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牛凤菊周长征

中药方剂是祖国医学宝库之一,方剂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运用药物来防治疾病,经过多年的医疗实践.逐渐积累和丰富了药物知识,总结了一套合理用药治病的准则。在临床上经常运用古方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效果,小柴胡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洗)9克、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主治少阳证。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按张仲景原意,小柴胡汤中柴胡用量应加至其他药量的一倍以上,但现行处方各药用量常相近似,而且方中柴胡之剂量,医家频多争议。有人认为剂量太大,有劫肝阴之弊。有人认为,柴胡的剂量因功用而异,大剂量(15~24g)能和解少阳退寒热;中剂量(10~15g)能舒肝解郁;小剂量(5~8g)能升提中阳。从这可看出,柴胡在小柴胡汤中起一个重要作用,尤以在和解少阳中以退热作用为主。

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伤寒论》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小柴胡汤适应症包括“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及“口苦,咽干,目眩”等症。

一、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

(一)免疫作用

试验证明,小柴胡汤提取物可增强小鼠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及非特异免疫功能。小柴胡汤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并对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索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及不全,能通过对垂体-肾上腺皮质促进起明显改善作用。小柴胡汤在调控免疫反应方面具有多种复杂的机理,其作用中以对免疫抑制状态最为有效,但也能改善免疫亢进模型。通过测定小柴胡汤不同剂量组与荷瘤模型组间红细胞C3b花环结合率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IC花环率来分析小柴胡汤在红细胞免疫方面的作用。结果证实小柴胡汤有一定抑瘤作用,且与红细胞免疫有关。

(二)抗炎作用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小柴胡汤对健康人皮肤白介素产生的诱导作用显示,小柴胡汤能够诱导细胞白介素产生,可以认为这种作用是该方抗炎作用的基础。经实验研究发现,小柴胡汤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增强血流量,减轻炎症反应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疗变应性鼻炎。

(三)抗肝纤维化作用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目前认为,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主要取决于胶原的合成、沉积、降解、吸收的动态平衡。当胶原合成与沉积大于降解与吸收时,肝内胶原纤维增加,就会

逐渐形成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消退的特征是肝纤维化基质的降解和正常肝组织的恢复,提示促进细胞外基质各成分的降解是抗肝纤维化治疗的重要途径。动物实验显示小柴胡汤对大鼠肝纤维化有良好的干预作用,可延缓肝纤维化进程。张琪等采用四氯化碳、花生油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用不同剂量的小柴胡汤进行干预。结果表明小柴胡汤通过在肝纤维化早期下调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1 mRNA的表达而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

二、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各种医刊报道,该方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用以治疗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及胶原系统疾病、医源性疾病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眩晕、胁痛、颈椎病、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胸膜炎、附件炎、肾炎、亚健康状态等效果良好。现举病例如下。

(一)口苦症

患者,男,30岁,常感口苦,饮食无味,舌质淡红,苔白,脉弦。以小柴胡汤原方予之,1剂见效,3剂后口苦消失。

按:口苦,是临床上常见症状。常症以口苦为主,无其他明显不适,各种现代医学检查亦未见阳性发现。因其以口苦为主症,无证可辨,符合小柴胡汤的主症之一,故用小柴胡汤治疗收良好疗效。

(二)长期发热

患者,女,32岁。发热2个月,午后发热,体温在38~39。恶寒,发热,入夜后逐渐热降,乏力倦怠。胃脘闷胀不适,有时恶心,大便干,小便黄赤,肝功检查正常。应用多种抗生素无效。查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而数,辩证为表里不和,湿热内蕴。以和表里,清湿为治。方用小柴胡加栀子,加茵陈服药8剂。病愈。

(三)眩晕

患者,女,42岁。患者因家事激怒,突现头痛眩晕,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欲呕,、心烦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辨证:肝阴不足,火动风升,上扰清空。治以平肝熄风、滋阴清火,用小柴胡汤

加减:柴胡15g,黄芩15g,生姜10g,白芍

20g,钩藤15g,天麻15g,生地15g,甘草3g,代赭石15g,连服8剂而愈。

按:本例患者,肝阴不足,风阳偏旺,遇怒激动伤肝,肝阳上亢导致诸症发作。方用柴胡疏肝解郁,黄芩清泄君相二火,白芍养阴柔肝,配生地滋阴养心且制生姜之燥,半夏、生姜、代赭石降逆止呕解郁,钩藤、天麻熄风,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其效。

(四)周期性发热

患者,女,46岁,患者常于午后发热,体温达38左右,持续发热l小时,于服退热药或喝热水后汗出而解,第2天或隔天又发热,已达月余,经查肥达氏反应为阴性,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发热证,试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处方:柴胡24g、黄芩l0g、半夏l0g,党参l0g,青蒿15g,桑白皮l0g,地骨皮10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服3剂后,发热未发作,又服6剂,病告痊愈。

按:临床上常可见到一些无名发热症,定时或不定时发热,呈周期性,查不出任何原因,故定为神经性发热,用西药治疗多不见疗效,或热退后又作,常小柴胡汤加减收佳效。

(五)慢性胃炎

患者,女,58岁,因干呕纳呆1个月就诊。患者时时干呕欲吐,腹胀纳呆,头晕乏力,舌质红苔白厚,脉弦。曾服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纵观脉证,属少阳证,处方:柴胡24g,黄芩10g,半夏l0g,党参10g,枳壳6g,白术10g,茯苓15g,竹茹10g,焦三仙各l5 g,甘草6g。药进3剂,诸症平复,纳食增加,后予小柴胡颗粒,以善其后。

按:慢性胃炎,病程较长,容易发作,临床常见上腹痞满、纳呆咽干、呕恶口苦等,与少阳证侯相符,故选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疗效可靠。

(六)胁痛

患者,男,于某日夜间饮酒后右上腹剧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背,呕吐,次日到门诊求治。痛苦病容,右上腹拒按,呼号不已,坐卧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