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案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案(推荐16篇)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推荐16篇〕篇1: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篇2: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绘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才能。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拟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绘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开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拟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才能。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器材: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一样,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二、沉浮实验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假如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假如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三年级科学教案-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说课一等奖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学科:《科学》课例名称:《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课型:情境创设法、实验法、合作探究法年级: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材料在水中沉浮》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本节课,老师带领学生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沉浮不同,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或由材料制成的物体。
其他有关沉与浮的问题将在五年级的科学课里去研究。
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将对木头特性的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的后面进行。
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放在水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材料的特性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通过本内容的研究与学习,旨在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理解。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实验,本课就是想通过实验前的启发与引导,对实验的观察记录进行总结,让学生猜一猜教师给出的物品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进行分类,提出验证的方法。
在教师的规范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对实验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结果”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验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获奖教案)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以及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
能力目标: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实验法,感受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能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木板、木片、铁板、铁片、塑料板、塑料片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出示图片:长时间的大雨造成了山区的水土流失,冲坏了大桥,小明想要到桥的另一边,你认为用下面什么材料可以较好的帮助他?(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出示)出示材料:木材、金属、塑料。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回答,并追问:为什么用这种材料?生(预设):用木头,因为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用铁片,因为船就是用铁做的;用塑料板,因为塑料板也可以浮在水面上……二、动手实验小组预测并填写导学单,讲解实验方法和过程(通过微视频与PPT的形式),材料员领取材料进行实验,完善导学单。
三、结果交流请小组汇报员上台出示完成的导学单并讲解,下面同学有不同意见或者建议的可以举手提出。
四、木头特性的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木头做的?学生回答。
是不是左右的材料都是以代替木头?比如可以用橡皮这种材料来造房子吗?(设计意图:通过追问的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木制品之所以用木头是因为木头有其特点)(出示木筏、橱柜、火柴和木桥)这几样木制品分别运用了木头的哪些特点?师生一起完善气泡图。
为了临时通行,人们搭了一座简易的木桥(图片),这座简易木桥用到了木头的哪些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这座简易木桥让学生们回顾木头的特点)五、情感升华:这是十几年之前的新闻了,现如今人们建造了一座石桥。
在这几十年时间里小明的村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想了解一下吗?(出示微视频)看完视频后你觉得大树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视频意识到大树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大树的破坏。
三上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范文
三上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沉浮现象背后的原因。
1.3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第二章:实验探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物质沉浮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影响沉浮的因素。
2.3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影响沉浮的因素。
第三章:沉浮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沉浮的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2 教学内容讲解沉浮原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物体会在水中沉浮。
引导学生思考沉浮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清晰讲解沉浮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沉浮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实践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沉浮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2 教学内容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沉浮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4.3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提供实例,让学生运用沉浮原理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并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沉浮原理和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发现。
5.3 教学方法总结回顾: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反思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发现。
第六章:拓展探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沉浮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小学科学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详细教案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详细教案一、背景和目标:沉浮实验仍然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
由于被检测的物体必须是实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头、金属和塑料制成的物品,学生将很容易观察到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金属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进而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
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或由材料制成的物体。
其他有关沉与浮的问题将在五年级的科学课里去研究。
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将对木头特性的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的后面进行。
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3.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4.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5.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6.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7.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塑料玩具、塑料块、塑料圆柱、木制圆柱、木板、木块、回形针、螺丝钉、铁制圆柱(必须是实心物品)四、教学环节:(一)导入:1.复习旧知(教师出示染纸作品)在前段时间的“露一手”活动中,我们学校的美术特色“染纸画”得到了一直好评,你们知道染纸作品是利用了纸的什么特性吗?(学生回答:吸水性)(教师用钢笔在纸上渲染出漂亮的图案)大家观察钢笔的笔尖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学生回答:金属)(教师将钢笔笔尖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金属笔尖是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特性呢?(学生回答:硬度)(教师出示造型美观的油笔)我发现很多学生更喜欢使用油笔,你知道油笔的外壳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学生回答:塑料)塑料外壳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吗?(学生回答:柔韧性)2.课题引入:人们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纸的吸水性、金属的硬度、塑料的柔韧性,都是这几种材料的明显特性,(教师利用屏幕出示“木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木船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学生回答:木头)木船是利用了木头的什么特性呢?这节课,我们将纸、金属、塑料、木头这些常见材料放入水中,探究它们的沉浮情况,重点研究木头有哪些特性。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背景和目標:沉浮實驗仍然是對木頭、紙、金屬、塑膠這四種常見材料物理性質的檢測和探究。
由於被檢測的物體必須是實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頭、金屬和塑膠製成的物品,學生將很容易觀察到它們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金屬一類材料製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頭、塑膠一類材料製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
我們希望學生能夠進而認識到,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製成物體的材料有直接關係。
這一認識的形成將對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質——密度概念的建立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這節課的沉浮實驗裡,我們只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個重要物理性質,它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或由材料製成的物體。
其他有關沉與浮的問題將在五年級的科學課裡去研究。
由於木頭具有浮在水面的明顯特性,因此教科書將對木頭特性的研究安排在沉浮實驗的後面進行。
通過對木頭製品用途的調查和生活經驗的梳理,學生將豐富對木頭特性的瞭解,並強化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體在水中的浮沉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3、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4、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5、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6、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7、增強充分利用材料、節約自然資源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四、教學難點: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並具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教學準備:塑膠玩具、塑膠塊、塑膠圓柱、木制圓柱、木板、木塊、迴紋針、螺絲釘、鐵制圓柱(必須是實心物品)。
(也可使用動畫:物體的浮與沉)六、教學環節:(一)導入:1、課題引入:人們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服務於我們的生活,紙的吸水性、金屬的硬度、塑膠的柔韌性,都是這幾種材料的明顯特性,(出示“木船”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木船是由什麼材料製成的呢?(學生回答:木頭)木船是利用了木頭的什麼特性呢?這節課,我們將紙、金屬、塑膠、木頭這些常見材料放入水中,探究它們的沉浮情況,重點研究木頭有哪些特性。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中的一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认识水对物体的浮力作用,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水的部位和体积有关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能够用手摸和用眼观察,发现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能够了解水对物体的浮力作用,通过摆弄和观察物体,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和接触水的部位有关的实验规律。
3.能够总结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水的浮力作用保证物体在水中的浮力。
2.让学生通过摆弄和观察物体找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教学难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述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接触水的部位和体积有关的规律。
2.让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密度和重力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教学内容1.让学生发现学校周边的河流或水塘,了解水的性质和基本作用,并了解物体在水中的特点。
2.让学生摆弄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让学生归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4.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接触水的部位和体积有关的规律。
5.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物体密度大小,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浮力与物体密度和重力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让学生观察一些物体(如石头、树枝、塑料袋等),为整个课程打下基础。
2.新知讲授教师通过图示讲解浮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在水中的影响。
3.实验环节教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将同体积、材质不同的物体分别浸在水中,然后比较它们的浮力大小,让学生找到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和接触水的部位有关的规律,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4.总结环节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在水里边物体的浮力和沉降了的规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
5.拓展巩固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物体密度的实验方法,并计算出物体密度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浮力与物体密度和重力的联系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三上3.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3.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一. 教材分析《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感知中理解,在理解中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实验操作方法和观察分析能力,但对于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
2.难点:对影响材料沉浮因素的深入理解,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烧杯、水、各种材料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实验记录表格、画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不同?深入探究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其他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
8.板书(5分钟)展示本节课的板书,包括教学内容和重点。
幼儿园中班科学《沉与浮》教案5篇(实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沉与浮》教案5篇(实用)幼儿园中班科学《沉与浮》教案1活动目标: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
2.对沉浮现象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1.每人两人一份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玩具、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回形针、铁夹子等。
个人记录表两人一份(见附表)。
2.每组1大盆装水,1块擦手毛巾。
3.集体记录表和沉浮字卡图片。
活动过程:(一)感受沉浮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看一看我这里有两样东西,看看是什么?如果把石头和泡沫板放到水里会怎样呢?2.请个别幼儿来轻轻的放到水里,仔细看它怎么样了?3.教师:出示字卡,一起用动作来做一做沉和浮。
这里画了一杯水,谁来贴一下沉下去的时候物体在水中的位置?浮起来是物体在水中的位置?适当纠正不对的。
4教师小结:像泡沫板一样飘在水面上的叫浮,像石头一样没在水中的叫沉。
(二)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商量记录方法。
1.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
教师:这里还有一些东西也想去水里,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你猜哪个会沉下去,哪个会浮起来?(幼儿猜测)2.了解活动记录单。
教师出示幼儿操作记录单:你们见过这样的表格吗?表上的问号表示什么?小手表示什么?表格上的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怎样?哪些会沉?哪些会浮?3.商量记录的方法,老师这里有两个标记,你们觉得哪个可以表示沉?哪个表示浮?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测进行记录。
(三)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探索并记录沉浮现象。
1.老师:现在要请大家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测。
交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把东西放入水中,一人进行记录。
放的小朋友每次选一个东西,轻轻的放到水中,然后就让他在水中,不要拿出来了,记录的小朋友看好放的是哪个,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进行记录。
(认一认小朋友的记录表)2.两人合作探索沉浮并记录。
(四)出示集体记录单,幼儿交流、分类。
1.教师:你猜对了吗?经过实验,结果怎样?(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验结果,在集体记录表中队每个物体逐一进行沉与浮的情况记录。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探究材料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3.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分类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测试用水或清水
2.不同材料,如小球、纸片、木块等
3.不同大小的容器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
1.老师展示一些不同材料的实物,如小球、纸片、木块等,让学生猜测它们在水中会发生什么。
2.让学生将这些材料分为两类:能够在水中浮起来的和沉到水底的。
2. 实验探究
1.整理好各种材料和容器,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让学生猜测不同材料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并记录下来。
3.将不同材料沉浮的原因进行比较和总结,找到规律。
3. 归纳总结
1.让学生交流记录下的比较和总结,讨论不同材料在水中沉浮的规律和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扁平的物体(如纸片)比较容易在水面上漂浮,而形状圆球的物体(如小球)比较容易下沉到水底,木块因重量和密度差异而沉浮不定。
3.进一步探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全过程,明确科学探究和归纳规律的重要性。
四、教学延伸
1.观察和探究不同物体在其他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如盐水、酒精等。
2.分析和总结建造船只和潜水艇的科学原理。
3.通过多种材料、容器和液体探究实验,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和原因。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信通过这次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加深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三上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范文
三上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发现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3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1.4 教学步骤:(1)教师展示各种材料(如木块、铁块、塑料球等),引导学生猜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各种材料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现象。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第二章:实验探究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原因。
2.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浮力原理。
2.3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2.4 教学步骤:(1)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水底呢?(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浮力大小。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浮力与材料密度、形状等因素的关系。
第三章:拓展延伸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知水平。
3.2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3.4 教学步骤:(1)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图片(如救生圈、船、密度计等),引导学生思考其原理。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第四章:实践应用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4.3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4.4 教学步骤:(1)教师提出任务: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教科版科学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1. 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密度,并理解密度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影响。
•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并了解水波对物体产生的浮力。
•理解浮力和重力的平衡关系,从而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理解浮力对物体的影响。
•难点:理解密度和浮力的概念,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3. 教学内容3.1 密度与沉浮1.密度是什么?–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
–密度大的物质在水中沉没,密度小的物质在水中漂浮。
2.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rho = \\dfrac{m}{V}$,其中 $\\rho$ 是密度,m是物质的质量,V是物质的体积。
3.密度的实验测量:–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使用容积器测量物体体积。
–将物体放入水中,测量水的位移,计算物体体积。
–计算物体密度 $\\rho = \\dfrac{m}{V}$。
3.2 浮力与物体沉浮1.浮力是什么?–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与物体密度无关。
2.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原理:–当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沉没;–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浮出;–当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在液面上。
3.3 科学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实验材料和工具:不同密度的材料、容积瓶、容积杯、竹条等。
3.实验步骤:–将不同密度的材料放入容积瓶中并测量体积。
–观察材料在液体中的沉浮状况,并记录所排开的液体体积。
–比较不同材料在液体中沉浮的状态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4. 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4.1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设计实验任务,实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讲授法:讲解密度、浮力、物体沉浮原理及实验步骤。
3.互动式教学法: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分析实验结果。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影响物质沉浮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1. 物质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影响物质沉浮的因素。
四、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和观察。
2.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石头、木块、铁块、盐、水等。
2. 实验仪器:烧杯、量筒、称等。
3.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二、教学内容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和黑板,讲解物质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包括:石头、木块、铁块等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以及影响它们沉浮的因素。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要内容。
三、实验操作(10分钟)1. 教师分发实验材料,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实验结果分析和解释(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写成观察报告。
七、课后反思(课后)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2.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沉浮现象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3.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潜水艇、密度计等仪器的工作原理。
教科版科学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科学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不同材料的密度和浮力原理,能够判断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浮力原理和密度概念的理解还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浮力原理和密度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意识到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浮力原理和密度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突破方法:通过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2.讲授法: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材料(如木块、石头、泡沫等)、水、容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问题的兴趣。
例如,放入一个木块和一个石头到水中,让学生观察哪个物体浮起来,哪个物体沉下去。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浮力原理和密度的概念。
讲解浮力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等于物体下沉时所受向下的力,当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时,物体浮起来;讲解密度的概念,即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密度大的物体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质量较大,容易沉下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20210714181552)
《资料在水中的沉浮》教课方案科学看法:1.物理性质能够用来描绘资料,如硬度教课目的:、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有的资料在水中飘荡,有的资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组成的资料相关。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试验的方法检测资料的物理性质,经过比较发现资料的不一样物理特征。
2.选择适合的词语定性描绘资料。
感情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研究兴趣。
2.认可物理性质是能够被察看和丈量的看法。
3.加强充足利用资料、节俭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课要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资料的物理性质,经过比较发现有的资料在水中飘荡,有的资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组成的资料相关。
教课难点:经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总结归纳出资料的物理性质,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组成的资料相关。
教课准备:为每个小组准备木头、塑料片、铁钉、水槽、记录单。
教课过程:一、讲话导入:师: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资料有了必定的认识,此刻我们往返想一下,我们四周都是有那些资料呢?(板书多媒体出示多种材料)那这些资料它们在水中是沉仍是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研究一下资料在水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二、新课1、今日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物件放在了纸袋里,请组长打开纸袋取出物件,大家先认真察看这些物件是用什么资料做成的?再依据它们所用的资料给它们分一分类。
生:给资料分类。
2、此刻那个小组想先来说一下你们组有那些资料。
(板书:金属塑料木头)3、金属、塑料、木头这些都是我们常有的物件,它们在水中是沉仍是浮呢?我们先来展望一下这些物件在水中的沉浮状况,同学们可以在小组内轻声沟通一下,而后填写好实验记录单。
4、学生报告结果。
5、那我们的猜想能否正确呢?需要我们怎么样?实验以前老师还有几点小小的提示,我们一同来看一下。
(多媒体出示温馨提示1、将物体轻轻放到水中央再松手。
2、假如物体向下遇到水槽底部,就代表它在水中是沉的,假如物体不可以遇到水槽底部,就代表它在水中是浮的。
中班科学沉浮教案5篇
中班科学沉浮教案5篇写教案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通过教案的设计,可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班科学沉浮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沉浮教案篇1活动目标: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1.知识的准备:已经认识了一般常见蔬菜和水果的名称。
2.实物准备:各种蔬果实物(苹果,梨,葡萄,香蕉,龙眼,番茄,茄子,马铃薯,红萝卜,玉米,番薯,橘子,灯笼椒)等。
3.装水的玻璃鱼缸。
布口袋。
4.蔬果图片若干张及上下箭头符号。
活动过程:一以变魔术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老师:小朋友好,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魔术袋。
这个魔术袋里啊装了好多好多东西,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装了什么吗?请幼儿上来摸实物,并说出蔬果名称。
二请幼儿探索1.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它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2.教师操作让幼儿仔细观看,同时拿出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表示沉下去,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叫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把相应的图片放在上下箭头的后面。
三引导幼儿尝试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想)1.教师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拿相应的蔬果图片到白板上下箭头的后面做好记录蔬果的沉浮现象。
2.幼儿操作。
教师:小朋友在把蔬果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清楚蔬果到底是沉在缸底还是浮在水面的。
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四教师验证,小结将幼儿做的记录做个验证与分析,按幼儿的记录进行讲解,并对幼儿错误的记录再次进行操作,加深幼儿对蔬果沉,浮有进一步了解。
从而激发幼儿的探讨兴趣。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了上浮的蔬果有:茄子,香蕉,玉米,灯笼椒,橘子,番茄,苹果,梨。
小学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1.铁钉、夹子、镊子、筷子、象棋、积木、塑料玩具、塑料小勺、塑料弹力球各一个(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提问:如果把小石子换成了小木块或塑料乌鸦能喝到水吗?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材料的王国,一起去探索《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小组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1.请同学们来看一组图片,看看它们分别是什么?2.分发实验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塑料、金属、木头、纸)3.如果把盒中的材料依次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4.验证预测——做实验。
(1)学生研讨判断沉浮的标准。
(2)让学生说出正确的实验方法,并指导学生演示实验。
(3)出示实验要求:A按顺序逐个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填写到实验记录单上。
(沉“↓”浮“↑”)B做实验时请同学们轻拿轻放,防止水滴溅到桌面上,注意安全。
4.分发水槽及实验记录单常见物品在水中的沉浮5.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6.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沉浮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哪些东西是沉、哪些东西是浮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本节课要使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多种物品的沉浮,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能力目标:掌握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法,感受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能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每组实验用品:量杯、金属、木头、塑料、纸、清水、实验记录表、纸巾,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4个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
(要求:必须是实心的、安全的。
)
【设计意图】
充分的材料准备是上好一节课最根本的基础。
本节课的材料准备分为老师准备的和学生准备的。
通过师生、小组间合作准备材料,既可以提高师生、小组间的合作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及搜集资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1)判断“什么是沉、什么是浮”,课件出示3个物体在水中情况的图片,学生研讨判断沉浮的标准。
小结并课件演示:物体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碰到容器底部是沉。
齐读结论
(2)认识物体的材料
请各组组长从材料袋中取出6种物体——铁钉、回形针、木块、象棋子、塑料片,纸片。
快速识别这些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分类摆放。
【设计意图】
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给学生挑选了一份生活中普遍、常见的物品。
汇报交流:请任一组学生汇报,边出示物品边说明它由什么材料制成。
询问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分法?师生达成共识后,教师板书:(材料:金属塑料木头纸片)
(3)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比赛:请同学们相互交流,预测这些物品的沉浮情况。
为了记录方便,用简单的符
号描述预测结果:用“↑”表示浮,用“↓”表示沉,若判断不出是浮还是沉则用“?表示。
(学生活动)汇报交流:请各组代表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教师总结出学生对每件物体的预测情况,并板书出有异议的物体名称,提醒学生在实验中需特别注意。
【设计意图】
预测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够强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有效注意,深刻实验印象。
(4)验证预测——做实验
1、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先亲手演示应该如何将物品放入水中。
(师演示)
2、课件出示实验要求,使学生明确此次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要求:
a.实验过程中,要轻声讨论,保持良好的纪律和秩序;
b.做实验时请同学们轻拿轻放,防止水滴溅到桌面上。
c.按照顺序一个一个测试材料,一种材料测试完之后即取出,并做好记录,再进行下一种材料的测试。
【设计意图】
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就像是做游戏一样,要有规则,就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去做。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还比较陌生,探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3、开始实验作记录,教师巡视,并加强指导。
4、实验结束,收集材料,整理桌面。
5、小组展示实验记录,老师填写汇总表。
6、根据刚才实验过程和记录,还有现在的汇总表,你们发现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特点?
7、总结:木板在水中是浮着的,铁片在水中是沉的,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8、你还有什么疑问?
二、拓展:人类利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特性的创造。
如:木船、铁锚…….
三、课堂总结: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伽利略
四、板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沉↓浮↑
材料:金属木头塑料纸片
特色介绍:这段活动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预测猜想 ---实验论证”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非常完美的铺垫。
首先,小朋友们通过耳熟能详的故事过渡到科学课堂,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更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其次,实验指导较到位。
老师指导学生先认识实验器材,分好类。
再在动手实验前提出实验要求,并把实验要求以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不但请学生再读一遍实验要求,而且亲自演示“物品怎样放才叫放入水中”这一操作。
这样有助于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还培养了孩子从小认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三:这段活动教学环节一环扣着一环,层次比较清楚,课堂上,实验时秩序好、讨论时气氛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教学效果良好。
第四:体现了科学课的新课程、新理念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