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了解透视现象的课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他们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的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
1.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
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
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三、教学准备
学具:直尺、钱币、签字笔或水彩笔教具:多媒体图片资料四.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我将从兴趣导入、讲授新知、探究学习、巩固新知、作业评价、课堂总结和拓展延伸,几个步骤进行教学兴趣导入。
首先,我设计了“欣赏自然景观”这一环节,出示两张
景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我问同学:
提问:哪一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
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有透视现象的那张空间感更强烈,
贴出有透视现象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它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
学生:画中的景物越来越小,最后都变成为一个小点,所以空间感最强烈。
小结:离我们进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板书:透视现象
1、消失点: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汇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消失点。
提问:消失点的位置可以变动吗?
出示两张消失点在画面中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
总结: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动,右边的景色美就把消失点往左移。
2、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视平线是与眼睛平行的教师用手比一比自己的视平线,看!老师的视平线这儿你们的呢?教师由站姿该为蹲姿,由此让学生了解视平线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
总结: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高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低一点。
3、消失线: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
在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美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消失线的规律,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
4、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夹角处天空和道路进宽远窄的透视现象,从而总结出树的透视规律。
近粗远细
近疏远密
近高远矮
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长廊中的横梁与树的变化是一样的。
五、创新表现:
教师演示如何运用沙画表现透视现象。
1、先找到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近疏远密的近出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六、实践提示:
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
七、欣赏、评价:
1、能够有目的地安排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2、能够运用透视现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
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视平线和消失点,并运用透视现象成功地表现地表现了一幅风景画,你们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