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档案学成就之荟萃

合集下载

20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

20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

20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20世纪中国档案界有轰动世界的“四大发现”: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河南安阳甲骨档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档案和居延汉简。

(一)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清代内阁在故宫东南角,文华殿之南,是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清内阁大库,隶属内阁。

在内阁的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下,设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等机构。

其中典籍厅掌管内阁大库红本及书籍表章,满期本房掌管内阁大库实录、圣训、起居注、史书及其它档案。

其制诰典册即汇于内阁大库。

清代内阁大库是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所藏档案包括明代档案、从盛京移来的满文老档、满文木牌等入关前的旧档与清代档案三大类。

藏于编号为礼、乐、射、御四库,是皇帝及内阁大臣处理政务后留存的重要文件,长期秘藏于清宫。

这些档案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档案。

(二)河南安阳甲骨档案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政治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因此商统治者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因出自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三)敦煌莫高窟藏经卷档案敦煌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绵延1618米。

1900年五月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公元4~14世纪的经卷和文书等文献材料等文物5万多件,世称“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所具有的重大学术文化价值,使它得以与甲骨文、汉简和北京故宫明清两代内阁大库档案并列为我国近代文化史上4大发现。

孕育时期中国档案学(思想)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孕育时期中国档案学(思想)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条件较好的中国第 一历史档案馆也 不例外 . 如该馆编辑 的《 清代 中俄关
地继承其合理成分 .对 于现代中国
档案学和档案工作实践 的发展都是

理 。这无疑值 得当代 档案文献编纂
工作者认真学 习和吸收 。档案文献 编纂工作 提供客 观 、系统的档案 材料为要 旨,而不是为 了成一家之 言, 这就要求编者必须严格遵循“ 忠 于原文” 原则 . 保持档案文献的本来 面 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以任何 借 口歪曲 、 篡改档案文献的内容 、 观 点和文字 对原文当中的讹 、 、 、 夺 衍
与题 目有 关 的档 案史 料都 网罗无 遗 .全 面查 找 , “ 宁多勿漏 . 才能使 选材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从而提高 选材及整个编纂工作的质 量一材料 漏选 是当前我国档案史料编纂工作
中 普 遍 存 在 的 一 个 比 较 突 出 的 问 题 、 为社 会 批 评 的 焦 点: 连 编 辑 成 就
倒 等 文 字 错误 .可 而 且 必 须进 行 纠 正 ,但 应 坚 持 “ 闻 翩 疑 ” “ 多 (慎 改”原 则 , 多听 、 ) 要 多看 , 万 不 能 千
系档案史料选编》 虽然 自出版 来
颇受欢迎 ,但 由于第一编未选黑龙 江将 军衙 门垒宗 内的有关史料 . 受 到的指责也较 多:l 其他各馆出版的 档案史料也普遍存在着需要补编或 补遗的问题 。至于章学诚批评的不
选择到 加工 、 考订 、 编排直至 注释 、 备考 、 序言 的编写等无所 不包 , 内容 丰富 , 弥足珍贵 , 至今仍然具有很强 的现实指 导意义 如孔子提 出的“ 述
而 不 作 ” “ 闻 橱 疑 、勿 臆 、 必 、 、多 “ 勿
内参考 资料 的编写等方面也有不少

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

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

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中国档案学史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对中国档案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有利于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完善档案学理论与学科体系,丰富档案学的研究内容。

同时,研究中国档案学史可以帮助我们反思我国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增强档案学理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好地发挥档案学理论对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规范作用,从而加快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在长期的档案工作实践中,我国历代档案工作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档案管理经验,为中国档案学思想的孕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为日后中国档案学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档案文献编纂方面。

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孔子、刘知几、司马光、章学诚等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家在文献整理和史学研究的实践中,熔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历史编纂学及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和方法于一炉,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几位档案工作者(架阁官)还就档案管理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档案学文献。

此外,在我国历代奴隶、封建王朝颁布的有关文书、档案工作律令、制度及当时的文书、档案工作实践中也蕴涵着一些档案学思想。

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研究主体的非专业性。

由于缺少档案教育,我国在封建社会始终未能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档案专业队伍,因此这一时期档案学思想的形成主要归功于史学工作者和主管文书、档案工作的官吏。

(二)研究行为的无意识性。

我国封建社会的档案学思想是在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的,是以其他活动的副产品的形式出现的,其提出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档案学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
朱玉媛;曹晖;彭潇敏;王玉珏
【期刊名称】《图书情报知识》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作者认为,这些成就除了表现在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领域更加拓展、与档案工作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在有关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以外,还产生了一些具有独创性和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基础理论,建立了一支较强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队伍,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朱玉媛;曹晖;彭潇敏;王玉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武汉,43007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武汉,43007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武汉,43007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武
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0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热点 [J], 王新才;朱玉媛;肖秋惠;张煜
2.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职教育的主要成就 [J], 郭俊朝;徐平
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柑桔加工业取得的成就与持续发展思路 [J], 程绍南; 张放
4.十年来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回顾 [J], 黄志威
5.辉煌的成就巨大的进展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出版业的主要成就回顾 [J], 邬书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档案学概论》的发展历程

《档案学概论》的发展历程

《档案学概论》的发展历程作者:丁海斌颜晗来源:《北京档案》2020年第06期摘要:《档案学概论》作为档案学的核心理论著作和核心教材,其产生、发展和不断进步在中国当代档案学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从近代、当代初期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准备,到20世纪80年代的《档案学概论》的奠基,再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缓慢发展,以及21世纪10年代的酝酿突破,《档案学概论》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档案学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随着中国档案学的新的发展与跨越,《档案学概论》的建设也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档案学档案学概论档案学基础理论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Archives is the core the? oretical work and core textbook of archives. Its emer? genc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progres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ar? chives in China. From the preparation of basic theo? retical research on archives in the modern and early contemporary period, to the foundation of Introduc? tion to Archives in the 1980s, to the slow develop? ment in the late 20th and early 21st centuries, and the brewing breakthrough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de? velopment of Introduction to Archives has become the true portray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in China. In addition,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leapfrogging of Chinese archives, Introduction to Ar? chives will surely usher in a new stage of develop? ment.Keywords: Archives; Introduction to Archives; Ba? sic theory of archives一、引言《檔案学概论》是中国档案学教育和培训所使用的核心教材,是中国档案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见表1)。

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研究

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研究

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研究作者:王楠刘迎红来源:《兰台世界·上半月》2017年第07期摘要近代是我国档案学思想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历史时期形成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档案学思想。

尽管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尚不完善,但其对我国档案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彻底地改变了我国档案学思想的基本面貌,成为我国档案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的档案学思想不仅对当时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指导性作用,对今天档案学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近代档案学思想研究我国的档案学思想经过了古代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时期的不断积累,于近代时期正式得以发展。

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为我国档案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辛亥革命之后,孕育于封建社会中的我国档案学思想逐渐开始向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演变。

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文书档案工作改革为主的行政效率运动以及对明清档案进行科学整理的热潮促进了我国近代档案学的建立。

这一时期的档案学思想是近代档案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随着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研究内容、研究深度、研究范围等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跃,不仅对当时的档案工作起到了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作用,还为当今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一、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我国档案学思想的诞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受社会环境和诸多因素的影响,是档案工作的不断积累和发展、档案意识的逐渐形成、国外档案学思想的引入和我国档案教育的创建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

档案学思想的产生是我国档案工作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古以来,档案就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历朝历代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

在清朝时期,文书和档案工作有了一定的发展。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扩张对我国的文书和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现代价值取向

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现代价值取向

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现代价值取向摘要:随着现代科技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广泛运用,我国的档案科学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

档案学是一名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是该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

本文对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现代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档案编研的角度分析了其现实作用。

关键词:档案学;发展;脉络;取向一、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一)我国档案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档案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重要标志就是民国时期几十部档案学著作的陆续问世。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合理汲取旧中国和苏联档案学理论合理成分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中国档案学者不断发展和完善档案学理论,逐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科体系。

中国档案学建设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档案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科学,它由若干分支学科组成;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档案学者在档案学学科体系、档案起源、定义和价值、科技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保护等理论研究方面为世界档案学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档案事业史研究和外国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档案学应用理论和技术研究成绩斐然,其中档案保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尤其突出,一部分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二)我国档案学发展主要的特征1、伴随着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发展,档案学学科体系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

20世纪是档案学研究最活跃、档案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时期。

各国档案学者从本国的档案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多档案学理论观点,从而构建了比较成熟的档案学学科体系。

2、档案学的发展受档案事业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档案学理论不是一套永恒不变的固定模式,20世纪档案学理论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以便适应文件档案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剧烈变化,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趋势。

如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即是档案学对社会信息化的最直接的响应。

3、档案理论的思想基础由传统的国家模式逐步向社会模式转变。

首部系统总结档案学研究成果的著作

首部系统总结档案学研究成果的著作

首部系统总结档案学研究成果的著作作者:金波孙丽婷来源:《档案管理》2008年第02期《档案学研究进展》是武汉大学《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论丛》的成果之一,是首部系统总结近年来档案学研究成果的著作。

该书由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朱玉嫒教授主编,2007年7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57.9万字,分16个专题,以文献综述的形式介绍了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事业、文书学、电子文件、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档案法规、档案学高等教育、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档案学研究进展》作为一部对档案学研究成绩进行总结与展望的学术著作,详细论述了档案学近年来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档案学主要研究领域成果的梳理与分析,使读者能清晰地了解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前沿。

纵观全书,主要特点体现如下:1选题广泛,紧扣热点《档案学研究进展》一书对传统档案学研究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等各个方面的研究课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全面的分析,并对有关热点问题进行重点论述。

首先,充分肯定了传统档案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该书重点分析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外档案事业、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法规及档案学高等教育等8个方面研究的内容,涵盖了传统档案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传统档案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

第二,高度关注信息技术对档案领域产生的深刻影响。

该书对电子文件、数字档案馆等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给档案学研究带来的新课题进行了及时总结。

《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综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综述》、《近年来档案信息组织与检索研究进展》、《我国数字档案馆研究进展》、《我国档案计算机管理核心技术回眸与展望》等5大专题的论述,详细介绍了在电子文件、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等档案信息化领域近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第三,着力拓展了档案学研究的新领域。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公布及电子政务工作的不断推进。

中外档案发展历程比较分析

中外档案发展历程比较分析

中外档案发展历程比较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外档案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异同之处。

首先介绍了中文档案发展的历程,包括传统与现代档案管理的演变;其次分析了外文档案发展的历程,重点对西方国家档案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

然后对中外档案发展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档案管理标准、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接着分析了影响档案发展的因素,包括政策法规、技术进步等。

最后探讨了档案发展的趋势,展望了未来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在结论部分进行了对中外档案发展的总结,并提出了未来档案管理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外档案发展的差异与共同点,为未来档案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档案、发展、比较分析、历程、影响因素、趋势、总结、展望、建议、中文、外文、引言、正文、结论。

1. 引言1.1 中外档案发展历程比较分析中外档案发展历程比较分析是一项有关中外各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的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中外档案管理制度的异同、档案工作的特点以及各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中外档案的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为我国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比较中外档案的发展情况,可以促进档案学术交流和档案管理经验的互相学习,推动世界档案事业的共同进步。

本文将从中文档案发展历程、外文档案发展历程、中外档案发展比较、档案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档案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从而全面比较中外档案事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为完善我国档案管理制度、促进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中文档案发展历程中国的档案学在古代便有悠久的历史,但真正系统地研究档案学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嘉庆年间。

当时,学者董作儒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档案博物馆——"藁城档案馆",并出版了《藁城志》。

此后,中国的档案学逐渐发展壮大,各地先后成立了许多档案馆和档案学研究机构。

关于近代中国档案学产生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近代中国档案学产生研究的文献综述

兰台世界2012·10月中旬LANTAILUNTAN笔者综述了我国档案学者对于“行政效率运动”与中国档案学诞生的关系的文章,以期对中国社会主义档案学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帮助。

行政效率运动中国档案学综述摘要关键词把档案学放到一个历史过程中去研究其沿革与发展,是建设与发展档案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严格地说,档案学不是哪一个具体时代的产物,而是历史的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其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渐进过程。

辛亥革命以后,孕育于封建社会中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发展迅速,开始向科学形态演变。

至20世纪30年代,以文书档案工作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率运动和明清档案整理热潮终于合力催生出近代中国档案学。

翻查档案学的各种杂志,发现目前国内对于中国档案学产生方面的论文还是比较欠缺。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近代档案学产生”为主题的模糊检索共有7条记录,研究成果如下:张晓燕在《山东档案》上发表的《试论“行政效率运动”对中国近代档案学的影响》(2010年第2期);张会超在《档案管理》上发表的《中国近代档案学成就之荟萃———档案学十三本旧著述论》(2008年第6期);雷昌玲于《云南档案》上发表了《关于近代档案学形成的几点思考》(2008年第3期);赵小强在《档案管理》上发表的《县政府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徐辛酉在《山西档案》上发表的《“行政效率运动”对中国近代档案学产生的影响》(2006年第4期);吕丽辉在《黑龙江档案》期刊上发表的《论史学与档案学的区别及联系》(2004年第4期);覃兆刿在《档案学研究》期刊上发表的《从“档房”到“档案馆”———关于中国档案事业近代化的文化反思》(2004年第3期)。

从显示数据来看,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从时间上来看,这些研究成果大都是2004年以后的,研究得比较晚;而就发表的期刊名称而言则以《山东档案》、《云南档案》为主,在档案学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还是较少的。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与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研究和探讨的“火热”状况相比,对于档案学自身问题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

中国档案学的前世今生

中国档案学的前世今生

75202012·文/ 张蕾 刘芮 刘旭光中国档案学的前世今生中国档案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一批档案人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明清档案,借鉴西方档案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国民政府行政改革的实践中,总结、整理、归纳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档案工作理论、原则和方法,中国档案学就此应运而生。

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国档案学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

回望中国档案学的前世今生,呈现出如下特点。

与史结缘的历史传统1.史家皆档案人在我国古代,档案及档案管理与史学密不可分,史官兼管档案工作,他们负责记录国家军政大事以及档案的管理和编纂。

可以说,史家皆档案人。

商代的史官是巫史,其中进行甲骨卜辞的“贞人”既是甲骨档案的形成者也是专门管理者。

西周时期设五史:大史、内史、外史、御史和小史,分别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档案。

最早记录皇帝言行的史官可以追溯到周代,“周官有左右史记其言事,盖今起居注本”。

秦朝御史台记注王言,典守档案。

汉代御史中丞主管兰台与石渠阁之档案。

秦汉时期,肩负管理档案职责的史官地位降低,逐渐从官员群体中分离出来。

隋唐专门档案管理机构—甲库出现,史官与档案工作分化,档案工作获得了独立的发展。

我国古代史官与档案人经历了“合体”到逐渐疏远,再到“各自为安”的过程。

相较而言,史家注重研究档案内容,较少关注档案载体和档案管理。

20世纪初,对历史史料的发现与整理让史家与档案人重新走到了一起,例如历经明清档案抢救与整理的学者傅斯年、陈垣和单士元等既是史学大家也是档案学家。

2.史学即史料学傅斯年曾言及“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傅斯年以其对档案史料敏锐的洞察力,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观点。

从档案泛化的角度来看,史料即档案,档案即史料。

1921年,“八千麻袋”事件引起了史学界对明清档案的密切关注。

自1922年起,北京大学国学门、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先后对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档案、宫中档案、内务府档案等明清档案进行整理、编纂、出版、研究、展览和提供利用。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

革”中形成的极左思潮中得以认真清理和重新觉醒 , 我国各项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教育和高校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 ,研究机构 、 研究力量有了较大发展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研究成 果不断涌现 ,开始出现了一个比较繁荣的局面 。
档案学基础理论作为档案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
[ 作者简介 ] 朱玉媛 ,女 ,主任 、教授 ;曹晖 、彭潇敏 、王玉珏 :硕士研究生 。 22
要是对档案 、档案工作 、档案事业 、档案学科本身的 研究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 ,该领域的研究拓展 到了知识管理 、公共管理 、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等领
质 、档案馆的主体地位与功能模式 、档案室的基础地 域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含量 、电
23
2009 年第 4 期
表 1 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主题内容分布
全国报刊索引 文献来源
13 种核心期刊[2 ]
文献量 百分比 索引文献量 索引百分比
主题分布
(篇) ( )
(篇)
()
文件生命周期
理论和文件连续 164 12. 0
102
体理论
10. 1
全宗理论
64
4. 7
38
档案的本质属性 9
0. 7
8
档案的价值与 作用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 研究中已经非常注重与档案工作实践相结合 。《档 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3 ] 《、档案学论衡》[4 ] 等著作 , 都用大量篇幅阐述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档案工作实践 的关系 。许多论文涉及档案学理论与档案工作实践 的关系问题 。还有不少课题是联系档案工作实践来 立项并开展研究的 。如国家档案局项目中的“公共 档案馆理论与实践研究”、“家庭档案服务体系与管 理模式研究”、“档案管理与社区管理一体化研究” 等 ,都是档案学基础理论与档案工作实践结合研究 的课题 。 4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更趋多元化

档案管理概论第五章

档案管理概论第五章

概论第五章档案学第一节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档案学最早出现于欧洲,1571年,德国档案学家亚克伯·冯·拉明根在海德堡出版的《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等两部专著,是目前各国档案史料中报道的最早的档案学专著。

1804年,德国档案学家约瑟夫·奥格所著的《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一书,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档案学”的名称。

1885年,法国历史学家郎格鲁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档案馆的科学》一文,才首次提出了档案学应当是一门独立科学的见解。

一、外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欧洲档案学1.欧洲档案学的萌芽(16-18世纪)a.社会制度的变革b. 档案工作的发展2.产生(18-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的档案工作改革,使世界档案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主要标志是档案工作改革中提出并实践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三种思想a.组建近现代意义的国家档案馆(1790年)。

标志着世界范围内档案馆事业的开始;世界上有了第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档案馆;有了真正的国家档案馆事业;馆藏来源由单一性变成多样性。

b.档案事业实行集中管理的原则。

1790年《穑月七日档案法令》c.档案馆实行向社会开放的原则——档案的人权宣言。

标志着档案馆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结束了利用档案知识少数统治阶层人物特权的历史。

3.发展(20世纪前后)a. 一批档案学经典著作问世:荷兰缪勒、斐斯、福罗英三学者合著《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1898),英国希拉里·詹金逊《档案管理手册》(1922),意大利埃·卡萨诺瓦《档案学》(1928),三书被列入1964年《英国大百科全书》。

b.深入阐述了档案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构成。

c.禁毁年份和迈斯奈尔(德国)档案鉴定思想的提出和传播。

(1901年《档案鉴定标准》)20世纪40—80年代,欧洲档案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档案学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档案学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档案学研究述评作者:李财富汪子怡来源:《档案管理》2023年第05期摘要: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档案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探寻发展脉络,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其发展状况。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借助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软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学通讯》刊发的档案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梳理,并对其特点和趋势进行总结与预测。

关键词:中国档案学;文书学;档案学史;档案事业史;电子文件;档案信息化;数字人文;档案治理Abstract: Looking back at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research in China over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opening up, and exploring the line of its development, we can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of its development status. With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and th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ool CiteSpace software, this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archival research articles published in Archives Science Study and Archives ScienceBulleti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ummariz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cts their development tendency.Keywords: Chinese archival science; Documentary studies; History of archival science; History of archival industry;Electronic documents; Archive informatization; Digital humanities; Archives governance1979年8月,国家档案局召开全国档案工作会议,在澄清档案工作路线、思想和理论是非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强档案理论的科学研究,努力发展我国档案学”,[1]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档案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理论与实践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中国近代档案学成就之荟萃——档案学十三本旧著述论

中国近代档案学成就之荟萃——档案学十三本旧著述论

中国近代档案学成就之荟萃——档案学十三本旧著述论
张会超;王星光
【期刊名称】《档案管理》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不仅是民国时期档案学成果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一笔珍贵的档案学遗产,而且对今天档案学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启迪.这批著述为档案学赢取了发展的空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与档案人执着奉献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学术薪火的持续传递则促使学界要不断研读这些经典之作.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张会超;王星光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档案学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
【相关文献】
1.兰台杏坛相聚喜庆学会十年——陕西高教系统档案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侧记 [J], 陕西省档案学会;陕西高教系统档案学会
2.档案法制建设十年(2002-2011):动态与趋势——基于《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论文分析 [J], 范桂红
3.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上乘之作─—评陈永生著《档案学论衡》 [J], 陈智为
4.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吴宝康教授谈档案学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 [J], 吴宝康
5.省档案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暨全省第四次档案学术讨论会在杭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种近代史民国史档案资料获1986年档案学优秀成果奖

八种近代史民国史档案资料获1986年档案学优秀成果奖

八种近代史民国史档案资料获1986年档案学优秀成果奖佚名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1987()2
【摘要】1986年档案学优秀成果奖,已经中国档案学会于1986年12月评出,计110项。

八种近代史民国档案资料获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合编的《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自贡市档案馆等单位合编的《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获史料出版一等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的《直皖战争》获二等奖,苏州市案馆编的《苏州市民公社档案选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的《南京临时政府》、《善后会议》。

【总页数】1页(P86-86)
【关键词】档案资料;近代史;历史档案;五四爱国运动;民国史;南京临时政府;自贡盐业;市民公社;直皖战争;善后会议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我省7项档案学优秀成果获中国档案学会第四次档案学优秀成果奖 [J],
2.我省三项研究成果获中国档案学会优秀成果奖 [J],
3.我省十一项档案学术成果获中国档案学会第三次档案学优秀成果奖 [J],
4.我省档案学八项成果获省政府设第三次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J],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有五项成果获中国档案学会第四次档案学优秀成果奖 [J], 杨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档案学成就之荟萃作者:张会超王星光来源:《档案管理》2008年第06期摘要: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不仅是民国时期档案学成果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一笔珍贵的档案学遗产,而且对今天档案学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启迪。

这批著述为档案学嬴取了发展的空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与档案人执着奉献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学术薪火的持续传递则促使学界要不断研读这些经典之作。

关键词:档案学十三本旧著民国中中国档案学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以来,曾有过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品味我国近代档案学的产生及其那段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对今天的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1十三本旧著品评这批书从1931年的《公牍通论》,到1949年的《中国档案管理新论》,反映了近代中国档案学诞生与发展的历程。

“至20世纪30年代,以文书档案工作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率运动和明清档案整理热潮终于合力催生出近代中国档案学,其重要标志就是十三本档案学‘旧著’的问世……十三本‘旧著’大体上反映了近代中国档案学的产生、发展情况及其得失、特点。

”从书名的嬗变可知,这时期的档案学最初是从文书工作的研究演化而来的。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档案学、文书学在中国逐渐形成。

从民国初年开始,文书学著作纷纷问世,其中也有专章讲述档案管理方法的,本世纪30年代专门研究档案及其科学管理的著作问世。

此后,有关档案管理、文书处理、公文程式、文书写作、应用文及其写作、文档法规、文档改革、文书与档案史等内容的著作逐渐增多。

到了40年代末期,整个档案学(包括文书学)水平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并主要反映在一系列著作中。

仅据初步统计,30多年中所出的书籍已达100余种。

但此时的成果以机关档案管理、文书学方面为主。

“我国档案学研究萌芽于文书工作的研究和编著作品中,是我国档案学产生与发展的一个历史特点。

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现象”。

《公牍通论》系徐望之1929年在河北省训政学院主讲公牍课程时,根据《公文程式》编著了《公牍讲义》。

后将此讲义公开出版,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公牍通论》。

《公牍通论》一上市就受到了好评,热销异常,同年12月再版,以后又陆续再版。

到1947年已出版了8次。

该书成了我国近代有重要价值的文书学著作和第一部文书学方面的高等学校教科书。

“在档案学的研究尚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也个别地出现一些有关档案工作方面的专门编著作品,但它往往只是某一具体机关的档案工作的经验总结,因而概括性、科学性是不高的。

然而这些作品正好说明,档案学已在萌芽中”。

程长源、梁上燕的书即是这样的书,以程著为例,就系浙江兰溪县整理档案的经验总结,“故本书不尚理论,不嫌琐屑,对档案管理各端,均叙述详尽”(《县政府档案管理法》“凡例”)。

而梁著也是以一县的公文与档案管理情况来著书立说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成了十三本旧著中最为单薄的书籍,但也是较早将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并列阐述的著作。

周连宽则早在1935年就以武昌县文书档案改革为据写出了《县政府文书处理法》和《县政府档案处理法》,10年之后,周先生陆续将其笔录所得整理编次,付梓刊印,成书为《公文处理法》和《档案管理法》。

他将文书与档案的处理分开来讲,单独成书,说明档案学的形成不仅萌芽于文书与文书工作的研究,而且也表明其一开始就是将二者当作独立但又有紧密联系的目标加以研究的。

他的这两部姊妹篇在档案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坐标和重要的位置。

而何鲁成的《档案管理与整理》是一本值得重视的旧档案学的代表作。

它已经是一部从全国着眼,在统一集中的指导思想下编写的著作,当然它的从全国着眼和要求统一集中,还只是针对中央一级的机关档案室而言的。

有人则称其为我国近代档案学形成的标志之一。

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的出版,不仅表明是作者在自编教材基础上的发展,而且从其整体内容来说,也是集我国当时档案学之大成的著作,因此是一部值得我们重视和吸纳研究的近代档案学的代表作。

可以说,要研究我国建国前的档案学,就必须研究《中国档案管理新论》。

这批书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各种介绍已经较为齐全了。

如果感觉评述文章稍嫌不够,还可以直接去读原典。

书评文章可参考《档案管理》上所载的对这十三本旧著进行评介的文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书系当时学术思想的结晶,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有些内容已显得不合时宜,有些观点也显得陈旧。

不过这些著作包涵的学术思想却是当时实践和理论的凝结,至少可以告诉我们原来已经早有了这些做法和想法:而其中的一些思想仍然熠熠生辉。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从这批书的版次中就可以发现,当时这些书的出版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和考验。

以《档案科学管理法》为例,秦翰才早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四月就已将该书编纂而成,并由桂林的科学书店出版,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五月时,已经出了第三版,1947年4月又由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

而《公牍通论》从1931年出版,到1947年,连续出版了8次,说明该书之畅销。

《公文处理法》也先后出版了5次。

整体来讲,这批书多少显得参差不齐。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当时各位作者的水平不尽一致。

但是,相对于其他零散的文章来看,这些著述有其系统完善的长处和优点。

这是需要肯定的,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不同作者不同时间形成的成果共同铸起了档案学发展史上的丰碑。

当然,对十三本旧著的得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还有待学界同仁的深入研究。

这批书的作者,无论是教书先生,还是具体实践的从业者,都相继步入了档案界。

“当时行政界的知名人士甘乃光、滕固、周连宽、程长源、龙兆佛等加入了档案学研究的行列。

由于政治和历史的诸多原因,这些学者的身世已在时间的流逝中而暗淡。

其中甘乃光和滕固被载入‘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曾经身为国民政府要员,或曾经在文艺出版界‘担纲’,而并非作为档案学的启蒙者。

同样,像何鲁成、程長源、龙兆佛等人的名不见‘经传’,则并不能抹煞他们对档案学的贡献;只是当时,档案学还没有成为被社会承认的显学而已。

事实上,他们对档案学的认识,也是与他们的社会地位不无关联的——正是这些‘行政界的知名人士’,从强化政府机构和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出发,给予中国档案学最原始的‘第一推力’。

他们与档案管理实践紧密结合,从总结政府机关档案改革的实际经验人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档案学理论……中国档案学就是这些‘经验’的升华”,“中国档案学人及其文化素质、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主体特征’最终决定了了中国档案学的基本理念与模式”。

2 十三本旧著的价值2.1 代表的研究方向。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还得从档案学的产生讲起。

我国档案学发端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档案学的兴起与民国时期的“行政效率运动”、史学界整理明清历史档案以及近代档案教育的创立不无关系。

“中国近代档案学从一开始便存在两个源头,可谓并行不悖、交相辉映的两个学派。

参与创建的主力之一是机关档案学派或称行政学派,该学派的成员主要是当时国民政府的机关档案工作者和行政界的一些知名人士。

而另一主力的档案馆学派或历史档案学派对创建中国近代档案学的贡献也需要着重讨论。

该学派的成员,大体出自众多参与古代档案,特别是明清档案整理与研究的知名学者与文化教育机构”。

“上世纪30年代,以丰厚而又杂糅于各类典籍之中的中国古代档案学思想积淀为文化渊源,以档案工作的变革与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实践基础,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具有完整体系的中国档案学正式创立和形成,这一点,已为档案界多数人所认同,然而,如何公允评价各方面对创建中国近代档案学的贡献,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论著高度评价了当时国民政府机关内从事文书档案工作及其改革人士在这方面的贡献,却将一批历史档案工作者、档案馆工作者的贡献仅视为历史学界的参与和补充。

这个问题,便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对民国时期明清档案的整理,形成了诸多的论著,值得我们探研。

譬如,沈兼士先生的《文献馆整理档案报告》、方甦生先生的《整理档案方法的初步研究》、张德泽先生的《档案分类研究》和《整理档案问题》等文则是对民国时期明清档案整理情况的一种总结和探讨,档案分类成为当时研究的重点。

至于君石的《明清两朝档案考略》和高良佐、王培仁等人的《北平文化机关明清档案考察记》则是系统介绍明清档案及其整理的文章。

罗振玉之子罗福颐的长篇论文《清内阁大库明清旧档之历史及其整理》是目前能见到的较为系统、详细研究这方面问题的著作。

该文用11章阐述了大内档案的整理,特别是阐释了罗振玉和沈阳博物院对明清档案的整理。

这篇60年前的文章,今天看来仍不失其价值和意义。

因此,如果一定要讲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代表了什么,那么,首先代表了当时机关档案工作方面的实践和理论,一些学院派的著作也多是基于行政系统文书档案工作而来的:其次,这些论著代表了人们在传统的历史文献整理的背景下,对现代档案管理方法和理论的探索,这些研究成果成了中国档案学形成和发展的见证:再次,这些论著代表了档案学研究的一个方向,开辟了新的学术道路。

档案学的形成,并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或一门学问的诞生。

而且更意味着学术空间的拓展,档案工作发展到了需要用学术理论来引领、提升与指导的阶段,而其学术影响的逐渐扩展,更为今天档案学的丰富与深化提供了经验和范式。

2.2 赢取的学术境界。

这些档案界的先哲们或吸纳传统的档案学思想,或引入国外以及其他学科的学术思想,加以借鉴和吸纳,为档案学科的建立而勇于开拓。

比如傅振伦先生,专门在《公文档案管理法》中阐述了“中国档案管理今昔观”,并用一章的篇幅来探讨历史档案的整理,从考古发掘出的甲骨、简牍,到敦煌发现的遗书,还有保存下来的明清档案,以及民国时期的一些档案,均细致介绍其整理过程或方法,书后还附有《档案与历史》一文。

除此之外,傅振伦先生还将视野投向国外。

将自己游历英、法和苏联等国时接触到的国外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档案学理论加以介绍和引用,不仅在书后附有“欧美档案馆学论文译丛提要”,而且还在档案分类问题上介绍了国外的事由原则和来源原则等。

再如殷钟麒先生,也同样如此,既重视中国古有的档案学思想,在其书《中国档案管理新论》中专门介绍了“档案之简史”,开辟了中国档案史研究的新天地,又注重国外的实践与理论发展状况,他在该书第一节介绍档案的定义中说:“至于西洋方面,相当于档案一名词者,共有九个”,然后引用英国档案学家金肯生(H.Jcnkinon)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认为“金氏上述六点,将档案之内容,阐述甚明,档案定义,亦甚完善”。

他们这种扎实深厚的国学根底、学贯中西的学术素养是今天的学人难以企及的:而对西方档案学知识的积极引入,则表现出他们敏锐的学术目光和超常的胆识。

在十三本旧著的十二位作者(周连宽先生写了两本)中,明确其作品写就时系教师身份的只有徐望之、傅振伦和殷钟麒三位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