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中国古代设计的儒家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2

A RT&D E S I G N

2005年拾壹月・总第151期

内容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意识

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渗透到了每个中国人的

头脑中,并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

为和生活方式。儒家美学思想是促成中国传统

设计美学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因素。本文

通过对古代设计美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主要

儒家美学思想进行分析,以期在揭示儒家美学

与中国传统设计美学的关系上做一些尝试。

关键词:设计 儒家美学 美 善 中和 天

人合一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的审美判断都源于中

国传统美学,传统美学源于礼乐传统的儒家美

学,并在发展中逐渐与老庄、玄学、佛禅等美

学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一个相异于西方酒神型

为主体美学体系的美学系统,这个美学系统影

响到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国文官选拔制度较早

成熟,文士阶层成为了社会文化代表,是设计

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文士阶层审美取向最

大程度地影响了设计美学的方向。由于儒家思

想是通向文士阶层科举考试的最主要内容,所

以,研究儒家美学对研究古代设计美学具有非

常重要的、基础性的意义。

一、 尽美尽善,“善”是“美”的内容

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主张美和善的高度

统一,他的全部艺术观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

上的。《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

也。”近代学者杨树达在《论语疏证》中认为,

孔子说《武》“未尽善”主要是因为武王伐纣采

用的是武力,而孔子眼中的至德是“以天下

让”的泰伯、文王二人。由此可见,孔子认为

艺术也必须符合于政治教化、倡导高尚道德的

目的,否则不管艺术上多么完美,也都是有欠

缺的。

从设计定义角度讲,功用原则是设计最基

础的层面,但把目的性的满足这种功利上的

“善”当作是美的重要依据,这是儒家美学在

美的范畴上与西方美学一个很大的不同。在儒

家思想家眼中,“美”跟“善”的关系是非常密

切的,在许多场合下,甚至是等同的。在孔子

之前,就有人提出了功利性上的“善”为“美”

的主张。春秋时的伍举认为,“夫美也者,上

下、外内、小大,远迩皆无害焉,故曰美,若

以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

而瘠民也,胡美之为?”他将“无害”认作是

“美”的,而将“瘠民”这种道义上的“不善”

认作是“不美”的。孔子将这种观点借为己用,

强烈要求将自己所推崇的“仁”、“礼”、道德、

伦理态度当作“至善”,渗透到各种艺术和设

计的审美价值判断中,并希望以此来“美教

化”(《毛诗序》)。

孔子的政治、美学思想源于他对古代圣王

和西周礼乐统治下全盛时期的向往。西周时期,

礼乐传统所引导的以伦理道德的“善”为内容

的审美观,已经在建筑和器物的设计上烙下痕

迹。《周礼》中对于“礼”在器物上的贯彻有着

详细的规定。这种规定从阶级上来看,上到天

子,下到平民;从器物种类来看,大到皇城,

小到碗筷,覆盖了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

种设计原则最初是为了维护周王朝宗族家法的

统治秩序,具有非常明显的宣扬伦理道德的功

利性倾向。孔子以古代圣王的礼乐传统为基

础,加之他自己对社会、人际关系思考所得出

的“仁”的道德准则,建立了一套来源于古人,

却更为成熟、系统化的美学观念。

儒学主张以“礼”治国、人人自约以“德”,

因而在器物的设计中就会包含很大程度的对于

“德”的表现,道德上的“善”也就顺理成章地

成了器物“美”的内容,成了衡量美的一个基

础性标准。这一审美标准在建筑及城市规划设

计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它们具有讲究秩序,注

重等级的原则,即所谓“主次分明,秩序井然”

的位序观,这一点是儒家伦理道德之“善”的

集中体现。古长安城、故宫紫禁城都是典型的

代表。不能体现伦理道德至“善”的建筑被认

为是不“美”的,例如孔子有对管仲在自己的

房子中使用国君专用的“树塞门”的批评。孔

子“尽美尽善”的思想是对春秋以前我国古代

艺术思想中美与善相统一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孔子在思想界地位的提高,这一思想又深

刻地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各个艺术门类。

西方有些美学家,如柏拉图和康德,也曾

提到道德上的“善”对于美的重要意义。康德

认为道德上的善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说美

的形体是:“统治着人内心的那些道德观念可

以眼见的表现。”但在长久以来西塞罗“美在形

式”的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西方美学界,他的

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究其原因,

是中西方在看待美的社会性跟个体主观情感体

验哪个更重要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的。儒家强调

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价值要在社会中才能得

到体现,因此要求在美学实践中首先体现人的

社会性和伦理道德价值。而西方酒神型美学更

重视个体的感官体验,这样中西方美学理论就

出现了关于“善”在“美”中地位的不同定位。

由于儒家的这些礼教思想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

而忽视个体的主观情感需求,因此包含着许多

对人性的禁锢和落后的等级观念,在个体得到

解放的现代民主社会,这已经明显不合时宜。

但他们对于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希望通过设

曰:帛不里布。王制曰:五十衣帛。今寻常之

人有不衣帛者乎。而可以里布哉。”战国时期,

人们因三十升的细麻布太贵,改用三十升的丝

绸来做帽子。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丝易

成,而三十升细麻布较难生产。从西汉马王堆

出土的纺织品来看,442号香囊缘饰绢帛的厘

米经密可达164根,可见当时丝织技术已达到

很高的水平。

综上所述,周以前的冕冠,原来是用三十

升的细麻布衣覆。到了战国时期,古人易麻以

丝,其质料的不同,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而在冠服制度上产生损益变通的结果。

注释:

①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第

161页。/②(清)江永:《飨党图考》。/③陈茂同:《中国

历代衣冠服饰制》,新华出版社,北京,1993,第5页。/

④陈维稷:《纺织科技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第

14页。/⑤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第73页。⑥郑玄注:“谓其缌者,治其缕细如丝也。”

可见“缌”通“丝”。/⑦同⑤。/⑧同⑤第15页。/⑨沈

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2002,第29

页,原文为:“史称唐尧时‘冬日麋裘,夏日葛衣’(见《韩

非子・五蠹》)。/⑩同⑨第29页。

包铭新/贾玺增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