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的故事由来

晋灵公不君的故事由来古代一部按年份编著的著作,里面有一篇文章描写了晋灵公不君的故事。
那么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是什么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晋灵公不君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晋灵公不君讲述了什么故事古代一部按年份编著的著作,里面有一篇文章描写了晋灵公不君的故事。
文章从儒家观点阐述,通过揭示暴君不得民心的下场,指出统治者应该用仁义礼德信等来治理国家应该远离荒淫骄奢的生活。
晋灵公成年后用搜刮百姓的钱财来装饰自己的宫殿,又对仆人随意残杀,残暴无度,喜好玩弄百姓,以弹弓射人观看被戏弄者的反应。
晋灵公喜养狗,奸臣就以狗来迎合晋灵公。
他还直接下令,对狗阻拦者,剁手脚。
一时间,狗横行晋国街市,常直接掳食猪肉,羊肉,吃不完就拖回主人府内。
对于这些荒唐举动,大臣们看不下去。
忠良之臣努力劝说晋灵公改掉这些坏毛病。
晋灵公反而心生杀念,对劝阻之臣谋害。
由于晋灵公任命的刺客不忍害忠良而自尽,这个故事一时还成了当时美闻。
这个被谋害对象就是晋国老臣赵盾。
晋灵公又宴请赵盾欲酒席之间杀害,谁料曾被赵盾救难过的一个随从出来报答赵盾,拼死保护赵盾。
赵盾逃脱晋灵公追杀,他的堂兄赵穿得知情况后决意为民弑君。
赵穿先是故意上奏请晋灵公普选天下美女,晋灵公果然贪恋美色,选得美女后日日游玩,在桃园与美女们玩乐的时候,被赵穿带兵杀之。
为什么赵穿弑君能够如此顺利,那是因为赵盾在晋国颇有威望,而晋灵公早已失去人心,因此赵穿弑君并没有被指责。
后来晋国董狐却说是赵盾杀了君主,认为赵盾身为晋国忠臣并没离开晋国却也没有讨伐叛贼,不是赵盾主谋吗? 赵盾无奈,只得默默承受这个罪名。
晋灵公好狗最后是什么下场每个人都有爱好,晋灵公作为历史一大名人,也有一个爱好,也是当今人们很常见的爱好_好玩狗但是晋灵公是谁呀,一国国君啊,他有钱,也有人,于是专门给狗修了屋子,已经不像是把狗当成宠物了,俨然当成了另一个自己,在吃穿方面也朝自己看齐,给狗专门缝制绣花的衣服。
晋灵公这么喜欢狗,臣子为了讨他欢心自然也得在小狗的身上下功夫。
(文言知识)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文言知识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
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
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
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
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
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
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
”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
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
”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
《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
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晋灵公仍旧不改。
赵盾多次进谏。
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
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
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
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
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
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
晋灵公不君原文注音版

晋灵公不君原文注音版 晋j ìn 灵l íng 公g ōng 不b ù君j ūn。
厚h òu 敛li ǎn 以y ǐ雕di āo 墙qi áng 。
从c óng 台t ái 上sh àng 弹t án 人r én ,而ér 观gu ān 其q í辟b ì丸w án 也y ě。
宰z ǎi 夫f ū胹ér 熊xi óng 蹯f án 不b ù熟sh ú,杀sh ā之zh ī,寘zh ì诸zh ū畚b ěn ,使sh ǐ妇f ù人r én 载z ài 以y ǐ过gu ò朝ch áo 。
赵zh ào 盾d ùn 、士sh ì季j ì见ji àn 其q í手sh ǒu,问w èn 其q í故g ù而ér 患hu àn 之zh ī。
将ji āng 谏ji àn,士sh ì季j ì曰yu ē:“谏ji àn 而ér 不b ù入r ù,则z é莫m ò之zh ī继j ì也y ě。
会hu ì请q ǐng 先xi ān ,不b ú入r ù,则z é子z ǐ继j ì之zh ī。
”三s ān 进j ìn 及j í溜li ù,而ér 后h òu 视sh ì之zh ī。
曰yu ē:“吾w ú知zh ī所su ǒ过gu ò矣y ǐ,将ji āng 改g ǎi 之zh ī。
《晋灵公不君》翻译

《晋灵公不君》翻译晋灵公不行君道。
增加赋税来往墙上涂饰彩绘。
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弓并以次为乐。
厨师炖熊掌因为不熟,被杀后,放于畚(植物枝条编成的筐篓器物)中,命人用车装着经过朝廷。
赵盾,土季看到厨师的手,问明原因后担心灵公无道杀人的事。
准备进忠言,土季说:“劝告而不接受柬言,就没有人继续向您进柬了。
”我(土季)先去劝柬,如果不行,你再去。
(土季)往前走一步,伏地行一次礼,这样走三次,来到檐下,灵公先是假装没看见,后来不得已才理睬他,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会改掉的。
”土季恭敬的行礼后说:“谁不犯错误呢!知道错误而进行改正,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了。
诗中说‘没有哪个事没有开始,但很少有终。
’如果您象这样,能够弥补过错的人很少。
你如果能够有始有终,则国家社稷进而稳固,岂仅仅是群臣有所依靠。
又比如‘周宣王有了过错,只有仲山甫来弥补。
’如果您(天子)能够补救过失,您的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晋灵公仍然不进行改正。
宣子多次进柬。
灵公讨厌赵盾,谴使刺客杀赵盾。
早晨,寝室的门打开后,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看时间还早,和衣闭目养神。
刺客退出后,感叹说:“不能不恭敬啊,百姓的好官,杀一个好官,是不忠;不完成天子的命令,是不信。
在这不忠不信中占有一样,不如死啊!”撞槐树自杀了。
在九月的秋天,晋灵公赏赐赵盾喝酒,埋伏的兵丁准备将其击杀。
赵盾的车右提弥明知道后,快步走上殿堂说:“做臣子的侍灵公饮酒已经超过三杯,再多将有失礼数了。
”就扶者赵盾走下殿堂了。
晋灵公呼唤猛犬咬赵盾。
提弥明徒手同猛犬进行搏斗,打死了猛犬。
赵盾说:“废弃忠良,用猛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呢。
”一边打一边出去,提弥明为赵盾而死。
年初,赵盾在首山打猎,住在翳桑。
见到了饥饿的灵辄,问他得的是什么病,说:“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
”吃完饭后,留下了一半。
问他为什么,说:“给贵族做奴仆三年了,不知道母亲是否还在,现在离家近了,留下的一半给她吃。
赵盾让他都吃了。
晋灵公不君原文注释译文

晋灵公不君①: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躇不熟〔3〕,杀之,置诸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⑤.赵盾、士季见其手〔6〕,问其故, 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7〕,那么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那么子继之.〞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夫如是,那么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那么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1〕,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2〕.〞犹不改.宣子骤谏〔13〕,公患之,使4S麝贼之〔14〕.晨往,寝门辟矣〔15〕, 盛服将朝〔16〕.尚早,坐而假寐〔17〕.麝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8〕.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19〕,伏甲〔20〕,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21〕,趋登〔22〕, 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3〕,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燹焉〔24〕.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大,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25〕.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见灵辄饿〔28〕,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29〕,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30〕〞,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3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32〕,置诸橐以与之〔33〕.既而与为公介〔34〕,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间其名居,不告而退.遂白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36〕: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38〕!〈〈诗?曰:’我之怀矣,白诒伊戚〔39〕.’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40〕.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41〕.惜也,越克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42〕.壬申,朝于武宫〔43〕.【注释】①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不君:不行君道.②厚敛:加重征收赋税.雕墙:装饰墙壁.这里指修筑豪华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③宰夫:国君的何师.腼〔er〕:煮,炖.熊躇〔fan〕:熊掌.④畚〔ben〕:筐篓一类盛物的器具.⑤载:同“戴〞,用头顶着.〔6〕赵盾:赵衰之子,晋国正卿.士季:士为之孙,晋国大夫,名会.〔7〕不入:不采纳,不接受.〔8〕三进:向前走了三次.及:至V.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9〕这两句诗出白〈〈诗•大雅•荡?.靡:没有什么.初:开端.鲜:少.克:能够.终:结束.〔10〕赖:依靠.〔11〕这两句诗出白〈〈诗•大雅•杰民?.衮〔gun〕: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 阙: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贤臣.〔12〕衮:指君位.〔13〕骤:屡次.〔14阚麝〔chuni〕:晋国力士.贼:刺杀.〔15〕辟:开着.〔16〕盛服:穿戴好上朝的礼服.〔17〕假寐:闭目养神,打盹儿.〔18〕主:主人,*山.〔19〕饮〔yin〕:给人喝.〔20〕伏:埋伏.甲:披甲的士兵.〔21〕右:车右.提弥明:晋国勇士,赵盾的车右.〔22〕趋登:快步上殿堂.〔23〕三爵:三巡.爵:古时的酒器.〔24〕嗾〔sou〕:唤狗的声音.燹〔ao〕:猛犬.〔25〕死之:为之死.之:指赵盾.〔26〕田:打猎.首山: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东南.〔27〕舍,住宿. 翳〔yi〕桑:首山附近的地名.〔28〕灵辄:人名,晋国人.〔29〕食〔si〕之:给他东西吃.〔30〕宦〔huan〕:给人当奴仆.〔31〕遗〔wei〕:送给.〔32〕箪〔dan〕:盛饭的圆筐.食:饭.〔33〕橐〔tuo〕:两头有口的口袋,用时以绳扎紧.〔34〕与:参加,介:甲指甲士. 〔35〕赵穿:晋国大夫,赵盾的堂兄弟.〔36〕大史:太史,掌纪国家大事的史官.这里指晋国史官董狐.书:写.〔37〕竟:同“境〞. 贼:弑君的人,指赵穿.〔38〕乌呼:感慨词,同“呜呼〞,啊.〔39〕怀:眷恋.诒:同’贻〞,留下.伊,语气词.〔40〕良史:好史官.书法:记事的原那么.隐:隐讳, 不直写.〔41〕恶:指弑君的恶名,〔42〕逆:迎,公子黑臀:即晋成公,文公之子, 襄公之弟,名黑臀,〔43〕武宫:晋武公的宗庙,在曲沃.【译文】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那么,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头顶着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打算奉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奉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白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答复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 荡?说:’事情容易有好开端,但很难有个好结局.'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天子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可是晋灵公并没有改正.赵盾又屡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厌,晋灵公便派4&麝去刺杀赵盾.4&麝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吨儿.4&麝退了出来,感慨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 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了出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我给别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答复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答复就退走了.赵盾白己也逃亡了.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啊!〈〈诗?中说:’我心里思念祖国,反而给白己留下忧伤.’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那么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由于史官的记事原那么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防止弑君之名了.〞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
《晋灵公不君》译文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晋灵公不君的详细解释

晋灵公不君的详细解释
嘿,你知道晋灵公不君是咋回事不?晋灵公啊,那可真是个奇葩的
君主!他的行为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就说他那个奢侈无度吧,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大肆修建宫室楼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像话吗?这就好比一个人家里没多少
积蓄,还非得去买那些超级贵的奢侈品,一点都不考虑后果啊!
还有他那个残暴不仁,简直让人发指!他看谁不顺眼就杀谁,就跟
那暴君没啥两样!有一次,一个厨师没把熊掌煮好,他就直接把人家
给杀了,哎呀呀,这是啥脾气啊!这就好像一个小孩,因为别人没满
足他无理的要求,他就大发脾气打人一样,太过分了!
他还从高台上用弹弓弹人,看着人们躲避弹丸就哈哈大笑,这是正
常人干的事吗?这简直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啊!
这跟那些调皮捣蛋专门捉弄人的坏孩子有啥区别?
赵盾多次劝谏他,他不听也就罢了,还反过来要杀赵盾,这不是恩
将仇报嘛!他派了个刺客去刺杀赵盾,还好赵盾命大逃过一劫。
这晋
灵公怎么能这样对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呢?这就好像别人对你掏心掏
肺的好,你却反咬人家一口,太让人寒心了!
后来,晋灵公又设下埋伏想杀赵盾,结果自己却被赵盾的堂弟赵穿
给杀了。
你说这是不是报应?这就跟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最终自食恶果
是一个道理啊!
我觉得啊,晋灵公这样的君主,就是个反面教材!一个君主,应该
以民为本,要懂得关爱百姓,而不是只知道自己享乐,随意残害臣民。
他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也给我们后人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明
白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是多么重要!。
古诗晋灵公不君翻译赏析

古诗晋灵公不君翻译赏析文言文《晋灵公不君》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晋灵公不君(1)。
厚敛以雕墙(2)。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3),杀之,置诸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5)。
赵盾、士季见其手(6),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7),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1)。
’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2)。
”犹不改。
宣子骤谏(13),公患之,使锄麑贼之(14)。
晨往,寝门辟矣(15),盛服将朝(16)。
尚早,坐而假寐(17)。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8)。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19),伏甲(20),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21), 趋登(22),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3),非礼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24)。
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25)。
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
见灵辄饿(28),问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食之(29),舍其半。
问之。
曰:“宦三年矣(30),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31)。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32),置诸橐以与之(33)。
既而与为公介(34),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
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36):“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
”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38)!《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9)。
《晋灵公不君》原文和翻译译文

《晋灵公不君》原文和翻译译文1、《晋灵公不君》原文和翻译译文《晋灵公不君》原文和翻译原文: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
宦子骤谏。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晨往,寝门癖矣。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
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
”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
”译文: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
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
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
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
晋灵公不君的注释和译文

晋灵公不君的注释和译文1. 原文:"晋灵公不君,诸大夫患之。
"这句话说的是晋国的灵公不像个当国君的样子,搞得大臣们都很头疼。
就像现在说"这老板太不靠谱了,下面的员工都快愁死了"。
2. "不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灵公没有一个国君应该有的样子。
小王说:"就像班长不干班长的事,整天瞎胡闹一样。
"3. "患之"中的"患"字,就是担忧、烦恼的意思。
大臣们看到君主这样,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就像妈妈看到孩子整天打游戏不学习的那种心情。
4. "诸大夫"指的是当时晋国的大臣们。
老师解释说:"你可以把他们理解为现在的部门主管,都是朝廷里的重要干部。
"5. 灵公到底干了啥让大臣们这么愁啊?史书记载他不理朝政,整天就知道玩乐。
小李打趣说:"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啃老族'吗?只不过他啃的是国家。
"6. 这里的"晋"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当时是个大国。
老张说:"就像现在的一线城市,很有实力,但领导不作为,下面的人都着急。
"7. "灵公"是晋国国君的谥号,他的名字叫姬夷皋。
谥号就像是后人给他的评价,"灵"字在这里可不是褒义。
8. 这段话后面还写到大臣们想要劝谏灵公。
小明说:"就像班上同学要集体劝说调皮的班长一样,可见事情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了。
"9. 在古代,"不君"是很严重的批评。
老师说:"这就相当于给领导写了个大大的差评,说他不称职。
"10. 整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权者不履行职责,下面的人就会人心惶惶。
小红说:"这不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嘛!"11. 这段历史后来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案例,说明了为政者必须要有担当。
关于晋灵公不君全部解析 晋灵公不君翻译古诗

关于晋灵公不君全部解析晋灵公不君翻译古诗《晋灵公不君》此篇为儒家著作之典范。
“仁义礼智信”是其根本。
在春秋战国之时,晋灵公不仁而无德,是作为儒家学派反面宣扬的典型篇章。
自古以来,无仁、无德难以得心。
如若残暴不仁,必定会消亡殆尽。
一、晋灵公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晋灵公。
在位期间,其大行不仁之事。
其内心为怪癖,心胸之狭隘,昏庸且无能,表现得一览无遗。
虽然是在帝王之家,但是没有得帝王之气。
无气度,更无格局。
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不励精图治、也不体恤民情。
此君王,不过为一傀儡而已。
在此治理下,忠不成忠,奸亦成奸。
社会乱象。
官逼民反。
二、心性及动向其人的性格是扭曲的。
因为其人无志向,更无远见及目标。
所以其心思都在无聊当中,虚度光阴。
并且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们的痛苦之上,此等君王又怎谈何治理天下。
本就是一位昏君,智障之人,长久以往,民心溃散,国不成国。
没有任何法治规范来约束其行为,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不能以身治国,其民心必将效仿。
久之,必成为祸害也。
更没有举贤为用。
其本身没有长远的规划,胸无大志。
成天无所事事,只有拿臣民当牲畜来戏弄,才能解其堕落之心智。
虽得暂时的欢愉,其实已埋下动乱的种子。
其人视国法如儿戏,视民众如牲畜。
随意践踏,随意戏耍。
让其民众惶惶而不可终日,视其为虎狼。
其人又怎能立于长久,又怎能立于尊上。
三、儒学君主封建制度,虽以君王为体系为核心,为最高统治者。
如若不行仁义之治,不行德政的话,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损耗。
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停滞不前。
人们生活得不到保障,水深火热。
所以君主不仁不德,是国家的灾难,人们的痛苦。
由此,儒家学派大力的宣扬仁德之政。
是国家,人民苦难中的一盏明灯。
从黑暗引入光明,使其有所顿悟。
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事例加以传播,推行仁德之政。
以民众之心来淹没其残暴之势,起到抛砖引玉,逼其就范之效果。
封建君王虽为至高,但水涨成势,势必夷为平顺。
四、形式及特征此晋灵公虽贵为帝胄,但除了迂腐就是残暴。
晋灵公不君原文注音版简体字

晋灵公不君原文注音版晋jìn灵líng公gōng不bù君jūn晋jìn灵líng公gōng不bù君jūn。
厚hòu敛liǎn以yǐ雕diāo墙qiáng。
从cóng台tái上shàng弹tán人rén,而ér观guān其qí辟bì丸wán也yě。
宰zǎi夫fū胹ér熊xióng蹯fán不bù熟shú,杀shā之zhī,寘zhì诸zhū畚běn,使shǐ妇fù人rén载zài以yǐ过guò朝cháo。
赵zhào盾dùn、士shì季jì见jiàn其qí手shǒu,问wèn其qí故gù而ér患huàn之zhī。
将jiāng谏jiàn,士shì季jì曰yuē:“谏jiàn而ér不bù入rù,则zé莫mò之zhī继jì也yě。
会huì请qǐng先xiān,不bú入rù,则zé子zǐ继jì之zhī。
”三sān进jìn及jí溜liù,而ér后hòu视shì之zhī。
曰yuē:“吾wú知zhī所suǒ过guò矣yǐ,将jiāng改gǎi之zhī。
”稽qǐ首shǒu而ér对duì曰yuē:“人rén谁shuí无wú过guò?过guò而ér能néng改gǎi,善shàn莫mò大dà焉yān。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注释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注释》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一起看看《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
先来看原文:“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雕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
这几句话说的是,晋灵公不行君道。
他加重赋税来修筑宫室的墙壁,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
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熟,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着经过朝堂。
下面咱们来看看注释。
“不君”,就是不行君道。
“厚敛”,意思是加重赋税。
“雕墙”,是说雕刻装饰宫室的墙壁。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帮助理解。
就好像在一个班级里,有个当班长的同学,不好好为大家服务,反而总是欺负同学,这就叫“不君”。
再看后面,“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这里的“弹人”就是用弹弓射人,“辟丸”是躲避弹丸。
想象一下,晋灵公站在高高的台上,拿着弹弓乱射,下面的人吓得四处乱跑,多可怕呀!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宰夫”是厨师,“胹”是煮、炖的意思,“熊蹯”就是熊掌。
厨师只是没把熊掌炖熟,晋灵公就把他杀了,这也太残暴啦!
“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寘”是放置,“畚”是用草绳或竹篾编成的盛物器具。
晋灵公把厨师的尸体放在筐里,还让宫女用车拉着经过朝堂,简直太过分了!
同学们,通过这篇文章和注释,咱们能了解到晋灵公的残暴和无道。
咱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结合注释,好好理解原文的意思。
就像解谜一样,一个词一个词地弄明白,整篇文章就能读懂啦。
好啦,关于《晋灵公不君》原文及注释咱们就说到这儿,希望大家都能学好这部分知识!。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晋灵公不君》文本及其历史背景
2.《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
3.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4.结论:总结《晋灵公不君》的重要性
正文
【引言】
《晋灵公不君》是一篇古代中国的散文,出自《左传》一书,描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的行为失范,以及他的宰相士季的劝谏。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春秋时期政治制度与社会风俗的重要历史资料。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原文如下:
晋灵公不君,厚敛薄葬,民不堪命。
宰相士季谏曰:“君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君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
翻译如下:
晋灵公不是一个称职的国君,他加重赋税,提倡薄葬,使得百姓生活困苦。
宰相士季劝谏说:“国君不称职,臣子就不能尽到臣子的职责。
国君不称职,臣子就不能尽到臣子的职责。
”
【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在文学和历史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描述了晋灵公的暴政和士季的劝谏,展示了
春秋时期士人的道义观念和忠诚精神。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春秋时期晋国政治制度和民生状况的实证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
【结论】
《晋灵公不君》作为一篇古代中国的散文名篇,既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历史意义。
它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和士人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一、解题不君:不行君道《说文》:“君(禣抄钞),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尹(網)(函罕),治也。
从又丿,握事者也。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吕氏春秋·过理篇》:“晋灵公无道。
”二、正文讲解【原文】厚敛以彫墙·厚,《说文》:“山陵之厚也。
从㫗从厂。
”“㫗,厚也。
”王筠句读:“㫗是饮食之㫗,厚是山陵之厚,各有专义也。
”段注:“㫗,笃也。
”“㫗、厚古今字。
今字厚行而㫗废矣,凡经典厚薄字皆作厚。
”·敛,《说文》:“收也。
”《潜夫论·浮侈篇》:“晋灵公厚赋以雕墙。
”·彫,《说文》:“琢文也。
”段注:“凡雕琢之成文曰彫。
”“雕,鷻也。
”段注:“假借为彫琢、凋零字。
”《玉篇》:“鹫也,能食草。
”【原文】而观其辟丸也·辟,《说文》:“法也。
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
从口,用法者也。
”甲骨文夜液腋,意义引申系列:本义是刑法。
“大辟”就是死刑。
《北魏孝文帝变法》:“都下决大辟,虽不过五六人。
”引申为法、法度。
《诗经·大雅·板》:“无自立辟。
”毛亨传:“辟,法也。
”又引申为制定和执行法的君主,包括天子和诸侯。
《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
”现代双音词有“复辟”。
又指上对下的征召:《文选·阮籍〈诣蒋公奏记?〉》:“辟书始下。
”字的分化系列:“辟”字在古代承担了许多其他意义,后来都分别写成其他字。
《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避免”义后来写成“避”。
《商君书·弱民》:“农辟地。
”(开辟)引申为消除:《尚贤》:“举公义,辟私怨。
”后都写作闢。
《史记·范雎传》:“秦国辟远。
”(偏僻)引申为邪僻:《商君书·弱民》:“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
晋灵公不君繁体字原文注解

晋灵公不君繁体字原文注解
《晋灵公不君》是出自《左传》中应用春秋笔法较明显的一篇文章。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繁体字原文:
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
」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
君能有
過也。
君能補過,袞不廢矣。
」
注解:
1) 君,用如動詞。
不君,不行君道。
2) 彈人:用彈弓射人。
3) 宰夫:廚子;掌管膳食的小吏。
4) 胹:ér,燉。
5) 畚:běn,草繩編成的筐子一類的器物。
6) 載:用車裝。
7) 過朝:經過朝廷。
靈公是以殺人為兒戲,並想借此讓眾人怕自己(依孔穎達說)。
8) 不入:不納,這裡指不接受諫言。
9) 三進:往前走了三次。
10) 溜:liù,通”霤”,房頂瓦壟滴水處,指屋簷下。
11) 稽首:古人最恭敬的禮節,動作近似於磕頭,但要先拜,然後雙手合抱按地,頭伏在手前邊的地上並停留一會,整個動作都較緩慢。
12) 賴,依靠。
之,指”君能有終”。
13) 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引自《大雅·烝民》。
大意是:周宣王有沒盡職的地方,只有仲山甫來彌補。
袞,天子之服,這裡指天子。
職,職責。
闕,通缺,過失。
仲山甫,周宣王的大臣。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摘要:
一、晋灵公不君的背景
二、晋灵公的暴政行为
三、赵盾劝谏晋灵公
四、晋灵公拒绝听从劝谏
五、赵穿刺杀晋灵公
六、赵盾掌控晋国政权
正文:
【一、晋灵公不君的背景】
晋灵公,名夷皋,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
在位期间,由于其昏庸无道,导致国家政治动荡,民不聊生。
晋灵公的统治方式与君子的行为相去甚远,因此被称为“不君”。
【二、晋灵公的暴政行为】
晋灵公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沉湎于声色犬马。
他不顾国家利益,横征暴敛,鱼肉百姓。
此外,他还宠信佞臣,排斥忠良,导致晋国政治腐败,国家纲纪松弛。
【三、赵盾劝谏晋灵公】
赵盾,字宣子,是晋国的一位贤臣,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向晋灵公劝谏。
赵盾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多次诚恳地向晋灵公进言,希望他能改过自新,重振国家纲纪。
【四、晋灵公拒绝听从劝谏】
然而,晋灵公非但不接受赵盾的劝谏,反而对赵盾产生了敌意。
他对赵盾的忠言逆耳,心生厌恶,甚至想要加害于赵盾。
【五、赵穿刺杀晋灵公】
在这种情况下,赵盾的堂弟赵穿决定为民除害,他趁夜色潜入晋灵公的寝宫,将晋灵公刺杀。
之后,赵穿逃亡国外,以躲避晋国的追捕。
【六、赵盾掌控晋国政权】
晋灵公死后,赵盾回到晋国,拥立晋灵公的堂弟姬黑臀为君,即晋成公。
赵盾借此机会掌控了晋国政权,致力于改革国家政治,使晋国重新走向繁荣富强。
综上所述,晋灵公由于其昏庸无道,成为“不君”的代表。
而赵盾则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为民除害。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摘要:
1.引言:介绍《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意义
2.文本概述:概括原文及翻译的内容
3.原文及翻译:详细列举原文和翻译的句子,并进行解读
4.结论:总结《晋灵公不君》的主旨和现实意义
正文:
《晋灵公不君》是一篇古代中国的散文,描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君主灵公的暴政行为,并通过这些行为揭示了一个君主如果不施行仁政,将会带来国家灭亡的道理。
这篇文章通过对灵公的行为进行批判,表达了作者对仁政的倡导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晋灵公不君,厚敛薄葬,民不堪命。
翻译:晋国的灵公不履行君主职责,他加重赋税,提倡薄葬,使得百姓生活困苦,无法承受。
原文:于是晋国大乱,盗贼充斥,民不聊生。
翻译:因此,晋国社会秩序混乱,盗贼横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原文:灵公患之,问于左右。
翻译:灵公对此感到忧虑,向身边的大臣请教解决办法。
原文:左右曰:“民苦于上,则疾于下。
”
翻译:大臣们回答说:“百姓受到上面的压迫,就会对下面产生敌意。
”
原文:灵公曰:“善。
吾知之矣。
”
翻译:灵公说:“好,我明白了。
”
原文:于是灵公为民请命,薄赋敛,远薄葬,国泰民安。
翻译:于是,灵公开始为民请命,减轻赋税,提倡厚葬,使得国家恢复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通过这篇散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君主的暴政行为对国家和百姓带来的灾难,以及当君主意识到错误并改正后,国家又能恢复安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总结拓展:
1)主旨:本文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的故事,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同时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3.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赵盾能做到体贴下情。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
(且,连词,一边……一边。)
⑧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⑨赵盾弑其君
(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教
学
反
思
随着史学的发展,史书的体裁也逐渐丰富起来。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後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3)自主阅读《直书》和课后的阅读指南,掌握春秋笔法。
4)字词归纳及译文:
(1)文言基础知识
A.通假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
宣子பைடு நூலகம்于首山田-畋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
反不讨贼反-返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B.词类活用
晋灵公不君不君:不行君道。名作动。
饮赵盾酒饮:给……喝。使动用法。
问题五:灵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灵辄是在提弥明在与甲士们搏斗中出场,他本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
灵辄则是知恩图报,是非分明。
(提醒学生注意插叙手法的使用)
6)课文第五段:
2)释题: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
实
施
教
学
过
程
及
设
计
一、单元知识介绍:
何谓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③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⑤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患:以……为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⑥公嗾夫獒焉
(嗾: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⑦斗且出
问题三:鉏麑当时就死了,死前的内心独白从何而知?
明确:“悬揣”——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行为进行的合理想象。
符合人物性格,合理解释结果,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历史“带入感”。
5)课文第三、四段:
字词译文见课件
写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这次出场的是两个武士,提弥明和灵辄。
问题四:提弥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言品读。
字词、译文。
本段写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杀,赵盾听说后返国。表现了赵盾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同时这段也是解释“赵盾弑其君”的最重要的一段。
问题六:赵盾为何会背上“弑君”之罪名?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第一,他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第二。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声讨赵穿,但据《左传》记载他没有。
问题七:董狐书“赵盾弑其君”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明确: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良史直笔
《直书》认为,“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又认为,这是“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盛赞了一种刚直无畏、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春秋》《左传》中很多事情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所谓“为法受恶”,“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讳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不算冤枉。
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理,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出晋灵公的“不君”。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
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
接下去大臣们对晋灵公的劝谏。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用繁笔写的是士季进谏。在下段则是简笔写了赵盾的进谏。(问题二:士季如何上谏?灵公如何应对?)
齐读感悟。
4)梳理文章第二自然段:
字词略,见课件。
本段写赵盾骤谏,招来杀身之祸。一方面可以看出赵盾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能深刻地记住鉏麑的光辉形象。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天心区一中教师备课本
课题春秋笔法晋灵公不君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
材
分
析
课堂教学紧扣《晋灵君不君》,而“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这两篇都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后自学。
史学知识简介: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高峰。这个时期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史书体裁,史书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到仅次于经的一大部类。隋唐五代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刘知几),对唐以前的史学和史书发展做了系统的总结。两宋时期是史学的第三个高峰,无论是史籍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且为元明所不及。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元明时期史学没有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史书只有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史学在清朝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清代史学的主要成就是史考和史论。
提弥明死之死之:为之死。之:指赵盾。为动用法。
C.宾语前置句
莫之继也那么没有谁能够接着您去劝谏了。
其我之谓矣大概是说得我吧。
D、重点字词
①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