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五个理论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经济学的五个理论基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模型的主要内涵。
2、莫迪格里亚尼-米勒定理(MM定理)。
3、科斯定理。
4、卢卡斯的货币中性理论。
5、贝克尔-施蒂格勒模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难点此五个模型的内涵。
2、重点是理解此五个模型的理论基础。
许成钢(2002)认为经济学最重要的关于制度的内容有以下五个基准:1、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模型。
2、莫迪格里亚尼-米勒定理(MM定理)。
3、科斯定理。
4、卢卡斯的货币中性理论。
5、贝克尔-施蒂格勒模型。
即贝克尔-施蒂格勒关于最优阻吓司法制度的理论(这是他的见解,他认为这是一个认识司法制度的理论基准)。
把这五个基准弄懂之后,经济学的精华大体就把握住了。
这五个基准的共同点是“不相关性”(irrelevant),即每一个都是关于某种制度的不相关性。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理论基准。
一、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模型
阿罗-德布鲁模型是一个关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
它主要是为了研究竞争的市场均衡。
1、阿罗-德布鲁模型的假设
阿罗-德布鲁模型有严格的假设:经济人是同质的;完全竞争市场;完全信息;技术是给定的,规模报酬不变;制度是既定的外生变量。
我们来分别看看这五个假设条件:
(1)经济人是同质的。
人是“同质”的,人与人之间像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产品一样没有任何区别,这个人与其他人之间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他们是相同的“经济原子”。
每个经济人都是一样的性质,即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努力的完全理性人。
①每个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每个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2)完全竞争市场。
即市场完备。
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 Competition),①何大安.行为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J].中国社会科学,2004(4):97-101
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是指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干扰和控制的市场结构,即购买者和销售者的购买和销售决策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影响的市场结构。
按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的观点,完全竞争就是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竞争。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①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
由于市场上有为数众多的商品需求者和供给者。
每一个消费者或每一个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力量。
②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
这里的完全无差别的商品,不仅指商品之间的质量完全一样,还包括在销售条件、商标、包装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
③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
厂商进出一个行业不存在任何障碍,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
这样,各行业的厂商规模和厂商数量在长期内是可以任意变动的。
但是在短期内,厂商规模和厂商数量仍然是不可变的。
④市场中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3)完全信息。
这是和不完全信息对应的概念。
不完全信息是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那么完全信息就是市场参与者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信息完全即意味着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是信息对称,信息自由流动、传递。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参与者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
在政治、经济中一些参与者拥有其它参与者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代理人问题、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三个方面的问题。
而信息对称就是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对所有的经济变量具有相同的信息。
每个经济人所掌握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信息流动障碍。
信息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传播。
(4)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规模报酬不变。
这也就是说技术是给定的,在短期内不发生变化。
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
比如,厂商的要素投入增加100%,产量的增加量也是100%。
当厂商的技术表现为规模报酬不变时,每一个商品、厂商和家庭必然都存在着唯一的市场均衡价格、生产技术和消费束,这些内生的变量同时也符合下面的条件,即每个商品的供给等于需求,厂商和家庭在各自的约束下分别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
①(5)制度是外生变量。
将市场制度安排作为外生给定,除了市场的价格机制,没有什么货币、政府、法律体系、产权制度、没有银行,不存在社会创生出来的调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社会惯例和社会制度。
②
①翁瑾,刘明宇.经济学关于空间结构研究的综述.当代财经[J].2006(6):13-16,78
②韦森.哈耶克式自发制度生成论的博弈论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3(6)43-57,84
2、阿罗-德布鲁模型的内容
(1)此模型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
①经济环境: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及他们的经济特征和信息结构(如考虑不确定性)所组成, 这里消费者的经济特征定义为消费空间、偏好关系、初始秉赋, 生产者的经济特征为生产集。
②制度安排:私有制下的市场机制, 或称为价格机制。
③行为假设:每个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每个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每个人将价格作为给定。
④均衡结果:消费者在自己预算约束集中, 决定偏好最大化的消费组合;生产者在自己的生产可能集中, 决定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计划;市场自我调节决定出所有商品的市场出清均衡价格, 即对所有的商品, 总需求不超过总供给。
⑥评估比较:对一般均衡解进行评价和比较。
在一般的条件下证明了:每个竞争市场均衡解导致了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每个帕累托最优配置结果都可以对初始秉赋实行再分配, 通过市场均衡来达到(第二福利经济学定理)。
①
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经济主体的偏好被良好定义的条件下,带有再分配的价格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而作为其中的特例,任意的市场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定理解读: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自由市场在均衡时,是帕累托有效的。
第一定理是讲如果企业都追求利润,每个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市场自然就可以达到一个社会最优的资源配置。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变个人之间禀赋的初始分配状态,其余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场来解决。
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
它表明分配与效率是可以分开来考虑的,任何帕雷托有效率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
第二定理认为,任何我们所希望的社会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给定一定的收入分配结构,所有权结构,而且通过市场达到。
价格在这种市场机制中起到两种作用:一是配置作用,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二是分配作用,确定不同的交易者能够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
(2)模型的内容:
①在该模型中没有股票市场,因为股票不是阿罗-德布鲁商品。
①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所谓阿罗-德布鲁商品是指这种商品必须能够进行物质上的准确描述,“当描述精细到如此程度,以致于进一步的加工难以产生可以想象的出的、能够提高经济行为者满足程度的配置时,那么这样的商品就被称作阿罗-德布鲁商品”。
阿罗-德布鲁模型研究的是能在某一时点通过商品交换所能得到的那些配置。
股票不能纳入阿罗-德布鲁模型,因为拥有它不用通过商品的交换就能获得额外的商品。
②阿罗-德布鲁模型不存在企业破产的问题。
因为所有的经济主体的生产和消费行为都必须符合预算约束,一旦超过预算,就对其实施无限破产处罚。
这显然不能分析现代资本主义信用经济,在信用经济中企业或个人抵押贷款进行生产和消费是很普遍的,因此由于偿还能力的变化而破产的现象比比皆是。
③在该模型中货币不具有实际作用。
虽然,所有在现实中存在货币的理由:交易需求、预防需求、价值贮藏、记价单位等,在阿罗-德布鲁模型中都已经顾及,但是货币对资源配置没有实质的影响。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模型来说明货币在阿罗-德布鲁模型中的角色:在零日,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可以向中央银行借货币,在以后的每一天中,他会被允许融通超过其货币存量的购买支付,并要求他把出售商品的所得加到原货币存量上,最后一天,他被要求向银行归还所借的货币量。
如果无法偿还,则施以无限破产处罚。
在这个模型中,货币对资源的配置没有实际影响。
所以哈恩说“在阿罗-德布鲁模型中,不可能提出关于货币方面的问题,因为根据那个结构,货币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此是不必存在的”。
3、结论
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模型意味着经济体制同经济效益不相关。
这个理论讨论市场经济时有非常重要的基本条件:一是市场完备;二是不存在不对称信息。
在以上条件下才有这个不相关性。
这实际上已经远超出一般均衡自身的内容了。
在经济学文献中,虽然阿罗和德布鲁自己并没有讨论过计划经济,但文献中有在阿罗-德布鲁条件下分析计划经济的,结论是在阿罗-德布鲁条件下,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的结果是一样的。
阿罗-德布鲁的两个基本社会福利定理实际上已经包含这层含义。
实际上,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互相关系并不是一个单纯技术上的结果。
它们说的是经济制度同效益不相关。
即在阿罗-德布鲁的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结果并不一定必需用市场经济,用别的体制也可以达到。
为了证明,需要的技术条件,对于计划经济同对市场经济是相同的。
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典范,虽然这个定理的假定和现实并不正好是一回事,但它提供了一个基准,
人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认识。
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是:任何解释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基本差别的理论一定要超出阿罗-德布鲁模型的范围。
①
二、莫迪格里亚尼-米勒定理(MM定理)
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分析了在无公司税时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及综合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和综合资本成本无关。
1、MM定理的假设
MM理论的应用具有严格的假设条件:
(1)资本市场是完善的,即所有的市场主体均可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相关信息。
信息是充分的、完全的,免费的,对称的。
(2)不存在交易费用和成本。
股票和债券在完全资本市场上进行交易,这意味着:没有交易成本;任何一种证券均可无限分割。
即资本市场无成本。
(3)资本市场上证券定价有效,市场上大量的交易者的交易行为对证券价格不产生影响。
(4)投资者是理性经济人,以收益最大化为投资目标。
投资者可同企业一样以同样利率借款(个人和企业具有同等的能力与计划进入市场)。
而且,不存在所得税(个人和公司所得税)。
(5)不论举债多少,所有债务都是无风险,债务利率为无风险利率;个人和机构都可按照无风险利率无限量地借入资金。
(6)无破产成本。
破产成本是指企业支付财务危机的成本,又称财务拮据成本。
它在负债率较高的企业经常发生。
负债率越高,就越难实现财务上的稳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负债率过高导致公司破产,需要支付庞大的法律诉讼和清算费用;即使企业尚未破产,负债过多也会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使企业在融资信誉度、原材料供应和产品出售等方面受到干扰,最终提高过度负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7)公司的股息政策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
公司发行股票没有任何成本(代理成本)。
公司股息政策是在当前股息和未来股息之间的权衡,增加或减少未来股息不改变企业价值。
例如公司发行新股增加当前股息,不影响企业价值;公司回购股票减少股息,不影响企业价值。
①许成钢.经济学、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育[J].比较,2002()1-9
(8)企业的经营风险可以用EBIT(息税前利润)衡量,有相同经营风险的企业处于同类风险等级。
息税前利润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
它是企业的营业利润+企业支付的利息费用+企业支付的所得税之和。
(9)现在和将来的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EBIT估计完全相同,即投资者对企业未来收益和这些收益风险的预期是相等的。
投资者具有一致性预期,对每一公司未来息前税前利润的概率分布及期望值有相同的估计。
(10)而且,未来各期预期营业收益的概率分布的期望值与现期的相同。
投资者预期EBlT固定不变,即企业的增长率为零,所有现金流量都是固定年金。
以上几条也有学者总结成四、五条,不论怎么说,都在说明一个意思。
也有学者总结这些假设为没有公司所得税、没有公司破产风险、资本市场完全效率、零交易成本等,意思一样,说法不同,这个更加仔细。
①
2、MM定理的内容
MM定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无论以负债筹资本还是以权益资本筹资都不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
企业如果偏好债务筹资,债务比例相应上升,企业的风险随之增大,进而反映到股票的价格上,股票价格就会下降。
也就是说,企业从债务筹资上得到的好处会被股票价格的下跌所抹掉,从而导致企业的总价值(股票加上债务)保持不变。
企业以不同的方式筹资只是改变了企业的总价值在股权者和债权者之间分割的比例,而不改变企业价值的总额。
MM定理的无摩擦环境:
(1)没有所得税;
(2)无破产成本;
(3)资本市场是完善的,没有交易成本,且所有证券都是无限可分的;
(4)公司的股息政策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
MM定理是在高度抽象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难免会遇到来自现实生活的挑战。
因为税收的列支的先后、破产的可能性、对经理行为的制约、维持生活的挑战、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企业控制权等几方面的因素表明:股权资本筹资和债券筹资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不同,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市场的总价值。
MM理认为:如果公司的投资决策和金融政策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没有公司的破产风险,资本市场充分有效运行(完全资本市场),则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
莫迪里亚尼-米勒定理,它表明:在具备完美资本市场的经济中,企业的市①谢德仁.国有企业负债率悖论:提出与解读[J].经济研究,1999(9):72-79
场价值与它的资本结构无关。
3、结论
莫迪格里亚尼-米勒(MM)定理。
金融工具同效益不相关。
公司不论用发债还是发股票的方式融资,从利润的角度来看其结果是一样的。
MM定理所设定的基本假定条件是——厂商(企业)与投资者间没有不对称信息;股息与资本所得都不征税;买卖证券是无成本的。
MM定理为人们认识金融工具、金融体制提供了理论基准。
当金融工具同利润不相关时,金融体制同效益也就不相关。
为了认识为什么现实中不同的金融工具收益不一样,以MM定理为指导,就要寻找现实中是什么违反了这一定理的假定的条件。
MM定理的重要性远超出了公司金融的范围。
实际上,货币本身也是一种金融工具,因此它同时指导我们认识货币的功能。
三、科斯定理
第三个理论基准,科斯定理是指导我们认识产权功能的理论基准。
科斯定理(Coase Theory)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科斯本人从未将定理写成文字,而其他人如果试图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则无法避免表达偏差。
关于科斯定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1、科斯定理的假设条件
科斯定理的两个前提条件:明确产权和交易成本。
(1)明确产权
产权是描述人们或厂商可以对他们的财产做什么的法律规则。
产权也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产权的初始界定清晰,即外部性问题所涉及的公共权利的归属明确,至于具体归属于哪一方当事人,则没有给予明确限制。
只要明确了产权界定,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
政府首要应当做的就是明晰产权,以减少“公地的悲剧”。
(2)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外部性当事人建立交易关系,进行讨价还价、订立契约并督促执行所花费的成本。
交易成本为零,意味着交易中上述几个方面的活动可以无成本地完成,这是新古典经济学隐含的一个基本假设。
科斯文中,交易成本被称作“运用价格机制所需的成本”。
科斯定理的两个前提条件各有所指,但并不是完全独立、没有联系。
最根本的是明确产权对减少交易成本的决定性作用。
产权不明确,后果就是扯皮永远扯不清楚,意味着交易成本无穷大,任何交易都做不成;而产权界定得清楚,即使存在交易成本,人们在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易来解决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选择最有利的交易方式,使交易成本最小化。
2、科斯定理的内容
可以把科斯定理划分为三个层次,或称三个定理。
①科斯第一定理的实质是,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权利的初始界定不重要;第二定理认为,当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的初始界定有利于提高效率;科斯第三定理的结论是,通过政府来较为准确地界定初始权利,将优于私人之间通过交易来纠正权利的初始配置。
(1)科斯第一定理:
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可交易权利的初始配置不会影响它的最终配置或社会福利。
因此,仅仅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权利的一种初始配置与另一种初始配置无异。
科斯第一定理的实质:如果交易成本等于零,权利的初始界定并不重要。
权利的任意配置可以无成本地得到相关主体的纠正。
科斯第一定理的一个推论是:通过清楚完整地把产权界定给一方或另一方,并允许把这些权利用于交易,政府能有效率地解决外部性问题。
科斯认为,一旦产权明晰,若交易费用为零,市场交易可以确保有效率的结果,产权分配方式不影响经济效率,仅影响收入分配。
这就是科斯定理(Coase’s theorem)。
(2)科斯第二定理:
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
当存在交易成本时,可交易权利的初始配置将影响权利的最终配置,也可能影响社会总体福利。
既然权利的初始配置将影响到社会福利,因此提供较大社会福利的权利初始配置较优。
科斯第二定理的实质:如果交易成本为正,正如它的典型情况一样,那么,权力的初始界定非常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科斯看到了通过产权的初始界定来提高效率的可能性,也看到了相关经济主体通过产权交易来提高社会福利的限制条件。
由此而来,还可以得到如下推论:第一,在选择把全部可交易权利界定给一方或另一方时,政府应该把权利界定给最终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或社会福利损
①约瑟夫•费尔德.李政军译.科斯定理1-2-3[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72-79
失最小化的一方;第二,一旦初始权利得到界定,仍有可能通过交易来提高社会福利。
但是,由于交易成本为正,交易的代价很高,因此,交易至多只能消除部分而不是全部与权利初始配置相关的社会福利损失。
(3)科斯第三定理:
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不同的权利界定和分配,则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达到帕累托最优)。
当存在交易成本时,通过明确分配已界定权利所实现的福利改善可能优于通过交易实现的福利改善。
该定理假设政府能够成本比较低地近似估计并比较不同权利界定的福利影响,同时它还假定政府至少能公平、公正地界定权利。
科斯第三定理的实质:科斯认为初始产权的明晰界定和分配可以节约、甚至消除纠正性交易的需要。
他认为,通过政府来较为准确地界定初始权利,将优于私人之间通过交易来纠正权利的初始配置。
3、结论
只要交易费用趋近于0,法定产权的最初分配方式同效率无关。
科斯定理说,只要定义好所有制,无论它是国有或非国有,谁拥有财产对效益并不相关。
在现实中,产权的所有制是同效益有关的。
科斯定理的力量在于,它指导我们寻找答案的路:什么重要的现实因素违反了科斯定理的前提,使得产权与效益相关。
科斯定理的精华在于发现了交易费用及其与产权安排的关系,提出了交易费用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作出关于产权安排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根据交易费用理论的观点,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制度的使用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的变更也是有成本的,一切制度安排的产生及其变更都离不开交易费用的影响。
交易费用理论不仅是研究经济学的有效工具,也可以解释其他领域很多经济现象,甚至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比如当人们处理一件事情时,如果交易中需要付出的代价(不一定是货币性的)太多,人们可能要考虑采用交易费用较低的替代方法甚至是放弃原有的想法;而当一件事情的结果大致相同或既定时,人们一定会选择付出较小的一种方式。
四、卢卡斯的货币中性理论
货币中性理论主要体现在罗伯特•卢卡斯1972年的文章《预期与货币中性》。
1、卢卡斯的货币中性理论假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