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一.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二.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三.《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四、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
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例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
”(XXX《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
必修2历史知识点

必修2历史知识点1.人类社会的演化和早期文明-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发展出农业和定居生活。
-古代文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黄河流域、古代希腊和罗马等文明的兴起。
-宗教文化:多神教、一神教、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出现。
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夏、商、周的建立与灭亡: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在夏朝灭亡后建立,周朝在商朝灭亡后建立。
-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奴隶制、封建制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建立。
-儒家文化的兴起: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扮演重要角色。
3.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分裂的战国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
-百家争鸣: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出现,包括儒家、墨家和道家等。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包括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
-秦朝的思想压制:焚书坑儒事件是秦朝对异议者进行打压的重要事件。
-兵马俑的发现:出土的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陪葬品的珍贵遗址。
4.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古代的贸易网络,通过陆地和海上连接东西方。
-西域文化的传播:佛教和印度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科技的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入世界。
-大航海时代:欧洲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与亚洲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5.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中国在与英国的战争中失败,导致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开放政策: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经济和开放政策,迅速发展经济。
这些历史知识点只是必修2历史的一部分,但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思考历史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以促进我们的个人和社会发展。
人教版必修二文言文相关古代文化常识(1)

【补充】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38.暮春之初。
——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39.修禊事也。
——禊事,禊祭之事。
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40.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流觞曲水,觞:古代酒器;曲水:弯曲的水道。
古代的风俗,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
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古人每逢农历三月上巳日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叫做流觞。
)41.齐彭殇为妄作。
——彭,彭祖,传说中他曾活到八百岁。
——殇,本意指幼年夭折或为国战死者。
今义扩大,亦指巨大的悲痛、悲哀,常用于形容巨大的灾难、事故等。
(六)《赤壁赋》4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引申】日期特定名称——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
如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最后一天为“晦”或“即朔”。
4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羽化,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引申】古代对于死的不同说法——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
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
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崩(bēng),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
电视剧里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
“崩”本义是山倒塌。
《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
”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
当然了,“拉出去崩了!”不算。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文化常识 必修2

必修二《荷塘月色》1.鹢首:古时画鹢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鹢首。
2.敛裾: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
裾:一种有前后襟的衣服。
《诗经》两首1. 有关年龄的文化常识:幼年泛称——总角(泛指男女少年时代,尤其注意不分男女);13、14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束发;20岁(男)——弱冠。
2.《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六艺:含义有二: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
(其中《乐》早已失传,甚至其存在与否都众说纷纭)六义:诗经学名词。
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3.筮本是用草木类预测。
后来指称扩大了,广义的筮即起卦手段,也包括非草木类型的起卦手段。
4.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5.猃狁:1.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称呼。
2.对外国侵略者的称呼。
3.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种。
6.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又叫戎车,周代时战争是车战。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

7-9点
9-11点
-
------------------------------------------天色纪时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午
序数纪时 11-13 点
未
申
酉
戌
19-21 点
亥
21-23 点
1315-17 17-19 15点 点 点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作五个时段,用
运用起兴手法的谚语
1、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3、鸟为食亡,人为财死。 4、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酒肉朋友好找,患难之交难逢7、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8、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9、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10、竹有节,人有志。 11、树怕伤皮,人怕伤心。 12、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13、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14、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15、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16、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天色纪时: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 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
纪时法
天色纪时 夜半 地支纪时 子 鸡鸣 平旦 丑 寅 日出 卯 食时 辰 隅中 巳
序数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 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 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 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 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 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 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 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 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 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一般只用 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史基础知识
- 三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
- 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等级制度、军事制度
-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的关系
- 甲骨文的形成与意义
第二单元:帝国的兴衰
- 秦朝的建立和亡灭: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状况- 汉朝的重要性: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状况
- 美好的东汉时期:社会矛盾、政治压力、经济萧条- 三国时期: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经济发展
第三单元:隋唐的政治经济文化
- 隋朝的统一: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
- 唐朝的文化治理: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发展
- 古代著名诗人与诗词:杜甫、李白等
- 艺术与文化发展:唐代壁画、唐三彩等
第四单元:宋元的政治经济文化
- 宋代的繁荣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艺术
- 元朝的形成: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变革
- 科举制的兴起和作用:科举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的影响
- 祖籍民族的渊源:聚居地、文化俗、民居特点
第五单元: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 明朝的建立和发展:中央政权的巩固、地方政权的削弱、文艺复兴
- 清朝的兴起和发展:中央政权的稳定,固有制度的继承与变革
- 祖籍民族的演变:汉字文化的特点,少数民族俗的影响
- 明清经济的发展:纺织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等。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精编版)

必修一(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儒家十三经之一。
2. 儒家十三经——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3.晋侯、秦伯围郑。
——公侯伯子男。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4.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原写做“行吏”,后习惯写做“行李”。
(二)《荆轲刺秦王》6.荆轲刺秦王——四大刺客:①专诸、聂政、豫让、荆轲②专诸、要离、聂政、荆轲7.《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
它是一部国编体史书,又称《国策》。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8.则虽欲常侍足下。
——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9.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竖子:①童仆②小子,对人的蔑称10.既祖,取道。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一历史必修2是一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课程,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一历史必修2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内容。
一、商代至东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1. 商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商代的政治制度以王室和贵族统治为主,国家实行封建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商朝的王,下设诸侯、卿、大夫等封爵。
商代的特点是奴隶制度的兴盛、城邦的繁荣、青铜器的制作和商代甲骨文的记载。
2. 周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周代继商代之后,建立了一个以诸侯分封的封建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
周代的特点是分封制的兴起、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周礼的形成。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段动荡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家。
其中包括齐桓公、楚庄王等各国的崛起和衰落,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产生和传播,以及《孙子兵法》、《墨子》等著作的问世。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建连接南北的长城等措施。
秦的政治制度以集权制为主,设有郡县制度,设立宦官丞相等制度。
2.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封建王朝,政治制度以太守、郡守和县令为主。
汉朝在社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推行科举制度、开设太学、推行均田制等政策。
3. 十七帝的兴衰和帝国统一汉朝有十七位帝王,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兴衰事件。
其中包括汉武帝的时期国力强盛,但后期逐渐衰败,最后由于黄巾起义等内外因素导致瓦解,并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至北宋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127年)1. 三国时期的鼎立局势三国时期指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之间的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势力。
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

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三单元文学文化常识知识梳理篇目:《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诗经》里的诗多为 4 言诗。
(《蒹葭》、《采薇》)2、《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收屈原等人的诗歌作品。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名平字原。
《离骚》是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长的抒情诗。
3、“乐府”,原指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负责制定乐谱,培训乐工,搜集歌词。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选自《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4、曹操,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有《曹操集》。
曹操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后人称以“三曹”为核心的文坛所体现的文风“建安风骨”。
5、陶渊明,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世称五柳先生,东晋时期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6、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诗人。
被称为书圣,史称王右军。
7、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苏洵(父,字明允,号老泉)、苏辙(弟)并称“三苏”。
(《赤壁赋》、《石钟山记》、《水调歌头》)8、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又称王文公。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游褒禅山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二、古代文化常识朕——《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朕,第一人称代词。
“我”。
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谴——《孔雀东南飞》“为仲卿母所遣”:谴,女子出嫁后被夫家休弃回娘家。
妾——《孔雀东南飞》“贱妾留空房”: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下)

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下)《氓》1.卜筮:即占卜。
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
筮,用耆草的茎占卦。
2.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蜀道难》1.五丁开山:据《华阳国志》《蜀王本纪》《水经注》等古书记载,战国中后期,秦惠王见古蜀第十二世开明王朝国力衰退,蜀王荒淫无道,便欲伐蜀,但苦于崇山阻隔,无路可通。
大约秦惠王深知蜀人有崇信巫术鬼神的迷信传统吧,于是心生一计,请人凿刻了五个巨大的石牛,以赠送蜀王。
秦王派人在石牛屁股下放置黄金,每头牛还像模像样地安排了专门的饲养人员。
蜀人一见之下,以为是天上神牛,能屙黄金。
蜀王大喜,便派国中五个有移山倒海之力的著名大力士,开山辟路,一直将石牛拖回成都。
这就是“五丁开山”的传说,而这条拖送石牛的道路,就是古金牛道,亦称剑门蜀道的最初的来历。
2.六龙回日: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日神羲和驾六龙以乘车,载着太阳在天空运行,从扶桑至虞泉循往往复,形成昼夜。
后因以“六龙回日”用为太阳神的典故。
3.扪参历井:参、井,星宿名,二者邻近,分别是属和秦的分野(古人把地域和星宿分别对应,称为分野)。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对人的称呼:男~。
妻~。
士~(读书人)。
舟~(船夫)。
才~。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
先秦诸~。
古代人名中的表字:如杜甫字~美,苏轼字~瞻。
★【荆卿】1. 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
卿相。
2. 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 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 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 古代夫妻互称:卿卿。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郎中】宫廷侍卫。
★【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诹生】浅薄愚陋的人;小人。
古代骂人之词。
后亦小生,多作自称的谦词。
★【臣战河南】黄河以南。
★【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必修二★姓氏——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有别: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可知母,只能用姓区别不同的部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氏逐渐合一。
★年节风俗——【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了纪念屈原。
殉国)【乞巧】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了天庭,只许他们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见上一面。
在当天晚,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圆之际,摆设香案,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中秋】又称团圆节。
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
【常识】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含必修+选修)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含必修及选修全套)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知识点,也是写作中的加分内容,平时要注意积累并分解知识点,分散记忆。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 ③<形>简便,轻便。《冯婉珍》:“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 猛鸷终弗逮。”
• ④<副>就,即。《孔雀东南飞》:“槌床便大怒。” • ⑤<连>即便,即使。《兵车行》:“便至四十西营田。”
• pián
• ①<形>安逸。《墨子·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 忧。”
• ②<形>口才好;能说会道。《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 • 【便嬖】受宠幸的亲近小臣。 • 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3、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以+宾语(名/代)
1、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2、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动词( )+于+宾语(名/代)
1、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促织》
字。 • 11.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偏义在“实”,“虚”是衬字。 • 1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 13.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 14. 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在古代有区别,种树曰“园,
种菜曰“圃。现代则泛指种植果树蔬菜的地方。在本句中,看句后有“窃 其桃李”,可知“园圃”在此仅指种树的地方。 • 15. 曾不吝情去留 “去”和 “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必备总结学语文,对课文的学习中,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除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三单元文学文化常识知识梳理
篇目:《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诗经》里的诗多为 4 言诗。
(《蒹葭》、《采薇》)
2、《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收屈原等人的诗歌作品。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名平字原。
《离骚》是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长的抒情诗。
3、“乐府”,原指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负责制定乐谱,培训乐工,搜集歌词。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选自《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4、曹操,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有《曹操集》。
曹操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后人称以“三曹”为核心的文坛所体现的文风“建安风骨”。
5、陶渊明,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世称五柳先生,东晋时期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
6、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诗人。
被称为书圣,史称王右军。
7、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苏洵(父,字明允,号老泉)、苏辙(弟)并称“三苏”。
(《赤壁赋》、《石钟山记》、《水调歌头》)
8、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又称王文公。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游褒禅山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二、古代文化常识
朕——《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朕,第一人称代词。
“我”。
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谴——《孔雀东南飞》“为仲卿母所遣”:谴,女子出嫁后被夫家休弃回娘家。
妾——《孔雀东南飞》“贱妾留空房”: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结发——《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黄泉——《孔雀东南飞》“黄泉共为友”: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在迷信中指所谓阴间。
秦罗敷——《孔雀东南飞》“自名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
“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名。
初七下九——《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初七”,农历七月七日,当晚女子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六合——《孔雀东南飞》“六合正相应”:“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这叫“六合”。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黄昏——《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
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杜康——《短歌行》“唯有杜康”:“杜康”相传为古代发明造酒的人,代称“酒”。
青衿——《短歌行》“青青子衿”:“青衿”周代学子的服装,代称“贤才”。
癸丑——《兰亭集序》“岁在癸丑”:“癸丑”干支纪年。
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参见“六合”)
禊事——《兰亭集序》“修禊事也”:“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契——《兰亭集序》“若合一契”:“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既望——《赤壁赋》“七月既望”:“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望,农历十五日。
斗牛——《赤壁赋》“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古代为了观测,选取二十八个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
浮图——《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
阳——《游褒禅山记》“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很多地名都与此有关,如衡阳、洛阳、华阴、淮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