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新课标

高中政治新课标

第一部分前言

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中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

本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注重尽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XX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全部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课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必修课程

思想政治(Ⅰ)经济与生活

思想政治(Ⅱ)政治与生活

思想政治(Ⅲ)文化与生活

思想政治(Ⅳ)生活与哲学

选修课程

走近经济学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

现代社会与伦理冲突

思维与创新

西方国家形式与国际组织专题

生活中的法律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习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将成人的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分类目标

知识

O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XX政治、先进文化的常识。

O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O进一步理解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规X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O学会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要求、自主规划人生的相关知识。

能力

O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潮,以及伦理和人生问题,具有辨识、判断的理性思维能力。

O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重要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敏锐洞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O立足于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高主动参与的能力。

O着眼于未来的创业生活,培养自主学习、选择、探究的能力,学习、生活有计划性、创造性、超前性。O提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依法做事、依法律己的能力。

O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O理解个人的生命及人生价值,在个人关切与社会进步、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体验中,维护人格尊严,思考怎样才能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作为未来成功人士,在中学阶段就必须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O热爱生活,亲近知识,向往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培养高尚、丰富的生活情趣。

O对宇宙和一切未知世界具有好奇心,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注意观察生活,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O在勤奋学习、认真做事中磨砺意志,对个人发展抱有进取信心,对未来职业选择抱有恰当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O关注现代社会的变化,自觉遵循和维护社会秩序,积极思考、主动表达,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健全的公民意识,培养合作意识。

O对祖国和人类社会进步抱有乐观态度,在尊重和理解各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感。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

思想政治(Ⅰ)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使学生知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市场经济的特点,了解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懂得诚信的价值,增强规则意识,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

思想政治(Ⅱ)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识发展XX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体会生活中依法行使XX选举、XX决策、XX管理、XX监督权利的意义、途径和方式;理解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对于中国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

思想政治(Ⅲ)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关注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使他们能够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华;辨析当前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懂得文化传承和文化交融对于文化创新的作用;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和鉴别能力,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开放意识的同时,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思想政治(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使学生学会用哲学原理和方法,思考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理性地规划生活道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

二、选修课程

(一)走近经济学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经济学不断丰富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不同,经济学面对的问题、研究任务有所不同,经济学的理论争论也从未停息过。以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演进为线索,结合不同时期一些经济学家的学术经历,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争论,评析他们的经济学说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有利于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学,做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经济学家的理论,有助于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精髓,把握当代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的经济学家

1.1简述斯密的生平及学术经历,阐释他提出“看不见的手”和“国家守夜人”作用的思想。

1.2了解李嘉图成长为经济学家的经历,评述其有关国际贸易中的比较成本理论观点。

1.3简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主要过程,认识马克思阐明“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1.4叙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生涯和友谊,理解《资本论》的问世是他们共同心血的结晶。

2、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的经济学家

2.1引述实例,表明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标志着传统经济学的终结。

2.2列举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史料,印证列宁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

2.3评析“罗斯福新政”在经济活动方面重要的成功事例。

2.4解释“凯恩斯革命”的涵义,知道凯恩斯经济学说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开始。

3、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时期的经济学家

3.1分析西方经济学家提出“马克思的降世”的言论,揭示他们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原因。.3.2点评弗里德曼与凯恩斯经济学的交锋,说明他的学术观点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3.2解释加尔布雷思为什么享有“畅销书作者”的声誉。

3.3引述阿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观点,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与发展。4、享誉当今时代的经济学家

4.1评述萨缪尔逊的《经济学》风靡世界半个世纪之久的原因。

4.2结合诺斯的学术经历,概述他研究的两个“基本经济学原理”。

4.3评析卢卡斯对经济学的看法。

4.4了解斯蒂格利茨的学术和实践经历,评述他的主要观点在经济学原理上的革命意义。

[活动建议]

1、选择两位有世界影响的经济学家,如斯密和凯恩斯,从个人经历、所处时代、主要贡献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对其学术观点进行评析。

2、以“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选为千年思想家”为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一期纪念板报或展板。

3、以“经济学是什么”为题,尝试运用一些经济学家常用的词汇或术语,进行一次讨论。

4、确定一个当前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股份公司、证券交易等,看经济学家是怎样解释或说明它们的由来和意义

5、以“科技进步对经济学的影响”为题,邀请有关专家,举办一场讲座.

6、针对一个有重大影响的经济事件,如“亚洲金融风暴”,共同收集、整理各方资料和评论,就其发生的缘由,归纳几条见解。

7、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处处有经济,然后让他们把所举的例子归纳,得出生产现象、分配现象、交换现象、消费现象等都是经济现象

8、让学生参加农场劳动、学校义务劳动,体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现象。

9、让学生讨论:假如有10万元,你准备怎样投资?说明你投资的理由。

10、让学生自己去银行存钱、取钱;搞模拟股市,让学生买股票等活动。

11、选读一些经济学书籍,如《经济学家》、《经济论坛》等。

12、可能的话,可以请学生家长来校作有关经济方面的演讲。

13、让每个学生收集至少三个经济学术语并加以解释,全班交流。

(二)西方国家形式与国际组织专题

从我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是我国政治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提倡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明确主X。因此,着眼于“三个面向”,较为具体地了解当代西方主要国家形式的特点和问题,了解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角色的国际组织,有助于拓展政治视野,提高比较和鉴别能力,培养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

1、形式迥异的国家和日益增多的国际组织

1.1比较XXXX制、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的区别,说明政体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明确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1.2比较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区别,理解国家形式既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又包括国家结构形式。

1.3引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资料,归纳国际组织的类型,说明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日益重要的作用。

2、英国:“君主立宪制”与“议会之母”

2.1简述英国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的缘由,评述英王在国家生活中的表现,明确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2.2分析英国政党竞选的规则,归纳英国内阁的构成及主要职权,说明英国责任内阁的作用。

3、美国:“联邦制”与“三权分立”

3.1简述美国总统的职权,解释美国被认为“开创了总统制先河”的缘由。解析美国政府、议会、法院之间的关系,明确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

3.2解析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归纳美国实行联邦制的特点。

3.3评述“驴象之争”的典故,结合实例,概括美国两党制的特点和问题。

4、法国:独特的“半总统制”

4.1解析法国总统的职权及其与内阁的关系,比较法国总统制与美国总统制的异同。

4.2简述法国议会的构成、职权,比较法国议会与英国议会的区别。

5、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5.1列举联合国的活动资料,引述联合国宪章对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规定,了解联合国的主要机构,说明联合国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5.2解析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缘由,说明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角色和作用。

6、欧洲联盟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6.1到归纳文化、历史和地域等因素,理解欧盟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6.2概述欧元、欧洲议会的诞生,以及欧洲联盟有关机构的设置,解析欧洲联盟的性质,探讨其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6.3收集东盟近年来的活动资料,说明其促进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纽带作用。

7、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与国际红十字会

7.1收集奥运会的有关资料,了解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基本职能,评述体育与综合国力的关系。7.2解析国际红十字会的会标,理解其作为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

[活动建议]

1、选择当前西方国家发生的某一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收集并采用相关报道,对其政体运行的问题进行讨论。

2、以某西方国家的国家形式为例,结合历史教学的内容,并自行汇集、整理相关资料,共同探究其文化渊源。

3、以探讨“三权分立”的利弊为题,针对其现实表现,举办一场辩论会。

4、以“多极化考验联合国”为题,针对一个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收集有关报道,评析联合国的作为和作用.

5、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按不同类别,汇集中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东南亚政治联盟、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中的活动资料,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题,举办一个展览。

6、收集有关资料,撰写小论文,评析欧洲联盟在国际事务“用一个声音讲话”的追求和意义。

7、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的形式,收集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的、变化较大的,与中国有密切联系的国际组织(重要的要知道其英文缩写),归纳其所属类型和具体作用。

关于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计划5篇

关于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计划5篇 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我们要养成做工作计划的习惯,日后做事都按这个工作计划流程来走,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增强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详读教材,记忆和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改变教学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给予学生以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和空间。 3、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把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效结合,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精选习题,避免陷入题海中。 4、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的知识落实作为主渠道,及时进行小结、单元过关和月结。 5、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一定的提升。 三、高三第二学期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文科学生总体水平不是很好,优生与差生相差很大,且拔尖人才又少。今年升级考就是说明了这一问题。所以既要抓重点又是照顾全体。 2、缺乏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深入研究。在政治课的课程标准中有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明确要求,如识记、理解和运用。在考试说明中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 3、忽视课本,依赖资料。课本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有完整的体系和逻辑。我们在高三教学和复习中总是抛弃课本而按照资料

来进行,舍本求末,学生对于知识没有系统性的把握和理解。 4、缺乏对学生学习和复习策略的指导。我们的教学仍停留在我讲你听,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上,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和复习的指导,如何做,应该怎样做。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和方向性,教师辛苦,学生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5、课本知识与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空泛。表现在理论联系热点、重点问题时只是点到为止,泛泛而谈,没有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从一个切口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所谓讲题也只是就题讲题,就答案讲答案,所谓学生掌握就是记住,面对新的问题仍然无从下手 四、教学要求 1、学习《课程标准》,并且结合《课程标准》中的识记、理解、运用的不同层次的基本要求,准确地贯彻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特点。 2、要充分利用有限课时,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重点突出,难点讲透。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各种形象、直观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3、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获得结论。同时做好后进生的较换工作。 5、在认真学习、备课、讲课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有关教研活动,互相学习,有意识地捕捉教学和教育的信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关于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三十五班是一个应届班,共有66人,从上学期考试情况看,学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新课标研制工作的依据和要求 (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总之,体现德育课程的性质要求,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的教学特点,是整个研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的因素。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四、课程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一)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三)整合课程内容的原则

特点: 内容选择: 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 组织方式: 只遵循理论逻辑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 (四)确立必修课程总体框架的思路。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内容目标的灵魂。 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特点: 1、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2、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新的要求。 3、有利于建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框架,更好地体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4、贯彻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初中: 强调成长历程: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建构的基础。 倡导综合方式: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的整合。 (五)确定必修课各模块框架的思路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框架设计思路: 特点: 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方案,一个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支撑的方案;一个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的方案。 思想政治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了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途径和方式;

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

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 第一篇: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 新课标学习体会 本次新课标的结构变为六个部分,分别是: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四、课程内容; 五、学业质量; 六、实施建议; 其中,紧扣时代主题的课程内容是本次课标看点之一。党的十九大后,在之前修订基础上,结合各学科性质和学生年龄特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之中,主要新充实和强化了五个方面。一是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二是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四是强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五是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感悟和弘扬劳模精神。 其次,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是本次课标另外一个看点。新课标课程内容的整合,依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先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提炼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然后依据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每个核心素养要素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与课程整合的内容,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贯彻“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每个素养要素都存在于每个课程模块的内容之中。每个课程模块的内容都包含全部素养要素的相关意义。课程模块的内容本身并不具有划分素养水平的意义。

看点三: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所谓活动型学科课程,既秉持“活动课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包括学生的经验、学生的关切、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的过程等;又坚持“学科课程”以学科内容为本位,包括“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等。活动型的课程塑造,不意味着改变其学科课程的属性,也不意味着赋予其活动课程的内涵,实质上是课程类型的创新。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关键在于“议题”的确定。所谓“议题”,既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整合性、开放性、思辨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它与课程内容浑然一体,并贯穿教学全程,从而使“活动”设计成为承载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 看点四:制定学业质量标准;作为本次修订课标新增设的环节,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第二篇: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心得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政治学科组 王秀平 高中统一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也如春种秋收一样,没有精耕细作,就不会有喜人的收成。结合这两年多的具体实践,我粗浅的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改倡导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教师只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加以引导,有时鼓励学生提问。为此,我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次课程改革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省作为全国首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市之一,本人是新课改的参与者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认为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有了很大变化。现将新旧《课标》从课程性质、指导思想、结构体系、课程框架、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七个方面作一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的理念,从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把握到今天更为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转变。 一.课程性质比较,旧《课标》在序言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注:划线部分为新增要求)它与与“思想政治课”的提法明显有了区分。 二、指导思想比较 旧《课标》的指导思想不够突出,新《课标》则明确提出了以下五个基本理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综观五个基本理念不难发现,它对于我国政治学科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不仅涉及了课程改革的一般问题,如对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基本定位和普遍导向;而且涉及了政治课程改革的具体问题和学科策略。例如(3):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意味着打破了过去学科知识的体系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为以生活为主题的系统联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这些既涉及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如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涉及了教师的教学方式问题,如倡导教师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充满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既涉及了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传统问题,如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优良传统.又涉及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问题,鲜明地凸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如高度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和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各种生活关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同时,还涉及了政治课必须面对的更富挑战的问题:如在“应试教育”影响至深的背景下,如何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既能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又能考查他们的思想变化过程,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新课程标准容框架的比较(如下图) 思想政治 1 (经济生活)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结合的教育原则,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按照新课标要求,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概括为: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觉悟为目的。 一、以材料为依据 材料进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所以选择的材料要典型,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而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媒体为手段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时,学生例举了社会上已曝光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肯得鸡快餐苏丹红、敌敌胃火腿等一系列假冒伪劣产品的事件,在学生例举了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收看课前从网上下载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法庭审判一案,当画面上出现因食用劣质奶粉,造成许多婴儿患病甚至死亡,而当地工商部门的有关领导却徇私舞弊,向上级部门隐瞒事情真相,同学们都震惊万分,义愤填膺,也真正认识到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复杂又庞大的系统协调有序地运行,必须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多媒体教学应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例如在讲到“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预先布置学生课外自学,查找资料,设想方案:2008年以前,国家为什么提高了银行存贷款的利息率?银行利息率为什么会变化?2008年以来,我国银行的利息率先后下调过几次?为什么利息率下调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的流通量?假设你有一笔闲钱,在利息率教高的情况下,你会多存还是少存?在利息率较低的情况下,你又会怎样安排?比较一下,哪种情况下人们留在身边可以直接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量多一些?课堂上老师组织同学们交流调查,整理出基本论点,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具体的数据说明自己的论点,对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了充分地认识。当然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这一切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四、以知识为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

高中政治新课标

高中政治新课标 第一部分前言 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中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 本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注重尽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全部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课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22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22 一、总述2022年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是普通高中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未来的政治课程中,将围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 会主义道德,弘扬中国的光荣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加 强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实践能力。 二、政治课程标准2022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套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以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情,融入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3)中国的光荣传统。中国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全民族的精神支柱。 2、政治课程的目标政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 治理论素养和政治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尊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光荣传统,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总结2022年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将围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弘扬中国的光荣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加强学生的 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弘扬中国的光荣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政治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14篇)

高中政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高中政治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政治新课标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新课标心得体会篇1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就本次培训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一、提高了对课程改革的认识 通过学习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把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转变为如何获得技能,就如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个观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观念的引导,在今后课程改革中尽管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挫折,但我会去探索、解决,而不是躲避,因为希望就在前面! 二、进一步更新了教学理念 此次学习使我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更新,为我开辟了新视野,使我改正并更新了头脑中原有的死板的教学思想的观念。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以前那种传统教育教学的师生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开始,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沉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师道尊严的思想在课堂上令学生不敢多说不敢质疑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更新,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和

高中新课标政治必修1教材总体介绍

高中新课标政治必修1教材总体介绍 高中新课标政治必修1教材总体介绍 《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 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程── 其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其基本内容──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其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课程定位──整个大德育中的主导环节。 (1)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少而精、实用;反映时代的新思想、新论断。 (2)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 生一切;关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关切,适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 (3)建构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学科知识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觉悟服务。 (4)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材变教本为学本,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内化。 (5)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单纯以课堂为中心 的状况,强调实践环节,是课改的追求。要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 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在解决实践中遇到

的 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6)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评价主体、功能、目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较大改革。 课标是教材的依据,上述理念教材要体现。从大的方面说,教材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改革的方向,贯彻课标新理念。 1.教材结构的设计思路 总的来说,教材的逻辑结构按课程标准的顺序来构建。全书分为四个单元。 2.结构设计的总特点 (1)这一方案,力求以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为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 (2)这一方案,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这一方案,力求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控制教学总量。

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 小编也已为各位整理了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答记者问: 1.社会各界对修订普通高中课程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答: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二是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三是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 2.为确保课程修订达到预期目标,修订工作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

答: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中央有关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安全关。 二是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求。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不同领域人员的意见,重大问题向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三是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努力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四是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新课标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复习指南(标示★的为复习的运用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

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教育部于2004年3月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给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了全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强调对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改变了过去强调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新的课程标准在其每一细节中都渗透出对学生的生命的关怀。 (一)确立学生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和谐,倡导新的教育、学习、评价模式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养成了一种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为学习而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强化了学习的过程性,强调了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索,使得以往的枯燥的学习变成了一个个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生命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好得和学生的成长融合在了一起。 新的课程标准在讲到教学观时,认为教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并将这种过程升华,认为通过这种互动和交往,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共同列为对人的生命发展的一种关怀,而这种关怀更全面,更富有人性化。 在知识获取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和学生作为获取同样“新鲜”知识的“受众”,学生渴望获得与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而教师也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会和学生分享新的发现,达到一种共进、共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实现对“新鲜”知识的挖掘、发现。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就淡化了知识的简单传授与预设,学生通过研究,慢慢掌握知识生成过程的理念,而教师在其中既充当了学生这种理念形成的引导者,也可以成为这种理念形成的受益者。 在教育价值观上,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只片面强调学生学习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而新的课程理念确立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偏向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关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方式是多样的,渗透在教师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教育评价,教师要能够更好地

高中政治新课标知识图表

经济生活 总:高中思想政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生产什么)交换、消费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怎样生产)生产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什么舞台背景上生产)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为谁生产)分配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国内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国际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是什么) 共性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什么)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怎么看)(静态) 个性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么办)(动态) 含义 共性:哲学功能(第一、二、三课) 作用 生活与哲学辩证的唯物论(世界是什么)(第四、五课)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怎样认识物质世界)(第六课) 唯物的辩证法(物质世界是怎样的)(第七、八、九、十课) 个性:马哲 社会历史观(第十一课) 历史唯物主义 人生价值观(第十二课) 1

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产生:从商品交换到一般等价物 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 本质:一般等价物当前的收入(微观)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影响消费②居民收入水平未来收入预期(微观)职能如何看待水平因素(直接因素)居民收入差距(宏观)货币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树立正确如何获取③物价变动(重要因素)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金银铸币金钱观如何使用④消费观念(主观因素) 产生: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钱货两清消费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交易方式贷款消费 泛指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租赁消费 纸币发行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发展纸币发行中的问题: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消费类型消费对象 外汇:包括外币、外币支付凭证、外币有价证券,不是所有外国货币都是 生特指表示方法:本币汇率;外汇汇率生存资料消费 活汇率影响主要因素: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政策等消费目的发展资料消费 与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本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外币相反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消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比重费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对买方有利消费变化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供求影响价格结构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对卖方有利恩格尔系数计算: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基本内容:价值量由生产的社必时决定;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现等价交换与消费结构的关系:大则低;小则高价值规律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影响价格的因素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牢记一个中心命题:社必时决定价值量,随社率变而变心理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把握两方面的意义:提高个率的意义;提高社率的意义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价值决定价格做好两方面的总结:价值量与个时个率无关;价值总量与社时社率无关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价格注意三组概念:个时社时;个率社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消费者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理解四种关系:价值量、价值总量与个时个率、社时社率行的原则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①一般来说,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对生活消费的影响②生活必需品与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的影响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