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中国东北史前玉器文明的 回顾与探索(一)

合集下载

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初析

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初析

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初析崔岩勤(内蒙古·赤峰学院历史系)牛河梁遗址位于辽西大凌河上游凌源市东北约10 km处,其位置大致在41°20′N ,119°30′E,占地面积约为50 km2[1]。

据碳14测定,较早的是牛河梁第一地点多室建筑遗址(编号为:牛ⅠJ1B),距今4975±85年,树轮校正5580±110年;较晚的是Z1距今4995±110年,树轮校正5000±130年[2]。

该遗址延续使用了近500年的时间,属于红山文化晚期。

目前,牛河梁地区已发现遗址点有20多处,在有编号的十六个地点中,有十三个地点都是积石冢。

已发掘的有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地点和第十六地点[3]。

发现的遗迹有女神庙、积石冢、石棺墓、祭坛、灰坑等,出土的遗物有玉器、陶器、石器、建筑构件残块、泥雕人像及动物像残件、陶塑人像、动物骨骼等。

其中,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独具特色。

本文依据正式发表的牛河梁遗址发掘报告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对该遗址出土玉器的特点及在红山文化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属于考古发掘品,玉器数量大、种类多、玉质精美,造型生动,雕琢工艺精湛。

红山文化玉器有发掘出土品、征集或采集品、海内外馆藏或个人收藏品等[4],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属于考古发掘品。

玉器出自有明确层位关系的积石冢石棺墓中,出土时摆放位置明确。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在牛河梁遗址发掘出土的玉器的主要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点:牛河梁第二地点(牛Ⅱ):牛ⅡZ1M4为长方形石板墓,内葬一人,仰身直肢,两腿膝部叠压,左腿在上,随葬玉器3件。

玉箍形器1件,横置于头骨下。

玉猪龙2件,并排倒置于胸骨上,背靠背,吻部向外。

牛ⅡZ1M7内葬3人,为二次葬,人骨三堆,编号为西1、东2、南3。

随葬玉环2件、玉璧2件,分置于三堆骨架上。

牛ⅡZ1M11有骨架一具,散布墓室内,为二次葬。

辽西史前文明与考古旅游发展——以牛河梁遗址为例

辽西史前文明与考古旅游发展——以牛河梁遗址为例

辽西史前文明与考古旅游发展——以牛河梁遗址为例作者:杨莉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9期杨莉考古发现,辽宁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较多的分布于辽西地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把中国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这为辽西发展考古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同时,考古旅游也使辽西史前文明得以传播与走向大众。

因此,辽西考古旅游发展应注重与辽西史前文明的互动与融合,以及活化辽西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遗址——牛河梁遗址。

国外考古旅游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迪亚斯蒙特萨洛、摩特森、缪萨法、玛格丽塔等学者都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但我国国内考古旅游研究还十分薄弱,主要集中在对考古旅游的概念、驱动机制、发展模式与利益机制、考古旅游资源开发、考古旅游景区治理、考古遗址公园的旅游开发角度对考古旅游进行了研究,对区域性考古旅游的研究文献甚少,尤其缺乏对辽西地区考古旅游的研究。

辽西,指辽河以西的地区,今辽宁省的西部。

本研究辽西包括阜新、朝阳、葫芦岛、锦州、盘锦五城市域。

辽西地域文化在集自然地理、历史演进以及现代文化的多次碰撞中形成了自己的考古旅游文化特色。

金牛山遗址已经印证在28万年前,辽西地区已经成为人类的栖息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考古发现,把中国文明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辽西史前文明考古旅游资源典型,历史文化价值也巨大,但却未被人们所认识,也未被有效开发和利用。

因此,发展辽西史前文明考古旅游资源,开发辽西考古旅游,将是迈出加快辽西旅游发展的重要一步。

一、辽西史前文明——红山文化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境内以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与穿流其间的辽河水系而北联蒙古草原,南接华北平原,漫长的沿海地带形成“环渤海”的北翼并向东北亚延伸。

特殊的地理优势使辽宁地区成为古文化的生长点和交汇区,在中华古文化形成史、特别是文明起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古文化的重心所在。

辽宁省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辽西地区分布的史前文明遗址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营口大石桥金牛山洞穴遗址,与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址,如朝阳牛河梁遗址等。

延续两千年之久的文明红山文化发源地(中国文化的起源)

延续两千年之久的文明红山文化发源地(中国文化的起源)

延续两千年之久的文明红山文化发源地(中国文化的起源)红山文化是公元前4000~3000年间由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

它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包括北起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河北北部,冬至通辽市、锦州地区。

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这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因1935年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1954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的遗存物品特点是: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陶器共存,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共存,是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在中国卷帙浩繁的典籍中,一向视中华文明史为上下5000年。

然而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其地下证据只能上溯至4000年——红山文化提供了前1000年文明史的实物证明。

自秦始皇以长城将华夏大地南北两分,中原即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这已成为2000余年间不争的事实。

红山文化的代表为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遗址位于建平县、凌源市交界,居大凌河、老哈河之间,是蔓延于努鲁儿虎山谷的三道黄土山梁。

自20多年前红山文化得以在此发现并发掘,这三个土得掉渣的字就变得大气十足,几乎在一夜之间举世闻名。

牛河梁女神庙是考古界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神殿。

女神庙里的女神像,是亿万炎黄子孙第一次看到的5000年前由泥土塑造的祖先形象。

当年女神头像重见阳光的辉煌一瞬,曾被辽宁省博物馆的摄像师抢入镜头,照片以“五千年后的历史性会面”为题,刊登于国内外大小报刊。

红山文化是北方原始文化发展长河中的高峰期,它有广阔的分布地域,丰富的物质形态以及以农耕为主。

兼营畜牧、渔业、狩猎等经济门类,有较高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制作出一批形制多样、引人注目的石器生产工具、陶器(彩陶)、骨蚌器及玉器,其中石器和陶器表现出南、北两种文化共存的特点。

从居址到墓地: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时代变迁与功能转变

从居址到墓地: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时代变迁与功能转变

从居址到墓地: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时代变迁与功能转变赵宾福;白玉川【摘要】通过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发表的考古材料进行重新梳理和分析,把牛河梁遗址历年出土的红山文化遗存统一划分为两期三段.认定牛河梁遗址的早、晚两期分别代表了“居址”和“墓地”两个不同阶段,墓地阶段的早段属于红山文化中期,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年代相当,墓地阶段的晚段属于红山文化晚期,与中原和河套地区的半坡四期文化、庙子沟文化相当.将牛河梁遗址以积石冢为代表的墓地阶段的起始年代向前推进到了仰韶时代的中期,即公元前4 000年至公元前3 500年之间.认为牛河梁遗址的存续年代实际上贯穿了整个红山文化的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9)002【总页数】8页(P132-139)【关键词】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时段划分;居址;墓地;功能转变【作者】赵宾福;白玉川【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1.1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凌源县和内蒙古喀左县的交界处,是红山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址。

围绕这处遗址开展的田野考古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自20世纪40年代,主要工作是考古调查和小规模的试掘。

具体工作包括40年代佟柱臣先生对牛河梁遗址的首次调查及“大块彩陶片”和“勾云形玉佩饰”的采集和征集*佟柱臣.中国东北地区和新石器时代考古论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6-255.,70年代对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的试掘*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1986(6):23-26.(该遗址后被编号为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N16),1981年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N2)的调查、试掘和双联玉璧及斜口筒形玉器的征集*孙守道,郭达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J].文物,1984(6):49-53.。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史前玉器文明的探索(1)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史前玉器文明的探索(1)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史前玉器文明的探索(1)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红山玉器的博文,前段时间总算试着写了一篇,但自觉不太理想,于是重写。

对于神圣的红山玉器,我总是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反复观察和研究她们。

然而在互联网上,你可以发现假的红山玉器总是比真的还多,这很容易让人蒙了眼,产生错觉。

一些媒体和一些好事者,名义上是为了宏扬我们的祖先和文化,对红山文明大捧特捧,这其实用不着。

乱捧一气,仿佛说的是别人,以及别人的祖先,而作为炎黄子孙,面对着这些6000年前的遗物,我们想知道的就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真相”。

所以,我研究古玉,侧重于研究古史。

什么“包浆”、“皮壳”、“沁色”之类,那都是收藏者必修之课,而与我的研究无关。

有博友说:“出土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老师。

”这是至理名言。

所以我尽可能研究出土玉和馆藏玉,尽管馆藏玉未必全是真东西,但这对于我的研究来说,这要安全得多,可靠得多。

一些人拿百分之百的地摊货来臆造中国的历史,甚至于梦呓一般地为之著书立说,着实可笑。

既是探索,我说的当然未必对,欢迎批评以及共同探讨,但是,立论和驳说都是要举证的,不要想当然,也不要对我说:祖先在太空之中用神秘电波向你传达了真实的信息,于是你知道了“三皇五帝”的真相,这很荒唐。

韩国有一些无聊的“学者”,不是主流的和全部的,说红山文明是他们的祖先创造的,为什呢?因为韩国人认为商王朝既是东夷,那么就是高丽族,至少与高丽是共祖的,因此商王朝曾经的领土就是高丽故国的领土,这包括大半个中国。

但是你可以去看看在韩国以及日本出土的史前玉器,太可怜了。

如果在韩国出土了一只或者半只“玉猪龙”会怎么样?他们一定会举国欢腾,甚至会放一年的长假来庆祝,就仿佛他们在一夜之间,拥有了全世界。

但是我们的一些同胞,到现在似乎还没有吃饱,即便吃饱了,还缺钱买房,买车。

所以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之类的,与他们无关,想方设法弄到现钱才是硬道理。

今天把一块红山古玉卖给外国人,有如将祖宗宝藏里的金子,当做废铁的价钱卖掉,明天如果想要赎回来,必将付出钻石的代价,而且还不一定能赎回。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遗址在凌源、喀左、建平三市、县交界处,为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

5000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

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并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这一考古新成果对中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产生巨大影响,在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以女神头像最为珍贵。

这尊头像是典型的蒙古利来人种,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近似。

眼珠是用晶莹碧绿的圆玉球镶嵌而成。

遗址中出土的玉雕值猪龙、玉雕鹄鸟(猫头鹰)等,造型古朴神似,令人叹为观止。

红山文化——东方文明的新曙光在101国道旁,辽宁凌源与建平交界处有一处人类文化遗迹,这就是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广阔地域内的先民们创造的一种农耕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前。

因1935年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郊区有一座山叫红山,山体为暗红色花岗岩,赤峰由此而得名,红山文化最早在红山山后发掘,后来就称这种考古文化为红山文化。

它的中心区域在朝阳市牛河梁。

80年代初,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充分证实了5500多年前那里曾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社会。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它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多年的调查,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基本明确。

其北界越过西拉木伦河,并有继续向内蒙古草原深入趋势;东界越过医巫闾山,到达下辽河西岸;南界东段可达渤海沿岸,西段越燕山山脉到达华北平原;西界目前可确定在河北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上游。

从现在地域行政划分讲,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两市区域内最为集中。

1983年,考古专家们在牛河梁清理发掘时,发现了一个馒头状的红烧陶物。

玉器——红山文化

玉器——红山文化

玉器——红山文化在中国,玉器从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它记录了人类生活,社会的变迁。

玉与玉器在中国古代生活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而且由于人们不断赋予的各种含义而使它具备了不同的社会属性。

旧石器时代的玉器是代表着人们社会地位,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则是更具有实用价值。

【玉器的分布】分布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因1935年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距今大约5500年,主要分布于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省。

在各地发现的红山文化墓葬中,我们常发现有玉器随葬,其中尤以玉器最为突出。

【玉器的用途】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有相当一部分与原始宗教有关,按照古人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玉是山川赋予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神鬼的灵性。

玉器不但具备了礼器的性质,有的可能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人们所佩戴的装饰品,同时也是人们从事宗教活动和礼制化的产物。

以玉为葬,以玉为祭,是红山文化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器的纹饰】主要有一下几种:浅而宽的直线纹及带状纹。

细阴线刻纹,用于螭形块头部的细刻划。

粗而浅的阴刻网格纹。

网格较大,呈平行四边形状,见于玉龙头部及兽形玉片的兽身之上。

凸起的弦线。

这是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中仅见的,为我们识别传世品中的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提供了依据。

【玉器的品种和特征】红山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料呈青绿色,有的色较浅,以青色为主,有的色较深,近似于苍绿,少量玉材呈青黄色。

同岫岩玉有区别,更接近于新疆玉的光泽,比一般岫岩玉透明度要差,但更显得温润。

造型以动物为主,主要品种有璧、环、玦、璜、龙、箍、卷云形器、鸟、龟等。

常见的玉器有马蹄形器、勾云形器、丫形器、玦形器。

【马蹄形器】圆筒状,一端略粗,粗端之口为斜面,椭圆形。

细端筒璧上有一或二个小孔。

筒外琢磨平滑,筒内留有掏堂时的锯痕。

这类玉器传世较多,有的被后人锯短。

这种玉器均出于人的头骨之下,斜口向下横放于脑后,因而说明它是一种束发装饰。

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探析

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探析

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探析作者:骆玉梅林杨孟凡玲乌凤君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12期摘要:红山文化是史前新石器时代著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距今6500—5000年。

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和辽宁省牛河梁遗址组成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项目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遗产预备名单》。

在赤峰市、朝阳市两地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推动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进程。

本文拟通过结合前人对红山文化的研究成果对申遗的三处红山文化遗址文化价值和特征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红山文化遗址申遗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红山文化;申遗;价值;意义一、红山文化遗址基本情况(一)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在东北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文化主体分布在蒙东、辽西地区。

这一文化历经1500年的繁衍生息,以独特的智慧和丰富创造力,构建了雄踞辽西的古国文明,代表了早期草原文明的发展高峰。

龙形玉器表现出的龙形象,是当时先民富有想象力的共同创造,经千年演变,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明象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绵延生命力的有力见证。

以坛庙冢为表征的超大型祭祀体系及以玉器为标识的社会分层结构,是原始社会步入文明殿堂的标志,辽西大地率先闪耀出文明曙光。

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创造的灿烂艺术成就和丰富文明成果,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构成要素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践行者,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最耀眼的瑰宝之一。

1、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红山后遗址最早发现于1908年,日本人鸟居龙藏、瑞典人安特生、法国人桑志华、德日进先后在赤峰地区发现了大量红山文化遗迹。

1930年梁思永先生到赤峰开展田野调查,是首位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对红山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1935年,日本人滨田耕作、水野清一等在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发掘,搜集很多考古实物资料,后出版了《赤峰红山后》发掘报告;20世纪中叶,中国考古学家对红山文化研究深入,1954年尹达先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提出“红山文化”为这一文化命名;20世纪60-70年代,红山文化遗址陆续发掘,极大的丰富红山文化内涵,1971年,翁牛特旗赛沁他拉村民发现“C”型墨绿色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也是至今发现个体最大的玉龙。

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探析

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探析
一牛河粱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形制与特点
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是1983年10月被确认的。这一有如山陵般的神秘的红山文 化墓葬,随着牛河梁考古发掘的逐步展开其文化面貌日渐清晰。目前牛河梁地区已发现 遗址点20余处,在有编号的16个地点中,有13个地点是积石冢。已经过发掘的有第2 地点、第3地点和第5地点【1]。在现已公布的材料基础上,有学者对牛河梁积石冢的特 征进行了如下归纳:一,冢的位置选择在高度适中的岗丘顶部,一般一岗一冢,也有一 岗双冢、一岗多冢的情况。二,一冢多墓,以石板和石块砌筑石棺,较大墓石棺筑在土 圹内,小墓无明确土圹,有成行排列的规律。三,有中心大墓,位于冢的中央部位。 四,墓上封土后再积石,形成地上建筑。冢顶积石以石块堆砌,似无规律。冢的周边则 砌筑讲究,以经过加工的石块砌出冢界,一般为三层叠起,框界平面有方形、长方形、 圆形、前方后圆形。积石和石棺所用石料以硅质石灰岩为主,形成白色冢体。五,墓内
3.层位和叠压关系反映出的差异。牛河粱考古的现有资料表明,已经发掘的牛2、 牛3、牛4、牛16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叠压关系。红山文化墓葬叠压在红山文化遗址之 上,而且是墓葬本身也存在明显的叠压关系,下层墓葬在形式、规模、随葬品以及丧葬 习俗等方面与上层墓葬有明显差别,时代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抄】。例如牛3地点M3与 M4存在打破关系,又被M5叠压;牛5地点地层堆积主要分为三层:其下层堆积以灰 坑为主,多分布在牛5地点的东部,发掘报告称是早于积石冢的红山文化遗存,出有陶 器、石器、细石器、骨器、另出以鹿骨骼为主包括鹿角、头骨、肋骨、肢骨以及少量的 狗、禽、鼠骨的大量兽骨【101;中层堆积以厚O.1~0.15米的碎石层和一批祭祀坑为主。 碎石沟散布一些筒形器残片,下面排列有4座墓葬;上层即是3个积石冢建筑单元.呈 东北至西南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依次编号为21、23、22。第2地点除3号冢为祭坛 性质、2号冢为一大型石椁墓外,其余3冢均有叠压关系,尤以4号冢结构最为复杂。 其南部位于最下层的是6个相交或相切的筒形器圈墓。墓式有两种:一是长方形地坑竖 穴墓;一是长方形土坑竖穴石棺墓。每座墓地表有一密集排列的彩陶筒形器圆圈,直径 5~6米,每个墓的筒形器圈相交或相切。其北部叠压在筒形器圈墓之上的是两个相交 的石砌圆坛,每个圆坛都有3层台阶,周围摆放一固彩陶简形器。在西侧圆坛之上又叠 压一个方形积石冢。从叠压情况看,似乎都是从东向西依次而建的,晚期又有方坛将两 者覆盖,方坛周边也摆放筒形器。这种情况可视作祭祀设施的反复重建【nJ。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中国历史第一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中国历史第一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牛河梁、良渚、陶寺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境内先民建立了早期国家,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融合,构成了华夏文明的主体,并逐渐形成了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这一历程在后世传说中或留下些许线索,借由集体记忆的形成,凝结了文化认同。

通过汲取牛河梁遗址、良渚古城、陶寺古城遗址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并与远古传说相互印证,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唯物史观),理解远古传说的证史价值,初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印证的意识,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和多元一体的特征。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学习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从考古发现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教学难点: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导入: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令每个中国人都终生引以为自豪。

在我们的史书中,上下五千年开始于传说中的这两个人,谁呢?生:炎帝和黄帝。

一、炎黄传说师:谁来说说你知道的炎黄传说?生:在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和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

炎黄两大部落在中原发生了冲突,爆发了阪泉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炎帝战败归顺了黄帝,于是两大部落就结成了炎黄联盟。

后来在东方的蚩尤部落在向西发展的过程中,与炎黄联盟发生了冲突,双方在涿鹿爆发激烈的战争。

传说中,蚩尤很会打仗,他的手下都是铜头铁臂,非常强悍。

他在涿鹿之战中还用上了法术,使黄帝的军队在风沙雨雾中迷失了方向。

在危急时刻,黄帝的军队在战场上擂起了用神兽夔牛做成的战鼓,鼓声震天撼地,将蚩尤及其麾下震得溃不成军。

黄帝的军队则借鼓声威力发起总攻,终于打败了蚩尤。

自此之后,黄帝的势力和声望大大增强,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这个部落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

炎黄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重要文化之一,以其丰富的艺术品和房址遗址而闻名于世。

为深入了解红山文化,我们展开了一次调查。

首先,我们参观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红山文化墓地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众多精美的玉制品、陶器和青铜器。

他们有着精妙的刻画和细致的雕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与工艺水平。

其次,我们前往辽宁省辽阳市的红山文化遗址。

这里保存着众多的房址和墓葬,展现了红山文化人类社会的生活、制度和宗教信仰。

我们还发现了殷墟和红山文化之间的关联。

这些遗址的发掘,对于了解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走访了一些当地的老人和村民,了解他们对红山文化的认识和影响。

他们认为,红山文化代表了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传承,给当地人带来了许多好处。

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对这样的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传承。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深入的调查,我们对于红山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我们也意识到,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这个时代责任与使命。

我们会用实际行动去做出自己的贡献,让红山文化这样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

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该文化的发现,不仅亮相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四大文化之一”,更是对了解中国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红山文化的发现1958年,中国考古学家在辽宁省的葫芦岛市,发现了一个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

这个遗址位于洞松山上,临近后来的葫芦岛市区。

当时,洞松山尚未开辟为旅游资源,留下了原始的自然风貌。

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考古遗物和遗址。

这些遗址包括了陶器、玉石、铜器等,迄今为止对于这些遗物的认识中,我们可以发现,红山文化中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都具备高度发达的特点。

而且,这种文化的发现不仅证明了辽东半岛及附近地区曾经发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而且也使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面貌。

二、红山文化的特点红山文化是一个灿烂而独特的文化,它的文化特点十分明显。

其中之一,是红山人非常熟悉彩陶艺术。

红山文化彩陶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

彩陶技法让陶器表面上呈现出各种复杂的纹饰和图案,能够反映红山文化复杂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红山文化影响下,当时的人们非常欣赏玉石,并把它们用于珠串,装饰品以及武器制造。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感性认知极具显著性。

同时,铜器的制造也是红山文化相当重要的器物,铜器从头盔和饰物到兵器,都被红山文化发现的财富和物产证明了。

庞大的铜器产业,充分体现了红山文化区人民技术之丰富和文化之确凿。

三、红山文化的意义红山文化的发现及其代表的东北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研究,不仅展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而且也成为相当重要的历史证明。

另外,红山文化的发现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问题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它为研究我国这个区域现代社会的起点,提供了相关的宝贵资料和丰富文化遗产。

最重要的是,红山文化所遗留下的考古材料和遗址,不仅增添了东北地区的文化财富,也为中国所有的考古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发掘范例。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见吉林大学考...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见吉林大学考...

‘摘要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晚期重要的遗址,且红山文化有确切层位关系的玉器主要出自牛河梁遗址的墓葬。

牛河梁遗址是研究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用玉习俗的典型遗址。

本文的研究以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为基础,综合运用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

本文对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玉器进行分类与组合关系的整理。

并且对玉猪龙、勾云形器等典型玉器含义进行分析。

根据墓葬形制和叠压关系,将牛河梁墓葬分为早晚二期,将出土玉器的墓葬分为四型,探讨各期墓葬形制和用玉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反映的社会性质。

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章:绪论,介绍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现与研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等。

第二章: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概况,介绍玉器出土情况、玉器的分类、玉器内涵解析。

第三章: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墓葬及用玉分析,通过玉器的种类及在墓葬中的位置探讨玉器的功用。

第四章:相关问题探讨,分析对用玉观念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最后是结语部分,本文认为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用玉制度,但是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主要体现着宗教祭祀的礼仪功用、佩玉功用。

关键词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习俗 ;:三 ... . ,..;; ;; . ., ,目录绪论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现与研究.二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及相关说明?.第一章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概况?..第一节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出土情况??..第二节玉器的分类与组合?.第三节典型玉器的含义解析..第二章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墓葬及用玉分析??..第一节墓葬类别与分期第二节墓葬用玉分析??..第三章相关问题探讨.第一节红山文化晚期经济、环境因素对用玉观念的影响?..第二节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传承及影响.第三节红山文化晚期用玉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性质..结语??.. ;口口?厶参考文献。

?附表??..一、红山文化的分布区、时代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早被认识的一种文化。

年,日本考古学者在位于当时热河省东北部的赤峰红山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这种文化遗存。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形玉器探析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形玉器探析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形玉器探析作者:崔岩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5期摘要:牛河梁遗址是目前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玉器最多的一个遗址。

其中,在该遗址发掘出土的以动物为题材琢制的玉器,题材丰富,造型独特,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就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的出土状况、题材、种类及造型、工艺、文化内涵等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001-06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指的是以动物为题材雕琢而成的玉器,其中牛河梁遗址发掘出土的动物形数量较多,具有典型性。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与凌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三县的交界处。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3年-2003年的二十年时间里试掘了第一地点女神庙遗址(N1),发掘了第二地点(N2)、第三地点(N3)、第五地点(N5)、第十三地点(N13)、第十五地点(N15),清理红山文化时期的墓葬85座,在42座墓葬中有玉器出土[1]。

其中动物形玉器以猪、凤、鸟、鸮、龟、贝、蚕(蛹)、蝈蝈、蝗虫、兽面等为题材雕琢而成,种类和数量较多,器形丰富,对认识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一、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的出土状况在牛河梁遗址以猪、凤、鸟、鸮、龟、贝、蚕(蛹)、蝈蝈、蝗虫、兽面等为题材雕琢的动物形玉器,主要出自第二地点、第五地点、第十六地点的积石冢墓葬中,极少数在遗址的地层中出土。

牛河梁第二地点发掘出土动物形玉器20件。

1号积石冢(N2Z1)出土的玉器集中在以下几座墓葬中[2]:N2Z1M4出土玉龙2件(N2Z1M4:2、N2Z1M4:3),出土时背部相对,并排倒置在墓主的胸部(图二:8-9)。

N2Z1M11出土玉蚕1件(N2Z1M11:3),出自墓室南壁下(图一:5)。

N2Z1M14出土勾云形器1件(N2Z1M14:1),出土时位于墓主胸前,已断为两段,上段为原位,下段有移位,为斜立状。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遗址展开全文历史沿革牛河梁遗址区所在的辽宁省西部靠近河北省的承德地区。

战国时属燕右北平郡的东北境,辽西郡的西境,西汉时,今凌源、喀左、建平县属右北平郡白狼县、字县、城县。

东汉时为乌桓、鲜卑所据。

三国魏时为鲜卑地,西石晋时曾一度设平州昌黎郡,不久为鲜卑族所据,先为鲜卑字文氏地,后并入慕容氏,为前燕地。

前燕建都龙城即今朝阳老城区。

北魏到隋唐时为营州境,北魏时这一区域设广都、石城县,属建德郡。

唐代置营州都督府,朝阳是营州柳城郡治所,后又是平卢节度使治所,时各郡县皆废,都属柳城郡。

"安史之乱" 后,这一带为契丹族占据,奚人活动的南界也曾到达白狼水。

辽代时今建平、凌源分别为中京道大定府惠州地与榆州和众、永和二县及潭州尤山县。

金代属北京路大定府,县名大体沿袭旧称。

元代属大宁路,今凌源分属尤山县、和众县。

明初,先后属大宁都指挥使司新城卫、营州左屯卫和中屯卫、大宁卫,后为兀良哈朵颜卫家古牧地。

明末清初,这一带为喀拉沁左翼旗地,属卓索图盟。

公元1738 年(清乾隆三年) 设塔子沟厅,属直隶省承德府,厅治在今凌源镇。

公元1774 年(清乾隆三十九年) ,分塔子沟厅东部设三座塔厅,厅治在今朝阳市。

公元1741年(清乾隆四十三年) 撤塔子沟厅设建昌县,属承德府,县治仍在今凌源镇,辖今凌源、喀左、建昌三县。

公元1903 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分建昌县东部设建平县。

公元1904 年(清光绪三十年) 朝阳升府,建昌、建平两县属朝阳。

从此,牛河梁遗址区为建平县与建昌县(即今凌源县) 的交界地带。

民国初改建昌县为凌源县,与建平县同属热河省。

1956 年热河省撤销,牛河梁地区属辽宁省朝阳市。

保护范围与重点遗址牛河梁遗址保护范围58.95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23.56平方公里。

牛河梁遗址已有编号的共16处遗址点,面积约8平方公里,是牛河梁遗址的核心保护区,也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区。

在这16处遗址点中,第一地点、猪首山和第十三地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形成了牛河梁遗址的中轴线,其它各处遗址点均围绕这条中轴线分布。

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考古发现和研究综述

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考古发现和研究综述

【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在我国,红山文化主要是指新石器时期的原始文化,在该时期文化中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其在国内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东北地区的辽河、西拉木伦河流域,具体包括建平牛河梁、喀左东山嘴以及胡头沟等地理位置。

与当前时代的陶器发展水平相比较,红山文化中的玉器无论是在造型审美方面还是在工艺表现方面均具有显著的突出性,此结果充分表明了当时红山文化在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卓越性,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动物形玉器已经成为当今考古界的重点研究内容,意在借此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山文化精髓。

鉴于此,针对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考古发现和研究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考古成果分析进行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的考古成果分析时,可以从下述三个不同考古阶段着手,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该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期,期间首次在三星他拉村内发掘出大型玉龙,随后通过文物普查的方式,陆续发现了牛河梁、东山嘴及三官甸子三个红山文化考古遗址。

当时由于受到考古能力及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未针对该遗址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行为均以采集品形式为主,导致此阶段考古发掘的玉器具体出土位置不详①。

1971年,三星他拉村挖出C形玉龙(图1),该玉龙通体墨绿色,身体呈卷曲状,细节部分运用了浅雕、浮雕的工艺手法,在造型上与商周时期的玉龙相比更简洁,引发了业界对玉龙的关注。

1979年,在巴林右旗遗址调查期间,共在民间征集了100余件玉器,多为软玉,主要呈淡黄绿色,其中包含4件玉蚕,1件龙形玦、颈部区域有穿孔,2件玉鸮、其上有多组交叉穿孔痕迹。

第二阶段:该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末期,期间开始针对牛河梁遗址进行系统性的考古发掘,共发掘20处遗址点。

1983年,孙守道进入牛河梁发现了女神庙遗址,在1984年正式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期间共出土了两件玉饰,为猪形和龙形,两件玉器均为兽首形状,身体呈卷曲状,背部区域穿有两个孔洞,此为穿孔类玉器在红山文化考古期间的首次发掘②。

探寻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_刘国祥

探寻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_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31日/第008版专题探寻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东北亚地区同期或稍晚阶段的史前文化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红山文化主体分布在西辽河流域和大、小凌河流域,在考古学研究中通常称其为辽西地区,该地区连接东北平原与中原腹地,属于典型的文化交汇区域,史前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东北区域特色,又与中原地区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红山文化的年代为距今约6500—5000年,是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学文化之一。

苏秉琦曾经指出:“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同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红山文明在辽西地区崛起,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实证。

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1930年,梁思永到赤峰英金河流域进行史前考古调查,揭开了辽西地区田野考古的序幕。

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滨田耕作、水野清一等人对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得一批丰富的陶器、石器等实物资料;1938年,《赤峰红山后》考古发掘报告出版,提出了“赤峰第一期文化”和“赤峰第二期文化”的命名。

1949年以前,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赤峰红山后》报告所公布的材料范围之内。

1954年,尹达首次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强调红山文化对于研究长城以北和以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相互关系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1983年,牛河梁遗址群开始正式考古发掘,成为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牛河梁遗址群分布范围广达50平方千米,发现有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大型祭祀平台等遗存,是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埋葬和祭祀中心,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红山文化典型玉器

红山文化典型玉器

大 众 文 艺大200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未停止过对自然的改造,也未停止过对造物的理想追求,并通过人的意向和活动让文化进一步渗透到自然界。

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逐步的达到天人合一,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社会功能。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当人们开始用石块、树枝猎取生活资料,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时候,人类已经迈出了文明的一小步。

火的使用,使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终于,制作石器、陶器和玉器,直至定居下来,便开始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文明的曙光才开始真正的照耀整个星球。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存在于我国辽西的辽西河、西拉木论河一带的一个“文化类型”,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它与存在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一样,都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

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

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

红山玉器的主要代表有三类,玉猪龙、勾云佩和马蹄形器。

玉龙,其中之一的是“C”形龙,现在的华夏银行的标志。

玉龙是红山文化中最具典型代表的一类,作为抽象表现形式的龙,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这里的红山玉龙为探索龙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三星他拉村发现的“C”形龙,由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对圆鼻孔,双眼突起像梭子状,整个身体蜷曲成英文字母的“C”形。

龙体刚劲有力,颈部弯曲上扬,整个龙体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孙守道先生对大玉龙的时代与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

商代玉龙多是有脚有耳,而此玉龙无脚无耳;商代玉龙背部有脊无鬃,而此玉龙无脊却有脊饰飘举;商代玉龙眼睛多为臣字眼,此玉龙是梭形眼,无睛;商代玉龙鼻端多是尖圆形,此玉龙则截平;商玉龙口张齿露,似虎,龙额上正中常有一个菱形纹,颚下无纹,龙身尾部满刻菱形或回形鳞纹,而此玉龙口闭吻长,额部与颚下同时刻有罕见的方格网状纹。

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与展示远古文明的珍贵遗产

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与展示远古文明的珍贵遗产

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与展示远古文明的珍贵遗产红山文化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之一,被称为“中华的摇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和传承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如何保护与展示红山文化的珍贵遗产。

1. 概述红山文化的重要性与价值红山文化是指红山遗址和相关遗存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其时期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部,从早期红山时期到晚期红山时期。

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了人类社会演化的重要过程。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也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记忆。

2.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保护是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它不仅是保护过去的珍贵遗产,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红山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我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人们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反映出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3. 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与措施保护红山文化遗产需要面对不少挑战。

首先,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侵蚀等对遗址和文物造成的破坏是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人为因素如盗掘、破坏和非法贩运文物等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是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建立科学、严格的遗址保护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遗址和周边环境。

二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文物保护专业队伍的建设,加强文物保护法律和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三是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文物珍视意识。

4. 红山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措施红山文化遗产传承是指通过教育、研究、展览等方式将红山文化的历史和价值传达给后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红山文化。

目前,红山文化遗产传承存在一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中国东北史前玉器文明的回顾与探索(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中国东北史前玉器文明的回顾与探索(一)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红山玉器的博文,前段时间总算试着写了一篇,但自觉不太理想,于是重写。

对于神圣的红山玉器,我总是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反复观察和研究她们。

然而在互联网上,你可以发现假的红山玉器总是比真的还多,这很容易让人蒙了眼,产生错觉。

一些媒体和一些好事者,名义上是为了宏扬我们的祖先和文化,对红山文明大捧特捧,这其实用不着。

乱捧一气,仿佛说的是别人,以及别人的祖先,而作为炎黄子孙,面对着这些6000年前的遗物,我们想知道的就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真相”。

所以,我研究古玉,侧重于研究古史。

什么“包浆”、“皮壳”、“沁色”之类,那都是收藏者必修之课,而与我的研究无关。

有博友说:“出土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老师。

”这是至理名言。

所以我尽可能研究出土玉和馆藏玉,尽管馆藏玉未必全是真东西,但这对于我的研究来说,这要安全得多,可靠得多。

一些人拿百分之百的地摊货来臆造中国的历史,甚至于梦呓一般地为之著书立说,着实可笑。

既是探索,我说的当然未必对,欢迎批评以及共同探讨,但是,立论和驳说都是要举证的,不要想当然,也不要对我说:祖先在太空之中用神秘电波向你传达了真实的信息,于是你知道了“三皇五帝”的真相,这很荒唐。

韩国有一些无聊的“学者”,不是主流的和全部的,说红山文明是他们的祖先创造的,为什呢?因为韩国人认为商王朝既是东夷,那么就是高丽族,至少与高丽是共祖的,因此商王朝曾经的领土就是高丽故国的领土,这包括大半个中国。

但是你可以去看看在韩国以及日本出土的史前玉器,太可怜了。

如果在韩国出土了一只或者半只“玉猪龙”会怎么样?他们一定会举国欢腾,甚至会放一年的长假来庆祝,就仿佛他们在一夜之间,拥有了全世界。

但是我们的一些同胞,到现在似乎还没有吃饱,即便吃饱了,还缺钱买房,买车。

所以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之类的,与他们无关,想方设法弄到现钱才是硬道理。

今天把一块红山古玉卖给外国人,有如将祖宗宝藏里的金子,当做废铁的价钱卖掉,明天如果想要赎回来,必将付出钻石的代价,而且还不一定能赎回。

但是,一些人直到现在还在偷着挖以及偷着卖,中华民族至尊至贵的宝藏——神圣的红山古玉。

1、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内蒙古赤峰红山,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

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

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

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于是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

关于这一段传说,我所感兴趣的是“九女山”这三个字。

红山文化处于女系氏族部落的后期,在牛河梁,人们发现了著名的女神庙,在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祭坛,也出土了一些孕妇形态的陶器,女性祖神曾是红山先民最高的祖先神,这是无疑的,中国其它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出现过同样的情况。

关于红山遗址为何人所创?最著名的猜想有“轩辕黄帝”遗留说和“女娲氏”遗留说两种,而本博倾向于后者,但不一定就是女娲,而红山先民有一个与女娲一样著名的女祖先,这是无疑的。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创世女神,所以女娲的出现,应比红山文化本身还要早几千年甚至上万年。

我在网上看到的关于这个女神的复原像,赤身裸体,披以树叶,这也许是女娲应有的形象。

但是红山出土的陶人像,穿的是皮靴,系的是裤带,红山玉佩背后打的“牛鼻穿”,是要将玉佩缝在麻衣或皮袍子上用的,显然这才是真实的红山文明。

所以红山人并不裸体,否则历史倒退了一万年。

总之,遥远的红山祖先女神是有的,但是她非并当时红山先民的部落领袖,只是一位被神化了的女性祖先。

中国有好几位著名的女神,其一是女娲,其二是九天玄女娘娘,其三是圣母后土娘娘。

不知是何原因,三位女神到后来竟然合而为一,为什么呢?中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女神,民族的溶合造成了神的溶合,这是必然的。

红山既然是“九女山”,那么她极有可能与九天玄女的传说有关,也有可能与黄帝、蚩尤大战,玄女助黄帝战胜蚩尤有关。

传说黄帝久战蚩尤不下,于是夜梦玄女,祈求之,跪称“小子欲百战百胜”,遂得玄女天书十八卷,详读之,杀蚩尤于涿鹿之野。

如此,则红山文明非黄帝所创也。

黄帝出身少典氏,或即“小甸子”也,“甸”是指郊区的郊区,东北“大甸子”“小甸子”地名甚多,黄帝应是一位小国之君的儿子,怕不是红山神国的酋长,否则他求玄女作甚?2、101国道旁,辽宁凌源与建平交界处有一处人类文化遗迹,这就是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广阔地域内的先民们创造的一种农耕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前。

1935年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郊区红山后遗址。

红山山体为暗红色花岗岩,赤峰由此而得名,红山文化最早在红山山后发掘,后来就称这种考古文化为红山文化。

它的中心区域在朝阳市牛河梁。

80年代初,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充分证实了5500多年前那里曾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社会。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它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百度百科《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

在虹虹北两水间。

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

”这个“朝阳之谷”,我曾在系列博文《发现共工家族墓地》中提到过,我认为安微含山凌家滩遗址即古“共工”国,也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虹虹”国。

但是,中国史前传说中的共工却不止一个,《山海经》所说的共工是炎帝的孙子,与帝颛顼(一说祝融)大战,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

但《路史》却说,在女娲之时也有一个共工,后为女娲所灭。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博文,说红山古国可能是共工氏所创,细想一下不无道理。

祝融、共工都是上古时期的神名,他们的历史比炎帝、黄帝还要悠久,中国的原始宗教和原始玉器都发源于东北,一些古老的北方宗教习俗会随着玉器文明一起传播到南方。

所以,在南方一些信奉北方原始教义的民族,当然也会生产祝融、共工一类的神职,甚至以祝融、共工为部落名称。

辽宁朝阳的牛河梁如果就是北方的共工国(虹虹国),那么含山凌家滩就是南方的共工国了,显然这两个共工国不是同一个民族,但是却信奉了同样的宗教,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两个共工国的玉器,尽管相距了数百年,却完全是异曲同工,并且有着极为相似的宗教意义。

3、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中心大墓。

4、但是,这个比无重要的中心大墓在很早以前就被盗了,它都出土了些什么?卖了多少钱?没有人知道。

4、第二地点的圆形祭坛。

6、祭坛四周堆砌的立石。

7、第二地点一号冢第四号墓。

我们的这位老祖宗是一位老年的男子。

他头枕着一只玉箍形器,胸口挂着两只玉猪龙。

8、老祖宗遗骨的特写。

9、牛河梁第二一四号墓出土的玉箍形器。

玉箍形器是红山文化最具神秘感的器物之一,这是一种高级神职人员通用的器具,一般位于头都,如有两只,则另一只会放在胸前。

此物一般被认为是通天的法器,但是如果要通天,完全可以做成易于加工的圆筒,又何必做成扁的并且是喇叭形状的呢?牛河梁在被正式发掘之后,人们这才第一次看到玉箍形器在尸骨上的摆放位置,这对它用途的确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件离开了墓穴的古玉,等于破坏了最重要的线索,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是多么无助!玉箍形器的小端通常有穿孔,有时一个,有时两个,有时连一个穿孔都没有。

此墓打开以后,关于玉箍形器是红山古人的发箍的说法渐渐占了上风,但它仅仅只是发箍吗?《山海经》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本博以为所谓“女娲之肠”,指的就是这件东西,它是人类来到这个世界的出口。

千百年来,东北亚盛行萨满教,萨满教最高的神不是上帝,而是“长生天”。

成吉思汗自称“天可汗”,这是蒙古萨满给他的封号,天之骄子也。

而商周以来,中国的帝王们无不自称为“天子”。

是“天子”就必须加冕,就必须把一个象征“天生”的东西戴在头上,这个东西就是“冕”。

女娲既可补天,说明她不是一般的地神,而是天神,否则天破了个洞,地神如何“补”得?后世的天子只有一个,所谓“天无二日”也,但在6000年前,天子未必就只一个,以天子自居的可能是一群高级神职人员。

这些高级神职人员各有其能,也就是各有分工,所以,除了共同拥有表示天子身份的玉箍之外,其余的法器,也就不尽相同了。

10、这是二一四号墓(即第二地点一号冢四号墓)出土的玉猪龙。

这是礼器,或者是法器。

11、这是二一四号墓出土的另一只玉猪龙,比上一只略小。

有学者称,这就是传说中的“后土句龙”,它是地神的象征物。

《国语鲁语上》曰:“共工氏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社即地神也。

后土又称为“句龙”,也就是“勾龙”。

句龙是土神,但却兼有治水的职责,所以句龙又是水神。

传说大禹治水有功,后世亦奉为句龙也。

句龙为什么是一只猪形呢?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水神河伯就是一只猪,天河水神天篷元帅猪八戒也是一只猪,这倒并不奇怪。

《史记律书》曰:“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所谓共工之陈,即共工之法也,其子后土得之,故能平水土也。

大禹父子出自帝颛顼,亦或得后土句龙之法,故能敷土以定九洲。

12、牛河梁二一四号墓出土的玉铲。

现藏于赤峰市博物馆。

二一四号墓出土的玉器曾轰动一时,它出土的玉器不算多,却分藏在三家博物馆。

13、玉镯,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一号墓出土。

如果没有搞错,应是出土于被盗的中心大墓。

14、玉贝饰。

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冲沟出土。

15、玉箍。

第二地点一号冢冲沟出土。

这是一只“无主”的玉箍,是从哪一墓散落出来的,无法查证了。

牛河梁的一些古墓,器物并非是完整的,这包括人为的扰动和自然力的破坏。

16、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七号墓。

看起来,里面堆放着三具人骨,这是二次葬或者三次葬,不是原葬地,一些玉器就这么堆在人骨上,这是后世的子孙将祖先的遗骨移葬在这个祭坛里,器物与遗骸等可能都不完整了。

17、第二地点一号冢七号墓出土的玉璧。

18、其中一只玉璧的特写。

19、第二一七号墓出土的镯子。

二只镯子其中的一只。

看起来有些白化,可能经过火烧。

20、第二一七号墓出土的一对镯子。

21、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十四号墓。

墓主人是一名成年女性。

胸前有一块残破的云形佩,左右手腕各有一只玉镯。

22、换一个角度看。

23、第二一十四号墓出土的云形佩。

这块云形佩很特别,大约在死者生前就破了,又经过精心缀补。

这是四朵小云拱着一团大云,古人认为云是有生命的,所以四朵小云又象是四条小龙的模样。

中国古代先民有祭祀云神的习俗,最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卜辞中,就有祭祀云神的记录,商王还称云神为“云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