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品质研究

合集下载

《不同灌溉条件下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食味的变化研究》

《不同灌溉条件下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食味的变化研究》

《不同灌溉条件下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食味的变化研究》一、引言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稳定与提高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灌溉作为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条件对水稻的生长和最终产量、稻米品质以及食味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条件下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食味的变化,以期为优化水稻灌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1. 试验设计本研究选取了三种典型的灌溉条件:常规灌溉、节水灌溉和滴灌,对同一品种的水稻进行种植,并进行产量和品质的对比分析。

2. 试验实施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三种灌溉条件分别进行水稻种植。

每种灌溉条件下的水稻种植面积相同,以保证实验的公正性和可对比性。

同时,采用相同的农业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确保试验结果主要受灌溉条件的影响。

3.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收获期,对各组水稻进行产量测定,并收集稻米样品进行品质和食味的检测。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探讨不同灌溉条件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食味的影响。

三、结果与讨论1. 不同灌溉条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节水灌溉和滴灌条件下,水稻的产量均高于常规灌溉。

其中,滴灌条件下的水稻产量最高,这可能是由于滴灌能够更好地控制水分供应,使水分直接作用于作物根部,提高了水分的利用效率。

而节水灌溉虽然较常规灌溉有所改进,但在某些时期仍可能因水分供应不足而影响产量。

2. 不同灌溉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1)外观品质:滴灌条件下的稻米粒形更饱满,色泽更亮丽;而节水灌溉条件下的稻米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品质表现,但与滴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营养品质:三种灌溉条件下,稻米的营养品质差异不大,但均能满足食用需求。

(3)食味品质:滴灌条件下的稻米食味最佳,具有较好的口感和香气;而常规灌溉和节水灌溉条件下的稻米食味相对较差。

这可能与不同灌溉条件下水稻的生长环境和水分供应有关。

3. 不同灌溉条件对稻米食味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条件下稻米的食味变化具有显著差异。

水稻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水稻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在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室于2020年开展了水稻实验研究,旨在探讨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二、实验目的1. 筛选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2. 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3. 探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及效果。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水稻品种包括常规稻和杂交稻,栽培技术包括不同施肥量、播种期、株距等,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2. 实验方法:(1)品种筛选:在实验基地种植不同水稻品种,观察其生长状况、产量和品质,筛选出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

(2)栽培技术研究:采用不同施肥量、播种期、株距等栽培技术,对比分析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病虫害防治: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观察病虫害发生情况,分别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对比分析防治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品种筛选结果:经过观察和比较,筛选出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为杂交稻“超级杂交稻1号”和常规稻“早熟中稻”。

2. 栽培技术研究结果:(1)施肥量:通过对比不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发现中等施肥量(氮肥:磷肥:钾肥=1:0.5:0.8)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产量最高。

(2)播种期:对比不同播种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发现早播(3月15日)的水稻产量最高。

(3)株距:对比不同株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发现株距为30cm×20cm的水稻产量最高。

3. 病虫害防治结果:(1)化学防治:采用农药喷雾防治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但易产生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2)生物防治:采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1. 结论:(1)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为杂交稻“超级杂交稻1号”和常规稻“早熟中稻”。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分析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分析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分析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课题。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对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农民科学栽培水稻,提高产量和品质。

一、土壤选择和改良水稻对土壤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来说,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进行水稻的栽培效果会更好。

在土壤改良方面,首先要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深翻耕地等方法改善土壤结构。

在农业生产中要避免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免造成土壤污染,破坏土壤生态环境。

二、适时播种水稻的生长期较长,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要利用好每一个生长阶段。

适时播种是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关键。

一般来说,南方地区水稻的适播期在4月上中旬,北方地区适播期在5月上中旬。

在播种时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避免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三、科学施肥水稻是一个高产作物,因此施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重要环节。

根据水稻的生长特点和生长阶段分别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保证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

还可以通过土壤测试,科学调配配方肥,以达到肥料充分利用的效果。

四、合理灌溉水稻是一种水田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比较大。

在水稻的生长期要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在旱季和干旱地区要加强灌溉管理,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要注意避免过度灌溉,以免造成土壤水盐积累,影响水稻的生长。

五、病虫害防治水稻生长期间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要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等措施,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

要定期进行田间观察,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六、定期田间管理水稻生长期间需要进行定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如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修整秧田等。

这些管理工作可以保证水稻充分吸收养分,保证生长发育顺利。

也可以减少杂草的影响,保护水稻的生长。

关于水稻的工作总结报告

关于水稻的工作总结报告

一、前言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稳步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单位在水稻种植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现将本年度水稻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选育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本年度,我单位引进了一批国内外优质水稻品种,通过试验筛选,确定了适合当地种植的多个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

同时,加大了水稻育种力度,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

2. 优化种植技术针对不同品种的水稻,我单位制定了相应的种植技术方案,包括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

通过优化种植技术,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3.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为了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我单位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残留,提高水稻品质。

4. 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为提高水稻种植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我单位加大了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

引进了多种农业机械,如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提高了水稻种植、收割、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5. 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为提高农民的水稻种植技术水平,我单位组织开展了多场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

邀请农业专家、技术推广人员为农民讲解水稻种植技术,解答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工作成效1. 水稻产量稳步提升通过实施上述措施,本年度水稻产量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0%以上,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2. 水稻品质明显改善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优化种植技术,水稻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农药残留量降低,口感更加鲜美。

3. 农民收入增加水稻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显著增加,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四、存在问题1. 水稻种植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我单位在水稻种植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2. 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虽然我单位在农业机械化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仍较低,制约了水稻生产效率的提高。

做水稻实验报告结论(3篇)

做水稻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水稻生长的实验研究。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种植方式、施肥量和灌溉制度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用当地优质水稻品种,实验地位于我国南方某水稻主产区。

2. 实验方法:(1)种植方式:将实验地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为常规种植区、宽窄行种植区、穴播种植区和套作种植区。

(2)施肥量:分别设置低、中、高三个施肥量梯度,每个梯度重复3次。

(3)灌溉制度:根据水稻生长需水量,设置不同灌溉制度,分别为节水灌溉、常规灌溉和过量灌溉。

(4)观察指标:株高、叶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1)常规种植区:水稻生长良好,产量较高,但存在部分植株倒伏现象。

(2)宽窄行种植区:水稻生长较为旺盛,植株较直立,倒伏现象明显减少,产量有所提高。

(3)穴播种植区:水稻生长速度较快,植株较高大,产量较高,但倒伏现象较严重。

(4)套作种植区:水稻生长良好,产量较高,但倒伏现象较为严重。

结论:宽窄行种植和套作种植对水稻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有效提高产量。

2. 施肥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1)低施肥量:水稻生长缓慢,产量较低,植株矮小,叶色较淡。

(2)中施肥量:水稻生长旺盛,产量较高,植株高大,叶色正常。

(3)高施肥量:水稻生长过快,植株高大,产量较高,但存在部分植株倒伏现象。

结论:中施肥量对水稻生长最为适宜,既能保证产量,又能降低倒伏风险。

3. 灌溉制度对水稻生长的影响(1)节水灌溉:水稻生长缓慢,产量较低,植株矮小,叶色较淡。

(2)常规灌溉:水稻生长旺盛,产量较高,植株高大,叶色正常。

(3)过量灌溉:水稻生长过快,植株高大,产量较高,但存在部分植株倒伏现象。

结论:常规灌溉对水稻生长最为适宜,既能保证产量,又能降低倒伏风险。

水稻产量与品质关键因素分析与优化

水稻产量与品质关键因素分析与优化

水稻产量与品质关键因素分析与优化水稻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饮食健康。

对于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有着诸多的因素影响。

本文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优化,以期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一、水稻产量关键因素1. 水肥管理水肥管理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水稻的生长期内,水肥管理的恰当与否将会对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过量的用水和肥料会导致水稻过度生长,从而影响水稻的发育和产量。

而缺水和缺肥则会限制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导致产量的降低。

因此,在水肥管理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的生长期和不同的地理位置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同时,还需注意选用优质的肥料,以及在灌溉和施肥过程中合理控制用水和肥料的用量,以达到最佳的肥料利用率,提高水稻的产量。

2. 生物学措施生物学措施同样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生物学措施包括病虫害的防治、植物营养和土地改良等方面。

病虫害的防治包括药物或者生物治疗等措施,以保护水稻作物免受病虫害的危害。

而植物营养和土地改良则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产量。

在选择生物措施时,应该注意选择符合当地土地、气候和作物习惯的生物措施,以充分发挥生物措施的效果。

同时,还需注意及时清理草、夯实土壤,以便于水稻的成长,提高产量。

3. 种植方式种植方式也会影响水稻的产量。

一种优秀的种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水稻产量。

而错误或不适当的种植方式则会导致产量的降低。

在选择种植方式时,应该根据当地的土质、气候、水源等因素,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种植方式。

例如,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可以采用直播种植方式,以提高水稻的产量。

而在土质相对偏瘠或乾旱的地区,则应该采用适合的栽培方式,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二、水稻品质关键因素1. 稻种品种的选择稻种品种的选择是影响水稻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不同的气候、土质和地理条件下,选用不同的稻种品种,可以使水稻产出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发挥。

稻田水旱轮作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稻田水旱轮作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稻田水旱轮作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稻田水旱轮作是一种利用灌溉水资源和节约土壤水分的生态农业种植方式,它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稻田水旱轮作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够改善土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本文将介绍稻田水旱轮作生态效应研究的进展,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稻田水旱轮作生态效应研究进展1.水稻产量和质量提高稻田水旱轮作可以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研究表明,采用稻田水旱轮作种植方式,水稻的单产和米质均有所提高。

2.土壤环境改善稻田水旱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促进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肥性,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稻田水旱轮作可以在干旱季节通过灌溉提供水源,充分利用水资源,实现节水高效灌溉,提高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保护生态系统稻田水旱轮作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农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生态效益的提高。

二、发展建议1.加强科学研究在稻田水旱轮作生态效应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对土壤、水稻生长发育、农田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深入探讨其影响机制,为稻田水旱轮作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稻田水旱轮作技术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需要通过技术推广,向广大农民传授相关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推动稻田水旱轮作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

3.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稻田水旱轮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为稻田水旱轮作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促进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4.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推广应用稻田水旱轮作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农田生态系统受到不可逆的破坏。

5.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稻田水旱轮作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对稻田水旱轮作的信心,促进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水稻育种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

在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成果。

在国内,水稻育种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性。

一方面,通过培育优良品种和选种技术的应用,中国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例如,通过选育高产优质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中国水稻产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2000万吨增加到了目前的2.5亿吨。

另一方面,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研究人员通过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法,培育出多个抗病虫品种,如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广光278”和抗稻纵卷叶螟杂交水稻“无锡优香1号”,有效提高了水稻的抗病虫性能。

在国外,水稻育种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水稻的适应性和品质方面。

由于气候变化和土壤质量的差异,不同地区对水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国外研究人员通过采用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一批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水稻品种。

例如,在非洲,在干旱和高温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品种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此外,国外研究人员还积极探索提高水稻品质的研究方向。

他们通过改良米粒的形状、颜色和口感等特性,提高了米的食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说,国内外的水稻育种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性,而国外的研究则更加注重提高水稻的适应性和品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加大,水稻育种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

未来,水稻育种研究需要更加注重提高水稻的适应能力,探索新的育种方法和技术,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挑战。

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

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

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肥料之一,对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量或不当的氮肥施用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土壤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等。

因此,研究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对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施肥具有重要意义。

一、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氮肥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之一,能够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过去的研究表明,适量的氮肥施用可以显著增加水稻的穗数和籽粒数,进而提高单株产量。

然而,过量的氮肥施用可能会导致产量的反弹性下降,即初期产量增加,但后期产量下降。

因此,在氮肥的施用上需要平衡供给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二、氮肥对水稻品质的影响氮肥的施用也会对水稻的品质产生直接影响。

适量的氮肥施用可以促进水稻的籽粒充实度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水稻的品质。

然而,过量的氮肥施用可能会导致水稻籽粒的粗糙和蛋白质含量的下降,降低水稻的品质。

因此,在氮肥的施用上,需要根据具体地区和品种的需求,科学合理地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保证水稻的品质。

三、控制氮肥施用量的方法为了合理地施用氮肥,减少负面影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土壤测试和肥料配比:通过土壤测试,确定土壤中的氮肥含量,从而科学合理地配比氮肥的施用量。

2. 分腾方式:将氮肥分成几次施用,以适应水稻生长不同阶段对氮肥的需求。

一般来说,分腾方式有助于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减少氮肥的流失和浪费。

3. 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有机肥和生物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因此,在施氮肥的同时,适量添加有机肥和生物肥料,能够降低氮肥的施用量。

四、氮肥施用研究的前景虽然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已经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需求,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例如,如何合理划定不同地区和品种对氮肥的需求,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如何减少氮肥的环境污染等。

农业科学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与提升

农业科学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与提升

农业科学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与提升水稻是中国的传统农作物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需要深入研究和实施种植技术的优化与提升。

本文将从土壤改良、品种选择、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与提升。

一、土壤改良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支持和提供养分。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区土壤酸性较高,富含有机质和砂质,但同时也存在着水分保持能力较差、有效养分含量低等问题。

因此,采取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对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合理施用石灰和有机肥。

适度施用石灰和有机肥,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并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其次,采取翻耕和深耕的措施,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此外,在夏季禾本科作物收割后,可以适当种植绿肥,如豆科植物,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二、品种选择水稻品种的选择对产量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黑龙江省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其它生态环境要素,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水稻品种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在选择品种时,应首先考虑其抗逆性和适应性。

黑龙江省的气候变化多样,夏季温度较高、秋季气温较低,寒潮频繁,品种选择应具备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其次,选择产量稳定、品质优良的品种。

产量稳定意味着提高经济效益,品质优良则保证了水稻的市场竞争力和食品安全。

三、施肥技术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措施之一。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根系吸收情况,调整施肥量和施肥频次,实现养分的合理供给。

首先,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可以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分析来获得数据。

其次,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的生长期需求,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在水稻生育期间,应注意分几次追肥,避免过量施肥或者养分不足。

同时,注重氮磷钾的平衡供给,提高水稻的营养吸收效率,减少养分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四、病虫害防治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减少损失,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抗性和品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抗性和品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抗性和品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抗性和品质的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水稻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水稻产量与品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长时间的病虫害侵袭和过度使用农药导致的农产品质量下降等。

因此,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提高水稻的抵抗力和品质已成为当前水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的抗性和品质,包括以下方面:
1. 构建抗病虫害的转基因水稻。

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一些与病虫害相关的基因转移到水稻中,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2. 改进水稻的逆境适应性。

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一些逆境适应相关的基因引入到水稻中,以提高水稻的抗逆能力。

3. 提高水稻品质。

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一些水稻品质相关的基因引入到水稻中,以提高水稻的口感、色泽、香味等品质指标。

研究方法:
1. 通过PCR扩增目标基因,在原核系统中进行克隆并纯化。

2. 将目标基因构建入适当载体中,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其转化入水稻中。

3. 对转化后的植株进行PCR检测和基因表达水平测试。

4. 对转化后的水稻进行田间试验,评价其抗性和品质等指标变化。

预期成果:
1. 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构建抗病虫害、逆境适应性和品质优良的水稻。

2. 通过田间试验,验证转基因水稻的抗性和品质变化。

3. 为今后水稻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参考和借鉴。

水稻研究报告

水稻研究报告

水稻研究报告水稻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亚洲地区。

由于全球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改善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抗病虫害和逆境胁迫的应对机制,以及水稻品质的影响因素。

三、研究内容:1.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研究水稻从种子萌发、幼苗期、生殖生长期到成熟期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揭示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2. 抗病虫害机制研究:分析水稻对常见的病毒、细菌和真菌病害的抗性机制,如病害识别、信号传导和抗性基因的表达。

3. 逆境胁迫应对机制研究:研究水稻对干旱、高温、盐碱和重金属等逆境胁迫的应对机制,如离子平衡、抗氧化剂产生和转录调控。

4. 水稻品质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水稻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水稻的营养成分、淀粉组分和蛋白质含量等。

四、研究方法:1. 野外观察:对大面积的水稻田进行观察,记录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和形态特征。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PCR、RT-PCR、Western blot等技术,分析抗性基因的表达和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

3. 生化分析:通过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测定水稻中的营养成分、淀粉组分和蛋白质含量。

四、研究成果:1. 揭示了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和生化变化,为优化水稻种植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发现了水稻对常见病虫害的抗性机制,为水稻病虫害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研究了水稻对逆境胁迫的应对机制,为培育逆境抗性水稻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分析了水稻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水稻品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五、结论:本研究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抗病虫害和逆境胁迫应对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水稻种植和品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以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实验报告

水稻实验报告

水稻实验报告水稻实验报告一、引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许多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民都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指导。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选取了同一品种的水稻种子,土壤,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

2. 方法:(1) 土壤处理:将土壤分为四组,分别标记为A、B、C、D组。

(2) 施肥处理:A组不施肥,作为对照组;B组施用有机肥料;C组施用无机肥料;D组同时施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

(3) 播种:在每组土壤中均匀撒播水稻种子。

(4) 管理:对每组水稻进行相同的灌溉、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5) 数据采集:记录每组水稻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和株粒数。

(6) 产量测定:收获成熟水稻后,对每组的产量进行测定。

三、结果与讨论1. 生长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B组和D组的水稻生长状况较好,植株高度较高,叶片数量较多,而A组和C组的生长情况相对较差。

2. 产量测定:收获后,对每组水稻的产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B组和D组的产量明显高于A组和C组。

这表明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混合施用对水稻的产量有积极的影响。

3. 结果分析: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可以提供水稻所需的养分,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无机肥料则能够迅速为水稻提供养分,增加其吸收效率。

因此,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混合施用可以综合发挥两者的优势,促进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提高。

四、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发现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混合施用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因此,建议农民在种植水稻时,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混合施肥方式,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五、实验的局限性与展望本实验只研究了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混合施用对水稻的影响,未对不同种类和比例的肥料进行比较。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肥料类型和施用比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指导。

水稻观察实验报告总结(3篇)

水稻观察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为了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和习性,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我们进行了水稻观察实验。

本实验选取了当地常见的水稻品种,通过观察其生长过程中的形态、生理及生态特性,分析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为水稻的栽培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水稻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了解其生长发育规律;2. 探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3. 为水稻的栽培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水稻种子、土壤、肥料、水等;2. 实验方法:(1)播种:选取饱满、无病虫害的水稻种子,按照一定的行距和株距进行播种;(2)田间管理:适时施肥、浇水、除草、防治病虫害;(3)观察记录:定期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记录其形态、生理及生态特性;(4)数据分析:对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稻播种后,种子发芽率较高,发芽时间约为5天;2. 水稻生长过程中,幼苗期生长速度较快,茎叶逐渐展开;3. 分蘖期,水稻开始形成分蘖,分蘖数量与品种、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4. 拔节期,水稻茎秆迅速伸长,叶面积增大;5. 抽穗期,水稻开始抽穗,花药开裂,散出花粉;6. 开花期,水稻花药开裂,花粉散出,为授粉提供条件;7. 成熟期,水稻籽粒逐渐饱满,叶片变黄,茎秆变软。

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分析:1. 土壤:土壤的肥力、pH值、透气性等对水稻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水稻生长土壤pH值范围为5.5-6.5,肥力较高时,水稻生长速度较快;2. 水分:水稻喜水,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

实验过程中,适时浇水对水稻生长至关重要;3. 温度:水稻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0-35℃。

高温有利于水稻生长,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水稻叶片卷曲、萎蔫;4. 光照:水稻对光照要求较高,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水稻光合作用,提高产量;5. 肥料:氮、磷、钾等元素是水稻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

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然而,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土地资源有限、种植结构不合理、病虫害防控困难等。

因此,研究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对于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的现状是土地资源有限。

中国的耕地总面积相对较小,耕地资源有限,这给稻米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针对土地资源有限的问题,采取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种植结构。

可以通过发展水旱轮作、改进田间管理技术、增加水稻种植面积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水稻的产量。

其次,我国水稻生产还面临种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大面积种植相同或相似品种的情况,这容易导致发生病虫害、品质下降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推广优良的水稻品种,实施多样化种植结构,提高耐病虫害的能力和水稻的品质。

同时,注重研究适应不同地区的优势品种,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生产条件,推广适宜的水稻种植品种,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另外,病虫害防控也是制约我国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

水稻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病虫害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控,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病虫害防控的效果。

同时,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测,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最后,在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对策中,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加大对水稻育种、生产技术、田间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通过培育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推广科学耕作技术、提高水稻种植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总之,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也有一些发展对策可以采取。

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种植结构、加强病虫害防控和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我们可以促进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对稻米储藏特性的研究》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对稻米储藏特性的研究》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对稻米储藏特性的研究》一、引言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优化一直是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氮量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重点研究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施氮对稻米储藏特性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以期为水稻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优化稻米的储藏条件。

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一)施氮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适量施用氮肥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增强植物抗逆能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适量的氮素供应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育,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和养分的运输能力,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适宜的施氮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

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从而提高产量。

然而,过量的施氮会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甚至产生环境问题。

(三)施氮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氮素对稻米品质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适宜的施氮量能够改善稻米的品质,使米粒饱满、光泽度好、垩白度低等。

然而,过量的施氮则可能导致稻米品质下降,如垩白率增加、食味品质变差等。

三、施氮量对稻米储藏特性的影响(一)储藏过程中稻米品质的变化稻米在储藏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等。

其中,施氮量也会影响稻米的储藏特性。

适宜的施氮量可以提高稻米的抗虫、抗病能力,延长稻米的储藏时间。

(二)施氮量对稻米水分吸收的影响适量的施氮可以提高稻米的水分保持能力,减少储藏过程中的水分损失。

然而,过量的施氮可能导致稻米水分吸收能力增强,容易吸湿变质,影响储藏稳定性。

四、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设置不同施氮量梯度,研究施氮量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同时,分析不同施氮量下稻米的储藏特性及变化规律。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随着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约50亿人口的日益增多,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高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再生稻就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促进水稻植株生成并再生一些新的根系,以表现出比一般水稻更加强健的状态,最终实现提高产量的目的。

1.土壤改良技术水稻的种植环境对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土壤肥力是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土壤中添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再生稻的产量。

此外,利用深松耕作和有机物增加土壤肥力,扩大宜稻地的生产能力,也是效果不错的一种方法。

2.适宜的播种期再生稻在选种时通常要选用早熟、耐旱的品种,并在适宜的播种期进行播种。

通常,选用在当地种植有一定历史的品种,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和生态条件。

同时,在播种时要注意水分的供应并且保持土壤的湿度,从而确保良好的生长环境。

3.施肥技术适宜的施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每平方米土地资源,提高产量。

再生稻的施肥技术主要包括:合理的肥料配比,把握适宜的施肥时间,以及对秸秆进行处理等。

对于少施肥的土地,使用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使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水稻的抗旱、耐寒、抗病和抗虫能力。

4.科学的灌溉技术在再生稻高产栽培中,科学的灌溉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生长的质量和产量。

常用的灌溉技术有:滴灌、微喷灌、喷灌和地面灌溉。

其中,滴灌和微喷灌是适用于较小稻田和土壤水分较少的地区的技术。

而喷灌和地面灌溉则适用于稻田较大,水资源充足的地区,这样有助于提高水的利用率,同时保持土壤湿度。

总之,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过上述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提高水稻的生长质量和产量,同时也可以提高水稻的品质。

我们相信,在持续的研究和探索中,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会不断完善,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重要的贡献。

水稻化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水稻化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水稻化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水稻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有着重要的地位。

水稻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着全球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

水稻化控技术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新技术,通过对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化学控制,以达到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本文将对水稻化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水稻化控技术的研究现状1. 外源激素调控技术外源激素调控技术是通过喷施外源激素,调节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激素平衡,从而达到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外源激素主要包括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等。

通过对水稻生长不同阶段的激素调控,可以改善水稻的生长状况,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1. 水稻化控技术在大田生产中的应用水稻化控技术在大田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水稻生长环境的调控,喷施外源激素、施用营养元素、调控生理生化过程等方法,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科学合理地运用化控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提高水稻的品质,为水稻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水稻化控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展望1. 水稻化控技术存在的问题水稻化控技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化学物质的残留、环境污染等。

在应用水稻化控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选择安全、环保的化学物质进行化控,避免化学物质的残留,减少环境污染。

2. 水稻化控技术的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绿色生产的追求,水稻化控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寻求更加安全、环保的化学物质进行化控,开发更加精准、高效的化控方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促进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

水稻化控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水稻生产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化学调控,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促进水稻生产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绿色生产的追求,水稻化控技术将会得到更好的应用,为水稻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水稻品种优良性状及产量的研究

水稻品种优良性状及产量的研究

水稻品种优良性状及产量的研究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粮食来源。

稻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B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被广泛用于食品制造、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生产中。

水稻品种的选择对产量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稻品种的优良性状及产量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

一、优良性状1. 株型株型是水稻生长的基本形态,会影响水稻的灌浆期和抗性能力。

矮秆水稻更加稳定,更适合种植在高风险的地区,更优于在丰收期不容易倒伏。

但是,高秆水稻在气候适宜的时候纵向生长速度更快,生长期更短,产量更高。

同时,株型也与水稻的通透性和收获效率有关。

矮秆水稻有更小的穗条和穗颈,所需的水分量和肥料也更少,更适合在高年龄土壤上种植;而高秆水稻有更长的穗条,穗颈更宽,更适合在灌溉区种植。

2. 生长周期生长周期是决定水稻品种成熟期长短的一个因素。

通常情况下,生长周期越短水稻品种更适合在短周期地区种植,水分的需求也较少。

但是,在生长周期较长的地区,水稻生长时间会更长,产量也会更高。

3. 穗长度和粒数穗长度和粒数通常与水稻品种产量直接相关。

长的穗条可能会减少水稻品种的自然离花比率,同时也可以有更多的千粒重,产量也会相应增加。

而一个水稻豆腐的粒数是衡量单株产量的重要指标,其数量和质量一直是水稻品种繁殖研究的重点。

二、优秀的产量研究1. 灌溉土地虽然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和土质不同,但稻田灌溉是最有效的种植方式。

因为稻田可以在深埋灌溉系统的作用下提供足够的水分,这有助于维护稻田所需的水与肥料水平,同时不会损害稻田周围的土壤质量。

2. 优化栽培技术种植优良的水稻品种不仅需要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支持,还需要适逢的栽培,包括育苗、改善肥料、控制病虫害、定时、定量和合理喷杀药等等。

同时,应用新兴技术也可以对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作出贡献,比如使用无人机扫描农田、人工智能控制作物、增加光照等全新技术都可以为水稻产量的提高带来可能。

3. 种植改良不断改善水稻品种也是推动全球水稻产量上升的一个主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品质的研究
一、育秧部分
俗话说“好秧八成年”,可见秧苗的素质对于水稻的产量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要确保苗齐就必须要使用高质量的种子进行浸种催芽,要确保苗壮就必须严格进行调温控水、灭草、防病和追肥才能培育出适龄壮秧。

(一)、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熟性好、耐肥、抗病、抗倒伏、穗大粒多、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并且能够安全成熟的品种是水稻生产的首要问题。

应该在当地进行小品种的对比试验,对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进行详细观察和对比,根据各品种的不同表现为下一年的品种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二)、种子加工
1、水稻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确保水稻苗齐苗壮,为水稻生产提供足够数量健康的秧苗打好基础。

所以水稻播种前必须进行清选、晒种、种子消毒、浸种和催芽。

2、芽种出芽率比常规浸种催芽多了5-7%;出芽速度快于常规浸种催芽4-6小时;芽种达到了芽齐、芽匀、芽壮,芽长标准一致,芽种质量优于常规浸种催芽的种子;节省芽种3-5%,做到了稀播育壮秧,同时,节省了芽种生产成本;统供芽种秧田成苗率比常规浸种催芽高5-10%;秧苗抵抗不利自然条件明显增强;通过统供芽种实现了水稻生产分期浸种、分期催芽、分期播种、分期插秧的目
标,保证了在最佳农时范围内完成插秧任务。

(三)、育秧部分
水稻在育秧的过程中管理的重点就是调温控水、灭草、防病、追肥使秧苗缓慢健康的生长,进而培育出适龄壮秧,为水稻的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们必须按照以下措施进行管理:
1、揭膜当秧苗出苗80%时,在早8:00以前或下午5:00以后及时揭掉地膜,严防高温灼伤秧苗。

2、调温严格控制秧苗各生长时期的温度,及时通风练苗,严防秧苗徒长,棚门通风时底部用高50-60厘米的塑料布挡上,采用肩部通风。

秧苗生长的温度为:播种一出苗最高不能超过32%;出苗-一叶展开最高不超过25%;二叶露尖一三叶展开最高不能超过22%;三叶一心后如无10℃以下低温可以昼夜通风。

3、控水严格控制秧田水分,确保达到旱育的目的,水分管理做到三看浇水,即一看土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情况,二看早晚叶尖是否吐水,三看午间心叶是否卷曲。

如床面发白、根系发育良好、早晚心叶叶尖不吐水或午间心叶卷曲,则在早晨8时左右浇水,一次浇透。

4、防病秧苗离乳期(2-5叶前后)及时防治水稻立枯病。

秧田发现中心病株时立即喷施瑞苗清(移栽灵)或育苗灵等杀菌剂(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防病。

二、田间管理
插秧是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劳动力最多、最集中的一段时间,并
且插秧过程受到高产期的约束,时间相对固定且非常紧张,那么如何在高产期的时间范围内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插秧工作,使水稻移栽到本田后能够早返青、快分蘖,为水稻的高产打好基础。

然后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根据肥效反应线的原理科学施肥,是水稻获得稳产高产的保证。

水稻在灌溉过程中,灌溉水层可以起到调节土壤温度、改善稻田热状况,改变土壤通透性,调节土壤肥力,调节田间小气候,遏制稻田杂草,改善水稻光合作用与呼吸的作用,所以灌溉中水层的控制,就会直接影响到水稻的品质和最后的产量。

1、做好插前三带:移栽前一天做好秧苗三带工作。

一带磷: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铵125—150克,少量喷水使肥料粘在苗床上;二带药:100平方米苗床用70%艾美乐6—8克或25%阿克泰6—8克,兑水3公斤喷洒预防潜叶蝇;三带肥:0.15%天然芸苔素1克/棚,或生物肥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2、水整地沉淀标准:水整地沉淀后,田面指划成沟慢慢恢复是最佳沉淀状态,此期正是插秧适期。

三、分段收获
近几年随着水稻种植户种植水平的提高,到了秋收的季节,我们怎样安全的把丰产的粮食变成丰收的果实,就成了摆栽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摸索,我们发现利用机械分段收获的方式就可以解决我们的难题。

(一)、分段收获是解决水稻收获时间紧、机械力量不足的有效措

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迁,地球变暖,初霜期、枯霜期有延迟趋势,而收获季节雨雪交加,第一场降雪往往提前。

水稻成熟期一般在9月20日左右,如果保证水稻不被雪捂,在10月15日之前必须完成水稻收获任务。

机械直收一般在下枯霜之后才能进行,水稻直收的最佳时间只有7天左右。

如果将不利天气影响算进来直收时间就更短了,无法保证完成水稻收获任务和收获质量,还影响黑色越冬。

而采取分段收获的方式,从9月20日开始割晒,9月25日就可拾禾脱谷。

采取分段收获的方式延长了水稻收获机的有效作业时间一周多,提高了机车利用率,采取分段收获的方式较好的解决了水稻收获时间短、收获机械力量不足的问题。

(二)、减少损失,提高品质。

分段收获的田间综合损失率为2%左右,谷外糙米率为1%左右,同时降低了惊纹率。

机械直收的田间综合损失率在3%左右,谷外糙米率为2%以上。

所以分段收获可以减少田间损失,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另外据调查,水稻品质最佳在10月1日左右,分段收获基本上在这个期间(9月25日-10月5日)收获。

(三)、分段收获能提高整地机车的利用率、保证黑色越冬,为下年水稻生产打好基础。

采取直收的方式,水稻收获后整地作业时间短,常因机车故障、不利天气等因素影响无法保证稻田的全面积黑色越冬。

分段收获的方式可以为整地机车争取一周左右的有效作业
时间,而且分段收获后稻田土壤水分适宜,有利于提高整地作业质量,从而在封冻前有较充足的时间、高质量的完成水稻秋整地、秋筑埂、秋做床等工作,保证了稻田黑色越冬100%,给明年生产准备预留了充足时间。

(作者单位:156334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鸭绿河农场第二管理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