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及反思复习课程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1《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是我上的三年级上册的一堂科学课。
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
因为我这一节课是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当中,把课一节一节的上好上优的。
并且在这一节课当中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
回顾前后教学,成功之处主要有这样几点:1、着眼细节,体验“新课标”,给科学探究“把把脉”我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我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
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考虑、落实进去。
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
可是学生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
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然而在课后我就立刻找来有关科学新课标的书籍,认真地阅读、寻找解决的方法。
就在这探讨中我深入地了解到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
于是,我就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思考。
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探讨“另一杯是否是盐水”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
我原来的设计只是让个别学生说说“就过去了”,后来我发觉“这一步”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法。
因为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周密性。
没料到这一小小的设计“变化”,让学生经过讨论,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出是否是盐水的方法,比如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品尝”一下,用酒精灯烧剩下物质等等。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1)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
设计思路确定为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进一步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提出推测,再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对推测进行验证,排除干扰因素,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引发他们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活动不仅仅停留在实验操作上,更重要的是对活动过程的体验,建立一种科学探究的态度,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欲望;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及对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引出研究问题,从而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浓度有关;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科学探究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烧杯、酒精灯、马铃薯、盐、勺子、筷子五、教学过程:一、魔术引入1、同学们,喜欢魔术吗?说到魔术,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谁呢?今天我们来上一堂魔法课可好吗?2、首先给大家露一手!瞧,这是什么?说说名称,猜猜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放入1号杯子,我对2号杯子施了魔法。
3怎么样,神奇吗?想揭开这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二、探究新课(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1、思考,马铃薯沉浮可能与什么有关?通过哪些方法判断?2、指名说怎样检测两杯液体的不同?3、出示:看、闻、尝。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导语:魔法的成功是因为在相同表象下,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刚才,我们用了看、闻等方法都不能确定两杯液体的不同。
现在,我们选择用加热的方法是水分蒸发,根据留下来的物质来探究这杯液体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1、出示加热液滴的操作方法2、师演示加热液滴实验3、生观察实验结果(请小老师拿两片铁勺巡场走一圈,保证每位学生观察到)过渡语: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4、生汇报实验结果5、猜测2号杯中溶解的事什么物质?师板书:盐、糖、味精……(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导语:老师很高兴,孩子们有了种种的猜测。
小学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1)通过调制液体来探索液体的性质,并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通过调制多种不同浓度的液体,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愉快。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积极参与探究身边的科学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调制多种不同浓度的液体知道液体的性质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证明不同的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设计理念】①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把学生的前概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增长点。
②指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探究能力,建构科学概念。
③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交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同时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自主性的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水槽、一个烧杯、小勺子、食盐、糖、筷子教师:烧杯,马铃薯、一定浓度的盐水和清水,勺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露一手,给你们表演个魔术怎么样。
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马铃薯)(生:土豆、洋芋、马铃薯……)师:对,土豆的学名叫马铃薯。
(板书部分课题:马铃薯)下面我将利用这么一个普通的马铃薯给大家变一个魔术,看仔细了:师:这是一杯水,我把它轻轻地放进去。
马铃薯怎样啦?(生:沉下去了。
)现在,同一个马铃薯,(用筷子将同片马铃薯取出用毛巾擦干、藏起烧杯),老师对它吹一口仙气,它马上就具有了魔力,睁大眼睛了,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1、《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这也是本课设计和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生明白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质的沉浮,以及懂得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整个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民主、平等、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准备各种实验材料,给学生创设学会学习的条件和氛围。
通过这节课,我深切地感受到上好一堂科学课,必须准备充分。
一、材料准备要充分在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我在材料的准备上下了很多功夫。
课前我发现刚调制的盐水和清水有一点区别,前面的学生能够很清楚的看到,盐水的杯中有一些漂浮的物质,致使一部分学生通过观察而不需要加热就可以判断两个杯中的液体不同,因此我将盐水要在上课前两天把它兑制好,足够长的沉淀时间,可以避免学生能马上区别出两杯水的不同。
教材上在这一节中使用的加热材料是:酒精灯、木夹子、铁片,但实验室中的铁片很大,而且数量也不够,这时我参照了网上的做法,将酒精灯换成小蜡烛,将铁片换成了钢勺,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贴近儿童的生活,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可以节省很多讲解使用酒精灯的时间。
二、教学设计准备要充分在课的导入部分,我出示两杯水: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观察沉浮。
学生看到马铃薯在2号杯中浮起来了,马上有很多学生在下面忍不住喊起来:“这杯是盐水!”因此课后我有意识的把2号杯中里溶解味精和食盐,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但当同学们对这两杯液体加热检验后,发现2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留下了白色的物质,又使得很多同学确定是食盐,这时候老师可以反问他们:“你真的确定它就是食盐吗?”接着就有一部分同学开始动摇自己的观点,紧接着老师就可以告诉他们:“如果我们仅凭白色物质就判定它是食盐,这是不科学的,有可能会是白糖、味精、或者是他们的混合物。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观察、描述并解释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二、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观察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现象的发生。
2.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并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三、说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索兴趣。
四、说学情分析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沉浮现象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曾经的观察和经验,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沉入水里。
2. 展示实验(15分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将马铃薯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现象。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马铃薯的沉浮规律。
3. 分组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将马铃薯分别放置于各个液体中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随后,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尝试给出解释。
4. 理论解释(15分钟)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马铃薯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解释沉浮现象的发生。
5.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讲解和引导,总结探究过程中的实验结果和解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并将关键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引导,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探索沉浮现象的规律,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在引导学生给出解释时,需要更好地组织学生的思路,使得他们能够从密度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并理解密度与物体沉浮之间的关系。
这样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整堂课以探究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精选6篇)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
培养实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提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能力。
激发课外继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A、教师用:马铃薯水槽(分别盛清水和盐水)。
天平1架、量筒1只、大小相同的小塑料杯2只,食用油、水银等。
B、学生小组实验观察用:水槽、玻璃杯、大小马铃薯各1个、搅拌棒、食盐、盐勺等。
教学重点:改变盐水的浓度,使马铃薯悬浮在水面上。
难点:马铃薯沉浮还跟液体有关。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引入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今天我们桌上放着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我们把它放进水里,看看是沉还是浮。
你打算怎么把它放进水里去?课件引导(学生淹马铃薯)观察到了什么?是沉还是浮?(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老师也试一下――――怎么浮了?谁愿意到老师这儿试试,给大家看一看?(结果都浮了。
)这是为什么?是老师的水缸大?水多?马铃薯有轻重?还是有另外原因?讨论:两缸水一沉一浮的原因。
马铃薯的沉浮1、是跟马铃薯的大小有关系2、是跟水的多少有关系3、是跟放进去的动作有关系4、是跟水有关系老师的这缸水跟你们的水不一样,能观察出来吗?三、选择研究方法,组织探究这水有什么不同?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老师的水里有什么?(不知道水里有什么,不能用嘴尝!)设计实验,证明老师的水槽里是盐水。
实验一验证水中有盐(演示)v操作步骤:v1、取铁皮木夹;v2、取水1-2滴;v3、点燃蜡烛;v4、加热把水烤干,观察留下什么。
第一阶段小结: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清水中马铃薯是沉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公布课教学设计PPT课件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公布课教学设计PPT课件反思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公布课教学设计PPT课件反思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液体的性质能够改变物体的沉浮。
二、必然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如此的液体有许多。
进程与方式:一、经历一个典型的“观看—发觉—推测—验证”的科学探讨活动进程。
二、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讨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确信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看—发觉—推测—验证”的科学探讨活动进程。
【教学难点】知道确信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预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置】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成心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固然也能够采纳糖或几种物质的混合,如此就幸免了让学生一下子料中答案,激发学生探讨的爱好。
【教学进程】一、马铃薯的沉浮:一、观看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仍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看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看它的沉浮。
如何说明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阻碍马铃薯沉浮的缘故是什么?怎么说明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看比较两种液体:一、观看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二、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式,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别离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看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看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看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一、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二、每一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查验是不是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 反思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反思S一、教学效果:
1、导入部分,观察一大一小马铃薯的沉浮。
学生对其进行猜测,有的认为大的沉,小的浮。
有的认为都是沉得。
这个时候学生把马铃薯放入杯中,及时进行了提问。
“奇怪了,怎么会这样呢?大的浮,小的沉。
”从而使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了冲突,思维进行思考,思考沉浮和大小、重量没有关系,那就只能是液体了,从而关注到本堂课的教学要点。
2、实验有效,合作效果好。
调制盐水时,为什么要把勺子弄平?这个问题是为了保证我们的食盐每一勺都是一定量的,没有过多,也不会过少,这样对于食盐的数量就会更为准确,从而使实验结果更为正确。
马铃薯什么时候放?是不是每放一次盐,就把马铃薯拿出来一次呢?这个同样也是为了数据的准确。
我们知道马铃薯放进拿出,会把少量的水带出来,这样就会使水不会在100ml下,对马铃薯的沉浮会有影响。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无可代替。
三、改进的地方。
教学中个别地方处理得不恰当,课件的运用个别地方不熟悉。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及反思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只有水中溶解的物质达到足够的量,这时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2.科学探究: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习惯与情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
观察细致客观、记录科学及时、数据收集真实准确。
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有序而愉快.【教学重点】细致观察事物的微小变化,客观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通过调制液体的活动,知道液体的性质能够改变马铃薯的沉浮。
【教学难点】通过调制水溶液的活动,感受并理解水溶液中溶质的量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
一、导入:1.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我们非常熟悉的物体——看看它是什么?(土豆)老师这里有两个烧杯,如果将马铃薯放入其中烧杯中,根据你的经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预设:学生会说沉或者浮,那么让学生说说沉以及浮的理由。
)演示:讲马铃薯放入其中一杯烧杯中,让学生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2.谈话:那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把马铃薯放入另外一个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接着把马铃薯放入另外一个烧杯中,学生仔细观察。
(激发学生思维碰撞)3.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把马铃薯在两个烧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这个短暂的小实验可以很好地为下面的实验作了铺垫。
)4.提问: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杯中浮,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学生的回答会有很多很杂,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液体上去。
强调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杯中浮。
)5.总结过度:看来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在烧杯中的液体上了。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谈话:同学们,看来杯子中的两份液体肯定是不同的,我们该怎么区别呢?2、学生交流。
尝:先赞扬,但在不确定安全的情况下这样的水你敢喝吗?如果没有呢?通过这个办法,我们能不能比较出两种液体的不同?闻:可以让学生闻闻看。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与反思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与反思二、参与实验,验证猜想师:杯中的液体是不是一样,用什幺方法来证明一下呢?生:尝一尝。
师:尝这种方法确实是又快又方便,但如果在不清楚是什幺物体的情况下,不能用尝这种方法,既不卫生又不安全。
除了尝还有没有别的检验方法呢?生:闻一闻。
师:这两杯液体是没有特殊气味的,用闻的方法判断不出来。
生:在阳光下晒师:这也是个好办法,但是速度太慢,课堂时间有限,课上看不到结果。
还有更好的办法吗?生:用火烧。
师:这个方法很好,烧在我们科学课上叫做加热。
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这个实验。
在实验之前,老师先提几点要求:(出示实验要求):实验题目:液滴加热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木夹子、铁片2个、滴管。
注意事项:1、先加热1号杯中的液体,再加热2号杯中的液体。
2、铁片上用滴管滴1~2滴液体就可以了。
3、给液滴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为什幺?),完后用灯帽盖住火焰,熄灭酒精灯,千万不要用嘴吹。
4、加热完后,不要立即用手触控铁片。
(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们在实验中有什幺发现?生:加热1号杯中的液体,铁片上没有留下什幺痕迹;加热2号杯中的液体,铁片上留下了褐色的痕迹。
(又黑又黄的物质)师:还有哪个小组愿意来彙报一下?(生彙报,小组内的学生做适当补充。
)师小结:我们通过实验都有了共同的发现,那就是加热1号杯中的液体,铁片上没有留下什幺明显的痕迹,加热2号杯中的液体,铁片上留下了褐色的痕迹,这说明两个杯中的液体的确是不一样的,2号液体中溶解了其它物质,是不同于清水的液体。
结论:液体中溶解了其它物质,改变了原液体的性质,使马铃薯浮了起来。
(设计意图:不同现象的出现继续冲击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考角度从对液体的研究转入对液体影响物体沉浮的研究,这是学生第二次思维的碰撞,也使学生参与到了深入**的活动中。
)三、实践**,获取新知师:同学们猜测2号液体中可能溶解了什幺?(可能是糖)。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和反思(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七课。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单元(沉和浮)共有8课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了解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
学情分析在未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认识了一些有关沉浮的现象,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变化,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觉。
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而且更深地认识到有肯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科学探究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觉——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究未知液体的性质,并学会给液滴加热的过程。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只有在液体中溶化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改变物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整堂课努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不同水平、不同生活学生都有了各自的发觉,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课堂气氛一直很活泼。
看到同学们取得成功时的欢愉、得到援助时的感谢。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让奖励小组把往其它一个杯子里溶化味精和糖,这样就防止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果这个环节能再加几组实验味精和糖则更好。
在实验结果是让孩子们概括总结自己的发觉后,如果能将总结出,提炼出的最X的概念以文字出现,那将给学生更深的记忆。
操纵学生不要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而是一平勺一平勺的加,这样学生就能探究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
教科版科学五下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五下1.7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浮沉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细节和观察能力上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液体密度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2.引导学生发现马铃薯浮沉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液体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2.难点:液体密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引导法:引导学生发现马铃薯浮沉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液体密度这一概念。
3.讲解法:对实验原理和液体密度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马铃薯、各种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实验容器、称重工具等。
2.实验仪器:电子秤、量筒、搅拌棒等。
3.教学课件:液体密度相关知识、实验操作步骤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物体浮沉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向学生展示各种液体,让学生猜测马铃薯在这些液体中的浮沉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马铃薯的沉浮现象2.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3. 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4. 科学原理的解释5. 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和科学原理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马铃薯、针筒、各种液体(水、盐水、酒精、醋等)。
2. 实验仪器:电子秤、量筒、计时器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马铃薯沉浮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马铃薯沉浮的原理,并进行实验演示。
3.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4. 讨论与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
5. 知识拓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马铃薯沉浮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2. 教师强调影响沉浮的因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分析。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马铃薯沉浮实验的拓展与应用。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2. 学生评价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十、课后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
2. 同伴评价:评价他人的实验和讨论成果。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马铃薯沉浮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小班科学沉浮土豆教案
小班科学沉浮土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观察并描述土豆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 理解沉浮的原理,并能够简单解释。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土豆。
2. 盛水的容器。
3. 水。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并放入一块土豆,观察土豆的情况。
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土豆会飘在水面上?
2. 实验。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拿一块土豆放入容器中观察其沉浮情况,并记录下来。
3. 总结。
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总结,然后向全班汇报。
4. 解释。
教师向学生解释土豆在水中沉浮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5. 拓展。
让学生思考其他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进行实验验证。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土豆在水中的沉浮
情况,理解沉浮的原理,并能够简单解释。
同时,通过实验,培养
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
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同时,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拓展他们的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小学科学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标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小学科学教案引言:本次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案将围绕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展开。
通过实际观察与实验操作,学生将能够了解到不同密度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原理,并培养其科学实验和观察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原理;- 掌握密度的概念及其对物体在液体中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观察和描述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能够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 能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和观察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理解密度对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 马铃薯;- 不同浓度的盐水(如:5%盐水和10%盐水);- 盛水器;- 电子秤;- 成对实验操作用勺子。
2. 实施步骤:步骤一:准备两碟同样的净水,分别加入5%盐水和10%盐水。
步骤二:取一个新鲜马铃薯,用电子秤称量其质量。
步骤三:将马铃薯轻轻地放入碟中的5%盐水,并观察其现象。
步骤四:将马铃薯从5%盐水中取出,轻轻地放入碟中的10%盐水,再次观察其现象。
步骤五: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
2. 实验操作:按照教学准备中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假设。
3. 数据记录与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如比较不同盐水浓度下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并得出结论。
4.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结果,引出密度对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影响,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只有水中溶解的物质达到足够的量,这时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2.科学探究: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习惯与情感: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
观察细致客观、记录科学及时、数据收集真实准确。
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有序而愉快.
【教学重点】
细致观察事物的微小变化,客观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通过调制液体的活动,知道液体的性质能够改变马铃薯的沉浮。
【教学难点】
通过调制水溶液的活动,感受并理解水溶液中溶质的量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我们非常熟悉的物体——看看它是什么?(土豆)老师这里有两个烧杯,如果将马铃薯放入其中烧杯中,根据你的经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预设:学生会说沉或者浮,那么让学生说说沉以及浮的理由。
)
演示:讲马铃薯放入其中一杯烧杯中,让学生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2.谈话:那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把马铃薯放入另外一个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接着把马铃薯放入另外一个烧杯中,学生仔细观察。
(激发学生思维碰撞)3.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把马铃薯在两个烧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这个短暂的小实验可以很好地为下面的实验作了铺垫。
)
4.提问: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杯中浮,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学生的回答会有很多很杂,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液体上去。
强调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杯中浮。
)
5.总结过度:看来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在烧杯中的液体上了。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谈话:同学们,看来杯子中的两份液体肯定是不同的,我们该怎么区别呢?
2、学生交流。
尝:先赞扬,但在不确定安全的情况下这样的水你敢喝吗?如果没有呢?通过这个办法,我们能不能比较出两种液体的不同?
闻:可以让学生闻闻看。
(发现闻不出是什么东西)。
摸:可以让学生默摸摸。
(发现摸不出是什么东西)。
可能有的学生会说用酒精灯加热。
(明确肯定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或者在学生没有回答在点子上的时候,提示:在我们科学上区别液体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给液体加热。
3、谈话:如果液体中溶解了一些物质,在加热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会留下一些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
老师为大家准备这些材料:酒精灯、2个金属调羹、火柴。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
4.同学们想的很详细、周到。
还有一些细小的地方,老师补充一下,我们共同看一下实验提示。
(实验前把提示读一遍强调)
5.谈话:看清楚实验提示了吗?还有问题吗?开始实验。
6、谈话:下面我们就用加热液体蒸发水分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
7.小组实验,巡视指导。
8.交流汇报:按实验记录进行汇报。
(1)两种液体加热水分蒸发后,在金属调羹上是否留下痕迹?是怎样的痕迹?这两种痕迹相同吗?
(2)你观察到的现象能解释马铃薯上浮的原因吗?
9.生活中都有哪些物质是白色颗粒?
10.小结:由于在我们生活中白色颗粒的物质很多,所以我们不能断定这种液体中溶解的白色颗粒就是食盐;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老师事先是用食盐调至液体的,马铃薯就浮了起来。
那么这白色的颗粒是食盐。
三、调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师:我们到底加入多少液体可是使马铃薯浮起来?接下来我们就来调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记录表”简单说明:
(1)第一次不加任何物质把马铃马铃薯薯直接放在清水中观察沉浮情况(2)分次逐渐加量,直到把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2、学生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说说发现
(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4、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确实是因为液体的原因才使马铃薯浮起来的。
那么什么样的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就是说: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是不是只有这三种物质的浓溶液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我们有经过验证是不能轻易下结论。
四、拓展阅读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使马铃薯上浮,假如有一个足够大的容器,足够浓度的液体,能否让一个人也浮起来呢?地球上有这样的地方吗?
2、学生阅读教材18页的内容。
3、死海的秘密在哪里?看课件图片。
五、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今天,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了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同学们课后想不想继续探究还有哪些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为什么它们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A B
沉浮
当液体中溶解的物质,达到足够的量时,才能使马铃薯在液体中浮起来。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后反思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五年级下册一堂科学课。
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但是我认为这一节课还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
我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我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
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考虑、落实进去。
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可是学生对实验进行并没有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说1、看到马铃薯在杯中浮起来了,很多学生忍不住喊起来:“这杯是盐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看着桌子上的器材很快地说出了答案,让我有点不知道怎么接话。
2、对这两杯液体加热检验后,发现杯中的液滴加热后留下了白色的物质,很多同学确定是食盐,然而这时候我并没有反问他们:“你真的确定它就是食盐吗?”而是肯定地说这就是食盐。
在科学课堂中我犯了严重的错误,忽略了科学的专业性以及对学生的主体性。
其实有一部分同学会动摇自己的观点,他们很好奇这里面到底是什么,那么可以把这项研究任务交给学生课后来探索,会让他们更有兴趣,可是事实并不如所愿。
3、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环节中,教科书要求的是100毫升水,但我发现很多小组在放第二勺食盐的时候马铃薯浮起来了,学生实验时间很短,在对于“浮”这个概念,在实验之前我没有很好地作好说明,这样就给实验的结论带来了很大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