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
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哲学层面“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本思想,它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
本质上,它是一种关于人的本真和人的尊严的主张。
它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是社会的主体和创造者。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优秀的生存环境。
这就需要社会尊重个体的自由和尊严,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实质上与人的自由、平等、公正、尊严等人权理念是一致的。
它既是一种伦理价值观念,又是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它强调,政治权利和权力是为了服务人民,而不是压迫人民。
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伦理层面“以人为本”是一种伦理价值判断。
它对于人的尊严和权利有着基本的保障和检验作用。
伦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人格尊严,这是一个不可侵犯的原则。
在这个原则的保障下,人们可以获得平等、自由和公正的待遇。
同时,“以人为本”还强调互助和团结。
社会上的个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合作,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
因此,在伦理层面,“以人为本”也是一种强调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道德义务的观念。
三、政治层面“以人为本”在政治层面强调了人民的权利和权益,强调了政治权力的服务性、人民性和责任性。
政治权力和公共服务的主管部门,应该依据人们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和行动计划,以使人民获得更好地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
政治层面的“以人为本”,还包括了公民的参与和民主监督。
政府应该通过加强居民自治、基层民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监察制约等方式让国家政治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四、法律层面“以人为本”还在法律层面得到了体现。
法律是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以人为本”的法律原则,要求对每个人的权利进行平等、公正、竞争性地保护,禁止一切将人权视作权力寻租资本的违法行为。
同时,法律要求政府部门和机构应当根据人民需要,按照相关法律进行公共服务,在政府公众零距离、信息透明度等方面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传统文化当代中国论文-论“以人为本”的期刊发展观_47
论“以人为本”的期刊发展观[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从编辑的视角正确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做嫁衣,扶植新人;以质论稿,不徇私情,做好编辑工作。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编辑工作;期刊发展观“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由于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而表现为不同的哲学倾向。
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到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到“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使人们对“以人为本”有认识上的升华。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作为技术期刊的编辑,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从编辑的视角去解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在实践中把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做嫁衣,扶植新人;以质论稿,不徇私情,做好编辑工作。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以人为本”的“本”的体现作为编辑,首先要讲究职业道德。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对职业道德的表述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它适应于各行各业对于职业道德规范的普遍要求。
技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有着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技术期刊编辑人员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是公众职业道德要求与编辑职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普遍要求,又兼具技术期刊编辑职业的特征。
它是技术期刊编辑在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应遵循的工作准则和行为规范。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不同的职业道德对不同的从业人员有不同的要求。
技术期刊编辑职业道德的要求是自觉的、自律的,在执行职业道德规范时要从编辑的职业特点出发。
其中,爱岗敬业尤为重要。
只有热爱编辑职业,才能钻研编辑业务,提高编辑能力,从而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论“以人为本”思想构建的依据
人 为本 ” 想 , 是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发 展 理 念 、 政 理 念 和 价 值 理 思 这 执 念 , 中 国共 产 党 推 进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理 论 原 则 和 经 验 总 结 , 是 是
和尊重 , 为新 时代 中 围共 产党 “ 以人 为本 ” 想奠定 了理 论基础 。 思
史, 而不 管 他 们 是 否 意 识 到这 一 点 。 从 马 克思 的论 断 里 可 以看 出 , ” 社 会 的 发 展是 以实 践 为 基 础 的人 的 发 展 。其 次 , 民 群 众 是 历 史 人 的创 造 者 。马 克 思 认 为 , 是 历 史 活 动 的 主体 , 民群 众 是 历 史 活 人 人 动 的 创造 者 , 会 历 史 归根 到底 是 人 的 历 史 。 社
进 入 2 世 纪 , 别 是 党 的 “ 六 大 ” 开 以后 , 国 社 会 迈 进 1 特 十 召 中 了 改革 开 放 的 新 时 代 , 胡 锦 涛 为 总 书记 的党 中央 , 以 面对 形 势 的变 化 , 持求 真务 实 的 科 学 态 度 , 结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 经 验 教 坚 总 训 , 马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与 中 国实 际 相 结 合 , 眼 于 把 握 发 展 规 把 着 律 、 富发 展 内涵 、 新 发 展 观 念 、 拓 发 展 思 路 、 解 发 展 难 题 , 丰 创 开 破 提 出了 “ 以人 为 本 , 面 、 调 、 持 续 发 展 ” 科 学 发 展 观 。 研 究 全 协 可 的
一
后 者 是 指 个 人 对 社 会 和他 人 所 做 的 贡 献 。人 的价 值 表 明 人 是 手 段
、
局 势的 演 变 为 “ 以人 为 本 ” 想 的 构 建 提供 了 时代 依 据 思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和智慧,以人为本是我们建设美好社会的根本原则。
人们的生活福祉、健康和幸福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首先,以人为本意味着关注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仍然面临贫困、饥饿和疾病的威胁。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优先关注解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如食品安全、医疗保健和住房保障。
只有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以人为本也意味着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
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社会的平等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政府和社会应该努力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和不平等,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平等就业机会。
只有在一个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的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由和幸福。
此外,以人为本也意味着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许多人面临精神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和焦虑。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知识和艺术享受,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最后,以人为本也意味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我们应该倡导绿色发展,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只有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长久地享受美丽的地球。
总之,以人为本是我们建设美好社会的根本原则。
我们应该关注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只有当我们真正以人为本,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究 的过 程 。这 就把 党 的 实事 求是 的思 想 路线 同群 众 路线 的 工作 路 线 有机 统一 起来 。当代 中 国的根 本决 策规 范是群 众路 线 , 要 牢 固的 树 立 马克 思 主义 群众 观点 , 始终坚 持 党 的群众 路 线 , 就是 为 了更 好 地为人 民服务 。
党的 十七 大通过 的 《 中 国共产 党党 蕈 》指出 : 中国 共产 党是 中 国工人 阶 级 的先锋 队 , 同 肘是 中 国人 民和 中华 民族 的 先锋 队 , 是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事业 的 领 导核 心 , 代 表 中 国先 进 生产 力 的 发 展要 求, 代 表中 国 先进文 化 的 前进 方 向, 代 表 中国最 广 大人 民 的根 本利 益 。党 的阶级 性 、 先进性 决定 了党 必须坚 持全 心全 意为人 民服 务 的 宗 旨 。以人 为 本要 求经 济社 会 发展 必须 以人 民群众 的根 本利 益为 出发 点和 归宿 点 。全心 全意为 人 民服务 是党 的根本 宗 旨, 党 的一切 奋斗 和工作 都是为 了造福 人民 。
四、“ 以人为本” 的根本 任务
人 的价值 就是 指个 人对 于 他人 、 社 会的作 用 。江泽 民指出 : “ 中
1 、 人 民的物质 生活得到保 障 华 民族 历来 尊重 人 的尊严 和价 值 。还在 遥远 的古 代 , 我们 的先人 就 已 提出 ‘ 民 为贵 ’的思想 。一 切社 会的 进步与 发展 , 取 决于 人 的发 党 的 十六 大 以 来 , 党 中 央 高度 重 视 民 生 问题 。 胡锦 涛 同 志 在 展和 进步 , 取决 于人 的尊严 的维护 和价值 的发 挥 。 尊重人 的价值 , 十 八大 报告 中提 出了 , 在改善 民生和创 新管 理中加 强 社会建 设 。加 就 是强 调突 出人 的主 体 地位 和 作用 。中国 共产 党 领导 中 国人 民 进 强 社会 建人 民群众 是社 会发展 的基 石 , 人 民群 众 的利 益必须得 到 保 行革 命 、 建设 和改 革过 程中 的路 线 、 方针 、 政策都 体 现 了对人 价值 的 障 , 社 会管 理人 员 要在 工作 机 制上 有 所保 证 , 把抓 发展 和 抓 民生 要 摆 在 同等 重要 的位 置上 ; 要 在财 政 投入 上 有充 分 的保 证 , 了解 老 百 尊重 。 2 、 关注人 的生存 姓 的需 求 , 解 决群 众最 急切需 要解 决的 问题 , 重视 群众 的利益 , 舍得 关 注人 的 生存 , 就 是要 关注 世人 的生 存条件 和 生存 境遇 。好 的 在 老百姓 身上花 钱 , 花对 钱 。 要 在干部 作风上 强化 亲民爱 民的作风 , 执政 者 需要体 恤老 百姓 所遇 到 的苦难 , 除掉老 百姓 面 临的祸 害 。中 正 确处 理 个人 利 益与公 共 利益 的关 系 , 不 断深 入到 群众 中 去 , 倾 听 国 共产 党 人 高 度 关注 人 的 生 存 问题 , 尤 其 在 推 进 改革 开 放 的 过程 群众 的最直接 、 最 真实的声 音 。 中, 强调 让 改革 发展 的成 果惠 及 全体 人 民 , 满足 人们 日益增 长 的物 2 、 人 民的合 法权 益得到 尊重 质 文 化需 要 。邓小 平指 出 : “ 社会 主义 必须 大力发 展 生产 力 , 逐 步消 如今, 某 些执 法部 门及其 工作 人 员的官僚 主 义和腐 败现 象 比较 灭 贫穷 , 不断 提高人 民 的生活水 平 。 ”口 严重, 他 们 在 老 百姓 面 前盛 气 凌 人 、 作风 粗 暴 , 执 法 过 程 中滥 施 淫 3 、 重视人 的发展 威, 甚 至权 力 寻租 、 索 贿受 贿 , 致使 老 百姓 的合 法权 益 遭 到践踏 , 人 重视 人 的发 展 是 马克 思 主义 关 于人 的 全 面发 展理 论 的继 承 与 格 尊严 遭 到侵 害 。党 的十 八大 报 告中 明确 提 出 : “ 凡 是 涉 及群 众切 发 展 。首先 , 中 国共产 党 始终 把人 的全 面发 展作 为社 会主义 社 会发 身 利益 的决策 都 要充分 听取 群众 意见 , 凡 是损 害 群众利 益 的做法都 展 的最 终 目标 。胡锦 涛 曾明确 指 出: “ 坚 持 以人为 本 , 就是要 以实现 要坚 决 防止 和纠 正 。 ” 新 “ 两 个凡 是 ”从 尊重人 民当 家作 主 的基本 人 的全 面发 展为 目标 , 从人 民群 众 的根本 利 益出发 谋发 展 、 促发 展 , 权 利和 维护 人 民 的根 本利 益 出发 , 充分 体现 了党 的群众 路 线 , 为人 不 断满足 人们 群众 日益增 长的 物质 文化 需要 , 切实 保障 人们 群众 的 民服务 的根 本宗 旨和 以人 为本的 科学发展 观 。 经济、 政治 和 文 化权 益 , 让 发展 的 成 果 惠及 全体 人 民 。 ”口 其次, 界 在 尊重 人 民权利 上 , 我们 党 把 “ 尊重人 民主 体地 位 ”作为 重要 定人 的 全 面发 展 内 涵 。人 的 全面 发 展 , 主要 是 指人 的 自然 属性 、 社 原则 , 修订 《 国家赔偿 法 》 、 废止 收容 遣送 制度 ; 开展 公推 直选试 点 , 会属 性 、 个 性 的发 展 。具体 包 括人 的 活动 及 其 能力 的 全面 发展 , 人 探索 基层群 众 自治机 制 : 推 进 党务公 开 , 扩 大信 息公 开范 围; 改革 选 的社 会 关 系的 全面 丰富 , 人 的个 性 的 自由发 展 。最 后 , 明确 人 的全 举办 法 , 实现人 大代 表选 举城 乡同 票 同权 ; 推 行听 ( 下转第 2 关键词 】 以人为本 ; 思想渊 源; 基本 内涵; 领导 方式; 根本任 务
论“以人为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以人为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人为本”是一种思想理念,它将人放在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认为发展应该以满足人的需求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
这个理论理念在国家战略、政策制定、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以人为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同时,人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只有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幸福的需要,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
实现以人为本,就要关注人的理念和意愿,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保护人的权利和利益,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
第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强调“人”这个主体,还重视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关注社会公平、公正和文明的发展。
只有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对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从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社会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富强、美丽的社会。
为此,我们需要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保障公平正义。
只有达到了社会和谐,人们才能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尽情地发挥个人的才华和兴趣,将个人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第四,适应时代发展和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不能在过去的理念和做法上不断重复。
科技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政治制度的改革,都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新的实践、创新和调整,切实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总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新的思想理念,强调的是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等方面。
实现以人为本,需要倡导和贯彻人文关怀的实践,强调社会整体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
只有达到了这些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经济发展三者的统一,进而让每一个人都能够生活在幸福美好的社会环境中。
论“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
理学者提倡“自然 中心主义 ” 认为物有物权 , , 物有 自己的价值 目标和价值尺度 , 以人与物之 间、 所 人与 自然之 间也存 在着所
谓的“ 伦理关系 ” 。其实我们尊 重所谓 物 的价值 , 但这并 不能
从最终的意义说 , 物的价值与人 的价值平 等看待 , 至超过人 甚 的价值。我们讲人 与物共 生共荣 , 根 到底 还是 为了人 的利 归 益, 最终还是为 了人 的价值 目标 。 马克思认 为 , 人是社 会的基础 , 的发展 和变化 , 人 导致 新 旧社会形态 的更替。他根 据人 的本性 和 能力 的这 种发展 , 把
参考文献 :
[ ]龚培 兴, 1 刘雪明. 牢固树 立科 学的发展观 [ ] 求是 , 0 , 1 . J. 2 4() 0 [ ]王锐 生. 2 以人为本的几 个理论难 点及其应 用[ ] 学术研 究 , 0 J. 2 4 0
一
就是“ 以民为本” 思想在我党政治生活中的体现。应该看到,
“ 以民为本” 中的“ 是一个政 治范 畴 , 民” 是相对 于统治者来 说 的被统治 的人 民大众 , “ 直接相对 的是“ , 以 民为 与 民” 官” 与“
本” 相对 立的是“ 以官为本 ” 。在现实社会生 活 中“ 以官为本 ”
但是 由于经济和文化发展 的不平 衡 , 目前我 国生产力 水平 仍
然较低 , 人均受教育水平不高 , 特别是传 统发展观注重经济 发 展, 轻思想道德建设 , 部分 人 的理想信念缺 失 , 以神 为本 ” “ 的
封建残余思 想仍 以某 种方 式存在 和蔓延 着 , 如近年来 有些 封 建迷信 现象 屡见不鲜 。今 天 , 强调“ 以人 为本 ”实际上是重 申 了历史 是人们 首先是 物质 生产者 和精神 生产者 创造 的 , 有 只 人才是 万物的主宰 , 神只不过是人的精神作 品的附庸 , 而确 从 定了人在 自然 、 社会 、 及思维活 动中的主体地位 , 这是对“ 以神 为本” 的彻底否定和迎头 求 , 物本 位取代 了神本 位。在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及其实践意义
作 中却 包含有 “ 以人为本 ”的教 育思想 。这些 提法从教 育的不 同侧 期 的人 文主义教 育思想 ,甚 至希腊带 有 民主色彩 的教育理论 ,它乃
西方人 本主义教育 思想也在 不断发 展演进 。它包 括 :传统人 本 的必然 产物 ;而 “ 以人为本 ”的教 育观则继 承 了我国古代儒 的 “ 人 主义教育思 想 ,现代人 本主义 哲学教育 思想 ,人本 主义心理 学教育 本 ”教 育传统 。
思想 ,人本 主义教育实 践家 的教育思想 。人本 主义教 育思想 的集大
2 哲学 思想 不 同 。西 方人 本 主义 教育 思想 的哲 学基 础存 在 主 .
成 者夸美纽 斯 ,其代表 作 《 教学论 》,提 出 “ 一切知识 交给一 义 ;我 国 “ 大 把 以人为本 ” 的教 育观 的哲学 思想是辩 证唯物 主义 ,遵循 切 人”的 “ 泛智”教 育思想 ;法国启蒙 运动 的旗手卢 梭 ,其 代表作 马克思 主义关 于人 的学说 。 《 爱弥儿一 论教育 》,更是把 人文 主义渗 透其 中 ,主张培养 自然 的 应受教育 者的成长 和发育 ;瑞士 的教育家 裴斯泰 洛齐 、苏 联人本 主 为师 生应 以爱为基 础 ,建立 平等 民主和谐 的师 生关 系 ,并 在教学 中
本 的共 同点就 主张尊重 、关 心 、理解 与棚信 每一个 人 .发展每 一个 . 1 历史 逻辑 不 同 。西方 人 本教 育思 想 继承 了欧 洲文艺 复 兴时 .
是西方 教育思想 特别 是人文 主义 。民 主主义教育 思想长期历 史发展
第三类是 针对教 育学这 门学 科 主张 “ 以人 为本 ”的教育学 改造 。有 人 。不 同点之处 :
学生起 促进者 的作用 ;而 “ 以人为 本” 的教 育观坚 持学生是学 习 的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和创造,而人的劳动和创造又离不开人的需求和利益。
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权利和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种理念贯穿于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治领域,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参与权利上。
政府应当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人民的选择,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人民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
只有让人民在政治上获得尊重和权利的保障,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在经济领域,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
政府和企业应当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报酬,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使人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只有让人民在经济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理念。
在文化领域,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传承和发展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文明上。
社会应当尊重人的文化多样性,保护人的文化权益,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民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提升。
只有让人民在文化上获得尊重和发展的空间,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繁荣理念。
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上。
教育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只有让人民在教育上获得平等和全面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总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理念,它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把人的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权利和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试论“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试论“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摘要]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
[关键词]以人为本精神内涵现实价值一、“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及现实价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吸取历史的教训,尊重人性的规律,鼓励和肯定了一切通过勤劳致富的手段实现个人利益的行为,把“为己利他”奉为评价全体社会成员行为善恶的基本准则,同时把“不损人”奉为最低标准,及时为一切促进社会发展的行为解除了精神枷锁和人格桎梏,极大地解放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激发了广大群众创业的激情和首创精神。
因此,才会有我们今天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这其实就是向“以人为本”价值源泉皈依的结果和效应。
今天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更加旗帜鲜明地尊重人性的基本规律,把人性规律当作我们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的根据和出发点,把人性当作我们治理社会的一切规范性价值的源泉。
只有我们回归到这个境界,我们的治国方略才能回归常识和理性,充满科学的精神,才可能事半功倍,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真正走出中国几千年历史兴衰更迭的周期怪圈。
要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公正科学的程序落实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去,化作广大人民群众献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动力,必须首先弄清楚“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意味着要把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评价和衡量我们一切制度,一切规范,以及政策措施的终极标准。
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确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战略,是世界性的发展观转变,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过的道路。
中国新发展观的提出,汲取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二、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永葆企业生机以人为本,不是口号,也不是愿望,而应该是行动。
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
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以人为本,这可不是什么高大上得摸不着头脑的概念,它就像咱们每天呼吸的空气,无处不在,缺了它可不行。
咱就说这过日子吧,就像盖房子。
房子要是没了根基,风一吹就倒了。
人呢,就是这生活里的根基。
你想啊,要是做个生意,只想着赚钱,把顾客当成摇钱树,拼命薅羊毛,不考虑顾客的需求和感受,这生意能长久吗?就好比你盖房子,光想着把房子盖得高高大大,外表漂漂亮亮,地基却打得歪歪斜斜,一有点风吹草动,那不就全完了?咱再讲讲教育。
教育是什么?那是育人啊。
要是老师只盯着成绩,把学生当成考试机器,天天就是做题做题做题,学生的兴趣啊、个性啊,全都不管不顾,这能教出有血有肉、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吗?这就跟种庄稼似的,你不能只想着收成,不管土壤的肥力、种子的特性,一股脑儿地撒化肥,到最后,长出来的庄稼可能看着绿油油一片,可吃起来没味道,也不健康。
真正的教育,得像个细心的农夫,了解每一颗种子的脾气,根据它的需求来浇水施肥,这样才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实,也就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企业里也是一样的道理。
那些成功的企业,哪个不是把员工当宝贝的?员工可不是什么只会干活的工具。
你看那些大公司,给员工提供好的福利,尊重员工的想法,鼓励员工创新。
为啥呢?因为他们知道,员工要是不开心,就像汽车没了油,根本跑不动。
员工要是觉得自己被当成了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随时可以被替换,那他工作起来能有劲儿吗?这就好比一群人一起划船,要是有个人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被当成可有可无的,他还会拼命划吗?这船还能走得快吗?咱们生活的社会也是以人为本构建起来的。
城市里修的盲道,建的无障碍通道,这都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这就像在一幅大画上,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不同人的需求,这幅画才完整。
要是只想着那些身体健全、行动方便的人,忽略了盲人、残疾人这些群体,那这个社会能算和谐吗?就好比一场音乐会,只邀请了一部分人参加,其他的人被拒之门外,这音乐会能算得上完美吗?有时候啊,咱们会被各种事情冲昏头脑,忘记了以人为本这个最基本的东西。
以人为本的理论意义
以人为本的理论意义在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组织管理、社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方面,以人为本的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理论强调了个体的尊重、关怀和发展,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公正、人性化的社会。
1. 人的尊严与价值以人为本的理论首先强调了人的尊严与价值。
每个人都是独特、不可替代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
人的尊严意味着他们应该被平等对待,不受歧视和虐待。
而人的价值则体现在他们的能力和潜力,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潜力的权利。
以人为本的理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2. 关注个体的需求与幸福感以人为本的理论鼓励重视个体的需求与幸福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物质需求包括食物、衣物、住房等基本生活条件,而精神需求则包括认同、尊重、自我实现等。
以人为本的理论认为,只有满足个体的需求,才能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人们的需求,确保他们有基本的物质保障,并提供有价值的工作、教育、文化等资源,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3. 强调平等和公正以人为本的理论强调平等和公正的原则。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论其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和不公正,建立一个平等、公平的社会。
此外,以人为本的理论还强调了包容和尊重不同的思想、文化和观点。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多样性,包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促进和谐的社会关系。
4. 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以人为本的理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和福祉。
这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减少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同时,以人为本的理论还促进了社会创新和科技进步。
关注人的需求和价值,可以激发人们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推动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5. 个体成长与自我实现以人为本的理论也对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非常重要。
以人为本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于关注和尊重个体需求、尊重个体
权益和尊重个体尊严的理念。
这个理念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健康、经济、政治等。
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是将个体放在首位,将个体的需求和权益放在重要位置,并且将社会的发展与个体的满足结合起来。
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理念强调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
的个体需求和兴趣。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育政策应该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健康领域,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医疗机构应该以患者为
中心。
医疗机构应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权益,尊重患者的自主决策权。
同时,医疗机构也应该注重预防和健康教育,促进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在经济领域,以人为本理念强调经济活动应该服务于人
的发展和福祉。
经济政策应该关注为人们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企业也应该关注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福利,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在政治领域,以人为本理念强调政府应该听取人民的声音,尊重人民的权益,为人民提供公正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民主机制,促进人民的参与和决策权。
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以确保不滥用权力,损害人民的利益。
总之,以人为本理念是一个关注个体需求和权益的理念。
无论是教育、健康、经济还是政治,都应该将个体置于首位,
关注他们的发展和福祉。
只有以人为本,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人性化、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
论“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
论“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摘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虽然是现代社会的自觉特征,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或民本思想,还是西方的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本质上都是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现实的抽象人性论。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漫长的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以神为本”(神本主义)和“以物为本”(物本主义)之后,正步入以人为本的新阶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虽然是现代社会才具有的自觉的品格,但是它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却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有识之士很早就提出了“民为邦本”的思想。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那时,一位名叫普罗泰戈拉的智者就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为标志,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
这种人文主义思潮,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反对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对于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
然而,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人性论。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宣言,仅仅停留在少数知识精英的书斋之中。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赋予以人为本以真正的科学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涵,也才有可能真正地将以人为本融入和谐社会理想与实践之中。
马克思主义对以人为本思想的伟大贡献在于,它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基于这样一种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论以人为本
论以人为本作者:前线评论员来源:《前线》2020年第09期人,是动物人、社会人、经济人、文化人、政治人的统一。
以人为本即把人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是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执政理念,一种行动指南,是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的批判和超越,也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回归与尊重。
以人为本的基础是尊重人性。
人性即人的本性。
有人说人性善,其实是希望人向善,相信人能够从善,道德的价值在于劝善和导善。
有人说人性恶,其实是警惕人为恶,为了人弃恶,法律的意义在于惩恶和防恶。
有人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也许更加接近真实与理性。
人类善恶并存,需要道德的劝善和导善,也需要法律的惩恶和防恶。
国家治理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德治。
法治也好,德治也罢,都是人在治,治来治去治的都是人。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抓住人性就抓住了根本。
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完善人格。
人格即人的品格。
民族复兴,说到底是人的复兴。
人的复兴,根在人格的完善。
早在民国初年,人们就在大谈国民性改造。
100多年来,总有人盲目悲观,把自己骂得一无是处;也有人夜郎自大,把自己奉若神明;还有人麻木不仁,对自己听之任之。
人格也是人的资格。
正义感、责任感、公益心与创造力的塑造,规则意识、诚信精神、工匠精神、竞争精神、团队精神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国家治理影响人格水平。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格为本。
抓住人格就抓住了根本。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顺应人心。
人心即人的愿望,包括人的需求、欲望、动机。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以人为本追求的是人心所向。
尽管人情有冷暖、世态有炎凉,但是,人心总体向善、向好、向上,社会大体上在良心的轨道上前行。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历史上悲剧不断,丛林时代弱肉强食,殖民时代血腥屠杀,二战时期法西斯丧心病狂。
悲剧源自邪恶。
顺应人心绝不是顺应邪恶。
古人讲天理、国法、人情。
国家治理影响人心向背。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心为本。
抓住人心就抓住了根本。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保障人权。
人权即人的权利,是生命权、财产权、发展权、自由权、尊严权、幸福权的集成。
以人为本的事例论据
以人为本的事例论据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因此以人为本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和原则。
以人为本意味着在决策和行动中将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的福祉和发展。
以下是通过几个事例来说明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才、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关注他们的综合发展和个性化学习。
通过重视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促进更全面的发展。
其次,在医疗领域,以人为本的原则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疗是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的事务,因此应该把患者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的医疗关注患者的需求、权益和尊严,在医疗决策和治疗过程中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
同时,医疗服务应该关注预防和健康教育,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发生,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另一个以人为本的事例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因此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创造人们宜居的环境。
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要注重城市的人文环境,包括公共空间的设计、文化艺术设施的提供和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人们的需求和参与,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创造一个共享、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最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也适用于商业领域。
商业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改善他们的生活。
以人为本的商业理念强调关注顾客需求和满意度,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关注企业社会责任。
通过以人为本的商业经营,企业可以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总之,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指导原则。
不论是在教育、医疗、城市规划还是商业活动中,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都是确保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重要前提。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构建一个更加人性化、平等和可持续的社会而努力。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如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与资本主义时期提出的人本主义,二者具有共同性:都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都承认人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内容。
虽然在本质上,二者都把百姓的作用看作是维护自身存在和保持统治地位的工具。
二者兼也存在区别:前者体现的是人身依赖关系,后者表现的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人的独立性的增强。
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虽然也表现出对人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确认,但在社会关系的内容上则与它们有根本区别:这里的"人"是有具体社会规定性的人民,提出"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中国一贯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的表现。
"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的最明显的标志。
以人为本论文2篇
以人为本论文以人为本第一篇: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与社会密切相连。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议题。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人类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探讨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首先,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尊严,不论种族、性别、年龄等因素。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了人类的平等和尊重,追求公正和公平的社会环境。
只有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人类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人的个体发展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和促进。
教育、就业、医疗等社会资源的分配,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只有关注个体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此外,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强调人的参与和发展。
人类在社会中有权利和责任参与决策和规则的制定。
这种参与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同时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保障人的参与和发展的权利,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以人为本的理念意味着关注人类的整体福祉。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当以人类的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应当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只有将人类的福祉放在首位,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人类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的关键。
同时,也要重视人类的整体福祉,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社会发展的首位。
只有真正以人为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公正的社会。
第二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首先,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以人为本”
增强企业凝聚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实现企业 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 和长期利益,推动企业与社会、环境 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增强企业 凝聚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 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02
“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的 应用
员工关怀与激励
员工关怀
企业应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工 作满意度和家庭状况,为员工提 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人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 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 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尊 严和权利。
人的自由和平等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由和 平等,反对剥削和压迫, 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和公 正的发展。
“以人为本”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促进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 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 进步。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好感。
04
“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的 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以人为本”管理
总结词
人工智能时代,企业需要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心理,建 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以实现员工的自我价 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需要更加关注员工的情感和心 理健康,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激发 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和企 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培训、职 业发展机会、福利待遇等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建 立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意见, 从而更好地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认同
01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行为准则和信仰的总和,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1-05-25作者简介:纪荣起,东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干部。
论以人为本纪荣起(东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山东东营257091)[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44-04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全面、准确和深入理解以人为本。
这里,我着重就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以人为本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与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等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在理论界,人们对“人”和“本”的理解是有歧义的,因而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就必然不同。
有人认为这里的“人”只指广大人民群众,有人认为指所有的人。
有人认为这里的“本”指的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人认为指的是要把人看作主体和目的。
这需要对以人为本进行全面准确的理解。
先来分析以人为本中的“人”。
全面准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必须弄清楚人的存在的基本形态。
一般来讲,人有三种基本形态:人作为类存在的人“类";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不同群体;人作为个性存在的个人。
人首先是在和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作为人这个“类”而存在的:任何人作为“人”类的一员,不论其社会地位、身份、职业、民族、国籍和肤色多么不同,但他们之间都具有同等的作为“人”的价值,都具有平等的权利,都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当今世界上大量存在的种族歧视、信仰歧视、民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实际上就是侵犯了类意义上的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尊严。
当然,我们必须把人看作社会的人,人最现实的存在是他的社会存在,人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劳动、承担各种社会角色与职能,受特定的社会关系制约和规定。
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把人看作是有个性的个人,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唯一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取代性,这是每个人得以存在的根据。
人的上述三种存在只是逻辑层次上的划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彼此相关、相辅相成的。
据此,以人为本中的“人”一般指的是:类存在意义上的所有的人;社会存在意义上的不同社会群体;具有个性的个人。
具体来说,这里的“人”是指:属性意义上的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社会身份意义上的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存在形式意义上的群体与个人;时间意义上的今天的人与未来的人;空间意义上的国内的人与国外的人;法律意义上的犯法的人与没有犯法的人;性别意义上的男人与女人;社会分层意义上的精英与弱者。
然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以人为本的“人"指上述意义上的人,但从党执政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人讲的以人为本的“人”主要指广大人民群众,这样的“人”,是我们今天最应该强调和注重的。
再来分析以人为本中的“本”。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总是按照人的尺度来评判历史进步的;社会历史是人的依赖走向物的依赖再走向自由个性的历史,这样的社会历史就是不断解放人的历史,也不断表现着对人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实质主要在于:一是把人当做主体,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达到自由生存、自主活动;二是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使每个人的潜能、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三是致力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一致,使人类社会朝着有利于个人和个人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健康发展。
根据这一科学理论,以人为本中的“本”就需要放在各种关系中来理解,其主要含义是:(1)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它把人当做主体。
在今天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现象。
所谓人的依赖,就是人对狭隘的“人情关系”和权力意志的依赖,人丧失其独立人格,成为依附性的人。
物的依赖,就是人对金钱、物质财富和交换关系的依赖,人成为物的奴隶,成为只为物而存在的人,见物不见人。
人的这两种存在方式阻碍人的健康发展,也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消极影响。
(2)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它把人看做一切事物的最终本质和尺度。
在今天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人被边缘化的倾向,许多人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缺乏人本理念和人的维度。
其实,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和承担者,又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据和本质。
(3)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它把人作为目的。
过去我们往往较多地关注人以外的世界,而对人本身的世界关注不够,人总是为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存在着,而不是为自己而存在。
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一步要求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
这意味着世界、社会和事物也应为人而存在。
”二、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根据上述对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的理解,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入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入、依靠入和为了入;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
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对同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心情舒畅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人权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机会等。
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
对代际之间来讲,应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包括:(1)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能力与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要认识到我们观念上的误区及其根源,改进旧的传统观念和消费模式,特别是要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要通过绿色消费行动,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保护有益的商品,来引导企业提供这样的商品。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人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
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物质财富极端匮乏的年代,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是必然的、合理的。
然而,当人们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而人发展问题凸显出来之后,如果“只见物不见人”,不去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就会付出沉重代价。
这就需要从以物为本的发展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包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物质基础。
在当代中国,提出以人为本是相对以物为本而言的,是对过去只追求经济增长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的超越。
人又是一切活动的手段。
因而,以人为本又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人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首先要创造成果,人要凭其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
为此,就必须为劳动者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反对不劳而获和坐享其成。
第三,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
以人为本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在当前特别要求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
由此,它要求公正合理地解决社会上存在的贫困群体和精英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权,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为他们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大多数人在社会转型中丧失利益且得不到有效帮助,改革不仅难以继续下去,而且不利于社会和谐。
一个社会和谐不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群体的生存状态,取决于精英群体对待贫困群体的态度。
所以,贫困群体更应受到关注。
以人为本,就是要让贫困群体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以人为本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也要求尊重社会精英群体的独创个性、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
这里的精英群体,主要指靠能力、业绩而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群体。
社会精英群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也应该尊重精英群体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应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一个社会是否具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社会精英人才的创新能力与贡献。
第四,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针对组织对人的过度控制,以人为本体现为对入的解放和开发。
如果仅把人看作成本,就容易把劳动者当做物,而不是当做人,就会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就容易降低劳动者的工资,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
如果把人当做组织的主体与目的,那就意味着要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为每个人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使人各尽其能。
这里着重强调尊重人的能力问题。
一般来讲,人们不仅要求能够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而且要求能够充分接受教育,能够具有足够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能够自我实现。
人的发展的这种特征,意味着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和运用,并把人的能力作为基本价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开始关注人类发展,并强调把人的能力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这对我国来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当人凭其能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就必然要求社会给予应有的回报。
这种回报是对人的能力和贡献的尊重和肯定,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由此,社会应尽力让每个人能各得其所,对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给予应有的尊重。
三、以人为本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必须澄清一种模糊认识,即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主张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在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
一般来讲,有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两种。
以人为本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把人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纳入其中,既强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又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