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劝学篇》

合集下载

读福泽谕吉劝学篇有感

读福泽谕吉劝学篇有感

读福泽谕吉劝学篇有感《劝学篇》为福泽谕吉的代表作,在当时畅销全日本,影响巨大。

全书共17篇,陆续发表于1872-1876年,即明治改革时期。

书中立足于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肯定人民为国家主人,同时号召人民舍身卫国,使日本文明追上先进国家。

读了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感受颇多。

福泽谕吉不愧是杰出思想家。

在第一篇中,福泽谕吉首先提出人生而平等。

“人不生人上之人,人不生人下之人。

”反映了福泽谕吉追求平等。

人人平等,人人有学习的权利与义务。

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

但为什么后天会有贫富、贵贱、智愚等的区别呢?是因为“人不学无智,无智者愚人。

”所以学识丰富、聪明贤能的人能获得高身份高地位,从事的工作更高一层。

这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在这大学期间要好好充实自己,博览群书,多涉猎各方面知识将来出来工作就会更容易。

如果将来找不到工作,那也不必抱怨,是因为你的知识还未到达那个地步,还不能胜任。

所以我们要学习。

大学是很好的学习时光,我们要好好珍惜。

但出了大学,我们也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坚持终身学习。

学习是无止境的。

再者,所谓学问,并不限于能识难字,能读难懂的古文,能咏和歌和做诗等不切人世实际的学问。

这类学问虽然也能给人们以精神安慰,并且也有些益处,但是并不象古来世上儒学家和日本国学家们所说的那样可贵。

自古以来,很少汉学家善理家产;善咏和歌,而又精于买卖的商人也不多。

因此有些具有心机的商贾农人,看到子弟全力向学,却担心家业中落,这种做父亲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这类学问远离实际不切合日常需要的明证。

学问不仅仅是那些文绉绉的文字理论,还有实用性知识。

当然,文学方面的知识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并不能一概弃之。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快节奏生活方式是人们更加浮躁,更注重实际应用,而忽略了内涵修养。

我认为读些文学作品之类还是有必要的。

只是本书强调的是实用学问,因此贬低了文学学问。

重新说回来,在当今时代,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劝学篇 福泽谕吉精编版

劝学篇 福泽谕吉精编版

《劝学篇》——福泽谕吉第一篇P3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这就是说天生的人一律平等,不是生来就有贵贱上下之别的。

P3“人不学无智,无智者愚人。

”所以贤愚之别是由于学与不学所造成的。

P5如果大家不分贵贱上下,都爱好这些学问,并有所体会,而后士农工商各尽其份,各自经营家业,则个人可以独立,一家可以独立,国家也就可以独立了。

P5治学的要道在于懂得守本分。

所以本分就意味着基于天理,顺乎人情,不妨害他人而发挥自己的自由。

自由与恣情放荡的界限也就在于妨害他人与否。

P6自由独立又不限于个人,还适用于国家。

日本和西洋各国都存在于同一天地之间,被同一太阳所照耀,观赏同一月亮,有着共同的海洋与空气,要是人民情投意合,将彼此多余的物资相互交换,并进行文化交流,就不会发生耻辱和骄矜的感觉,而能同获便利,共谋幸福,并本诸天理人情而互相友好。

只要真理所在, 就是对非洲的黑人也要畏服,本诸人道,对英美的军舰也不应有所畏惧。

如果国家遭到侮辱,全体日本国民就应当拚着生命来抗争,以期不使国威失坠。

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是国家的自由独立。

P7不过每个人都有他相应的身分,并须按照身分而具备相应的才德,要具备才德就须明白事理,要明白事理则须求学,这就是学问所以成为首要任务的原故。

P6日本和西洋各国都存在于同一天地之间,被同一太阳所照耀,观赏同一月亮,有着共同的海洋与空气,要是人民情投意合,将彼此多余的物资相互交换,并进行文化交流,就不会发生耻辱和骄矜的感觉,而能同获便利,共谋幸福,并本诸天理人情而互相友好。

P6今后在日本,除各人因才德地位而有相应的身份外,再也不会看到生下来就有的等级了。

譬如人们不能对政府官吏无礼,虽然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并不是因为其人可贵,而只是因为他们具有才德,忠于职守,为国民执行可贵的国法,方才值得尊重,所以不是人贵而是国法之贵。

P4所谓学问,并不限于能识难字,能读难懂的古文,能咏和歌和做诗等不切人世实际的学问。

这类学问虽然也能给人们以精神安慰, 并且也有些益处,但是并不象古来世上儒学家和日本国学家们所说的那样可贵。

最新-福泽谕吉劝学篇 精品

最新-福泽谕吉劝学篇 精品

福泽谕吉劝学篇篇一:福泽谕吉的思想福泽谕吉的思想[徐州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赵云99021126][关键词]:福泽谕吉启蒙主义两种战略古典经济学功利主义[摘要]:福泽谕吉的思想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

政治思想上,他经历了从激进的启蒙主义的自由思想到保守的官民调和论的变迁和纠缠;外交思想上,他根据现实的需要作出了时代的取舍,提出了两种战略的思想;经济思想上,他则接受了古典经济学的浸淫和功利主义的洗礼。

,,,,,,,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明治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有“日本伏尔泰”的美誉。

福泽的思想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其中包括政治、外交和经济等各个方面,同时福泽的的思想体系比较庞大而且错综复杂,前后呈现出巨大的变化,也因此为福泽招徕了各式不同毁誉褒贬的评价。

本文将从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的角度来对福泽的思想加以简单地分析,其中不免要对其思想的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的浅薄的看法,还敬请指教。

一、政治思想福泽谕吉的政治思想具有启蒙主义的强烈色彩。

他积极批判日本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弊端,宣扬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的思想,对近代日本的思想解放和政治体制结构的建立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但福泽的政治思想并非一如既往的一致,而是表现为前后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的区别。

其实,这一点恰恰反映了福泽的政治思想贴合时代,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多变的特征。

我们综合福泽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将其政治思想分为激进阶段和保守阶段。

其实,任何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对于他自己主观来说都是激进的,否则他也不能被称为一个思想家;而我们划分激进和保守的依据只是外界的客观需求而已。

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福泽政治思想的活跃时期,也是其思想的激进阶段。

在整个60年代尚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而德川幕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长期锁国,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实现全面封锁,整个日本国民处于一种蒙昧的。

劝学篇〔日〕福泽谕吉

劝学篇〔日〕福泽谕吉

劝学篇〔日〕福泽谕吉〔日〕福泽谕吉著-- 1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劝学篇〔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东尔校-- 2目次合订本《劝学篇》序………………………………………………1…第一篇…………………………………………………………2…后记……………………………………………………8…第二篇前言……………………………………………………8…论人与人平等…………………………………………1…0第三篇论国与国平等…………………………………………1…4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1…5第四篇论学者的职分…………………………………………2…0附录……………………………………………………2…6第五篇明治七年元旦献词……………………………………2…8第六篇论尊重国法……………………………………………3…3第七篇论国民的职责…………………………………………4…0第八篇勿以自己的意志强制他人……………………………4…7第九篇分述两种学问的主旨——赠中津旧友——…………5…4第十篇赠中津旧友(续前)…………………………………5…9第十一篇论名分产生伪君子……………………………………6…4第十二篇论提倡演说……………………………………………7…0论人的品行必须高尚…………………………………7…2第十三篇论怨尤之害……………………………………………7…6第十四篇内心的检查……………………………………………8…2-- 32目次“照顾”的字义………………………………………8…6第十五篇论怀疑事物与决定取舍………………………………8…9第十六篇论保持本身的独立……………………………………9…6论思想和行动一致……………………………………9…8第十七篇论人望………………………………………………1…02附录:评《劝学篇》………………………………………1…09译校后记…………………………………………………………1…19-- 4合订本《劝学篇》序本篇是我在读书之暇随时写下来的。

福泽谕吉劝学篇中日文对照

福泽谕吉劝学篇中日文对照

福泽谕吉劝学篇中日文对照摘要:一、福泽谕吉及其著作《劝学篇》简介二、福泽谕吉的学术背景与思想形成三、《劝学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四、《劝学篇》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五、总结正文:一、福泽谕吉及其著作《劝学篇》简介福泽谕吉(1834~1901),日本近代教育家、思想家。

他出身于下级武士家庭,曾三度游历欧美,一生积极从事翻译和著述,进行出版和教育活动,介绍先进国家的情形,促进日本的文明开化。

福泽谕吉的著作《劝学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书中阐述了他的教育观念和思想理论。

二、福泽谕吉的学术背景与思想形成福泽谕吉在13 四岁时进入村塾学习汉学。

1854 年赴长崎学习兰学。

1858 年在江户开办兰学学塾。

1860 年作为遣美使节的随员抵达美国,首次目睹了文明演进的方向。

两年之后,他以翻译的身份随遣欧使节团游历法、英、荷、德、俄、葡六国。

此次出访使福泽谕吉开始思考如何使日本彻底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以进入文明国家行列等重大问题,开始致力于把文明开化、教育救国的思想传播到日本的伟大事业。

三、《劝学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劝学篇》是福泽谕吉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教育观念和思想理论。

福泽谕吉在书中提到:“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他还指出:“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通过学习和自我反省,人们可以改正自己的错误,成为更好的人。

四、《劝学篇》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改变了日本的历史走向,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创者与启蒙者。

福泽谕吉强调的文明开化、教育救国的思想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日本的脱亚入欧提供了方向。

他的著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日本,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总结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著作,它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劝学篇》[日]福泽谕吉著读后感

《劝学篇》[日]福泽谕吉著读后感

《劝学篇》[日]福泽谕吉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劝学篇》[日]福泽谕吉著读后感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通过对书中内容的深度解读,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观念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福泽谕吉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深受启发。

书中,福泽谕吉提到:“吾人之所以读书,非为证书,非为成名,乃为求知。

”[1]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把读书看作是获取证书、追求名利的手段,而福泽谕吉却提醒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求知,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这种观念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深刻的启示。

此外,福泽谕吉还提倡“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他认为:“教育之事,必须实用为先。

”[2]这一观点强调了教育应与时俱进,注重实用,与我们当代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福泽谕吉的这种教育观念对于我们当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劝学篇》的过程中,我深感福泽谕吉的教育观念具有前瞻性。

他在书中提到的“平等教育”、“全面发展”等观念,对于我们当代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1]福泽谕吉.《劝学篇》[M].北京:中华书局,2010.33.[2]福泽谕吉.《劝学篇》[M].北京:中华书局,2010.45.第二篇范文:《劝学篇》[日]福泽谕吉著读后感——从比较文化的视角审视以比较文化的视角来阅读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无疑是一次跨时空的思想碰撞。

福泽谕吉的见解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使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当代的教育观念和制度。

这本书不仅是一篇篇劝诫人们勤学不辍的文章集合,更是一次文化的传递,一次东西方教育观念的交锋与融合。

福泽谕吉在《劝学篇》中提到:“吾人之所以读书,非为证书,非为成名,乃为求知。

”[1]这一观点,与我所在的文化背景中普遍追求的“证书主义”和“成名导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当代社会,从幼儿园到大学,人们不断追求着高分、名校、名专业,仿佛这些就是未来成功的保证。

从两部劝学篇论谈中日现代化异同

从两部劝学篇论谈中日现代化异同

区 分
1800年 1900年 1950年 1970年 1981年
中国
33.3% 6.2% 4.7% 4.9% 2.8%
日本
3.5% 2.4% 2.9% 6.0% 9.8%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综合国情比较
19世纪中叶前后,中国和日本都受西欧列强侵略势力染指,面临深刻的危机。 为了维持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不得不走上西欧式近代化之道。如上表所见,中国 和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各种各样差异。 中 国 日 本 相差 类似事项 年数 事 项 年 事 项 年
百年前,为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创立近代教育制度,乃是我国和日本的相同 方面。当时,中日两国近代教育的目标大致相同,结果却相差甚远。这与我 国的“人材选拔型”教育体制和日本的“普及向上型”教育体制之异密切相 关。
“人材选拔型”同“普及向上型”教育体制之 异
中日"英才选拔型"和"普及向上型"教育比较 英才选拔型(中国) 普及向上型(日本)
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 以精英教育应对近代化的挑战 近代化时期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的实施经历波折
以普及教育,提高大众素质为目的 以全面普及教育实现近代化和现代化 从物质到精神层面全面学习西方 从最初就开始实施义务教育
穷国办大教育
重视教育的经济和政治功能 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进行推动
教育资源充足
儒家文化怎么了?
100多年前,面临着西欧列强的威胁和侵略, 我国清朝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兴国宗旨,这类似于日本“和魂洋才”式的富 国强兵政策。但是,我国自从沦落为半殖民地国 家后迄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日本通过明治 维新和战后改革却成为亚洲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 家,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福泽谕吉《劝学篇》与张之洞《劝学篇》之国民观比较

福泽谕吉《劝学篇》与张之洞《劝学篇》之国民观比较

福泽谕吉《劝学篇》与张之洞《劝学篇》之国民观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各自所著的《劝学篇》,分别是日中两国近代史上有关中西方文明本土文化取舍交融的近代理念之集大成者,代表了两国在文化的具体层面上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主流态度。

其内容侧重点之一,便是培养怎样的国民以应对西方文明的步步进逼,各国列强觊觎跃试的“亘古未有”之局面。

那么究竟是“东洋道德西洋技艺”,谨遵纲常伦理的封建臣子于国家有益呢?还是近代意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国民更适应时代发展?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本文即对二者的国民观作一分析比较。

一、“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与“人人与国为体”“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1)与“人人与国为体”(2),分别是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国民观思想的要旨,尽管表述相类,却内含了不同的理念。

福泽谕吉从自然、国家与民众素养三方面有机地阐述了“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的”国民思想。

一、福泽从启蒙主义的自然法出发,声称:“人生来就是一律平等、自由自在和没有上下之别的。

……就这些人的基本权利而论,则是完全平等,毫无区别的。

”(3)而这个基本权利,就是人人重视其生命、维护其财产和珍视名誉。

”(4)这也就是说,人们享有天然的自由,具有自由的支配自身和财产的权利,具有平等的不受他人支配的权利。

二、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有人权思想推衍到人民主权、政府论的思维顺序有所不同。

作为极具现实危机感的日本知识分子,福泽以人权论为基点,直接将社会状态的国民观理念与之结合并予以阐述发挥。

从福泽的思想脉络来看,就是把“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相结合,提出“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的国民思想。

首先,针对传统政府的封建绝对权威和平民的卑微意识,福泽强烈抨击“国恩”之说。

他提出“本来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只是实际上的强弱不同,在权利上并无不同之理。

”而“所谓‘国恩’的意义,据说是能使农民商人等不怕盗贼暴徒,安居乐业,就是政府的恩惠。

福泽谕吉劝学篇

福泽谕吉劝学篇

福泽谕吉劝学篇篇一:福泽谕吉的思想福泽谕吉的思想[徐州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赵云99021126][关键词]:福泽谕吉启蒙主义两种战略古典经济学功利主义[摘要]:福泽谕吉的思想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

政治思想上,他经历了从激进的启蒙主义的自由思想到保守的官民调和论的变迁和纠缠;外交思想上,他根据现实的需要作出了时代的取舍,提出了两种战略的思想;经济思想上,他则接受了古典经济学的浸淫和功利主义的洗礼。

Abstract : The thought ofFukizawa Yukichi appears to be changeful and complicated .In political ideology , he went through the course of change and tangle from the freedom thought of radical doctrine of enlightenment to the compromissarytheory between officers and people . In diplomatic thought , he had made the choice of the tim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reality . He had put forward two kinds of strategic ideology . In economic thought , he had accepted the principle of classical economy and mastered some basic ideas of the utilitarianism .Key words : Fukuzawa Yukichi , Enlightenment , Two kinds of strategic ideology , Classical economy , Utilitarianism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明治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有“日本伏尔泰”的美誉。

福泽谕吉《劝学篇》读书笔记

福泽谕吉《劝学篇》读书笔记

福泽谕吉《劝学篇》读书笔记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1401班周盈 20141102743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明治维新时期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人像被印在万元日币上。

与中国清朝的洋务运动人物代表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不同,福泽谕吉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对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批判要比中国的维新人物要深刻的多。

可以说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已进入了道的门槛。

《劝学篇》是福泽谕吉的代表性著作,明治十三年出版,由群力译。

该书成为当时国民教育的一个读本,“本来以提供民众读本和小学课本为目的而写的”,在当时的日本国民每一百六十人中必有一人读过此书。

书的背景是日本明治维新初期。

时,日本国,受西方文明之冲击,为求自立,痛下决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展开全面深刻的学习和革新。

福泽氏叹于一方面列强欺压,主权可危;一方面旧习陈积,人民志短。

遂成此书,鼓励国民,尤其是学者,立志向学,自强不息,响应时代的号召,承担起独立文明之精神,兴办实业,下启民智,上兴国力,以维护人民之自由,民族之独立。

这是本书的宗旨,贯穿始终的文明之精神。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劝学篇》开篇就提出人生而平等,没有贵贱之分的观点。

这种平等不仅限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

福泽谕吉指出,假如一国的自由遭到妨碍,就是与全世界为敌不足惧;假如个人的自由遭到侵犯,与政府官吏据理抗争也不足惧。

这种捍卫人生自由平等的勇气在今天看来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的。

概言之:唯自强求学方能独立;唯独立方能自由;唯自由方能平等。

接着,福泽谕吉提出“人人独立,国家才能独立”的观点。

劝学的目的就是要人人具有独立的精神,不畏圣人言,不依附于他人。

对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论调进行了批判。

因为没有独立精神的人,就不会深切的关怀国事,把自己当作政府官吏的附庸。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于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谄媚人。

对外也是卑躬屈膝,毫无气节和廉耻。

福泽谕吉《劝学篇》批判

福泽谕吉《劝学篇》批判

福泽谕吉《劝学篇》批判福泽谕吉批判前言一、两个偏见三、误解礼制和孟子五、结尾前言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强调学习和有用之学,提倡自由平等人权,思想上有反儒倾向,是明治维新时期反儒派的代表人物。

《劝学篇》是福泽氏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明治维新时期,在当时畅销日本,至今在中国学术界和启蒙派中也有一定影响。

其中既有很多真知灼见,也存在一些偏见谬论,兹列举部分偏谬予以批判。

一、两个偏见福泽氏说:“大概世界上再没有象无知文盲那样又可怜又可恶的了。

由于无知之极,就会不知耻辱,由于自己无知而陷于贫穷与饥寒交迫之境,但又不求诸自己,反而妄自怨恨邻近的富人,甚至纠集徒党,进行暴动,酿成变乱,真可谓恬不知耻,愍不畏法了。

…还有些出身清白和有相当财产的人,只顾发财,而不知教育子孙。

这些子孙既未受到教育,其愚蠢自不足怪。

结果有不少流于游情放荡,使继承的祖业一朝化为烟云。

统治这样的愚民,决不能采取讲道理来唤醒他们的方法,只有用威力来使他们畏服。

西洋的俗语说:愚民之上有苛政,就是指此而言。

这并不是政府严厉,而是愚民自招的祸殃。

由于愚民之上会有严厉政府,而良民之上会有良好政府乃是自然之理,因此现在我们日本国内既有这样的人民,也就有这样的政治。

假如人民的品质比今天还要差,而且陷于不学文盲,那么政府的法制就会比现在更为严厉。

又如人民都有志于学,明白事理,并能趋向文明风气,那么政府的法制就会达到宽厚大度的地步。

可见法制的宽严,只按人民的德与无德来自然伸缩。

”(《第一篇》)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在于两句话:一是“统治这样的愚民,决不能采取讲道理来唤醒他们的方法,只有用威力来使他们畏服。

”二是“愚民之上有苛政”。

两个观点都很偏颇。

其一,对愚民“用威力来使他们畏服”,可以,民众如果道德低劣,法律应该相对严厉。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政治不妨宽猛相济,《吕刑》主张“刑罚世轻世重”,乱世用重典。

但是,“决不能采取讲道理来唤醒他们的方法”就不对了。

福泽谕吉《劝学篇》中实学思想研究

福泽谕吉《劝学篇》中实学思想研究

福泽谕吉《劝学篇》中实学思想研究
福泽谕吉《劝学篇》深刻反映了实学思想,作者从诸子百家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与学识的养分,并且通过有理有据的思考和论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学思想。

首先是作者对学习的理解。

文中强调“日新”,意思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以便于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之。

再者,作者强调“心外无物”,即不要局限于表面现象或理论,而是要打开思想的大门去看待问题。

此外,作者所重视的“量衡之度”就强调要端正衡量手段与方法:对事物要量及度量、理性判断、真实发掘、适时修正……这都是基于实用原则和效益准则来衡量。

另外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作者对道德修养的强调。

作者说“志有体而行有度”,意味着应当树立正直、勤奋的生活原则并将之付诸实践,以促使一个人增长更多能力,以便帮助他人,考察处世之道、修养德行。

进而凭借道德修养看问题、处理问题、图表立业并常常反省成效,来使生命永远向上不断前行,不能因片断之功耗尽生命。

总之,《劝学篇》中突出体现出实学思想特征十分明显——以实用原则和效益准则来决定一个人如何去看问题、如何去处理问题并端正心态树立生活原则。

所有这一切都是以最大化效用来树立一套理念体系, 乃一各人永久奔向成功之法门.。

【读后感】《劝学篇》福泽谕吉_87146

【读后感】《劝学篇》福泽谕吉_87146

《劝学篇》读书笔记读书之前我喜欢先了解作者。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的创立者。

他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

历史的车轮是向前的,我时常感叹这是一个多么生动的比喻——螺旋式发展。

时至今日的中国,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任然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启发,比如独立文明之立国精神,体制改革,依法治国,教育及科技的改革。

试想,今日中国物力蓬勃发展,为何教育始终僵化束缚,科技难有突破创新,社会矛盾激化,体制百弊丛生,这是不是我们仍然只具有文明之形式,却缺乏独立文明之精神?当然,限于时代认知及所处政治环境的限制,作者的观点大都缺乏深入的系统性;而对于某些关键问题,作者也只是含糊其辞,比如对政府的制衡,以及人民如何行使“主人”的权利,区区“感化”略显苍白。

这也大概是为何日本政府完全控制民众,日后会走向疯狂的军国主义的原因吧。

但做为百年之后的一位中国人,读完此书,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如果要让我对福泽谕吉此书做一个结语,思之再三,唯有引用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先生撰写的一段碑文:“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民族之独立。

这是本书的宗旨,贯穿始终的文明之精神。

概言之:唯自强求学方能独立;唯独立方能自由;唯自由方能平等。

人人生而平等,“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但这种平等是“权利”之平等,而非“权力”(即地位)之平等。

(第一篇)何谓权利平等?即人人享有追求并实现其自由的权利。

那么又何谓自由?作者谈了很多方面(第八篇),但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利用天赋能力,实现天赋潜能。

我试着归纳(略加发挥)如下:人有“身、心、智、灵”四个方面的天赋,从而也有相应的需求。

【读后感】福泽谕吉《劝学篇》_28313

【读后感】福泽谕吉《劝学篇》_28313

【读后感】福泽谕吉《劝学篇》_28313福泽谕吉《劝学篇》读后感本书的背景是⽇本明治维新初期时,⽇本国受西⽅⽂明之冲击,为求⾃⽴,痛下决⼼,在政治、经济、⽂化等诸领域展开全⾯深刻的学习和⾰新。

福泽⽒叹于⼀⽅⾯列强欺压,主权可危;⼀⽅⾯旧习陈积,⼈民志短。

遂成此书,⿎励国民,尤其是学者,⽴志向学,⾃强不息,响应时代的号召,承担起独⽴⽂明之精神,兴办实业,下启民智,上兴国⼒,以维护⼈民之⾃由,民族之独⽴。

该书由1872~1880年间发表的17篇⽂章汇集⽽成。

虽所涉颇⼴,但形散神聚。

宏思细玩,我在这⾥尝试将其⼤体内容概括分为3个层次:⾸先,其点出了⾃由平等与独⽴⾃强的原则;然后,其讨论了在此原则下,⼈民与政府,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后,其提出了,在此关系和原则下,作为学者的使命。

兹叙如下。

1.总则:⾃由平等与独⽴⾃强这是本书的宗旨,贯穿始终的⽂明之精神。

概⾔之:唯⾃强求学⽅能独⽴;唯独⽴⽅能⾃由;唯⾃由⽅能平等。

1.1 唯⾃由能平等⼈⼈⽣⽽平等,“天不⽣⼈上之⼈,也不⽣⼈下之⼈”。

但这种平等是“权利”之平等,⽽⾮“权⼒”(即地位)之平等。

(第⼀篇)何谓权利平等?即⼈⼈享有追求并实现其⾃由的权利。

那么⼜何谓⾃由?作者谈了很多⽅⾯(第⼋篇),但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利⽤天赋能⼒,实现天赋潜能。

我试着归纳(略加发挥)如下:⼈有“⾝、⼼、智、灵”四个⽅⾯的天赋,从⽽也有相应的需求。

⽐如,⼈有“⾝”,故当有响应的⽣存权和获得感官喜悦的权利;在“⼼”的层⾯,⼈有“⼼”,故有追求幸福和情感认同的权利;⼈有“智”,故当有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权利;⼈有“灵”,故当有追随良知,并探索诸如⽣死等终极关怀的权利。

为何权⼒不平等?能⼒有⾼低,承担有轻重,志向有宏促,运势有穷达。

欲求改变,唯励志向学。

1.2唯独⽴能⾃由唯有独⽴⽅有⾃由可⾔,否则,必遭压制,沦为依附,主权不保,遑论⾃由?何谓独⽴?独⽴分为两个层⾯:1)物质独⽴2)精神独⽴。

中国荀子《劝学篇》、张之洞《劝学篇》与日本福泽谕吉《劝学篇》的比较研究

中国荀子《劝学篇》、张之洞《劝学篇》与日本福泽谕吉《劝学篇》的比较研究

中国荀子《劝学篇》、张之洞《劝学篇》与日本福泽谕吉《劝学篇》的比较研究作者:王霞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35期摘要:在亚洲教育思想史上,先后出现过三部《劝学篇》。

这三部不同年代的巨著,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荀子在他的《劝学篇》中,强调后天学习非常重要。

越数千年,近代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政治家张之洞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颇深,他在自己的《劝学篇》中表述“中体西用”的思想。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无独有偶,也发表了同名论著,对日本当时的教育乃至整个日本社会的变革,皆影响深远。

关键词:荀子;张之洞;福泽谕吉;《劝学篇》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090-04一、古今中外《劝学篇》作者身世及作品问世背景战国时期赵国人荀况(BC313—BC238年),其所处的时代为前秦时期,封建社会已逐渐形成,荀况站在新兴阶级的立场,维护新兴的封建制度。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统一的要求。

战国到了末年,社会发展历史已有进行总结的客观需要。

在儒家经典传授方面,荀况的作用远大于孟子。

孔子整理的“六艺”后来多经荀况流传后世,从学术发展史上看,荀况占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

他不仅对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做了详细的论说,而且对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还做了一一说明。

他不仅是先秦时期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和社会实践对先秦前期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的发展,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儒家的思想传统,又批判地吸取了道、法、墨各家学说,成为先秦时期囊括各家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著《荀子》一书,开篇为劝学篇第一:荀子认为,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贫富、贵贱、智愚等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但是人不能被动地受环境影响,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可以使本性得到改善,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

2019福泽谕吉《劝学篇》与张之洞《劝学篇》之国民观比较语文

2019福泽谕吉《劝学篇》与张之洞《劝学篇》之国民观比较语文

福泽谕吉《劝学篇》与张之洞《劝学篇》之国民观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各自所著的《劝学篇》,分别是日中两国近代史上有关中西方文明本土文化取舍交融的近代理念之集大成者,代表了两国在文化的具体层面上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主流态度。

其内容侧重点之一,便是培养怎样的国民以应对西方文明的步步进逼,各国列强觊觎跃试的“亘古未有”之局面。

那么究竟是“东洋道德西洋技艺”,谨遵纲常伦理的封建臣子于国家有益呢?还是近代意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国民更适应时代发展?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本文即对二者的国民观作一分析比较。

一、“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与“人人与国为体”“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1)与“人人与国为体”(2),分别是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国民观思想的要旨,尽管表述相类,却内含了不同的理念。

福泽谕吉从自然、国家与民众素养三方面有机地阐述了“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的”国民思想。

一、福泽从启蒙主义的自然法出发,声称:“人生来就是一律平等、自由自在和没有上下之别的。

……就这些人的基本权利而论,则是完全平等,毫无区别的。

”(3)而这个基本权利,就是人人重视其生命、维护其财产和珍视名誉。

”(4)这也就是说,人们享有天然的自由,具有自由的支配自身和财产的权利,具有平等的不受他人支配的权利。

二、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有人权思想推衍到人民主权、政府论的思维顺序有所不同。

作为极具现实危机感的日本知识分子,福泽以人权论为基点,直接将社会状态的国民观理念与之结合并予以阐述发挥。

从福泽的思想脉络来看,就是把“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相结合,提出“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的国民思想。

首先,针对传统政府的封建绝对权威和平民的卑微意识,福泽强烈抨击“国恩”之说。

他提出“本来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只是实际上的强弱不同,在权利上并无不同之理。

”而“所谓‘国恩’的意义,据说是能使农民商人等不怕盗贼暴徒,安居乐业,就是政府的恩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泽谕吉《劝学篇》书评
我读到的《劝学篇》是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系列中的版本,由群力译东尔校。

从福泽谕吉自己所写的序中可以得知,此书是作者在读书之暇随笔而写,从明治五年(1872)到明治九年(1876)共十七篇。

十七篇所著时间较长,文章看似行散,实则前后联系颇大,为后世给予了巨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的写作背景是日本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在受到西方文明之冲击,为求自立,痛下决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展开全面深刻的学习和革新,政府痛下决心,发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国内保留了各种旧残余之际。

福泽谕吉作为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

一方面感叹列强欺压,主权可危;一方面忧心旧习陈积,人民志短,遂成此书。

特别是日本的国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迷茫的状态,作者著述此书正是为了鼓励国民,尤其是学者,立志向学,自强不息,响应时代的号召,承担起独立文明之精神,兴办实业,下启民智,上兴国力,以维护人民之自由,民族之独立。

同时,要树立新的民族精神,振兴国家,培养独立人格,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首先就必须根除旧的封建精神的压迫,根本的是要消除社会生活中的专制集权主义的统治。

对于《劝学篇》一书,我从五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因为忧患意识,号召国民必须做出改变,进行学习。

近代以来,日本谋求发展之路,希望通过改革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不受西方侵略的自由国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不单单需要明治维新这样的上层制度的改变,更加需要的是全民集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领导队伍中,能有带领日本人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跨入西方先进国家的行列。

为此,福泽谕吉作为这一时代思想家中的杰出代表,进行劝学。

作者在第一篇就强调了“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直接阐述了人生来平等,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我们做人的道理,就是在于不妨害他人的权力,自由自在地运用自己的身体。

但是这种平等并不是现实情况上的平等,而是指基本权利上的平等。

而所谓的基本权利,就是人人重视其生命、维护其财产和珍视名誉。

这种自由独立不限于个人,还适用于国家。

福泽谕吉明确的提出:“假如一国的自由遭到妨害,就是与全世界为敌也不足惧,假如个人的自由遭到妨害,则政府官吏亦不足惧。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到的是有愚人与贤人、穷人与富人、贵人与贱人这样的巨大的差距。

“追溯根源,就可以知道这只是欺人有无学问所造成的差别。

”而这里的学问并不是简单的对于文字的认识和一些不切实际的学问,应当是在当时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实学。

二、进行缓慢的渐进式的改革方式
在谈及个人与政府的关系时,福泽谕吉认为,政府是日本的政府,人民是日本的人民,那么人民就不应害怕政府,而应靠拢政府;不应疑惑政府,而应亲近政府。

凡属人民,均应一身兼负两种职责:一方面应在政府领导之下,充当一个公民,这是作客的立场;另一方面是全国人民共同协商,结成一个称为国家的公司,制订法规,并付诸实施,这是当家作主的立场。

可见,民为邦本,人民就是主人,政府只是代表或经理。

但是“我们可以说现在日本还只有政府,没有人民”。

此时总有人认为,忧国之事是上面政府的责任,和下面的百姓无关。

古时的人民把政府看作是鬼,现在的人民却把政府看作是神;古时的人民畏惧政府,现在的人民崇拜政府。

作者同时指出,人们不能对政府官吏无礼,虽然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并不是因为其人可贵,而只是因为他们具有才德,忠于职守,为国民执行可贵的国法,方才值
得尊重,这就是其所指出的不是人贵而是国法之贵。

这才是现代社会中正常的个人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是人民意愿的代理,因此,政府制订法律等,进行保护人民本来就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不能叫做恩惠。

同时认为,政府用威力,人民就那诈伪来应付;政府若使用欺诈,人民就只表面服从,这不能说是上策。

面对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作者做出了进一步的论述:如果政府方面越出本分,施行暴政,这时站在人民的立场,就可能采取以下三种举动。

一、屈从政府,这是不应该的。

二、用实力对抗政府,这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必须纠合同党,掀起内乱,这是不能称为上策。

三、坚持真理,舍身力争,这才是上策中的上策。

因为,虽然所丧失的不过一人之身,而其功能却远较杀千万人费千万金的内乱之师为好。

由此可见,从作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反对进行激进的改革的。

福泽谕吉认为:“治学的要道在于懂得守本分,如仅仅高唱自由自在,而不懂得守本分,则易陷于恣情放荡。

”作者是极其反对享乐主义的。

同时,作者指出:“我国最可忧虑的事情是人民的见识不高。

”为了提高人民的见识,要诀就是把事物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力争向上,不能自满自足。

但是,此时的日本教育出现了误区,即日本人评论学校,不是说这个学校校风如何,便是说那个学塾管理如何。

当时应当做到的是参照世界的高水平学校,来判定其是非得失。

可见,福泽谕吉虽身不在官府,实则是日本政府的代言人。

是维护政府统治的。

其改革思想也只能说是希望发起一场自救运动了。

三、一心向学
此文名为《劝学篇》,其实正是作者在新的历史时代的条件下,劝诫日本人民认清但是的世界背景,以国家的富强为己任,从自身做起,以自身独立为目标,顺应时代,奋发好学,为日本的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力量。

不可不学,否则贪欲极深,公然欺诈,绞避政府法令,不知国法与自己的职责为何物。

作者强调:“假如人民想避免暴政,必须赶快立志向学,提高自己的才德,俾能达到和政府平等的地位,这就是我们劝学的宗旨。

”因为,世间的事情,是无利必有害,无所得必有失,不会利害得失参半的。

同时,不进则退,不退则进,决无不进不退停滞不动之理。

作者认为,试看今天日本的形式,实在是徒有文明之名,而无文明之实;徒具文明的外形,而缺乏内在的精神。

面对这样的时局,一个人对于前途必须保有希望,如对前途无望,社会上就没有努力工作的人了。

同时,现在的学者决不可满足于普通的学校教育。

学者的志趣要远大,要通晓科学的本质,要有独立不羁的精神,不要依赖他人。

如无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是单人匹马,也要养成担负国家兴亡重责的气魄,以献身于时代。

作者劝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做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否则就不会深切的关怀国事,就会丧失气节,陷于被统治的境地,一味恭顺。

其次,是要有国家意识,摆脱过去的家国观念。

因为,本国的国土不是属于别国人,而是属于自己的,所以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

为了国家,不仅要牺牲财产,就是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包裹的大义。

此外,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

在学习的方式上,作者提出了首先是进行“内心的检查”对于事业的成败得失,应经常在胸中妥为盘算。

其次,是“怀疑事物与决定取舍”,因为要使社会进步,达到真理,只有通过不同学说争论的方式,而其根源则在于怀疑。

第三,就是保持本身的独立。

这样,思想和行动一致,才能真正的在国家的发展之中成为有利于国家之人。

最后,作者还提出了要想为社会、人类造福所必须的条件,一是必须学习语言。

二是容颜要和蔼明快,不要诗人望而生厌。

三是要广交友人,正确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

四、缺陷
福泽谕吉的思想也有过于激进的部分,无视特殊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状况,有着明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

他讲到:“大概世界上再没有象无知文盲那样又可怜又可恶的了。

他们的无知导致了贫困,不但不求诸自己,反而怨恨临近的富人,甚至纠集徒党,进行暴动,
酿成变乱,可谓恬不知耻。

”并肯定了“愚民之上有苛政”。

同时,指出:“一国的暴政未必只是暴君酷吏所为,事实上又是由于人民无知而招致的灾殃。

”这些灌顶都是有失公允的。

显然,这些无知的人是有自身的问题和局限性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了他们所受到的压迫。

首先,愚民的无知并不一定全是自身的问题,有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局限性所导致。

一个家中绝对贫困的人,又如何谈及学习知识呢?显然,这些变乱如果是仅仅因仇富而进行的暴动,自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是人民的正当利益无法实现,则这种反抗斗争的进行则是必然的。

然而,从全文的阅读可以看出,福泽谕吉是反对人民进行反抗斗争的,至少是不支持的。

五、人生追求
作者的一些观点也可以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知晓其不入官府的原因。

福泽谕吉认为:“我们的怀疑在于这些学者和士君子都只知道做官,而不知道自己兴办事业;只知道居于政府上位之术,而不知处于政府辖下之道,还是不免染有汉学家的旧习,就象以汉学为体披上西洋外衣一样。

”他认为,凡事与其下令推行,不如采用说服方法,说服又不如做出实际事例给人家看。

而其目的不在于示人以办事的技能,而在于使世人知道举办私营事业的方向。

同时认为,一国的文明,既不能由上面的政府发起,又不能自下面的一般人民产生,而须由居于二者之间的人来兴办,一面向人民群众指出方向,一面与政府共同协力,才能期望其成功。

这恐怕正是其一生经办实业,不如官府的原因所在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