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政策的演进

合集下载

日本农业产业化法律政策及启示

日本农业产业化法律政策及启示

日本农业产业化法律政策及启示农业产业化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政策特点。

我国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便已出现农业产业化这种新的农业经营模式,但是,因为重工轻农思想的存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度非常缓慢,相关的法律政策也不尽完善,所以,为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有必要对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法律政策进行借鉴。

日本农业产业化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且因为地缘关系、文化传承等相关因素的存在,非常值得我们对其农业产业化的法律政策进行相关研究并进行选择性借鉴。

1 日本农业产业化法律政策历史演变日本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

并且,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使日本农业的发展面临了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对不容乐观的实际情况,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以种种方式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走出了劳动密集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至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目前日本农业现代化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向多功能农业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日本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主要是根据工业发展需要而确定的,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1.1 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此时期是为摆脱封建制度以及推广农业新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时期。

明治维新后,日本采取了一条激进的追赶式工业化道路——通过剥削农业来促进工业发展。

所以,这一时期农业政策的重点是提高农产品产量,以保障城市工业发展的低劳动成本和高积累。

为实现这一目标,日本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发展农业的措施.如明治维新时期通过农业协会提供土地改良补贴:对农民实行直接或间接的农业生产技术教育;日本政府于1921年出台了《稻米法》,授权政府控制、调节市场上稻米供给等等。

总之,这一时期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大体上具有以下特点:(1)从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做起.废除了德川幕府时期一系列的法令,为日本农业发展创立良好的环境;(2)制定和推行“劝农政策”,以推进农业技术的改良和农业生产的发展;(3)注重农业政策的法制化,使农业的发展有法可依;(4)征收关税,以满足国内粮食市场的自给及安全。

日本种业发展历程

日本种业发展历程

日本种业发展历程
日本种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开始注意植物的种植和培育。

然而,真正的种业发展可以追溯到近代化的过程中。

在19世纪中期,日本开始与外国进行贸易,引进了一些外来
物种,并开始学习种植技术。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世纪初,日本政府开始制定农业政策,促进种业发展。


业实验站设立,研究育种和种子生产的方法。

通过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内农业企业兴起,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种植技术不断改进。

此外,政府继续投资农业科研,提高种子的质量和产量。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农业技术的进一步进步,种业开始走向市场化。

民间种子企业逐渐崭露头角,与农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农作物的发展。

近年来,日本种业继续追求创新,致力于培育更耐旱、抗病虫害的品种。

同时,种业也在关注环境保护,发展可持续性农业,提高农作物的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日本种业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开始引进外来物种到科
研创新,再到市场化的过程。

不断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为日本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农业支持保护和金融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日本农业支持保护和金融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日本农业支持保护和金融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作者:暂无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年第40期日本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演变日本是根据农业产业的弱质性较早对农业实行特殊保护的国家。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根据农业产业自身特点和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具体要求,因势利导,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农业保护制度和规则。

二战后到上世纪中叶的农业恢复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基本劳动力锐减,加上农业在战争期间遭受严重破坏,致使日本农业完全处于衰退境地。

因此,这一时期日本农业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目标是调整、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

主要措施包括:1946 年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寄生地主制度;1952 年制定了《农地法》,建立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颁布了《粮食管理法》,对粮食实施直接统治;先后出台了《农业改良助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等。

通过上述措施,日本农业不仅很快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农业装备水平大为提高,新经营体制得到确立。

1960 年到1970 年的农业发展期。

进入20 世纪60 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进入长达18 年的高速增长期,日本农业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迅速转变。

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也从解决粮食不足、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向解决粮食过剩、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力水平转变。

1961 年,日本制定了《农业基本法》,这标志着日本工业剩余开始回流农业,农业保护进入了新阶段。

《农业基本法》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缩小工农收入差别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两大目标,通过有选择地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经营者收入,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间发展差异。

同年11 月,又出台了《农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用以辅助《农业基本法》目标实现。

实践表明,在《农业基本法》及相关法律带动下,日本农产品价格迅速提高,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户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现代化技术不断改进,农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

日本农业发展模式

日本农业发展模式

日本农业发展模式
日本农业发展可以概括为“农业优先、综合体模式”,其内涵是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而非重点发展工业,同时将工作、生活、投资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使农业获得优先发展
的优先权。

日本的农业进一步发展伴随着采取两个重要政策:“资源整合计划”和“新型自主自
愿政策”。

资源整合计划主要侧重于改善农业生产设施,以提高生产力;新型自主自愿政
策则旨在实现农业发展的本土化,使农民及其家庭得到实惠。

另外,日本政府针对新一代的农民,提出的一个重大政策是规模改革,即“大型农场”和“大型农村”模式。

该模式重点包括技术改革、人口改变、资源整合、设施改善和运营
的规范。

大型农场重点考虑土地利用问题,大型村落则以农业生产者聚居和社区维护为主
要重点。

日本政府还重视发展一种基于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成为一种先进的、可持续
的产业。

在此过程中,推出的措施包括实施资金支持、改进技术服务、加强创新设施,以
及列入国家层面上的规章制度,使农业更可持续地发展。

综上所述,日本农业发展模式涵盖了政府采取的多种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农业
产出以及改善农民的发展状况,进而使农业发展更加可持续。

日本农业政策的改革与农村经济振兴

日本农业政策的改革与农村经济振兴

日本农业政策的改革与农村经济振兴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农业产业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业部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并保障农民的利益,日本政府积极实施农业政策的改革。

本文将探讨日本农业政策的改革与农村经济振兴的相关内容。

一、农业政策的背景和挑战随着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的快速流失成为日本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量年轻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农田闲置和农业经济的不稳定。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日本政府开始着手改革农业政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

二、农业政策的改革方向1. 提高农民收入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提高农民的收入,例如实行最低价格政策、提供土地和设备补贴等。

其次,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政府还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开拓更大的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日本政府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他们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和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农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质量要求。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方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3. 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日本政府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多元化的产业。

他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支持小型企业和创业者在农村地区发展。

此外,政府还推动农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挖掘农村地区的资源和特色,吸引游客和投资。

4.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教育为了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本政府注重农民的培训和教育。

他们通过设立农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新一代的农业人才。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参加农业技术交流和学习活动,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东亚FTA/EPA推动下的日本农业政策演变:基于利益集团博弈的视角

东亚FTA/EPA推动下的日本农业政策演变:基于利益集团博弈的视角
( E P A) ①的缔结 。在 东 亚 区域 内 , 中 日韩 自贸 区构 想 历 十 年 之久 即将 进 入 实质
性谈判阶段 , 日 本与东盟多个国家 的 E P A 已经生效。在更广义的区域概念上 ,
与 澳大 利亚 的 E P A还 处在谈 判过 程 中( 由于牛 肉 、 糖 等产 品的市 场开 放 问题 , 谈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辽 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通信作 者及地址 : 谢 剑锋 , 辽 宁省沈阳 市皇姑 区崇 山中路 6 6号; 邮编 : 1 1 0 0 3 6 ; E—m a i l : x j f j9 l @1 6 3 . t o m。基金项 目: 辽宁省教 育厅创新 团队项 目“ 从‘ 赶超 时代 ’ 到‘ 后赶超时代 ’ —— 日本经济的演变轨迹与制度变迁研 究” ( 2 0 0 7 " 1 0 " 6 4) 。
① 经济合作协定的外延 比自由贸易协定更加宽泛 , 除货物贸易 自由, 还包括服务贸易、 投资、 人员流动 等方面, 属更高层次 的区域 一体化形 式。行文中多使用 F r A / E P A的表述 , 也根据具体 情况分别使用。
② [日] 田代 洋一.日本 的形象与农业. 杨秀平译. 中国农 业出版社 . 2 0 1 0 : 6
体政策的变化是 由相关利益集 团的博 弈而实现的。在从 坚持 WT O框架下的 多边 贸
易体 系转向缔结 东亚地 区 F F A / E P A的大背景下, l本农 业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 , E 农 产品 贸易保护水平将会 逐步 降低 , l本农业政 策改革的重点将置于结构调整。 E 关键词 日本 兀’ A / E P A 农业政策 利益集 团 博弈
1 . F T A / E P A框架下 各利 益集 团的政 策立 场分析 在 日本 国内 , 在农业 保护 方 面存 在 两 个 主要 的 利益 攸 关 方 : 农 户 和产 业界 。

日本农业环保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农业环保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农业环保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的农业发展基础与我国相似: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力低下,主要是以家庭为基础、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型的农业经营方式;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农产品产量虽然大幅度提高,但是农药残留、农产品品质降低、水质恶化等问题相继出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危机;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被提出后,日本及时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日本农业环保政策的演变历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和坏境污染问题时对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入反思而提出的发展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遵循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高速增长型发展模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农药、化肥、农用地膜等残留物污染、牲畜粪尿污染等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按照其演变历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政策主要以提高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农业环境污染没有受到重视。

二战后日本大量使用了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和农药制品,虽然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但是农业环境遭受了严重污染,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这个时期的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的排污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噪音规则法》等。

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是以提高衣业劳动生产率、保护农业为目标的法律,并没有涉及农业环境问题。

《农业基本法》在改善农业牛产条件,减小工农业收入差别,提高粮食供给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也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下降、农药残留、水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改变、环境污染对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环境政策的影响,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在日本逐渐得到重视。

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

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

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一、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一)颁布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法规。

日本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生态农业发展经历了强调农产品(加工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保全,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在日本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颁布很多政策、法规,并不断进行完善。

如,1992年6月10日,日本政府在颁布的新的食品、农业、农村政策的方向中提出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并把它作为农业政策的新目标。

其基本内容是农业不仅应稳定地提供农产品,还应与环境相协调,为保护国土作贡献。

日本将环境保护型农业定义为灵活运用农业所具有的物质循环机能,注意与生产相协调,通过精心耕作,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减轻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农业。

此后,日本政府相继颁布了四部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律,即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

其中, 1999年7月12日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是在对1961年实施的农业基本法进行评估后,制定的具有新理念的政策法规,该法规的核心在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振兴,确保食物的稳定供给,发挥农业、农村的多种功能,它是21世纪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方针。

(二)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为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投资,政府通过在全国以鼓励发展/环保型农户0为载体,从贷款、税收等方面对农民给予支持。

对拥有013km2以上的耕地,年收入50万日元以上的农户,经本人申请,并附环保型农业生产实施方案,报农林水产县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再报农林水产省审定,将合格的申请者确定为环保型农户,对这些农户银行可提供额度不等的无息贷款,贷款时间最长可达12年。

在购置农业基本建设设施上,政府或农业协会可提供50%的资金扶持,第一年在税收上可减免7%)30%,以后的2到3年内还可酌情减免税收。

[2](三)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高新农业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

国外环境政策案例分析

国外环境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73.1日本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与环保历程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时期的环境污染情况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及界定不同,日本政府在各个时期的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日本的环境政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所谓末端治理对策时期,时间跨度从1953年起、历经1967年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和1968年的《大气污染防止法》,到1971年设置环境厅。

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到2000年。

其间颁布了《环境基本法》(1993年),制定了第一期《环境基本计划》,这段时期是环保重点从可持续性发展向循环型社会过渡的时期。

第三阶段以2000年确定第二期《环境基本计划》和《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为标志,环保政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战后,日本政府推行的国家战略是“经济立国”战略,即日本在所有方面都围绕着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服务。

在“经济立国”国家战略下,日本战后长期以来以追赶欧美先进国家为目标,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

日本在迅速推进工业化过程中,特别是在推进重化工业化的时期,由于奉行“经济增长第一主义”理念,出现、发生了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

日本在重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在追求“生产第一主义”理念下,进行大量生产、大量排污,而没有考虑到公害对环境的破坏问题,使公害问题日益严重起来。

60年代,水俣病、哮喘病、疼痛病和四日市公害为代表的各种公害问题,造成了大量的公害受害者。

与此同时,由于公害受害者的上诉,还引起了各种纠纷。

据统计,1972年日本全国共发生了87764件公害纠纷(徐世刚,2003)。

可见,日本重化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公害问题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上述公害问题己成为日本整个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日本政府开始着手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工作。

这个时期,日本政府主要的对策是通过制定、完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对企业进行排污限制。

如,1967年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规则法》,1970年日本国会又全面修改了《公害基本法》,并制定了《海洋污染防止法》等有关环境保护的14项法律。

日本稻米价格与收入补贴政策的演进过程及战略创新

日本稻米价格与收入补贴政策的演进过程及战略创新
摇 摇 2012 年 12 月开始执政的第 2 次日本安倍内阁,为加速经济复兴提出了被称为“ 安倍经济学 ( 腋 症仲治诌织止夜 ) 冶 的系列量化宽松政策。 2013 年 1 月,安倍在上任后首次施政演说中提出要射 出“ 三支箭冶 来促进经济复苏,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刺激民间投资的成长战 略[1]254 。 2013 年 6 月发布的《 日本复兴战略( 腋 日本再興戦略夜 ) 》 ,被视为第三支箭“ 成长战略冶 的 行动纲领。 其中,农林渔业发展目标包括到 2020 年,农业及关联产业( 即 6 次产业) 的市场规模由 1 万亿日元增加到 10 万亿日元,农林水产品和食品的出口额由 4 500 亿日元增加到 1 万亿日元;10 年内实现农业和农村收入的整体翻番。 作为具体对策,《 日本复兴战略》 提出到 2023 年,使全国 80% 耕地向“ 认定农业者( 腋 認定農業者夜 ) 冶 和以村庄为基础的“ 集落营农( 腋 集落営農夜 ) 冶 组织等 农业经营骨干( 腋 担栅手夜 ) 集中,水稻的生产成本比 2011 年降低 40% ,法人化农业经营体增加到 5 万家[2] 。
第 35 卷 第 1 期 2018 年 2 月
中国农业大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日本稻米价格与收入补贴政策的演进过程 及战略创新
李东坡摇 南石晃明摇 长命洋佑
[摘摇 要]摇 作为经济成长战略的组成部分,日本政府决定依靠提升竞争力和开拓市场,大幅度增加农 业收入。 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对其限产保护和主食用稻米的生产补贴将于 2018 年取消。 日本水 稻生产经营以小规模农户为主,对价格保护和收入补贴有较强依赖性,相关政策调整备受关注。 本文系 统梳理了日本稻米价格和收入补贴政策的演进过程,以及新形势下的战略创新。 发端于“二战冶 前的价 格管制在稳定粮荒时代稻米供求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相关法律 的调整,粮食流通市场逐渐开放,以市场为基础的稻米价格形成机制确立。 从 1990 年代末开始,受农业 经济形势特别是世贸组织规则的限制,日本政府更多依靠收入补贴缓解价格下降对农业生产的冲击。 伴随政党更替,补贴对象和标准几经修改。 自民党政府侧重于促进生产资源向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经营 体集中,民主党政府则更多考虑小规模农户的生产成本补偿。 为化解稻米供给量反弹压力,补贴的重点 已经转向饲料和加工等新用途稻米,并且正在努力升级为农业保险。 [关键词]摇 稻米; 价格; 日本; 收入补贴; 政策

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的开题报告

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的开题报告

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农地制度是一个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生产的效益。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土地制度也面临了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我们正处于推进农村改革和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关键时期,如何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日本农村经济在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土地经营和土地所有权转移。

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试行土地法,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土地制度和管理机制,推动了信托耕地的发展、改变了租赁制度、为土地所有权转移提供了便利等。

这些经验为我国的农地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目的是基于以上背景,研究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土地管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进行探讨:1. 日本农地制度的历史演变和政策调整。

本章将简要介绍20世纪初期至今日本农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土地所有权转移、农村土地信托制度、土地租赁制度等相关政策的实施和调整。

2. 日本农地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本章将通过对比研究,分析研究日本农地制度变迁的启示与借鉴,探讨如何借鉴日本农地制度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农地制度的改革发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三、预期结果与意义本文的预期结果是:1. 深入分析日本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变和政策调整,了解日本农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和原因,为理解日本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料和参考。

2. 对比分析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与我国的情况,探讨日本农地制度变迁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和借鉴,促进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

3. 提出如何加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建议,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路径。

同时,本文也有助于促进我国与日本在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的农业发展。

日本农业现代化中的土地政策变化的参考

日本农业现代化中的土地政策变化的参考

日本农业现代化中的土地政策变化的参考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领域。

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

[摘要]土地零碎分散、经营规模狭小是东亚地区小农现代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作为在小农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国家,日本的经验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在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日本先后经历了以提供补贴和培育流转中介的方式推动土地流转、以农民合作组织的农业生产服务实现规模化经营、依靠政府主导的农地中间管理事业整合土地三个不同的阶段。

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地市场的摩擦,降低了日本土地的分散化程度,缓解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导致的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

据此,本文提出,在我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将土地流转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注重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质量,实现土地要素的真正整合;有效发挥地方政府提供土地改良公共服务的能力。

二战后初期,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了保护耕作者的“自耕农制度”,由国家强制购入不在地主的全部土地和村内陆主超过平均公顷数的土地,低价出售给农民。

这种改革将佃农转变为零散的小农户,一定时期内安置了大量被遣返的退伍老兵,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为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保护改革的成果,在之后将近十五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土地产权变更一直遭到严格的限制,主要的措施有出台《农地法》、对土地产权变更实施许可制、严格限制租赁合同的解约以及设定租种地面积上限等。

然而,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逐渐给小农经营带来了转型压力。

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需求弹性的差异,国民经济中农业的份额持续下降,农户的农业收入相对而言不断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上涨,小农经营的生产成本持续上升。

同时,小农户零碎分散的土地很难与农业机械等现代化生产要素相结合,无法顺利实现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以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日本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演进及启示

日本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演进及启示

嘲燃家业World Agriculture2020.10(总498)日本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演进及启示@吴薇1马建蕾2孙东升1(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2.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北京100125)摘要:对于人多地少的东亚国家而言,在贸易自由化日益加深的环境下如何增强农业竞争力、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议题。

日本作为与中国农业资源禀赋高度相似的国家,在面临国内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低迷、国外出口贸易壁垒高筑的不利局面时,基于近年一贯的“以攻为守”理念,持续推进架构积极进取的农业政策体系,尤其重视农产品的出口问题。

《农林水产品和食品出口促进法》是日本出台的首部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专门法案,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成立一体化的农林水产品和食品出口本部、明确和简化出口证明认证等相关出口程序、加强对中小出口企业的支持等手段,强化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考虑到中国当前优势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弱化的现实,日本的出口促进政策对中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学习借鉴日本经验,我们应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出口,将贸易纳入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议题,并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日本;农产品出口;农业支持政策DOI:10.13856/11-1097/s.2020.10.0061引言对于人多地少的东亚国家而言,在贸易自由化日益加深的环境下如何增强农业竞争力、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议题.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提升农业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在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压力加剧、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贸易也面临优势农产品出口增长乏力、出口增速低于进口增速等问题,对农民就业增收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在此形势下,迫切需要寻求提升中国农产品竞争力之策.近年来,与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相似的日本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将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作为提升本国农业竞争力、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1],提出了农林水产品出口额2019年增至1万亿日元(100日元约合6.47元人民币,2020)、2030收稿日期:2020-06-01.作者简介:吴薇(1989—),博士后,研究方向:国际农产品贸易,E-mail:*************;马建蕾(1983—),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产品市场与贸易,E-mail:woshijianlei@;孙东升(1968—),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农产品贸易,E-mail:sundongsheng@.472020.10(总498)刊理哎业World Agriculture年增至5万亿日元的宏伟目标.2020年日本进一步强化了立法和体制机制建设,4月1日正式实施《农林水产品和食品出口促进法》,决定成立农林水产品和食品出口本部,并将其作为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最高领导机构,以此打破政府各部门间壁垒,明确和简化出口程序,并集中力量强化对出口企业的支持.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多国出台出口限制措施的背景下,《农林水产品和食品出口促进法》的实 施,不仅有利于提升日本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形象,也为有效应对疫情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完善农业贸易促进体系、增强优势农产品竞争力、实现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对外开放目标提供了有益经验.目前,学术界对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的研究较多,但由于日本是典型的农产品净进口国,研究者对日本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的关注较少,仅在相关研究中有所提及,但尚无系统分析.苏杭和李智星提出,近年来日本为增强农业活力和竞争力,农业政策体系实现了从“防御型”到“进攻型”的转变,扩大优质农产品出口成为提升日本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⑵。

日本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李兴华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8期摘要:日本农业农村政策经历了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调整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演变过程。

形成了以法制化程度高、政府补贴力度大和注重农业多功能为特色的政策体系。

目前,日本着力发展提升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持农业农村多功能的政策。

日本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历程对中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具有启发意义,包括完善法律法规,法治乡村振兴、加大补贴力度,增加补贴项目和促进产业融合,增强农业多功能性。

关键词:日本农业农村政策;乡村振兴;启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后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提出了若干意见。

农业农村的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日本农业农村与中国在人口分布、建设历程以及文化传统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日本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步入发达国家之列。

但这一过程之中,受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农村人才、资金等要素加速流失,导致农村人口减少且老龄化严重、农业劳动力后继无人等问题,农村经济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

日本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来农村培育产业、活化乡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至今,日本已形成小农背景下具有特色的乡村发展政策体系和具体做法。

梳理日本农业农村政策演变历程,分析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 日本农业农村发展状况日本农业用地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12.3%,2017农村人口11073万,占人口总数的8.5%。

日本农业承担着保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文化传承等一系列功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日本国土面积小,土地资源本就十分有限,随着工业进程的发展,农业用地逐年减少;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农村人口以及农业从业者数量也逐年减少,这些情况对日本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历史考察——以昭和初期为对象

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历史考察——以昭和初期为对象
技术 员 、 建农 业试 验 场 , 所 需 费 用 均 出 自政 府 补 贴 ,
因此 也造 成 这一 时期农 业改 良补 贴支 出增 加 。农 业 改 良补 贴 的第二 大 支 出是 肥 料 改 良增 产奖 励 , 主要 为 提高 肥料 作物 的 栽 培技 术 , 提 高经 济 效 益 和应 用 上 的普 及 推广 , 在 地 方 设 置 专 门技 术 员 、 设 置 试 验 场, 以及开 展相 关工 作提 供资 金补 助 。 日本 产 业 奖 励 补 贴 的 特 点 : 一 是 随 着 大 正 时 期④ 农林 省从 农 商 务 省 分 离 并 独 立 建 制 , 始 于 明 治 末年 的农 林业 补助 提升 为政 策性农 业补 贴 。二是 生
世 界大 战爆 发 , 以1 9 2 6年 至 1 9 4 1年 的财 政 政 策 特
征为基准 , 可以将农业补贴的历史演变分为 3个 阶 段, 一是 1 9 2 6年 至 1 9 3 1年 的“ 井上 财政 ” 时期 , 二是 1 9 3 2年至 1 9 3 6年 的“ 高桥 财 政 ” 时期 , 三是 1 9 3 7年 至 1 9 4 1年 的战争 时期 ¨ 。
下, 不 可 避 免 地要 抑 制农 业 预算 。在 1 9 2 6年 至 1 9 2 8 年的 3年间 , 农业预算 每年略有增长 , 但 在井 上 出任 藏 相 的 1 9 2 9年 至 1 9 3 1年 的 3年 间 , 仅 在
1 9 2 9年 用于 农业 补贴 的财 政 支 出 比 1 9 2 6年 增 加 了 5 0 %, 其后 2年 间几乎 没有 增加 。 井上 财政 时期 恰 逢源 于美 国的世界 性金 融危 机
爆发 , 3本经济也 不可避免地陷入“ 1 昭和恐慌” , 国

韩喜平(2005):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现代日本经济(4)

韩喜平(2005):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现代日本经济(4)

2005年第4期现代日本经济 No. 4. 2005 (总第142期) Contemporary Economy of Japan (V oI.142)农 业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韩喜平 李二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61)摘要:日本是较早实行农业保护的国家之一,回顾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分析当前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客观效果,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农业保护要以法律为准绳,既要根据本国国情,又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制定具体的保护对策,要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农业保护;农民收入;基础设施 ;财政补贴中图分类号:F330.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5X(2005)04—0055—05 The Evolvement of Japan’s Agricultural Protective Polic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HAN Xi-ping, LI Er-zhu(School of Marxism,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Abstract:Japan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that implemented protective policies for agriculture at an earlier time. The paper,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evolvement of Japan’s agricultural protective policies since the Meiji Reform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chief content and practical effect of these policies of the present Japan, and on a summary of the lessons and experiences gained so far, proposes that protective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created for China in the light of both China’s current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WTO’s rules.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hat more efforts should be paid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r agriculture,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of agricultural produce, and to raise the country’s competitiveness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Key Words:agricultural protection;farmers’ income;infrastructure;financial subsidy日本是根据农业产业的弱质性较早对农业实行特殊保护的国家。

日本二战后农村政策调整及其借鉴

日本二战后农村政策调整及其借鉴

日本二战后农村政策调整及其借鉴张淑敏(梁平县虎城初级中学 重庆 梁平 405219) 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在农村政策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包括重视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等等,为其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人才保障。

尤其是日本二战后农村政策调整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借鉴。

一、二战后日本农村政策的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接受美国的管制,在美国政策扶持和日本政府的努力下,日本农业发展取得了迅速发展,农业政策的核心越来越倾向于内涵扩展和质量提升。

1.农地改革从1947年开始,在美国的指导下日本进行了“农地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一,地主出租土地超过一公顷,则对其超过部分进行强制收购,并专卖佃农;其二,耕地收购价格定为每十公亩水田760万日元,旱田448万日元,由农民分期在24年内付清款项;其三,不超过一公顷的出租土地,其地租最高额,不得超过佃农所收获的农产品的总值的20%。

日本政府大力推动土地改良事业,标志着日本从战前靠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向改良现有耕地、提高单产的转变,从6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用于改良和改善农业基础的经费继续大幅度上升。

2.农业法规建设在农业法规方面,日本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日本先后颁布了《农业改良助成法》、《农业机械化促成法》等,农村改革逐渐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

3.农业科技发展日本农业根据经验和对外的学习,注重采取资本主义节约化、机械化的生产,在农业生物、技术、机械化的使用上同样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日本农村以往的改革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日本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比较完善,科研机构由国立和地方公立科研机构。

大学、民间科研机构三部分组成。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2%;民间科研经费占全国科研经费的40%左右日本农业推广服务则主要通过政府改良及事业和农协的营农指导来开展工作。

学习日本农业政策与经验,使我国农业尽快实现现代化

学习日本农业政策与经验,使我国农业尽快实现现代化

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农协是日本农业经营体制的
一大特色和骨干力量,在现代日本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中,占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值得我国农村学习。在我国,以农户家庭
承包经营的制度已经确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户的经营潜 力,也需要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形 成对各级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约束,从而有效地抵制各种坑农、 害农和乱收费等行为的发生。 (四)把重视粮食的安全放在首位 日本一直把稳定粮食供给作为发展农业最重要的原则放
近年来,日本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正在从价格 支持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能力支持转变,既促进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作用,又
没有放弃政府应有的职能。而我国目前对农业保护政策中,价 格支持占了很大的比重,也存在着调整保护方式等一系列问 题,急待提高和完善。 (三)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制度的创新 在日本农村,农户的经营组织就是农协。农协把千家万户 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发挥了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了抵
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的变迁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政策所确定 的农业发展目标,也随着时间在不断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
强调有效供给的增加,到目前的增加农民的收入等一系列措 施,说明了我国政府一直都在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目前所 采取的提高农民收入、农业生态功能、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生态 文明、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方针,都反映出这一规律。由此可 见,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不可偏废,不可相互代替。只有这样, 我国的农业才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农村的条件才能够得到 改善,农民的收入才能够得到提高。 (二)坚持市场导向。适时调整农业保护政策
万亿日元,超过当年农业生产GDP的总额。 (三)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多功能的发挥创造 条件 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调整农业生 产结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农业经营类型;大力保护利用 耕地,推进集约化经营;保护农村环境,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建设;大力培养农业人才和新型农业劳动者,提高农业技术水 平和经营管理能力;鼓励妇女和老年人参加农业生产;积极发 挥中央和地方研究机构、大学、民间三支农业研究队伍的作用, 加强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重新评价和改革农协,实施体制 改革、经营方式改革和财务改革,完成农协内部各部门的独立 核算;要求农产品价格正确反映供求状况和品质标准,并稳定 农产品价格;实施减少农业灾害损失的政策;合理组织生产、流 通,降低农用生产资料成本等。 (四)振兴农村,促进不同地区城乡协调发展 为实施城乡协调发展的农业振兴计划,El本政府采取措 施,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卫生、教育、文化等基础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The Evolvement of Japan's Agricultural Protective Polic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作者: 韩喜平 李二柱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61
出版物刊名: 现代日本经济
页码: 55-59页
主题词: 农业保护 农民收入 基础设施 财政补贴
摘要:日本是较早实行农业保护的国家之一,回顾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分析当前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客观效果,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农业保护要以法律为准绳,既要根据本国国情,又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制定具体的保护对策,要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下功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日本農業政策的演進作者楊欣蓓。

國立土庫商工。

綜合高中三年丙班日本農業政策的演進壹●前言一、研究摘要古時候幾乎每個國家都是「以農立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民以食為天」,這也就是說出了千年以來,「食」是人們生存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因此如何增加糧食,供給給人們增加的需求。

在人類歷史中,「農業政策」的發展是最重要的一環。

但是經濟學家馬爾薩斯Malthus(1766-1834)的人口論(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卻明白地告訴我們:「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加,而糧食則是按算數級數有限的成長,若不能節制人口的成長,就會造成生存的競爭和不適者的淘汰。

」(註1)。

因此,糧食生產永遠在追趕著人類的需求,所以一個國家的「農業政策」是會影響到這個社會經濟發展。

二、研究目的為什麼我會選擇這個題目,因為明年我就要到日本去做文化交流參觀,所以要先了解日本的文化與經濟的理念,充分的知道日本與台灣之間的差異性,政策、貨幣、人文環境、外在因素的影響,能對兩國之間的差異與對策,以不一樣的角度觀看之間的變化和演變;現在以年輕人想法,融合古人的理論的關係探討兩國的經濟,盡情的玩樂其中並能用心的了解。

其中還有一個原因是,有人告訴我說要趁現在年輕,多多出國了解各國的文化、藝術和經濟;剛好有機會去日本參觀,就選擇此國家做為這次的主題。

在就學當中,可暸解此國的教育方式、財政政策、農業政策兼以農立國之間的差距,這樣實際看過比看書面資料還要來的更好。

貳●正文一、日本農業經濟演進日本處稻作為主的季風亞洲,身為島國的日本依賴傳統的農業和漁業,為國內主要的糧食來源,試著以密集的水稻栽培業和近海漁業來自給自足;然而自明治天皇以來,雖然農業並未喪失其重要地位,這種型態卻在工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下面臨了結構性的轉變。

然而,由於戰後二級和三級產業發展,大量農村和山區人口流失到城市中,故需以迅速發展的機械化,來彌補此農村勞動力的短缺。

雖然稻米依舊重要,今日日本農業重在蔬果的生產而非穀類。

(註2)日本的農業型態著重於水稻栽培,水稻業長久以來也一直是國家經濟的重心;一直到第一次世界戰時農夫都占全國總人口的60%。

雖然簡單的機械化和灌溉計畫開始實行,農業依舊侷限於小範圍的土地,平均每一戶人家耕種範圍不到1公頃,但在勞力密集的生產方式下,日本每單位面積農產量高居世界第一。

二次大戰前,日本農業主要是種植主食—稻米和小麥;雖然如此,供應量卻低於需求量的10%,必須依賴進口來滿足需求,至於蔬果方面,日本可自給自足。

尤其是二次大戰後,製造業工廠已取代農業而成為經濟重心,因此對國外糧食進口的依賴增加且農業土地利用和農耕人口亦大大地減少;1950年代,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50%,1990年代,占勞動力的6~7%,現在僅佔3.6%。

伴隨此種現象而生的是顯著的機械化和農業實行管理的合理化。

(註3)二、日本農業近貌的數據近年來日本經濟仍呈衰退狀態,1992年農業總生產值為7兆3000億日圓,佔GNP 之1.6%。

農產品輸入值則成長中,1993年農產品輸入值達304億美元,日本在已開發國家中已成為最大食品進口國家。

進口農產品包括飼料、大豆、小麥等,日本穀物自給率已降至30%以下,為已開發國家中最低者;反而,其農產品出口值則僅為15億美元。

1993年從事農業人口降至338萬人,佔總就業人口之5.2%。

農戶數減少甚速,1994年為364萬戶,其中278萬戶為兼業農戶。

可耕面積為512萬公頃(1993),平均每戶僅擁有1.4公頃左右。

1993 年每農戶(兼業農)收入為883萬日圓,其中純農業收入僅為164萬日圓。

日本自從1970年代起,由於人們飲食習慣的顯著改變,其稻米、柑桔、牛奶、雞蛋等已呈供過於求的狀態,食品工業則甚發達。

當今日本農業已面臨需大幅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業生產以滿足人民之需求的課題。

三、日本農業土地利用日本不僅地小人稠,境內61%為山地,經濟活動受限於山地和高原,平原占39%,其中只有15-16%的土地適於耕作。

此外每平方公里上的人口數,也可看出日本的建屋用地是多麼不足;日本每平方公里上有1500人居住,在美國僅住50人,英國則住260人。

日本平原狹小,卻要為一億以上的人口提供農業、城鎮、道路和工廠的空間,由此我們便可知日本是屬高密度人口的社會型態。

傳統而言,可耕地分為水田和旱田,在某些氣候和其他自然條件適合農耕的地區,特別是靠近都市的地區,雙作、輪作達到百分之三百的土地生產力,而在沿太平洋海岸的水田,土地生產力則達到百分之兩百,且在有需要時,還可作為栽培麥類和其他穀物的的旱田來使用。

戰前全國土地的使用率平均約是百分之一百六十。

(註4)四、日本的土地政策二次大戰後「土地開放法案」(land Release Act),強迫地主把土地賣給為其耕種的農民,因此租佃農業幾乎消失,從那時起大部分的農人擁有自己耕種的土地。

(註5)五、日本的農人的生活型態戰後租佃地主的減少和由佃農轉變至自耕農的變化,為日本帶來了結構性的轉變,農人能擁有自己的土地,使其耕種意願大大提升,而日本政府的補助金和「主食控制法案」(Staple Food Control),促進了稻米生產且增加農家的收入,農人的平均收入高過其他工業工人的收入;此外,機械化使得農家成員不再需要幫忙農務,而可再去找其他工作,即使是農夫自己在農閒季節,也可到它地當臨時工,農家的收入因而提升。

現今大部分的農戶都已重建,且其居住空間是都是居民的2~3倍,較都市更加寬廣。

就其他方面而言,城鄉的生活型態愈來愈相似,鄉村的機車擁有率高於都市;此外,兩者飲食型態和小孩在義務教育後,再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亦相似。

這些轉變是因農耕型態由主業、勞力密集轉為副業、機械化所造成;另外,還有太太在先生離家工作時幫忙操持農務的例子。

因此在1992年農業人口縮減到總人口的11%,而我們發現當時鄉村和都市的生活型態幾乎是相同的。

(註6)六、日本的農業金融體系日本的農業金融體系是以合作形式為主體,得到政府的保護和幫助,分為農業、林業及漁業三個系統,每個系統都有三個組織,由最基層的JA(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市町街村農漁業協同組合、中層的都道府縣信用連合會(信農連Shinnoren 及信漁連Shingyoren),以及最高層的農林中央金庫(The Norinchukin Bank)所構成。

當初日本農林中央金庫在1923年成立,性質上屬於準政府(quasi-government)金融機構,在1959年完成民營化後,轉為公司組織型態,為日本農業、林業及漁業金融系統的中央銀行。

整個JA系統的金融機構家數在1991年三月的時候達到最高峰,超過3,000家以上,到今年三月時減少到1,056家。

農林漁三個系統從事金融業務時,除林業協同組合(Shinrinkumiai)不辦理存款,只辦理放款業務外,農業及漁業金融機構皆可從事存放款業務。

存款業務方面,由會員將資金存入基層JA,然後基層JA再轉存款到中層的縣信用連合會,再轉存到農林中央金庫。

必要時農林中央金庫可以融資給中層的縣信用連合會,縣信用連合會可融資給基層JA,基層JA再放款給其會員,如此形上、中、下三個層次的體系。

(註7)七、日本的農業政策01. 日本1995年開始執行WTO農業規範後,在農業所得相關政策上,有許多改變。

A. 於1995年11月開始實施「主要糧食供給及價格安定法」(簡稱食糧法),廢除「食糧管理法」(簡稱食管法)。

B. 1998年實施新稻米政策。

C. 1998年起取消政府干預價格,政府並以市價收購糧食安全之最低需求(依據其答覆WTO之質詢)。

02. 新稻米政策包括生產調整(轉作)對策、稻作經營安定對策、計畫流通對策等三大主軸。

03. 新稻米政策中以『稻作經營安定對策』最重要A. 稻作經營安定對策與AMS調降密切相關,日本藍色措施即指其1998年開始實施之稻作經營安定對策,其運作方式為由農民出資基準價格(最近三年自主流通米價格之平均為基準價格)的2%,政府出資基準價格的6%,成立「稻米經營安定基金」,當市價低於基準價格時,補償基準價格與市價差距之80%,以期在停止稻米收購、穀價暴跌之情況下,保障農民之收益。

B. 稻作經營安定對策自1998年實施4年以來,針對稻米價格之下跌、緊急擴大生產調整(轉作)之實施狀況及農民意見調查結果。

C. 鑒於對稻作依存度較高的農家,受價格下跌影響較大,因此以稻作為主之核心農家(農業經營基盤強化促進法所定之認定農業者)2000年可選擇生產者出資2%、政府出資6%、補償價差的80%或生產者負擔2.25%、政府6.75%、補償價差的90%等2項措施。

D. 為使緊急擴大生產調整措施順利達成目標,對於達成生產調整(轉作)目標之地區,於2001年計算前三年(1998-2000年)各品種自主流通米平均價格作為基準價格時,其中的2000年產價格係以加上補償金後之價格計算。

但若未達成生產調整目標之地區,其2001年之基準價格仍按照過去3年之平均價格計算之。

E. 為使稻作經營安定資金能順利運作,達成生產調整緊急擴大措施,2001年一般生產者追加出資補償基準價格之0.5%,而政府配合追加出資補償基準價格之1.5%,即生產者出資2.5%、政府出資7.5%、補償價差的80%,核心農家可選擇負擔2.8125%、政府8.4375%、補償價差的90%。

(註8)參●結論雖然在現今日本政府對農業施行很多配套措施,但是相對於其他產業,日本農民是備受矚目的;而且日本政府還會保證農產品的銷售量。

然而不管上述現象如何,歸根究底就是因為日本的飲食習慣改變,導致稻米生產過剩,但是稻米依舊重要,而今日本農業是重在蔬果的生產而非穀類;而且日本國際貿易,進口農業食品大於出口農業食品;雖然現今在日本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比較起來是獲得高經濟的收入,但是因為大環境的改變,導致人們的傳統文化觀念,漸漸的受到外來的次文化影響,所以「以農立國」的想法漸漸地消失了。

每一個國家都有他的經濟成長率,向經濟學中的景氣循環,蕭條期、復甦期、繁榮期、衰退期,一直循環下去,各國面對一個又一個難題,造就今日的經濟成長和發展空間,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才與經濟理論與學說,但是日本政府會實行上述最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全世界經濟的衝突,以達到國內經濟穩定的狀況。

(註9)雖然現在的國際貿易流通很發達,但是如果自己國家如果不生產食物,萬一其他國家聯合起來不供給食物給我們,到時候該怎麼辦呢?而且現在每天電視新聞都在報導,因工業排放廢水導致水污染,所以農產品都含有一些污染。

所以政府怎麼會知道,進口的農產品是安全、乾淨的呢?而且如果每個國家都不生產農產品,那麼將來人們要吃什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