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保障

合集下载

一场深刻的变革——青海省草原畜牧业转型调查

一场深刻的变革——青海省草原畜牧业转型调查
牧 业 ,正 在 向 集 约 化 、规 模 化 、现 代 化 方 向 迈 进 ,草 原 畜 牧 业 的科 学
普遍 理解。“ 以前每天就 是放牛羊 , 数牛羊 ,看 着草原退化 了,也 着急 ,
但 谁 也 不 知 道 该 怎 么 办 。现 在 由国 家组 织实 行禁 牧还 草、草 畜 平衡 ,
工业 日渐兴起,大量工商资本开始涉 牧业龙头企业正在崛起,以 “ 龙头企 先后对三江源地 区及青海 湖流域的
足农牧业 , 科学育种、合作经营、设 业 +合作社” 、“ 合作社 +牧户” 、“ 生 2 0 个县的 1 . 1 亿 亩 中度 以上退化 草
施牧业、畜产品竞拍等多种现代因素 产大户带小户”为发展形态的新型草 原实施 了围栏禁牧封育和核减牲畜 , 2 0 1 2 年补奖政策共落实到户 ( 联户 ) 开始进入草原畜牧业。如刚察县泉吉 原畜牧业经营体系正在孕育成形。
全省 8 8 3 个牧业村累计流转草场 1 . 9 5 牧制、大户制等不同类型的合作社。 加强 的现状 ,贵南县还积极谋 划成 目前 ,通过合作社 供给牧 民的生产 立草 业局 ,拟 将草原监理职能纳 入 资料 占牧民总购买量的 6 5 %以上 ,销 草业局 ,改变原来草原监理 与草原
发生 着深 刻 的变 革。
首 先 ,生 态观 念 深 入 人 心 ,绿
以及 当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有关情况 作调研。十 多天下来,走访 了民和、
。 刚察 、 湟源 、 湟中、 贵 南、 贵德 、 互助、
关” ,这种观念 目前已在牧区广大干 部群 众 中 中华 厅 长 张 黄 元说 ,正是 在 这 一 背 景下 , 水塔 ,保护 好草原生态环境 责任重 青 海逐步摸索 出一条适合 自己的路 大,每做 一项工作都 要做实 ,这已

新疆边境牧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的思考

新疆边境牧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的思考

要] 新 疆 边境 牧 区牧 民 定居 工程 建 设 是 关 系新 疆边 防稳 固 , 民族 团 结 , 牧 民增 收 , 全 面 实现 小康 社 会 目标 的
重 要 举 措 。通过 分析 边境 牧 区牧 民 生 活 环境 、 生活方式等特点 , 提 出持 续推 进 新 疆 边 境 牧 区牧 民定 居 工 程 建 设 的 对 策 建议 。 [ 关键 词 】 边境 ; 牧 民 定居 ; 思 考
有 利 于 草 原 的 自我 更 新 和 修 复 , 提 高草场植被 覆盖率 , 从 而 有
利于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新 疆 的 牧 区主 要 分 布 于 帕 米 尔 高 原 、 昆仑 山区 、 阿尔泰 山 区、 伊犁 河谷 、 塔 额 盆 地 及 沿 天 山一 带 . 而 这 一 带 多 处 于 新 疆 与
王 惠, 等 : 新 疆边 境牧 区 牧 民 定 居 工 程建 设持 续推 进 的 思考
问题 探 讨
新疆边境牧 区牧 民定居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的思考
王 惠, 苏尤力 , 许 承 云
( 新 疆 畜牧 科 学院 科技 信 息研 究所 , 新 疆 乌 鲁 木 齐
[ J r
8 3 0 0 0 0 )
建设 。 构 建 国家 生 态 安 全 屏 障 的 迫 切 需 要 ; 是 转 变 草 原 畜 牧 业
发展方式 , 增加牧 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 是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 全
实施 边 境 牧 民定 居 工 程 建 设 , 通 过 统 一 配 套 的住 房 、 饲 草料地 、
棚圈的建设 , 牧民可以人工种植饲草料 , 有 了 饲 草 料 的保 证 , 就
1 . 3 促 进 草 原 生 态 环 境 可 持 续 发 展

喀什地区牧民定居现状及其对策

喀什地区牧民定居现状及其对策
CO E U U U A Y M YX
2 2 第 期 总 1期 草业 与畜牧 0年 5 第9 1 8
麦麦提亚森 ・ 赛丁 ,米娜 瓦 ・ 斯拉 木
( 新疆 喀 什地 区草 原站 , 新疆 喀什 84 0 40 0)
摘要 :牧民定居是 涉及牧 区生产方式 变革 ,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改变,文化观念更新等各个方面的 系统工程 ,
地区已实现定居的牧户 中,除了塔什库尔干县塔吉克 阿巴提镇实现 了全定居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比较显 著 外 ,其 它定 居点 自然 条件较 差 ,饲草料 地少 ,生产 水 平 落后 ,加 工利用 率相 对较 低 ,不 能满 足牧 民定居 饲 草料 地 的需要 。 2 滥挖滥采冬季草场植物现象普遍存在 . 4 因定居点生活条件较差,特别是山区牧民用柴十
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牧 区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本文阐述喀什地 区牧 民定居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 :牧民定居 ;存在问题 ;制约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 1 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 7 — 4 32 1 )5 0 6 — 3 6 3 8 0 (0 2 0 — 0 0 0
是促进传统草地畜牧 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 的一项根本措施 ,是牧 区由 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桥梁 ,是 实现畜牧业
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也是喀什地 区广大未定居游牧 民的最热切的期盼 。但因受历 史、 自然等许 多 方面因素的影 响,未定居游牧民过 着四季放牧 、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 ,自然环境恶劣 ,生产 生活条件艰苦 ,制约着喀什
尽 。 当时 地 委 、行 署 、塔 什 库 尔 干 县 县 委 、县 人 民 政府 提 出整 体 移 民搬 迁 、异 地 开 发 建设 的决 策 , 由 此 成 立塔 吉 克 阿 巴提镇 ,并 加 大 政 策倾 斜 力 度 ,把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现状浅析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现状浅析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现状浅析【摘要】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其中游牧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促进新疆游牧民的定居和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游牧民定居政策。

本文通过对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历史沿革、具体内容分析、实施效果评估、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对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解析。

在文章总结了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现状,为促进新疆游牧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历史沿革、具体内容分析、实施效果评估、问题与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启示、政策建议、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疆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许多游牧民族,以传统的牧民生活方式为生,过着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新疆的游牧民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改变这种生活方式,使之更加现代化、科学化。

新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游牧民定居政策,希望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帮助游牧民实现定居,融入现代社会,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保护和传承他们的独特文化。

本文将对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历史沿革、具体内容分析、实施效果评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讨其中的启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新疆地区的游牧民定居政策的进一步改善与完善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游牧民定居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关系到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还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深入研究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现状,对于加深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了解,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简析新疆游牧民族定居工程

简析新疆游牧民族定居工程

简析新疆游牧民族定居工程简析新疆游牧民族定居工程文章摘要::为适应现代社会开展的需要,在政府的鼓励下,新疆各地州开始了牧民逐步从游牧走向了定居的工程。

定居改变了游牧民族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丰富他们生产方式,提升他们生活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开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适应定居难等问题。

关键词:游牧民族;定居一、中国共产党关于游牧民族定居的政策游牧民族定居政策是党的民族经济政策的一局部,是根本目标是开展民族地区经济,使各民族共同开展繁荣。

加快开展各民族的经济建设事业是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的民族理论政策原那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也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的帮助少数民族开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游牧民定居政策是在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根底上,以推动广阔游牧民定居为主要内容而制定的方针策略,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开展和进步。

积极倡导和支持西部草原牧区的游牧民族实现集中定居,一直是党和国家开展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游牧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开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游牧民定居政策的核心。

二、新疆游牧民定居的开展历程牧民定居是一项复杂的而且是系统的社会建设工程,它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开展的历史过程。

新疆自治区大规模游牧民定居活动是从1986 年逐步开展的。

1986 年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召开的“加快开展北疆牧区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肯定了实现定居是正确的方向,提出了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实施并且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分散、小集中、有利于生产的思想指导下安排定居的原那么,还作了规划部署。

26 年来,新疆牧民定居工作有了很大开展。

回忆历程可以划分为起步、开展、提高、跨越开展四个阶段:〔1〕1986 年——1994 年为起步阶段在 1987 年自治区牧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以水利建设为中心,把棚圈、人工草料基地及其它配套设施和居民点的建设结合起来。

关于将新疆2009年前实施定居牧民纳入国家游牧民定居规划的提案内

关于将新疆2009年前实施定居牧民纳入国家游牧民定居规划的提案内

关于将新疆2009年前实施定居牧民纳入国家游牧民定居规划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029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0029号提案内容2013-02-28案由:关于将新疆2009年前实施定居牧民纳入国家游牧民定居规划的提案提案人:法蒂玛·马合木提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办理主题词:扶贫经济发展新疆塔城地区是灾害频发的农牧业地区,有牧民24944户、10.6万人。

2005年前的定居牧户只有4564户,定居比例仅为20.5%,45%的牲畜没有越冬暖圈,每年成幼畜越冬死亡率在5%以上。

仔畜死亡率在10%以上。

长期以来广大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半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生活方式原始,草原生态破坏严重。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立足防灾抗灾统筹“三农”工作,坚持狠抓防灾减灾基础建设,不断增强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着眼变革传统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牧区发展和牧民增收问题,大力实施以牧民定居为核心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投入资金8.3亿元,累计定居牧民1.78万户,定居率达到71%,定居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根本转变。

定居牧民纯收入从定居前的1500元增加到现在的4800元;牲畜越冬度春死亡率由2005年的5%降至现在的2%以下,从根本上改变了“冬瘦、春死”和大灾大损失、小灾小损失的被动局面,牧民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生存环境明显改善。

2009年温总理在视察塔城指导抗灾工作时对塔城地区牧民定居工作及其发挥的重大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并指示进一步加大力度,继续做好定居工作。

当前我们面临着前期定居标准比较低、未定居牧民筹资能力弱、定居成本大幅上涨、草料地配套困难、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简析新疆游牧民族定居工程

简析新疆游牧民族定居工程

简析新疆游牧民族定居工程文章摘要::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政府的鼓励下,新疆各地州开始了牧民逐步从游牧走向了定居的工程。

定居改变了游牧民族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丰富他们生产方式,提升他们生活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适应定居难等问题。

关键词:游牧民族;定居一、中国共产党关于游牧民族定居的政策游牧民族定居政策是党的民族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是根本目标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使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加快发展各民族的经济建设事业是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的民族理论政策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也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的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游牧民定居政策是在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础上,以推动广大游牧民定居为主要内容而制定的方针策略,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

积极倡导和支持西部草原牧区的游牧民族实现集中定居,一直是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游牧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游牧民定居政策的核心。

二、新疆游牧民定居的发展历程牧民定居是一项复杂的而且是系统的社会建设工程,它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发展的历史过程。

新疆自治区大规模游牧民定居活动是从1986 年逐步开展的。

1986 年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召开的“加快发展北疆牧区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肯定了实现定居是正确的方向,提出了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实施并且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分散、小集中、有利于生产的思想指导下安排定居的原则,还作了规划部署。

26 年来,新疆牧民定居工作有了很大发展。

回顾历程可以划分为起步、发展、提高、跨越发展四个阶段:(1)1986 年——1994 年为起步阶段在1987 年自治区牧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以水利建设为中心,把棚圈、人工草料基地及其它配套设施和居民点的建设结合起来。

把脉支招:如何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双赢

把脉支招:如何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双赢

把脉支招:如何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双赢黄涛;李维薇;张英俊【摘要】@@ 我国拥有天然草原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在我国绿色生态植被系统中占63%,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同沙等重要生态功能.全国266个牧区半牧区县(旗)近1 600万牧民生活在草原上,1.2亿少数民族人口中70%以上分布在草原地区.草原既是陆地生态屏障的主体,又是牧民群众最基础的生产生活资料.统筹解决好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的问题,是实现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的必然要求,对建设生态文明、繁荣牧区经济、促进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年(卷),期】2010(000)012【总页数】3页(P16-18)【作者】黄涛;李维薇;张英俊【作者单位】农业部畜牧业司;农业部畜牧业司;农业部畜牧业司【正文语种】中文我国拥有天然草原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1.7%。

草原在我国绿色生态植被系统中占63%,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重要生态功能。

全国266个牧区半牧区县(旗)近1 600万牧民生活在草原上,1.2亿少数民族人口中70%以上分布在草原地区。

草原既是陆地生态屏障的主体,又是牧民群众最基础的生产生活资料。

统筹解决好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的问题,是实现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的必然要求,对建设生态文明、繁荣牧区经济、促进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草原生态环境实现局部改善,但扶持牧区牧业发展、促进牧民增收的政策和投入相对较少。

一些地方甚至将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问题割裂或对立,对牧民的生存和发展不管不顾。

将地区的公共利益简单粗暴地凌驾于牧民的个人利益之上,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牧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这不符合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原则,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自然与人的科学和谐发展。

游牧民定居推动甘南牧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游牧民定居推动甘南牧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户牧 民建 了新房 ,从根本 上改善 了居住条件 。
生产方式 和艰苦 的 自然条件 ,严重损 害着牧 民 的身心
健康,困扰着整个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1 甘 南州实现游牧民定居的探 索过 程
政 府 历来 重 视 改善 牧 民 的居住 条 件 。在 2 世纪 0
6 年代 ,国家投资修 建 了一批 牧 民住房 ,然 而 由于根 O 深蒂 固 的传 统 生活 习俗 ,加 之规划 住 房布局 不合 理 , 有许 多牧 民重返帐篷 ,依 旧过着游牧生活 。
前所 未有 的提 高
_
草业 与畜牧 2o 第 o 总 1 期 0年 1 1 期 第7 9
CO E U U U A Y M YX


从 “ 逐水 草而居 ”到 “ 定居 游牧 ”是一个 历史性 的转 折 ,新 建 住 房 宽 敞 明亮 ,保 暖性 能 好 ,装饰 美
期 困扰 牧 民 行路 难 、看 病 难 、子 女 上 学难 、看 电视
牧 民定 居是 牧 区社 会 经 济 实现跨 越 式发 展 的 突破 口,是牧 区生产 方 式和 生 活 方式 的重 大 变革 ,也 是 推 动草 原 畜牧 业 产业
升级 和牧 民 生活 水平提 高的深 层原 因。 同时指 出了实现 游牧 民 定居过 程 中应该 注意 的问题 。 关 键 词 :游牧 民定 居 ;牧 区社 会 经 济 ;跨 越 式 发展


CO E U U U A Y Y M X
2 0第 0 总 1期 草业 与畜牧 _ 0年 1 1 期 第7 9
游牧民定居推动甘南牧区
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丁恒 杰 ,绽 永芳
( 肃 省甘 南 州畜 牧 学 校 ,甘 肃 甘 合作 7 70 ) 4 0 0

游牧民定居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变迁

游牧民定居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变迁

游牧民定居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变迁【摘要】游牧民定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转变过程,其背景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和政治因素。

在定居过程中,社会文化发生了重大变迁,影响深远。

从游牧到定居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家族和部落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文化传承和转变体现在信仰、习俗和语言等方面,对社会组织、家庭结构和职业分工产生了影响。

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得游牧民族逐渐接受定居生活,形成新的生活方式。

综合变迁表明游牧民定居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未来展望也十分重要,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将如何与现代社会融合,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游牧民、定居、社会文化、变迁、原因、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社会组织、价值观念、影响、展望1. 引言1.1 游牧民定居的背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游牧生活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

游牧民族在追随着动植物的迁徙路线,过着以狩猎、放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一些游牧民族逐渐选择了定居。

游牧民定居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

环境因素是推动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一些游牧民族不得不寻找新的居住地来维持生计。

定居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加稳定的生活条件和资源保障。

与定居相关的政治因素也是游牧民族定居的原因之一。

一些游牧民族可能受到邻近部落或国家的威胁,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他们选择了定居。

定居可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感和社会地位。

经济因素也是推动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原因。

定居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发展空间,游牧民族可以通过农业、手工业等活动来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

游牧民定居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环境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在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游牧民族定居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1.2 定居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重要性游牧民定居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现象,它影响着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

随着游牧民定居化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部落组织和领导方式逐渐演变为更为复杂的政治体系和社会组织。

游牧民定居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游牧民定居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千 百 年来 ,游牧 民族 一直 过 经 济 与 农 业 经 济 的 重 要 区别 之 济是 一种 十分脆 弱 的 经济 ,在严 着逐 水草 而 牧 的迁徙 日子 ,祖 祖


游 牧 民族 大 都 以牲 畜 为财 富 酷 的 自然 变 化 面前 很 容易 受 到天
辈辈都在天各一方的地盘上一直 的象征 ,而牲畜却是不耐储藏 的 灾人祸 的破坏 ,始终处于被动和 维持着靠天养畜的游牧传统 。然 有生命 的“ 活物 ”属于一种动产 , “ 力 回天 ” , 无 的地 位 , 成 牧 民收 造
综复杂 的问题 , 政策 的可行性 就显 多种 因素共 同作 用 的结果 。

论 支持 和参 考 意 见 ,而这 也 是 实 是 指 经 不 起 打 击 和挫 折 的 特 性 。 中在春 、 、 、 秋 夏 冬草场一圈, 由于
践科 学发展 观 的重要 举措 。

游牧经济的脆弱性和单一性 , 其 长途转场的疲惫 ,越冬度春的饥
坏 中大批 死 亡 ,造 成繁 荣 一 时 的 收入仅有 36 ,相当于全疆农 2元
作 者 简介 :. 1 徐
广 大 经
2顾安 才(94年一 , 汉族 , . 16 ) 男, 江苏人 , 大学 学历 , 济师 。 经 3庄文伟 (92年一 , 汉族 , . 17 ) 男, 江苏人 , 大学学历 , 助理 经济 师。
面建设 小康社会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也是 实践科 学发展 观 的重要举措 。 游牧 民族 由于受传 统 宗教 、 历
史、 文化的影响 , 对定居这项百年 大计的工程 , 存在着定而不居、 定居质量不高等问题 , 但经过党和 政府加 强宣传教 育 , 积极 引导 , 财政 加 大投 入 , 项伟 大工程 最终顺 利 实施 。 这

2017-浙江卷-等级考

2017-浙江卷-等级考

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考试地理试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近年来,我国山西、内蒙古等能源输出地逐步用电力输出代替煤炭输出。

沿海输入地鼓励用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完成1、2题。

1.用电力代替煤炭输出会 ①减少我国温室气体排放 ③增加我国交通运输压力A.①②B.①③ ②促进输出地经济增长④增加输出地环境压力C.②④D.③④2.输入地鼓励居民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主要目的是B.缓解交通拥堵C.减轻噪声污染D.减少交通事故3.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引发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

随着近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随青壮年劳动力举家迁入城市定居。

完成5、6题。

5.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是A.改善大气环境 图为四种地貌景完成3、4题。

A.扩大粮食的进口规模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C.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D.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6.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带来的主要影响是①提高城市化水平②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③降低城市平均工资水平④增加城市公共服务压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15年2月11日,人类向太空发射了一枚人造天体。

该人造天体定位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连线上。

下图为该人造天体的空间位置示意图。

完成7、8题。

7.对该人造天体运行特征及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绕地球运行,能观测地球上的极光现象B.绕太阳运行,可提前获知太阳风的强度C.绕地球运行,可以监测到太阳黑子数量变化的周期D.绕太阳运行,能拍到金星和火星从日面经过的照片8.该人造天体获取宇宙信息并传回地球,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技术B.虚拟现实技术C.地理信息系统D.全球定位系统下图为某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牧厅关于青海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牧厅关于青海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牧厅关于青海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6.26•【字号】青政办[2009]118号•【施行日期】2009.06.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区划地名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牧厅关于青海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青政办〔2009〕118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加强我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建设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省农牧厅拟定的《青海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九年六月二十六日青海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省农牧厅二○○九年六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全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建设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工程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以改善藏区游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高生活水平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总体目标。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青海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涉及的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

第四条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为定居房屋和牲畜棚圈。

其标准为:每户建设定居房屋不低于60平方米;建设牲畜暖棚不低于120平方米。

第五条项目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各地经济水平、建设条件、建设成本、牧民自筹能力等差异较大,尤其是青南地区贫困程度深、交通不便、运输距离长、建设成本高,政策上要给予倾斜。

建设重点必须是无房户和危房户。

(二)坚持整体谋划,加快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原则。

牧区人口增长过快,牲畜饲养数量持续增加,草地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是草地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

工程实施要整体谋划,加大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力度,优先鼓励具有较强自立能力、进城愿望较强烈的牧户和有计划地组织无畜户、少畜户、民政供养的牧户向城镇转移定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牧民的意愿,通过货币补助的方式,统一购房,建设移民新区。

西部草原牧区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综述

西部草原牧区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综述
21 年 5 01 月 第3卷 7 第 3期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unl f n e o ra o InrMo gl Unvri o N t n li Sc l c ne n oi a i s yfr ai at s( )i i cs e t o ie aS e
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牧区经济的发展 以及 边疆地 区的安全 稳定 都有十分重大 的现实意义 。近 年来 , 随着我 国六 大草原
牧 区①生态移 民工程 和新农 村建设 的推进 , 于草原牧 区少 关
区游牧 民定居 工程的推进 , 对定居政策 导向的研究很 早就引 起了学者们 的关注 , 果 也颇 多。盖志 毅等 的《 成 草原 牧 区生 态移 民及其 对 策》 提 出“ 用 科学 发展 观指 导 牧 区生态 移 , 要
发, 论述了游牧 民定居政策在不 同社会政策是 政府力求改 变
[ 作者简介 ] 李静 , 兰州大学西北少 数民族研究 中心博士生导师 ; 宁宁 , 戴 兰州大学西北 少数 民族研 究中心在读 博士 ; 生 刘

琰,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 民族研究 中心在 读博士。 [ 基金项 目) 本文系福特基金项 目 甘南藏 区以社 区为基础 的草地参 与式管理模式推广 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研究” 10 — “ (15
出了可操作性 较强的对 策研 究。王娟 娟 、 高新 才 的《 牧人 游 口定居机 制研 究—— 以甘南 牧 区为例》 游牧人 口定居 的 和《 模式选择—— 以甘 南牧 区为 例》 提 出建立 紧密逻 辑关 系 的 , 动力 、 运行 、 定和效益的完整定居机制体 系和立足 实际 , 稳 在 完全定居 、 半定居 和混合定 居三 种模式 中 , 进行适 宜定居 模 式选择 , 是保证工程效益 实现 的有 效途 径。李 晓霞 的《 疆 新

新疆昌吉州游牧民定居调查报告

新疆昌吉州游牧民定居调查报告

新疆昌吉州游牧民定居调查报告作者:张灵俐刘俊浩王高峰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摘要】通过对昌吉州游牧民定居状况地调查,分析水资源不平衡性、牧民的不适应性和资源与经济的不协调性是制约现在游牧民定居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解决游牧定居问题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游牧民定居;问题;调查一、昌吉游州牧民定居现状(一)定居进程昌吉州游牧民定居工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特别是1986年自治区北疆牧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把实行牧民定居、半定居作为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游牧业生产、生活的重要举措”,昌吉州游牧民定居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实现定居、半定居83.6%,定居牧民生活生平大幅提高,牧区经济得到了质的飞跃。

昌吉州有牧业(半农半牧)乡镇18个,牧民总户数25451户,人口112945人,截至目前已建成牧民定居点280余处,其中集中定居点160余处,人均5亩以上水浇地为11837户,53346人,占总户数的46.5%,总人口的47.2%,定居水平和定居质量较低,仅是有固定的住所,配套设施不健全,半定居仍然占较大比例。

(二)定居形式多年来,昌吉州始终遵循“五定”(即定居、定畜、定草、定地、定水)和自愿原则,充分尊重民意、民俗。

坚持集中定居为主、插花、分散和城郊定居为辅的形式,积极引导牧民开展适合自身条件的定居形式。

集中定居的形式在水热土地资源丰富的县市较多,即由政府出面组织牧民统一到某一地区定居,在定居点周围为牧民解决耕地,昌吉市阿什里乡表现最为突出。

插花定居在农村机动地较多的县市或者县镇较为常见,即将有定居意愿的牧民定居在农区,由当地农民带动发展经济,玛纳斯县和呼图壁县有众多成功的实例。

分散定居即根据特定的水土等条件实行定居,这种定居多集中在泉水或者水库附近,定居相对较为分散。

城郊定居主要是那些愿意从事经营或者投靠亲友的一种定居形式,其多以经营特色畜产品为主要收入来源,这样的方式全州各县市基本都存在。

(三)定居取得的成就游牧民定居的实现,在住房、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设施更加完善,实现了暖季放牧、冷季舍饲,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牲畜越冬死亡率明显下降,养殖效益逐步凸显;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有了转变,定居牧民从事的职业突破了单一的四季放牧,向种植业、服务业、手工刺绣等二三产业转变,牧民收入渠道拓宽,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牧区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退化草原生态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草原生产力、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游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

游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
生态屏 障 。
路, 牧区经济社会发生 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
实 施游 牧 民定 居工 程 ,对 天然草 原 和人 工草 地
新疆天然草原资源特点决定 了其按照不 同季节
轮牧 的利 用方 式 , 形成 以春 秋牧 场 、 夏牧场 、 冬 牧 场 进行一体化配置 ,建设高标准饲草料基地和必须 的
3 8 . 6 1 %。 2 0 于生产 、 方便生活 , “ 定得下 、 稳得住 、 能致富 、 本科 , 高级畜牧师, 主要从事定居兴牧、 草原技术 保生态” 的总要求 , 采取集 中式定居 、 插花定居、 搬迁 推 广、 草产品质量监督 管理等工作。
我区共有天然草原0 . 5 7 亿h m , 其 中可利用面积 治区有关强牧惠牧政策及 民生工程的推动下 ,我 区 0 . 4 8 4  ̄ , h m ,占全 区国土面积的3 4 . 4 %,广阔的草原 草原正呈现逐步好转 , 草原三项制度不断强化 , 传统 不仅为畜牧业发展提供 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也是各 游牧经营方式不断转 l 生, 草畜矛盾逐年缓解 , 生产和 游牧民族赖 以生存的根基 ,更为新疆筑起一道绿色 生态矛盾及草原生态功能逐渐步人到可持续发展道
文章编 号 : 1 0 0 3 — 4 8 8 9 ( 2 0 1 4) 0 1 — 0 0 2 0 — 0 4
的草原上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的哈萨克 、 蒙古 、 柯尔克 孜和塔吉克等游牧 民3 0 %~ 4 0 % 左右 ,仍然维持着 传统的游牧生产 、 生活方式。 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及 自

1 9 8 7 ~ 2 0 0 8 年全区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 、投入 定资金 ,建设定居 房及 生产生活设施 ,先后 使 1 0 . 6 5 万 户 牧 民实现 了定 居 ,占游牧 民总户 数 的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_(4)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_(4)

导论一选题背景与意义(一)选题背景从世界发展总趋势来看,游牧与农耕作为世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古老的生业方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如今,科技的日新月异已将人类社会带入了崭新的时代,然而,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游牧民族率先步入了畜牧业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还有一些因历史条件所限、自然地理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思想观念落后等,仍处在落后的传统的游牧经济时代,探索落后地区游牧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世界民族发展问题的一部分。

站在国内发展的背景下,透过新时期国家治国理政的新视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少数民族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农牧区城市化进程,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以促进举国上下全社会各民族的大团结,是现时代国家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

而定居是游牧民族从传统游牧经济走向发达的畜牧业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国家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

(二)选题意义1、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是新时期我党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理论内容的丰富和进一步发展。

(1)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一律平等,尤其是实现各少数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民族平等是社会平等的内容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构想之一。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已经消除了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哈萨克族是新疆古老的游牧民族,地处边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汉族和其它发达地区的民族,为了全社会的共同进步,缩小贫富差距,游牧民定居问题的研究是实现哈萨克族与其它民族在事实上平等的有效策略。

(2)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团结,使各民族都得到发展和进步,最终达到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是紧密联系的。

周恩来说: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如果让落后的地方永远落后下去,这就是不平等,这就是错误,对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繁荣。

让游牧民定得下、稳得住、能发展——“游牧民定居工程”亲历者说

让游牧民定得下、稳得住、能发展——“游牧民定居工程”亲历者说

让游牧民定得下、稳得住、能发展——“游牧民定居工程”亲历者说作者:方言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9年第23期方言在我国边远牧区及边境线上,游牧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成为贫困的弱势群体。

西藏游牧民定居工程采取了半定居模式,既改善游牧民生活条件,又不改变转场放牧的生产方式,传承和延续草原游牧文化,是游牧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方言的这篇来自基层的调查报告值得一读。

西北部广袤的草原上,居住着约1700 万牧民,其中90% 为少数民族,以畜牧业为生。

我国1.2 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还有54 个牧业县和200 多万游牧民,他们承担着守边固土、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领土完整的重任。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游牧民实施定居安置工程,让游牧民的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牧区县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游牧民和全国人民一起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我经历的:游牧民定居工程从无到有千百年来,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受到严酷的生存环境的困扰。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北部和西部草原上有1000 多万藏、蒙、哈萨克、柯尔克孜、裕固、塔吉克等少数民族游牧牧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内蒙古、新疆等大部分游牧民实施了定居安置,部分游牧民已经转为定居放牧或直接转为农业生产。

到2000 年游牧民已减少至约45 万户。

但是这部分游牧民多分散在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边远牧区及边境线上,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牲畜处于秋肥春饿死状态,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大大低于当地周边牧民,成为贫困的弱势群体。

2001 年,根据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启动了西藏游牧民定居工程。

鉴于以往生态移民搬迁有过“搬得出、定不下、稳不住”的教训,此次采取了冬春舍饲、夏秋游牧的半定居模式,青壮年牧民夏秋转场放牧,老人、儿童不再随同转场放牧,既改善游牧民生活条件,解决就医、上学、防灾减灾等问题,又不改变转场放牧的生产方式,传承和延续草原游牧文化。

阿勒泰市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阿勒泰市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阿勒泰市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及效果分析摘要: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加快建设饲草料基地,全面提高牧民定居水平,是变革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实现牧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战略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阿勒泰市的基本情况、实施牧民定居的基础条件和现状,进而阐述了阿勒泰市政府实施牧民定居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最后分析了牧民定居政策实施后产生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牧民定居;政策;措施;效果;阿勒泰市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游牧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畜牧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游牧转为定居是振兴牧区经济与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牧民定居工程是一项惠民生、得民心、促发展的重大工程,对于改善广大牧民生产条件,提高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快转变传统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从1987年联合国世界粮油计划署援建阿勒泰市2817工程,实施牧民定居至今已近30年,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效果如何,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1 阿勒泰市的发展概况1.1 阿勒泰市的基本情况阿勒泰市位于新疆北部边缘,是中国西北边陲重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幅员辽阔;天然草场分布广泛,畜牧业产值在当地农林牧渔业产值里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新疆畜牧业生产主要基地之一,也是阿勒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阿勒泰市现有耕地34.69万亩,宜垦荒地50万亩,土地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发展大农业。

阿勒泰市是典型的温带干旱气候,水利资源丰富,额尔齐斯河、克兰河、苏木达依列克河三大水系横贯市境,河流总长667公里,年径流量60亿立方米。

阿勒泰市原是单一的牧业经济结构,牧民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新中国建立以来,农牧业生产发展很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工业生产逐渐形成规模。

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现为全国的商品牛阿勒泰羊水生产基地市之一。

自1989年始为对外开放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牧民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保障
摘要:在草原畜牧业走向现代化未来的局部进程中,引入能够激发出商品经济活力的生活方式,即加快改变游牧为定居的进程,就变得重要而迫切。

定居的目的是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解放生产力,提高游牧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游牧民定居;草原畜牧业;现代化
一、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意义
从游牧到定居是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

历史表明,一个居无定处、迁徙不断的民族会成为现代的民族,一个完全依靠游牧,从事游牧业的国家和民族,迈入先进国家和民族的行列,缩小发展差距,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游牧民定居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振兴和繁荣游牧民族经济的重要步骤,而且是实现游牧民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是不同的经济范畴。

现代经济在传统经济内部发生、发展起来,然后又迫使传统经济解体,并使先前的经济社会现象根本改观。

新疆的牧区经济也是按照这一规律, 逐步由传统单一的游牧经济向多元化的现代经济发展,并加速这种传统经济社会现象的改观。

游牧民从游牧走向定居,也是促使其改观的催化剂和必不可少的桥梁。

过几十年里,新疆牧区的生产力水平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格局并未完全打破,基本上属于封闭型的经济类型。

这种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目的的传统经济有别于现代经济:一是经济产业的单一性;二是产品的自给性;三是满足现状;四是基本上是手工劳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极低。

这些特点的形成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和游牧民长期与世隔绝的游牧生活有很大关系。

而游牧民从游牧走向定居和半定居以后,就可以把游牧民从深山老林中解脱出来,为他们创造一个接触社会、接近商品经济的机会和条件,并逐步引导他们在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上,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乡镇企业、采矿业、加工业、饮食服务业,拓宽生产领域,开阔自己的眼界,脱贫致富。

这样,势必会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界限,加强各种经济联系。

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取得较好的收益,还需要不断引选人才、技术、资金。

这样,他们又必然会和市场的需求、价格的更迭、产品的质量以及运输、包装、销售等现代经济的各个环节发生联系,而引起观念的变更,如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轻视商品生产等观念的变更,一步步地走向开放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游牧民只有通过这种经济环境的改变,才能引起思想观念和经营思想的改变。

如果没有定居、半定居这个环境的改变,游牧民思想观念的改变要慢得多,进入现代经济领域的过程也就会大大推迟。

二、新疆近现代游牧民族的定居特点
1. 定居务农对少数富牧、牧主来说,则是为了增加财富,享受生活。

牧主、富牧、部落头人等游牧民族的上层分子冬季定居于村镇,兼办公事,待候子女上学。

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
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口粮、饲料开支;另一方面是为了出售农产品赚钱。

2. 定居时兴时辍,不稳定。

新疆近现代外敌入侵、战乱频繁、政局动荡的环境,常常造成田园荒芜、村落废弃,牧民定居成果毁于一旦。

如1937年盛世才执政新疆时,在巩哈县(今尼勒克县)黑山坡盖房,强迫游牧民定居,使村舍、耕地有所发展。

但1942
年盛世才背叛革命、国民党进疆后,游牧民不堪苛捐杂税重负,被迫弃耕进山重过游牧生活。

三、畜牧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畜牧业现代化是大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到普遍的动态发展过程。

畜牧业现代化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畜牧业、健全社会化服务畜牧业,使畜牧业在形态上成为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畜牧业。

现阶段的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是一项涉及到牧业、牧民和牧区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我们只有将草原畜牧业现代化与游牧民族定居相结合,才能把这项系统工程建设好。

四、游牧民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保障
游牧到定居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变迁。

从深层意义上讲,从游牧到定居,涉及到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改变,因而制定合理的定居战略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定的
生产方式是与一定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由于牧区总体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比较缓慢,因而在尚无强大外力推动下,很难把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建立在逐水草而牧这种粗放经营基础之上。

在草原畜牧业走向现代化未来的局部进程中,引入能够激发出商品经济活力的生活方式,即加快改变游牧为定居的进程,就变得重要而迫切。

定居的目的是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解放生产力,提高游牧民的生活水平。

让游牧民定居下来牧民从异常艰苦的游牧中和严酷的生活条件下解放出来,由常年游牧改为暖季转场轮牧、冷季舍饲圈养,由单一养畜逐步过渡到以牧为主,草、料、粮、经、畜、加、商等多种经营,实现牧民粮、料自给,把牧草、饲料及作物秸杆经过粉碎加工后在冬春饲喂牲畜,有力地改善了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草原畜牧业牲畜冷季舍饲饲草料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使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草原畜牧业生产条件非常脆弱。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牧区各族群众积极努力,大力加强水利、电力、道路和草原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80年代开始推行牧民定居建设后,牧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为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多数牧民定居点成了牧区二、三产业及畜产品集市的发展基点,增强了畜牧业抗灾能力,减少牲畜冬春损失,促进了牧民素质的提
高和牧区经济的发展。

定居首先是牲畜要定下来,而且必须进行舍饲,定人不定畜不行,定畜不定舍也不行。

定居的意义在于从冷季长、灾害多、四季转场的游牧业向定居舍饲的变革,在于对旧观念的突破,是草原畜牧业摆脱困境,走向效益之路,致富之路和现代化之路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草原畜牧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其基本途径是改变靠天养畜、四季游牧的粗放经营生产方式,依靠建设养畜和科技兴牧,将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走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半舍饲的经营路子。

通过游牧民定居实现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可以说是草原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定居条件较好的伊犁州直辖县市、昌吉州等地州的个别定居点基本实现了冷季舍饲、暖季放牧,草原畜牧业初步改变了四季游牧的传统生产方式。

但由于定居点饲草料生产不能完全满足冷季舍饲的需要,大部分地区的定居牧民仍把部分牲畜赶到冬春草场上放牧。

游牧民实现定居半定居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关键还在于定居点能够生产足够的供冷季牲畜舍饲的饲草料,同时建造塑膜暖圈,使牲畜既得饱又得暖,畜得温饱,无草则无畜,草好畜旺。

建设牧民定居点决不是盖个住房就算了事,最关键的问题是开发建设饲草料基地,要落实饲草料地,首先要把牲畜都”定居”下来,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阿德力汗.叶斯汗,《从游牧到定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2] 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编,《新疆牧区社会》,农村读物出版社。

[3] 催延虎:《游牧民定居的社会化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作者简介:巴合提娜孜·比克什,女,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08级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