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新释
大青龙汤详解-思路方法与注意事项
大青龙汤详解-思路方法与注意事项展开全文大青龙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寒热夹杂证且以寒为主的重要治病方,只有重视研究方中麻黄与石膏之间的用量比例关系,辨清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脉浮缓”、“无少阴证”、“烦躁”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充分重视服用大青龙汤注意事项与大汗出、厥逆、筋惕肉瞤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运用大青龙汤的思路与方法等,以此才能学好用活大青龙汤以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大青龙汤由麻黄去节、六两(18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杏仁去皮尖、四十枚(7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48g)所组成。
其用法及注意事项是“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敷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主治①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如《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②太阳营卫湿郁证,如《伤寒论》条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③溢饮夹热证,如《金匮要略》第十二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结合多年运用大青龙汤治病体会,现将学用大青龙汤的若干问题探讨于次。
1 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张仲景设大青龙汤主治表寒里热证,即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运用大青龙汤除了辨证、用方准确外,还必须重视调配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麻黄用量为六两约18g,石膏用量如鸡子大约48g,比例关系是 3: 8。
若石膏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麻黄发汗透达,若麻黄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石膏清热,运用大青龙汤只有按比例调配用量,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再则,石膏既能制约麻黄发汗太过伤津,又能生津益汗源。
2 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辨识“太阳中风”的临床意义有二: ①以“风”代风寒之邪侵入;②以“风”代里有阳热之邪,即里热证。
大青龙汤讲解分析
大青龙汤讲解分析第一个有麻黄,麻黄呢,它是宣肺,所谓青龙,我们讲的青龙讲的就是麻黄,麻黄颜色是青的。
吃麻黄下去以后,肺主全身的皮肤毛孔,所以肺主皮毛,所以麻黄一下去之后,毛孔就会打开,可是你光靠麻黄打开来皮肤毛孔的时候,那个汗不会出来,所以一定要有桂枝来辅助。
桂枝,中医的观念里面是解肌,肌肉上面的问题哈,认为这个要用桂枝,所以病如果在肌肉上面,我们用桂枝下去,肌肉的汗液——津液呢,有了桂枝以后就会被桂枝推到皮肤下面,顺着毛孔出来。
那我们用桂枝的时候,所以桂枝麻黄用在一个方子里面的时候,如果你不加其它的药,病人感冒好了,可是呢一定会脱水。
病人会脱水。
梁冬:哦,因为桂枝把它排出来了。
倪海厦:对,排出来了。
所以它会加了生姜和红枣,生姜呢,它本身颜色是黄的,哈,它入胃,在胃里面。
梁冬:对,因为它颜色是黄色的。
倪海厦:所以过去我们恶心啊,那个孕妇怀孕的时候,妊娠期间的恶心很重,我们讲,要用干姜啊,生姜,哦~,黄色它能够温胃,能够补胃的津液。
红枣呢,它是大枣,也是色黄的,哦~。
它也是能够补胃里的津液。
因为病人胃口没有了,胃口没有我们要让他胃气恢复,胃的蠕动恢复,所以我们用生姜,红枣用在一起。
那我们用麻黄的话,在经方里面,大家如果有兴趣,听众里面,朋友里面,如果有兴趣研究经方的,你会发现到很奇妙,只要用麻黄的时候,就一定配合了杏仁在里面。
为什么?因为杏仁颜色是白的,中医认为色白入肺,所以把肺的津液补足,所以你麻黄一下去的时候,如果没有杏仁的时候,肺里面干枯掉了,哦~肺好像天上的云一样,那肺一干枯掉,万里无云,那热都热死了,辐射线,紫外线什么都进来,那肺里面一定要有津液。
好,所以我们在用麻黄的时候,配合了杏仁在用的时候,比如说,麻黄跟杏仁一定是等量,比如说我们麻黄用两钱,杏仁就用两钱,麻黄用三钱,杏仁就用三钱。
在麻黄、杏仁比例剂量上控制得很好的话,你麻黄用得多,也不会伤到肺的津液,因为和杏仁,一攻一守。
那石膏呢,这个药很重要,这就是温病和伤寒家最大的差异在这里。
084?大青龙汤方
084大青龙汤方大青龙汤方方义:此麻黄汤加减方之一,乃温散寒邪兼清里热之方。
主治:(1)太阳病,恶风寒,无汗,身疼痛,脉浮有力,兼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
(2)溢饮,四肢发肿(此证因发肿的关系,脉浮不甚显著)。
按:以上二证必须注意有恶寒无汗和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
因恶寒无汗方宜使用麻桂,烦躁喜冷方宜使用生石膏。
药品:麻黄一至三钱桂枝一至二钱炙草一钱至钱半生石膏(研)二至四钱杏仁一钱至钱半生姜一钱至钱半大枣二至四枚煎服法: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全身微汗为度,不可如水淋漓,因汗出多易致亡阳。
若一服汗出则停后服。
按:旧日对于汗出多者用温粉扑法。
根据实践认为,只要诊断和用量上考虑确当,即无采用之必要。
禁忌症:(1)脉微弱,汗出恶风之烦躁不可服。
因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困,造成亡阳之证.(2)少阴病,不汗出,烦躁者,忌之。
因此系阳虚阴寒之证。
(3)无喜冷现象者不可服。
因无里热也。
用药大意:麻黄汤加姜枣以散表寒,生石膏以清里热。
类似方剂参考:(1)麻杏甘石汤:此解表清里,治表寒较轻里热较重证之方。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解表清里之轻剂。
(3)犹龙汤:此治温病不汗出烦躁之方。
谭杰中论述:接下来我们要讲一个很猛的方,讲到大青龙汤啊,这个很猛的大青龙汤。
【7.7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我们先来看条文好了,他说第七条,他说"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
同学啊这个地方其实我们用的桂林本跟宋本是有一点不一样的,我们桂林本"太阳伤寒,脉浮紧"这个地方,宋本是写"太阳中风,脉浮紧";桂林本第八条写"太阳中风脉浮缓"这里,宋本是写"太阳伤寒脉浮缓"。
其实我觉得对宋本的写法是蛮头大的,因为临床上看到的状况比较像桂林本写的,比较没有那么像宋本写的,所以说不定真的是宋本那边有错啦。
治疗各种瘟疫—大青龙汤(倪海厦)
治疗各种瘟疫—大青龙汤(倪海厦)大青龙汤2021-11-06【方剂出处】大青龙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
【配方组成】麻黄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杏仁四十粒(6克)、石膏如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症见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1.感冒:以大青龙颗粒治疗风寒表实兼有郁热证的感冒120例,与感冒清热颗粒治疗120例对照。
试验期间禁止加用一切与试验药物疗效相同的中西药品。
疗程3日。
以体温下降及感冒症状评定疗效。
结果:愈显率81.1%,总有效率98.3%。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年第6期)2.急性支气管炎:以大青龙汤加减治疗40例,与西医综合治疗(抗感染、祛痰、雾化吸入、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40例对照。
疗程为6日。
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胸片正常为治愈。
结果:治愈32例,好转7例,无效1例。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环球中医药》2013年第Sl期)3.支气管哮喘:以大青龙汤加味治疗60例,与喘克宁片治疗30例对照,疗程均为7日。
从中医证候疗效、喘息症状疗效、恶寒身重症状疗效、哮呜音疗效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等多方面判断疗效。
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67%;喘息症状总有效率90%;恶寒身重总有效率93.33%;哮鸣音总有效率90%;对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升高有降低作用。
大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Ⅱ嵩疗效确切,临床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
(《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第4期)【方解】大青龙汤系麻黄汤化裁而来,为麻黄汤倍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兼有发热倾向者,同时也可以治疗肢体浮肿,水肿呈非指凹性的,而且无汗出者。
所以本方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的作用,还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01
药方组成
石膏15克,麻黄30克,桂枝10克,杏仁5克,生姜15克,大枣3枚,炙甘草10克。
02
药方主治
1. 太阳病,恶寒,发热,脉浮有力,身疼痛,或不痛、但重,不汗出而烦躁者。
2. 溢饮,四肢水肿。
03
药方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解烦。
04
药方详解
本方麻黄发汗解表,兼能利水消肿;桂枝温阳化气,生姜温胃散水,皆可助麻黄发汗行水。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石膏清泄溢饮郁热;姜、枣、草益气和中,运化水湿。
全方发汗解表,宣通腠理,开鬼门以发越水气;宣畅肺气,调水道以利湿化饮,故亦治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05
药方应用
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证。
文章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请谨遵医嘱。
诚挚说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及初发权仍归作者所有,如有侵
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大青龙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大青龙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组成用量】麻黄10g,杏仁9g,生石膏(先煎)30g,桂枝、甘草各6g,大枣12g,生姜9g。
【服用方法】)水煎服。
方中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辛温发汗,去在表之寒邪;石膏外解肌热,内清里热;姜枣和中护胃。
全方可使外解郁闭之风寒,内泄不宜之烦热,达到表里双解之效果。
主要用于治疗表寒外束,里有郁热之病证。
本方具有发汗退热,抗菌消炎,增强肺的换气功能的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发热恶寒,寒热俱重,无汗,烦躁,口渴,苔白或微黄,脉浮紧带数为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肾炎、过敏性鼻炎、卡他性中耳炎、老年遗尿、哮喘性肺炎等病。
而必须有痰多稀白、咳喘、胸满,口不渴、苔白滑、脉浮滑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流行性感冒(外寒里热型)治宜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咽痛明显者,加牛蒡子、土牛膝各10g。
口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各15g。
咳嗽上气,痰吐不利者,去桂枝,加桑白皮12g,苏子、赤茯苓、广陈皮各10g。
2.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表寒里热型)治宜解表散寒,清肺化痰。
以本方加白前、黄芩、前胡、防风各10g为主治方。
若发热重者,加佛耳草。
口干燥者,加沙参、天花粉。
咳嗽频作者,加枳壳、马兜铃、款冬花。
痰多喘急者,加天竺黄、苏子、葶苈子。
3.肺气肿(肺肾两虚夹表型)治宜温肺补肾,散寒平喘。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呼多吸少、气喘甚者:加核桃仁、狗脊各10g以纳气平喘。
若口唇指甲呈青紫色者,加鸡血藤20g,红花10g以通经祛瘀。
若合并感染者,加麻黄、杏仁、黄芩各10g,鱼腥草30g。
4.肺源性心脏病(寒痰壅盛型)治宜温肺化痰,散寒解表。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心律快速,心悸气短明显者,去麻黄、桂枝,加淮山药、白术各15g。
若合并急性呼吸道感染者,加石膏30g,黄芩10g。
若下肢浮肿、腹水者,加二丑、荠菜等。
5.急慢性支气管炎(寒饮伏肺型)治宜温肺化饮。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现代应用]1.发热性感染性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角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肺坏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脓疱疮、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化脓性心包炎、风湿热、猩红热、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2.皮肤科疾病。
如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症、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水痘等。
3.其他疾病,如热射病、药物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白血病、肾炎、痔疮、鼻衄、脑外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等也经常用到本方。
[经验参考]大青龙汤证中,“烦躁”往往是医家辨别方证的重要线索。
如《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治何保义患伤寒,脉浮涩而紧。
并据其发热、头痛、恶风、无汗,诊为麻黄证,但因其烦躁甚,遂与大青龙汤,三杯汗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张锡纯治—冬日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
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伤寒论》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暗示本方证与少阴证易混淆,临床应仔细鉴别。
《伤寒沦汇要分析》载”—程姓男子,发热恶寒,无汗,似睡非睡,不欲转侧,神倦懒言,问之再三才勉强答:全身疼痈,人感烦躁。
有人断为少阴证.主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
按其脉搏,浮而微数,触其两胫,颇热,我认为属大青龙汤证。
王四进汤液经法-33-大青龙汤
王四进汤液经法-33-大青龙汤原方:大青龙汤:治天行病,表不解(指有麻黄汤证),心下(指胃部、胸脘部、胃脘部、脘腹部)有水气(主要是指寒气、冷气而不是指有水饮停积的感觉。
如果有水饮停积胃部不能消化的感觉,则有用茯苓、白术之类健胃祛水瘀的机会)(指胃脘部有凝寒痼冷、有一种如胶冻停积般的寒冷、冰冻的感觉,有用细辛祛凝寒的机会),干呕(有用半夏干姜散、小半夏汤、生姜、干姜、半夏之类的机会),发热而喘(即上面“表不解”的具体表现,必然有恶寒的表现)咳不已(喘(气喘)咳(咳嗽)不已(不停、不止),有用五味子收敛固摄的机会)者方。
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参考比例:1、麻黄三,甘草三,桂枝三,细辛三,干姜三,半夏三,五味子三,白芍三;煎汤,分三服。
2、麻黄三,甘草三,桂枝三,杏仁三,细辛三,干姜三,半夏三,五味子三;煎汤,分三服。
3、麻黄三,甘草三,桂枝三,杏仁三,细辛三,干姜三,半夏三,五味子三,茯苓四;煎汤,分三服。
合方分解:1、大青龙汤==仲景的小青龙汤=(麻黄汤-杏仁)(从本条的述证来看,本方去掉杏仁不用是毫无根据的,所以在实际应用本方时,杏仁应该以留用为好)+半夏干姜散(治胃虚寒所致的痰多、眩晕、呕吐之类)+细辛(祛凝寒积冷痼冷,治胃部有胶冻停积的寒冷、冰冻的感觉)+五味子(收敛固摄以治咳喘不止)+芍药(即芍药甘草汤)(据本条的述证,本方用芍药是毫无根据、药不对证的,芍药或为杏仁之误,所以在实际应用本方时,当据芍药证的有无来选用芍药,不宜盲从、拘执于原方)。
由本分解的分析,可以引申出以下两种用法:2、大青龙汤=麻黄汤+半夏干姜散+细辛、五味子;3、大青龙汤=麻黄汤+半夏干姜散+细辛、五味子、茯苓(祛水瘀以治心下有水饮。
与半夏干姜散合用,有类似于小半夏加茯苓汤的作用)。
中医-大青龙汤证中浮缓脉新解
大青龙汤证中浮缓脉新解外感风寒表证有表实证与表虚证之不同,二者区别除临床表现迥异外,脉象亦截然不同。
风寒表实证脉见浮紧,主方麻黄汤;风寒表虚证脉见浮缓,主方桂枝汤。
二方证中脉之紧与缓是指脉搏形态而言,紧为紧弦坚硬;缓为松弛柔软。
大青龙汤是由麻黄汤合越婢汤而成,其中麻黄用量是麻黄汤的两倍,发汗作用在风寒表证中最强。
为了防止服后汗出过多,仲景谆谆告诫后学者:“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所以,大青龙汤证中见到浮紧脉提示风寒表证较重,见到浮缓脉如何理解?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第五版认为,外感风寒轻重不一,若感邪较重,正邪交争较激,则脉紧身痛;感邪较轻,则脉缓。
经方大家刘渡舟认为,脉缓而不紧,是表邪开始入里,皮表的紧张开始有所减弱的反映。
胡希恕认为,此条是言大青龙汤可以治疗水气病,脉浮缓、身不痛、重而乍有轻时,是水气弥漫但尚未漫布全身的表现。
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到越婢汤可以治疗风水。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溢饮是水溢肌肤,症见“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说明大青龙汤可以治疗痰饮水湿病。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第五版认为,缓脉主湿病,脾胃虚弱。
所以, 39条之脉浮缓是针对痰饮水湿病邪在表而言。
“浮缓脉”在桂枝证中与大青龙汤证中指下感受和意义完全不同。
桂枝汤证提示脉浮而松软,而非缓慢,主风寒表虚证,是和风寒表实证之浮紧脉相对而言;大青龙汤证中提示脉浮而缓慢,主治痰饮水湿病邪在表,如风水、皮水、溢饮、风湿等风水相搏之证。
(王金成山西省运城市中医医院)(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LQ)-全文完-。
大青龙汤证及案例
大青龙汤证及案例大青龙汤证【原文】太阳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晌,此為逆也。
(38)大青龍湯方麻黄六雨(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十枚(去皮尖)生姜三兩(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滅二升,去上沫,内諸药,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释义】本条论述伤寒证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原文虽然以“太阳中风”冠首,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尤其是脉紧、身痛、无汗三大主要脉症完全具备,这属于典型的太阳伤寒重证。
在一派伤寒表证的基础上,出现了“烦躁”,烦躁属于热症。
显然这是寒邪郁闭过重,阳气内郁化热,热邪扰乱心胸所导致的,因此外寒内热是大青龙汤证的病机特点。
大青龙汤中麻黄的用量是加倍的,达六两之多,是中医方剂中发汗力最为峻猛的方剂,必须表里俱实方可使用。
正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仲师专门提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的禁忌。
“脉微弱”提示了里虚,汗出恶风”提示了表虚,无论是里虚还是表虚,凡是虚都不可用大青龙汤。
假若误用,容易导致大汗亡阳竭阴,阳亡失于温煦就会四肢厥逆,阴亡失于养就会筋惕肉瞤。
为了防止汗多亡阳亡阴,仲师在方后注又特别提出“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方解】大青龙汤主要由麻黄汤倍用麻畫,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的,仍然属于麻黄汤的类方。
方中倍用麻黄加上生姜,加大开表发汗的力量以散外寒,加石膏辛寒清透郁热以除烦热。
重用甘草,加大枣和中扶正,以资汗源,既可以防止麻黄过汗伤正,又可以防止石膏过寒伤中。
因为本方最具有辛散发汗的特点,有如东方木神的伸展宣达,所以方名叫做“青龙”。
又因为发汗力最大,所以叫做“大青龙汤”。
关于“温粉”止汗的问题,后世医家有据《肘后方》,用川芎、白芷、藁本三药研粉。
大青龙汤精解
青龙为何物?此汤非日常的菜汤,这是药汤。
以汤作剂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相比西医的药丸来说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不但可以补充水分津液、有助于吸收营养,主要还是借助汤剂的温热作用,推动药力到达病灶,这是中医使用最为广泛的入药形式。
大青龙汤的名字来源于伤寒论的一个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冠之以“大青龙”,说明此汤喝下去如一条大青龙一样,施云布雨,搅水化气,使人如热浴畅淋。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与水、与汗有关的方剂。
用大青龙来隐喻,说明搅水发汗的幅度很大!这里的青龙为何物?伤寒论中并未特别说明。
不过经方家倪海夏说这个汤方中的麻黄就是青龙,这可能是根据方中的主要发汗药物为麻黄而论。
实际上,在伤寒论中青龙一说与麻黄密切相关,但与方剂的发汗幅度和针对的“水症”有关。
因为伤寒论方剂中使用麻黄的方子有很多,只有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使用了“青龙”一词,而这两个方剂都是治水的,这显然是针对麻黄治疗某种“水症”问题时一个特别的比喻。
大青龙汤中麻黄的剂量非常大,达到一剂使用30克,而小青龙汤中麻黄的剂量只有15克。
由此可以推断,这个方剂中的大剂量麻黄就是大青龙。
不得不说,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的时候不但有针对性,也为后世学习方剂提供有趣的记忆方法,人人都说中医要悟,可医圣已经把自己悟出来的东西告诉了世人。
此汤有何用?大青龙汤有什么用?顾名思义,青龙治水!治什么水,当然是身体里的水,而身体里的水又分布很广,五脏六腑,腠理体表等什么地方都有,那大青龙汤到底治身体哪里的水?从条文讲述的症状来看,用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的人,这是体表出现问题的描述,脉浮说明人体正气在体表与病邪斗争,在脉象上表现出浮象,轻摸就能摸到,而且是紧的,即跳动比较快!说明斗争很激烈。
病邪太厉害,导致体表闭塞,身体在排斥过程中遇阻,体表的代谢通道压力上升,引起发热,身痛,由于大量的热量集中于体表抵抗,体表是热的,里面是寒的,所以人会表现出怕冷。
大青龙汤方歌方解,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方歌方解,大青龙汤医案经方论治【大青龙汤组成】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方解】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为发汗利水的峻剂,用于太阳阳明合病证。
从药物组合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甘草、大枣皆辛温发汗,生石膏《神农本草经》谓:“味辛,微寒”,配于众辛温发汗药中,全方当显辛凉解表作用。
但仲景原意是解太阳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
【仲景原文解读】《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解读】这里的太阳中风,是对主治风水的越婢汤证而言。
越婢汤证原有“续自汗出”,患者又兼见麻黄汤的表实证,故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这是因不能汗出,表不解、水湿不能祛除、内热不能外越的缘故,故患者既有麻黄汤证又有越婢汤证,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之证,慎不可误给服本方,如果误给服本方,则会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瞤,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读】水气外郁于肌表,虽无汗形似伤寒,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亦不疼但重。
水气时有进退,因亦乍有轻时,如细审确无少阴证时,则宜用大青龙汤发汗行水。
按语:本条所述当系溢饮证治。
溢饮有属于阳热实证者,宜用大青龙汤治之;有属于阴虚寒证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治之。
细审无少阴证,即排除阴寒表证。
大青龙汤-方剂分析
谢谢 观赏
2022年11月
用法:
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 诸药,煮取三升(300ml),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 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 恶风烦躁,不得眠。
加减变化:
1.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 2.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 3.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 4.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 5.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 6.淤甚者加当归、丹参; 7.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 蒡子; 8.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 ,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配伍特点:
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 辛散之。故以麻黄、桂枝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 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 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 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
证治机理:
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治疗以 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
方解:
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 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 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 黄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配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 邪外出。
大青龙汤
《伤寒论》 落叶方剂组成:麻来自(去节)18g桂枝6g
甘草(炙)6g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
生姜(切)9g
大枣(擘)十二枚6g
石膏(如鸡子大)18g
方剂歌诀: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076大青龙汤
076大青龙汤大青龙汤1方剂:大青龙汤:麻黄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生石膏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擘)。
温水煎服,取微汗。
2方解:3来源:4功效实例4.1大青龙汤可以治浑身困重疼痛又烦热的,一发汗困重疼痛没了,一清热了烦躁也解了,所以这个汤方非常好。
现在用它治疗什么病呢?皮肤病,汗腺闭塞症,我们以前接手过毛孔闭塞的患者,这个汗都出不来,皮肤就痒,经常痒。
我们一叫他赤脚,加上这个按脚,这个无汗症就好了,大家可以去试一下。
打赤脚是发汗的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因为直接作用脚底皮肤,太阳膀胱经发汗解表非常好的,而且可以引气下行。
打赤脚,在老师认为他是发汗清热并具的一种疗法。
4.2大叶性肺炎用大青龙汤。
有一个男子高烧到39.5度,几天都不退,胸中烦热欲死,用大青龙汤一剂,汗出如雨,心中的巨石就降下来了,这个是一剂愈。
你们可以去看,中医里面有一本书叫做一剂都可以治好病的,叫什么书?经方时方一剂见效的,这本书你们可以去买回来看。
4.3又有一个妇女她感冒了,发热数日不解,最后热到头痛如刀割,体温40度,夜间睡不着觉烦躁欲死,服用大青龙汤,也是汗出身解,大青龙汤对于感冒高烧的效果好。
大青龙就是大热,用大发汗。
4.4还有一个,冬天他心中异常的烦躁,张锡纯治一个患者,奇怪,他又不会发烧,人就是异常的烦躁。
张锡纯一切他的脉发现,脉浮,浮为表,浮为表证,摸下去又跳的很大很快,里面又热,表寒里热。
病人说胸中烦躁欲甚,自觉屋隘难容。
就是说心胸中烦躁,觉得这个房子都容不了他,太热了张锡纯就开大青龙汤加天花粉,不过五分钟汗出如洗,病去若失,一剂药而已。
4.5有些病没有表现出发烧,但是已经火冒三丈。
像有些人做梦经常梦到心中似火烧,两眼像两团火,用大青龙汤行云布雨,因为肝开窍于目,目都着火啦!那应该干什么?应该下雨,木一着火了就应该下雨。
天降大雨,森林的火就会灭掉。
大青龙汤发汗降火就可以治狂躁的梦。
4.6还有一个刘渡舟老先生的医案,32岁的妇女,两臂肿胀,冬天洗冷水以后自觉寒气入骨,然后两臂肿胀伸不起来。
持续高热不退,大青龙汤降伏。
持续高热不退,大青龙汤降伏。
证属:寒湿束表,化热入里。
治则:发汗解表,清热除烦,祛湿散寒,调和营卫。
拟方:大青龙汤加味。
处方:麻黄6g,先煎十分钟,桂枝10g,炒杏仁(捣)12g,知母15g,炙甘草6g,生石膏30g,先煎十分钟,山药30g,葛根12g,防风9g,生姜6g,大枣,5枚。
水煎2遍,分2次温服。
服第1次药半小时后,喝热米汤一碗,过半小时再服第2次药,取汗。
服药2剂,诸症痊愈。
体会:大青龙汤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剂量,加石膏、姜、枣而成。
方中麻黄六两,较麻黄汤增一倍,故为发汗重剂。
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以开祛邪之路;加石膏辛寒,以清郁闭之热,使郁热除则烦躁止;炙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
诸药合之,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
药后当以汗出表解而效,犹如龙升雨降,郁热顿除之意,故名为大青龙汤。
由于本方麻黄用量大,为发汗之峻剂,故服用时须注意:先煮麻黄,去上沫;温分三次服用。
取微微汗出为佳,切勿过汗伤阳。
因本方发汗力强,不易控制,若汗出过多,可用温粉扑身以止其汗。
若一服汗出邪解,即停后服。
若复服过汗,乃至亡阳,出现恶风、烦躁、不得眠等变证者,应及时救治。
本案为寒湿之邪束于肌表,治不得法,有化热入里之象。
故用大青龙汤加葛根,解肌发表、清热除烦、调和营卫;加知母、山药,生津止渴兼清里热;加防风祛寒湿之邪。
大青龙汤---解表清里和内外
大青龙汤---解表清里和内外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炙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大便不通,加大黄少许,后下;呕吐甚,加半夏、竹茹;小便不通,加川牛膝、泽泻;烦躁甚,加栀子、豆豉。
功用:解表清里,清宣肺热。
主治: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烦躁。
用法:水煎2次,合计取药液600毫升,每次200毫升,3次服尽;若热不退,可连服3天。
忌食辛辣刺激之物。
原文:《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医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兹仲景所以特处大青龙汤,以两解之。
麻黄味甘温,桂枝味辛热。
寒则伤营,必以甘缓之;风则伤卫,必以辛散之。
此风寒两伤,营卫俱病,故以甘辛相合,而为发散之剂。
表虚浮缓者,则以桂枝为主。
此以表实腠理密,则以麻黄为主。
是以先麻黄后桂枝,兹麻黄为君,桂枝为臣也。
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苦甘为助,佐麻黄以发表。
大枣味甘温,生姜味辛温,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
石膏味甘辛微寒,风,阳邪也;寒,阴邪也。
风则伤阳,寒则伤阴,营卫阴阳,为风寒两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剂以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营卫之气俱和,是以石膏为使。
石膏为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
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
经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又曰: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即此观之,剂之轻重可见矣。
若用汤者,宜详审之。
”方解:38条为大青龙汤主证条,39条为副证条。
形成大青龙汤证的原因是表寒不解,里热郁结,表寒里热,不得外解,故形成外寒内热证候,即是脉浮缓、身不痛、乍有轻时,只要见到“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就可用大青龙汤解之。
是方为麻黄汤加石膏、姜、枣,为发汗之峻剂。
大青龙汤临床新用解析
大青龙汤临床新用解析作者:王景琦郝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08期处方来源汉·张仲景《伤寒论》。
药物组成麻黄12g(去节),桂枝4g(去皮),甘草5g(炙),杏仁6g(去皮、尖),生姜9g(切),大枣10枚(擘),石膏20g(碎)。
功能辛温解表,兼清里热。
常规用法上7味,以水9L,先煮麻黄减2L,去上沫,内诸药,煮取3L,去滓,温服1 L,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汗,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中采用麻黄、生姜,峻发其汗,以解表寒,协桂枝通阳解表,开达腠理;生石膏辛甘大寒,解肌清热;除烦止渴;佐甘草、大枣,和营益中,又防石膏过寒伤中之弊,诸药相合,为外解表寒,内清里热的表里双解剂,对表寒固闭,里热炽盛,外不得泄越者,尤为适宜。
之所以称大青龙者,取龙跃大汗之义,恐表寒闭塞难开,故名之。
虽表寒宜温散,但不宜大汗,如果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又恐汗多亡阳,伤阴筋。
然麻黄与石膏相伍,寒温互制,清解并施,相互制约而不致大汗也。
故以峻汗之剂,而取微似汗。
临证加减·大青龙汤加桑白皮30g,车前子30g(布包),瞿麦30g,益母草40g,治疗风水(急性肾小球肾炎)。
·大青龙汤配杏仁12g,茯苓15g,苏子12g,地龙20g,白果12g,治疗支气管哮喘,证属表实郁闭,热邪壅肺者。
·大青龙汤加葶苈子10g,椒目15g,石韦30g,泽泻15g,治疗溢饮水肿。
方义解读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沦称“风水”。
风邪上行轻扬,着首面而客肌表,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职司呼吸,调节汗腺。
肺卫受邪,宣降失司,外见恶寒发热,微咳面肿,头重如裹,肢体困倦;内则郁热而烦,饮食呆滞,尿少足跗,苔腻微黄,脉浮紧或滑数。
尿常规符合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化验指标,又现风水的体征表现。
故治当发汗散风,通利水道,方取大青龙汤加桑自皮30g,冬瓜皮30g,益母草30g,蒲公英30g,滑石15g.车前子30g(布包),鲜茅根40g等,月余,尿蛋白转阴,浮肿消退,颗粒管型消失,红白细胞偶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青 龙 汤是 《 伤寒 论 》 名 方剂 之 一 。 《 寒 论 》 著 伤
缓 , 仲景互 文见 意 处 。 尚有 一些 医家 对 此则 以不 是 ” 同立论 。总之 , 两 条 原 文 中“ 对 中风 ” “ 寒 ” 、伤 的解 释
为与 《 匮要 略 ・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 到 “ 之 为 病 , 金 水 提 水 其脉沉 小 , 少 阴 ” 鉴 别 。仲 景 意 为 二 者 均 为水 气 属 相 病, 但前 者 之水 气无 关 少 阴 ’ 而 由汗 出 遇风 寒 , 肾, 闭郁
词, 唯有 3 9条言 “ 大青 龙 汤 发 之 ” 参 考 《 匮要 略 ・ , 金 痰 饮 咳嗽病 脉 证 并 治 》 第 2 篇 3条 “ 溢饮 者 , 病 当发 其
汗, 大青 龙 汤主 之 ; 青 龙 汤亦 主之 。 可 知 “ 之 ” 小 ” 发 为 发 越水气 、 汗之 意 。说 明大 青 龙 汤 证 为 当 汗 出而 不 发
肌表 而成 。 2ຫໍສະໝຸດ 大 青龙 汤有 发越 水气 之功
都 提 出 了 自己的看法 , 都 难 以 自圆其 说 , 为 《 寒 但 成 伤
论》 研究 的一 大难 点 。
2 1 就 仲景 的措 词特 点来 看 在 《 寒 论 》 . 伤 中仲 景提
及 某方 剂适 应 某 证 时 , 用 “ 之 ” “ ” “ 与 ” 多 主 、宜 、可 等
两条 原文有 诸 多不 同的认 识 。 成无 己对 3 、9条 脉 象 释 为 “ 83 中风 见 寒 脉 ” “ 、 伤 寒见 风脉 ” 方有 执则 言 : 夫 以 中风 之 用麻 黄 汤 , 。 “ 伤
以治疗 营 卫不 和之 太 阳 中 风 , 而 专 门 嘱咐 若 是 汗 出 故
恶风 之桂 枝汤证 万 不可 服 大青 龙 汤 。 “ 服之 则 厥 逆 ” , 即服 之则 可致 大汗 亡 阳 , 脚 厥冷 , 此 为逆 也 ”, 手 “ 这是 错 误 的治疗 方法 , 寓有 大青 龙 汤为一 峻汗 之方 。 亦 仲景 在 3 9条原 文 中提 到 “ 少 阴证 者 ” 此 处 是 无 ,
出 , 果 由于寒 邪郁 表 , 出不 来 , 得 呈 现 像 麻 黄 汤 结 汗 使
证一样 的脉象—— 脉浮 紧 。
12 从 《 寒 论 》 述 该 方 之 禁 忌 反 证 在 原 文 3 . 伤 所 8 条后半 段 有 “ 脉微 弱 , 出恶 风 者 , 可服 之 ” 若 汗 不 一句 ,
体现 了仲 景 的 良苦 用 心 , 唯恐 后 学误 为 大 青 龙 汤 可 他
无少 阴证者 , 青龙 汤发 之 。 大 ”由于《 寒 论 》 、 伤 2 3条 原
文 明言“ 缓者 , 为 中 风 ” “ 阴 阳俱 紧 者 , 为 伤 脉 名 、脉 名
寒 ” 与 3 、9条所 言 正 好相 反 , , 83 因此 历 代 医 家对 以上
光 明中医2 1 00年 8月 第 2 5卷 第 8期
C G M A gs 2 1 . o 2 . J MC uut 0 0 V l 5 8
‘1 3 ・ 3 7
大青 龙 汤新 释
王 酸恩 杨毅 山 东省 滨 洲 医学院烟 台校 区中 医基 础教研 室( 台 2 4 0 ) 烟 6 0 3
通 过几 年 的教 学及 临床 , 人 体 会 到对 《 寒论 》 本 伤
的学 习最好 的莫 过于 “ 仲景 文 释 仲景 意 ” 这 样 对 其 以 , 条 文 的理解 才有 可能 接近或 符合 仲景 之本 意 。因此 笔 者 拟从 仲景 原 文 出发 对 “ 大青 龙 汤 ” 用 的 理 解 略 陈 功
寒 之 用桂枝 汤 , 风寒俱 中伤 而 用 大青 龙 汤 。 许 叔 微 ” 认为“ 一则麻 黄 二桂枝 , 则青 龙如 鼎 立 ” 。 三 纲鼎 三 , ‘ ‘ 立 ” 说而成 。而 另 有 一 些 注 家 则 认 为 是 脉 证 合 参 , 之 互 文见 义 。如柯 韵伯 提 出 : 夫 中风 脉 浮 紧 , 寒 脉 浮 “ 伤
管 见 , 同道 指正 。 请
1 大 青 龙 汤 为 峻 汗 之 剂
能汗出, 需借 药力 以发 越之 , 有发 越水 气之 功 。 故
2 2 据 方剂命 名 之“ ” “ ” 论 . 大 、小 推 大 、 青 龙 汤所 小
1 1 联 系《 匮要 略》 该 方 治 溢 饮 来 看 《 匮 要 . 金 用 金
治 病 证 大 多 学 者 认 为 不 相 关 联 , 正 如 张 保 伟 所 但 言 , ① 凡名 同者 , 必有 联 系 ; 大 汤其 药 力 强 , 疗 “ 问 ② 治
的病 情重 ; 汤其 药 力 弱 , 小 治疗 的病 情 轻 ” 。青 龙 为 古 代传 说 的 四神 兽 之 一 , 够 化 乌 云 为 甘 霖 , 能 大小 青 龙
摘要: 大青龙汤是《 伤寒论》 著名方剂之一, 在书中凡论两处, 但后学对此认识多有不同。结合《 金匮要略》 伤寒论》 及《 相关论
述, 认为该方为一峻汗之剂, 并具发越水气之功。凡汗郁肌表, 当出不出, 无论伤寒与中风, 均可用之以发越水气。
关键词:伤寒论》《 《 ;金匮要略》 大青龙汤; ; 方证
中论 述大 青龙 汤条文 共有 2条 , 3 即 8条 “ 阳 中风 , 太 脉 浮紧 , 发热 恶寒 , 身疼 痛 , 不汗 出而烦 躁者 , 青龙 汤 主 大 之 ……”;9条 “ 3 伤寒 脉浮 缓 , 身不疼 , 重 , 但 乍有 轻 时 ,
能 发 出 来 。 因此 3 8条 “ 阳 中 风 ” 指 太 阳 中 风 之 汗 太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