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创造性人才,即是具有较好的创造力的人才。关于创造力,是指为实现一定目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中学阶段进行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语文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熔炉中去。
一、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大胆改革
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只有在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要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让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和谐共舞。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
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而文学作品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激励学生思维发展的诱因,都可能触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萌生创新意识。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造、乐于创造、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语文教学要大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让生活真正成为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名胜古迹、城乡变迁、民间风情、影视报刊、天地山川、时事要闻、公益活动……无不是语文学习的丰富宝藏。学生们沐浴在这广阔的时空环境中,见之,则开眼界长知识;听之,则明始末增信息;说之,则表情意通思想;读之,则广见识晓事理。因此,语文教学要不断的向生活延伸,向社会延伸。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无数实践也证明,师生关系越洽和谐,教学效果就越好。特别是创新型教育,这是一种充满爱的教育,它不仅是教师应备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且是生命中的一种创造力的整合力量。在爱的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以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出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现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营造这种课堂氛围,努力作到:学生
上课前——充满期待,上课时——充满激动,下课后——充满愉悦、收获。比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课时,我先请学生欣赏一支歌——《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人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正当学生们心醉神摇于故乡时,教师顺势导情,展开教学过程,并给予适当点拨,启迪,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教学过程,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稳定而良好的学习情绪,创造灵感不期而遇。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而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挥之不去,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权威性几乎不可动摇,学生只能“洗耳恭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质疑问难的。长此以往,学生循规蹈矩,变得不敢想、不敢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麻木、机械的“容器”,这样以完全服从和绝对权威形成的师生关系,只会禁锢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主动地吸收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好奇、质疑、探索、求异、想象。实践证明:好奇是创新的使者,质疑是创新的萌芽,探索是创新的源泉,求异是创新的灵魂,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1、培养想象,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即从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发散性的具体体现。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从不搞“一锤定音”,
而是注重保护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养成学、问的习惯,注重问题的设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模式。比如,我们训练学生以《雪》为题,运用发散思维,写出至少三个不同的立意:从雪的颜色可以赞美雪的洁白无暇、一尘不染;从雪的作用可以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从雪的覆盖大地可以批评雪的虚伪懦弱,即以洁白的外表掩饰世间的污秽;或者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枯寂,万木萧条。又如:教学生记“鸿”字,我要求学生采用不同识记的方法。多数学生的识记都是左边一个‘江’,右边一个‘鸟’,合起来是‘鸿’。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另一位学生说:“江边一只鸟,鸟站江边上”,我肯定了后者。同样是识记“鸿”字,而且都是采用“部件组合分析”的方法,但前者是纯粹的字形分析,毫无创新思维;后者却是融合了想象、描述和意境的诠释,因而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2、鼓励求异,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从某个已知意义的相对位置去认识、研究和提出一个相反意义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思维形式。针对这种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这样提出问题:如果不这样,那会是怎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事情的反方面。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例如上完《皇帝的新装》一课,我要求学生把皇帝在大臣们簇拥之下游行之后的情况,写一篇后续。并要求学生在后续中改变文中皇帝的人物形象。结果有一部分学生以此发生了逆向思维,写出皇帝由于此次所受欺骗及羞辱,有所悔悟。回宫后,痛定思痛,励精治国,变成了一个令人敬重的皇帝。又如:在讲授《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