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
儒道释精神在唐代人物画中的体现
![儒道释精神在唐代人物画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f2f84c4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9f.png)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儒道释精神在唐代人物画中的体现杨麟(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中,儒家主张积极入世,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释家主张“禅悟境界”,这三种思想文化经过相互融汇,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观念和审美追求。
唐代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其绘画水平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而儒道释三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对画家的审美意趣和艺术创作起到驱动的作用,从而对唐代人物画的发展起到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释精神;传统绘画;唐代人物画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3-0085-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3.037一、引言中国人物画是传统绘画体系中最早产生、最先成熟并得到完善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儒家、道家、释家三家哲学思想,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而艺术又通过自身特殊的表达方式体现出了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儒家推崇伦理秩序,主张积极入世;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追求自然无为;释家追求禅悟境界,主张众生平等。
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载体和思想来源,这三家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古代画家们艺术审美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绘画美学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其深深根植于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使得这些艺术作品被赋予了时代的精神内涵。
由于唐代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与繁荣,社会开放包容,对外交流频繁,使得绘画艺术在唐代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人物画逐渐走向成熟。
作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思想来源,儒道释精神对古代绘画艺术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在艺术家们的创作当中。
在传统的绘画体系中,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就是在这三家思想不断的交替和融合中发展前进的。
传统人物画在古代绘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当时的哲学思想影响,并将这种审美意识表现在他们的人物画创作中,展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化特色。
尚气的生命精神——论气化哲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
![尚气的生命精神——论气化哲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580b26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7.png)
184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融合“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人以“气”为中心建立起一个气化哲学的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气化的世界之中,这是一个整体、混沌的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由气派生,一切生命都在气中生存、流动、变化、灭亡。
人的生命也是一个气化的世界,人得气而生,因气而存,与万物处于一气浮沉之中。
人与世界具有生命的统合性,人以“气”与世界合一,正是“气”的范畴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根基。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圣人故贵一。
”[1]从“气”的角度看,万物相通为一,所以圣人非常重视这个“一”,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思维方式和重视生命的特点。
气化哲学不但决定了中国人的整体宇宙观,而且决定了人的生命本质属性,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也是一个气化流荡的世界。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生命精神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是一种强调生命和性灵之学。
气化哲学的生命精神对传统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管子》四篇提出的“精气说”不仅在当时直接影响了爱国诗人屈原,构成他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的核心,而且还启发了《淮南子》和《论衡》的思想,王充《论衡》的思想又对清代两位美学大师叶燮、王夫之以及清代著名艺术家郑板桥和石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气化哲学的生命精神贯通于儒、道、骚各家的美学传统之中,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之所以不同于西方古典美学的哲学基础。
具体地说,气化哲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审美本质论上,中国传统美学崇尚“体验”。
中国哲学的中心不在于向外的知识探求,而在于内在生命宇宙的建立。
我们在面对外在世界时,不是以理性去把握和控制世界,而是以生命去契合世界,在一体的气中浮荡,我们以生命去回应世界,在心物的互相感应交融中汇合到世界之中,体验气化世界生生不息的韵律和节奏,这就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审美精神,西方的主客对立二分法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详细内容
![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详细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efc1ea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c.png)
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详细内容【摘要】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一直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被视为紧密相连的。
中国艺术的历史悠久,特点鲜明,通过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思想特色,中国艺术得以独具魅力。
中国艺术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元素,而中国哲学也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共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石。
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理念。
未来,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仍将共同发展,为世界文化贡献更多独特的艺术作品和哲学思想,继续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中国艺术、中国哲学、关系、重要性、历史、特点、发展、思想特色、哲学元素、影响、共同价值观、基石、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中国艺术作为表现人类精神和审美追求的一种方式,其根基和灵感源自于中国哲学的思想。
中国哲学为中国艺术提供了内在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底蕴,同时中国艺术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和艺术形式。
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共同探讨着宇宙、人生、道德等重要的生命命题,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启迪、相互贯通,使得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即中国哲学提供了中国艺术的内容与精神内核,而中国艺术则将中国哲学的思想具象化、感性化、艺术化,使之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影响。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也贯穿于当代艺术和哲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
通过探讨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哲学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1.2 阐述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的重要性阐述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观及其渊源——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儒道思想在当代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观及其渊源——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儒道思想在当代](https://img.taocdn.com/s3/m/ba02ff2d0b4c2e3f5727633d.png)
艺术与哲学同属于精神文化,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哲学通过对美学思想的影响,进而影响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发展方向,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石,任何民族在各时代的艺术都根植于本民族的哲学思想。
而艺术通过自身的特殊方式传播和体现着一定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明确指出美学在艺术和哲学之间的媒介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正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观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没有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将失去其内在的精神性。
尤其是在传统绘画艺术史上,文人画家在其作品中始终贯穿着自己所认同的哲学思想,赋予其作品精神与格调。
要了解中国绘画艺术,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美与艺术范畴,而应将艺术与哲学思想相结合,探究其精神内涵。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它们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思想来源,尤其是对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深远和直接,促进传统绘画从审美方式、审美趣味到表达方式的发展与演变。
因此,儒道思想构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主体,两者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丰富性、整体性和独特性。
儒道思想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一样,曾经一度被忽视和排斥。
但随着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发展,人们对哲学和艺术的态度更加包容,因此,儒道思想及其载体之一——绘画艺术又重新得到重视和发展,并在当代社会主义人文价值观的主旨下找到契合点,使其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以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观为基点,从它的主要思想源泉——儒道思想的美学观探究其形成的源头,分析哲学思想与绘画艺术对于人们精神意识、价值观的影响,找到两者与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点,重新审视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对于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启迪作用和儒道思想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观的渊源——儒道思想哲学家罗素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者民族,必须首先了解其哲学。
哲学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艺术则是人们知识与情感、理想与意识的综合心理产物,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外化。
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f8d184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0.png)
中国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成就了很多绘画理论著作和绘画技巧,这也给中国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美的源泉。
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奠定绘画的理论基础,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视的理论。
自然景物是真实的存在,从对象化中间独立出来,但所表达的是一种虚的气韵,是流动的精神心境。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以笔墨、形式、点线、虚实的情景交融,形成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心境才是艺术美学最为灵动的审美[1]。
一、中国画的线条之流动中国画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更多是线条支撑起来的,对比西方油画可以看出,西方油画用颜色的碰撞形成自然线条,注重对立体感的表达,而中国画的线条是故意描画,故意强调,在平面感的基础上更为纯粹,更为概括,更为提炼,注重线条语言的塑造,复杂景象中的取舍和裁剪,线性绘画有着背景留白、突出画面主体的特点[2]。
人物画的线条,被中国绘画理论家总结为“十八描”。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局部线条就是高古游丝描,以流动之美的线条刻画衣服纹理和形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以线来表现性格与姿态,有着自己生命的情调,与西方立体描摹有很大不同。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个“气韵生动”,“气韵”是指具有律动感,有韵律和节奏感,“生动”是鲜活、热烈、有生气的,画中的“气韵生动”更多是流动、写意、飞舞的生动,有着生命的节奏韵律感,不仅是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更是一个美学的范畴。
线条的描绘到了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得更加成熟生动,例如北宋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里面奇石的线条表现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以各种类型抽象的点和具有象征性的线条进行描绘,使画面有种苍茫蓬勃之大气。
中国画的线条离不开中国的笔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线条在书法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
由于对物象刻画的感受契合了特殊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条更多追求真、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7d33617cddccda38376baf29.png)
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的体现作者:刘源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7期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展示出审美活动的另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深层意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绘画;艺术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80-01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绘画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
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
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绘画上得以充分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则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
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表现出来,是一种神韵,不是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与艺术产生直接关系的是庄子的思想与禅宗思想,这在中国画及中国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中常见。
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庄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给人们展现出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领域,他的思想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主要思想是“大道无为”,以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为宗旨,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
庄子的人生观是最为通达,束缚最少,同时也是最为接近艺术理想状态的人生境界。
中国艺术中的“气韵生动”恰恰体现了庄子“通天下一气耳”中所说的气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在各方面展现的“道”无所不在的艺术境界与精神世界。
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一个气韵贯通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音乐式的流动起伏和舞蹈式的回旋变化的节奏。
气因道而实现了人与万物聚则有形有相,分则虚无飘渺。
于是“知白守黑”、“虚实相生”便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
在中国画的表现意境中“无画处皆成妙境”、“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无不充满了道家“道法自然”哲学思想。
“老庄”学说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不在于站在客观事物之上去加以分别思考,只有消除物我对恃,天人合一,才会昭示出世界的本来面目。
这便有了中国画家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深邃艺术追求。
中国哲学对传统艺术的影响优秀论文.doc
![中国哲学对传统艺术的影响优秀论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e2b9182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6.png)
中国哲学对传统艺术的影响优秀论文一、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艺术(一)中国哲学哲学是起源于希腊文,是爱与智慧的组成,并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使用。
中国哲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其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念远远走在历史的前沿。
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天道观、人道观以及知行观。
天道观,这是关于世界本源的根本问题,是对天与天人的关系展开的不同辩论。
老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认为:万物生于有,也生于无,老子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是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与思考,老子哲学的发展推进了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人道观,是关于人生与为人之道的根本观点,人道观是先秦时期哲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人的因素逐渐得到重视,着重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突出作用,儒家思想强调克己复礼和爱人的思想观念,老子主张以无为来表达人生理想,以逍遥来追求精神境界。
知行观,使人们对社会发展及对世界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思维水平的提高,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认识论也有了不同层面的理解,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观念来探索认识的起源、发展。
中国哲学的起源历史悠久,最早是在先秦时期,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期的哲学来说,是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哲学形态之一,随着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小农经济占据主要地位,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提和基础是殷周哲学,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时代发展特色且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组织形态的哲学。
中国哲学与经学相结合,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然认识的限制,使得宗教神学一直处于较高的统治地位,中国哲学的发展以儒学为正统,儒学是适合封建君主统治的哲学体系,一些倾向于唯物主义哲学的思想家,注重对自身哲学的发展和研究,对宗教神学的观点进行批判,以中国哲学为研究范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中国古代哲学是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具有深厚的封建色彩和伦理学色彩,诸子百家中大多数的思想理论是以天道观作为其发展自身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依据。
论儒、释、道思想对中国画论发展的影响
![论儒、释、道思想对中国画论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9121e699b6648d7c1c746ca.png)
学派 , 曾长期作为 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 , 其影响波及朝鲜半 岛、 日本 、 中南半 岛 、 中亚 、 东南亚等地 区 , 是 世界 四大宗教之
一
。
释是 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 多创立 的宗教 , 因悉达多
就在这三 家文化 交织共存 中, 产生 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形式以及对待事物的认识 方法。历代 中国画g ̄4 , J 作 思维也
深 受这三 家文化 的影响 , 并 以此为导 向不 断地推动 中国画的发展及演 变, 由此而产生 了具有浓厚 民族风格 的中国画
艺术 。
关键 词 : 中国 画 ; 儒释 道 ; 思想 ; 融合 中图分 类号 : J 2 2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1 2 — 0 0 3 2 — 0 1
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 ,一部分学者 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 为中国文化 的代表 ,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巨大作用 。 这 就把丰富多彩 、 生气勃勃 的中国文化描绘得
单调枯燥 、 死气沉 沉的模样 了, 显然是不够全 面的。 所 以, 无论 传统哲学 ,乃至整个 中国传统文化 的某些基本性格 与精神 的 有着重要 的、 决定性 的作用。 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 中国文化 ,撇 开佛 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 形成 ,
一
、
儒、 释、 道 的由来与理解
它不仅作 为统治者压迫 、 箝制人 民的手段 , 使人们 的个性 、 意 志受到摧残 , 而且还成为某些诈伪狡黠之徒沽名钓誉 、 欺世盗
中国传统哲学在中国绘画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在中国绘画中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9570ffc650e52ea551898ff.png)
中国传统哲学在中国绘画中的美学思想摘要: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对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和美学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与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影响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思想上千年,给中国画家带来无限的启迪和感悟,成为中国绘画理论的思想导向。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骨架,它对中国绘画的流传、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哲学理论与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厚渊源,是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关键词:传统哲学;绘画境界;散点构图;色彩审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对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和美学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与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影响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思想上千年,给中国画家带来无限的启迪和感悟,成为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思想导向。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骨架,它对中国绘画的流传、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哲学理论与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厚渊源,是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绘画的艺术境界中国绘画的艺术境界追求“气韵生动”。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提出了世界宇宙一体化观点,中国传统哲学运用“气”的整体观念来解释这个浩瀚纷杂的世界,《春秋繁露》和《黄帝内经》等典籍中的有关材料可以充分说明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论观念。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谢赫《六法》中提到的“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绘画的艺术境界极其重要的审美标准,而“气韵生动”美学理论的提出即是来自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论观念。
中国绘画的艺术境界追求“立象以尽意”。
就是说,中国绘画中的一切形象的确立都是为了表达意。
唐代诗人刘禹锡云:“境生于象外”,境是无限之象,象是有限的境。
”无”恒长、而“有”有限。
中国绘画注重象外之象,即“境”。
“境”始终是中国绘画的灵魂,是中国绘画要求“以形写神”、“得意忘象”的哲学思想基础,中国绘画追求的“境象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具体体现。
当代中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
![当代中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a57678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2.png)
当代中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当代中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和探讨。
本文将就当代中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分析当代中国画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当代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传统美学观念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意象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了中国画创作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画家们的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表现手法。
中国画创作受到传统经典著作的影响。
《易经》、《诗经》、《尚书》、《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对中国画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中国画家从中汲取灵感,吸收其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
中国画创作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注重“意蕴”、“气韵”,强调“意境”和“神韵”的表现,讲究“笔墨意韵”的表现方式。
这些美学观念对当代中国画家的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引导他们在画面的构图、笔墨的运用、意境的营造等方面注重内在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蕴,使作品更具传统美学的韵味和魅力。
中国画创作受到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意象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意象,如龙、凤、鱼、鸟、山水、云雾等,在中国画创作中被广泛运用。
这些文化符号和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成为中国画家们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色。
当代中国画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代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当代中国画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表现在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和启示。
当代中国画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悟,使中国画在当代艺术领域呈现出新的面貌和风采。
中国哲学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中国哲学对传统艺术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ca314c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64.png)
中国哲学对传统艺术的影响??【摘要】中国哲学对传统艺术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道家哲学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影响了传统艺术注重天人合一的主题和表现方式。
儒家哲学倡导仁义礼智信,影响了传统艺术注重礼仪和道德教化的内容。
佛家哲学强调空、悟、解脱,影响了传统艺术追求超脱尘世的审美追求。
中庸之道强调中庸平衡,影响了传统艺术追求和谐、平衡的表现形式。
阴阳五行理论影响了传统艺术的创作手法和形式。
中国哲学对传统艺术的影响丰富多彩,为传统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中国哲学, 传统艺术, 道家哲学, 儒家哲学, 佛家哲学, 中庸之道, 阴阳五行, 综合影响1. 引言1.1 介绍中国哲学与传统艺术的关系中国哲学与传统艺术之间有着深厚的联系,中国哲学的思想理念在传统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传承。
中国古代哲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方式,使传统艺术在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上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格。
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影响了传统艺术中的山水画和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儒家哲学注重伦理道德和人伦关系,在传统艺术中体现出对人性、仁爱和社会秩序的追求。
佛家哲学则强调内心修养和超脱世俗,对传统艺术中的禅宗绘画和禅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庸之道和阴阳五行的思想也在传统艺术中体现出平衡和变化的美学观念。
中国哲学对传统艺术的综合影响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展现出独特的东方艺术美学。
2. 正文2.1 道家哲学对传统艺术的影响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提倡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态度,这种理念对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有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会追求自然、简朴、纯粹的表现方式,力求达到“无拘无束”的境界。
这种表现方式在传统艺术中被广泛接受,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
道家思想注重“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亲近自然,这种观念也深刻影响了传统艺术的创作和表现。
道儒释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道儒释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aa613e39e314332396893e9.png)
美术与设日: “ 己者 爱 人 ”, 提 出 “ 己 所 不欲 ,勿 施 于 人 ”的 观 点 , 主张 “ 忠 恕 之道 ” 。第 三 ,儒 家 思 还 主 张 修 身 治 天 下 , 政 治 上 提 出 “正 名 ” 主 张 , 坚 持 “亲 亲 ” 、 “尊 i 尊 ”的 立 法 原 则 ,维 护 “ 礼 治 ”,
、
一
地万 物 的宇 宙精 神 、人 对 宇 宙 自然 的心灵 体 悟 以及人 与 宇宙 万物 的 情 感 共 鸣 。 因 此 , 中 国 艺术 往 往 视 自然 与 人 类 同在 ,将 人看 作 自然 的一 部分 ,强 调人 应 体验 自然 、投 入 自然 , 与 之融 为 一 体 。艺 术家应 进 入 自然之 内 , 认识 自然 , 主客 融合 。
一
在 礼 、 乐 ,在于 “ 仁 ” 。合 乎 礼 即是 美 的。其 美 学 的核 心不 是美
与 自然 之 问 “ 真 ”的 关系 ,而 是 美与 道 德之 间 “ 善 ” 的关系 。第 二 :儒 家哲 学讲 求 入世 ,因而 中 国画 家 须有 高 尚的人 品、广 博 的 修养 才 能创 作 出符 合社 会 价值 的 艺术 作 品 ,认为 美 的根 本是 对 人 “ 性 ” 的塑造 。第 三 ,儒 家 成教 化 、重 人伦 的 思想 直接 影 响 了中 的 自然 观 更是 促成 了 中国绘 画 的艺术表 现 与形 式 的形成 。 国画创 作 的利 益 与功 能 。与 道家 所主 张 的 “ 自然 之 美 ”的相 悖 , “ 天 人合 一 ”的 中国哲 学思 想与 中 国绘 画艺术 的 关系 中 国哲 学 的核 心 思想 讲 求 “ 天 人 合 一 ” ,如 道家 提 倡 “ 天 局 限 了中 国画 的 自由性 。 四、释 家 地 与我 并 生 ,而 万 物 与 我 为 一 ” ,或 儒 家 “ 天 人 之 际 ,合 而 为 ” “ 天人 本无 二 ,不 必 言和 ” , 以及 禅 宗 的 明心见 性 ,三 者 的 1 . 释家 思想 :众 生平 等 ,空 即一切 作 为舶 来 文化 ,释家 思 想与 我 国道 、儒 等 思想 经过 了数 百年 天人 关 系都 未脱 离 中 国传统 的主客 不 分思 维方 式 。正 是 这种 天人 禅宗”。 不 分 、主客 一 体 的思维 传 统 ,引 导 中国传 统 绘画 注重 表 达造 化天 的排 斥 与融 合 ,直至 唐 代才 实现 了巨大 变 革 ,衍 生 出 “
浅析宋代绘画留白艺术中蕴含的老子哲学思想
![浅析宋代绘画留白艺术中蕴含的老子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c84a19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4.png)
浅析宋代绘画留白艺术中蕴含的老子哲学思想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1年第08期关键词:留白;老子;道家哲学思想;宋代绘画一、留白思想的哲学渊源如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
”即绘画的思想基础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
严格意义上说,先秦时期并不存在所谓的绘画理论,因为这一时期的美学理论没有足够的艺术实践作为参照前提。
而当时,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理论思维十分活跃,如老子、孔子、庄子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哲学家,而他们的美学都是哲学体系的一部分。
他们提出的哲学概念、范畴和命题,从某种意义上看,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艺术意蕴,其中老子的思想就对中国山水画的评述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画注重形式上的突破和超越,即在画面形式之外表达更深的意境,追求“笔画之外的美”,这与老子所说的宇宙本体“道”的超越性相似。
道家思想中“无为”“空灵”的生活观念与审美意趣可以说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而创作者可以在画面中通过留白来展现这一理念,将自己的创作心境、态度直接传达给观画者,并给他们带来“千人千面”的独特感受。
如《老子·第十一章》中对于“有”“无”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表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由此可见,有、无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天地间万物发展皆是“无”和“有”的统一。
只有“无”没有“有”,便没有办法认清事物之间的关系;若只有“有”而没有“无”,事物便失去了其所存在的意义。
[2]如果说老子的“有无统一”是从静态的角度体现了“留白”的审美原则,那么老子的“有无相生”则是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留白”的流动之美。
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1]橐籥即风箱,老子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虚无,本体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风箱,既是一个虚空之体,又贯注着生命之气。
中国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
![中国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f0f00246fe4733687e21aafc.png)
10
文艺理论研究
的境界, 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美的观照.而只有表现 了这种 "大美" 的艺 术, 才是 至高无 尚的艺术 , 只有 这样的艺术家, 才能称作最杰出的艺术家.这样, 哲 学思维与美学思维就达到了一致. "道" 和 "美" 的本质在于 "无" , 但这个 "无" 并非 代表绝对 的虚无, 它 是对具 体存在物 的超越 , 对这 种 "无物之象" 的观照, 松动性的形象表现 显然要比 抽象的概念和有限的语言更为得力.为了解决宇宙 自然的本原限定与人们对它进行表 达间的矛盾, 形 象表达的方式发挥了独到的作用, 它能给人 以某种 想象和启迪的形象化的语言.所 以, 用形 象来说话 的艺术自 然成了 中国哲 学表达 宇宙自 然意识的 语 言和形式.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使用的表现形式和 媒介又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契合. 静观作为审美观照的方法, 它是把人们 的审美 视点转移到了心灵世界,与西方注 重物理时空, 注 重感官经验, 把艺术分为 "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 或 者 "听觉艺术"视觉艺术 " 的分类 法不同, 中国传统 美术把一切审美活动, 包括艺术创作活动都 归入静 心观照的活动范围,认为真正的艺 术只有一类, 即 "心的艺术" .当然, 完 全将感官作用抛弃 而不顾的 纯粹的静观是不存在的,但对感官 作用的辩证, 超 脱的把握和对总体精神的超越, 则是静观的 真正价 值所在. 静观审美活动的实现, 最终表现为 "天人合一" 的中国哲学思想.儒家哲学认为: "天之根本性德, 即合于人之心性之中." 道家哲学则认为 人可以通 过弃绝圣 智, 以直观 的方法 与天道合 一, 这种 儒道 交织, 互补而又呈现出 同一思维的向度的有 机自然 意识, 深深扎根于中国 艺术家的心理结构之 中.当 他们面对宇宙自然敞开胸怀, 抒发心中的美 学意愿 时, 这种意识观念便自 觉不自觉地渗透到他 的审美 观照活动中.中国艺术家把自己视为大自然中的一 部分, 与自然界的万事 万物保持着一种亲和 协调的 关系.在这种意识关念的支配下, 他们以 主体之生 气去体味 自然之生 气, 一草 一木, 一花 一石都 成为 艺术家们澄怀味道的对象, 并与之同道. 中国传统
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22b3e55a8956bec0975e3ef.png)
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曾提出了天人合一以及中和论的思想观点,并把目光聚焦在人和自然的生命关联上,对人的生存处境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分析,这实质上就是基于《易传》中的生命哲学,代表了中国古代生态论的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古代的生态人文思想。
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有具体的反映,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尤为鲜明,并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赋予的生命感、人本思想以及高远境界的追求等多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和中和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具有典型代表作用的思想意识,汇集了中古哲学思想的综合精神力量,它几乎渗透到中国古代的儒、道等思想派系中,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以及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精神。
天人合一所诠释的思想主要通过整体性以及辩证性的方式来进行疏离和解释万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性,并从人和自然在发生学上肯定了一致性的视角全新的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注重强调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并能相互交融,并总结出其中的核心内涵,即中和论,在这样思想中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性和人文性,无论是对中国绘画美学思想,还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天人合一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人和自然是相通的,人是自然中的一个部分,人和自然能组成一个全新的生命系统;其二强调人处在自然的怀抱中,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应遵循自然的规律,并应和自然保持统一的关系。
而《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处,并在这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太极化生的思想观念,同时也特别指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观点。
另外,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也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明确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观点,这些观点的立场都是一致的,都是站在宇宙是生命本原的视角出发,从而进一步确定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同时都积极地提倡天地人是统一的和谐关系,这对中国以后的思想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寓静于动——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重彩绘画的影响
![寓静于动——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重彩绘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93250452b160b4e767fcf73.png)
中, 体现 为要控制 自己的情绪和欲 望, 在作 品中
追求 一种平和 、 安静 的感 觉。这 是一种 “ 的 礼”
色彩观 , 讲究文质兼备 , 礼” 仁” 合“ 达“ 。无论 多
么斑 斓 的色 彩 , 只有 合 乎“ ” 礼 的规 定 , 到 和 达 谐、 纯净才是真正 的美。 中国 古 典 和 谐 型 艺 术 的 主题 是 “ 韵 生 气 动” “ 。 气韵生 动” 的境界 即老 庄思 想和 禅宗思想 提 及 的“ 静观寂 照 中, 求返 于 自己身心 的心灵节 奏, 以体 会 宇宙 内部 的生命 节奏 ” 。所 以, 以老 子和庄 子为代表的道家 美学对艺术 的追求体现
级制度 的烙 印 , 有抑 制个 性 的保 守特 点。儒 家
提 倡 的这种 内省 式 的 自我修养 , 易使 人形 成 内 向含蓄 的性格 。这种 思想在 中国传统绘 画艺术
色彩 浓丽鲜艳 、 华美 沉着 、 调和 统 一, 渲染要 细 腻 、 匀 、 实有度 , 构严 密, 均 虚 结 线条 劲道 。 因 此, 如此浓 烈的色彩 依然能够 给人 以和谐 、 静穆 之感 , 十分 可贵 的。重 彩绘 画在长 期 的发 展 是
代 表 的道 家思想认为人 的本 性是 自然 而然 的朴
的规 范出发 , 最终 实现 以“ 为 目的的色彩 主 仁” 张为基础 而形成 的色 彩美 学。 非礼 勿视 , 礼 “ 非
勿听 , 非礼 勿言 , 非礼勿 动” 礼” 是“ 的规 则。色
真之质 , 一 自然朴 素的本 性是 圆满 、 美 的。 这 完
爱 微 ,新 充 育
寓静 于动 谈中 国传统哲学思想对重彩绘画的影响
老子哲学美学对中国文人与书画艺术的影响
![老子哲学美学对中国文人与书画艺术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2a24c2ea5e9856a561260a3.png)
Ke y wor : o i ds La z ;phl s p i a e t tc i o h c la sheis;ltr t Sc lir p y a a n i o ie ai alg a h nd p i t ng;
”i a n tr)a dW e ( c o ru hn nat n ” nlea h rc r tei at f itrr- z rn( aue n Uw i a t nt og o ・ci ) o t tScaat , h i h o ir i e mpc o ” epo n
文人 书 画艺术 的形成 与发展 产 生 了 巨大 影响 。 文章 重 点探 讨 了老子 “ 法 自然” 文人 世 界 道 对
观 的影响 , 老子 “自然无为 ” 文人 品格 的影 响 , 子 “ 实相 生 ” 书画 艺术 的影 响 , 子 “ 对 老 虚 对 老 知 白守黑” 书画艺术 的影 响 , 子“ 除玄鉴 ” 书 画审 美的影响 。 对 老 涤 对 关键 词 : 老子 ; 学美学 ; 哲 文人 书画 ; 影响 中图分类 号 : B 3 8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7 -7 6 2 1 )2 0 0 -0 6 29 0 ( 0 2 0 — 0 11
m oi g r lto s i ewe n t e r a n h n e l n k o a d o s r e alb tn eai n hp b t e h e la d t e u r a a d n w n b e v l
g a h n a n ig a a d t e i rp y a d p it r n t n h mpa to c e n e a d pu iy my t ii n o c f la s n rf si v so n c
道、禅、儒古典哲学美学——朱耷书画创新溯源
![道、禅、儒古典哲学美学——朱耷书画创新溯源](https://img.taocdn.com/s3/m/893fd6a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9.png)
道、禅、儒古典哲学美学——朱耷书画创新溯源
沈名杰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15)5
【摘要】朱耷的书画风格奇俊怪伟、创新。
研究结果表明,朱耷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哲学修养为其书画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书画风格体现了“画法兼之书法”的理念,将书法与绘画相互融合,展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朱耷的书画艺术创新受到哲学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其创新不仅表现在技艺和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他将道家、禅宗和儒家思想的美学意蕴融入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
朱耷的书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为后世所赞誉。
通过对朱耷书画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价值,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总页数】6页(P175-180)
【作者】沈名杰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22
【相关文献】
1.论《坛经》禅美学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关系
2.浅议儒、道、禅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影响
3.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静说与道禅哲学的渊源
4.中国古典哲学折
射的绿色理念——简述道儒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5.金圣叹的美学思想与儒、佛、禅、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儒道释哲学中的中国画美学思想研究
![儒道释哲学中的中国画美学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a3a70a03d8ce2f00662337.png)
一
一
一
、
一
博、 宏大 , 要秉承大地 的宽厚 、 的德性 , 和顺 容载万物 . 同时要也 ( 上接第 4 9页 ) 祥 坚 三 : 象》 地 势坤 . 子 以厚 德载物 ” 地体 深厚 , 《 日“ 君 。 负载 要坚守柔顺 、 和 , 守正 道的大地般 的性情。 综上所述 , 乾坤开 启了周易的前两卦 , 乾是至刚至阳的 。 坤 万物, 与天之德相合 , 作用无 穷。 它含育一切 , 使之成长 , 万物 因
“ 的精神是 自强 的精神 . 是奋斗 的精神 . 是男 此欣欣向荣。安于坚持正道是吉祥 的, 与大地 的无量美德相 是至柔至 阴的。乾” 是 是年轻人朝气 蓬勃 的象征 。“ 的精神则是 坤” 应 合的。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 的基础 。它顺承着天 道的变化 。 子汉 的阳刚之气 . 是博 爱, 是妻 的温柔 、 的爱抚 , 大 自然的恩惠。 母 是 乾坤卦 四: 处世 方法 :。 直方大 , 习无 不利 ” 不 直其正 也 , 其义 包容 , 方 也 其他 的六十二 卦都在乾坤 也 。君子敬 以直 内, 以方外。“ 义 扩囊 , 无咎不誉” 盖言谨也 。即 是 两个极致 , 可以说是两 个极端 ,
意义 。 文质彬彬” “ 正说 明儒家把道德规范性与艺术的表现性的 和谐统一作 为礼 的基本性格 . 体现 了“ ” 善” 美 与“ 的统一。 它用色 用墨注重 主观 感受 , 强调抒情达意 . 追求意境美。 而中中 美与善 的统一 , 儒家孔 子看来 , 在 最早体 现在仁 与乐的统 国画的美学思想 又深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画学之所以把人 上。 , 仁 儒家提倡的一种高尚的道德规范 , 乐是儒家表现 善的 们追 求的最高道 德境 界与理 想的审美境界合而为一 , 也正是 由 种艺术方式 。 儒家之所以把艺术的尽美与道德的尽善融合在 于 中国哲学体 系的固有特征对 中国画艺术深刻影响的结果 。 尤 起是源于他们的本质有 自然相 同之处 。 的正常的本质可以 乐 其儒道释 哲学 中的美 学思想 , 影响至为深远。具体如下 : 用一个 “ ” 作总结 , “ 乐与天地 同和~ 乐之中和也 ” 乐 和 字 如 大 “ 一 :儒 家 的美 学 思 想一 美 与善 的统 一 、 仁 与 乐 的统 言是其和也” 乐者天下之大齐” “ ,大齐就是完全 的统一 ;礼记 《 为 人 生 而艺 术 儒行篇》 中说“ 歌乐者仁之和也 ” 仁者必和 , 中含有仁 的意 , 和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 孔子。 的美学思想建立 他 味。孟子也说“ 仁者爱人” 极其量是“ 天下归仁( 即万物一体 ), ” 在他的“ ” 仁 学的基础上 。 孔子从他 的“ 学出发 , 仁” 总结 、 概括和 “ 浑然与物同体 ” 可 以说 “ 。 乐合同” 的境 界与仁的境 界有其 自然 发展 了前人 关于“ 味” “ 五 、 五色 ” “ 、 五声 ” 的美和美 与善的关 系 而然的会通统一之点。乐与仁的会通统一 , 即是艺术 与道德在 问题的论 断 . 第一次 深刻地解 释了美与善 的关系 、 审美与艺术 其最深 的根底 中,同时也是在其最高 的境界 ( 下转第 5 1页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摘要“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是从整体性和辩证性的角度来阐述万物之间相互统一的关系的,注重人和自然相互和谐的培养。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绘画家也从“道”的层次来表达出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另外,“中和”哲学思想也强调应以有效的原则和方法来规范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天人合一”及“中和”思想的本源进行分析,并分别从生命意识、人本意识以及境界追求三个方面概括出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影响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曾提出了“天人合一”以及“中和论”的思想观点,并把目光聚焦在人和自然的生命关联上,对人的生存处境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分析,这实质上就是基于《易传》中的生命哲学,代表了中国古代生态论的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古代的生态人文思想。
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有具体的反映,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尤为鲜明,并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赋予的生命感、人本思想以及高远境界的追求等多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和”中和”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具有典型代表作用的思想意识,汇集了中古哲学思想的综合精神力量,它几乎渗透到中国古代的儒、道等思想派系中,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以及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精神。
“天人合一”所诠释的思想主要通过整体性以及辩证性的方式来进行疏离和解释万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性,并从人和自然在发生学上肯定了一致性的视角全新的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注重强调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并能相互交融,并总结出其中的核心内涵,即“中和论”,在这样思想中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性和人文性,无论是对中国绘画美学思想,还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天人合一”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人和自然是相通的,人是自然中的一个部分,人和自然能组成一个全新的生命系统;其二强调人处在自然的怀抱中,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应遵循自然的规律,并应和自然保持统一的关系。
而《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处,并在这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太极化生”的思想观念,同时也特别指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观点。
另外,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也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明确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观点,这些观点的立场都是一致的,都是站在宇宙是生命本原的视角出发,从而进一步确定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同时都积极地提倡“天地人”是统一的和谐关系,这对中国以后的思想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通过借助人和自然是性相通的立场来进一步把握人与自然是有机一体的关系,并把“中和”思想作为是实现“道”以及使天下和谐的最有效的手段。
在《礼记·中庸》中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实这里所说的“中和”就已经在诠释天地人统一的理想境界,这也成为君子修养内涵和道德思想过程中应达到的一个理想境界。
这是因为在儒家的思想中认为,宇宙中的根本便是“德”,但这个“德”应体现在人的心性之中,正因为这种以“德”为先的思想把君子的修养和万物的孕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真正实现宇宙万物的和谐关系。
“中和”之美就是通过有效的原则和方法来规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其处在一个恰当的“度”之中,它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应恰当地把握好人际关系和生命态度。
二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1 对中国传统绘画生命意识的呼唤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中,中国古代文人以及艺术家都对宇宙生命以及人的生存境地寄予了热忱的关怀,他们对人和自然的理解主要是从“道”的角度上展开的。
“道”本身在我国古代的思想中就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宇宙的根源,也是生命体的根源,因此人和自然都是从“道”中逐渐生长的。
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统一的生命体,人的活动也成为了宇宙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老子也曾经说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周易》中也涉及到相关的思想,如“万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这些思想观点都在印证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关系。
在万物当中也包括了人和绘画的关系,绘画也是从“道”中生长的。
老子曾经说道,道的最理想境界则是回归自然,所以提出过“道法自然”的思想意境,从中乐意得知。
“自然”才是“道”最为依赖的生长之处,是人不能代替的对象。
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客观的自然世界,而是指“道”生存和运动的根本内在性,是一种完全不会受到外界扰乱的一种纯净的状态,也是一种生命的本源意识,所以中国传统绘画家的创作过程中也会着重强调“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并努力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原则。
宗炳在著作《画山水序》中也站在了“媚道”的是视角来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与“道”之间存在的关系型,并把“道”和山水以及中国传统绘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积极地凸显出“道”的精神含义,进一步揭露出中国传统画的核心内涵,也就是“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
这样就充分表明了中国传统绘画家把他们自身对人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把握和艺术创作进行了完美的交融,并以此奠定了山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深刻意义和特定地位。
绘画家在描绘自然时,不是局限于把自然作为和自己相对的客体来进行展现,而是上升到把自我和自然达到的一个契合点来展现出艺术中的生命意识,这个契合点保证了人和自然是相通的。
当人类从自然中得以生长,并获得了定性后,还是对自然保持了依赖性,人从自然中出来,最终的结果还是应回到自然中,所以说,自然就是人类生命的母亲,既是人们生命的本原,也是人类生命的最终归属、永恒的家园。
自然美展现在血缘的意义上,集中体现在人和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这种血缘关系就如同是父亲和孩子之间,是发自内心中的本能情感,是一个生命体由内而外的和谐关系。
2 对中国传统绘画人本意识的反省我们说道家的山水观是站在生命本源的视角来阐释人和自然相统一的关系,这其实是对人身上具有的自然本性的反思;而儒家的山水观则是以“天人合德”的哲学角度从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中挖掘人和自然相互统一的一个“度”,并进一步来反省社会的真实性。
孔子也有说过“重在人道”,这里的“道”更多是站在政治的视角来阐述其中包含的伦理意义。
但在儒家思想中也积极地提倡画即是道,这就集中说明了画能感知到人道意涵的。
这一思想表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则是在追求山水中存在的道德功能,孔子其实很早就已经意识到山水具有导化人的性情,并启迪生活的智慧,指导人们去感悟人生、领域生命的价值。
孔子还在《论语·雍也》一书中说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从中就可以得知,智者何为仁者总是习惯去欣赏与自己的精神力量相一致的自然物体,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明,自然物象受到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人们身上的某一种品质与自然物体的结构是相同的,于是,“比德”观把自然和人的精神价值联系在一起,着重说明自然山水的美主要反映在自然山水本身具有的某些特性上,并在这些特性能与人的某种精神品质实现共鸣,旨在从自然山水的固有形态中找寻到一种人文性和精神美。
从中可以得知,儒家的山水观点主要是把对山水的感悟作为一种人文的道德标准,同时还赋予自然物象以人文的标准来进行对比。
人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山水之间,自然中的山水也具有了独立的人格精神,并说明了“山水寄于人”的人本意识。
正因为此,绘画家在参照山水的过程中也会超脱自己的道德意识修养,只从自然客体中去寻求人本意识的反映,从某一角度来看是把人的生命意识防止到自然山水中,并从自然山水中来感知到人的生命力量和情感内涵。
关照山水的本质意义在于在自然中安放人生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力度。
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也认为,“君子”真正喜爱山水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当人和自然出来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不仅能陶冶性情,还能从自然的山水中真正的感受到人生中的乐趣和自由。
而正是由于人和自然在本源上是相通的,所以自然中的山水才能与“君子”构建成为相互的审美对象。
3 对中国传统绘画“境界”的追求在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中,十分注重“境界”所达到的高度,也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最理想的艺术审美性。
中国古代艺术家在把握人和自然有机一体的关系上一直以来都是采用整体性的意识来进行审视,所以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展现自然时,也会特别的强调应建立在自然和精神力量的基础上实现统一性的关系,促使人和自然达到合一的境界,实现不可分割的审美状态,这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孜孜不倦追求的艺术境界。
张璪曾经指出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实质上是对内和外实现统一的理想境界的表述。
庄子的哲学思想中也阐述了对“道”境界的追求,他的理想境界存在“神超象外”的审美意识中,并把“意”和“象”作为是相互交融,共同实现“道”的精神宗旨。
庄子对境界追求所要达到的高度反映在传统绘画中的气象理念中,在传统绘画中营造的四时朝暮、风雨晦明的意象,其实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传统绘画中的审美来源于对自然的感知和体验,所以它的意就存在自然中,这种自然是庄子从“无”“忘”中得到的,“自然”本身也就具有了精神上的实质内容,这是一种对精神上自由性的包容。
而要在真正意义上达到这一境界,绘画家不仅仅要对客观自然进行深入的挖掘,还应依靠绘画家自身的思想造诣来共同完成,这与宗炳在《画山水序》中阐述的道义是相吻合的,这其实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传统绘画家不应只从表面上看中自然山川的形态,更是要超脱自我的限制而在精神上与自然进行深入的对话,更应注重其中包含的高远情感,要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情感和表达出来的意象,同时还应融入绘画家的道德修养,做到真正的放空自己的灵魂,全身心的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去感知自然山川折射的精神价值,以哲人敏锐的头脑和诗人开拓的情怀去认知世界、领悟自然,实现心灵和自然的相互沟通,并用思想和自然进行对话,从而真正达到“物我共化”的理想境界,也就实现了“无我”境界。
三结语综合来说,中国传统绘画反映出来的人和自然的内在关系是由中国文化的内涵决定的。
中国传统绘画的生态人文精神主要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天人合一”以及“中和”思想都在不同程度对其带来了影响。
这是因为人和自然本源上就具有联系性,并促使中国传统绘画成为了把主体和客体凝结在一起的契合点,进一步把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融汇在一起,自此之后,人生境界和审美意识得到了合一,成为了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绘画中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涵,其实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领悟出人和自然的合一性,也是人和自然进行深入沟通的成果。
中国传统画不仅在描写自然的永恒性,也是在阐述自我的过程中实现了永恒。
参考文献:[1] 王明、程晓婷:《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内涵》,《美术大观》,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