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寺,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他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只是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月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正文:
一、陶渊明的生平介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一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生活的东晋后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后又一个大动乱时期,同时又是一个多种文化因素相互影响和重新组合的新时期。

陶渊明在青少年时期就过着“少而贫病,居无朴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①”的生活。

他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所推崇。

[1]他的高洁恬淡、质朴率真的个性及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使他的田园诗显于后世,真正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并不是特别多,其中现存的诗作有120多首,除少数四言诗外,大多为五言。

基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另一类则是自创新意,描绘讴歌天生活景象的田园诗,因其影响深远,也最具有文学价值,所以后人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
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受尽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到了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

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

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所谓“田园诗”,简单地讲,就是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是以田舍园林风光、农村耕作生活为题材,抒写隐居田园的生活和恬淡心境的诗歌。

在中国文学史上,普遍认为陶渊明是“田园诗”这一诗歌题材的开创者,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种来。

他写了大量的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2]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争相传诵的一首田园诗,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

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

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

如《饮酒》第五首:
①颜延元.《陶微士谏》.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抒发了作者辞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表现了安贫乐道的思想。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

前四句议论精辟,哲理深刻,警策动人;后六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篇含蓄幽默,意境高远。

情、景、理三者融合无间,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当时黑暗政治的不满、厌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自然”、“真”、“自由”是相通的,“自然”包含三层意思:本真的自我,人格的自由和自然界。

陶渊明以自我精神的完善,超越羁绊和痛苦,赋予生命以充实和圆满,实现人格的自由与回归。

[3]回归是陶渊明诗歌的一大主题,它包括有机统一的三个层次:显在的、隐在的、终极的.归是陶诗之骨从文化的角度阐释陶渊明回归的深层涵义.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

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真切地描绘了晨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自己的感触,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他还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田园之中,由于农业技艺不高,豆苗稀少,而草长的旺盛,虽是如此,诗人仍是起早摸黑,披星戴月,早晨出去一身露水,晚归也是一身露水,白天自然是一身汗水。

劳动虽然十分艰辛,但诗人却感到舒心惬意,充满了自得的情绪。

诗人不把劳动看作“下贱”的事,而认为这很符合自己的心愿,写出了自己的躬耕生活的体验,这是陶田园诗中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诗经》中也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

至于士大夫亲自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即使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生活的,也不多见。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这些诗虽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

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

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

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

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

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

“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

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的、积极的。

他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

清初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在他的田园诗歌作品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宁谧的田园风景图画,构筑了一个个旷洁悠远的艺术境界。

他的田园诗形成了自己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取得了很高的艺术造诣,语言清新平淡、自然质朴,擅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情理浑融,意境高远,清新脱俗。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学者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这里试从陶渊明田园诗的意象和境界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田园式的形势与技巧
1.融合性结构
陶渊明不仅善于在理中含情,而且也能够在情中化理,不言理自有理趣于笔墨之外,明言理而又真情在意象中。

陶渊明把自己融于田园之中,他的生活与田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笔下的田园既是他的生活环境,更是他的理想王国,他所描写的田园也不是客观的存在的,而是经过了他的感情的过滤和选择。

陶诗的无我之境实质是在有我之境下存在的,只是这种有我之境的界限太广阔也太长久,因而使我们忘记了他们的存在。

陶诗的田园都是诗人情感所圈定的,只是这种圈定在诗人动笔之前,正因为这种无我之境,诗人把他的理想、情感都投注在描写之中,而所有的田园和田园生活都带上了作者浓重的主观情感,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分离。

陶诗的抒情说理采取了一种含蓄的方式。

就如同两个高明的建筑师,用同样的原料来建构房屋,一个把水泥和沙子制成砖块,然后逐层垒上去,一看外表就知道建筑的高度层级;一个把水泥沙子浇铸在一起,一看外表只知道是由这两种原料组成,却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有一个浑融的整体。

我们不妨看看具体的例子: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欲。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陶渊明《和郭主薄》二首其一)
此诗中所写的景物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句话,是虚与实在诗歌创作上的辩证统一”。

尽管房前屋后的树木,田野园中的蔬菜在他之前和之后都存在着,但只有在诗人笔下才带有特定的闲适冲淡的性格。

整个诗篇笼罩着作者怡然自得的优雅情调,但从文字结构上,我们仍然可把他们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1-4句写景,5-14句抒情,最后一句说理,只是每一句又都有抒情、说理,并且这种抒情说理渗透在每一字句中,全篇的抒情格调是一脉贯通的。

2.传神会意的描写
陶渊明始终把自己作为田园的一个有机部分,对田园及田园生活的描绘,不仅要表达田园的自然美,更着重于表达诗人怡人自得的心情。

陶渊明与田园亲密无间的关系,作者不曾出于旁观的地位,而是兴到意随,对景物只作寥寥几笔的勾划,而情景却跃然纸上。

陶诗的景物描写情韵悠长,如前文所引《归园田居》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鸡鸣、狗吠等景物,但作者并没有作细致的描绘,我们只知道有这么一些景物,至于这些景物的颜色、形状、位置,我们无法知道,也用不着推测,作者已用情感把他们串联在一起。

通过这些景物,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平淡自然而又生机勃勃的农村田园,诗人那种心旷神怡的神形仿佛突现在我们的面前。

又如他的《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贫居依稼禾啬,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身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日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亦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翁,聊得从君栖。

此诗首先议论,接着写景,最后抒情,景物描写不是客观的静态的,是着力于从动中捕捉大自然的气象神韵。

陶渊明田园诗的景物表现,与其说是描绘,不如说是叙述。

正象苏东坡所言的那样“写其胸中之妙耳”②。

《移居》二首叙述诗人在田园中和朋友饮酒谈诗的快乐,
②《庄子集释》,(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校点,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上首集中在对素心人的渴慕,“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以居处的简陋换取与志同道合者为邻。

简言之,陶诗重在传达一种情感,如上举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诗,开头说自己虽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却没有人世间那种为荣华富贵而奔走的烦恼,这就举重若轻地提出了精神与形迹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那诗人为什么能身居人境而没有车马的喧闹声呢?关键就在于“心远”,只有心远离世俗,才能做到与自然朝夕相对,亲密无间。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写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又逢山气宜人,飞鸟投林的黄昏,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平和纯净,不禁使人神清气爽,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在这里,诗人冲淡平和的心情与宁静的大自然浑然一体,物我难分,达到了人生与自然的高度统一。

诗中蕴含着的这种耐人寻味的宇宙人生的真意,正是诗人采菊之时,由看见南山和飞鸟体悟出来,而南山和飞鸟形象,也寄托着作者的人生感悟,因此它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发作用。

3.描写景色平淡幽远,自然清新
陶诗的清空之景首先表现在所写景物的空阔辽远。

陶诗所写景物大都采用远距离、大范围的角度。

陶诗所写景物重在描述其整体形象,而不注重细节特征,因而给人的感觉不是近在眼前,而是悠然在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既能理解为采菊者的悠然自得心情,又何尝不能看作一种空旷的距离。

如果采菊者与南山近在咫尺,南山又怎么能悠然而见呢?正因为有了这段距离,二者才能遥遥相对,读者才添了一份想象的空间。

又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虽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壮阔,但也在纵横交错的构图中添入了一种细腻的情致和悠远的情调,让人在一片清空之境中体会出一种浓郁的生气和活力。

陶诗的景物大都置于一种辽远的空间背景下,如“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而不对景物作具体描绘。

又正因为对景物不作具体描绘,空旷之景又更显得清爽自然,给人一种深长的距离感。

陶渊明的清新自然之景还表现在优美的田园风光。

陶渊明把理想寄于田园,把田园理想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田园景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可以说,无论是时节季侯的推移,阴晴明晦的变化,还是草木虫鱼的生长,邻里亲人之间的迎来送往,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都足以爽心悦目,流连忘返。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更具有生活气息,显得更为亲切可爱。

你看那前庭的兰色,满蓄的芬芳在等待清风的来临,而清风却也翩然而至,(《饮酒》十七)。

僮仆们围上来,小孩子侍侯在门旁。

拿起酒杯自斟自酌,闲看庭院中轻轻摇摆的枝条(《归去来兮辞》)。

你看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处处流荡着春天的气息。

4.语言清水芙蓉
陶渊明则可称为魏晋简洁文风的终结者。

陶诗的平淡风格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创作题材,一种接近人民大众的普通情感,一份人生价值的真切体验,在语言上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陶诗大量采用俚语、俗语和口语入诗。

陶诗语言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

在陶诗里,我们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和僻字生词。

打开陶诗,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田野之风。

陶诗所选择的词语大都是一些朴实常见的词语,如“草屋八九间”,“草盛豆苗稀”“清晨闻叩门”,“风雨纵横至”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词语,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新鲜的感觉,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自然。

组诗《归园田居》是陶诗这种朴素风格的代表作。

描写自然风光,陶诗的铺排很少,渲染物色的形容词也较少。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外,几乎看不见什么形容词,即使有形容词也大都是一些浅色素淡的。

又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种平谈的语言除了朴素亲切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更广泛地把日常生活写进诗里,并使之充满诗意。

从上面所引诗句中,我们就清楚地看到了他把前人很少用的桑麻鸡
狗等平常事物引入诗里,写出很深的意境,很厚的诗味。

陶诗的平淡是由这种至淳至厚转成的至淡,是美的极高境界。

如《归园田居》其五:
恨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出自陶渊明的笔下,便具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农村生活的简朴,淳厚邻里之间的亲密无间,以及诗人生活的恬淡闲适,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陶诗的这种语言并非未经选择和锤炼,只是不露痕迹罢了。

陶诗语言选择中的另一突出特色是大量运用叠字叠词。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诗句。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青阴。

(《和郭主簿》其一)
眇眇孤舟远,绵绵思归迁。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归国田居》其一)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杂诗》其二)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拟古》其一)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拟古》其三)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拟古》其七)
我们可以发现,陶诗中的叠词大都为形容词的重叠。

这种叠词的运用既能增加语言的韵律感,又能表达较复杂细腻的思想情感。

“蔼蔼”既写出了堂前树繁密茂盛的样子,又暗示了作者怡然自赏、独得其乐的心情。

“遥遥”、“荡荡”既写了所见景物的空旷辽远,又衬托出作者那种人生多艰、知音难觅的无限惆怅和愁绪。

(2)与陶渊明质朴的语言选择相联系,他田园诗中的句式自由灵活而不失工整。

陶诗中的许多句子就如日常谈话,信手拈来而又独具风味,很少雕琢痕迹。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昔欲居南村”、“一去三十年”、“桑麻日已长”全部明白如话,好象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赏心悦目的韵味。

陶诗也用对偶,也有铺排,但由于诗歌中贯注着一脉流动的情感,流注着一股自然的气息,因而对偶不但不生硬,而且与全诗气脉相通,如行云流水一般婉转自如。

以上所举叠词的例子,许多就是自然工巧的偶句。

再如: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和郭主簿》)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己酉岁九月九日》)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
这些对偶句对仗工整,但又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令人兴味盎然,因为他们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真切体验的表达。

诗中所有的景物和意象都是作者自我的对象化。

此外,陶诗中还有许多似对非对的句子,句式活泼自由,语气圆转流畅,宛如一气呵成,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在满手把菊自得自赏之际,举首而南山入目,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和闲适的心情。

其他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该句写春风吹过平坦的原野,长势良好的幼苗充满生机的情态,良苗似乎同人一样有感情,你看它在春风吹拂中自由自在地生长,与诗人热爱自由的心情多么吻合。

(3)陶诗也用典,用典自然贴切。

如《读山海经》其一“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化用《诗经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但与后句“摘我园中蔬”语意连贯,语气一致,如同口语,用典而不觉为典。

这一方面得力于他对典故的透彻了解,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语言的高度技巧。

陶用典不是引用,不是借用,而是化用,把典故融入诗中,难分你我,正如叶梦得云:“诗本触物寓兴,吟咏情性,但能抒写胸中所欲言,无有不佳,而世但役于组织雕镂,故语言虽工而淡然无味。

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也,此
其不可及”。

千百年来,陶渊明的田园诗影响十分深广。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有水之源,有本之木。

生活是诗歌的创作之源。

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田园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他们对陶渊明的诗文生发出由衷的赞叹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水龙吟》钟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林语堂说:“千百年来,陶渊明的田园诗影响十分深广。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有水之源,有本之木。

生活是诗歌的创作之源。

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自然敬畏,使那些较聪明与熟识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5]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长久而有广泛的影响。

陶渊明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入诗,却在更高的理念的观照下,将个体之事例化为普遍之理。

陶诗的理性精神正是陶渊明人品及诗品千载之下依然魅力无穷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 方莹莹.试题研究:教学论坛,大象出版社,2011(19)
[2] 王能胜.回归自然——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D]. 暨南大学,2000
[3] 方顺贵.关于陶渊明"回归"主题的文化阐释.天府新论,2005(z1)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 陶渊明.陶渊明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
指导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