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后中国民生问题研究
民生问题
如何面对物价上涨
1. 政府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必要的法律手段,稳 定物价,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增长,确保市场供 应,促进价格稳定。完善补贴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众 生活。 2. 增强调控针对性,改善价格环境。继续落实治理和规 范收费的各项规定,取消一批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 偏高的收费标准。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4.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 进政府依法行政,健全各项制度,保护广大人民群众 的合法权益。
随着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颁奖典礼在香港闭幕,由刘 德华和叶德娴主演的《桃姐》 大获全胜,引发社会各界热 议。不少观众表示,看完 《桃姐》内心有阵阵涟漪泛 起,会让你想得很多很远。 相信看过电影《桃姐》的人 都会被老人院中桃姐和那些 老年人浑浊孤寂的眼神所深 深震撼。 老年人的生活问题, 更令人感概颇深,“何处能
பைடு நூலகம்
(5)民工子女没有平等受教育权。民工子弟进城上学, 处处受到不公正待遇,民工子弟学校则在夹缝中步履维 艰,“借读费”提高了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门槛。
(二)如何解决教育问题
加大国家财政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 公平分配义务教育资源 。 形成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通过教育决策的集 体选择,最大限度地整合、平衡各种不同的利 益要求,形成一种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保证 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利益在教育政策中 得到全面反映,以实现大多数人的教育公平。
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 10%,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 定义; 中国,早已跨入老龄化社会的门槛!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 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 %, 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
结合实际谈谈对民生问题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激发全社会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只有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合理,主要看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组合是否高效,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重大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以及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是否公正公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人力资源总体水平不高等,严重阻碍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经济市场和较高的生活水平。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的民生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对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当前中国面临的民生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一、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被认为是民生问题的重要方面。
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受访者对交通、供水和电力等基础设施表达了不满。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
政府应当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需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发展,不仅仅是主要城市,而是要把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地区,促进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育问题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的未来和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教育问题也是困扰许多人的问题。
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面临着辍学的风险,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需求。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同时,还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三、医疗问题保障人民的健康是国家民生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我国医疗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仍有许多人面临着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导致居民看病不便。
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此外,还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医保政策,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四、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的挑战。
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受访者对空气质量、水质安全和噪音污染表示担忧。
政府应该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对违规企业严肃处理,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民生问题的突出表现及对策
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
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路径及政策
(三)收入分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
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 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
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大力促进教育公 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 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 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路径及政策
(一)教育
2、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 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 点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考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 择,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权;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 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
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
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 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 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 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 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路径及政策
(三)收入分配
十八大报告: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
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 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 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 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 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 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摘要: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理解,通过对当前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改善民生与加强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改善民生的几个重要意义等若干方面的论述,阐述我对十八大“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理解。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民生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就是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那里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民生状况以及其基本结构和指标的改善与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地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与建设的合理化与优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强烈关涉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石问题。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等等。
五大民生问题
2011关注五大民生问题当民富与国强终于能够摆到相同重要的位置,并基本形成共识之后,那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就应当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得到富有成效的解决和提升。
而当2011年来临的时候,这些年来一直为社会各方面所关注,为国家所重视,但是,仍然困扰着老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期待。
首先,收入差距会继续拉大吗?20多年前,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那就是中国人不患寡、只患不均。
意思很清楚,就是中国人只讲平均、不讲效率。
20多年后,社会财富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不患寡、只患不均”的观念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变。
但是,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了,“不均”变成了“不公”,“只患不均”也变成了“只患不公”。
那么,新的一年,如何在这一问题上有所作为、有所起色呢?社会财富的“蛋糕”能否在新的一年里朝着有利于民生的方面分割呢?那些在社会财富分配中被边缘化的群体,能否不再被边缘化呢?这些,毫无疑问会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第二,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如果说过去的一年留下了什么遗憾的话,楼市调控没有见到实质性成效,可能是最大的遗憾之一。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一次楼市调控,直到2010年的最后一天,也没见到房价下降的现象,也没看到开发商紧张的神态。
到是开发商重拾炒地热情、重争“地王”的消息不断地传入公众的耳朵。
也正因为如此,当新年到来的时候,公众首先要问,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还有决心和信心让高房价降下来吗?而更让公众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在新的一年里,政府能够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和行动吗?很显然,对普通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的力度远比单纯地控制房价来得重要。
第三,通货膨胀会来吗?过去的一年,物价这根神经,不仅让百姓深受其痛,也让政府伤透脑筋。
更重要的,物价的快速上涨,CPI突破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让公众的通胀预期大大增强,让公众对新的一年是否会爆发通货膨胀充满了忧虑。
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精)
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失业率显著上升、贫困人口增加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仍然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入手,继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并回顾了我国五千年华夏文明中的民生问题,分析其无法彻底解决的根由,并依此提出几点改善民生的建议。
【关键词】改善民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最为基本的民生问题——温饱已经得以解决,党和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民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然而,什么是小康社会?有专家学者曾指出,小康社会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过渡发展阶段。
既然处于过渡阶段,势必会产生过渡时期特有的民生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及改善这一时期的民生问题,是我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的民生问题,首先就要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所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继而针对这些问题,果断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和改善[1]。
就目前的中国社会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民生问题,这些民生问题集中的外在表现,无非是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就业难等社会难题。
第一个就是收入分配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2]。
虽然,政府已采取调整税收等一系列相关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依然阻止不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势头[3]。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直接关系到住房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
第二是我们的教育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乱收费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痼疾。
总体上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政策差异。
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违反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擅自出台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
同时也包括一些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向学校或通过学校向学生的摊派和搭车收费。
在民生领域工作中存在哪些形式主义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民生领域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摘要】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十八大报告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的部署。
本文从民生建设的成就、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完善民生问题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民生,即人民生活,与“国计”相对应。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狭义上的民生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一、新世纪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就(1)政府加大了对民生建设的投入。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核心民生财政支出从2007年的14560亿上升到2010年的28862亿元,翻了近一番。
(2)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截至2011年底,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了13亿人口,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
农村低保制度于2007年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全面覆盖和应保尽保。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于2009年开始试点,截至2011年底覆盖面已经达到40%以上。
(3)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取得突破。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建立过程中。
二、当前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不高,差距较大。
今年来我国公共服务扩展的速度较快,但总体来看水平较低。
义务教育的优质资源不足,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不高,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还偏低等等。
(2)政府间责任关系没有理顺。
上问下责是等级问责的形式,问责制除了自上而下的问责方式以外,还包括自下而上和水平主体之间的问责。
关于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院系:国际商学院专业:金融班级:***********姓名:********目录摘要 (3)序言 (4)1.调查目的 (5)2.调查对象及方法 (5)3调查内容 (5)3.1住房问题 (5)3.2教育 (6)3.2物价 (9)3.2食品安全 (10)结论及建议 (11)总结 (12)附录 (12)附录一:你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12)附录二:食品、药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2)附录三:访谈 (13)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居民对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中国的住房、物价、食品安全和教育问题。
首先,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这次调查做出了解释,给大家对民生问题一个整体的印象。
其次,文章从微观的角度结合各种实例和调查报告说明了居民们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即住房、物价、食品安全和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我所关注的民生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以及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体会。
最后,对整篇文章加以总结,同时也提出了合理的意见。
关键字:民生问题住房物价食品安全教育序言随着现在时代的发展,民生问题已是刻不容缓的解决问题。
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好的核心问题。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川外校园建设,我们小组对此开展了一次民生问题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已经过去的十八大,将民生问题放在了首位。
可以说是奏响了民生问题的时代最强音。
民生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稳定团结。
我们就十八大中提出的几个民生问题做了一下调查(见附录一),人们最关注的民生问题集中在住房、物价、食品安全和教育这样四个方面。
我们针对这几个人们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开展了社会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1、调查对象: 重庆范围内的人群(以学生和中产阶级人群为主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建设成就与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建设成就与展望2022年全国两会已经召开,回首过往,民生问题一直是两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着眼进行长远规划、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着手进行制度创新,围绕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书写出一篇气势恢弘的民生大文章。
实现民生事业发展方向的重大转向民生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在不同发展阶段,人民的民生需求重心差别明显。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的接续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正确分辨出“民之所呼”中的最强音,明确提出民生事业发展的新方向,对民生建设具有举旗定向、纲举目张的“锚定”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在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我国民生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2017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外方嘉宾时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从理论上看,这两次重要宣示标志着我国正在从一个物质匮乏型社会转向一个相对的丰裕型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进入“从有到优”的新阶段。
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基本建成现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是民生事业的主要制度表现形式。
在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文明的进步史中,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既全面呈现了执政者或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更折射出国家和文明的整体实力。
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九年奋斗,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十八大以来“中国之治”研究综述
第20卷第2期2021年4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J 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0No.2Apr.021十八大以来“中国之治”研究综述张天浩(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摘要:''中国之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中国治理体制和中国治理道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命题,“中国之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中国之治”的研究形成热潮。
学界主要围绕“中国之治”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诸多理论成果,但也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
未来,应突破学科界限,拓展研究视野;加强文本研究,深化研究内容;借鉴其他领域,丰富研究方法,促进"中国之治"的研究走向深入。
关键词:中国之治;生成逻辑;科学内涵;重大意义;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06(2021)02-0163-06“中国之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中国治理体制和中国治理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缺乏经验,国家治理曾走过一些弯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视角深入解析了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问题,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浅谈当今社会的民生问题
浅谈当今社会的民生问题当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民生问题是指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等方面。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当代社会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依然困扰着人们的幸福感和社会和谐。
首先,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的关键民生问题之一。
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也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
然而,当前我国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滞后。
另一方面,过度应试教育的倾向使得学生们面临着过大的学业压力,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此外,教育质量的不均衡也是当前教育问题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其次,就业问题是影响当代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农民工待遇低下等问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医疗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民生难题。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但当前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以及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使得一部分贫困人口无法享受到医疗资源,社会忧病问题依然突出。
此外,医患关系问题也是一个困扰人民群众的严重问题。
此外,住房问题也是当前社会的民生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中购房难、住房质量差、租房市场的乱象等问题日益凸显。
高房价、高租金使得居民生活成本增加,同时也减少了人们的消费能力。
最后,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当前社会的民生热点问题之一。
食品安全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然而,虚假宣传、食品添加剂超标、农药残留等问题频频出现,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社会对谣言满天飞的食品安全形势感到担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发展研究
经 济研 究导 刊
EC 0N0MI C RE S E ARCH GUI DE
N o . 1 5, 2 0 1 3 S e ia r l No . 1 9 7
总第 1 9 7 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发展研究
邓 尚
(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1 0 0 0 8 3 )
问题 , 但是 民生 的内涵 已经不再局限于此 。
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殷周时期萌芽 , 春秋 时期
形成 , 并在战国时期达 到成熟 。 夏朝时起 , 百姓 的力量就开始
在现代社会 , 民生 的内涵有广义 和狭 义之 分。从广义上 讲, 民生是指 所有与 民生相关 的直 接和 间接 的事项 , 其 中包
( 三)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民生思想的内涵 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 , 中 国立足基 本 国情 , 以经 济建设 为 中心 , 坚持 四项基本 原则 , 坚持改革开放 , 解放和发展社会 生产力 , 巩 固和完 善社会 主义制度 , 走 出一条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 , 中国共产党坚持 以人为本 , 以最广 大人 民群众 的利益 为根 本利益 , 与时俱进 , 不 断提 出的一系
形成 了有 中国特 色的社会 主义 民生思想 。
一
众 的切身利益并与其生活密切相关 的问题 。 其按照 由低到高 的递进状态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 一个 层面主要 是指 民众基本 生计状 态的底线 ; 第二个层 面主要是指 民众基本 的发展 机会
和发展 能力 ; 第三个层 面主要是 指民众基本生存线 以上 的社 会 福利状况 。 三个层面依次侧重民众基本 的“ 生存状态” 、 “ 生 计来源” 和“ 生活质量 ” 的问题 。
民生问题总结与展望
民生问题总结与展望一、总结过去二、面对现在三、展望未来一、总结过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十六大,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2、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二、面对现在中国这些年的民生改善尽管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1、就业难2、住房难3、看病难4、上学难5、资源分配不均三、展望未来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一、能够有效地增强中国共产党赖以执政的正当性依据二、可以推动经济持续而健康的发展三、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中国现在的民生问题依然很严峻,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但是,我们也不能太悲观,因为我们的国家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而且从未停止过。
从十八大的报告中我们就能看到,国家所做出的努力。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我们应该怎么做???作为当代的青年,要能理解国家解决这么多人口的民生问题很不容易,我们不应该抱怨党和政府,但是我们如有可能的话应该为国家出出主意,争取让民生问题做的更好,更全、这是我对民生的个人感悟。
最后,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民生问题。
在当前民生被频繁提及、甚至有些听觉疲劳的时候,民生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民生问题如此重要?本文着重从十八大的角度对探讨民生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度的影响,其中民生问题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学习的影响;民生问题对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2012年温家宝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的主要任务有九项,其中第六项就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民生问题解决与否以及解决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我们党执政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党长期执政、稳定执政的基础;再者,民生问题的产生以及民生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来说不全然是一个经济的问题,还应该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从政治的层面来解决。
所以,民生问题现在已经是一个关系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构建的重大政治问题。
关键字:民生问题十八大影响措施1、背景知识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对民生的看法由浅到深。
首先,民生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
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
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
民生问题&马克思
我国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一点一滴也不能疏忽,一丝一毫也不能看轻。
十八大将民生问题再次拿出来讲,十八大报告处处体现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字里行间透着的惠民政策,也正是对当心民意的最好诠释。
在国家物质经济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加大对民生领域的重视和投入,保障最广大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也是国家整体水平综合国力随之提升的强力保障,也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
推动解决老百姓最急、最难、最盼的民生实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百姓生活更加精彩、精神更加富足。
民生问题也是十八大代表们和党和国家领导人迫切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历史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社会历史是有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民生问题的创造者和民生问题的改革者。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他在不同的国家及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在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上进行考察,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
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民生问题既来源于人民群众,又需要人民群众来解决。
民生问题需要人民,民生问题离不开人民。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民群众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作用更是日益突出。
人民也是民生问题解决的动力所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建设成就与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建设成就与展望2012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核心,深入实施积极的民生建设政策,并把民生保障列入宏观经济管理框架内。
这五年来,中国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首先,在解决社会治安问题上,中国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全。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教育投入,专注于基础教育、贫困地区教育专项考试、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为国家未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也把更多的重点放在了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上,实施一系列的民生补贴政策,改善国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多项生态建设政策,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减少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虽然中国已经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有不少有待改善之处。
例如,我国就业形势较为复杂,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就业压力十分大;农村改革进程还不够均衡,还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医疗保障机制仍存在严重的问题,社保制度的完善也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未来,由中国共产党统治的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民生建设投入,实现良性发展。
首先,加强就业政策,提高就业质量;同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为农民提供更多支持;此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最后,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民生建设力度,坚持良性发展,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民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还在加强经济社会行政体制改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近,中国取消了农村土地确权收费,为农民提供更多权益保障;实施了全面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同时,中国也在改革产权制度,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此外,中国也加大了对数字经济的投入,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智能化的服务体系,推进政府服务的自动化,实现了财政制度的改革,为民众提供更方便更高效的服务。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社会民生建设主题调研报告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社会民生建设主题调研报告“五位一体”,这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重大发展的总结。
"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过程中。
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
在十七大上,中共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本人结合自身讨论一下文化建设,主要是校园文化,高校文化的建设发展。
高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关于新时期高校的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探讨一下。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的校园人在大学教育理念导向下,在特定的大学教育活动中所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办法。
高校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
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
质量提高是高校的目标所在,文化建设是高校的目标内涵,制度创新是高校目标实现的法规保障。
对我国现阶段而言,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尤为必要:一方面,当前我们的“高校文化”现象存在的很多问题不容乐观,高校文化如同教育既有改善、发展、塑造人的作用,又有压抑、扭曲、扼制人的作用一样,有效途径,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办法。
高校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
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
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和方式创新研究
作者: 丛颖超[1]
作者机构: [1]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山东济南250103
出版物刊名: 理论学刊
页码: 113-118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6期
主题词: 民生;思路;方式;创新
摘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对人民的承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不断进行思路和方式创新,思路创新主要体现在民生定位、民生目标、民生举措等诸多方面,方式创新则主要体现在建立新的政绩考核评价导向、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形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合力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内容的梳理和研究,可以发现其对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坚持公平正义、共享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等要求的基本逻辑遵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大后中国民生问题研究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把重点放在人们最关心最切实的方方面面。
”[1]民生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反映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决定着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社会是变化发展的,社会发展了,民生问题也就更复杂了,其内涵和外延也就更广泛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的民生取向有了新的元素、新的内容,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呈现了“学有所教、才有所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醉人民生画卷。
要实现这宏伟的蓝图,美丽的画卷,需要我们不懈的探索研究,需要我们努力奋斗。
关键词十八大中国民生教育分配保障一、中国民生的概念“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辞海》中对于“民生”一词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孙中山先生也曾提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2]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3]等。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这个概念的范围太大,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而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主要范畴包括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
二、研究的意义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带来各种问题,各种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是社会结构冲突的外显化,社会机制摩擦加剧,社会的利益差别扩大,两极分化严重,科技教育发展滞后,教育不公平的情况日益增加,病无所医的情况时有所闻,腐败导致人民的不满在蔓延等,这些问题都跟民生有直接的联系。
实际上,民生问题一直受到普遍关注,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
“邓小平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4]并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
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强调贯彻三个代表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走亲民路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十八大更进一步提出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係國運。
我們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由於歷史欠賬和老工業基地特殊性問題,遼寧困難群眾還不少,民生工作壓力比較大。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總的要求是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讓發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三、十八大民生问题走向(一)、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学有所教教育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民生之一。
教育能够改变和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教育也能够改变和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
我们要把教育大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
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从这些阐述来看以后在解决好上学难的同时,还要解决“上好学”,提升教育质量,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
不仅如此还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提出了想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的差距。
报告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才有所用十八大提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就业潜力,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人员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只有通过就业,一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地稳定发展。
具体地说,首先,解决好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青年人就业问题。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要积极大力提倡青年人到急需人才的西部去,到中小民营企业去,到最需要他们的基层去发挥自己的价值。
各有关部门在作好教育、宣传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举行规模性专场招聘会、网上招聘会,千方百计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扶植发展中介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多种渠道。
其次,解决好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农民工为城市创造财富,为农村增加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活力,已经成为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但农民工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要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认识农民工工作的重要性。
要加强和改善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社会管理。
积极主动,想方设法,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服务,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子女入学、技能培训、医疗健康保障、养老保障、文娱生活等实际问题。
再次,解决好城镇中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这些人员年龄偏大、技术过时、再就业困难等特点,政府应该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最后,加大对退役军人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是靠国家政策安置,二是自谋职业,安置部门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开招聘会,与用人用工单位联系推荐退伍军人就业上岗的模式。
与此同时,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宣传国家就业形势及本区域的就业特点,宣传退伍军人中创业典型,多方面,多层次拓宽就业渠道。
(三)、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要劳有所得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结构曾有过不同表现。
从近阶段看,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的比重也呈持续下降态势。
这种状况,对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是不利的。
要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就要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启动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这个增长引擎。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对于以往效率优先和初次分配只强调注重效率的流行观点是一种合理而科学的矫正。
同时特别强调了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它的落实将从根本上扭转国民财富增长迅速而国民并未同步富裕的失衡发展格局,将从根本上扭转资本所有者收益长期畸形偏高、劳动者所得长期畸形偏低的资本强势而劳动弱势的失衡格局。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四)、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
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社会保障的目标,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在我国逐渐进入老年社会情况下,我们更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关注。
(五)、健康医疗是民生之需,要病有所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
虽然我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三个不满意”。
一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还是没有很好的解决:在医院看病排队长、找医生困难,总觉得没有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
二是医院的医生护士觉得很累很苦,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没有体面的社会收入,也不满意。
三是政府和国家也不满意。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要下决心进行改革:取消药品加价,取消以药养医,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完善医院内部管理结构,同时要加强县级以上医院的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
所有医院人员要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力军,而不是被动的、被改革的对象,积极参与到公立医院改革中来。
四、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方略(一)、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中国民生的基础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民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人民的需求,才能使民生问题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