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一动点问题经典例题及答案

初一动点问题经典例题及答案

初一动点问题经典例题及答案
例题:
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2b﹣6|+(a+1)2=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

(1)求线段AB的长。

(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x,当PA﹣PB=2时,求x的值。

(3)M、N分别是PA、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①PM÷PN的值不变,②|PM﹣PN|的值不变。

答案:
解:
(1)∵|2b﹣6|+(a+1)2=0,
∴a=﹣1,b=3,
∴AB=|a﹣b|=4,即线段AB的长度为4。

(2)当P在点A左侧时,
|PA|﹣|PB|=﹣(|PB|﹣|PA|)=﹣|AB|=﹣4≠2。

当P在点B右侧时,
|PA|﹣|PB|=|AB|=4≠2。

∴上述两种情况的点P不存在。

当P在A、B之间时,﹣1≤x≤3,
∵|PA|=|x+1|=x+1,|PB|=|x﹣3|=3﹣x,
∴|PA|﹣|PB|=2,∴x+1﹣(3﹣x)=2。

∴解得:x=2;
(3)由已知可得出:PM=1/2PA,PN=1/2PB,
当①PM÷PN的值不变时,PM÷PN=PA÷PB。

②|PM﹣PN|的值不变成立。

故当P在线段AB上时,PM+PN=1/2(PA+PB)=1/2AB=2,当P在AB延长线上或BA延长线上时,|PM﹣PN|=1/2|PA﹣PB|=1/2|AB|=2。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动态问题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开放性题目.关键:动中求静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数学思想:分类思想从点P∥BC,∠B=90°,AB=14cm,AD=18cm,BC=21cm,1、如图1,梯形ABCD中,AD秒的速度移动,以2 cm/从C开始沿CB向点B边以A开始沿AD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 t秒。

Q 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如果P,6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当t=. 8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当t=上任上,且DM=1,N为对角线AC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5 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90?ACB?AC?60°BC?2O Rt△ABC,?B中,.点、如图,在,是的中点,过3COOlACDAB作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从与作逆时针旋转,交过点点边于点的直线?lABl ∥CEE于点的旋转角为,设直线交直线.??EDBCAD;的长为1()①当度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此时??EDBCAD;度时,四边形是直角梯形,此时的长为②当l?EDBC90°?)当(2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时,判断四边形CEO ;;②解:(1)①30,160,1.5?0 .是菱形时,四边形EDBC)当∠(2α=90BA 0DAB,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α=∠ACB=90//,∴BCED. ∵CE// 000.在Rt△ABC,∠B=60,BC=2, ∴∠中,∠ACB=90A=30C1AC O3320=2.,∴=30中,∠. =2∴AOA=AD= .在Rt△AOD=4,∴ABACB A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 BD∴=2. ∴BD=BC(备用图)EDBC是菱形∴四边形E.D于,BE⊥MN于ADMNACB=90°4、在△ABC中,∠,AC=BC,直线经过点C,且⊥MN M M M C D C C E N D EA B B B A AD E图1N 图3N 图21;DE=AD+BE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1)当直线MN ;的位置时,求证:DE=AD-BE绕点(2)当直线MNC旋转到图2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BEAD、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3). 关系,并加以证明∠ACD=90°CAD+∠ACD=90°∴∠BCE+∠解:(1)①∵∠ACD=ACB=90°∴∠CEB ADC≌△CAD=∠BCE ∵AC=BC ∴△∴∠DE=CE+CD=AD+BE ∴CE=AD,CD=BE ∴②∵△ADC≌△CEBAC=BC ∴∠ACD=∠CBE 又∵(2) ∵∠ADC=∠CEB=∠ACB=90°DE=CE-CD=AD-BE∴∴CE=AD,CD=BE ∴△ACD≌△CBE) ,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BE=AD+DE等(3) 当MN旋转到图∠CBE,又∵AC=BC,∵∠ADC=∠CEB=∠ACB=90°∴∠ACD= DE=CD-CE=BE-AD. CD=BE,∴∴△ACD≌△CBE,∴AD=CE,90??AEF BCABCDE,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是边是正方形,点的中点.DCG?EFCFEFFAE 交正方形外角=,求证:的平行线.且于点ECABMMEAM,易证,连接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的中点,则ECF△AME≌△EFAE?,所以.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CEBCEBCB外)的任意是边上(除的中点”改为“点,(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是边EFAE”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 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EFAEEBCC”是“的延长线上(除=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2)小华提出:如图3,点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D )正确.解:(1A EC?AMMEABM D ,连接证明:在,使上取一点.A F135???AME??BME?45BE??BM..,°°F M 135ECF?CF??DCF?45??,.是外角平分线,°°B C E G ECF????AME.B 1 图C E G90?AEB??CEFAEB??BAE??90?,,°°D A ?BAE??CEF?△AME≌△BCFEF??AE?(ASA...) F (2)正确.NAN?CENEBA..使的延长线上取一点证明:在,连接B E C G?BN?BE??N??PCE?45N ..°FF2图ABCDBE?AD D .是正方形,四边形∥A D ACEF????NAEBEA??DAE??..ECF≌△?△ANE)ASA(.EF??AE.B E C G B E C G 3图沿射线M从3,动点P且MB外一点,AB=5A到射线MB的距离为是射线射线6、如图, MB 上,MB=9,A 的运动时间为t. 秒的速度移动,设MB方向以1个单位/P 值;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t)△1 PAB为等腰三角形的值;(2 求(值为直角三角形的ABM=45 AB=5 3()若且∠°,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PABt2BC∥ADCDABCDBCEF∥EABE于点,交中,是作7、如图1,在等腰梯形的中点,过点6BC?AB?4,BC60?∠B?EF到)求点的距离;求:.(,1.ADCBCMN∥ABPEFPM?PMMEF交折线过过作于点作,(2)点交为线段上的一个动点,PNxEP?N.,连结于点,设PMNP△NMN△AD的周长;若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2)①当点在线段,上时(如图改变,请说明理由;PMN△NDCP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是否存在点②当点在线段,使上时(如图3x满足要求的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N A A A D D DN PPF F F EE EBBBC C CM M3图1 图2图(第25题)AD A DF EF EBC BC5图(备用)图4(备用)1.?BE?2AB.GEG?BC2EEAB于点∵∴为11解()如图,过点的中点,作122.2EG1?BGBE?,??1?3.Rt△30?60,?∠BEG??B∠EBG2∴在中,∴3.3BC A D E即点到的距离为PMN△NAD的形状不发生改变.2)①当点上运动时,在线段(F E.∥EG?EGEF,PMPM?EF,∴∵.?3PM?EG.GM4?MNAB?EPEF∥BC,?同理,∴∵ BCG ,∥ABPH?MNMNPH如图2,过点于作,∵1图NA D 31.?PH?PM.??60?,∠PMH?30∠NMC?∠B∴∴22PFE533.???MN?MH?4MH?PM cos30??.NH∴则H222 BCMG?22.7?PN?NH?PH??PNH△Rt在中,????2图??22????.4PM?PN?MN?3?7?PMN△的周长∴=MNCNDC△PMN△在线段的形状发生改变,但上运动时,恒为等边三角形.②当点.?MNMR?NRPM?PNPRR于时,如图3当,作,则3?.MR.3MN?3.MN?2MR?△MNCMC?类似①,∵是等边三角形,∴∴2.?6?1?3?2?x?EPGM?BC?BG?MC此时,A DA D A DN P PP)F(EF EFE N RNBCBCBCGMGM GM 图54图3图x?EP?GM?6?1?3.?3?5?3.MPMC?MN?MNMP?此时,,这时时,如图当4NP?NM∠NPM?∠PMN?30?.∠MNC?60?,∠PMN?120?,则5,当又时,如图∠PNM?∠MNC?180?.△PMCPF为直角三角形.∴与重合,因此点MC?PM tan30??1.x?EP?GM?6?1?1?4.此时,∴??3?5PMN△x?2或时,或4综上所述,当为等腰三角形.8BC??△ABCAB?AC10ABD厘米,点为厘米,8、如图,已知中,的中点.点A点向上由在线段点点运动,点向的速度由上以在线段如果点(1)PBC3cm/sBC同时,QCAC 运动4△CQP BPD△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与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①若点Q△CQP BPD△与能够使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全等?△ABC都逆时针沿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 (2)若点Q△ABC的哪条边上相遇?第一次在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 A3??1BP?CQ?31?t)①∵∴厘米,秒,解:(15BD?AB?10ABD厘米.厘米,点∵为∴的中点DQBD?5PC?BC?8PC?8?3?PCBC?BP,厘米,又∵厘米,∴∴BCPCQP△BPD≌△C?B??AB?AC.∴又∵,∴,vv?5?CQ?BDBPCQP?PC?4,?BPCQ△BPD≌△C?B??QP,,,∴则②∵,,又∵155CQ?v??4BP Q4t4??t Q333P秒。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及答案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及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练习题1、佇夏回族自治区)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厘米,长为1厘米的线段MN在△ ABC的边AB上沿AB方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B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M与点A重合,点N到达点B 时运动终止),过点M、N分别作AB边的垂线,与△ ABC的其它边交于P、Q两点,线段MN运动的时间为t秒.1、线段MN在运动的过程中,t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2)线段MN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MNQP的面积为S,运动的时间为t .求四边形MNQP的面C积S随运动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岀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QPAM N B2、如图,在梯形ABCD中,AD // BC,AD 3,DC 5,AB 4. 2,Z B 45 .动点M 从B点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C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BC的长.(2)当MN // AB时,求t的值.(3)试探究:t为何值时,△ MNC为等腰三角形.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梯形,OA// BC,点A的坐标为(6,0),点B 的坐标为(4,3),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动点M在OA上运动,从O点出发到A点;动点N在AB上运动,从A点出发到B点.两个动点同时出发,速度都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即停止,设两个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线段AB的长;当t为何值时,MN // OC?⑵设△ CMN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并指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S是否有最小值?若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x(3)连接AC,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 t ,使MN 与AC 互相垂直? 若存在,求出这时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河北卷)如图,在 Rt A ABC 中,/ C = 90°, AC = 12, BC = 16,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 AC 边向点C 以每秒3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CB 边向点B 以每秒4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P, Q 分别从点A , C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 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 PCQ 关于直线PQ 对称的图形是△ PDQ.设运动时间为t (秒). (1 )设四边形PCQD 的面积为y ,求y 与t 的函数关系式; (2) t 为何值时,四边形 PQBA 是梯形?(3) 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PD // AB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 通过观察、画图或折纸等方法,猜想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PD 丄AB ?若存在,请估计t 的值在括号中的哪个时间段内( O W t < 1 ; 1 v t w 2 ; 2v t w 3; 3 v t < 4);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5、(山东济宁)如图, A 、B 分别为x 轴和y 轴正半轴上的点。

初中数学几何的动点问题专题练习附答案版(供参考)

初中数学几何的动点问题专题练习附答案版(供参考)

动点问题专题训练一、如图,已知ABC==厘米,8BC=厘米,点D为AB的中点.AB AC△中,10(1)若是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假设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通过1秒后,BPD△与CQP△是不是全等,请说明理由;②假设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全等?CQP(2)假设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动身,点P以原先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动身,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通过量长时刻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Array上相遇?P二、直线364y x =-+与坐标轴别离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动身,同时抵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线路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设点Q 的运动时刻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5S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极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极点M 的坐标.3、如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现在AD 的长为 ;②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现在AD 的长为 ; (2)当90α=°时,判定四边形EDBC 是不是为菱形,并说明理由.xAO QPBy O E CDA α lOCA(备用图)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别离与x轴,y轴相交于A,B两点,点P(0,k)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1)连结P A,假设P A=PB,试判定⊙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极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五、如图,在梯形ABCD中,35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M 从B 点动身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动身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刻为t 秒. (1)求BC 的长.(2)当MN AB ∥时,求t 的值.(3)试探讨: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六、如图①,正方形 ABCD 中,点A 、B 的坐标别离为(0,10),(8,4),点C 在第一象限.动点PC在正方形 ABCD 的边上,从点A 动身沿A →B →C →D 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 以相同速度在x 轴正半轴上运动,当P 点抵达D 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刻为t 秒.(1)当P 点在边AB 上运动时,点Q 的横坐标x (长度单位)关于运动时刻t (秒)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请写出点Q 开始运动时的坐标及点P 运动速度; (2)求正方形边长及极点C 的坐标;(3)在(1)中当t 为何值时,△OPQ 的面积最大,并求现在P 点的坐标;(4)若是点P 、Q 维持原速度不变,当点P 沿A →B →C →D 匀速运动时,OP 与PQ 可否相等,假设能,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 的值;假设不能,请说明理由.7、数学课上,张教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通过试探,小明展现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那么AM =EC ,易证AME ECF △≌△,因此AE EF =.在此基础上,同窗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若是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成“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以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若是正确,写出证明进程;若是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以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若是正确,写出证明进程;若是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八、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 ,其中9024AOB OA OB ∠===°,,.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 交于点C ,与边AB 交于点D .(Ⅰ)假设折叠后使点B 与点A 重合,求点C 的坐标;ADFC GE B图1ADF C GE B 图2 ADFGB图3(Ⅱ)假设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设OB x '=,OC y =,试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确信y 的取值范围;(Ⅲ)假设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且使B D OB '∥,求现在点C 的坐标.1.解:(1)①∵1t =秒,∴313BP CQ ==⨯=厘米,∵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又∵8PC BC BP BC =-=,厘米, ∴835PC =-=厘米,∴PC BD =. 又∵AB AC =, ∴B C ∠=∠,∴BPD CQP △≌△. ············································································· (4分) ②∵P Q v v ≠, ∴BP CQ ≠,又∵BPD CQP △≌△,B C ∠=∠,那么45BP PC CQ BD ====,, ∴点P ,点Q 运动的时刻433BP t ==秒, ∴515443Q CQ v t ===厘米/秒. ·································································· (7分) (2)设通过x 秒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1532104x x =+⨯, 解得803x =秒. ∴点P 共运动了803803⨯=厘米.∵8022824=⨯+,∴点P 、点Q 在AB 边上相遇, ∴通过803秒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边AB 上相遇. ········································· (12分) 2.解(1)A (8,0)B (0,6) ·············· 1分 (2)86OA OB ==, 10AB ∴=点Q 由O 到A 的时刻是881=(秒) ∴点P 的速度是61028+=(单位/秒) ·· 1分 当P 在线段OB 上运动(或03t ≤≤)时,2OQ t OP t ==,2S t = ········································································································· 1分当P 在线段BA 上运动(或38t <≤)时,6102162OQ t AP t t ==+-=-,, 如图,作PD OA ⊥于点D ,由PD AP BO AB =,得4865tPD -=, ····························· 1分 21324255S OQ PD t t ∴=⨯=-+ ······································································ 1分(自变量取值范围写对给1分,不然不给分.)(3)82455P ⎛⎫ ⎪⎝⎭, ···························································································· 1分12382412241224555555I M M 2⎛⎫⎛⎫⎛⎫-- ⎪ ⎪ ⎪⎝⎭⎝⎭⎝⎭,,,,, ···················································· 3分3.解:(1)⊙P 与x 轴相切.∵直线y =-2x -8与x 轴交于A (4,0),与y 轴交于B (0,-8), ∴OA =4,OB =8. 由题意,OP =-k , ∴PB =P A =8+k .在Rt △AOP 中,k 2+42=(8+k )2, ∴k =-3,∴OP 等于⊙P 的半径, ∴⊙P 与x 轴相切.(2)设⊙P 与直线l 交于C ,D 两点,连结PC ,PD 当圆心P在线段OB 上时,作PE ⊥CD 于E .∵△PCD 为正三角形,∴DE =12CD =32,PD =3, ∴PE 33. ∵∠AOB =∠PEB =90°, ∠ABO =∠PBE , ∴△AOB ∽△PEB ,∴332,45AO PE AB PB PB =即, ∴315PB =∴3158PO BO PB =-= ∴3158)P -, ∴3158k =. 当圆心P 在线段OB 延长线上时,同理可得P (0,315-8), ∴k =315-8,∴当k=315-8或k=-315-8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极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4.5.解:(1)1,85;(2)作QF ⊥AC 于点F ,如图3, AQ = CP = t ,∴3AP t =-. 由△AQF ∽△ABC,4BC =, 得45QF t =.∴45QF t =. ∴14(3)25S t t =-⋅, 即22655S t t =-+.(3)能.①当DE ∥QB 时,如图4.∵DE ⊥PQ ,∴PQ ⊥QB ,四边形QBED 是直角梯形. 现在∠AQP =90°. 由△APQ ∽△ABC ,得AQ AP AC AB=, 即335t t -=. 解得98t =. ②如图5,当PQ ∥BC 时,DE ⊥BC ,四边形QBED 是直角梯形.现在∠APQ =90°. 由△AQP ∽△ABC ,得AQ APAB AC=, 即353t t -=. 解得158t =.(4)52t =或4514t =. ①点P 由C 向A 运动,DE 通过点C .连接QC ,作QG ⊥BC 于点G ,如图6.PC t =,222QC QG CG =+2234[(5)][4(5)]55t t =-+--.由22PC QC =,得22234[(5)][4(5)]55t t t =-+--,解得52t =.②点P 由A 向C 运动,DE 通过点C ,如图7. 22234(6)[(5)][4(5)]55t t t -=-+--,4514t =】6.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 是菱形. ∵∠α=∠ACB=900,∴BC //ED .∵CE //AB , ∴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 ……………………6分 在Rt △ABC 中,∠ACB =900,∠B =600,BC =2,∴∠A =300.∴AB =4,AC ∴AO =12AC ……………………8分P图4图5在Rt △AOD 中,∠A =300,∴AD =2. ∴BD =2. ∴BD =BC .又∵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 是菱形 ……………………10分7.解:(1)如图①,过A 、D 别离作AK BC ⊥于K ,DH BC ⊥于H ,那么四边形ADHK 是矩形∴3KH AD ==. ················································································ 1分 在Rt ABK △中,sin 4542AK AB =︒==.2cos 454242BK AB =︒== ·························································· 2分 在Rt CDH △中,由勾股定理得,3HC ==∴43310BC BK KH HC =++=++= ················································· 3分(2)如图②,过D 作DG AB ∥交BC 于G 点,那么四边形ADGB 是平行四边形∵MN AB ∥ ∴MN DG ∥ ∴3BG AD == ∴1037GC =-= ············································································· 4分 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102CN t CM t ==-,. ∵DG MN ∥∴NMC DGC =∠∠ 又C C =∠∠∴MNC GDC △∽△∴CN CMCD CG = ··················································································· 5分 即10257t t -= 解得,5017t = ···················································································· 6分(3)分三种情形讨论:①当NC MC =时,如图③,即102t t =- ∴103t =·························································································· 7分 (图①) A D C B K H (图②) A D C B G MNADNAD N②当MN NC =时,如图④,过N 作NE MC ⊥于E 解法一: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得()11102522EC MC t t ==-=- 在Rt CEN △中,5cos EC tc NC t -==又在Rt DHC △中,3cos 5CH c CD ==∴535t t -=解得258t = ······················································································· 8分解法二:∵90C C DHC NEC =∠=∠=︒∠∠, ∴NEC DHC △∽△∴NC ECDC HC =即553t t -= ∴258t = ·························································································· 8分③当MN MC =时,如图⑤,过M 作MF CN ⊥于F 点.1122FC NC t ==解法一:(方式同②中解法一)132cos 1025tFC C MC t ===-解得6017t =解法二:∵90C C MFC DHC =∠=∠=︒∠∠, ∴MFC DHC △∽△ ∴FC MCHC DC = 即1102235tt -= ∴6017t =综上所述,当103t =、258t =或6017t =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 9分(图⑤)A DCBH N MF8.解(1)如图1,过点E 作EG BC ⊥于点G . ··················· 1分∵E 为AB 的中点,∴122BE AB ==.在Rt EBG △中,60B =︒∠,∴30BEG =︒∠. ··········· 2分∴112BG BE EG ====, 即点E 到BC····································· 3分(2)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PM EF EG EF ⊥⊥,,∴PM EG ∥. ∵EF BC ∥,∴EP GM =,PM EG ==同理4MN AB ==. ················································································· 4分 如图2,过点P 作PH MN ⊥于H ,∵MN AB ∥, ∴6030NMC B PMH ==︒=︒∠∠,∠.∴122PH PM == ∴3cos302MH PM =︒=.则35422NH MN MH =-=-=.在Rt PNH △中,PN === ∴PMN △的周长=4PM PN MN ++=. ······································ 6分 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发生改变,但MNC △恒为等边三角形. 当PM PN =时,如图3,作PR MN ⊥于R ,那么MR NR =.类似①,32MR =. ∴23MN MR ==.··················································································· 7分 ∵MNC △是等边三角形,∴3MC MN ==.现在,6132x EP GM BC BG MC ===--=--=. ··································· 8分当MP MN=时,如图4,这时MC MN MP ===现在,615x EP GM ===-=当NP NM =时,如图5,30NPM PMN ==︒∠∠.图3A D E BFCPN M图4A D EBF CP MN 图5A D EBF (P ) CMN GGRG图1A D E BF CG图2A D EBF CPNMG H则120PMN =︒∠,又60MNC =︒∠, ∴180PNM MNC +=︒∠∠.因此点P 与F 重合,PMC △为直角三角形. ∴tan301MC PM =︒=.现在,6114x EP GM ===--=.综上所述,当2x =或4或(5-时,PMN △为等腰三角形. ···················· 10分 9解:(1)Q (1,0) ····················································································· 1分 点P 运动速度每秒钟1个单位长度. ································································ 2分 (2) 过点B 作BF ⊥y 轴于点F ,BE ⊥x 轴于点E ,那么BF =8,4OF BE ==. ∴1046AF =-=.在Rt △AFB中,10AB == 3分 过点C 作CG ⊥x 轴于点G ,与FB 的延长线交于点H . ∵90,ABC AB BC ∠=︒= ∴△ABF ≌△BCH . ∴6,8BH AF CH BF ====. ∴8614,8412OG FH CG ==+==+=.∴所求C 点的坐标为(14,12). 4分 (3) 过点P 作PM ⊥y 轴于点M ,PN ⊥x 轴于点N , 则△APM ∽△ABF . ∴AP AM MP AB AF BF ==. 1068t AM MP∴==. ∴3455AM t PM t ==,. ∴3410,55PN OM t ON PM t ==-==.设△OPQ 的面积为S (平方单位)∴213473(10)(1)5251010S t t t t =⨯-+=+-(0≤t ≤10) ················································ 5分说明:未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扣分.∵310a =-<0 ∴当474710362()10t =-=⨯-时, △OPQ 的面积最大. ························· 6分 现在P 的坐标为(9415,5310) . ····································································· 7分 (4) 当 53t =或29513t =时, OP 与PQ 相等. ················································ 9分10.解:(1)正确. ················································ (1分) 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 (2分) BM BE ∴=.45BME ∴∠=°,135AME ∴∠=°. CF 是外角平分线, 45DCF ∴∠=°, 135ECF ∴∠=°. AME ECF ∴∠=∠.A DF CGEBM90AEB BAE ∠+∠=°,90AEB CEF ∠+∠=°, ∴BAE CEF ∠=∠.AME BCF ∴△≌△(ASA ). ··································································· (5分) AE EF ∴=. ························································································· (6分) (2)正确. ····················································· (7分)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 使AN CE =,连接NE . ·································· (8分) BN BE ∴=. 45N PCE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DAE BEA ∴∠=∠.NAE CEF ∴∠=∠.ANE ECF ∴△≌△(ASA ). ·································································· (10分) AE EF ∴=. (11分)11.解(Ⅰ)如图①,折叠后点B 与点A 重合, 则ACD BCD △≌△.设点C 的坐标为()()00m m >,. 则4BC OB OC m =-=-. 于是4AC BC m ==-.在Rt AOC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AC OC OA =+, 即()22242m m -=+,解得32m =. ∴点C 的坐标为302⎛⎫⎪⎝⎭,. ·················································································· 4分(Ⅱ)如图②,折叠后点B 落在OA 边上的点为B ', 则B CD BCD '△≌△. 由题设OB x OC y '==,, 则4B C BC OB OC y '==-=-,在Rt B OC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B C OC OB ''=+.()2224y y x ∴-=+,即2128y x =-+ ···························································································· 6分 由点B '在边OA 上,有02x ≤≤,∴ 解析式2128y x =-+()02x ≤≤为所求.∴ 当02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A D F GB Ny ∴的取值范围为322y ≤≤. ····································································· 7分 (Ⅲ)如图③,折叠后点B 落在OA 边上的点为B '',且B D OB ''∥. 则OCB CB D ''''∠=∠. 又CBD CB D OCB CBD ''''∠=∠∴∠=∠,,有CB BA ''∥. Rt Rt COB BOA ''∴△∽△. 有OB OC OA OB''=,得2OC OB ''=. ·································································· 9分 在Rt B OC ''△中,设()00OB x x ''=>,那么02OC x =. 由(Ⅱ)的结论,得2001228x x =-+,解得000808x x x =-±>∴=-+,∴点C 的坐标为()016. ···································································· 10分。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几何的动点问题专题练习-附答案版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几何的动点问题专题练习-附答案版

动点问题专题训练1、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2、直线364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5S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5、在Rt △ABC 中,∠C =90°,AC = 3,AB = 5.点P 从点C 出发沿CA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 匀速运动,到达点A 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 返回;点Q 从点A 出发沿AB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 匀速运动.伴随着P 、Q 的运动,DE 保持垂直平分PQ ,且交PQ 于点D ,交折线QB -BC -CP 于点E .点P 、Q 同时出发,当点Q 到达点B 时停止运动,点P 也随之停止.设点P 、Q 运动的时间是t 秒(t >0).(1)当t = 2时,AP = ,点Q 到AC 的距离是 ;(2)在点P 从C 向A 运动的过程中,求△APQ 的面积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t 的取值范围)(3)在点E 从B 向C 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BED 能否成为直角梯形?若能,求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4)当DE 经过点C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6如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 A C BQED图16OE CDAα lOCA (备用图)②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 (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7如图,在梯形ABCD中,35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1)求BC 的长.(2)当MN AB ∥时,求t 的值.(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10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C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1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 ,其中9024AOB OA OB ∠===°,,.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 交于点C ,与边AB 交于点D . (Ⅰ)若折叠后使点B 与点A 重合,求点C 的坐标;ADFCGB图1ADF C GB 图2ADFC GE B图3(Ⅱ)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设OB x '=,OC y =,试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确定y 的取值范围;(Ⅲ)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且使B D OB '∥,求此时点C 的坐标.12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当12CE CD=时,求AM BN的值.类比归纳在图(1)中,若13CE CD =,则AM BN 的值等于 ;若14CE CD =,则AMBN的值等于 ;方法指导:为了求得AM BN 的值,可先求BN 、AM 的长,不妨设:AB =2图(1)ABCD EFMN若1CE CD n =(n 为整数),则AMBN的值等于 .(用含n 的式子表示) 联系拓广如图(2),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设()111AB CE m BC m CD n =>=,,则AMBN 的值等于 .(用含m n ,的式子表示)12..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BC ,∠A =90°,AB =12,BC =21,AD=16。

完整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

完整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

完整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1.已知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满足|2b-6|+(a+1)^2=0,定义AB的长度为|a-b|。

1) 求线段AB的长度。

解:由定义可得,AB的长度为|a-b|。

2) 设点P在数轴上的坐标为x,且满足PA-PB=2,求x的值。

解:由题意得,PA-PB=|a-x|-|b-x|=2,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当a>b时,有a-x-b+x=2,即a-b=2,解得x=a-1.当a<b时,有b-x-a+x=2,即b-a=2,解得x=b-1.综上所述,x的取值为a-1或b-1.3) 设M、N分别为PA、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①PM÷PN的值不变,②|PM-PN|的值不变。

解:由题意得,M、N的坐标分别为[(a+x)/2,0]和[(b+x)/2,0],则① PM÷PN的值不变时,有|a-x|/|b-x|=|a-x0|/|b-x0|,其中x0是PM÷PN的值不变时的一个定值,化简得(a-x0)(b-x)=(b-x0)(a-x),即ax0-bx0=ax-bx0,解得x=(ax0-bx0+bx0)/2=a/2+b/2-x0/2.② |PM-PN|的值不变时,有[(a-x)/2-(b-x)/2]^2=K,其中K 是|PM-PN|的值不变时的一个定值,化简得(x-a+b)^2=4K,解得x=(a+b±2√K)/2.综上所述,当①成立时,x的取值为a/2+b/2-x0/2;当②成立时,x的取值为(a+b±2√K)/2.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 PA=|x-(-1)|=|x+1|,PB=|x-3|。

2) 若PA+PB=5,则有|x+1|+|x-3|=5,分成四种情况讨论:当x≤-1时,有-(x+1)-(x-3)=5,解得x=-2.当-1<x<3时,有-(x+1)+(x-3)=5,无解。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数轴上动点问题1.已知: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点B表示的数为2,点C表示的数为﹣8,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M为线段BC中点,点N为线段BP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1)线段AC的长为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点M表示的数为;(2)当t=5时,求线段MN的长度;(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线段MN的长度.(用含t的式子表示).2.已知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是x,﹣6,4.(1)线段BC的长为_________,线段BC的中点D所表示的数是;(2)若AC=8,求x的值;(3)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P,Q,P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Q的速度为2个单位/秒,点P,Q分别从点B,C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则经过多少时间后P,Q两点相距4个单位?3.动点A、B同时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A、B的速度之比是1:4(速度单位:长度单位/秒),3秒后,A、B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4.如图A、B两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10和20,动点P从点A出发以10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出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1)当点P运动到B点时,求出t的值;(2)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求出此时P点对应的数?(3)在此运动过程中,若P、Q相距10个单位,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5.已知a,b满足(a+2)2+|b﹣1|=0,请回答下列问题:(1)a=_______,b=_______;(2)a,b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在所给的数轴上标出点A,点B;(3)若甲、乙两个动点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沿x轴正方向运动,已知甲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乙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更多好题请进入:437600809,请问经过多少秒甲追上乙?6.在数轴上有A、B两动点,点A起始位置表示数为﹣3,点B起始位置表示数为12,点A的速度为1单位长度/秒,点B的运动速度是点A速度的二倍.(1)若点A、B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多少秒后,点B与点A相距6单位长度?(2)若点A、点B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是否有一个时刻,表示数﹣3的点是线段AB 的中点?如果有,求出运动时间;如果没有,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H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H 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H?8.如图,数轴上的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0,5.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线段AB的长;(2)直接用含t的式子分别表示数轴上的点P,Q对应的数;(3)当PQ=AB时,求t的值.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你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O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______;当t=3时,OP=_______.(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R 同时出发,问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10.如图.点A、点C是数轴上的两点,0是原点,0A=6,5AO=3CO.(1)写出数轴上点A、点C表示的数;(2)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问运动多少秒后,这两个动点到原点O的距离存在2倍关系?1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P为数轴上的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到点A、点B的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当点P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时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12.A、B两个动点在数轴上做匀速运动,它们的运动时间以及位置记录如下.(1)根据题意,填写下列表格;(2)A、B两点能否相遇?如果相遇,求相遇时的时刻及在数轴上的位置;如果不能相遇,请说明理由;(3)A、B两点能否相距18个单位长度?如果能,求相距18个单位长度的时刻;如不能,请说明理由.13.如图1,点A,B是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2和4,动点P和Q分别从A,B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是5个单位/秒,点Q的速度是2个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t秒.(1)AB=.(2)当点P在线段BQ上时(如图2):①BP=______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②当P点为BQ中点时,求t的值.。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专题训练 动点问题例1. 如图, 在ABC ∆中,AB AC =,AD BC ⊥于点D ,10BC cm =,8AD cm =. 点P 从点B 出发, 在线段BC 上以每秒3cm 的速度向点C 匀速运动, 与此同时, 垂直于AD 的直线m 从底边BC 出发, 以每秒2cm 的速度沿DA 方向匀速平移, 分别交AB 、AC 、AD 于E 、F 、H ,当点P 到达点C 时, 点P 与直线m 同时停止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 秒(0)t >.(1) 当2t =时, 连接DE 、DF ,求证: 四边形AEDF 为菱形;(2)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所形成的PEF ∆的面积存在最大值, 当PEF ∆的面积最大时, 求线段BP 的长;(3) 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PEF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 请求出此时刻t 的值;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答】(1) 证明: 当2t =时,4DH AH ==,则H 为AD 的中点, 如答图 1 所示 . 又EF AD ⊥ ,EF ∴为AD 的垂直平分线,AE DE ∴=,AF DF =.AB AC = ,AD BC ⊥于点D ,AD BC ∴⊥,B C ∠=∠.//EF BC ∴,AEF B ∴∠=∠,AFE C ∠=∠,AEF AFE ∴∠=∠,AE AF ∴=,AE AF DE DF ∴===,即四边形AEDF 为菱形 .(2) 解: 如答图 2 所示, 由 (1) 知//EF BC ,AEF ABC ∴∆∆∽, ∴EF AH BC AD =,即82108EF t -=,解得:5102EF t =-. 221155510(10)210(2)10(0)222223PEF S EF DH t t t t t t ∆==-=-+=--+<< , ∴当2t =秒时,PEF S ∆存在最大值, 最大值为210cm ,此时36BP t cm ==.(3) 解: 存在 . 理由如下:①若点E 为直角顶点, 如答图 3①所示,此时//PE AD ,2PE DH t ==,3BP t =.//PE AD ,∴PE BP AD BD =,即2385t t =,此比例式不成立, 故此种情形不存在; ②若点F 为直角顶点如答图 3②所示,此时//PF AD ,2PF DH t ==,3BP t =,103CP t =-.//PF AD ,∴PF CP AD CD =,即210385t t -=,解得4017t =;③若点P 为直角顶点,如答图③所示 .过点E 作EM BC ⊥于点M ,过点F 作FN BC ⊥于点N ,则2EM FN DH t ===,////EM FN AD .//EM AD ,∴EM BM AD BD =,即285t BM =,解得54BM t =, 57344PM BP BM t t t ∴=-=-=. 在Rt EMP ∆中, 由勾股定理得:2222227113(2)()416PE EM PM t t t =+=+=. //FN AD ,∴FN CN AD CD =,即285t CN =,解得54CN t =, 5171031044PN BC BP CN t t t ∴=--=--=-. 在Rt FNP ∆中, 由勾股定理得:22222217353(2)(10)85100416PF FN PN t t t t =+=+-=-+. 在Rt PEF ∆中, 由勾股定理得:222EF PE PF =+, 即:2225113353(10)()(85100)21616t t t t -=+-+ 化简得:21833508t t -=, 解得:280183t =或0t =(舍 去) 280183t ∴=. 综上所述, 当4017t =秒或280183t =秒时,PEF ∆为直角三角形 .例2. 如图, 在同一平面上, 两块斜边相等的直角三角板Rt ABC ∆和Rt ADC ∆拼在一起,使斜边AC 完全重合, 且顶点B ,D 分别在AC 的两旁,90ABC ADC ∠=∠=︒,30CAD ∠=︒,4AB BC cm ==(1) 填空:AD = )cm ,DC = ()cm(2) 点M ,N 分别从A 点,C 点同时以每秒1cm 的速度等速出发, 且分别在AD ,CB 上沿A D →,C B →方向运动, 当N 点运动到B 点时,M 、N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连接MN ,求当M 、N 点运动了x 秒时, 点N 到AD 的距离 (用 含x 的式子表示)(3) 在 (2) 的条件下, 取DC 中点P ,连接MP ,NP ,设PMN ∆的面积为2()y cm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PMN ∆的面积y 存在最大值, 请求出y 的最大值 .(参考数据sin 75︒=sin15︒=【解答】解: (1)90ABC ∠=︒ ,4AB BC cm ==,AC ∴===,90ADC ∠=︒ ,30CAD ∠=︒,12DC AC ∴==,AD ∴==;故答案为:,;(2) 过点N 作NE AD ⊥于E ,作NF DC ⊥,交DC 的延长线于F ,如图所示:则NE DF =,90ABC ADC ∠=∠=︒ ,AB BC =,30CAD ∠=︒,45ACB ∴∠=︒,60ACD ∠=︒,180456075NCF ∴∠=︒-︒-︒=︒,15FNC ∠=︒,sinFC FNCNC ∠=,NC x=,FC x∴=,NE DF x∴==+,∴点N到ADx+;(3)sinFN NCFNC ∠=,FN x∴=,P为DC的中点,PD CP∴==PF x∴=PMN∴∆的面积y=梯形MDFN的面积PMD-∆的面积PNF-∆的面积111)) 222x x x x=+-+--+2x x=+,即y是x的二次函数,0<,y∴有最大值,当x==时,y=.例3. 如图,BD 是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2BC =,边BC 在其所在的直线上平移, 将通过平移得到的线段记为PQ ,连接PA 、QD ,并过点Q 作QO BD ⊥,垂足为O ,连接OA 、OP .(1) 请直接写出线段BC 在平移过程中, 四边形APQD 是什么四边形?(2) 请判断OA 、OP 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并加以证明;(3) 在平移变换过程中, 设OPB y S ∆=,(02)BP x x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y 的最大值 .【解答】(1) 四边形APQD 为平行四边形;(2)OA OP =,OA OP ⊥,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 BC PQ ∴==,45ABO OBQ ∠=∠=︒,OQ BD ⊥ ,45PQO ∴∠=︒,45ABO OBQ PQO ∴∠=∠=∠=︒,OB OQ ∴=,在AOB ∆和OPQ ∆中,AB PQABO PQO BO QO=⎧⎪∠=∠⎨⎪=⎩()AOB POQ SAS ∴∆≅∆,OA OP ∴=,AOB POQ ∠=∠,90AOP BOQ ∴∠=∠=︒,OA OP ∴⊥;(3) 如图, 过O 作OE BC ⊥于E .①如图 1 ,当P 点在B 点右侧时,则2BQ x =+,22x OE +=, 1222x y x +∴=⨯,即211(1)44y x =+-, 又02x ……,∴当2x =时,y 有最大值为 2 ;②如图 2 ,当P 点在B 点左侧时,则2BQ x =-,22x OE -=, 1222x y x -∴=⨯ ,即211(1)44y x =--+, 又02x ……,∴当1x =时,y 有最大值为14; 综上所述,∴当2x =时,y 有最大值为 2 .例4.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原点, 四边形ABCO 是矩形, 点A ,C 的坐标分别是(0,2)A 和C ,0),点D 是对角线AC 上一动点 (不 与A ,C 重合) ,连结BD ,作DE DB ⊥,交x 轴于点E ,以线段DE ,DB 为邻边作矩形BDEF .(1) 填空: 点B 的坐标为 ;(2) 是否存在这样的点D ,使得DEC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 请求出AD 的长度;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3)①求证:DE DB =; ②设AD x =,矩形BDEF 的面积为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可 利用①的结论) ,并求出y 的最小值 .【解答】解: (1) 四边形AOCB 是矩形,2BC OA ∴==,OC AB ==90BCO BAO ∠=∠=︒,B ∴2).故答案为2).(2) 存在 . 理由如下:2OA = ,OC =,tan AO ACO OC ∠== , 30ACO ∴∠=︒,60ACB ∠=︒①如图 1 中, 当E 在线段CO 上时,DEC ∆是等腰三角形, 观察图象可知, 只有ED EC =,30DCE EDC ∴∠=∠=︒,60DBC BCD ∴∠=∠=︒,DBC ∴∆是等边三角形,2DC BC ∴==,在Rt AOC ∆中,30ACO ∠=︒ ,2OA =,24AC AO ∴==,422AD AC CD ∴=-=-=.∴当2AD =时,DEC ∆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图 2 中, 当E 在OC 的延长线上时,DCE ∆是等腰三角形, 只有CD CE =,15DBC DEC CDE ∠=∠=∠=︒,75ABD ADB ∴∠=∠=︒,AB AD ∴==,综上所述, 满足条件的AD 的值为 2 或(3)①如图 1 ,过点D 作MN AB ⊥交AB 于M ,交OC 于N ,(0,2)A 和C ,0),∴直线AC 的解析式为2y x =+,设(,2)D a +,2DN ∴=+,BM a =90BDE ∠=︒ ,90BDM NDE ∴∠+∠=︒,90BDM DBM ∠+∠=︒,DBM EDN ∴∠=∠,90BMD DNE ∠=∠=︒ ,BMD DNE ∴∆∆∽,∴DE DN BD BM ===②如图 2 中, 作DH AB ⊥于H .在Rt ADH ∆中,AD x = ,30DAH ACO ∠=∠=︒,1122DH AD x ∴==,AH x ==,BH x ∴=, 在Rt BDH ∆中,BD ==,DE ∴==, ∴矩形BDEF的面积为22612)y x x ==-+,即2y x =-+,23)y x ∴=-+,0>,3x ∴=时,y .例5. 已知Rt OAB ∆,90OAB ∠=︒,30ABO ∠=︒,斜边4OB =,将Rt OA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60︒,如图 1 ,连接BC .(1) 填空:OBC ∠= 60 ︒;(2) 如图 1 ,连接AC ,作OP AC ⊥,垂足为P ,求OP 的长度;(3) 如图 2 ,点M ,N 同时从点O 出发, 在OCB ∆边上运动,M 沿O C B →→路径匀速运动,N 沿O B C →→路径匀速运动, 当两点相遇时运动停止, 已知点M 的运动速度为 1.5 单位/秒, 点N 的运动速度为 1 单位/秒, 设运动时间为x 秒,OMN ∆的面积为y ,求当x 为何值时y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解答】解: (1) 由旋转性质可知:OB OC =,60BOC ∠=︒,OBC ∴∆是等边三角形,60OBC ∴∠=︒.故答案为 60 .(2) 如图 1 中,4OB = ,30ABO ∠=︒,122OA OB ∴==,AB ==11222AOC S OA AB ∆∴==⨯⨯=BOC ∆ 是等边三角形,60OBC ∴∠=︒,90ABC ABO OBC ∠=∠+∠=︒,AC ∴==2AOC S OP AC ∆∴===.(3)①当803x <…时,M 在OC 上运动,N 在OB 上运动,此时过点N 作NE OC ⊥且交OC 于点E .则sin 60NE ON x =︒= ,11 1.522OMN S OM NE x x ∆∴==⨯ ,2y x ∴=.83x ∴=时,y 有最大值, 最大值=. ②当843x <…时,M 在BC 上运动,N 在OB 上运动 .作MH OB ⊥于H . 则8 1.5BM x =-,sin 60 1.5)MH BM x =︒=- ,212y ON MH x ∴=⨯⨯=+.当83x =时,y 取最大值,y < ③当4 4.8x <…时,M 、N 都在BC 上运动, 作OG BC ⊥于G .12 2.5MN x =-,OG AB ==,12y MN OG ∴== ,当4x =时,y 有最大值, 最大值=,综上所述,y 有最大值, .。

中考数学总复习《动点问题》专项提升训练(带答案)

中考数学总复习《动点问题》专项提升训练(带答案)

中考数学总复习《动点问题》专项提升训练(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例题1.如图,在菱形ABCD中,∠A=60°,AB=4,动点M,N同时从A点出发,点M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折线A﹣B﹣C向终点C运动;点N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线段AD向终点D运动,当其中一点运动至终点时,另一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秒,△AMN的面积为y个平方单位,则下列正确表示y与x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 B C D解:连接BD,过B作BE⊥AD于E,当0≤x<2时,点M在AB上在菱形ABCD中,∠A=60°,AB=4∴AB=AD∴△ABD是等边三角形∴AE=ED=12AD=2,BE=√3AE=2√3∵AM=2x,AN=x∴AMAN=ABAE=2∵∠A=∠A∴△AMN∽△ABE∴∠ANM=∠AEB=90°∴MN=√AM2−AN2=√3xx×√3x=√32x2∴y=12当2≤x≤4时,点M在BC上y=12AN⋅BE=12x×2√3=√3x综上所述,当0≤x<2时的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部分,当2≤x≤4时,函数图象是直线的一部分故选:A.2.如图1,矩形ABCD中,点E为BC的中点,点P沿BC从点B运动到点C,设B,P两点间的距离为x,P A﹣PE=y,图2是点P运动时y随x变化的关系图象,则BC=.解:由函数图象知:当x=0,即P在B点时,BA﹣BE=1.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到P A﹣PE≤AE.∴y的最大值为AE∴AE=5.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BA2+BE2=AE2=25设BE的长度为t则AB=t+1∴(t+1)2+t2=25即:t2+t﹣12=0∴(t+4)(t﹣3)=0解得t=﹣4或t=3由于t>0∴t=3∴AB=t+2=3+2=5,AD=BC=3×2=6.故答案为:6.3.如图①,在△ABC中,AB=AC,AD⊥BC于点D(BD>AD),动点P从B点出发,沿折线BA→AC方向运动,运动到点C停止,设点P的运动路程为x,△BPD的面积为y,y与x的函数图象如图②,则BC的长为.解:由题意得:AB+AC=2√13,△ABD的面积=3∵AB=AC∴AB=AC=√13∵AD⊥BC∴∠ADB=90°,BC=2BD∴AD2+BD2=AB2∴AD2+BD2=13∵△ABD的面积=3∴12AD•BD=3∴AD•BD=6∴(AD+BD)2=AD2+2BD•AD+BD2=13+2×6=25∴AD+BD=5或AD+BD=﹣5(舍去)∵AD2+BD2=AB2∴BD2+(5﹣BD)2=13∴BD=2或BD=3当BD=2时,AD=5﹣BD=3(舍去)当BD=3时,AD=5﹣BD=2∴BC=2BD=6故答案为:6.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OCB的边OC在x轴上,∠AOC=60°,OC的长是一元二次方程x2﹣4x﹣12=0的根,过点C作x轴的垂线,交对角线OB于点D,直线AD分别交x轴和y 轴于点F和点E,动点M从点O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OD向终点D运动,动点N从点F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FE向终点E运动.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直线AD的解析式;(2)连接MN,求△MDN的面积S与运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3)点N在运动的过程中,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以A,C,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解:解方程x2﹣4x﹣12=0得:x1=6,x2=﹣2∴OC=6∵四边形AOCB是菱形,∠AOC=60°∴OA=OC=6,∠BOC=1∠AOC=30°2∴CD=OC•tan30°=6×√3=2√33∴D(6,2√3)过点A作AH⊥OC于H∵∠AOH=60°OA=3,AH=OA•sin60°=6×√32=3√3∴OH=12∴A(3,3√3)设直线AD的解析式为y=kx+b(k≠0)代入A(3,3√3),D(6,2√3)得:{3k+b=3√36k+b=2√3解得:{k=−√3 3b=4√3∴直线AD的解析式为y=−√33x+4√3;(2)解:由(1)知在Rt△COD中,CD=2√3,∠DOC=30°∴OD=2CD=4√3,∠EOD=90°﹣∠DOC=90°﹣30°=60°∵直线y=−√33x+4√3与y轴交于点E∴OE=4√3∴OE=OD∴△EOD是等边三角形∴∠OED=∠EDO=∠BDF=60°,ED=OD=4√3∴∠OFE=30°=∠DOF∴DO=DF=4√3①当点N在DF上,即0≤t≤2√3时由题意得:DM=OD−OM=4√3−t,DN=4√3−2t过点N作NP⊥OB于P则NP=DN×sin∠PDN=DN×sin60°=(4√3−2t)×√32=6−√3t∴S=12DM×NP=12(4√3−t)×(6−√3t)=√32t2﹣9t+12√3;②当点N在DE上,即2√3<t≤4√3时由题意得:DM=OD﹣OM=√3−t,DN=2t﹣4√3过点N作NT⊥OB于T则NT =DN •sin ∠NDT =DN •sin60°=(2t ﹣4√3)×√32=√3t −6 ∴S =12DM ⋅NT =12(4√3−t)(√3t −6)=−√32t 2+9t −12√3; 综上,S ={√32t 2−9t +12√3(0≤t ≤2√3)−√32t 2+9t −12√3(2√3<t ≤4√3);(3)解:存在,分情况讨论:①如图,当AN 是直角边时,则CN ⊥EF ,过点N 作NK ⊥CF 于K∵∠NFC =30° OE =4√3 ∴∠NCK =60° OF =√3OE =12 ∴CF =12﹣6=6 ∴CN =12CF =3∴CK =CN ×cos60°=3×12=32 NK =CN ×sin60°=3×√32=3√32 ∴将点N 向左平移32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3√3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C ∴将点A 向左平移32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3√3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Q∵A(3,3√3) ∴Q (32,3√32); ②如图,当AN 是对角线时,则∠ACN =90°,过点N 作NL ⊥CF 于L∵OA =OC ,∠AOC =60° ∴△AOC 是等边三角形 ∴∠ACO =60°∴∠NCF=180°﹣60°﹣90°=30°=∠NFC∴CL=FL=12CF=3∴NL=CL•tan30°=3×√33=√3∴将点C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N ∴将点A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Q ∵A(3,3√3)∴Q(6,4√3);∴存在一点Q,使得以A,C,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点Q的坐标是(32,3√32)或(6,4√3).练习题1.如图1,在Rt△ABC中,动点P从A点运动到B点再到C点后停止,速度为2单位/s,其中BP 长与运动时间t(单位:s)的关系如图2,则AC的长为()A.15√52B.√427C.17D.5√32.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为CD边的中点.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BC匀速运动,运动到点C时停止.设点P的运动路程为x,线段PE的长为y,y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点M的坐标为()A.(4,2√3)B.(4,4)C.(4,2√5)D.(4,5)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4,动点M,N分别从点A,B同时出发,沿射线AB,射线BC 的方向匀速运动,且速度的大小相等,连接DM,MN,ND.设点M运动的路程为x(0≤x≤4),△DMN的面积为S,下列图象中能反映S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是()A B C D4.如图,在边长为4的菱形ABCD中,∠A=60°,点P从点A出发,沿路线A→B→C→D运动.设P点经过的路程为x,以点A,D,P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能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是()A B C D5.如图,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4,AD=5,CD=3,∠ABC=45°,点P,Q同时由A点出发,分别沿边AB,折线ADCB向终点B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PQ⊥AB,已知点P的移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设点P的移动时间为x秒,△APQ 的面积为y,则能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 B C D6.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BCD在第一象限,且BC∥x轴,直线y=2x+1沿x轴正方向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被矩形ABCD截得的线段长为a,直线在x轴上平移的距离为b,a、b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矩形ABCD的面积为.7.如图,在Rt△ABC中,∠ACB=90°,AC=8,BC=6,点P是平面内一个动点,且AP=3,Q 为BP的中点,在P点运动过程中,设线段CQ的长度为m,则m的取值范围是.8.如图1,E为矩形ABCD的边AD上一点,点P从点B出发沿折线BE﹣ED﹣DC运动到点C停止,点Q从点B出发沿BC运动到点C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cm/s.若点P、点Q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BPQ的面积为y(cm2),已知y与t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48cm2;③当14<t<22时,y 给出下列结论:①当0<t≤10时,△BPQ是等腰三角形;②S△ABE=110﹣5t;④在运动过程中,使得△ABP是等腰三角形的P点一共有3个;⑤△BPQ与△ABE相似时,t=14.5.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9,0),点C的坐标为(0,3),以OA,OC为边作矩形OABC.动点E,F分别从点O,B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OA,BC向终点A,C移动.当移动时间为4秒时,求AC•EF的值.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菱形ABCD的顶点A(√3,0),B(0,1),D(2√3,1),矩形EFGH的顶点E(0,12),F(−√3,12),H(0,32).(1)填空:如图①,点C的坐标为点G的坐标为;(2)将矩形EFGH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得到矩形E′FG′H′,点E,F,G,H的对应点分别为E′,F′,G′,H′,设EE′=t,矩形E′F′G′H′与菱形ABCD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①如图②,当边E′F′与AB相交于点M、边G′H′与BC相交于点N,且矩形E′F′G′H′与菱形ABCD重叠部分为五边形时,试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S,并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②当2√33≤t≤11√34时,求S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即可).11.已知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AEFG,正方形AEFG绕点A旋转一周.(1)如图①,连接BG、CF,求CFBG的值;(2)当正方形AEFG旋转至图②位置时,连接CF、BE,分别取CF、BE的中点M、N,连接MN、试探究:MN与BE的关系,并说明理由;(3)连接BE、BF,分别取BE、BF的中点N、Q,连接QN,AE=6,请直接写出线段QN扫过的面积.12.已知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点E是射线BC上的动点,以AE为直角边在直线BC 的上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EF,∠AEF=90°,设BE=m.(1)如图,若点E在线段BC上运动,EF交CD于点P,AF交CD于点Q,连接CF 时,求线段CF的长;①当m=13②在△PQE中,设边QE上的高为h,请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h,并求h的最大值;(2)设过BC的中点且垂直于BC的直线被等腰直角三角形AEF截得的线段长为y,请直接写出y 与m的关系式.参考答案1.C.2.C.3.A.4.A.5.B.6.8.7.72≤m≤132.8.①③⑤.9.30.10.(1)(√3,2)(−√3,32);(2)当2√33≤t≤11√34时,则√316≤S≤√3.11.(1)√2;(2)BE=2MN MN⊥BE (3)9π.12.(1)①√23;②h=﹣m2+m=﹣(m−12)2+14,∴m=12时,h最大值是14;(2)y={1−12m−1−m2(1+m)+m2(0≤m≤12) 1+m22m2+2m(m>12).。

初中数学几何的动点问题专题练习-附答案版

初中数学几何的动点问题专题练习-附答案版
4
Q
t
4
3
P
(2)设经过秒后点与点第一次相遇,
Q
x
15
x3x210
由题意,得

4
80
x
解得
秒.
3
80
3
P
∴点共运动了
380
厘米.
∵8022824

PQAB
∴点、点在边上相遇,
80
3
秒点与点第一次在边
AB上相遇.··············(12分)
P
Q
∴经过
3
yx6
A、B两点,动点P、Q
O
同时从点出发,同时到达
t102t
即5
7
50
解得,t17
·····························6分
(3)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NCMC时,如图③,即t102t
10
∴t
·······························7分
3
A
D
A
D
N
N
B
C
B
C
MHE
M
(图④)
(图③)
②当MNNC时,如图④,过
解法一:
O
6.解(1)①30,1;②60,1.5;

(备用图)
(2)当∠α=9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
0
∵∠α=∠ACB=90,∴BC//ED.
0
∵CE//AB,∴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
在Rt△ABC中,∠ACB=90,∠B=60,BC=2,
0
0
∴∠A=30.
0
∴AB=4,AC=2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

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一、单点移动问题1.【解答】(1)-21(2)14.5秒(3)37-2t(4)BC:2t-29当A在C的左边:AC:52-2t当A在C的右边:AC:2t-522.【解答】解:(1)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4+2×2=0;(2)6﹣(﹣4)=10,10÷2=5,5÷2=2.5,(10+5)÷2=7.5.故点P是AB的中点时t=2.5 或7.5;(3)在点P由点A到点B的运动过程中,点P与点A的距离为2t;(4)在点P由点B到点A的返回过程中,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6﹣2(t﹣5)=16﹣2t.3.【解答】解:(1)①点P在点B的左边时∵PB=2,4﹣2=2,∴点P表示的是2.②点P在点B的右边时,∵PB=2,4+2=6,∴点P表示的是6.综上,可得点P表示的是2或6;(2)∵4﹣(﹣2)=6,∴线段AB的长度是6.①AP=AB=2时,点P表示的是﹣2+2=0.②BP=AB=2时,点P表示的是4﹣2=2.综上,可得点P表示的是0或2;(3)①点P在点B的左边时,∵AP=6﹣2=4,4÷2=2,∴线段AM的长是2.②点P在点B的右边时,∵AP=6+2=8,8÷2=4,∴线段AM的长是4.综上,可得线段AM的长是2或4.(4)根据图示,可得当点P在A、B两点之间时,PA+PB的值最小,此时,PA+PB=AB=6,所以PA+PB 的最小值是6.二、两点移动问题4.【解答】解:(1)①∵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12,∴点B表示的数是8﹣12=﹣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点P表示的数是8﹣3×1=5.②设点P运动x秒时,与Q相距3个单位长度,则AP=3x,BQ=2x,∵AP+BQ=AB﹣3,∴3x+2x=9,解得:x=1.8,∵AP+BQ=AB+3,∴3x+2x=15解得:x=3.∴点P运动1.8秒或3秒时与点Q相距3个单位长度.(2)2MN+PQ=12或2MN﹣PQ=12;理由如下:P在Q右侧时有:MN=MQ+NP﹣PQ=AQ+BP﹣PQ=(AQ+BP﹣PQ)﹣PQ= AB﹣PQ=(12﹣PQ),即2MN+PQ=12.同理P在Q左侧时有:2MN﹣PQ=12.5.【解答】解:(1)点B表示的数是﹣4;(2)﹣4+2×2=﹣4+4=0.故2秒后点B表示的数是0,(3)由题意可知:①O为BA的中点,(﹣4+2t)+(2+2t)=0,解得t=;②B为OA的中点,2+2t=2(﹣4+2t),解得t=5.故答案为:﹣4;0.6.【解答】解:(1)设A点运动速度为x单位长度/秒,则B点运动速度为4x单位长度/秒.由题意得:3x+3×4x=15解得:x=1∴A点的运动速度是1单位长度/秒,B点的速度是4单位长度/秒;(2)设y秒后,原点恰好处在A、B的正中间.由题意得:y+3=12﹣4y解得:答:经过秒后,原点恰处在A、B的正中间;(3)设B追上A需时间z秒,则:4×z﹣1×z=2×(+3)解得:,=64.答:C点行驶的路程是64长度单位.7.【解答】解:(1)∵1﹣(﹣1)=2,2的绝对值是2,1﹣3=﹣2,﹣2的绝对值是2,∴点P对应的数是1.(2)当P在AB之间,PA+PB=4(不可能有)当P在A的左侧,PA+PB=﹣1﹣x+3﹣x=6,得x=﹣2当P在B的右侧,PA+PB=x﹣(﹣1)+x﹣3=6,得x=4故点P对应的数为﹣2或4;(3)解:设经过x分钟点A与点B重合,根据题意得:2x=4+x,解得x=4.∴6x=24.答: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24个单位长度.8.【解答】解:(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OA=6,则OB=AB﹣OA=4,点B在原点左边,∴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6t,∵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P所表示的数为:6﹣6t;(2)①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R,根据题意得6t=10+4t,解得t=5,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设当点P运动a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当P不超过Q,则10+4a﹣6a=8,解得a=1;当P超过Q,则10+4a+8=6a,解得a=9;答: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9.【解答】解:(1)①当P在线段AB上时,由PA=2PB及AB=60,可求得PA=40,OP=60,故点P运动时间为60秒.若AQ=时,BQ=40,CQ=50,点Q的运动速度为50÷60=(cm/s);若BQ=时,BQ=20,CQ=30,点Q的运动速度为30÷60=(cm/s).②点P在线段AB延长线上时,由PA=2PB及AB=60,可求得PA=120,OP=140,故点P运动时间为140秒.若AQ=时,BQ=40,CQ=50,点Q的运动速度为50÷140=(cm/s);若BQ=时,BQ=20,CQ=30,点Q的运动速度为30÷140=(cm/s).(2)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t+3t=90±70,t=5或40,∵点Q运动到O点时停止运动,∴点Q最多运动30秒,当点Q运动30秒到点O时PQ=OP=30cm,之后点P继续运动40秒,则PQ=OP=70cm,此时t=70秒,故经过5秒或70秒两点相距70cm;(3)如图1,设OP=xcm,点P在线段AB上,20≤x≤80,OB﹣AP=80﹣(x﹣20)=100﹣x,EF=OF﹣OE=(OA+AB)﹣OE=(20+30)﹣=50﹣,∴==2.如图2,设OP=xcm,点P在线段AB上,20≤x≤80,OB﹣AP=80﹣(x﹣20)=100﹣x,EF=OF﹣OE=(OA+AB)﹣OE=(20+30)﹣=50﹣,∴==2.三、多点移动问题10.【解答】解:(1)A表示的数是﹣6,点A先沿着数轴向右移动8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对应的数字是:﹣6+8﹣5=﹣3,故答案为:﹣3;(2)∵A,B对应的数分别为﹣6,2,点C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AB=8,x的值是﹣2.故答案为:﹣2;(3)根据题意得:|x﹣(﹣6)|+|x﹣2|=10,解得:x=﹣7或3;故答案为:﹣7或3;(4)当点A、B重合时,﹣6+4t=2﹣2t,解得t=;当点C为A、B中点且点C在点A的右侧时,﹣t﹣(﹣6+4t)=(2﹣2t)﹣(﹣t),解得t=1;当点C为A、B中点且点C在点A的左侧时,(﹣6﹣4t)﹣(﹣t)=(﹣t)﹣(2﹣2t)m解得t=1(舍去).综上所述,当t=或1,点C到点A、B 的距离相等.11.【解答】解:(1)设B点的运动速度为x,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他们的时间相等,有:=,解得x=1,所以B点的运动速度为1;(2)设经过时间为t.则B在A的前方,B点经过的路程﹣A点经过的路程=6,则2t﹣t=6,解得t=6.A在B的前方,A点经过的路程﹣B点经过的路程=6,则2t﹣t=12+6,解得t=18.(3)设点C的速度为y,始终有CB:CA=1:2,即:=,解得y=,当C停留在﹣10处,所用时间为:=秒,B的位置为=﹣.12.【解答】解:(1)∵BC=300,AB=,所以AC=600,C点对应200,∴A点对应的数为:200﹣600=﹣400;(2)设x秒时,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MR=(10+2)×,RN=[600﹣(5+2)x],∴MR=4RN,∴(10+2)×=4×[600﹣(5+2)x],解得:x=60;∴60秒时恰好满足MR=4RN;(3)QC﹣AM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设经过的时间为y,则PE=10y,QD=5y,于是PQ点为[0﹣(﹣800)]+10y﹣5y=800+5y,一半则是,所以AM点为:+5y﹣400=y,又QC=200+5y,所以﹣AM=﹣y=300为定值.四、线段移动问题13.【解答】解:(1)由题意得:11﹣(b+3)=b,解得:b=4.答:线段AC=OB,此时b的值是4.(2)由题意得:①11﹣(b+3)﹣b=(11﹣b),解得:b=.②11﹣(b+3)+b=(11﹣b),解得:b=﹣5.答:若AC﹣0B=AB,满足条件的b值是或﹣5.14.【解答】解:(1)∵点A、M、N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0、2,线段MN沿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移动,移动时间为t秒,∴移动后M表示的数为t,N表示的数为t+2,∴AM=t﹣(﹣1)=t+1.故答案为:t+1.(2)由(1)可知:BN=|11﹣(t+2)|=|9﹣t|,∵AM+BN=11,∴t+1+|9﹣t|=11,解得:t=.故答案为:.(3)假设能相等,则点A表示的数为2t﹣1,M表示的数为t,N表示的数为t+2,B表示的数为11﹣t,∴AM=|2t﹣1﹣t|=|t﹣1|,BN=|t+2﹣(11﹣t)|=|2t﹣9|,∵AM=BN,∴|t﹣1|=|2t﹣9|,解得:t1=,t2=8.故在运动的过程中AM和BN能相等,此时运动的时间为秒和8秒.15.【解答】解:(1)由数轴观察知三根木棒长是20﹣5=15,则此木棒长为:15÷3=5,故答案为:5.(2)如图,点A表示美羊羊现在的年龄,点B表示村长爷爷现在的年龄,木棒MN的两端分别落在点A、B.由题意可知,当点N移动到点A时,点M所对应的数为﹣40,当点M移动到点B时,点N所对应的数为116.可求MN=52.所以点A所对应的数为12,点B所对应的数为64.即美羊羊今年12岁,村长爷爷今年64岁.五、图形动点问题16.【解答】【考点】8A: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专题】25 :动点型;2A :规律型.【分析】此题利用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设出正方形的边长,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3倍,求得每一次相遇的地点,找出规律即可解答.【解答】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因为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3倍,时间相同,甲乙所行的路程比为1:3,把正方形的每一条边平均分成2份,由题意知:①第一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2a,甲行的路程为2a×=,乙行的路程为2a×=,在AB边相遇;②第二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CB边相遇;③第三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DC边相遇;④第四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AB边相遇;⑤第五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AD边相遇;…因为2008=502×4,所以它们第2008次相遇在边AB上.故答案为:A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及按比例分配的运用,难度较大,注意先通过计算发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动点题百题训练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初中数学动点题百题训练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初中数学动点题百题训练专题练习1.如图,P是直线m上一动点,A、B是直线n上的两个定点,且直线m//n;对于下列各值:①点P到直线n的距离;②△PAB的周长;③△PAB的面积;④∠APB的大小.其中会随点P的移动而变化的是()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直线AB上有一点O,OM⊥AB于O,另有直角∠COD在平角∠AOB内绕O点左右摆动(OC与OA、OD与OB不重合),在摆动时,始终与∠MOD保持相等的角是()A. ∠BODB. ∠AOCC. ∠COMD. 没有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1,0),B(2,0),正六边形ABCDEF沿x轴正方向无滑动滚动,每旋转60∘为滚动1次,那么当正六边形ABCDEF滚动2017次时,点F的坐标是()A. (2017,0)B. (201712,√32) C. (2018,√3) D. (2018,0)4.如图,直角坐标平面xOy内,动点P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依次运动,第1次从点(−1,0)运动到点(0,1),第2次运动到点(1,0),第3次运动到点(2,−2),……,按这样的运动规律,动点P第2018次运动到点()A. (2018,0)B. (2017,0)C. (2018,1)D. (2017,−2)5.如图,等腰ΔABC中,AB=AC,MN是边BC上一条运动的线段(点M不与点B重合,点N不与点C重合),且MN=12BC,MD⊥BC交AB于点D,NE⊥BC交AC于点E,在MN从左至右的运动过程中,ΔBMD和ΔCNE的面积之和A. 保持不变B. 先变小后变大C. 先变大后变小D. 一直变大6.如图,矩形ABCD中,点R沿CD边从点C向点D运动,点M在BC边上运动,E、F分别是AM、MR的中点,则EF的长度随着点M、点R的运动()A. 变短B. 变长C. 不变D. 无法确定7.如图,在△ABC中,AB=AC,BC=4,面积是14,AC的垂直平分线EF分别交AC,AB边于E,F点.若点D为BC边的中点,点M为线段EF上一动点,则△CDM周长的最小值为()A. 6B. 8C. 9D. 108.如图,已知,,,点是线段上的一个动点,连接,动点始终与点关于直线对称,当点由点位置向右运动至点位置时,相应的点所经过的路程为()A.B.C.D.9.如图,在△ABC中,∠ACB=90∘,AC=2,BC=1,点A、C分别在x轴、y轴上,当点A在x轴运动时,点C随之在y轴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B到原点O的最大距离为()A. √5B. √6C. 1+√2D. 310.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并且∠DAC=60∘,∠ADB=15∘.点E是AD边上一动点,延长EO交BC于点F.当点E从D点向A点移动过程中(点E与点D,A不重合),则四边形AFCE的变化是()A. 平行四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B. 平行四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C. 平行四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D.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11.如图,点P是边长为1的菱形ABCD对角线AC上一个动点,点M,N分别为AB,BC边上的中点,则MP+NP的最小值是()A. 2B. 1C.D.12.如图,在Rt△ABC中,∠C=90∘,AC=4cm,BC=6cm,动点P从点C沿CA,以1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同时动点O从点C沿CB,以2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停止运动.则运动过程中所构成的△CPO的面积y(cm2)与运动时间x(s)之间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 B. C. D.13.如图,在△ABC中,∠B=90∘,tan∠C=34,AB=6cm.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B向点B 以1cm/s的速度移动,动点Q从点B开始沿边BC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若P,Q两点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在运动过程中,△PBQ的最大面积是()A. 18cm2B. 12cm2C. 9cm2D. 3cm214.抛物线y=x2−2x−15,y=4x−23,交于A、B点(A在B的左侧),动点P从A点出发,先到达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某点E再到达x轴上的某点F,最后运动到点B.若使点P动的总路径最短,则点P运动的总路径的长为( )A. 10√5B. 7√10C. 5√21D. 8√1015.如图,抛物线y=x2−12x−32与直线y=x−2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动点P从A点出发,先到达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某点E,再到达x轴上的某点F,最后运动到点B.若使点P运动的总路径最短,则点P运动的总路径的长为()A. √292B. √293C. 52D. 5316.如图,在△ABC中,∠C=90∘,AB=10cm,BC=8cm,点P从点A沿AC向点C以1cm/s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从点C沿CB向点B以2cm/s的速度运动(点Q运动到点B停止),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PABQ的面积最小值为()A. 19cm2B. 16cm2C. 15cm2D. 12cm217.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过点B的直线与抛物线在第二象限交于点C,且tan∠CBA=43,点D为线段BC上一点(不含端点).现有一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到D点,再沿线段DC以每秒5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到C点,则动点P运动到C点的最短时间需()秒.A. 7B. 649C. 10 D. 75818.如图,在△ABC中,∠B=90∘,AB=12mm,BC=24mm,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B向B以2mm/s的速度移动(不与点B重合),动点Q从点B开始沿边BC向C以4mm/s的速度移动(不与点C重合).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那么经过()秒,四边形APQC的面积最小.A. 1B. 2C. 3D. 419.如图,在钝角三角形ABC中,AB=6cm,AC=12cm,动点D从A点出发到B点止,动点E从C点出发到A点止.点D运动的速度为1cm/秒,点E运动的速度为2cm/秒.如果两点同时运动,那么当以点A、D、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时,运动的时间是()A. 4或4.8B. 3或4.8C. 2或4D. 1或620.如图,矩形ABCD中,AB=4,BC=10,点P为BC边上一动点,AP交BD于点Q.点P从B点出发沿BC边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点移动,移动时间为x秒.设S△AQD+S△PQB=y,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探究P点运动到第几秒与第几秒之间时,y取得最小值.()A. 3到4B. 4到5C. 5到6D. 6到721.在矩形ABCD中,BC=10cm、DC=6cm,点E、F分别为边AB、BC上的两个动点,E从点A出发以每秒5cm的速度向B运动,F从点B出发以每秒3cm的速度向C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若∠AFD=∠AED,则t的值为()A. √2−1B. 0.5C. 23D. 122.如图,△ABC内接于⊙O,∠A=60∘,BC=4√3,当点P在B^C上由B点运动到C点时,弦AP的中点E运动的路径长为()A. 4√33πB. 43πC. 83πD. 2√32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M、N、C三点的坐标分别为(12,1),(3,1),(3,0),点A 为线段MN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C,过点A作AB⊥AC交y轴于点B,当点A从M运动到N时,点B随之运动.设点B的坐标为(0,b),则b的取值范围是()A. −14≤b≤1 B. −54≤b≤1 C. −94≤b≤12D. −94≤b≤124.如图,在△ABC中,∠ACB=90∘,∠A=30∘,BC=1.P是AB边上一动点,PD⊥AC于点D,点E在P的右侧,且PE=1,连结CE.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运动,当E到达点B时,P停止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阴影部分面积S1+S2的大小变化情况是()A. 一直不变B. 一直减小C. 一直增大D. 先减小后增大25.如图,在反比例函数y=32x的图象上有一动点A,连接AO并延长交图象的另一支于点B,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C,满足AC=BC,当点A运动时,点C始终在函数y=kx的图象上运动,若tan∠CAB=2,则k的值为()A. −3B. −6C. −9D. −1226.如图,在点O处测得远处动点P作匀速直线运动,开始位置在A点,一分钟后到达B点,再过一分钟到达C点,测得∠AOB=90∘,∠BOC=30∘,则tan∠OAB=()A. 32B. √32C. 2√33D. 2327.如图,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BEFG均为正方形,且A、B、E三点共线,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则S△ACF的面积为______ .28.20.如图,矩形ABCD中,点M是CD的中点,点P是AB上的一动点,若AD=1,AB=2,则PA+PB+PM的最小值是.29.如图,动点P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第1次从原点运动到点(1,1),第2次接着运动到点(2,0),第3次接着运动到点(3,2),…按这样的运动规律,经过第2017次运动后,动点P的坐标是______,经过第2018次运动后,动点P的坐标是______.30.15.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动点P从B点出发,沿B→C→D→A匀速运动,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ABP的面积为y,若y与x的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则AB的长为_______,梯形ABCD的面积为__________.31.18、正方形中,为上一动点,连接交于,过点作交于,。

九年级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九年级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九年级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题训练1.如图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四边形OABC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O(0, 0), A(3, 3 ), B(9, 5 ), C(14, 0). 动点P与Q同时从O点出发, 运动时间为t秒, 点P沿OC方向以1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点C运动, 点Q沿折线OA-AB-BC运动, 在OA, AB, BC上运动的速度分别为3, , (单位长度/秒). 当P, Q中的一点到达C点时,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1)求AB所在直线的函数表达式.(2)如图2, 当点Q在AB上运动时, 求△CPQ的面积S关于t的函数表达式及S的最大值.(3)在P, Q的运动过程中, 若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四边形OABC的顶点, 求相应的t值.图1 图22.如图, 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 B两点(A在B的左侧), 与y轴交于点N, 过A点的直线l:y=kx+n与y轴交于点C, 与抛物线y=-x2+bx+c的另一个交点为D, 已知A(-1, 0), D(5, -6), P 点为抛物线y=-x2+bx+c上一动点(不与A, D重合).(1)求抛物线和直线l的解析式;(2)当点P在直线l上方的抛物线上时, 过P点作PE∥x轴交直线l于点E, 作PF ∥y轴交直线l于点F, 求PE+PF的最大值;(3)设M为直线l上的点, 探究是否存在点M, 使得以点N, C, M, P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 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3.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抛物线y=ax2+bx+c经过A(-2, -4 )、O(0, 0)、B(2, 0)三点.(1)求抛物线y=ax2+bx+c的解析式;(2)若点M是该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 求AM+OM的最小值.4.设直线l1: y=k1x+b1与l2: y=k2x+b2, 若l1⊥l2, 垂足为H, 则称直线l1与l2是点H的直角线.(1)已知直线①;②;③;④和点C(0, 2), 则直线_______和_______是点C的直角线(填序号即可);(2)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直角梯形OABC的顶点A(3, 0)、B(2, 7)、C(0, 7), P为线段OC上一点, 设过B、P两点的直线为l1, 过A、P两点的直线为l2, 若l1与l2是点P的直角线, 求直线l1与l2的解析式.5.如图①,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已知抛物线y=ax2-2ax-8a与x轴相交于A, 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 与y轴交于点C(0, -4).(1)点A的坐标为, 点B的坐标为, 线段AC的长为,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点P是线段BC下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如果在x轴上存在点Q, 使得以点B, C, P, 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求点Q的坐标.①6.如图, 已知抛物线(b是实数且b>2)与x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点A.B(点A位于点B是左侧), 与y轴的正半轴交于点C.(1)点B的坐标为______, 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用含b的代数式表示);(2)请你探索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P, 使得四边形PCOB的面积等于2b, 且△PBC是以点P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 求出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3)请你进一步探索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Q, 使得△QCO、△QOA和△QAB中的任意两个三角形均相似(全等可看作相似的特殊情况)?如果存在, 求出点Q的坐标;如果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7.如图, 已知A.B是线段MN上的两点, , , . 以A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点M, 以B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点N, 使M、N两点重合成一点C, 构成△ABC, 设.(1)求x的取值范围;(2)若△ABC为直角三角形, 求x的值;(3)探究: △ABC的最大面积?8.如图, 已知抛物线y=-x2+bx+c经过A(0, 1)、B(4, 3)两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求tan∠ABO的值;(3)过点B作BC⊥x轴, 垂足为C, 在对称轴的左侧且平行于y轴的直线交线段AB于点N, 交抛物线于点M, 若四边形MNCB为平行四边形, 求点M的坐标.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y=k(x2+x-1)的图象交于点A(1,k)和点B(-1,-k).(1)当k=-2时, 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要使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都是y随x增大而增大, 求k应满足的条件以及x的取值范围;(3)设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为Q, 当△ABQ是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时, 求k的值.10.如图, 已知抛物线y=ax2+bx+4(a≠0)的对称轴为直线x=3, 抛物线与x轴相交于A, B两点, 与y轴相交于点C, 已知B点的坐标为(8, 0).(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M为线段BC上方抛物线上的一点, 点N为线段BC上的一点, 若MN∥y 轴, 求MN的最大值;(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Q, 使△ACQ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 求出符合条件的Q点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11.如图, 直线y=2x+6与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交于点A(m, 8), 与x轴交于点B, 平行于x轴的直线y=n(0<n<6)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于点M, 交AB于点N, 连接BM.(1)求m的值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观察图象, 直接写出当x>0时不等式2x+6->0的解集;(3)直线y=n沿y轴方向平移, 当n为何值时, △BMN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12.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顶点为M的抛物线y=ax2+bx(a>0)经过点A和x轴正半轴上的点B, AO=BO=2, ∠AOB=120°.(1)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2)连结OM, 求∠AOM的大小;(3)如果点C在x轴上, 且△ABC与△AOM相似, 求点C的坐标.13.在直角梯形OABC中, CB//OA, ∠COA=90°, CB=3, OA=6, BA=. 分别以OA.OC边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1)求点B的坐标;(2)已知D.E分别为线段OC.OB上的点, OD=5, OE=2EB, 直线DE交x轴于点F. 求直线DE的解析式;(3)点M是(2)中直线DE上的一个动点, 在x轴上方的平面内是否存在另一点N, 使以O、D、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 请求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14.如图, 已知一次函数y=-x+7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 且与x轴交于点B. (1)求点A和点B的坐标;(2)过点A作AC⊥y轴于点C, 过点B作直线l//y轴. 动点P从点O出发,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 沿O—C—A的路线向点A运动;同时直线l从点B出发, 以相同速度向左平移, 在平移过程中, 直线l交x轴于点R, 交线段BA或线段AO于点Q. 当点P到达点A时, 点P和直线l都停止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 设动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①当t为何值时, 以A.P、R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8?②是否存在以A、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 求t的值;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15.如图, 二次函数y=a(x2-2mx-3m2)(其中a、m是常数, 且a>0, m>0)的图像与x轴分别交于A.B(点A位于点B的左侧), 与y轴交于点C(0,-3), 点D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上, CD//AB, 联结AD. 过点A作射线AE交二次函数的图像于点E, AB平分∠DAE.(1)用含m的式子表示a;(2)求证: 为定值;(3)设该二次函数的图像的顶点为F.探索:在x轴的负半轴上是否存在点G, 联结GF, 以线段GF、AD、AE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 只要找出一个满足要求的点G即可, 并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该点的横坐标;如果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16.如图, 二次函数y=-x2+4x+5的图象的顶点为D, 对称轴是直线l, 一次函数y= x+1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 且与直线DA关于l的对称直线交于点B.(1)点D的坐标是.(2)直线l与直线AB交于点C, N是线段DC上一点(不与点D, C重合), 点N的纵坐标为n.过点N作直线与线段DA, DB分别交于点P, Q, 使得△DPQ与△DAB 相似.①当n= 时, 求DP的长;②若对于每一个确定的n的值, 有且只有一个△DPQ与△DAB相似, 请直接写出n的取值范围.17.已知直线y=3x-3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 B, 抛物线y=ax2+2x+c经过点A, B. (1)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 并写出该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2)记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l, 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C, 若点D在y 轴的正半轴上, 且四边形ABCD为梯形.①求点D的坐标;②将此抛物线向右平移, 平移后抛物线的顶点为P, 其对称轴与直线y=3x-3交于点E, 若, 求四边形BDEP的面积.18.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二次函数y=-x2+2x+8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x+b的图象交于A.B两点, 点A在x轴上, 点B的纵坐标为-7.点P是二次函数图象上A.B两点之间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B重合), 设点P的横坐标为m, 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AB于点C, 作PD ⊥AB于点D.(1)求b及sin∠ACP的值;(2)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D的长;(3)连接PB, 线段PC把△PDB分成两个三角形, 是否存在适合的m值, 使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为1∶2?如果存在, 直接写出m的值;如果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19.如图, 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 与y轴交于点C.(1)求点A.B的坐标;(2)设D为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任意一点, 当△ACD的面积等于△ACB 的面积时, 求点D的坐标;(3)若直线l过点E(4, 0), M为直线l上的动点, 当以A、B、M为顶点所作的直角三角形有且只有三个时, 求直线l的解析式.20.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定点A(-1, 0)、B(4, 0), 抛物线y=ax2+bx-2(a≠0)过点A.B, 顶点为C, 点P(m, n)(n<0)为抛物线上一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顶点C的坐标;(2)当∠APB为钝角时, 求m的取值范围;(3)若m>, 当∠APB为直角时, 将该抛物线向左或向右平移t(0<t<)个单位, 点C、P平移后对应的点分别记为C′、P′, 是否存在t, 使得顺次首尾连接A、B、P′、C′所构成的多边形的周长最短?若存在, 求t的值并说明抛物线平移的方向;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2021中考数学压轴专题训练之动点问题-答案一、解答题(本大题共20道小题)1.【答案】【思维教练】(1)设一次函数解析式, 将已知点A、B的坐标值代入求解即可;(2)S △CPQ=·CP·Qy, CP=14-t, 点Q在AB上, Qy即为当x=t时的y值, 代入化简得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 化为顶点式得出最值;(3)垂直平分线过顶点需以时间为临界点分情况讨论, 当Q在OA上时, 过点C;当Q在AB上时, 过点A;当Q在BC上时, 过点C和点B, 再列方程并求解.解图1解: (1)把A(3, 3 ), B(9, 5 )代入y=kx+b,得, 解得,∴y=33x+23;(3分)(2)在△PQC中, PC=14-t,∵OA==6且Q在OA上速度为3单位长度/s,AB==4 且Q点在AB上的速度为单位长度/s,∴Q在OA上时的横坐标为t, Q在AB上时的横坐标为t,PC边上的高线长为33t+2 3.(6分)所以S=(14-t)( t+2 )=-t2+t+14 (2≤t≤6).当t=5时, S有最大值为.(7分)解图2(3)①当0<t ≤2时, 线段PQ 的中垂线经过点C(如解图1). 可得方程(332t )2+(14-32t )2=(14-t )2.解得t1= , t2=0(舍去), 此时t = .(8分)解图3②当2<t ≤6时, 线段PQ 的中垂线经过点A(如解图2).可得方程(33)2+(t -3)2=[3(t -2)]2.解得t1= , ∵t2= (舍去), 此时t = .③当6<t ≤10时,(1)线段PQ 的中垂线经过点C(如解图3).可得方程14-t =25- t, 解得t = .(10分)解图4(2)线段PQ 的中垂线经过点B(如解图4).可得方程(53)2+(t -9)2=[52(t -6)]2.解得t1= , t2= (舍去).此时t=38+2027.(11分)综上所述, t的值为, , , .(12分)【难点突破】解决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对PQ的垂直平分线过四边形顶点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在不同阶段列方程求解.2.【答案】[分析] (1)将点A, D的坐标分别代入直线表达式、抛物线的表达式, 即可求解;(2)设出P点坐标, 用参数表示PE, PF的长, 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的方法.求解;(3)分NC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或NC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两种情况, 分别求解即可.解:(1)将点A, D的坐标代入y=kx+n得:解得:故直线l的表达式为y=-x-1.将点A, D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表达式,得解得故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3x+4.(2)∵直线l的表达式为y=-x-1,∴C(0, -1), 则直线l与x轴的夹角为45°, 即∠OAC=45°,∵PE∥x轴, ∴∠PEF=∠OAC=45°.又∵PF∥y轴, ∴∠EPF=90°, ∴∠EFP=45°.则PE=PF.设点P坐标为(x, -x2+3x+4),则点F(x, -x-1),∴PE+PF=2PF=2(-x2+3x+4+x+1)=-2(x-2)2+18,∵-2<0, ∴当x=2时, PE+PF有最大值, 其最大值为18.(3)由题意知N(0, 4), C(0, -1), ∴NC=5,①当NC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时, 有NC∥PM, NC=PM.设点P坐标为(x, -x2+3x+4), 则点M的坐标为(x, -x-1),∴|yM-yP|=5, 即|-x2+3x+4+x+1|=5,解得x=2±或x=0或x=4(舍去x=0),则点M坐标为(2+ , -3- )或(2- , -3+ )或(4, -5);②当NC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 线段NC与PM互相平分.由题意, NC的中点坐标为0, ,设点P坐标为(m, -m2+3m+4),则点M(n', -n'-1),∴0= = ,解得:n'=0或-4(舍去n'=0), 故点M(-4, 3).综上所述, 存在点M, 使得以N, C, M, P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点M的坐标分别为:(2+ , -3- ), (2- , -3+ ), (4, -5), (-4, 3).3.【答案】(1)。

初三动点试题及答案

初三动点试题及答案

初三动点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某直线上有三个动点A、B、C,若A、B、C三点共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线段AB和线段BC的中点重合B. 线段AB和线段BC的中点不重合C. 线段AB和线段BC的中点重合或不重合D. 无法确定答案:A2. 在直线上,点A、B、C三点不共线,若点A、B、C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线段AB和线段BC的中点重合B. 线段AB和线段BC的中点不重合C. 线段AB和线段BC的中点重合或不重合答案:B3. 已知点P在直线AB上移动,若AP=2PB,则点P是线段AB 的()A. 中点B. 三等分点C. 四等分点D. 无法确定答案:B4. 直线上有点A、B、C,若AC=2BC,则点C是线段AB的()A. 中点B. 三等分点C. 四等分点答案:C二、填空题5. 直线上有两点A、B,若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AC=2AB,则点C是线段AB的______。

答案:三等分点6. 直线上有两点A、B,若点D在线段AB的反向延长线上,且AD=3AB,则点D是线段AB的______。

答案:四等分点7. 直线上有两点A、B,若点E在线段AB上,且AE=1/3AB,则点E是线段AB的______。

答案:三等分点8. 直线上有两点A、B,若点F在线段AB上,且BF=1/2AB,则点F是线段AB的______。

答案:中点三、解答题9. 已知直线上有两点A、B,点C在线段AB上,且AC=1/4AB,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AD=3AB。

求线段CD的长度。

解答:首先,根据题意,AC=1/4AB,AD=3AB。

由于点C在线段AB上,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我们可以得出CD=AD-AC。

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得到CD=3AB-1/4AB=(12/4-1/4)AB=11/4AB。

所以,线段CD的长度为11/4AB。

10. 已知直线上有三点A、B、C,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AD=2AB。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附答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附答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附答案
本文档为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及其答案附录。

以下为试题内容:
试题一
1.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已知一条道路上两个小车相距120千米,两车同时从两端开始开过。

在2小时后两车相遇,求另一辆小车时速是多少?
答案:另一辆小车的时速是40千米/小时。

试题二
2. 一架直升机从A地出发,向东飞行100千米后转向南飞行,飞行速度为60千米/小时。

飞行2小时后,在B地降落。

求直升机从A地到B地的飞行距离及飞行时间。

答案:直升机从A地到B地的飞行距离为140千米,飞行时间为3小时。

试题三
3. 一列火车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一辆汽
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同时从B地向A地开。

若两车从相距
200千米的时候开始计时,火车到达B地后返回A地的时候,两车
相距250千米。

求两地的距离。

答案:A地和B地的距离为450千米。

试题四
4. 一条有笔直通道,两边都是田地。

东边的直边上有一棵高度
为2米的树,西边的直边上有一棵高度为3米的树。

直道的宽度为
4米,人从田地一头走到另一头的时间为2分钟。

求人的步行速度。

答案:人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钟。

希望上述试题及答案能帮助到您。

如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帮助,请随时告知。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含答案)

中考动点专题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2006年·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AEDCB 图2H M NG P O A B 图1 xy例3(2005年·上海)如图3(1),在△ABC 中,∠ABC=90°,AB=4,BC=3. 点O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 相切于点D,交线段OC 于点E.作EP ⊥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1)求证: △ADE ∽△AEP.(2)设OA=x ,AP=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当BF=1时,求线段AP 的长.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2004年·上海)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3(1) ABCO 图8HCABCDEOlA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1.(09年徐汇区)如图,ABC ∆中,10==AC AB ,12=BC ,点D 在边BC 上,且4=BD ,以点D 为顶点作B EDF ∠=∠,分别交边AB 于点E ,交射线CA 于点F . (1)当6=AE 时,求AF 的长;(2)当以点C 为圆心CF 长为半径的⊙C 和以点A 为圆心AE 长为半径的⊙A 相切时,求BE 的长; (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求BE 的长.(二)线动问题在矩形ABCD 中,AB =3,点O 在对角线AC 上,直线l 过点O ,且与AC 垂直交AD 于点E.(1)若直线l 过点B ,把△ABE 沿直线l 翻折,点A 与矩形ABCD 的对称中心A '重合,求BC 的长; (2)若直线l 与AB 相交于点F ,且AO =41AC ,设AD 的长为x ,五边形BCDEF 的面积为S.①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x 的取值范围;②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x ,以A 为圆心,以-x 43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l 相切,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三)面动问题1.如图,在ABC ∆中,6,5===BC AC AB ,D 、E 分别是边AB 、AC 上的两个动点(D 不与A 、B 重合),且保持BC DE ∥,以DE 为边,在点A 的异侧作正方形DEFG .(1)试求ABC ∆的面积;(2)当边FG 与BC 重合时,求正方形DEFG 的边长;(3)设x AD =,ABC ∆与正方形DEFG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4)当BDG ∆是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AD 的长.2已知:在△ABC 中,AB =AC ,∠B =30º,BC =6,点D 在边BC 上,点E 在线段DC 上,DE =3,△DEF 是等边三角形,边DF 、EF 与边BA 、CA 分别相交于点M 、N . (1)求证:△BDM ∽△CEN ;(2)设BD =x ,△ABC 与△DEF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求y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3)当点M 、N 分别在边BA 、CA 上时,是否存在点D ,使以M 为圆心, BM 为半径的圆与直线EF 相切,如果存在,请求出x 的值;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CABF DEMNC例1:已知⊙O 的弦AB 的长等于⊙O 的半径,点C 在⊙O 上变化(不与A 、B )重合,求∠ACB 的大小 .变式1:已知△ABC 是半径为2的圆内接三角形,若32 AB ,求∠C 的大小.变式2: 如图,半经为1的半圆O 上有两个动点A 、B ,若AB=1,判断∠AOB 的大小是否会随点A 、B 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求出变化范围,若不变化,求出它的值。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

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一、单点移动问题1.【解答】(1)-21(2)14.5秒(3)37-2t(4)BC:2t-29当A在C的左边:AC:52-2t当A在C的右边:AC:2t-522.【解答】解:(1)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4+2×2=0;(2)6﹣(﹣4)=10,10÷2=5,5÷2=2.5,(10+5)÷2=7.5.故点P是AB的中点时t=2.5 或7.5;(3)在点P由点A到点B的运动过程中,点P与点A的距离为2t;(4)在点P由点B到点A的返回过程中,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6﹣2(t﹣5)=16﹣2t.3.【解答】解:(1)①点P在点B的左边时∵PB=2,4﹣2=2,∴点P表示的是2.②点P在点B的右边时,∵PB=2,4+2=6,∴点P表示的是6.综上,可得点P表示的是2或6;(2)∵4﹣(﹣2)=6,∴线段AB的长度是6.①AP=AB=2时,点P表示的是﹣2+2=0.②BP=AB=2时,点P表示的是4﹣2=2.综上,可得点P表示的是0或2;(3)①点P在点B的左边时,∵AP=6﹣2=4,4÷2=2,∴线段AM的长是2.②点P在点B的右边时,∵AP=6+2=8,8÷2=4,∴线段AM的长是4.综上,可得线段AM的长是2或4.(4)根据图示,可得当点P在A、B两点之间时,PA+PB的值最小,此时,PA+PB=AB=6,所以PA+PB 的最小值是6.二、两点移动问题4.【解答】解:(1)①∵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12,∴点B表示的数是8﹣12=﹣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点P表示的数是8﹣3×1=5.②设点P运动x秒时,与Q相距3个单位长度,则AP=3x,BQ=2x,∵AP+BQ=AB﹣3,∴3x+2x=9,解得:x=1.8,∵AP+BQ=AB+3,∴3x+2x=15解得:x=3.∴点P运动1.8秒或3秒时与点Q相距3个单位长度.(2)2MN+PQ=12或2MN﹣PQ=12;理由如下:P在Q右侧时有:MN=MQ+NP﹣PQ=AQ+BP﹣PQ=(AQ+BP﹣PQ)﹣PQ= AB﹣PQ=(12﹣PQ),即2MN+PQ=12.同理P在Q左侧时有:2MN﹣PQ=12.5.【解答】解:(1)点B表示的数是﹣4;(2)﹣4+2×2=﹣4+4=0.故2秒后点B表示的数是0,(3)由题意可知:①O为BA的中点,(﹣4+2t)+(2+2t)=0,解得t=;②B为OA的中点,2+2t=2(﹣4+2t),解得t=5.故答案为:﹣4;0.6.【解答】解:(1)设A点运动速度为x单位长度/秒,则B点运动速度为4x单位长度/秒.由题意得:3x+3×4x=15解得:x=1∴A点的运动速度是1单位长度/秒,B点的速度是4单位长度/秒;(2)设y秒后,原点恰好处在A、B的正中间.由题意得:y+3=12﹣4y解得:答:经过秒后,原点恰处在A、B的正中间;(3)设B追上A需时间z秒,则:4×z﹣1×z=2×(+3)解得:,=64.答:C点行驶的路程是64长度单位.7.【解答】解:(1)∵1﹣(﹣1)=2,2的绝对值是2,1﹣3=﹣2,﹣2的绝对值是2,∴点P对应的数是1.(2)当P在AB之间,PA+PB=4(不可能有)当P在A的左侧,PA+PB=﹣1﹣x+3﹣x=6,得x=﹣2当P在B的右侧,PA+PB=x﹣(﹣1)+x﹣3=6,得x=4故点P对应的数为﹣2或4;(3)解:设经过x分钟点A与点B重合,根据题意得:2x=4+x,解得x=4.∴6x=24.答: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24个单位长度.8.【解答】解:(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OA=6,则OB=AB﹣OA=4,点B在原点左边,∴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6t,∵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P所表示的数为:6﹣6t;(2)①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R,根据题意得6t=10+4t,解得t=5,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设当点P运动a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当P不超过Q,则10+4a﹣6a=8,解得a=1;当P超过Q,则10+4a+8=6a,解得a=9;答: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9.【解答】解:(1)①当P在线段AB上时,由PA=2PB及AB=60,可求得PA=40,OP=60,故点P运动时间为60秒.若AQ=时,BQ=40,CQ=50,点Q的运动速度为50÷60=(cm/s);若BQ=时,BQ=20,CQ=30,点Q的运动速度为30÷60=(cm/s).②点P在线段AB延长线上时,由PA=2PB及AB=60,可求得PA=120,OP=140,故点P运动时间为140秒.若AQ=时,BQ=40,CQ=50,点Q的运动速度为50÷140=(cm/s);若BQ=时,BQ=20,CQ=30,点Q的运动速度为30÷140=(cm/s).(2)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t+3t=90±70,t=5或40,∵点Q运动到O点时停止运动,∴点Q最多运动30秒,当点Q运动30秒到点O时PQ=OP=30cm,之后点P继续运动40秒,则PQ=OP=70cm,此时t=70秒,故经过5秒或70秒两点相距70cm;(3)如图1,设OP=xcm,点P在线段AB上,20≤x≤80,OB﹣AP=80﹣(x﹣20)=100﹣x,EF=OF﹣OE=(OA+AB)﹣OE=(20+30)﹣=50﹣,∴==2.如图2,设OP=xcm,点P在线段AB上,20≤x≤80,OB﹣AP=80﹣(x﹣20)=100﹣x,EF=OF﹣OE=(OA+AB)﹣OE=(20+30)﹣=50﹣,∴==2.三、多点移动问题10.【解答】解:(1)A表示的数是﹣6,点A先沿着数轴向右移动8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对应的数字是:﹣6+8﹣5=﹣3,故答案为:﹣3;(2)∵A,B对应的数分别为﹣6,2,点C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AB=8,x的值是﹣2.故答案为:﹣2;(3)根据题意得:|x﹣(﹣6)|+|x﹣2|=10,解得:x=﹣7或3;故答案为:﹣7或3;(4)当点A、B重合时,﹣6+4t=2﹣2t,解得t=;当点C为A、B中点且点C在点A的右侧时,﹣t﹣(﹣6+4t)=(2﹣2t)﹣(﹣t),解得t=1;当点C为A、B中点且点C在点A的左侧时,(﹣6﹣4t)﹣(﹣t)=(﹣t)﹣(2﹣2t)m解得t=1(舍去).综上所述,当t=或1,点C到点A、B 的距离相等.11.【解答】解:(1)设B点的运动速度为x,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他们的时间相等,有:=,解得x=1,所以B点的运动速度为1;(2)设经过时间为t.则B在A的前方,B点经过的路程﹣A点经过的路程=6,则2t﹣t=6,解得t=6.A在B的前方,A点经过的路程﹣B点经过的路程=6,则2t﹣t=12+6,解得t=18.(3)设点C的速度为y,始终有CB:CA=1:2,即:=,解得y=,当C停留在﹣10处,所用时间为:=秒,B的位置为=﹣.12.【解答】解:(1)∵BC=300,AB=,所以AC=600,C点对应200,∴A点对应的数为:200﹣600=﹣400;(2)设x秒时,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MR=(10+2)×,RN=[600﹣(5+2)x],∴MR=4RN,∴(10+2)×=4×[600﹣(5+2)x],解得:x=60;∴60秒时恰好满足MR=4RN;(3)QC﹣AM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设经过的时间为y,则PE=10y,QD=5y,于是PQ点为[0﹣(﹣800)]+10y﹣5y=800+5y,一半则是,所以AM点为:+5y﹣400=y,又QC=200+5y,所以﹣AM=﹣y=300为定值.四、线段移动问题13.【解答】解:(1)由题意得:11﹣(b+3)=b,解得:b=4.答:线段AC=OB,此时b的值是4.(2)由题意得:①11﹣(b+3)﹣b=(11﹣b),解得:b=.②11﹣(b+3)+b=(11﹣b),解得:b=﹣5.答:若AC﹣0B=AB,满足条件的b值是或﹣5.14.【解答】解:(1)∵点A、M、N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0、2,线段MN沿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移动,移动时间为t秒,∴移动后M表示的数为t,N表示的数为t+2,∴AM=t﹣(﹣1)=t+1.故答案为:t+1.(2)由(1)可知:BN=|11﹣(t+2)|=|9﹣t|,∵AM+BN=11,∴t+1+|9﹣t|=11,解得:t=.故答案为:.(3)假设能相等,则点A表示的数为2t﹣1,M表示的数为t,N表示的数为t+2,B表示的数为11﹣t,∴AM=|2t﹣1﹣t|=|t﹣1|,BN=|t+2﹣(11﹣t)|=|2t﹣9|,∵AM=BN,∴|t﹣1|=|2t﹣9|,解得:t1=,t2=8.故在运动的过程中AM和BN能相等,此时运动的时间为秒和8秒.15.【解答】解:(1)由数轴观察知三根木棒长是20﹣5=15,则此木棒长为:15÷3=5,故答案为:5.(2)如图,点A表示美羊羊现在的年龄,点B表示村长爷爷现在的年龄,木棒MN的两端分别落在点A、B.由题意可知,当点N移动到点A时,点M所对应的数为﹣40,当点M移动到点B时,点N所对应的数为116.可求MN=52.所以点A所对应的数为12,点B所对应的数为64.即美羊羊今年12岁,村长爷爷今年64岁.五、图形动点问题16.【解答】【考点】8A: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专题】25 :动点型;2A :规律型.【分析】此题利用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设出正方形的边长,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3倍,求得每一次相遇的地点,找出规律即可解答.【解答】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因为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3倍,时间相同,甲乙所行的路程比为1:3,把正方形的每一条边平均分成2份,由题意知:①第一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2a,甲行的路程为2a×=,乙行的路程为2a×=,在AB边相遇;②第二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CB边相遇;③第三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DC边相遇;④第四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AB边相遇;⑤第五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AD边相遇;…因为2008=502×4,所以它们第2008次相遇在边AB上.故答案为:A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及按比例分配的运用,难度较大,注意先通过计算发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

动点综合问题(共32题)2023年中考数学真题(全国通用)(解析版)

动点综合问题(共32题)2023年中考数学真题(全国通用)(解析版)

动点综合问题(32题)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ABC 中,移动,到达点 A .()55,B .246,5⎛⎫ ⎪⎝⎭C .3224,5⎛ ⎝【答案】C 【分析】如图所示,过点C 作CD AB ⊥于D ,连接CP ,先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ABC 是直角三角形,即90C ∠=︒,进而利用等面积法求出245CD =,则可利用勾股定理求出325AD =;再证明四边形CMPN 是矩形,得到MN CP =,故当点P 与点重合时,CP 最小,即MN 最小,此时MN 最小值为245,325AP =,则点E 的坐标为3224,55⎛⎫ ⎪⎝⎭.【详解】解:如图所示,过点C 作CD AB ⊥于D ,连接CP ,∵在ABC 中,1068AB BC AC ===,,,∴2222226810010AC BC AB +=+===,∴ABC 是直角三角形,即90C ∠=︒,∴1122ABC S AC BC AB CD =⋅=⋅, ∴245AC BC CD AB ⋅==,∴325AD =;∵90PM AC PN BC C =︒⊥,⊥,∠,∴四边形CMPN 是矩形,∴MN CP =,∴当MN 最小时,即CP 最小,∴当点P 与点D 重合时,CP 最小,即MN 最小,此时MN 最小值为245,325AP AD ==, ∴点E 的坐标为3224,55⎛⎫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矩形的性质与判断,垂线段最短,坐标与图形等等,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答案】C【分析】根据图象可知0=t 时,点P 与点A 重合,得到15AB =,进而求出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所需的时间,进而得到点P 从点B 运动到点C 的时间,求出BC 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 即可.【详解】解:由图象可知:0=t 时,点P 与点A 重合,∴15AB =,∴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所需的时间为1527.5s ÷=;∴点P 从点B 运动到点C 的时间为11.57.54s −=,∴248BC =⨯=;在Rt ABC △中:17AC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动点的函数图象,勾股定理.从函数图象中有效的获取信息,求出,AB BC 的长,是解题的关键. 秒,AMN 的面积为 A . . . . 【答案】A【分析】连接BD ,过点B 作BE AD ⊥于点E ,根据已知条件得出ABD △是等边三角形,进而证明AMN ABE ∽得出90ANM AEB ∠=∠=︒,当04t <<时,M 在AB 上,当48t ≤<时,M 在BC 上,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函数关系式,【详解】解:如图所示,连接BD ,过点B 作BE AD ⊥于点E ,当04t <<时,M 在AB 上,菱形ABCD 中,60A ∠=︒,4AB =,∴AB AD =,则ABD △是等边三角形,∴122AE ED AD ===,BE ==∵2,AM x AN x ==, ∴2AM AB AN AE ==,又A A ∠=∠∴AMN ABE ∽∴90ANM AEB ∠=∠=︒∴MN ,∴212y x =当48t ≤<时,M 在BC 上,∴1122y AN BE x =⨯=⨯,综上所述,04t <<时的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部分,当48t ≤<时,函数图象是直线的一部分,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菱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熟练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4.(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4AB =,动点M ,N 分别从点A ,B 同时出发,沿射线AB ,射线BC 的方向匀速运动,且速度的大小相等,连接DM ,MN ,ND .设点M 运动的路程为()04x x ≤≤,DMN 的面积为S ,下列图像中能反映S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A【分析】先根据ADM DCN BMN ABCD S S S S S =−−−V V V 正方形,求出S 与x 之间函数关系式,再判断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ADM DCN BMN ABCD S S S S S =−−−V V V 正方形,1114444(4)(4)222x x x x =⨯−⨯−⨯−−−,21282x x =−+, 21(2)62x =−+,故S 与x 之间函数关系为二次函数,图像开口向上,2x =时,函数有最小值6,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本题的关键是求出S 与x 之间函数关系式,再判断S 与x 之间函数类型.A .6B .3C .43 【答案】A 【分析】如图,令点P 从顶点A 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三角形内部一点O ,再从点O 沿直线运动到顶点B .结合图象可知,当点P 在AO 上运动时,PB PC =,AO =30BAO CAO ∠=∠=︒,当点P 在OB 上运动时,可知点P 到达点B 时的路程为AO OB ==,过点O 作OD AB ⊥,解直角三角形可得cos303AD AO =⋅︒=,进而可求得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详解】解:如图,令点P 从顶点A 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三角形内部一点O ,再从点O 沿直线运动到顶点B .结合图象可知,当点P 在AO 上运动时,1PB PC =,∴PB PC =,AO =又∵ABC 为等边三角形,∴60BAC ∠=︒,AB AC =,∴()SSS APB APC △≌△,∴BAO CAO ∠=∠,∴30BAO CAO ∠=∠=︒,当点P 在OB 上运动时,可知点P 到达点B 时的路程为∴OB =AO OB ==∴30BAO ABO ∠=∠=︒,过点O 作OD AB ⊥,∴AD BD =,则cos303AD AO =⋅︒=,∴6AB AD BD =+=,即: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6,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综合利用图象和图形给出的条件. 的O 上两动点,且动时,PAB 面积的最大值是( A .8B .6 【答案】D【分析】根据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得出2OA OB ==,确定AB =PO 的延长线恰好垂直AB 时,垂足为点E ,此时PE 即为三角形的最大高,连接DO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详解】解:∵直线2y x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当0x =时,=2y −,当0y =时,2x =−,∴()()2,0,0,2A B −−,∴2OA OB ==,∴AB ==∵PAB 的底边AB =∴使得PAB 底边上的高最大时,面积最大,点P 为CD 的中点,当PO 的延长线恰好垂直AB 时,垂足为点E ,此时PE 即为三角形的最大高,连接DO ,∵CD ,O 的半径为1,∴2DP =∴OP =, ∵OE AB ⊥,∴12OE AB ==∴PE OE OP =+=,∴132PAB S =⨯=,故选:D .【点睛】题目主要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及勾股定理解三角形,垂径定理的应用,理解题意,确定出高的最大值是解题关键. 7.(2023·河北·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是一种轨道示意图,其中ADC 和ABC 均为半圆,点M ,A ,C ,N 依次在同一直线上,且AM CN =.现有两个机器人(看成点)分别从M ,N 两点同时出发,沿着轨道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匀速移动,其路线分别为M A D C N →→→→和N C B A M →→→→.若移动时间为x ,两个机器人之间距离为y ,则y 与x 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答案】D【分析】设圆的半径为R ,根据机器人移动时最开始的距离为2AM CN R ++,之后同时到达点A ,C ,两个机器人之间的距离y 越来越小,当两个机器人分别沿A D C →→和C B A →→移动时,此时两个机器人之间的距离是直径2R ,当机器人分别沿C N →和A M →移动时,此时两个机器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详解】解:由题意可得:机器人(看成点)分别从M ,N 两点同时出发,设圆的半径为R ,∴两个机器人最初的距离是2AM CN R ++,∵两个人机器人速度相同,∴分别同时到达点A ,C ,∴两个机器人之间的距离y 越来越小,故排除A ,C ;当两个机器人分别沿A D C →→和C B A →→移动时,此时两个机器人之间的距离是直径2R ,保持不变, 当机器人分别沿C N →和A M →移动时,此时两个机器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故排除C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动点函数图像,找到运动时的特殊点用排除法是关键.【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得出()4,0E ,()5,3F ,勾股定理求得EF =AC =【详解】解:连接AC 、EF∵点A 的坐标为()9,0,点C 的坐标为()0,3,以,OA OC 为边作矩形OABC .∴()9,3B ,AC ==则9OA =,9BC OA ==依题意,414OE =⨯=,414BF =⨯=∴945AE =−=,则()4,0E ,∴945CF BC BF =−=−=∴()5,3F ,∴EF∵()0,3C ,∴AC EF ⋅30==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勾股定理求两点坐标距离,矩形的性质,求得,E F 的坐标是解题的关键.9.(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已知点P 是等边ABC 的边BC 上的一点,若104APC ∠=︒,则在以线段,,AP BP CP 为边的三角形中,最小内角的大小为( )A .14︒B .16︒C .24︒D .26︒【答案】B 【分析】将AB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60︒得到ACQ ,可得以线段,,AP BP CP 为边的三角形,即PCQ △,最小的锐角为PQC ∠,根据邻补角以及旋转的性质得出76AQC APB ∠=∠=︒,进而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所示,将AB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60︒得到ACQ ,∴,60AP AQ PAQ =∠=︒,BP CQ =,AQC APB ∠=∠,∴APQ △是等边三角形,∴PQ AP =,∴以线段,,AP BP CP 为边的三角形,即PCQ △,最小的锐角为PQC ∠,∵104APC ∠=︒,∴76APB ∠=︒∴76AQC APB ∠=∠=︒∴PQC ∠766016=︒−︒=︒,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熟练掌握旋转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0.(2023·甘肃武威·统考中考真题)如图1,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CD 边的中点.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BC →匀速运动,运动到点C 时停止.设点P 的运动路程为x ,线段PE 的长为y ,y 与x 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点M 的坐标为( )【答案】C 【分析】证明4AB BC CD AD ====,90C D ∠=∠=︒,2CE DE ==,则当P 与A ,B 重合时,PE 最长,此时PE ==0或4,从而可得答案.【详解】解:∵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CD 边的中点,∴4AB BC CD AD ====,90C D ∠=∠=︒,2CE DE ==,当P 与A ,B 重合时,PE 最长,此时PE ==运动路程为0或4,结合函数图象可得(M ,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理解题意,确定函数图象上横纵坐标的含义是解本题的关键.11.(2023·浙江绍兴·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ABC 中,D 是边BC 上的点(不与点,B C 重合).过点D 作DE AB ∥交AC 于点E ;过点D 作DF AC ∥交AB 于点F .N 是线段BF 上的点,2BN NF =;M 是线段DE 上的点,2DM ME =.若已知CMN 的面积,则一定能求出( )A .AFE △的面积B .BDF V 的面积C .BCN △的面积D .DCE △的面积【答案】D【分析】如图所示,连接ND ,证明FBD EDC ∽,得出FB FD ED EC =,由已知得出NF BF ME DE =,则FD NF EC ME =,又NFD MEC ∠=∠,则NFD MEC ∽,进而得出MCD NDB ∠=∠,可得MC ND ∥,结合题意得出1122EMC DMC MNC S S S ==,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所示,连接ND ,∵DE AB ∥,DF AC ∥,∴,ECD FDB FBD EDC ∠=∠∠=∠,,BFD A A DEC ∠=∠∠=.∴FBD EDC ∽,NFD MEC ∠=∠.∴FB FD ED EC =.∵2DM ME =,2BN NF =,∴11,33NF BF ME DE ==, ∴NF BF ME DE =. ∴FD NF EC ME =. 又∵NFD MEC ∠=∠,∴NFD MEC ∽.∴ECM FDN ∠=∠.∵FDB ECD ∠=∠∴MCD NDB ∠=∠. ∴MC ND ∥.∴MNC MDC S S =.∵2DM ME =,∴1122EMC DMC MNC S S S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证明MC ND ∥是解题的关键. 和BCE 是位于直线的是( ) .CDE 周长的最小值为【答案】A 【分析】延长,AD BC ,则ABQ 是等边三角形,观察选项都是求最小时,进而得出当E 点与F 重合时,则,,Q P F 三点共线,各项都取得最小值,得出B ,C ,D 选项正确,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所示,延长,AD BC ,依题意60QAD QBA ∠=∠=︒∴ABQ 是等边三角形,∵P 是CD 的中点,∴PD PC =,∵DEA CBA ∠=∠,∴ED CQ ∥∴,PQC PED PCQ PDE ∠=∠∠=∠,∴PDE PCQ ≌∴PQ PE =,∴四边形DECQ 是平行四边形,则P 为EQ 的中点如图所示,设,AQ BQ 的中点分别为,G H , 则11,22GP AE PH EB == ∴当E 点在AB 上运动时,P 在GH 上运动,当E 点与F 重合时,即AE EB =,则,,Q P F 三点共线,PF 取得最小值,此时()122AE EB AE EB ==+=, 则ADE ECB △≌△,∴,C D 到AB 的距离相等,则CD AB ∥,此时PF AD ==此时ADE V 和BCE 的边长都为2,则,AP PB 最小,∴2PF ==∴PA PB ==∴PA PB +=或者如图所示,作点B 关于GH 对称点B ',则PB PB '=,则当,,A P B '三点共线时,AP PB AB '+=此时AB '=故A 选项错误,根据题意可得,,P Q F 三点共线时,PF 最小,此时PE PF ==PE PF +=,故B 选项正确; CDE 周长等于4CD DE CE CD AE EB CD AB CD ++=++=+=+,即当CD 最小时,CDE 周长最小,如图所示,作平行四边形GDMH ,连接CM ,∵60,60GHQ GHM GDM ∠=︒∠=∠=︒,则120CHM ∠=︒如图,延长DE ,HG ,交于点N , 则60NGD QGH ∠=∠=︒,60NDG ADE ∠=∠=︒∴NGD △是等边三角形,∴ND GD HM ==,在NPD 与HPC △中,60NPD HPC N CHP PD PC ∠=∠⎧⎪∠=∠=︒⎨⎪=⎩∴NPD HPC ≌∴ND CH =∴CH MH =∴30HCM HMC ∠=∠=︒∴CM QF ∥,则CM DM ⊥,∴DMC 是直角三角形,在DCM △中,DC DM >∴当DC DM =时,DC 最短,122DC GH AB === ∵2CD PC PC =+∴CDE 周长的最小值为2226++=,故C 选项正确;∵NPD HPC ≌∴四边形ABCD 面积等于ADE DEC ADE NEBH S S S S S ++=+平行四边∴当BGD △的面积为0时,取得最小值,此时,,D G 重合,C H ,重合∴四边形ABCD 面积的最小值为232=D 选项正确, 故选:A . 【点睛】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当E 点与F 重合时得出最小值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 在ABC 中,【答案】2 【分析】如图,作ABC 的外接圆,圆心为M ,连接AM 、BM 、CM ,过M 作MD AB ⊥于D ,过B 作BN AB ⊥,交BP 的垂直平分线于N ,连接AN 、BN 、PN ,以N 为圆心,()BN PN 为半径作圆;结合圆周角定理及垂径定理易得4AM BM CM ===,再通过圆周角定理、垂直及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易得AMC PNB ∠=∠,从而易证AMC PNB 可得21CM AC PN PB ==即122PN CM ==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N =在APN 中由三角形三边关系AP AN PN ≥−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作ABC 的外接圆,圆心为M ,连接AM 、BM 、CM ,过M 作MD AB ⊥于D ,过B 作BN AB ⊥,交BP 的垂直平分线于N ,连接AN 、BN 、PN ,以N 为圆心,()BN PN 为半径作圆; 60C ∠=︒,M 为ABC 的外接圆的圆心, 120AMB ︒∴∠=,AM BM =,30MAB MBA ∴∠=∠=︒,12MD AM ∴=,MD AB ⊥,12AD AB ∴==,在Rt ADM △中,222AM MD AD =+,(22212AM AM ⎛⎫∴=+ ⎪⎝⎭, 4AM ∴=,即4AM BM CM ===,由作图可知BN AB ⊥,N 在BP 的垂直平分线上,90PBN BPN ABC ∴∠=∠=︒−∠,()1802PNB PBN BPN ABC ∴∠=︒−∠+∠=∠,又M 为ABC 的外接圆的圆心,2AMC ABC ∴∠=∠,AMC PNB ∴∠=∠, CM AM PN BN =,AMC PNB ∴,CM AC PN PB ∴=, 12BP AC =, 21CM AC PN PB ∴==,即122PN CM ==,2PN BN ∴==,在Rt ABN △中,AN在APN 中,2AP AN PN ≥−=,即AP 最小值为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结合ABC 的外接圆构造相似三角形.【答案】或6【分析】连接OD ,勾股定理求出半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求出CD 的长,勾股定理求出AC 和AD 的长,分AP AD =和AP PD =两种情况进行求解即可.【详解】解:连接OD ,∵以AE 为直径的半圆O 与BC 相切于点D ,∴OD BC ⊥,OA OE OD ==,∴90ODB ∠=︒设OA OE OD r ===,则3OB OE BE r =+=+,在Rt ODB △中:222OD BD OB +=,即:(()2223r r +=+, 解得:6r =,∴6OA OE OD ===,∴9OB =,15AB =,12AE =,∵90C ODB ∠=∠=︒,∴OD AC ∥, ∴9362OB DB OA DC ===,∵DB =∴CD =∴BC DB CD =+=∴10AC =,∴AD =∵ADP △为等腰三角形,当AD AP =时,AP =当PA PD =时,∵OA OD =,∴点P 与点O 重合,∴6AP OA ==,不存在PD AD =的情况;综上:AP 的长为6.故答案为:或6.【点睛】本题考查切线的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熟练掌握切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确定点P 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15.(2023·四川凉山·统考中考真题)如图,边长为2的等边ABC 的两个顶点AB 、分别在两条射线OM ON 、上滑动,若OM ON ⊥,则OC 的最大值是_________.【答案】1【分析】如图所示,取AB 的中点D ,连接OD CD ,,先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求出CD =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112OD AB ==,再由OC OD CD ≤+可得当O C D 、、三点共线时,OC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1【详解】解:如图所示,取AB 的中点D ,连接OD CD ,,∵ABC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2CD AB BC AB ==⊥,,∴1BD AD ==,∴CD ==∵OM ON ⊥,即90AOB ∠=︒,∴112OD AB ==,∵OC OD CD ≤+,∴当O C D 、、三点共线时,OC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等等,正确作出辅助线确定当O C D 、、三点共线时,OC 有最大值是解题的关键.【答案】27【分析】作点F 关于AC 的对称点F ',连接EF '交AC 于点P ',此时PE PF +取得最小值,过点F '作AD 的垂线段,交AC 于点K ,根据题意可知点F '落在AD 上,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 ,求得AK 的边长,证明AEP KF P '''△∽△,可得2KP AP '=',即可解答.【详解】解:作点F 关于AC 的对称点F ',连接EF '交AC 于点P ',过点F '作AD 的垂线段,交AC 于点K ,由题意得:此时F '落在AD 上,且根据对称的性质,当P 点与P '重合时PE PF +取得最小值,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a ,则23AF AF a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45F AK '∴∠=︒,45P AE '∠=︒,AC =F K AF ''⊥,45F AK F KA ''∴∠=∠=︒,AK ∴=,F P K EP A '''∠=∠,E KP EAP '''∴△∽△,2F K KP AE AP ''∴==',13AP AK '∴==,CP AC AP ''∴=−=,27AP CP '∴=', ∴当PE PF +取得最小值时,AP PC 的值是为27, 故答案为:27.【点睛】本题考查了四边形的最值问题,轴对称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证明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正确画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17.(2023·河南·统考中考真题)矩形ABCD 中,M 为对角线BD 的中点,点N 在边AD 上,且1AN AB ==.当以点D ,M ,N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AD 的长为______.【答案】21【分析】分两种情况:当90MND ∠=︒时和当90NMD ∠=︒时,分别进行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解:当90MND ∠=︒时,∵四边形ABCD 矩形,∴90A ∠=︒,则∥MN AB ,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得:AN BM ND MD =,又∵M 为对角线BD 的中点,∴BM MD =,∴1AN BM ND MD ==,即:1ND AN ==,∴2AD AN ND =+=,当90NMD ∠=︒时,∵M 为对角线BD 的中点,90NMD ∠=︒∴MN 为BD 的垂直平分线,∴BN ND =,∵四边形ABCD 矩形,1AN AB ==∴90A ∠=︒,则BN =∴BN ND ==∴1AD AN ND =+,综上,AD 的长为21,故答案为:21.【点睛】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及性质等,画出草图进行分类讨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重合时,将ABP 沿AP 对折,得到AB P ',连接2【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出B '在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弧上运动,进而分类讨论当点P 在BC 上时,当点P 在DC 上时,当P 在AD 上时,即可求解.【详解】解:∵在矩形ABCD 中,2,AB AD ==∴BC AD =AC =如图所示,当点P 在BC 上时,∵2AB AB '==∴B '在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弧上运动,当,,A B C '三点共线时,CB '最短,此时2CB AC AB ''=−,当点P 在DC 上时,如图所示,此时2CB '当P 在AD 上时,如图所示,此时2CB '>综上所述,CB '2,2.【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与折叠问题,圆外一点到圆上的距离的最值问题,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分析】首先证明出MN 是AEF △的中位线,得到12MN AE =,然后由正方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得到AE ==BE 最大时,AE 最大,此时MN 最大,进而得到当点E 和点C 重合时,BE 最大,即BC 的长度,最后代入求解即可.【详解】如图所示,连接AE ,∵M ,N 分别是EF AF ,的中点,∴MN 是AEF △的中位线, ∴12MN AE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90B Ð=°,∴AE ==∴当BE 最大时,AE 最大,此时MN 最大,∵点E 是BC 上的动点,∴当点E 和点C 重合时,BE 最大,即BC 的长度,∴此时AE ==∴12MN AE ==∴MN.【点睛】此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以上知识点. 20.(2023·山东·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90,5,4,ABC BAD AB AD AD BC ∠=∠=︒==<,点E 在线段BC 上运动,点F 在线段AE 上,ADF BAE =∠∠,则线段BF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2【分析】设AD 的中点为O ,以AD 为直径画圆,连接OB ,设OB 与O 的交点为点F ',证明90DFA ∠=︒,可知点F 在以AD 为直径的半圆上运动,当点F 运动到OB 与O 的交点F '时,线段BF 有最小值,据此求解即可.【详解】解:设AD 的中点为O ,以AD 为直径画圆,连接OB ,设OB 与O 的交点为点F ',∵90ABC BAD ∠=∠=︒,∴AD BC ∥,∴DAE AEB ∠=∠,∵ADF BAE =∠∠,∴90DFA ABE ==︒∠∠,∴点F 在以AD 为直径的半圆上运动,∴当点F 运动到OB 与O 的交点F '时,线段BF 有最小值,∵4=AD , ∴122AO OF AD '===,,∴BO ==BF 2,2.【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勾股定理等知识,根据题意分析得到点F 的运动轨迹是解题的关键. 21.(2023·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出入相补原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成就之一,最早是由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创建.“将一个几何图形,任意切成多块小图形,几何图形的总面积保持不变,等于所分割成的小图形的面积之和”是该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图,在矩形ABCD 中,5AB =,12AD =,对角线AC 与BD交于点O ,点E 为BC 边上的一个动点,EF AC ⊥,EG BD ⊥,垂足分别为点F ,G ,则EF EG +=___________.【答案】6013【分析】连接OE ,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12BC AD ==,AO CO BO DO ===,90ABC ∠=︒,根据勾股定理得到13AC =,求得132OB OC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连接OE ,四边形ABCD 是矩形,90ABC ∴∠=︒,12BC AD ==,AO CO BO DO ===,5AB =,12BC =,13AC ∴==,132OB OC ∴==,111115121522222BOC BOE COE ABC S S S OB EG OC EF S ∴=+=⨯⋅+⋅==⨯⨯⨯=,∴113113113()15222222EG EF EG EF ⨯+⨯=⨯+=,6013EG EF ∴+=,故答案为:6013.【点睛】此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22.(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如图1,在ABC 中,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折线AB BC CA →→匀速运动至点A 后停止.设点P 的运动路程为x ,线段AP 的长度为y ,图2是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其中点F 为曲线DE 的最低点,则ABC 的高CG 的长为_______.【答案】【分析】过点A 作AQ BC ⊥于点Q ,当点P 与Q 重合时,在图2中F 点表示当12AB BQ +=时,点P 到达点Q ,此时当P 在BC 上运动时,AP 最小,勾股定理求得AQ ,然后等面积法即可求解.【详解】如图过点A 作AQ BC ⊥于点Q ,当点P 与Q 重合时,在图2中F 点表示当12AB BQ +=时,点P 到达点Q ,此时当P 在BC 上运动时,AP 最小,∴7BC =,4,3BQ QC ==在Rt ABQ 中,8,4AB BQ ==∴AQ == ∵1122ABC S AB CG AQ BC =⨯=⨯,∴BC AQ CG AB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勾股定理,垂线段最短,从函数图象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23.(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ABCD Y 中,6AB =,8BC =,120ABC ∠=︒,点E 是AD 上一动点,将ABE 沿BE 折叠得到A BE ',当点A '恰好落在EC 上时,DE 的长为______.3【分析】过点C 作CH AD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H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已知条件得出120,60ADC ABC HDC ∠=∠=︒∠=︒,进而求得,DH HC ,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出CB CE =,进而在Rt ECH △中,勾股定理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所示,过点C 作CH AD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H ,∵在ABCD Y 中,6AB =,8BC =,120ABC ∠=︒,∴120,6068ADC ABC HDC CD AB AD CB ∠=∠=︒∠=︒====,,,∴1cos 32DH DC HDC DC =⨯∠==,在Rt ECH △中,HC =∵将ABE 沿BE 折叠得到A BE ',当点A '恰好落在EC 上时,∴AEB CEB ∠=∠又AD BC ∥∴EBC AEB ∠=∠∴EBC CEB ∠=∠∴8CE BC ==设ED x =,∴3EH x =+在Rt ECH △中,222EC EH HC =+∴()(22283x =++解得:3x =(负整数)3.【点睛】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上,若AMN 是以点 【答案】()8,6M −或28,3M ⎛⎫− ⎪⎝⎭ 【分析】如图,由AMN 是以点N 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N 在以AM 为直径的圆H 上,MN AN =,可得N 是圆H 与直线26y x =−−的交点,当,M B 重合时,符合题意,可得()8,6M −,当N 在AM的上方时,如图,过N 作NJ y ⊥轴于J ,延长MB 交BJ 于K ,则90NJA MKN ∠=∠=︒,8JK AB ==,证明MNK NAJ ≌,设(),26N x x −−,可得MK NJ x ==−,266212KN AJ x x ==−−−=−−,而8KJ AB ==,则2128x x −−−=,再解方程可得答案.【详解】解:如图,∵AMN 是以点N 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N 在以AM 为直径的圆H 上,MN AN =,∴N 是圆H 与直线26y x =−−的交点,当,M B 重合时,∵()8,6B −,则()4,3H −,∴4MH AH NH ===,符合题意,∴()8,6M −,当N 在AM 的上方时,如图,过N 作NJ y ⊥轴于J ,延长MB 交BJ 于K ,则90NJA MKN ∠=∠=︒,8JK AB ==,∴90NAJ ANJ ∠+∠=︒,∵AN MN =,90ANM ∠=︒,∴90MNK ANJ ∠+∠=︒,∴MNK NAJ ∠=∠,∴MNK NAJ ≌,设(),26N x x −−,∴MK NJ x ==−,266212KN AJ x x ==−−−=−−,而8KJ AB ==,∴2128x x −−−=, 解得:203x =−,则22263x −−=, ∴22202333CM CK MK =−=−=, ∴28,3M ⎛⎫− ⎪⎝⎭; 综上:()8,6M −或28,3M ⎛⎫− ⎪⎝⎭. 故答案为:()8,6M −或28,3M ⎛⎫−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坐标与图形,一次函数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圆周角定理的应用,难度较大,清晰的分类讨论是解本题的关键.【答案】392【分析】作出点()32C −,,作CD AB ⊥于点D ,交x 轴于点F ,此时BE DF +的最小值为CD 的长,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得1103F ⎛⎫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直线CD 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得点D 的坐标,过点D 作DG y ⊥轴于点G ,此时35BH DH +的最小值是5DG 的长,据此求解即可.【详解】解:∵直线123y x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02B ,,()60A ,,作点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02B '−,,把点B '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32C −,,作CD AB ⊥于点D ,交x 轴于点F ,过点B '作B E CD '∥交x 轴于点E ,则四边形EFCB '是平行四边形, 此时,BE B E CF '==,∴BE DF CF DF CD +=+=有最小值,作CP x ⊥轴于点P ,则2CP =,3OP =,∵CFP AFD ∠=∠,∴FCP FAD ∠=∠,∴tan tan FCP FAD ∠=∠, ∴PF OB PC OA =,即226PF =, ∴23PF =,则1103F ⎛⎫ ⎪⎝⎭,, 设直线CD 的解析式为y kx b =+, 则321103k b k b +=−⎧⎪⎨+=⎪⎩,解得311k b =⎧⎨=−⎩,∴直线CD 的解析式为311y x =−,联立,311123y x y x =−⎧⎪⎨=−+⎪⎩,解得3910710x y ⎧=⎪⎪⎨⎪=⎪⎩, 即3971010D ⎛⎫ ⎪⎝⎭,;过点D 作DG y ⊥轴于点G ,直线423y x =−+与x 轴的交点为302Q ⎛⎫ ⎪⎝⎭,,则52BQ =, ∴332sin 552OQ OBQ BQ ∠===, ∴3sin 5HG BH GBH BH =∠=, ∴()3355555BH DH BH DH HG DH DG ⎛⎫+=+=+= ⎪⎝⎭,即35BH DH +的最小值是393955102DG =⨯=, 故答案为:39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利用轴对称求最短距离,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三、解答题 26.(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如图,ABC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动点E ,F 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同时从点A 出发,点E 沿折线A B C →→方向运动,点F 沿折线A C B →→方向运动,当两者相遇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点E ,F 的距离为y .(1)请直接写出y 关于t 的函数表达式并注明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2)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并写出该函数的一条性质;(3)结合函数图象,写出点E ,F 相距3个单位长度时t 的值.【答案】(1)当04t <≤时,y t =;当46t <≤时,122y t =−(2)图象见解析,当04t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3)t 的值为3或4.5【分析】(1)分两种情况:当04t <≤时,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当46t <≤时,利用周长减去2AE 即可;(2)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即可;(3)利用3y =分别求解即可.【详解】(1)解:当04t <≤时,连接EF ,由题意得AE AF =,60A ∠=︒,∴AEF △是等边三角形,∴y t =;当46t <≤时,122y t =−;(2)函数图象如图:当04t <≤时,y 随t 的增大而增大;(3)当04t <≤时,3y =即3t =;当46t <≤时,3y =即1223t −=,解得 4.5t =,故t 的值为3或4.5.键. 27.(2023·辽宁大连·统考中考真题)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y x =与直线BC 相交于点A ,(),0P t 为线段OB 上一动点(不与点B 重合),过点P 作PD x ⊥轴交直线BC 于点D .OAB 与DPB 的重叠面积为S .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1)OB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OAB 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2)求S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答案】(1)4,83 (2)2218402331424443t t S t t t ⎧⎛⎫−+≤≤ ⎪⎪⎪⎝⎭=⎨⎛⎫⎪−+<≤ ⎪⎪⎝⎭⎩ 【分析】(1)根据函数图象即可求解.(2)根据(1)的结论,分403t ≤≤,443t <≤,根据OAB 与DPB 的重叠面积为S ,分别求解即可.【详解】(1)解:当0=t 时,P 点与O 重合,此时83ABO S S ==, 当4t =时,0S =,即P 点与B 点重合,∴4OB =,则()4,0B ,故答案为:4,83.(2)∵A 在y x =上,则45OAB ∠=︒设(),A a a , ∴1184223AOB S OB a a =⨯⨯=⨯⨯= ∴43a =,则44,33⎛⎫ ⎪⎝⎭A 当403t ≤≤时,如图所示,设DP 交OA 于点E ,∵45OAB ∠=︒,DP OB ⊥,则EP OP t == ∴28132S t =−当443t <≤时,如图所示,∵()4,0B ,44,33⎛⎫ ⎪⎝⎭A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x b =+, ∴404433k b k b +=⎧⎪⎨+=⎪⎩,解得:212b k =⎧⎪⎨=−⎪⎩, ∴直线AB 的解析式为122y x =−+,当0x =时,2y =,则()0,2C , ∴2OC =, ∵21tan 42DP OC CBO PD OB ∠====, ∵4BP t =−,则122DP t =−, ∴12DPB S S DP BP ==⨯()()222111144242244t t t t =⨯⨯−=−=−+, 综上所述:2218402331424443t t S t t t ⎧⎛⎫−+≤≤ ⎪⎪⎪⎝⎭=⎨⎛⎫⎪−+<≤ ⎪⎪⎝⎭⎩.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切的定义,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一次函数与坐标轴交点问题,从函数图象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28.(2023·河北·统考中考真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计了点的两种移动方式:从点(,)x y 移动到点(2,1)x y ++称为一次甲方式:从点(,)x y 移动到点(1,2)x y ++称为一次乙方式.例、点P 从原点O 出发连续移动2次;若都按甲方式,最终移动到点(4,2)M ;若都按乙方式,最终移动到点(2,4)N ;若按1次甲方式和1次乙方式,最终移动到点(3,3)E .(1)设直线1l 经过上例中的点,M N ,求1l 的解析式;并直接..写出将1l 向上平移9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直线2l 的解析式;(2)点P 从原点O 出发连续移动10次,每次移动按甲方式或乙方式,最终移动到点(,)Q x y .其中,按甲方式移动了m 次.①用含m 的式子分别表示,x y ;②请说明:无论m 怎样变化,点Q 都在一条确定的直线上.设这条直线为3l ,在图中直接画出3l 的图象;(3)在(1)和(2)中的直线123,,l l l 上分别有一个动点,,A B C ,横坐标依次为,,a b c ,若A ,B ,C 三点始终在一条直线上,直接写出此时a ,b ,c 之间的关系式.【答案】(1)1l 的解析式为6y x =−+;2l 的解析式为15y x =−+;(2)①10,20x m y m =+=−;②3l的解析式为30y x =−+,图象见解析;(3)538a c b += 【分析】(1)根据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1l 的解析式,然后根据直线平移的规律:上加下减即可求出直线2l 的解析式;(2)①根据题意可得:点P 按照甲方式移动m 次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2,m m ,再得出点()2,m m 按照乙方式移动()10m −次后得到的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即得结果;②由①的结果可得直线3l 的解析式,进而可画出函数图象;(3)先根据题意得出点A ,B ,C 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B 的解析式,再把点C 的坐标代入整理即可得出结果.【详解】(1)设1l 的解析式为y kx b =+,把(4,2)M 、(2,4)N 代入,得4224k b k b +=⎧⎨+=⎩,解得:16k b =−⎧⎨=⎩,∴1l 的解析式为6y x =−+;将1l 向上平移9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直线2l 的解析式为15y x =−+;(2)①∵点P 按照甲方式移动了m 次,点P 从原点O 出发连续移动10次,∴点P 按照乙方式移动了()10m −次,∴点P 按照甲方式移动m 次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2,m m ;∴点()2,m m 按照乙方式移动()10m −次后得到的点的横坐标为21010m m m +−=+,纵坐标为()21020m m m +−=−,∴10,20x m y m =+=−;②由于102030x y m m +=++−=,∴直线3l 的解析式为30y x =−+;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动态几何型压轴题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

(二)线动问题。

(三)面动问题。

二、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1、特殊探路,一般推证。

2、动手实践,操作确认。

3、建立联系,计算说明。

三、专题二总结,本大类习题的共性:1.代数、几何的高度综合(数形结合);着力于数学本质及核心内容的考查;四大数学思想:数学结合、分类讨论、方程、函数.2.以形为载体,研究数量关系;通过设、表、列获得函数关系式;研究特殊情况下的函数值。

专题三:双动点问题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今年中考试题的热点,现采撷几例加以分类浅析,供读者欣赏.1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图象问题。

2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结论开放性问题。

3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存在性问题。

4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最值问题。

双动点问题的动态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信息量大,对同学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

专题四: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专题五:以圆为载体的动点问题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中考经常考察,有一类动点问题,题中未说到圆,却与圆有关,只要巧妙地构造圆,以圆为载体,利用圆的有关性质,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此类问题方法巧妙,耐人寻味。

例1.如图,已知在矩形ABCD中,AD=8,CD=4,点E从点D出发,沿线段DA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方向移动,同时点F从点C出发,沿射线CD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移动,当B,E,F三点共线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E移动的时间为t(秒).(1)求当t为何值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2)设四边形BCFE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值范围;(3)求当t为何值时,以E,F,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求当t为何值时,∠BEC=∠BFC.A BD EF O例2. 正方形ABCD 边长为4,M 、N 分别是BC 、CD 上的两个动点, 当M 点在BC 上运动时,保持AM 和MN 垂直, (1)证明:Rt Rt ABM MCN △∽△;(2)设BM x =,梯形ABCN 的面积为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BCN 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3)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 Rt ABM AMN △∽△,求此时x 的值.例3.如图,在梯形ABCD中,35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09年济南中考) (1)求BC 的长。

(2)当MN AB ∥时,求t 的值.(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例4.如图,在Rt △AOB 中,∠AOB =90°,OA =3cm ,OB =4cm ,以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设P 、Q 分别为AB 、OB 边上的动点它们同时分别从点A 、O 向B 点匀速运动,速度均为1cm /秒,设P 、Q 移动时间为t (0≤t ≤4)(1)求AB 的长,过点P 做PM ⊥OA 于M ,求出P 点的坐标(用t 表示)(2)求△OPQ 面积S (cm 2),与运动时间t (秒)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t 为何值时,S 有最大值?最大是多少?(3)当t 为何值时,△OPQ 为直角三角形?(4)若点P 运动速度不变,改变Q 的运动速度,使△OPQ 为正三角形,求Q 点运动的速度和此时t 的值.动点练习题答案例1. 解:(1)当B ,E ,F 三点共线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如图2所示.………(1分)由题意可知:ED =t ,BC =8,FD = 2t -4,FC = 2t .∵ED ∥BC ,∴△FED ∽△FBC .∴F D E DF C B C=. ∴2428t tt -=.解得t =4. ∴当t =4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3分)CDMA BCN图2ABCDEF(2)∵ED=t ,CF=2t , ∴S =S △BCE + S △BCF =12×8×4+12×2t ×t =16+ t 2. 即S =16+ t 2.(0 ≤t ≤4);………………………………………………………(6分)(3)①若EF=EC 时,则点F 只能在CD 的延长线上,∵EF 2=222(24)51616t t t t -+=-+,EC 2=222416t t +=+,∴251616t t -+=216t +.∴t =4或t=0(舍去); ②若EC=FC 时,∵EC 2=222416t t +=+,FC 2=4t 2,∴216t +=4t 2.∴t =; ③若EF=FC 时,∵EF 2=222(24)51616t t t t -+=-+,FC 2=4t 2,∴251616t t -+=4t 2.∴t 1=16+,t 2=16-.∴当t 的值为416-E ,F ,C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9分)(4)在Rt △BCF 和Rt △CED 中,∵∠BCD =∠CDE =90°,2BC CFCD ED==, ∴Rt △BCF ∽Rt △CED .∴∠BFC =∠CED .………………………………………(10分) ∵AD ∥BC ,∴∠BCE =∠CED .若∠BEC =∠BFC ,则∠BEC =∠BCE .即BE =BC . ∵BE 2=21680t t -+,∴21680t t -+=64. ∴t 1=16+,t 2=16-.∴当t=16-BEC =∠BFC .……………………………………………(12分)例2. 解:(1)在正方形ABCD 中,490AB BC CD B C ===∠=∠=,°, AM MN ⊥, 90AMN ∴∠=°,90CMN AMB ∴∠+∠=°,在Rt ABM △中,90MAB AMB ∠+∠=°, CMN MAB ∴∠=∠,Rt Rt ABM MCN ∴△∽△,(2)Rt Rt ABM MCN △∽△, 44AB BM x MC CN x CN∴=∴=-,, 244x x CN -+∴=,()222141144282102422ABCNx x y S x x x ⎛⎫-+∴==+=-++=--+ ⎪⎝⎭梯形·, NDACBM当2x =时,y 取最大值,最大值为10. (3)90B AMN ∠=∠=°,∴要使ABM AMN △∽△,必须有AM ABMN BM=, 由(1)知AM ABMN MC=, BM MC ∴=,∴当点M 运动到BC 的中点时,ABM AMN △∽△,此时2x =.例3.解:(1)如图①,过A 、D 分别作AK BC ⊥于K ,DH BC ⊥于H ,则四边形ADHK 是矩形∴3KH AD ==.在Rt ABK △中,sin 4542AK AB =︒==.2cos 454242BK AB =︒== 在Rt CDH △中,由勾股定理得,3HC == ∴43310BC BK KH HC =++=++=(2)如图②,过D 作DG AB ∥交BC 于G 点,则四边形ADGB 是平行四边形 ∵MN AB ∥ ∴MN DG ∥ ∴3BG AD == ∴1037GC =-=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102CN t CM t ==-,. ∵DG MN ∥∴NMC DGC =∠∠ 又C C =∠∠∴MNC GDC △∽△ ∴CN CMCD CG= (图①)A D CB K H (图②)ADCB G MN即10257t t-=解得,5017t =(3)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NC MC =时,如图③,即102t t =- ∴103t =②当MN NC =时,如图④,过N 作NE MC ⊥于E ∵90C C DHC NEC =∠=∠=︒∠∠, ∴NEC DHC △∽△∴NC ECDC HC =即553t t -= ∴258t =③当MN MC =时,如图⑤,过M 作MF CN ⊥于F 点.1122FC NC t ==∵90C C MFC DHC =∠=∠=︒∠∠, ∴MFC DHC △∽△∴FC MCHC DC= 即1102235tt-=∴6017t =综上所述,当103t =、258t =或6017t =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例4.(1)由题意知:BD=5,BQ=t ,QC=4-t ,DP=t ,BP=5-t ∵PQ ⊥BC ∴△BPQ ∽△BDC ∴BC BQ BD BP =即455t t =- ∴920=t A DCB M N (图③) (图④) A D CB M NH E(图⑤) ADCB H N MF当920=t 时,PQ ⊥BC ……………………………………………………………………3分 (2)过点P 作PM ⊥BC ,垂足为M∴△BPM ∽△BDC ∴355PMt =- ∴)5(53t PM -=……………………4分 ∴⨯=t S 21)5(53t -=815)25(103+--t …………………………………………5分∴当52t =时,S 有最大值158.……………………………………………………6分 (3)①当BP=BQ 时,t t =-5, ∴25=t ……………………………………7分 ②当BQ=PQ 时,作QE ⊥BD ,垂足为E ,此时,BE=2521tBP -=∴△BQE ∽△BDC ∴BD BQ BC BE =即5425tt=- ∴1325=t ……………………9分 ③当BP=PQ 时,作PF ⊥BC ,垂足为F, 此时,BF=221tBQ =∴△BPF ∽△BDC ∴BD BP BC BF =即5542tt-= ∴1340=t ……………………11分 ∴14013t =, 252t =,32513t =,均使△PBQ 为等腰三角形. …………………………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