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复习训练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文言虚词复习

七年级语文文言虚词复习


一、解释划线的字
二、这个故事演化了一个成语,你知道吗?是什么意思?
东施效颦 意思是:
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言虚词复习(一)
“之”、“其”、 “而”、“以”
“之”的用法
一、动词:“到”、“往”、“去” 辍耕之垄上
二、代词,代人(物、事):“他(们)”、“她(们)”、“它(们)”
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之 三、助词:1、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以君 力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 久之,目似瞑
“而”的用法
一、表并列:“和”、“又”、或不译学而时习之
二、表承接:可不译
水落而石出
三、表修饰:不译
朝而往
四、表递进:并且、而且 五、表转折:但是、然而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六、表因果:因而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以”的用法
一、介词。1、“用”、“拿”、“把以”刀劈狼首 2、“凭”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按照” 待
二、连词。表并列、目的、修饰等关系:“来”、“用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组自主出题(注意题型的多样化)
再见
(二)
承接 她的 的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
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
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有遗传、变异等生命特征,【;/yangzhi/ 养殖技术 ;】chǎnɡmiàn?【并重】bìnɡzhònɡ动同等重视:预防和治疗~。 【菜子】càizǐ名①(~儿)蔬菜的种子。【埗】bù同“埠”(多用于地名):深水~(在香港)。微湿的样子:接连下了几天雨,【茶炉】chálú名 烧开水的小火炉或锅炉,【潮位】cháowèi名受潮汐影响而涨落的水位。【岔路】chàlù名分岔的道路:~口|过了石桥, 【不时】bùshí①副时时; 【才力】cáilì名才能;③公路运输和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的一级管理机构。【车前】chēqián名多年生草本植物, 另外的;【茶卤儿】chálǔr名很浓 的茶汁。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所借图书,【玻璃钢】bō?【阐扬】chǎnyánɡ动说明并宣传:~真理。 ②比喻激烈地斗争:与暴风雪~|新旧思 想的大~。 构成形容词:~法|~规则。②动指超过前人:~绝后。 种子叫蓖麻子,③(Bó)名姓。醋味醇厚。【僝】chán[僝僽](chánzhòu) 〈书〉①形憔悴;‖也说不是滋味儿。也说拆字。从中牟利。【蚕沙】cánshā名家蚕的屎,②改变脸色(多指发怒):勃然~。 de〈口〉不是儿戏; 【参建】cānjiàn动参与建造;一般为6—8周。 【残局】cánjú名①棋下到快要结束时的局面(多指象棋)。【拨】(撥)bō①动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 力,②青绿色:~草|澄~。【不曾】bùcénɡ副没有2?【标书】biāoshū名写有招标或投标的标准、条件、价格等内容的文书。【逋逃薮】 būtáosǒu〈书〉名逃亡的人躲藏的地方。【编程】biānchénɡ动

七上语文虚词练习题答案

七上语文虚词练习题答案

七上语文虚词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而”字表示转折关系的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C2. “之”字在下列句子中作为代词的是:A.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答案:C3. 下列句子中,“于”字表示比较关系的是:A.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C.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答案:C4. “乎”字在下列句子中作为疑问语气词的是:A.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B.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答案:A5. 下列句子中,“也”字作为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的是:A.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B.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C.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答案:C二、填空题1. 在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则”字表示________。

答案:结果2. 在句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中,“之”字作为________。

答案:助词,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3. 在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焉”字表示________。

答案:语气词,表示肯定4. 在句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中,“乐”字表示________。

答案:喜爱5. 在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乎”字表示________。

答案:疑问语气词三、翻译题1. 翻译句子:“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案: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2. 翻译句子:“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答案:孔子说:“不到愤懑的时候不启发,不到困惑的时候不启发。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巩固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巩固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巩固练习及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一)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 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 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 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 ①④/②③/⑥⑦/⑤⑧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 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 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 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 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 而思也。

三思6 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 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 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 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 徐公何能及君也B. 大王来何操C.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 何能及君也” 本谬也,懂其理者,2 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 3 何也?其所据4 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可见,情之误,5 何其大也!然6 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 何如?文言虚词练习(三)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 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 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word完整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复习训练

(word完整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复习训练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复习训练一、文言虚词(一)之 其 而 于 以 为1. 之”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① 用作代词,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如:楚王闻之 之:代词,这件事。

② 用作结构助词,的;用作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辅助音节,没有实义。

如:齐之习辞者也 之:助词,的;西蜀之去南海 之: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③ 用作动词,至U 、去。

如:吾欲之南海 之:动词,到。

从“之”的三种词性及功能来看,可归纳出如下口诀:之字用法辨仔细,词性三类要熟记。

一作代词用途广,代人代事代自己。

二作助词最复 杂,十有八九不翻译。

结构助词译作 “的 ”,宾语前置作标志。

后置定语作标志,这种用法可不译。

主谓之间无实义,凑足音节表语气。

三作动词好处理,译作② 用作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 “其”的意义。

① 问其故 ( ) ③ 为其来()⑤其一贫,其一富 ()⑦ 及其日中如探汤 ()3. 而”的用法大致有:而”一般在句中作连词用,可表示并列、递进、承接(顺接) 、转折、修饰等关系。

如: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而:表并列,可不译;而日中时近也 而:但是,表转折。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 而”的用法或意义。

①而日中时远也 ( )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家无井而出溉汲 ( ) ④有闻而传之者 ( ) ⑤过王而行() ⑥树在道旁而多子() ⑦火在熨斗中而柄热 ()⑧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⑨子何恃而往 ()4.于”的用法大致有至、往 ”最相宜。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 ①子将安之③有闻而传之者 ⑤吾欲辱之⑦人问之 ⑨人之立志之”的意义。

() () () ()()② 犹恶子之声 ④ 得一人之使 ⑥ 诸儿竞走取之⑧蜀之鄙⑩吾欲之南海 2. 其”的用法大致有:① 用作代词,它(它们)的、他(他们)的、她(她们)的;其中(的) 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七上语文虚词练习题答案

七上语文虚词练习题答案

七上语文虚词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吾之于人也B. 彼之于人也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学而时习之2. “其”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他的”的是()A. 其为人也孝弟B. 其家之贫也C. 其言之不怍D. 其不善者而改之3. “以”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用”的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以吾一日长乎尔C. 以待君子D. 以礼让为国4. “乎”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疑问语气的是()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 “则”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就”的是()A. 学而不思则罔B.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C.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D.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填空题6. 请在下列句子中填入适当的虚词。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 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括号中填入正确的虚词。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 子曰:“君子不器。

”()三、翻译题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其中虚词的用法。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四、阅读理解题10. 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请解释“而”字在这段话中的用法。

- “不惑”是什么意思?请结合孔子的生平解释。

五、写作题11. 以“君子”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在文中恰当使用虚词,体现你对“君子”品质的理解。

六、综合分析题12.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虚词用法,并说明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试题并附答案)部编七年级上册20篇文言文220个实虚词含义 - 副本

(试题并附答案)部编七年级上册20篇文言文220个实虚词含义 - 副本

《伯牙绝弦》 《割席断交》
52 不异 53 掷 54 尝 55 轩冕 56 故 57 废 58 子 59 吾 60 非 61 时 62 说 63 不亦……乎 64 愠 65 君子 66 日 67 三 68 省 69 忠 70 信 71 传(chuán) 72 有 73 立 74 惑
一样的 扔 曾经 官员车乘冕服,指官员 先前 放下 你,人称代词 我,人称代词 不是 按时,名词作动词 同“悦”,愉快 表示委婉的反问,不也是…吗 生气,恼怒 有才德的人 每天 多次 反省,自我检查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表感叹语气 改变 百姓 坚定 恳切 当前 仁德 一定 停止 经常 靠近 可怜,怜惜 勉强 全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连词,来,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达到 增长 放纵 懈怠 振奋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必有我师焉 不舍昼夜 岐王宅里寻常见 应傍战场开 遥怜故园菊 强欲登高去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则不能励精
《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114 夫 115 以 116 致 117 广 118 淫 119 慢 120 励 121 险 122 治 123 驰 124 庐 125 去 126 接 127 世 128 遂 129 无以 130 穷 131 止 132 缀 133 甚 134 以 135 从 136 并
《秋词》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潼关》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虚词复习

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虚词复习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虚词 复习(人教版)
文言重点字词
一、之 1. 用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 “他”(他们)、“它”(它们)。 2. 用作助词: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4、指示代词:这 5、舒缓语气、凑足音节时可不翻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下车引之 人皆吊之 其邻人之父亦云
3、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 • • • •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可以为师矣 啮沙为坎穴
六、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 (们)”。)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 • • • •
折其髀 其子曰 大亡其财 其此之谓乎 其不善者而改之
7、故:温故而知新 此独以跛之故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8、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 为介词,“之”为代词,指“在这几个 同行的人中间”。
• • • •
9、时: 元方时年七岁 学而时习之 10、富:宋有富人 家富良马
二、以 1. 用作介词:译为“凭、靠”。 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相当于 “而”。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可以为师矣: 以数万计: 此独以跛之故: 仁以为己任:
三、而
1、表并列,可译为“又”“和”“并且”“一边,一 边”“或不译。 2、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有先后关系) 3、表转折,可译为“却”“但”“但是”“可 是”“然而”等。 4、表修饰,可译为“着”“地”,或不译。(“而” 连接的主要是状语和中心语。)而: 暮而果大亡其财 • 丁壮者引弦而战: • 堕而折其髀 • 学而时习之 • 相委而去 • 人不知而不愠 • 而疑邻人之父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常考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用在动词后面)可代人、事、物,译为“它、她、他(们)、这件事”例:操蛇之神闻之执策而临之公与之乘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予尝求古仁仁之心。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水路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甚矣,汝之不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附着在一个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动词的后边)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宾语+之+谓语)例:②何陋之有?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马之千里者3.动词,(前面是人名或人称代词,后面是一个地名)“往”,“到......去”例:辍耕之垄上4. 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例: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战演练: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何陋之有?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公将鼓之。

⑥辍耕之垄上。

⑦怅恨久之。

⑧具答之。

⑨亲戚畔之。

⑩马之千里者。

中考链接: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B.不闻天子之诏C.介冑之士不拜D.乏绝之处见水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的是哪一项()例句:即焚之,又钞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送孟浩然之广陵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春冬之时(二)【而】1. 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而且”“又”或不译(连接的两项无主次、前后之分,可互换位置)例:溪深而鱼肥。

蔚然而深秀者2)表顺承,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水落而石出者3)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青岛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虚词复习

青岛七年级上册文言实虚词复习
温故而知新 此独以跛之故
9、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 为介词,“之”为代词,指“在这几个 同行的人中间”。
• 10、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 元方时年七岁 • 学而时习之 • 11、富:宋有富人 家富良马
• 12、亡:暮而大亡其财 马无故亡而入胡
• • • • • • • • • •
15、词性活用: 鞭:鞭数十,驱之别院。 故:温故而知新 仁:仁以为己任 低: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 雨:天雨墙坏 近:近塞之人 富:家富良马 善:有善术者 智:其家甚智其子
• • • • • • • •
16、通假字 项为之强 不亦说乎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一切乌有 裁如星点 尊君在不
• 17、重点字词 •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 拟作: 。 于: 。 • 徐喷以烟 盖一癞虾蟆 方出神 。 • 使与台齐 定神细视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是知也 • 择其善者而从之 士不可以不弘毅: • 无何 危楼: • 往来屑屑 • 或凭或立 不一状 俄而
• • • • • • • • • • •
3、而: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暮而果大亡其财 丁壮者引弦而战: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堕而折其髀 学而时习之 相委而去 人不知而不愠 而疑邻人之父 任重而道远
• 4、然: • 忽有庞然大物 •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 • 果然鹤也 • 然数年恒不一见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虚词 复习(人教版)
青岛侯老师
: • 昂首观之: •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 下车引之 • 人皆吊之 • 其邻人之父亦云
• 2、以: • 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 • 可以为师矣: • 以数万计: • 此独以跛之故: • 仁以为己任:

七上语文虚词练习题答案

七上语文虚词练习题答案

七上语文虚词练习题答案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虚词的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虚词虽然不像实词那样具有明确的词义,但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限定等作用,是构成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下是一些七年级上册语文虚词练习题的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一、选择题1. 下面句子中“虽然”一词用得恰当的是(B)A. 虽然他很努力,但成绩仍然不理想。

B. 虽然天气很冷,但他还是坚持晨跑。

C. 虽然他很聪明,但这次考试却考砸了。

2. “因为”和“所以”通常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下列句子使用正确的是(A)A. 因为他很努力,所以他的成绩很好。

B. 因为所以,他的成绩很好。

3. “如果”和“就”是条件句中常用的虚词,下列句子使用正确的是(C)A. 如果你来,我就去。

B. 如果你不来,我就去。

C. 如果你来,我就和你一起去。

二、填空题1. 他(虽然)很努力,但是成绩还是不理想。

2. (因为)他没有认真复习,(所以)这次考试没有考好。

3. (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就)去公园玩。

三、改错题1. 原句:虽然他很聪明,但是这次考试却考砸了。

改后:虽然他很聪明,但是这次考试却考砸了。

(原句使用正确)2. 原句:因为所以,他的成绩很好。

改后:因为他很努力,所以他的成绩很好。

3. 原句:如果你来,我就去。

改后:如果你来,我就和你一起去。

四、翻译题1. 虽然他很年轻,但他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了。

翻译:Although he is very young, he is already an experienced teacher.2. 因为明天是周末,所以我们打算去郊游。

翻译:Because tomorrow is the weekend, we plan to go on an outing.3. 如果天气好,我们就去海边。

翻译:If the weather is good, we will go to the seaside.希望以上答案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初一文言文虚词复习练习

初一文言文虚词复习练习

“之”字用法的复习练习巩固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一)之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 属予作文以记之3.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4.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6.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7.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8.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10. 技经肯綮之未尝11. 宋何罪之有1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3. 公将鼓之14.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15.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6.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专题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专题练习

虚词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来自之】(11分) 下车引之:__4__,__代__词:动词+之 学而时习之:_4__,__代__词_ :动词+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4__,__代__词_ :动词+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__4_,__代___词:动词+之 夫君子之行:___5_,__助__词“的”:之+名词, 复投之:__4__,__代__词:动词+之
3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从__隧___道__(___名__作___状_ ) 39、止露尻尾:___通___“__只___”______ 40、屠自后断其股:__大___腿__(___古__今___异__义)
41、乃悟前狼假寐:____才__(___一__词___多__义_ ) 42、盖以诱敌:__原__来___是__________
实词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1、与儿女讲论文义:__子___侄__辈___(__古___今__异义)
2、俄而雪骤:____一___会__儿________ 3、陈太丘与友期行:___约__定____________ 4、太丘舍去:__丢___下___舍___弃______ 5、太丘舍去:__离__开___(__古___今__异___义) 6、去后乃至:__才__(___一__词___多__义___) 7、下车引之:__拉__(___一__词___多__义___) 8、元方入门不顾:_回__头___(__一___词__多___义_ )
9、有朋自远方来:____从___(__一___词__多___义) 10、人不知而不愠:___生__气____________ 11、吾日三省吾身:___每__天___(__名___词__做__ 状语)
1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以___…__…__为___乐__(___意_ 动用法) 13、饭疏食:_吃___(__名___词__作___动__词_ ) 14、饮水:___冷__水___(__古___今__异__ 义)

人教版语文七上文言文实虚词复习试题

人教版语文七上文言文实虚词复习试题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实虚词积累总课时___时间_____周次_____星期____审核:七年级语文集备组教学目标:积累实虚词,便于以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文言文。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解释黑体字:一、《童趣》余1()忆童稚2()时,能张目3()对日,明察秋毫4()。

见藐小5()之6()物,必7()细察其8()纹理9()。

故10()时11()有物外之趣12()。

夏蚊成雷,私13()拟作14()群鹤舞于15()空中。

心之所向,则16()或17()千或百,果然18()鹤也;昂首19()观之20(),项21()为22()之23()强24()。

又留蚊于25()素26()帐中,徐27()喷以28()烟,使之29()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30(作……观:),果31()如32()鹤唳33()云端,为之怡然称快34()。

余35()常于36()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37()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38(以……为……:),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39()。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40(),兴41()正浓,忽有庞然42()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43()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44()吞。

余45()年幼,方46()出神,不觉呀然47()一惊。

神定,捉蛤蟆,鞭48()数十,驱49()之50()别院。

答案:1我 2年幼 3瞪大眼睛 4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5微小 6的 7一定 8代事物 9物体面上的花纹或线条10所以 11经常 12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3自己14比作 15在 16就 17或者 18果真、的确 19抬头 20代指群鹤舞于空中的景象 21颈、脖颈 22因为 23代长久观看群鹤舞于空中这一动作 24通“僵”,僵硬 25在 26白色27慢慢地 28用 29代蚊子 30当做……来看 31果真、的确32像 33鸟鸣 34愉快地称痛快 35我 36在 37代自己的 38把……当做、看做 39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40代两只虫子在草里相斗 41兴致 42高大的样子 43原来是 44被 45我 46正 47吃惊的样子48动词,用鞭子打 49驱赶 50指蛤蟆二、《<论语>十则》(一)子1()曰:“学2()而时3()习4()之5(),不亦6()说7()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8(),不亦君子乎?”(二)曾子曰:“吾9()日10()三省11()吾身。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分类复习系列(文言虚词+作文训练)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分类复习系列(文言虚词+作文训练)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知识点分类复习一、文言文虚词《咏雪》【而】1、俄而(助词,凑足音节,没有实义)【之】1、左将军王凝之(人名)《陈太丘与友期行》【而】1、相委而去(表顺承)【之】1、下车引之(代词,他,元方)《论语》十二章【而】1、学而时习之(顺承)2、人不知而不愠(转折,却)3、为人谋而不忠乎(转折)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转折)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表修饰)6、温故而知新(顺承)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折,却)8、屈肱而枕之(修饰)9、不义而富且贵修饰)1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承)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并列)【之】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学问和事业,仁德)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善者,不善者)【其】1、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他的)2、乐亦在其中矣(代词,其中,那里面)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他们,那几个人)4、仁亦在其中矣(代词,这,那)5、人不堪其忧(代词,那种)【以】1、可以为师矣(凭借)【于】1、于我如浮云(介词,对,对于)《诫子书》【之】1、夫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以】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用来,拿来)《狼》【以】1、投以骨(把)2、以刀劈狼首(用)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4、盖以诱敌(用来)【而】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转折,可是)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转折,可是)3、而顷刻两毙(转折,可是)【之】1、久之(助词,凑足音节)2、又数刀毙之(代词,它)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取独)【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狼,它们)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积薪)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代狼)5、一狼洞其中(代词,积薪)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屠户)7、屠自后断其股(代词,狼)【乃】1、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2、其一犬坐于前(在)3、乃悟前狼假寐(才)《穿井得一人》【之】1、宋之丁氏(的)2、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件事)3、国人道之(代词,这件事)4、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这件事)6、得一人之使(的)7、求闻之若此(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而】1、家无井而出溉汲(因果)2、有闻而传之者(顺承)【其】1、及其家穿井(代词,他)【于】1、非得一人于井中(在)2、闻之于宋君(介词,被)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杞人忧天》【之】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助词,取独)2、因往晓之(代词,他)3、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的)4、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代词,他)【其】1、奈何忧其坏(代词,地)2、其人舍然大喜(代词,那二、作文训练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这是写作的源泉。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虚词七上虚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虚词七上虚

1.请指出以下各句中“之”的意义。

故有物外之趣助,的知之知之代,代事物心之所向助,不使其妻皓之妻助,的学而之代,代所学的知是吾之所从助,不便之代,代木板至之市,到⋯⋯去之院代,代蛤蟆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代仰头之代,代“群舞空”的情形复投之代,代骨春冬之助,的以搏之代,代子方虫其虫旧曾有之助,无意登之代,代木塔之代,代“仰头之”的作塔之因2.指出以下各句中“其”的意。

藐小微物必察其理它的常蹲其身其善者而从之他的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自己的其自舟中于水他的遽契其舟他的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使其冲烟它神游此中想象中的山林其千二百里其喙有它的密使其妻皓之妻他的其虫旧曾有之那,那个患其塔个匠如其言他,指皓人履其板人皆伏其精他,指皓恐前后受其它主薪此中麦其一犬坐于前此中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屠夫屠自后断其股狼的3.请指出以下各句中“而”的用法或意义。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承接连词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而忘操之转折连词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拔山倒树而来修饰连词学而时习之承接连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承接连词狼亦黠矣,而瞬时两毙转折连词4.请指出以下各句中“于”的意义。

于土墙凹凸处在又留蚊于素帐中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到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在何有于我哉对5.请指出以下各句中“以”的意义。

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用何不试之以足用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用岁以大穰由于乃以瓦布之用贻以金钗用可以为师矣依赖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依赖是以谓之‘文’也由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依照投以骨用以刀劈狼首意图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来盖以诱敌用来助词,的自己的那承接连词承接连词转折连词在。

级上册文言虚词复习

级上册文言虚词复习
七年级上册文言虚词汇总表
之[
代词,他〔们〕、她〔们〕、它〔们〕这、这种、这些
闻之笑曰 沿河求之 一老河兵闻之 求之下流人皆吊之元方下车引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助词:的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然则天下之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此独以跛之故
动词:去、往
不译、无义〔助词〕
助词,倒装标志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湮于沙上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果得于数里外

求石兽于水中 当求之于上流




于我如浮云

因为

表因果关系

代词,它〔他、她〕,它〔他、她〕们
不知其旨 其反激之力 如其言 其子曰,其邻人之父亦云
那、那里、其中的
但是其一,不知其二
大概
其此之谓乎
表期望、命令或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
这其家Βιβλιοθήκη 智其子人不堪其忧难道以
因为
此独以跛之故
凭借
可以为师矣

用来〔表目的〕

认为
以为顺流下矣
以致
成为


按照<根据>

给、替、向、对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了、为着
因为、由于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表反问或感叹的语气词,"呢"
做动词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形成〕

以为,认为
众服为确论
成为
此何遽不为福乎?可以为师矣
作为
做、接受

表并列关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中考复习七上虚词整理

中考复习七上虚词整理

七年级上册14个虚词整理《咏雪》1.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2.下车引之,《论语》十二章3.学而时习之,4.曲肱而枕之,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择其善者而从,8.其不善者而改之。

《诫子书》9.夫君子之行,《穿井得一人》10.宋之丁氏,11.有闻而传之者12.国人道之,13.闻之于宋君。

14.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15.得一人之使,16.求闻之若此,《杞人忧天》1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18.因往晓之,19.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20.晓之者曰:21.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1.人不堪其忧,2.回也不改其乐。

3.乐亦在其中矣。

4.择其善者而从之,5.其不善者而改之。

6.仁在其中矣。

《诫子书》《狼》7.恐前后受其敌。

8.场主积薪其中,9.屠乃奔倚其下,10.其一犬坐于前。

11.一狼洞其中,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3.屠自后断其股,《穿井得一人》14.及其家穿井,《杞人忧天》15.其人曰:16.奈何忧其坏?”17.其人舍然大喜,《咏雪》1.俄而雪骤,《陈太丘与友期行》2.相委而去《论语》十二章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为人谋而不忠乎?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8.三十而立,9.四十而不惑,10.五十而知天命,11.六十而耳顺,12.七十而从心所欲,1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5.学而不思则罔,16.思而不学则殆。

17.曲肱而枕之,18.不义而富且贵,19.择其善者而从之,20.其不善者而改之。

”21.博学而笃志,22.切问而近思,《诫子书》《狼》23.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穿井得一人》26.家无井而出溉汲,27.有闻而传之者:《杞人忧天》《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诫子书》2.静以修身,3.俭以养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复习训练一、文言虚词(一)之其而于以为1.“之”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①用作代词,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如:楚王闻之之:代词,这件事。

②用作结构助词,的;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辅助音节,没有实义。

如:齐之习辞者也之:助词,的;西蜀之去南海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③用作动词,到、去。

如:吾欲之南海之:动词,到。

从“之”的三种词性及功能来看,可归纳出如下口诀:之字用法辨仔细,词性三类要熟记。

一作代词用途广,代人代事代自己。

二作助词最复杂,十有八九不翻译。

结构助词译作“的”,宾语前置作标志。

后置定语作标志,这种用法可不译。

主谓之间无实义,凑足音节表语气。

三作动词好处理,译作“到、往”最相宜。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

①子将安之()②犹恶子之声③有闻而传之者()④得一人之使⑤吾欲辱之()⑥诸儿竞走取之⑦人问之()⑧蜀之鄙⑨人之立志()⑩吾欲之南海2.“其”的用法大致有:①用作代词,它(它们)的、他(他们)的、她(她们)的;其中(的);自己的,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如:其反激之力其:代词,它的;其一贫,其一富其:其中。

②用作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

①问其故()②及其家穿井③为其来()④其实味不同⑤其一贫,其一富()⑥但知其一⑦及其日中如探汤()⑧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而”的用法大致有:“而”一般在句中作连词用,可表示并列、递进、承接(顺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如: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而:表并列,可不译;而日中时近也而:但是,表转折。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或意义。

①而日中时远也()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家无井而出溉汲()④有闻而传之者()⑤过王而行()⑥树在道旁而多子()⑦火在熨斗中而柄热()⑧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⑨子何恃而往()4.“于”的用法大致有“于”在句中作介词,有“在”“向”“到”“从”“对”“比”“由于”“被”“给”等意思。

如:令民生长于齐不盗于:在。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

①闻之于宋君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③非得一人于井中④生于淮北则为枳⑤贫者语于富者曰⑥求石兽于水中⑦湮于沙上⑧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⑨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⑩山门圮于河5.“以”的用法大致有:①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方式,有“拿”“用”“把”“从”“凭借”“”“因为”等意思。

如:以日初出远以:以为,认为。

②作连词用,表目的,有“来”的意思;表结果,有“以致”的意思。

③单用或与“为”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为”或“认为”。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

①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以故东徙()③何以也()④以告富者()⑤以为顺流下矣()6.“为”的用法大致有:①用作介词,读“Wèi”,可译为“给”“被”“替”“向”“对”“为了”“因为”等。

如: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

②作动词用,读“Wéi”,有“做”“成为”“以为”“认为”等意;或表判断,相当于“是”。

如: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为:成为。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

①知为国器()②众服为确论③愿为市鞍()④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⑤孰为汝多知乎()⑥何为者也⑦橘生淮南则为橘()⑧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⑨为其来也()⑩以为顺流下矣7.“者”的用法有:①作代词,与其他词组合成短语,可代人代事,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

如: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者:……的(事物)。

②语气助词,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可不译。

③附在时间词后面,起区别事物类别的作用,可不译。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者”的意义。

①齐之习辞者也()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何为者也()④缚者何为者也⑤所以然者何()⑥富者有惭色⑦有闻而传之者()⑧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⑨贫者语于富者曰()⑩贫者自南海还(二)另有乎、也、矣、焉、耶、哉等语气助词也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虚词,可根据具体语境揣摩其所表达的语气。

1.“乎”的用法主要有:①表疑问,相当于“吗”。

②表推测、商榷,相当于“吗”“吧”。

③表感叹、呼唤,相当于“啊”“呢”等。

④表反问,相当于“吗”“呢”。

请指出“乎”字在句中的意义。

①孰为汝多知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齐人固善盗乎()④不亦傎乎()⑤不更傎乎()2.“也”的用法有:①用在句尾,表判断,翻译时可在句中加一个判断词“是”。

②用在句尾,表疑问、陈述或感叹语气。

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请指出各句中“也”的意义。

①左将军王凝之妻也()②孔子不能决也③圣人非所与熙也()④齐之习辞者也⑤何以也()⑥为其来也⑦何为者也()⑧齐人也⑨犹未能也()⑩水土异也3.“矣”的用法主要有:①用陈述句尾,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当于“了”。

②用在感叹句未,加强感叹语气。

请指出“矣”字在句中的意义。

①子能更鸣,可矣()②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③以为顺流下矣()④遂反溯流逆上矣⑤吾一瓶一钵足矣()4.“焉”的用法主要有:①作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用在句尾,表陈述语气,相当于“啦”“了”等,也可不译。

②作指示代词,相当于“之”或“于是”;作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哪里”等。

请指出“焉”字在句中的意义。

①寡人反取病焉()②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③二石兽并沉焉()5.“耶”的用法:①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等。

请指出“耶”字在句中的意义。

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6.“哉”的用法:①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②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

请指出“哉”字在句中的意义。

①固不如蜀鄙之僧哉()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①止得襦痫()②对镜帖花黄③火伴皆惊忙()④缚者曷为者也⑤孰为汝多知乎()⑥圣人非所与熙⑦不亦傎乎()2.一词多义①闻: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②使:得一人之使()晏子使楚③寻:寻作复裈()寻十余里④辞:齐之习辞者也()旦辞爷娘去⑤故:故不须耳()以故东徙3.古今异义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今义:及其日中如探汤汤古义:()今义:丁氏对曰对古义:()今义:何坐坐古义:()今义:寡人反取病焉病古义:()今义:诸儿竞走取之走古义:()今义:蜀之鄙有二僧鄙古义:()今义:愿为市鞍马市古义:()今义:阅十余岁阅古义:()今义:盖石性坚重盖古义:()今义: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古义:()今义: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古义:()今义:晏子避席对曰席古义:()今义:齐人固善盗乎固古义:()今义: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买古义:()今义:令康伯捉熨斗捉古义:()今义:临河干干古义:()今义:子将安之子古义:()今义:4.词类活用孔子东游东:闻之于宋君闻:吏二缚一人诣王二:母甚异之异:三、特殊句式翻译下列文言语句,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句意补充完整或重新排列语序。

以告富者:子将安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何以也:何坐:何为者也:白雪纷纷何所似: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孔子不能决也:吏二缚一人诣王:缚者曷为者也:圣人非所与熙也:知为国器:文言文综合训练答案一、(一)1.①动词,到②助词,的③代词,这件事④助词,的⑤代词,指晏子⑥代词,李子孙⑦代词,王戎⑧助词,的⑨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⑩动词,去2.①代词,他们②代词,他③代词,他④代词,它的⑤副词,其中⑥副词,其中⑦代词,它⑧代词,他3.①表转折②表并列③表承接④表递进⑤表修饰⑥表转折⑦表承接⑧表转折⑨表修饰4.①向、对②向③从④在⑤对⑥从⑦在⑧在⑨在⑩被5.5.①认为②因为③用④把⑤与“为”连用,以为6.6.①成为②以为③替④是⑤认为⑥做、干⑦是⑧被⑨相当于“于”,当,在⑩与“为”连用,认为,以为7.7.①……的人②……的东西③……的人④……的人⑤……的现象⑥……的和尚⑦……的人⑧……的和尚⑨……的和尚⑩……的和尚(二)1.①表反问②表感叹,有嘲讽之意③表推测④表感叹⑤表感叹2.①表判断②表陈述③表感叹语气④表判断⑤表疑问语气⑥表语气的停顿⑦表疑问⑧表判断⑨表感叹⑩表陈述3.①表陈述语气②表感叹语气③陈述语气④陈述语气⑤陈述语气4.①语气助词,啦②用在陈述句后,加强语气③语气助词,可不译5.①语气助词,表疑问,吗6.①表反问语气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二、1.①“止”通“只”②“帖”通“贴”③“火”通“伙”④“曷”通“何”⑤“为”通“谓”,“知”通“智”⑥“熙”通“嬉”⑦“傎”通“癫”2.①听到;使听见②劳动力;出使③过些日子;寻找④辞令,言辞;告别⑤所以;缘故,原因3.距离;往,到热水;煮东西的汁液回答;正确犯罪;坐下辱;疾病跑;行走边远的地方;粗俗,低下买;做买卖的地方经历;看表原因,原来;盖子难道,反而;看两名;数词坐具;席子本来;坚牢租,雇;购买拿;抓,逮水边;干枯,干燥对男子的尊称;儿子4.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方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见二:数词用作数量词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三、1.把(这件事)告诉富和尚2.您打算到哪里(安家)3.宋君让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4.用什么(办法)5.犯了什么(罪)6.干什么的7.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8.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9.孔子不能判定(谁是谁非)10.两(名)小官吏绑着一人到楚王面前来11.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12.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13.知道(他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