;可世上好职业只有一种:喜爱又能谋生。

各司其职,便能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或能走向按需分配。

这些宏大的道理和主义,猫犬不懂,却能身体力行。

第六课《整洁》第六课《整洁》。

(网络图片)课文原文:屠羲时曰:凡盥面,必以巾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沾湿,栉发必使光整,勿令散乱。

教一件事,先教方法。

道理在事体里,厚积薄发。

据称联合国一份文件用五种官方文字打印,中文最薄。

语言也可整洁。

外看是仪表,内中透情境。

一个人,一亿人从小“勿令沾湿,勿令散乱”,蕴蓄华夏男儿的堂堂仪表。

第十一课《友爱》第十一课《友爱》。

(网络图片)课文原文:徐湛之出行,与弟同车。

车轮忽折,路人来救。

湛之令先抱弟,然后自下。

寥寥数语,淡淡白描,人、事、观点都有了。

众人平素相似,不一样在非常时刻。

危险、利益、困顿,最考验人。

这一课让我们看到什么呢?车与路都得适时检修;路有不平,人施于手;先救弱小,再自救。

事小道理大,放之于雪灾、地震、车祸、旱涝、战乱而皆准。

民国儿童启蒙教材

民国儿童启蒙教材

民国儿童启蒙教材民国时期,启蒙教育经历了辉煌的发展过程,为全中国的儿童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教材。

儿童启蒙教材是当时儿童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十分重要。

一九二七年,中国出版了被称为“四大启蒙书籍”的儿童启蒙教材,其中包括《说服小学》、《新小学》、《新学堂》和《新教材》。

这四本教材是民国初期最常用的儿童启蒙教材,为民国儿童提供了基础知识教育,使众多孩子从拙劣的师资和教学环境中脱颖而出。

在《说服小学》中,讲述了全部七年级学生所学课程,其中包括科学、地理、历史、语文、文学、数学、艺术、传统文化等课程。

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教会孩子们理论知识,注重孩子们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使孩子们可以在正规学校学习时有效地利用知识、获得更大的进步。

《新小学》也是一本总结历史课程的教材。

它的特色是,它将古代史记的重要事件,按时间排列起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儿童们讲述历史,促使儿童们对古代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新学堂》是一本关于人体和自然客观科学的教材。

它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人体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从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常识和知识。

最后,《新教材》针对汉文化课拓展了儿童学习的范围。

它特别强调儿童学习古代知识的重要性,让儿童们能够充分理解古代的文化,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古代文明。

这四本书是当时被用来培养国家未来儿童的核心素养教材,为儿童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料,从而使他们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质。

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又出版了一批新的儿童启蒙教材,其中包括《小学英语》、《小学数学教科书》、《小学物理课本》和《小学化学课本》。

这些教材针对当时西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推出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数学、物理和化学的方法。

这些新教材采用简单而生动的语言,探索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学习英语、数学、物理和化学的方法。

儿童启蒙教育在民国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量优质的教材涌现出来,深深影响了我国儿童的发展,为他们的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天的启蒙教育,也是继承和发扬民国儿童书籍的基础上,在保持其良好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儿童得到全面、系统的素质教育。

民国时期小学蒙语文教科书概况综述

民国时期小学蒙语文教科书概况综述

民国时期小学蒙语文教科书概况综述
民国时期小学蒙语文教科书出现了较大发展。

受到蒙古族精神文化融合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教科书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蒙古族文化。

首先,民国时期小学蒙语文教科书的特点是内容更加现代化。

比如,《民国小学蒙古语文》集中呈现了民国时期出版的蒙古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记叙文、翻译文等,使学生们
更加深入了解民国文化文艺。

此外,《民国小学蒙古语文》把蒙古文化与资料生活联系起来,使课本更加实用,同时强调与外界现实生活相关的知识,以激发学生们学习蒙古文化
的热情,并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民国小学蒙古语文教科书的教学方法也有相应改变。

比如1935年出版的《民国小
学蒙古语文》采用了实验教育的思想,在课本中引入了实践性课程,让学生们实践学习。

此外,采取了“问题—探究—掌握—联系—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
体验和理解掌握蒙语文真实感觉。

此外,受到社会革命的影响,民国小学蒙古语文教材的
话语也出现了巨大改变,在教科书中开始出现了更多深入的蒙古文文化内容,以促进蒙古
族文化文化融合的发展,繁荣学生的学习阅读环境。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小学蒙语文教科书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蒙古文文化教育素材,大大
地丰富了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了他们对文化文艺的体验,促进了蒙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蒙古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民国小学蒙古语文教科书,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蒙古族文化,从而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尊重。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引言:儿童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学形式,其发展受到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回顾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当时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并从中窥见民国时期小学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读书习惯和文学素养所做出的努力。

一、背景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转折点。

当时,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的建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兴起,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承载着诱发儿童情趣和培养儿童良好品性的文学形式,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

二、儿童文学创作的特点1. 文学形式的多样性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多样性非常突出,教材中不仅收录了名人传记、神话寓言等散文形式,还有富有韵味的童谣儿歌、优美动人的诗歌,再往后,还有关于乡土风情、农村生活等题材的小说,这样的形式种类丰富,旨在满足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2. 伦理道德教育的倡导在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中,伦理道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教材中的很多作品,如《小狗过街》,《铸剑者》等,都给予了孩子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努力向上、发扬民族精神。

3. 民族文化的宣扬民国时期,国家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本土文化的复兴,在这一背景下,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注重承载民族文化。

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传统神话、民间故事,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文化知识,也对中华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宣扬。

三、儿童文学在教育中的作用1. 促进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文学形式,能够引发孩子们对于阅读的兴趣。

民国时期的教材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选拔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激发了孩子们对于文学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阅读习惯。

2. 培养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儿童文学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教材中诗歌散文的鉴赏,帮助孩子们了解文学概念和修养,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受能力。

民国初年的小学语文课本

民国初年的小学语文课本

民国初年的小学语文课本作者:侯会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1年第13期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斤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至少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可以这样说。

这套“国文”(今天叫“语文”)共六册,供高小三年六个学期使用。

我大概总结一下,以为此书有三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纂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先说内容丰富。

六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

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粗算下来,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所占比例并不算大。

倒是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引人注目。

从题目上看,便有《鲁滨孙》《英民之特性》《斯密亚丹》《海伦》《达尔文》《苏彝士巴拿马两运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盲女》《巴黎观画记》等等。

其中《盲女》讲述美国“丧明失聪”的残疾女孩儿罕伦(即海伦·凯勒)自强自立、学有所成的感人故事——记得我读海伦事迹,是在上世纪80年代,并深为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愿望所感动。

然而当时30岁的我,见识竟落后于世纪初的一个小学女生,不免道一声:“惭愧!”此外,还有不少课文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

看题目,便有《习劳》《蚤(早)起》《慎微》《惜阴》《友爱》《和睦》《自立》《诚实》《忍耐》《退让》《礼貌》《崇俭》《交友》《爱护古物》等等,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

编者还特别注意到女生的性别特点,记人篇目多选女性人物传记。

又有不少涉及家政的课文,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姑舅》《家计簿记》《女子职业》《看护妇》……都是专为女生编纂的。

又有大量课文广泛介绍各类知识,以扩展学生眼界。

类似《国文》《文字》《小说》《诗歌》《书信》《阅报》等,意在介绍一般的语言、文体知识。

民国老课本(1-8册合集)

民国老课本(1-8册合集)

民国老课本(1-8册合集)民国老课本目录第一册 (3)第二册 (6)第三册 (10)第四册 (16)第五册 (25)第六册 (34)第七册 (45)第八册 (59)第一册第一课:人第二课:手、足第三课:尺、刀第四课:田、水、山第五课:狗、牛、羊第六课:一身、二手第七课:大山、小石第八课:天、地、日、月第九课:父、母、男、女第十课:红、黄、蓝、白、黑第十一课:小猫、三只、四只第十二课:白布、五匹、六匹第十三课:碗、几、桶、桌、盆、椅第十四课:我、鸟、你、虫、他、鱼第十五课:早起、月落、日出第十六课:哥哥、弟弟、上学去第十七课:书一本、图多、字少第十八课:池中鱼、游来、游去第十九课:水盂、墨盒、笔架、书包第二十课:窗前、阶下、红花、绿叶第二十一课: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第二十二课:散学、回家、青草地、放风筝第二十三课:兄大、妹小、兄唱歌、妹拍球第二十四课:开窗、扫地、拭几、磨墨、执笔、写字第二十五课:在昨日、今日、明日、棉衣、夹衣、单衣第二十六课:我姊妹、在房内、持剪刀、裁新衣第二十七课:竹帘外、两燕子、忽飞来、忽飞去第二十八课:在家中、孝父母、入学校、敬先生第二十九课:天初晚、月光明、窗前远望、月在东方第三十课:大路上、人往来、或乘车、或步行第三十一课:月季花、朵朵红、姊呼弟弟、快来看花第三十二课:虾多足、身有节、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第三十三课:鸟有两翼、故能飞、兽有四足、故善走第三十四课:渴思饮、饥思食、渴时饮茶、饥时食饭第三十五课:两岸间、架板桥、桥上行人、桥下行船第三十六课:庭前树、有鸟巢、小鸟一群、树间飞鸣第三十七课:画一幅、马八匹、或卧、或立、或俯、或仰第三十八课:姊呼妹、同游戏、拍皮球、踢毽子、滚铁环第三十九课:小室中、灯火明、母教女、取绒线、学手工第四十课:院中雄鸡、日将出、喔喔啼、日将中、喔喔啼第四十一课:一小舟、河边行、前有桨、后有舵、上有布帆第四十二课:有老人、提竹篮、入市中、买鱼一尾、步行还家第四十三课:左右手、共十指、左五指、右五指、能取物、能做事第四十四课:人面上、有眉、有目、有鼻、有口、舌在口内、耳在两旁第四十五课:玻璃缸中、金鱼两尾、小猫来、欲捕鱼、我入室、猫逃去第四十六课:好哥哥、好弟弟、手牵手、同回家、母为儿、解书包、携儿入室第四十七课:米多少、用斗量、布长短、用尺量、米十升、为一斗、布十寸、为一尺第四十八课:有客至、看我父、我迎客、入室内、父见客、问姓名、父坐右、客坐左第四十九课:小学生、十余人、操场上、同游戏、彼为将、持长刀、我为兵、负短枪第五十课:功课完、放学回、哥哥妹寻、同游庭中、晚饭后、坐灯前、先习国文、后习算学第二册第一课:新书一册、先生讲、学生听、先读字音、后读字形第二课:午饭时、天气热、黑云起、大雨至、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第三课:荷花上,有蜻蜓、两目、六足、四翅、身有节、能屈曲第四课:明月将出、虫声四起、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其声不一第五课:羊毛、鼬毛、皆可制笔、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第六课:头宜常沐、身宜常浴、发宜常梳、牙宜常刷、衣宜常洗第七课:秋日新晴、群雁南来、高飞天空、或如一字、或如人字第八课:园中花、先后开、桃花红、李花白、桂花黄、菊有多种、颜色不同第九课:小弟弟、在母怀、见姊来、伸手向姊、姊抱弟弟、窗前徐步第十课:梧桐两株、枝高叶大、霜降后、叶渐黄、西风吹来、落叶满阶第十一课:夜卧有床、床上悬帐、枕与席、被与褥、俱在帐中第十二课:一幼女、剪彩纸、削竹签、制为风车、风吹车动、旋转不已第十三课:雨初止、天气晴、一猎人、骑白马、出城去、手擎枪、向空中、击飞鸟第十四课:东西邻、两学生、一姓张、一姓王、早餐后、同入学、功课毕、同还家第十五课:春夏秋冬、是为四季、春去夏来、夏去秋来、秋去冬来、天气各异第十六课:有农夫、住山下、编茅为屋、编竹为篱、日初升、荷锄出、日将落、荷锄归第十七课:鸡有雌雄、雄鸡能鸣、羽毛甚美、雌鸡能生卵、又能伏雏第十八课:河畔有鸭、数十成群、头大、嘴扁、颈长、足有蹼、或游水中、或行岸上第十九课:取火燃烛、光照四壁、人在烛旁、壁上有影、人坐、影亦坐、人行、影亦行第二十课:小学生、集操场、分排两队、同习体操、先生发令、曰行则行、曰止则止第二十一课:雨将晴、河水清、两渔翁、须眉皆白、披蓑衣、戴箬帽、同坐岸上、张网捕鱼第二十二课: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第二十三课:牛力大、能耕田、能挽车、其肉可食、其乳可饮、其角与皮、皆可制器第二十四课:巷中有屋、四面短墙、向南开门、客堂在前、书斋在旁、卧室在后第二十五课:天方明、人已醒、披衣下床、日光满窗、梳洗完、至窗前、取帚指尘、取丰拭几第二十六课:一队长、执刀前行、数小兵、擎枪后随、列队出、旗影飘飘、开步走、鼓声冬冬第二十七课:座上客、远方来、父陪客、食午饭、饭后出门、与客闲眺、前有青山、旁有流水第二十八课:北风起、大雪飞、登楼远望、一片白色、雪止日出、檐溜成冰、其形如管第二十九课:口,有唇有齿、唇在外、其色赤、齿在内、其色白、饮食从口入、言语从口出第三十课:一童子、坐河旁、手持小竿、系饵钓鱼、水中鱼、来吞饵、钓丝一动、举杆得鱼第三十一课:鼠比猫小、猫比犬小、鼠见猫、匿穴中、猫不能入、猫见犬、登屋顶、犬不能上第三十二课:小池塘、春时水深、冬时水浅、两女子、在池畔、以桶汲水、以杵捣衣第三十三课:旷野结营、筑土为墙、杆头大旗、随风飘动、营门外、有两兵、手中持枪、分立左右第三十四课:古时兵器、有戈矛、有刀剑、有弓箭、近时兵器、多用枪炮、能及近、能及远第三十五课:我长兄、在他乡、年年作客、久未归家、我居家中、思兄无已、写信一封、问兄安否第三十六课:小园中、梅花开、我折两只、插瓶中、置案上、瓶中花香、时时入鼻第三十七课:书台上、墨一锭、砚一方、纸数张、墨色黑、纸色白、磨墨蘸笔、纸上写字、黑白分明第三十八课:河中两舟、一去一来、去舟风顺、桅上挂帆、其行速、来舟风逆、以桨拨水、其行缓第三十九课:小阁一间、四面皆窗、可以透光、可能通风、我来阁上、独坐窗前、笼中鹦鹉、对我学语第四十课:衣有长短、有大小、绸布尼绒、皆可为衣、绸衣美、绒衣暖、寻常衣服、呢布最宜第四十一课:好童子、能做事、朝起、自著衣履、夜眠、自铺被褥、当食、自取碗箸、入学校、又能勤读第四十二课:广场中、锣声起、群儿往观、一小猴、披红衣、戴假面、骑羊背上、东往西来、状如走马第四十三课:天晓日出、室中大明、有人早起、独立廊下、仰视天空、浮云来去、红日渐高、云散天青第四十四课:学生竞走、数人列队、先生执小旗、举手一挥、学生奋力前行、一人先至、众皆拍手第四十五课:大门开、两客来、一老一少、我问客姓、客问我名、请客人、坐室中、多立几侧、捧茶敬客第四十六课:宅后有园、叠石为山、山上筑亭、山下种树、姊姊妹妹、携手同游、妹登山、立亭中、遥呼姊来第四十七课:鼠,耳大,尾长,嘴尖,齿甚锐,能啮物。

民国小学国语课本具中国韵味 堪为儿童作文模范

民国小学国语课本具中国韵味 堪为儿童作文模范

做人常识,启蒙教化价值观民国老课本的另一特点是教给儿童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常识。

如初版于1917年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从课文目录便可看出编写者的意图:1.入学。

2.敬师。

3.爱同学。

4.课室规则。

5.操场规则。

6.仪容。

7.早起。

8.清洁。

9.应对。

10.孝父母……透过这些条目,我们看到的是《弟子规》的影子,即中国上千年来传统启蒙教育的核心:童蒙养正,固本培元。

但老课本并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采用大量儿童日常生活的小场景来达到教育目的。

如“亲恩”一课,画面中是一只老燕子叼着虫子,正飞向树丫间一窝嗷嗷待哺的小燕子。

“敬老”一课的插图是一个小学生捡起一位老人被风吹落在地上的帽子,双手奉还给老人。

“好学”一课课文为:“李敬文,年六岁,时向其姐问字,渐通字义。

”插图中有一几,几上摊一册书,姐弟二人一坐一立,姐正向弟弟讲解。

“睦邻”一课课文为:“母在厨房,制糕已成,命儿捧糕,送往邻家。

”画中母亲倚门而立,一儿手捧一盆糕走出家门,转头回望其母,母似做叮咛状。

这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课文,配上生动朴素的插图,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对于一些儿童一时不易领悟的“大道理”,老课本往往能用浅近通俗的事例来说明。

如“读书”一课,课文曰:“学生入校。

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

’先生曰:‘善。

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一问一答之间,点出了“读书”的要义,朴素而深蕴。

儿童一旦记住,便终身难忘。

我不禁想起古时私塾的开笔礼:儿童入学第一天,须用毛笔描一个大大的“人”字,意含“读书成人”。

由此可见,民国老课本与传统一脉相承。

可惜今天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却找不到这样的内容了。

老课本的编辑思想既传统又“超前”。

在上世纪初,职业教育还完全是新事物——甚至今天的小学教育中似乎也还没有这样的内容。

商务老课本中便已有“职业”一课,课文内容只有5句:“猫捕鼠,犬守门,各司其事,人无职业,不如猫犬”,将一个不无抽象的大道理说得如此深透明白,有趣有味。

民国初期小学国语教学参考书以及读物的使用及评价研究

民国初期小学国语教学参考书以及读物的使用及评价研究

民国初期小学国语教学参考书以及读物的使用及评价研究民国初期,国语教育经历了一次重大调整。

此时,开始从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变为现代汉语教学,国语教学参考书以及读物的使用也随之改变。

本篇文章将重点探讨民国初期小学国语教学参考书以及读物的使用及评价研究。

一、民国初期小学国语教学参考书1. 《小学读物》这是当时小学生必读的故事集,书中的故事通俗易懂,情节简单而生动,没有过于艰深的文字及深奥的道理,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孩子们能够培养语感和对于汉字的敏感度。

2. 《国语文小学课本》这是民国时期小学的国文课本,内容涵盖了汉字、注音、词语、组词、句子、修辞、作文等方面。

此书认真地讲解了每个汉字的读音、意义及用法,对于初学者学习汉字以及语法非常有帮助。

3. 《国语文小学读本》和《小学读物》类似,这本书也是小学生必读的故事集。

不过与其不同的是,《国语文小学读本》更注重国语文的阅读教育,故事中的语言非常清晰,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国语文字的阅读及理解能力。

二、民国初期小学国语教学读物1. 《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也是民国初期小学生必读的书之一,内容短小精悍,教育意义深刻。

此书帮助孩子们熟悉汉字,认识古代历史文化,培养品德观念,对于小学生学习国语语文非常有帮助。

2. 《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古代的家庭教育书籍,也是少儿启蒙读物。

此书课文简单明了,内容涵盖了孝、友、信、节、廉等道德准则,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3. 《格言联璧》《格言联璧》集中了多个国家及历史时期的名言格言。

这些格言包含了人生哲理、名言警句、思想智慧等,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陶冶情操,丰富内在的情感体验。

三、评价研究虽然民国初期小学国语教育参考书以及读物的选择有限,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对于国语教学的推广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相对于现代语文教材,民国初期小学国语教学参考书以及读物简单易懂,情节生动有趣,不过对于语文知识的讲解可能略显简单,缺乏严格的规范性教学。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引言语文教材在中国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

民国时期,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也逐渐开始发展。

本文旨在对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教学方法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1. 综合性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还涉及文学鉴赏、修辞技巧等方面。

教材内容包括文学作品、文章阅读和写作训练等,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2. 浸润国学经典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大量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 强调实用性与传统文言文为主的教学相比,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实用性。

教材内容包括了生活中常见的课文、对话和应用文等,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方法1. 体验式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采用了许多体验式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诗歌鉴赏时,教师会利用音乐和美术等手段,让学生通过欣赏、朗读和表演等形式,深入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2. 讨论式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讨论式教学。

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参与讨论,学生可以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

3. 实践式教学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写作时,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然后通过写作将观察、思考和表达相结合。

这种实践式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并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进行文学鉴赏、思考和创造等。

民国时期语文教材

民国时期语文教材

“国文教授,专在指导学生以研究的门径,使他们养成自己研究的能力和习 惯。无论读本和其他书籍,都要学生自己阅看,做成读书录,记载下列各事: 一、注释;二、各段大纲;三、全篇或全书的提要;四、批评。 教员在教室内,除临时讲解考问外,所做的事,大约是下列数种: 1.备学生的质疑; 2.指示研究方法和参考材料; 3.指导学生讨论; 讨论应注意下列各事: 1.句法,分段,文体,描写的技术,全篇的要义(表明的,含蓄的)等; 2.对于问题文,当注意问题的发生,要点,解决法和对各方面的关系; 3.对于艺术文,当注意作者的情调生活和他底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思潮。 以上各项,都应笔记。 读书录和笔记教员应每月或每周取阅一次,作为国文成绩底一种。”
第三,快乐的缺失。 第四,事实的缺失。

《猜猜我有多爱你》Sam McBratney

栗色的小兔子想要去睡觉了,它紧紧地抓住栗色的大兔 子的长耳朵,它要栗色的大兔子好好地听。它说:“猜猜 我有多爱你?”“噢,我大概猜不出来。”栗色的大兔子 说。“有这么多。”它伸开双臂,拼命往两边张。栗色的 大兔子的手臂更长,它说:“可是,我爱你有这么多。” 嗯,是很多,栗色的小兔子想。 “我爱你,有我够到的那么高。” 栗色的小兔子举起 胳膊说。“我爱你,也有我够到的那么高。”大兔子也举 起胳膊说。这太高了,栗色的小兔子想,我真希望我也有 那样的胳膊。 然后,栗色的小兔子又有了一个好主意,它朝下倒立, 把脚往树干上伸。它说:“我爱你,一直到我的脚趾够到 的地方。”“我爱你,一直到你的脚趾够到的地方。”栗 色的大兔子说,它把栗色的小兔子高高地抛到了它的头顶 上。



“我爱你,有我跳得那么高。”栗色的小兔子哈哈大笑, 它跳上又跳下。“可是我爱你,也有我跳得那么高。”栗 色的大兔子微微地笑着,它跳得那么高,耳朵都碰到树枝 上面了。跳得太高了,栗色的小兔子想,我真希望我也能 跳那样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民国小学课本里教了什么
作者:王丽
来源:《37°女人》2012年第03期
作为一名语文教材编写者,当我第一次见到重版的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和世界书局这3套民国小学国语老课本时,仿佛重新发现了汉语的美。

并且,它解开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民国时期不少人念完小学之后,便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

潜移默化的审美观
老课本第一眼吸引我的,与其说是内容,不如说是版式和装帧。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世界书局国语读本》。

这套读本的字体选用颜体楷书,字体方正,笔力雄健,富于阳刚之美。

儿童天天面对这样的国语课本,天长日久,自会受其熏染,其作用相当于书法字帖。

读本一页一课,每课均有插图,采用中国传统写意技法,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一草一木,均寥寥几笔勾出,活泼灵动,意趣盎然,让人一翻开课本,便觉一股扑面而来的中国气韵。

老课本在文字和插图的配合上也别具匠心。

图与文的位置不拘一格,随课文内容而变化。

因所选课文多为韵文,故排列不求上下对齐,而是一行行参差错落,配上优美方正的颜体楷书,犹似一串串珠子,叮叮当当落在纸页上,产生节奏之美。

如第15课《手拉手》:“好朋友,好朋友,手拉手,慢慢走。

”书页上6个小朋友手拉着手,排着队向着斜上方做行走状。

画面上方的文字也相应地排成4行,向斜上方铺展,整幅画面有鲜明的动感。

这样的设计,非常切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老课本将中国文学之美、书法之美和绘画之美融于一体,儿童使用这样的国语课本,得到的不仅仅是母语能力的提高,还有对中国书法、绘画的欣赏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审美观。

启蒙价值观
民国老课本的另一特点是教给儿童一些常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