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超全字词句复习归纳+问答梳理)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

一.课注一

孟子,名,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和孔子并称。《孟子》由孟子及其门人共同编写。他提倡实行,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并称为“四书”。

二、背默

《得》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的主旨句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

6.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正面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国恒亡”的原因是:。

4.课文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三、节奏划分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字词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池.非不深也:

七里之郭.:

非不尖利:兵:革:

兵革

..

委而去之:委: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

亲戚

畔之:

..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之中:

舜发.于畎亩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士:

管夷吾举于士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饿其体肤:

其身:

空乏

..

行拂乱其所为:拂:乱:动心忍性:

其所不能:曾:

曾益

..

人恒过

..

衡于虑:衡: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外患者:

出.则无敌国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五、翻译

《得》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的“道”指:(施行)仁政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举例论证>

天时不 守方:“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占地利> 胜 如地利 攻方:“环” <占天时> 败

地利不 守方:城高,池深,兵利,米粟多 <占地利> 败

如人和 攻方:人和 <占人和> 胜

1“非···也”作用?——排比句式,双重否定,强调···,增强语势 ○2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方面? ——主观:人和 客观:天时、地利 。

道理论证 结论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反面论证>

3作者认为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中心?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

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5世界上那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

论点﹀ 军事方面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排比句式﹀ 治国道理 类 推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改动历史教科书,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人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

6关于人心团结的民谚名言? ——毛泽东:众人拾材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

民谚:团结就是力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赛一个诸葛亮 人和的例子:中日抗战爆发,全国人民合力共同抗战,团结一致,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取得胜

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个人方面

治国方面

举例 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 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 <反面论证>

人恒过 入无法家拂士 舜发于畎亩 困于心 安乐 傅说举于版筑 忧患 衡于虑 出无敌国外患 胶鬲举于鱼盐 征于色 管夷吾举于士 发于声 死——国恒亡 孙叔敖举于 然后能改 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 而后作

而后喻

○1开头连用六个例子,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引出并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26个例子的共性? (1)出生卑微、贫贱(2)都经历了艰苦的磨练(3)最终都有大作为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练。 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4分析最后一段的论证思路? 文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或:从个人到国

家,由正面到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中心? 通过陈述6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名人的事例和相关道理,说明逆境成才,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