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导人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二、整体感知(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明确:季氏将伐颛臾“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时代背景: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三、文本探讨(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且在邦域之中矣③是社稷之臣也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篇》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表示推测语气,宾语前置句解释成“恐怕要责备你吧?”要读得温和,缓慢学生朗读②何以伐为?“何……为”表示一种反问语气,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③求!语气强烈(3)孔子对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来的两次责备的语气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下面孔子的话,孔子的语气有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来?明确:语气加重,更加急促、强烈、气愤①求!周仁有言……是谁之过与?1、指责(责备)的语气2、句子有:责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实质上是指责冉有、季路没有做好季氏的家臣3、不是直接地训斥从哪里看出来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话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担任职务,否则就辞职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显然“在其位,就得谋其政”用盲人遇到危险(危)不去护持,将要跌倒(颠)却不去搀扶,是做相的失职用老虎犀牛这些猛兽逃出笼子,龟甲和玉器毁坏在木匣中是看管者的责任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作为家臣没有进行劝阻的失职所以这种责备的语气会委婉、含蓄一点学生尝试朗读这一段②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读出强烈的痛斥的责备语气“疾”(痛恨、讨厌)注意断句学生朗读这一句(4)孔子三次责备的语气层层递进,取决于谁的态度?明确:冉有冉有的话体现了他害怕责备、推卸责任的特点比如说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为何不说将伐颛臾?学生本身就理亏,怕被孔子责骂,说得委婉一些)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句话体现了冉有推卸责任,不想被孔子责备③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句话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颛臾的真实想法,却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本意,实在很虚伪根据说话内容,冉有的话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而弟子的语句呢因为是推托之词,所以要稍微缓慢一点,畏畏缩缩(5)角色朗读下面,我们根据前面对师徒两人的对话的内容,请同学们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为之辞”为止的语气,各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尽量把冉有的推脱语气与孔子愈加气愤的层次感表现出来学生展示朗读四、问题探讨1、其实啊,孔子面对冉有的执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于回到鲁国,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给得意门生,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对武力的主张,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在对话中流露出的这种真性情,使他的儒雅形象更生动外,还增添了几分可爱与真实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里说明孔子主张对内使人人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要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以德服人(为政以德)2、深化思想: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内涵体现:礼让、正名、以身作则五、拓展延伸(机动)讨论:联系材料,谈谈孔子为政以德主张的具体表现和现实意义资料:近些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 .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人们喜欢将他神圣化,但更多时候他是一个凡人,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他与冉有的对话中的语气,因声求气,从而深刻地体会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也更生动更全面地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形象六、作业1、背诵“丘也闻……萧墙之内也”语段2、写一篇心得,谈谈孔子的思想主张对现实生活的启发七、板书:“因声求气”。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
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 不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各国君主纷纷寻求改革和扩张领土 。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季氏是鲁国的卿大夫之一,为了扩张 领土和增强实力,他计划攻打颛臾这 个小国。这一事件引发了孔子对当时 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伦理
该篇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道义,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建设产生了积极 影响,成为政治家和士人追求的理想政治伦理标准。
教育意义
该篇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 世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现代的启示
1 2 3
社会责任
该篇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 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 会整体利益。
作品既有生动的叙事,也有细腻的描 写,两者相得益彰,使情节更加紧凑、 引人入胜。
作品情节设置巧妙,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阅读兴 趣。
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 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 性鲜明。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
作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如仁、义、礼、智等,强调了人
强调礼乐教化
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 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 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从而避免战争。
人物形象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智慧 、仁爱和坚定的道德立场。他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强调仁 政和礼乐教化的重要性。
冉有、季路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们的忠 诚和执行能力。然而,他们在对待战争和人民福祉的问题上 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 则将焉用彼相矣 ( 辅助 ) B、既来之,则安之 (使…… 安定) 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充任职位)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找托辞、借口) 2. 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B ) 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判断句
省略句
成语积累
1、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 要使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 安下心来。 2、祸起萧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 祸乱 3、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 用兵 有事(解释: )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与? 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译: )夫颛臾, 让…做 昔者先王以为(解释: )东蒙主 这 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凭什么攻打他呢 (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解释: )社 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个职位,没有才能就不去担任职位,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扶持,那何 (译: )
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错 且尔言过(解释: 这 )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 过错
表并列 )近于费。今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 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痛恨那些不说自己想要那样而一定替他找个托辞的人 (译: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 却 ) 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 倾。夫如是(解释: 这样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解释: 使…来 )之,既来之,则安之。(翻 译: 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让他们安定下来 ) 今由与求也,相(解 释: 辅助 )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 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演示文稿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演示文稿
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冉有曰:‘今夫颛 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第六页,共34页。
朗读第一段,试译下列文句
第七页,共34页。
第一段翻译
❖ (1) 季氏将伐颛臾 ❖ (2) 无乃尔是过与?
❖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4) 何以伐为?
第八页,共34页。
(1) 季氏将伐颛臾
第十九页,共34页。
❖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 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 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第二十页,共34页。
❖ 冉有曰:“_____欲之,_________皆不欲 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_______,不能者 止。’危_______,颠______,则_______相 矣?且尔言____。_____出于柙,龟玉 ______,是______与?”
第四页,共34页。
人物出场
❖ (1) 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这里 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
❖ 相关事件和思想:春秋末期,诸侯兼并,当时 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康子,横征暴敛,富比宫室。 但他仍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攻伐兼并颛臾 (春秋小国,附属于鲁国,故城在山东费县西 北),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三十页,共34页。
❖ 孔子曰:“求!君子____________。丘也闻 __________,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 盖______,和无寡,_______。夫如是,故远 人不服,________,既来之,_______。今 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________, ________,而不能守也,_________。吾恐季 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___。”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ppt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ppt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 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 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 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翻译: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求、季路去拜见孔 子,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了。” 孔子说:“冉有!恐怕要责备你们吧?颛臾,过 去先王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在 (鲁国的)国境之内了,这是鲁国的臣属啊,为 什么要讨伐(它)呢?”
文学常识拓展:
• “六经”:《诗》》《书》《礼》 《易》《乐》《春秋》《诗经》《尚
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 经”)
• “四书”:《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
采 用 PP管 及 配 件: 根据给 水设计 图配置 好PP管 及配件 ,用管 件在管 材垂直 角切断 管材, 边剪边 旋转, 以保证 切口面 的圆度 ,保持 熔接部 位干净 无污物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
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
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
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
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
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
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
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
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颛臾
以为:把 …作为
东盟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是--代词,指颛臾。
何以……为:表反问语气。何以:为什么
❖ 颛臾,先代的国君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况且
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 要讨伐他呢?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优秀课件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优秀课件
课前练习春秋语录20四书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在文中正确无误的一组固而近于费bi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孔子的态度理由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历史散文
先秦散文
墨家
道家
诸子散文 百家争鸣
法家
儒家
诸子十家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 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back
危,不稳定;
颠,跌倒
持,扶持
扶,搀扶
见到主人有危险而不知尽忠, 眼睁睁地看
着他往火坑里跳,往山崖下掉却袖手旁观,
这难道是 正确的态度?何况,老虎兕牛出了
笼子,龟甲美玉毁在了匣中,这是什么人的过
错呢?
•管理者的失职
患 患 有 之 曰 “ 担子忧 今攻取臾坚固冉 不 不 国少 辞 ‘ 求 孙 不 , 有
安 均 者 。 欲 !憎恨忧 取 固 曰
。,,丘之君。,而:



’ 子 ” 托词、辩 解之词回避说
后一定成近为
“如今
患平患均 闻 而 疾 孔 世 于 今
贫寡有必夫子必费夫
而而家为舍曰为,颛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想 要这么做”却一定要找出这种借口的做 法。
“仁政”
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 “法治” 墨:墨子《墨子》 “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
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一文,表现出孔子为了捍卫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展现出来的卓越的论辩才能,那么这篇课文教案如何写呢?下面学习啦我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盼望对你有关心。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见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把握。

教学难点孔子鼓吹礼治,主见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见的理解。

教具预备投影仪、录音机、投影胶片、教学磁带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见,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谈论说理的(文章)。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今日,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投影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闻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见,他主见仁义,主见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怜悯人民疾苦,具有肯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同学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季氏将伐颛臾ppt实用课件50

季氏将伐颛臾ppt实用课件50
→不当伐
→推卸责任
是谁之过与?
孔子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什么主张?
均、和、安
修文德
→施行仁政
主题
本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三次对话,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体现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施行“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练习
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 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 D、吾恐季孙之忧
痛恨
最痛恨那种(嘴上)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个借口来辩解(的人)。
不担忧财富少而担忧(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社会不安定。
担忧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王(朝)→诸侯(国)→大夫(家)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老虎、犀牛从笼中跑出来,龟甲、美玉毁坏在匣子中。
(好比瞎子)遇到摇晃要倒下却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搀扶的人呢?
(五)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六)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非礼勿来自,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ppt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ppt课件
思考: 师生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对话的?
• 季氏将伐颛臾
•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
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 情不合
•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
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 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深入探究(一)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找出三次对话的内容简
孔子格言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皆兄弟。
• 欲速则不达。
• 朽木不可雕也。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译: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 吧?颛臾,以前先代的国君让他(的 国君)做主管祭祀蒙山的人,而且它 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是鲁国 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我听说过:诸侯和大夫,不怕人 口少而怕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怕贫 困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分配平均, 就无所谓贫穷;上下能和睦相处, 就无所谓寡;社会安定,那么国家 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如果像这样做 了,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 治教化而使他们归顺。他们来了以后,

季氏将伐颛臾PPT演示文稿

季氏将伐颛臾PPT演示文稿

(二)重点习惯句式
1. 无乃……与(欤)
表示揣度,或反问,译为“恐怕……吧” 如: “无乃尔是过与?”译“我恐怕要责备你们吧?” 2. 何以……为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 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 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一)词语积累
1.危 高、高峻: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 危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不稳:危而不持
2.颠 头颅、顶部:鸡鸣桑树颠
跌倒、倒下:颠而不扶
3.相 xiāng 互相:两岸青山相对出 偏指一方: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xià ng容貌、相貌:儿已薄禄相
辅助、帮助: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特指扶助盲人的人:则将焉用彼相焉
引用: 比喻: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 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 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 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 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 “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 “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 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 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 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 — — 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 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季氏将伐颛臾1优质ppt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1优质ppt课件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作 相的人呢?
•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里 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却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目录
先秦散文 重点实词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通假字 词类活用 重点虚词 相关成语
先秦散文三阶段
1.《论语》《墨子》:《论语》是纯语 录体,《墨子》语录中杂议论 2.《孟子》《庄子》:《孟子》基本上 还是语录体,但已经形成对话式的辩论 文;《庄子》已经过渡为专题论文。
3.《荀子》《韩非子》:发展到最高阶 段,代表着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阶段的理 论文。
固定句式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不过)……罢了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这和......有什么区别呢
重点实词
1 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者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不稳定
跌倒
3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4 而在萧墙之内也 国家内部 5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摆出来,施展 职位 6但也闻有国有家者
想要 托辞,借口 忧虑,担忧
倾覆 辅佐,辅助
3、句式练习: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状语后置)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谋动干戈于邦内
2、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恐怕……吧” 尔是过:过尔(宾语前置),责备你
3、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何:什么 以:因为 何以:因为什么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既来之,则安之
诸侯的封地 卿大夫的封地

季氏将伐颛臾优秀课件ppt

季氏将伐颛臾优秀课件ppt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
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之内也。
孔子当仁不让地直陈己见。他主张仁 政、正名、克己复礼,敏锐地看到季孙 氏借此削弱鲁君势力的目的。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2)宾语前置 无乃尔是过与?(“是”为宾语提前的标
志) 何以伐为?(“何以”——“以何”)
• 被动句
龟玉毁于椟中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1、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中“疾”意思相同的是( )
研习第三、四段
朗读并疏通文意
• 陈、列、危、颠、相、柙、椟、过 • 夫子欲之 •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且尔言过矣。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 我们能联系到的成语是_尸__位__素_餐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危”“颠”指( ), “不持”“不扶” 之相意指( ) ,既然“危”“颠”而 “不持”“不扶”,那么哪里要用那相呢?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季氏将伐颛臾》 公开课教案-word文档

《季氏将伐颛臾》 公开课教案-word文档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教学目的:1.诵读和背诵课文2.积累“是、疾、止、见、过”五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文言固定句式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和文言固定句式2.在把握文意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教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推断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第一课时教学要点:l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课文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新课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

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

201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2. 教师范读课文3. 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教师板书自读要求:l 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3.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

4.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句读: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实词:季路见于孔子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何以伐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成语:分崩离析祸起萧墙5.讨论,结合书后练习题一理清全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详见板书设计)6.小结巩固(时间允许课内进行,时间不允许布置为家庭作业)基础训练1—5题附板书设计: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思路:《论语》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季路见于孔子孔子反对讨伐颛臾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社稷之臣 (不当伐) 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引周任之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孔子驳斥冉有——相|比喻—虎兕出于匣分崩离析龟玉毁于椟中祸起萧墙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子再驳冉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治国安邦的原则)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背课文教学内容和过程:1. 复习巩固齐背全文,检查上课时学习效果2. 讨论下列问题问: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析: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回趋裒微。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实用课件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实用课件

第二回合
冉有: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求!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引名言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作类比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设比喻
Page 14
背景链接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 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 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 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 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 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 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 (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论语》
Page 2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Page 3
自学检测
宾语前置句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分) 省略句
——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4)何以伐为?(3分)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宾语前置句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4分)
——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
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状语后置句
Page 11
合作探究
译文:1、孔子说:“当政者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象北极星安 居其所,而其他众星井然有序地环绕着。”
2、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人民,用刑法来整治人民,人民就会 逃避制裁而无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顿人民, 人民就会有羞耻心而归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如何辩解的?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卸己责
孔子如何反驳?
1、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 位,不谋其政。”
• 在这里,孔子运用了_引__证___的方法证明自己的

必为子孙忧。
冉有以“固”、“近
费”为由,终于和盘端 出当取的观点。
•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 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 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观点,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 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 苟同。
• 我们能联系到的成语是_尸__位__素_餐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危”“颠”指( ),( )意指“不 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 “不持”“不扶”,那么哪里要用那相呢?
• 这里孔子使用了_类_比_论__证_的方法
孔子先列史官名言以证其位,又 以盲人走路无相类比,再喻以物器之 失与毁,据理力争,是要指出冉有和 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积累一个实词
• 过:
• 过犹不及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且尔言过矣 • 是谁之过也? • 无乃尔是过与? • 过故人庄
尝试背诵
冉有曰:“_____欲之,_________皆不 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_______,不能者止。’危_______,颠 ______,则_______相矣?且尔言____。 _____出于柙,龟玉______,是______ 与?”
《中庸》 五经:《诗》《书》《礼》 (公元前551--前479) 《易》《春秋》
孔子的思想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主要
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
“仁者爱人”包括反对“不教而杀”,主张“以礼教民”


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
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的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这里运用了( 比喻论证)的方法,有两层意思:
• “虎兕出于柙”喻指(季氏去攻打颛臾 ),“龟
玉毁于椟中”喻颛指臾(在境内遭到攻打
),这
是第一重喻义;
• 老虎、犀牛从笼中跑出,龟甲和玉在盒中被毁, 这都是( 看护者)失职,因此来喻指( 冉有、季)路
失职,这是第二重喻义
• 冉有曰:“夫子欲之,___________。”
孔子曰:“求!_______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颠 而不扶,__________?且尔言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 过与?”
冉有
今夫颛臾,固而近
于费 。今不取,后世
至尊地位。
孔子格言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欲速则不达。 • 朽木不可雕也。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听同学朗读,注意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研习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试译下列文句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无乃尔是过与?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 是社稷之臣也 (5) 何以伐为?
_____曰:“求!_________?夫颛臾, 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研习第二段
朗读并疏通文意
• 陈、列、危、颠、相、柙、椟、过 • 夫子欲之 •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且尔言过矣。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反问:何以伐为?
尝试背诵
• 季氏将伐_____。______见于孔子,曰: “季氏_______颛臾。”
孔子曰:“求!______是过与?夫_____, 昔者_____以为_______,且在_____之中 矣,是__________也。何以_____?”
• ______伐______。________见于_____, 曰:“_______有事于______。”
1998年1月,世界 诺贝尔奖获得者在 巴黎集会,发表宣
言:“人类要在 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头2500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 慧。”
关于孔子
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 大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的地位:“四书”之一。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两个重点句式
• 无乃……与
• 揣测语气句
• 译为:恐怕……吧
• 尔是过,
• 宾语前置,过尔,责 备你。是,提宾标志
• 何……为
• 反问语气句
• 译为:为什么要攻打呢?
• 链接: • 何辞为?《鸿门宴》
内容分析
• 对于“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冉有 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这表明了冉有对这件事持怎样的态度?
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 “有事”,下文又振振有词地提出 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态度: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求!无乃尔是过与?
理由:
1、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先王以为东蒙主) 2、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且在邦域之中) 3、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 是社稷之臣)
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yì)舞于
庭”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的思
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
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
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固了孔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