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

摘要“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是从整体性和辩证性的角度来阐述万物之间相互统一的关系的,注重人和自然相互和谐的培养。“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绘画家也从“道”的层次来表达出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另外,“中和”哲学思想也强调应以有效的原则和方法来规范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天人合一”及“中和”思想的本源进行分析,并分别从生命意识、人本意识以及境界追求三个方面概括出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曾提出了“天人合一”以及“中和论”的思想观点,并把目光聚焦在人和自然的生命关联上,对人的生存处境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分析,这实质上就是基于《易传》中的生命哲学,代表了中国古代生态论的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古代的生态人文思想。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有具体的反映,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尤为鲜明,并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赋予的生命感、人本思想以及高远境界的追求等多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和”中和”思想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具有典型代表作用的思想意识,汇集了中古哲学思想的综合精神力量,它几乎渗透到中国古代

的儒、道等思想派系中,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以及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精神。“天人合一”所诠释的思想主要通过整体性以及辩证性的方式来进行疏离和解释万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性,并从人和自然在发生学上肯定了一致性的视角全新的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注重强调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并能相互交融,并总结出其中的核心内涵,即“中和论”,在这样思想中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性和人文性,无论是对中国绘画美学思想,还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天人合一”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人和自然是相通的,人是自然中的一个部分,人和自然能组成一个全新的生命系统;其二强调人处在自然的怀抱中,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应遵循自然的规律,并应和自然保持统一的关系。而《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处,并在这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太极化生”的思想观念,同时也特别指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观点。另外,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也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明确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观点,这些观点的立场都是一致的,都是站在宇宙是生命本原的视角出发,从而进一步确定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同时都积极地提倡“天地人”是统一的和谐关系,这对中国以后的思想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通过借助人和自然是性相通的立场来进一步把握人与自然是有机一体的关系,并把“中和”思想作为是实现“道”以及使天下和谐的最有效的手段。在《礼记·中庸》中

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实这里所说的“中和”就已经在诠释天地人统一的理想境界,这也成为君子修养内涵和道德思想过程中应达到的一个理想境界。这是因为在儒家的思想中认为,宇宙中的根本便是“德”,但这个“德”应体现在人的心性之中,正因为这种以“德”为先的思想把君子的修养和万物的孕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真正实现宇宙万物的和谐关系。“中和”之美就是通过有效的原则和方法来规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其处在一个恰当的“度”之中,它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应恰当地把握好人际关系和生命态度。

二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

1 对中国传统绘画生命意识的呼唤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中,中国古代文人以及艺术家都对宇宙生命以及人的生存境地寄予了热忱的关怀,他们对人和自然的理解主要是从“道”的角度上展开的。“道”本身在我国古代的思想中就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宇宙的根源,也是生命体的根源,因此人和自然都是从“道”中逐渐生长的。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统一的生命体,人的活动也成为了宇宙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老子也曾经说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周易》中也涉及到相关的思想,如“万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这些思想观点都在印证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关系。在万物当中也包括了人和绘画的关系,绘画也是从“道”中生长的。老子曾经说道,道的最理想境界则是回归自然,所以提出过“道法自然”的思想意

境,从中乐意得知。“自然”才是“道”最为依赖的生长之处,是人不能代替的对象。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客观的自然世界,而是指“道”生存和运动的根本内在性,是一种完全不会受到外界扰乱的一种纯净的状态,也是一种生命的本源意识,所以中国传统绘画家的创作过程中也会着重强调“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并努力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原则。宗炳在著作《画山水序》中也站在了“媚道”的是视角来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与“道”之间存在的关系型,并把“道”和山水以及中国传统绘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积极地凸显出“道”的精神含义,进一步揭露出中国传统画的核心内涵,也就是“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这样就充分表明了中国传统绘画家把他们自身对人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把握和艺术创作

进行了完美的交融,并以此奠定了山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深刻意义和特定地位。绘画家在描绘自然时,不是局限于把自然作为和自己相对的客体来进行展现,而是上升到把自我和自然达到的一个契合点来展现出艺术中的生命意识,这个契合点保证了人和自然是相通的。当人类从自然中得以生长,并获得了定性后,还是对自然保持了依赖性,人从自然中出来,最终的结果还是应回到自然中,所以说,自然就是人类生命的母亲,既是人们生命的本原,也是人类生命的最终归属、永恒的家园。自然美展现在血缘的意义上,集中体现在人和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这种血缘关系就如同是父亲和孩子之间,是发自内心中的本能情感,是一个生命体由内而外的和谐关系。

2 对中国传统绘画人本意识的反省

我们说道家的山水观是站在生命本源的视角来阐释人和自然相

统一的关系,这其实是对人身上具有的自然本性的反思;而儒家的山水观则是以“天人合德”的哲学角度从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中挖掘人和自然相互统一的一个“度”,并进一步来反省社会的真实性。孔子也有说过“重在人道”,这里的“道”更多是站在政治的视角来阐述其中包含的伦理意义。但在儒家思想中也积极地提倡画即是道,这就集中说明了画能感知到人道意涵的。这一思想表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则是在追求山水中存在的道德功能,孔子其实很早就已经意识到山水具有导化人的性情,并启迪生活的智慧,指导人们去感悟人生、领域生命的价值。孔子还在《论语·雍也》一书中说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从中就可以得知,智者何为仁者总是习惯去欣赏与自己的精神力量相一致的自然物体,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明,自然物象受到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人们身上的某一种品质与自然物体的结构是相同的,于是,“比德”观把自然和人的精神价值联系在一起,着重说明自然山水的美主要反映在自然山水本身具有的某些特性上,并在这些特性能与人的某种精神品质实现共鸣,旨在从自然山水的固有形态中找寻到一种人文性和精神美。从中可以得知,儒家的山水观点主要是把对山水的感悟作为一种人文的道德标准,同时还赋予自然物象以人文的标准来进行对比。人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山水之间,自然中的山水也具有了独立的人格精神,并说明了“山水寄于人”的人本意识。正因为此,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