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3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其一犬.坐于前犬:⑵以为且噬己也,甚怒.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⑵益狎,荡倚冲冒。译文:
3、整体看这两则材料,我们得知: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凶狠的狼吃掉,是因为他: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充分说明了认清形势的重要性。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5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
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瞑.(2)将舐.其喉
(3)信.不诬哉(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3题。
【甲】《穿井得一人》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溉汲
..()穿.井()王信.之乎()谓.魏王曰()2.翻译下列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4题。
【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②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 (从井里取水)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C.有闻而传之.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你能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5题。
【甲】《杞人忧天》
【乙】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①云:“不见。”嘿然②大喜赍③叶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