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为何喜欢民国的语文课本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音与识字对比分析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音与识字对比分析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音与识字对比分析本文将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小学)(简称部编本,又叫统编本)与民国中后期的四套小学语文教材(《国语读本》、《小学国语读本》、《复兴国语教科书》、《新生活教科书-国语》)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定量研究法,以字为单位对教材进行量化处理、数据统计,最后以图表的形式对比两种教科书在注音与识字两个方面的优缺点,并为教材的编写提供科学的建议。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为绪论,交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思路和方法等。
第二章是注音方面的对比与分析,着力于解决“拼音什么时候学”、“学到什么程度”、“先识字还是先拼音”三个尚存争议的问题。
通过对比发现,统编本教材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便开始汉语拼音教学,开始时间较早;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在第三、四学年才开始正式学习注音字母,开始时间较晚。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对拼音教学的程度要求均为“四会”,即会认、会读、会拼、会查字典。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先识字后拼音”;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字音同步”。
通过分析各时期的课程标准和以往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拼音教学的最佳学段是第一学段;拼音教学的程度要求“四会”即可;拼音教学应该在认识大量汉字之前进行。
第三章是识字方面的对比与分析,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对比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选字用字和生字复现两个方面的情况,也发现了统编本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在选字用字上,统编本总字量很大,八册共计91507字,且字种数严重超过生字量,如第一学期生字量300个,字种数却有710个,仅第一学期的字种数就比生字量多了410个,这就意味着学生刚入小学就有超过一倍的字是没学但出现了的,也就是超出字,全八册超出字足足占了58%,这种做法违背了素质教育零起点的要求,且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安排值得商榷。
而民国四套小学语文教材八册总字量基本在5万左右,仅为统编本教材总字量的1/2左右。
开明国语课本

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时期的一套小学语文教材,1932年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开明书店出版,一共12册,400来篇课文。
《开明国语课本》自出版后,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时隔七十年后该教材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由于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课本,教材深受五四文化运动的影响,在现金这个中西方思潮碰撞激烈的时代,教材编者在继承传统蒙学教材思想精华时也在吸收着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
一、科学观民国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些自然科技知识也从西方得以引进并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中国教育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自1915年,任鸿隽在《科学与教育》中讨论了科学之于教育的重要,中国教育界就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教育的概念。
“五四”时期,科学教育思潮高涨,通过借助新文化运动的力量,科学教育思潮得到了极大的弘扬。
教育工作者们不光注重科学的传播和普及,同时还注意科学精神的培养。
叶圣陶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受科学教育思潮的影响,在编写这一教材时创作了一些传播科学思想,介绍现代工业社会常识的儿童文学作品。
如《火车开往北》、《显微镜》、《达尔文》等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课文。
教师在向学生传播新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教育思潮在五四时期开始高涨,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不可忽视的一大重点,这套教材将这一思想贯彻得十分彻底。
二、传统文化道德观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陈独秀提出“废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一时间社会开始对传统元素进行批判。
民国时期的教材一方面吸收着西方的先进自然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另一方面也继承者清末传统蒙学教材编辑的传统文化道德观。
《开明国语课本》在教材编写时,编者十分注意对儿童文化道德的教育,但是对传统文化道德进行了筛选。
抛开了譬如男尊女卑等一系列的陈旧思想,保留中华传统美德,例如尊师重道、关爱友人、以礼待人等。
如开篇课文《先生早》教材从开始就教育学生尊师重道的道理;还有课文《可爱的同学》展现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教导学生要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还有教导学生以礼待客的文明礼仪,如课文《客人和主人》这一单元。
重读民国小学课本_

重读民国小学课本文/李海阳051休闲读品1近几年,《开明国语课本》《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等民国老教科书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重印本甚至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
对比现行的儿童教科书,儿童出版领域的“民国热”确实反映出一些问题。
多年以来,小学教育实施了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科书重新选编了内容。
为了弥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所存在的各种缺憾,人们开始关注民国时期的儿童教科书,获得了一定的启发。
民国时期,中国的儿童教育研究已经进入到系统化阶段,当时编写的儿童教材及图书以原创为主,质量是非常高的。
民国时期政权动荡,政治风云变幻不定,当时的教育家们认识到“儿童是中国最后的救星”,因此对儿童教育研究极为重视。
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参与到儿童教育研究中,并将教育成果投入到实践。
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蔡元培、顾颉刚、张元济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负起“这担责任的事”。
编写小学语文课本必然要体现出儿童文学性,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多角度地发展他们的才能智慧。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正是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编写了《开明小学国语课本》。
这本教材为1932年编写的,包括初小6册、高小4册。
叶圣陶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将编写工作完成,同时丰子恺先生绘配插图。
《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中的课文超过了400篇,超过50%是原创作品,另外的不到50%也是在原有文章的基础上二度创作而成,没有一篇语文课文是原版照抄而来的。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为张元济等人编写,为了做到编写内容的精益求精,并没有在1912年元月为了庆祝民国成立而出版,而是推迟了出版时间,直到当年的秋季才开始发行,其目的就是要保证这本书的质量。
可见,民国时期的教科书编写是责任重于利益。
教科书从编写到修订,每一个程序都要严把质量关,不可以为了获得政治与经济利益而粗制滥造。
2民国老课本有其自身的多种魅力,下面具体来看。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2011年3月1日教材之于一个人的意义,远不止普通的书籍。
教科书中的内容成为一种先验的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而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
由此出发,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原点。
然而,一旦常识出现问题,则后续延展的知识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结果上,都会出现偏差。
所以,选用怎样的教材来教育学生,关系着整个教育的成败。
最近几年,出版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各种重印的民国老课本系列热销,特别是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脱销了,连出版社都没货。
对于这些重印的老课本,在网上也收获好评一片。
民国老课本是指1912年至1949年间出版的教材。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后的五年里,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而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
70年前的小学课本叶圣陶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众多课本中有代表性的一套。
这套供小学初级使用的教材(当时的小学教育分初小和高小),共八册,每册均为四十二课,共三百三十六课,自1932年问世至1949年前,就印了四十余版次。
今天,它再次受到人们追捧,那么,它都有怎样的特点呢?随意翻翻这套课本,就能感到它优美的意象,选文大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
《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例如,课文《这里的情形是这样的》,通过粮店门口的大米之间的对话,告诉学生买米需要用银圆和铜圆去交换这样的道理,富于童趣。
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中写道:“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浅谈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经验的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孙梦岚 ( 94 ) 16 一 ,女,汉族,内蒙古丰镇市人,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硕士研究
生 ,研 究方向:课程 与教 学论 。
7 8
集
宁
师专学报 源自第 3 2卷 期 ,在 内容上 ,形成 了教育评 论 ,教 育论著 , 自 1 1 民 国成 立 到 1 4 结束 ,所 出的 9 2年 9 9年 中小学教 育研 究 ,国外教 育译 述 ,国 内外 教 小学 各科 教学 法及 教学 参考 书就有 百多种 , 育新闻等比较固定的栏 目。每期还附有数帧 小学 课本 二十九 种 , 算上 “ 如 中等 教育 ”“ 、 师 、“ 、“ 、“ 校舍或是学生活动的彩色插页。该刊后期便 范教 育 ” 职业 教育 ” 乡村 教育 ” 社会 致 力于 “ 教育 普及 于全 国 , 文化 深入 于 民间” 教育 及其 它 ” 民众 教育 及其 它 ”等栏 目下 、“ 以及传播新的教育学说和方法,除介绍资本 面 的教材 ,数 目极为 惊人 。 ’ 民国的书局 出版 社 ,几乎 都 设在 经济较 主 义 国家 教育理 论和 经验外 ,也介绍 当 时苏 联的先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倡科学教 发达 的大 中城 市 ,编 辑 也多生 活在 城市里 , 育 、 电化 教育 以及卫 生与 健康 教育 、生活教 可 是 教 材 面 对 的广 大 学 生 却 多 数 居 住 在农
第 3 2卷 第 1期 21 0 0年 1月
集
宁
师 专
学
报
Vo . 2 NO 1 1 . . 3 Ma 2 O L Ol
J u n l o Jn n T a h r Co l g o r a f i i g e c es l e e
浅谈当代怀旧视野中的“民国教材热”--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

浅谈当代怀旧视野中的“民国教材热”--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李倩倩【摘要】近年来民国语文教材陆续出版,随即引起一阵教材的民国复古风。
这股热潮背后所引发的反思是不容忽视的,民国老教材的热销,既是对当代教育的反思,对民国教育理念的“心动”,又是视觉时代“眼动”的必然结果。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年(卷),期】2014(000)027【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开明国语课本》;怀旧;民国教育理念;图文关系【作者】李倩倩【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正文语种】中文《开明国语课本》是由叶圣陶先生亲自编写的一套语文教科书,全套教材从儿童视角和儿童心理出发,内容紧系儿童生活,取材生动活泼,以促进促进儿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
并且初年级的教材内容有丰子恺先生手写并绘制插图,使教材图文并茂,充满童趣。
这套教材共八册,供初等小学使用,于1932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一上市便受到教育界的一致好评,在自由选择教材的民国社会,《开明国语课本》却可以独占鳌头,足见其影响之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迫于战事上海开明书店不再刊印小学教科书,而这一停就停了七十多年,由于战乱大部分教材都已遗失。
直至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开明国语课本》,这套教材才“重见天日”,并引发一股追捧民国教材的热潮。
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引起一阵阵追捧热潮,各大出版社纷纷找到商机出版了各类民国教材,例如《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商务国语教科书》等,全国上下一时陷入民国复古风之中。
然而在这些老教材最初面世之时并未引起轩然大波,只有少数教育界人士比较关注。
在《开明国语课本》出版后,各大媒体一度传出重印卖断的销售神话,虽然只是现代大众传媒臆造的假象,但这背后的原因也令人深思。
直到2010年,老课本突然真正热销起来,除去专业人士的相互讨论推荐外,普通读者也将其作为日常读物,纷纷参与到民国教科书的热潮中。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一、本文概述《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通过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教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文章首先概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分析语文教材提供了宏观的历史视角。
随后,文章将详细梳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历程、内容特点及其教育理念,旨在揭示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还将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以期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历经了多次变革与发展,其历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也映射出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演进。
从民国初年的新式学堂教材,到抗战时期的战时教育,再到解放前夕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从初创、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初创阶段,民国政府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始着手编订新式学堂的教材。
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以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同时融入了一些新式的知识元素,如自然科学、社会常识等。
这些教材在形式上也开始尝试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抗战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鲜明的战时特色。
教材内容强调民族精神、国家意识,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主要目标。
同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教材也增加了一些与战争相关的知识,如防空、救护等。
解放前夕,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也迎来了其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材,更加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强调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材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知识素养。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变革、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民国课本中的儿童观——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ꎬ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ꎬ杜威提出的“ 儿童中心论” 传入中 国ꎬ极大地激发了民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ꎮ 与此同时ꎬ中国教育的自主意识增强ꎬ学制修订和课程与 教材改革等教育活动异常活跃ꎮ 这一系列的变革在同时代的教材作品中均有着生动而形象的反映ꎮ «开明 国语课本» ①是由叶圣陶、丰子恺倾心打造推出的原创小学语文课本ꎬ其中塑造的儿童形象再现了民国时期 儿童的精神风貌ꎬ真实地摄录了民国儿童成长的某些细节ꎬ具有深厚的教育文化内涵ꎮ 本文拟以« 开明国语 课本» 为例ꎬ探寻叶圣陶、丰子恺等民国学者对于儿童本质、儿童教育等儿童观的认识与思考ꎬ阐述民国时期 关于儿童的审美崇尚与教育理念ꎬ以期为今日儿童观、儿童教育提供积极的启发意义ꎮ
② 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名篇选» 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版ꎬ第 5 页ꎮ
— 46 —
衣服便于儿童进行体育活动ꎬ释放生长的潜力ꎮ① 书中儿童的服饰蕴含了当时社会对儿童身体的理解ꎬ即儿 童需要一定的服饰空间来发育身体ꎬ隐含了儿童的服饰应该满足儿童生长需求和活动需求的理念ꎮ 此外ꎬ «开明国语课本»中还编写了如«种痘»«谁洗得干净» « 我能劳动» 等体现预防医学知识的课文ꎬ教育孩子要 预防和消灭病害ꎬ讲究卫生ꎬ增强体质ꎻ提醒教育者要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ꎮ 对预防医学知识 的重视隐含了编者认为儿童虽具备了强健体魄的初始状态ꎬ但仍然需要医疗卫生手段来对抗外界的侵害ꎮ
一、 儿童身心的发展:“一粒种子”
“ 一粒种子” 的观点最早可追溯到叶圣陶 1919 年发表于« 新潮» 杂志的« 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 一文ꎬ “一棵花ꎬ一棵草ꎬ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ꎬ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了ꎮ” ② 随后在« 开明国语课本» 中ꎬ以 « 一粒种子» 为代表的课文里通过对儿童形象、儿童认知方式、学习方式的描绘ꎬ真实地展现了儿童作为初始 状态的“ 人” 在身体、心理的特殊性ꎬ表达了儿童天然具备成长发展的能力ꎬ当然ꎬ儿童所具备的能力只是一 种基础能力ꎬ需要在成人教育的帮助下不断地提升与完善ꎮ
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教了啥】

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教了啥】民国时的一套国语课本,5年前被影印出版。
这套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包括1917年张元济校订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上下册)、1932年叶圣陶和丰子恺编绘的《开明国语课本》(上下册)与魏冰心等编写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上下册),一共6本。
它们因为好评如潮火了起来,2007年底,《开明国语课本》已经卖断货。
这些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叶圣陶先生在“编辑要旨”里所言或许可以给出答案――“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
但是这还不够。
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
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文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以下为《开明国语课本》内容选编:第3课先生早“先生,早。
…小朋友,早。
”第18课太阳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
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第22课怎么不种花田里有爸爸种的菜。
我说:“怎么不种花?”爸爸说:“菜也会开花,黄菜花,很好看。
”第28课雨下着雨下着。
远处的山、远处的树都没有了。
太阳也看不见了。
只看见满天的云。
第36课妈妈缝衣服“妈妈,你缝衣服,给哪一个穿?”“我缝衣服,给一个干净的孩子穿。
”“我爱干净。
我的身体干净,头和手、脚也干净。
那个孩子就是我吗?”“是的,是的。
”第41课荷花万年桥边小池塘,红白荷花开满塘。
上桥去,看荷花。
一阵风来一阵香。
第44课小猫姓什么“小猫姓什么,你知道吗?”“小猫姓小。
…“怎么知道他姓小?”“大家叫他小白小白,他不是姓小吗?…‘不对,不对。
小白两个字是他的名字。
…那么他姓什么?…‘我也不知道。
”第59课客人和主人客人在门外。
主人在门里。
两个人笑脸对着笑脸。
“你好?…好。
请到里边坐。
你好?…‘我也好。
”主人捧着一只茶盘。
盘里有两杯茶,又有几种果子。
他说:“请用一杯茶。
请用一点果子。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的特点及启示作者:潘玉佳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2期潘玉佳内容摘要:近年来,民国时期的教材因其语言质朴、构思精妙等特点再次获得大众的认可。
仔细探寻这些教材,可以发现小小的教材有丰富的内容。
其中描写劳动的课文不在少数,对工人、农民、长辈以及学生劳动场景的描述让人仿佛置身情境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
本文以《新课标小学初级国语读本》1-8册为例,对8册教材中关于劳动的课文数量进行统计,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对当今教材编写提供积极启示。
关键词:民国教材劳动特点近年来,民国时期的教材因其语言质朴、构思精妙等特点再次获得大众的认可。
仔细探寻这些教材,可以发现小小的教材有丰富的内容。
其中描写劳动的课文不在少数,对工人、农民、长辈以及学生劳动场景的描述让人仿佛置身情境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
一.背景介绍这套教材是在国民政府颁布新课程标准之后,由朱文叔先生主编,陆费逵等人校订,1933年发行初版,供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春季开学的时候使用。
整套教材共332篇课文,其中对农民、工人、父母姊妹以及学生的劳动进行描写与歌颂的文章有三十余篇,对这些文章进行分析,我们就能发现民国时期的政府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让学生对广大劳动者产生同理心,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同时,通过对课文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的“劳动教育”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语言简单质朴,描绘的劳动场景也是儿童日常生活所能见到的,贴近生活实际,并且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寓教于乐,带给学生以启迪。
二.“劳动教育”的特点(一)儿童化20世纪30年代,受到杜威的经验主义思想的影响,儿童本文的教育观充斥着整个教育领域。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发现儿童和引导儿童,而不是站在成人立场上看待他们,于是认为儿童是“小大人”。
陈鹤琴先生就作过揭露:“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 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们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更像我们成人一样? 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1]因此,这一时期的教材编写十分注重发掘儿童的天性和经验,特别是在对劳动者的劳动场景的描写中,如《新课标小学初级国语读本》第2册中第34页,“洗衣服洗衣服这样搓搓这样搓搓这样绞绞这样绞绞绞干了一件一件晒起来晒干了一件一件挂起来挂好了一件一件叠起来叠好了一起藏在皮箱里”[2],在文字的上方是一幅母亲在洗衣服,孩子拿着晾衣杆帮妈妈晒衣服的图画。
民国小学教材:一面永不过时的照妖镜

民国小学教材:一面永不过时的照妖镜民国公民课本插图01本来不想再说教材话题了,但一条留言让我心意难平。
前天我写了一篇《小学教材插图太丑?看看民国教材插图,你会发现这不是丑,而是很丑》,然后有读者这样留言:“就像作者,不用建国后的小学优秀教材举例而用民国,难道新中国后就没有优秀美感的插图了吗?难道只是随便举例吗?心之不正,术必有邪!”意思是说我用民国教材来举例,心术不正,应该用建国后优美的教材插图。
民国公民课本插图我思考良久,没有回复。
诛心之论,是没法讲道理的。
要是用这种思维来看我的文章,那还不如取关,免得相互膈应。
我写了那么多民国军阀混战的文章,是不是篇篇都要问一句:你老写民国是何居心,为什么不写建国后的历史?在这里解释一下:我没有什么居心,我乐意!其实在那篇文章中,我写过这么一段话:“可以看看80后90后那一代的教材插图,也可以看看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插图。
前者大家看得多了,经典自不必多说,民国时期的教材大家看得少,恰好我手上有些民国教材的资料,所以我多放点图让大家欣赏。
”我不知道这个读者是没有看见,还是视而不见。
民国公民课本插图02我不是民国粉。
民国是个失败的时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生活艰辛,幸福感低,所以整体上它并不值得吹捧。
但是,再烂的时代也有值得挖掘的东西,也有能照耀未来的闪光点。
民国小学教材便是其一。
从某种程度上讲,民国小学教材不仅仅是教材,而是一项文化奠基工程。
大清覆灭,民国建立,社会面临巨大转型,新时代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帝制臣民到国家公民,现代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们独立健康的人格?怎样让孩子成长为既有文化知识和从业能力,又有行为教养和品德操守的人?这些都是当时的国语教材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研究,教育家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到了小学语文课本上。
什么是文化奠基工程?就是从小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有操守、有作为、有品位的公民,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基。
用当时的话说,这是“奠常识之基,奠审美之基,奠伦理之基,奠人格之基,奠教养之基,奠传统之基,而最终奠民族精神之基”。
开明国语课本受欢迎的原因叶圣陶

开明国语课本受欢迎的原因叶圣陶
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1932年版的《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
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
从老课本一些篇目内容来看,内容都很简单,多是一些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很浅显易懂,一点即通。
不管是从内容还是道理,都很适合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学习和领悟。
而再看现行的语文教材,总是过于说教、过于呆板、过于空洞。
教材编写者用心不用心,恐怕也是“今不如昔”的原因,这从一些细节就可以看得出来。
以1917年版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为例,本套教科书一课一图,插图精美,童趣盎然,绝无雷同。
而就在前几天,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人物形象插图,几乎是千人一面。
后来一查,原来是编者直接从一套明清古书中拿来的。
所以,现行语文课本的编写者,不妨多去读读这些老课本,这对以后语文教材的编写,必然是大有裨益的。
苑广阔。
从民国课本看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问题——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

作者: 朱若玉[1];肖菊梅[1]
作者机构: [1]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出版物刊名: 现代中小学教育
页码: 46-4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9期
主题词: 民国课本;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开明国语课本》
摘要:为促进新文化运动下儿童国语课程的发展,1932年开明书店出版了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绘制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书中插图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国语和艺术的魅力、教学的便捷性、趣味性以及以儿童为主体的核心教育观.以此观照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配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插图与文本的内容和意境不符;注重说教功能而忽略人文性的考量;缺乏儿童视角下的真实趣味性以及插图数量和位置上的失当.基于此,借鉴《开明国语课本》经验,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插图配置应遵循儿童视角和心理的特点,依据课文内涵和生活常识,适当渗透人文性的教育,合理安排插图位置和数量以及融入教师的课堂解读.。
民国小学课本

民国小学课本偶尔看到几册印于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的线装小学课本,不禁震撼!不禁为当今的中国教育汗颜,不禁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深深忧虑!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人心却淡定。
人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
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
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
翻阅这几册线装小书,景深里都是天地之悠悠。
在此,我择其有图画有味道的几篇课文,配以拙文,分享于人,致敬民国童年。
第一课《职业》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的线装小学课本,第一课《职业》。
(网络图片)课文原文: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庄重。
进化的自然选择,适己而利人,善哉。
不可无职业,也不可职业乱窜。
犬捕鼠,多管闲事;猫看门,形同虚设。
世上职业千万,有需要就有职业;可世上好职业只有一种:喜爱又能谋生。
各司其职,便能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或能走向按需分配。
这些宏大的道理和主义,猫犬不懂,却能身体力行。
第六课《整洁》第六课《整洁》。
(网络图片)课文原文:屠羲时曰:凡盥面,必以巾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沾湿,栉发必使光整,勿令散乱。
教一件事,先教方法。
道理在事体里,厚积薄发。
据称联合国一份文件用五种官方文字打印,中文最薄。
语言也可整洁。
外看是仪表,内中透情境。
一个人,一亿人从小“勿令沾湿,勿令散乱”,蕴蓄华夏男儿的堂堂仪表。
第十一课《友爱》第十一课《友爱》。
(网络图片)课文原文:徐湛之出行,与弟同车。
车轮忽折,路人来救。
湛之令先抱弟,然后自下。
寥寥数语,淡淡白描,人、事、观点都有了。
众人平素相似,不一样在非常时刻。
危险、利益、困顿,最考验人。
这一课让我们看到什么呢?车与路都得适时检修;路有不平,人施于手;先救弱小,再自救。
事小道理大,放之于雪灾、地震、车祸、旱涝、战乱而皆准。
从“民国老教材”说现代教材编辑

课 改后 ,儿童 文 学作 品作 为课 文 大量 进 入 教 材 ,教 师 《 人 民网 》:这应 该 只是 一 种表 面现 象 ,将 其作 为 一 的教 学方 式不 改 ,难免 会捉 襟见 肘 、力 不从 心 。 种 国文 熏陶启 蒙和 业余 兴趣 补 充 未 尝 不可 ,但 一 味拔 高其 儿 童文 学 是小 学 语文 教 学 重要 支 柱 。 民 国时 期 的小 学
念 ,恰 能 很 好 弥 补 教 材 的 不足 。 目前 , “ 课 改 ” 还 在 深 的可读 性 ,更适 合 小 学生 阅读 ,令 他 们 产 生 阅读 的 兴趣 。 入 ,民 国课 本 的优 点理 应引 起教材 编写 者 的重视 。 兴 趣 又 推动 着 他们 通 过读 书 的方法 更 广 泛地 获 取 知识 。 义
可 以渗透进 新 的 小学课 本 中去 。”
一
的儿 童 文学 ,以扩 充想 象 ,启 发思 想 ,涵养 感 情 ,并增 长 本7 8 年 前 由 叶 圣 陶 主 编 、丰 子 恺 插 图 的 民 国 小 学 阅读儿 童 文 学 的兴 趣 ” 为 目标 ,进 一 步 体现 儿 童 文 学对 小 同时 ,小 学语 文 教 育 改革 对 儿童 文 学创 作 起 到 重 要
校 上 语 文课 . 不 会 这 么 开 心 。
儿 童 文 学 属 于 文 学 的 范 畴 ,小 学 语 文 属 于 教 育 的 范
《 广 州 日报 》 : “ 国文课 ” 受捧 ,反衬 出学校应 试 教 畴 。两 者 看 似学 科 不 同 ,但 实 际上 有 着 密不 可 分 的联 系 . .
回归儿童世界——来自《开明国语课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编选启示

选择方面, 很多 课文都注重从小学生学习 语言的 规律出 发, 贴近 小学 生的 语言实际, 易读易懂, 而且富有时 代气息, 再辅 之以 插图, 很容易为 小学生所接受、 喜欢。 如人教版的《 从现 在开始》 、 《 风筝》 , 苏教版的 《 大海睡了 》 、 《 江南》 、 4 ; 2 0 0 8 , 北 京! 》 以及北师大版的 《 冬天是个魔术师》 、 《 小鱼的 梦》 等课
叶 圣陶 是个喜欢仔细观 察生活的 作家, 他的 教师这一职业也
为他“ 窥 探” 儿童世界 提供了便利, 使他可以 轻易构建以 儿童 为 本位的 世界。 《 开明国 语课本》 里的 儿童世界 是稚拙可 爱的。 在叶圣陶 所营造的儿童世界里, 活跃着一群充满朝气, 如阳光般明朗 纯真的儿童的 身影。 在 语文教材 里以雪人为题材的文章 是很
三、 “ 回归儿童世界” ——民国教材对当 代教材 的 启示
在2 0 0 1 年颁布的全 日 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 下, 小学 语文 教材的编 写, 的 确取 得了 不小的成 绩。 如 在文本
编 者的 笔下, 充 满“ 童趣、 童心、 童真” 的 儿童的世界是何等的
自 由、 何等的纯粹与美丽, 只有对儿童充满热爱的人才能描
融化的认识变得妙趣横生, 它是从儿童的视角出 发, 以 儿童 的口 吻来写的。 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 稚嫩的“ 妹妹” 在和“ 大 胖子” 对话, 仿佛 看到了她 那惋 惜的神 情。
《 开明国 语课本》 里的 儿童 世界是纯 美宁 静的。 叶 圣陶以 其独有的 敏锐、 怜爱的目 光, 发现、 捕捉和 谱写出 散发着自 然 去》 、 《 泉水到了河里》 、 《 霜的 工作》 等 , 整个文字 都萦绕着对自 然风 光的 歌颂, 在这里, 落叶、 泉水、 霜等 大自 然的事 物都是美 丽、 快乐的。 《 三只 牛吃草》 里的 小羊 不想吃草而 选择静 静地欣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比现在的好吗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比现在的好吗目录:1、热捧一本上世纪30年代的教科书2、小学教材古稀《开明国语课本》蹿红3、开明国语课本好在哪儿4、民国教材热销让出版方忐忑不安?5、小学课本“念旧”呼唤教育价值回归6、语文课本还剩多少经典味儿?7、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新文学教育8、“老课本”80年后依然有魂(组图)9、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老课本脱销,打了谁的耳光?星岛环球网消息:近日,一套上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家长热捧,以至于卖断货。
同时,一本名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引起广泛关注。
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存在的诸如内容失实、篡改经典等问题。
他们痛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近年来,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中国的最大问题。
那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大多是误人子弟的官僚。
星岛环球网消息:近日,一套上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家长热捧,以至于卖断货。
同时,一本名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引起广泛关注。
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存在的诸如内容失实、篡改经典等问题。
他们痛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近年来,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中国的最大问题。
那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大多是误人子弟的官僚。
热捧一本上世纪30年代的教科书近日,一本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了广泛关注。
出版社重印卖断货,家长学者持续热捧,媒体引发热议……这本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语文课本在时隔70多年后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它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还有对语文学习最本真的一种期待。
(《新京报》11月30日)热捧一本上世纪30年代的教科书,这是荒谬的,这和我们拥有了飞机和汽车而去羡慕马车的速度一样荒谬。
民国小学国语课本具中国韵味 堪为儿童作文模范

做人常识,启蒙教化价值观民国老课本的另一特点是教给儿童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常识。
如初版于1917年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从课文目录便可看出编写者的意图:1.入学。
2.敬师。
3.爱同学。
4.课室规则。
5.操场规则。
6.仪容。
7.早起。
8.清洁。
9.应对。
10.孝父母……透过这些条目,我们看到的是《弟子规》的影子,即中国上千年来传统启蒙教育的核心:童蒙养正,固本培元。
但老课本并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采用大量儿童日常生活的小场景来达到教育目的。
如“亲恩”一课,画面中是一只老燕子叼着虫子,正飞向树丫间一窝嗷嗷待哺的小燕子。
“敬老”一课的插图是一个小学生捡起一位老人被风吹落在地上的帽子,双手奉还给老人。
“好学”一课课文为:“李敬文,年六岁,时向其姐问字,渐通字义。
”插图中有一几,几上摊一册书,姐弟二人一坐一立,姐正向弟弟讲解。
“睦邻”一课课文为:“母在厨房,制糕已成,命儿捧糕,送往邻家。
”画中母亲倚门而立,一儿手捧一盆糕走出家门,转头回望其母,母似做叮咛状。
这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课文,配上生动朴素的插图,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对于一些儿童一时不易领悟的“大道理”,老课本往往能用浅近通俗的事例来说明。
如“读书”一课,课文曰:“学生入校。
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
’先生曰:‘善。
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一问一答之间,点出了“读书”的要义,朴素而深蕴。
儿童一旦记住,便终身难忘。
我不禁想起古时私塾的开笔礼:儿童入学第一天,须用毛笔描一个大大的“人”字,意含“读书成人”。
由此可见,民国老课本与传统一脉相承。
可惜今天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却找不到这样的内容了。
老课本的编辑思想既传统又“超前”。
在上世纪初,职业教育还完全是新事物——甚至今天的小学教育中似乎也还没有这样的内容。
商务老课本中便已有“职业”一课,课文内容只有5句:“猫捕鼠,犬守门,各司其事,人无职业,不如猫犬”,将一个不无抽象的大道理说得如此深透明白,有趣有味。
1962年的六年级语文书

1962年的六年级语文书1962年的六年级语文书,是当时小学生们用来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教材。
在那个年代,中国正处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因此这本语文书中不仅包含了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融入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元素。
本文将以影响深远的汉字文化和经典诗词为主要内容,探讨这本六年级语文书对当时学生们的教育作用。
首先从汉字文化方面来说,这本语文书在教学要点中注重了汉字的学习和应用。
它从最基础的字形、发音、构词等方面入手,通过练习和应用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熟悉程度。
而六年级的学生在这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汉字,因此这本语文书进一步提供了更多的汉字学习内容,让学生们能够用字典查字,并理解汉字的内涵和演变。
此外,这本语文书还充分利用了经典诗词来帮助学生们提高语文素养。
经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培养学生的estula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六年级的学生年龄适宜,可以更好地理解并领会其中的美好意境和深刻哲理。
通过诵读和解析经典诗词,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本语文书中还能看到一些与时代背景相关的教学内容。
例如,书中可能添加了一些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比如介绍农田水利、团结协作等。
这些内容的加入,不仅帮助学生们了解正在进行的国家建设,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这本1962年的六年级语文书,虽然已经历了半个世纪,但它当时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通过注重汉字学习和应用、经典诗词的学习、以及一些与时代背景相关的内容的融入,为当时的学生们提供了全面且有趣的语文教学。
这本语文书不仅在教会学生们阅读和写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更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铭记和珍视这些具有教育价值的经典教材。
民国(1927—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及其意义

民国(1927—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及其意义作者:徐若楠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1期摘要:民国时期是我国新旧更替的特殊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的转折期。
探索和研究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状况对中国语文教材,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以民国教育的发展与定型期1927年-1937年期间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所呈现出的儿童化特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民国具有代表性的《开明国语课本》、《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新生活教科书国语》、《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等老课本进行分析评价,探析民国1927-1937年小学语文教材这一特点所具有的意义。
民国这一阶段小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材摆脱古代私塾蒙学读物影响,逐渐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产物,其既具有传统意义,又含有现代诉求。
关键词:民国(1927-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一、民国(1927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在心理学中,儿童化即具有儿童期个体言语、认知、情感和个性等行为模式,反映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现象。
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笔者认为有鲜明的儿童化特色,突出表面为根据儿童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有母语教育的传统传授与现代诉求,从儿童的生活价值及认知结构出发,真正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的心灵。
具体的说,民国1927年至1937年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化的呈现表现为坚持以“儿童本位”的理念,以儿童文学的文本形式,关注儿童生活及世界,激发儿童想象力。
(一)以“儿童本位”为理念,发现儿童——以《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为例1、儿童的发现“儿童本位”即“儿童中心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
对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都处于从属地位,它们是工具,它们以服务于儿童生长的各种需要衡量其价值。
个性、性格比教材重要。
不是知识和传闻的知识,而是自我实现,才是目标”。
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教育即生长,表明教育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说明处于不同阶段的任何人都是具有特殊价值的主体,儿童亦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为何喜欢民国的语文课本2010年11月18日10:47南方新闻网我要评论(158)字号:T|T[导读]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
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
教材为什么好?新教材究竟痛在哪儿?南都周刊记者_黄修毅实习生郜艺摄影刘林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意象优美,对现在的小学生吸引力丝毫不减。
20个一线语文教师组成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关于现行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上月出版,很快也引起教育界以及人文学者、媒体以及更多是家长们的广泛讨论。
永儿的爸爸对永儿说:“如果有客人来,先要问他尊姓。
”明天,对门的徐先生来看永儿的爸爸,永儿说:“徐先生,请问尊姓?”这是1917年版《商务国语教科书》第117课《请问尊姓》的全文。
现在上海市江湾中心小学读二年级的蔡亮,盯着右下方一脸懵懂的永儿肖像咯咯直笑。
书页在她手中轻快地翻动,《语文》课本反被抛在了一边。
“如果拿现今的课本与此读本相比较,知道了什么才是孩子喜欢的书籍课本。
”“这本书孩子看了几页后,甚是喜欢。
这更让我们家长明白好书籍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目前海外的许多华人家庭和台湾地区,还以此书来教育孩子。
”当当网读者对这套再版书的评价颇具代表性。
这套颜体字排印,淡墨着画,一课一图的教材,是民国初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馆长张元济亲自担任校订。
自1917年问世后的十年里,总发行量达到七千多万册。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后的五年里,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而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负起“这担责任的事”。
编得太用心了,小孩怎会不喜欢如今影印再版的《商务国语教科书》,原名《共和国新国文教科书》,薄薄八小册,素色封面上干净的竖排文字,别无他饰。
陈宁宁五年前从旧书堆里刨出它们的时候,还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担任编辑。
她1983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即从事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
现在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所在地,一栋法式洋楼,原是张元济、顾廷龙等开办的合众图书馆。
除金石拓片、古籍善本之外,还收藏了不少民国年间出版的“旧平装”。
这些当年被当成“新书”搜罗的古旧书籍,还来不及细加甄别、保护和收藏,“有的乱七八糟堆得一塌糊涂”。
但凭着对馆藏的熟悉,和三大本《民国丛书编目》,陈宁宁从“旧平装”里,翻寻出全套1917版《商务国语教科书》。
在这个过程中,还勾连出了开明书店1932年版国语课本,和世界书局1930年版课本。
三个版本均插画精美,陈宁宁两只手指掂着黄脆的书角,啧啧称奇,“这种书编得太用心了,小孩子怎么会不喜欢。
”为了拣选出几部合适的老课本再版,当时,她的案头堆满了各种蒙学读本和新式课堂教材。
有《三字经》的民国新排本,做成了识字卡片的样子;也有清末的钦定新式读本,少不得讲经尊孔。
最后选定再版的这三套老课本里,“最先确定的是叶圣陶和丰子恺一起编写的开明书局版”。
为此陈宁宁还联系上丰子恺的女儿,时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任职的丰一吟,“没想到那么多年过去,她对这套课本的记忆还很鲜活。
”陈宁宁的老同学吴遵民,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副教授,也肯定了这几套老教材的价值:现在有些文化名人可能也不屑于去编纂小学课本,既没有名又没有利,也没有人出来邀请,他们很难介入。
但70多年前的大师们,编了一个好教材,就滋养了一代人。
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
这套意象优美的课本,选文独多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
《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课本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
教育部的批语说:“插图以墨色深浅分别绘出,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是为特色。
”不用教,一读就能成诵开明等三套老课本再版后,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学、上师大第一附属小学引以为课外读本。
“几乎不用教,孩子们一读就能成诵。
”高老师举出佐证:《绿衣邮差上门来》,“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
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
”贴近小孩子的心理,似乎是那个年代小学课本编写的一个共识。
“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是这还不够。
”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里写到。
民国时期的语文课本洋溢着开放的精神,有些问题并不设置惟一正确答案,以引导小学生主动探讨问题。
1932年版的《新选国语读本》有篇《两个疑问的信》。
课文这样写:“平之:先生时常对我们说,进退要守秩序,应对要有礼貌。
但是也有人说,秩序,礼貌,是束缚自由的东西。
照你看来,究竟应该怎样呢?”这样的问题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似乎深了些,但这种尊重小孩子,并鼓励他们进行讨论的平等思想很让人服气。
尤为可贵的是,有些课文不仅告诉孩子们道理,还会教给他们方法。
最能够体现当时孩子的神采的,是这样一篇应用文,出现在1922年《新教育教科书国文读本》第一册:《致某校足球会书》“某校足球会诸君公鉴:经启者,会自组织以来,只有两月,素乏练习,无从观感。
久仰贵会热心体育,成绩卓著,原定于本星期六午后三时,拟约贵会诸君,在公共体育场比赛足球,俾得取法大雅,并以联络感情;想诸君亦必乐于赞同也。
如荷俯允,请先示复为盼。
此上,即颂健安。
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足球会谨启。
”“这就是当时孩子们的日常应用文,这样的温文而又自信,健康又有气度,让你情不自禁地赞叹。
”媒体人潘采夫感慨,读者都是明白人,这样的课文,对于大国之中的寡民,是多么稀缺的珍品,对培养我们的独立思想的小国民,又有着多么巨大的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有“毒”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被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前各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除了人教版外,还有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鄂教版等多套教材。
浙江“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重点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这三种使用较广的版本进行分析找错。
这份报告详尽列举出了三套教材的种种“毒素”:母爱和母亲形象不健康,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中的母亲。
比如苏教版中的《花瓣飘香》、《沉香救母》,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母亲的纯净水》等文中,母亲多身体不健康,极度压抑,或功利心太强。
而人教版《日记两则》和《看电视》、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和《妈妈的爱》等里,母亲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
她们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童的世界。
课本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不快乐的孩子,要么成人化了,要么非常态,或在恐惧中成长,比如北师大版《花脸》一文,或被工具化般地蓄养,如北师大版《三个儿子》。
他们被教育要“吃苦”,不断“吃苦”,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吃苦”。
落后的道德观念在教材中仍有市场,比如“孝”、“报恩”、“服从”。
种种道德陷阱,在面对尚未完全形成独立判断能力的小学生时,具有相当的杀伤力。
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
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
教材为什么好?新教材究竟痛在哪儿?新语文课本有多“痛”在“二期课改”之后,普遍加长的课文,让老师和学生们疲于应付。
有23年语文教龄的王老师感叹,课堂延伸阅读和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几乎被压缩殆尽。
Ian是上海中心学校(小学部)的“高材生”,不久前还在全国小学生辩论赛上获奖。
才十一岁的他,对学了五年的课本的感觉是“被洗脑了”。
上个月,20位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共同发起和成立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和母爱专题研究小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发布新书《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又一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跟课堂教育较劲二年级学生Sunny的妈妈,曾在一篇《我怎么想就怎么说》的课后练习里,和课堂教育暗暗较劲。
课文讲述了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客人前提反对意见,因为“我怎么想就怎么说”。
思考题设问:你敢于向客人指出不是吗?“难道就不能尊重客人,一定要表现你的诚实吗?”Sunny的妈妈针锋相对,默许女儿违逆标准答案,写上,“不会,因为妈妈会骂我!”在事后与老师的交流中,Sunny妈妈坦陈,“因为感觉课本里有太多刻意拔高的说教,有意挑战一下。
”绍兴稷山中学的语文老师蔡朝阳,与“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对北师大版、苏教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母亲”概念加以分析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拔高也是一种伤害,就像‘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祖国妈妈’这样的句子,包袱抖得太突兀,太有‘海拔’!”送孩子去国际学校上海江湾中心小学,有23年语文教龄的王老师感叹,课堂延伸阅读和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几乎被压缩殆尽。
王老师的一对女儿,“尽管语感不错,但文章不太会写。
”一道世博会的命题作文,姐妹俩的笔墨泼洒在观礼世博烟花,争辩烟火的形状上。
“但会写文章的同学,就能从世博烟花联想到世界和平。
”这道同题作文,在作家叶开的家里,则引发了一场教育伦理的讨论。
女儿乔乔因为没去过世博会,为写作文发愁,老师传授,“实在写不出可以编”。
专程为写作文去了世博,女儿又为“要不要写厕所”发愁,因为“写作文要写那些漂亮的东西、美好的东西。
即使不好的东西,也要写好的方面。
”徒生出这样的无奈,父女间甚至达成了如此暗号,“语文考过九十分就是一桩丑闻”。
三年前,叶开就注意到小学语文教材的严重问题,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应《语文教学与研究》主编晓苏之约,写了十二期“语文之痛”专栏。
“我们这一代已经被牺牲掉了”,为了让女儿能够多少挣脱这种教育思想,叶开把乔乔送进了协和双语尚音学校(小学部)。
这所建有国际部的学校,“至少能同时奉行两套价值观的教育”。
就像绝大多数就读于国际学校的孩子一样,乔乔偏爱原版英文课本胜过语文课本,每每看到一个人偷笑。
上海中心学校五年级学生Ian比较中英文教材,认为“英文课本突出知识点,而在语文书里总有一段是最重要的,要告诉你一个课文背后的什么道理。
”最近,他被英文课本里的“餐厅”一课,调动起了研究菜谱的兴趣,甚至自己在家里要求配菜、做菜。
“而语文课本也可以讲烧菜,只是最后要加一个感悟‘我这才体会到妈妈的辛苦’。
”Sunny妈妈的话已有了杯弓蛇影的意味。
幸好还有课外书Ian一结束考试,向妈妈提出的要求是“我可以看课外书了吗?”乔乔在学习时,会偷偷夹塞一本《波西杰克逊》瞄上几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