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三美”论赏析《春晓》

合集下载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本文重点对许先生的“三美”说进行解读。

“三美”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标签:许渊冲;“三美”说;意美;音美;形美1. 绪论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他自诩“不是院士胜是院士,遗赠欧美千首诗”。

在长达几十年的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先生共出版了42本著作,3本翻译论著,1本回忆录和38本译著。

许渊冲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他学识渊博,译著等身,自称“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先生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实践工作者,他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总结除了很多独特的简介和宝贵的经验,构建了独特的许氏译论体系。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便是许氏译论的高度浓缩。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提出,在我国翻译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许氏译论不仅继承了先贤的翻译思想,更在自己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框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在许均教授的《新旧世纪交谈录》中就明确表示他的理论依据就是“前任的理论或经验,不过应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再加以发展总结”,便形成了许氏翻译理论。

他从鲁迅的“三美”论中选了一个“美”字;从钱钟书的“化境”说中取了一个“化”字;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选了一个“之”字;“艺术”即“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来源于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成熟境界”。

“创”,即“文学翻译等于创作”,来源于郭沫若的“创作论”;“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或“意似、形似、神似”,来源于傅雷的“神似说”;“竞赛”,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春晓》三个译本“意美”对比分析

《春晓》三个译本“意美”对比分析

关键词 : 《 春晓》 ; 三 关理论 ; 意 美
弓 l 言
许渊冲教授提 出的“ 三美” 理论是指音 、 形、 意美。音美最主 要表 现押韵上 ; 形美是指原诗 的结构 如字数 , 对仗 ; 意美至 少包 含 四个 内容 : 忠实地再现原 诗的物境 , 保持 与原诗相 同的情境 , 深刻反映原诗 的意境 , 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相 同的象境 ( 顾正 阳2 0 0 6 ) 。 本文试 图应用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对 《 春晓》 的三个译本 的“ 意美 ” 进行对 比分析 . 并探 讨“ 三美 ” 理论对 诗歌翻译 的指导
No t wa k e “p t i U I he a r bi r ds c yi r ng .
和情理 。“ w i n d a n d s h o w e r s ”对应风雨 , 使人顿感 如沐春雨 , 构成 了景 色美 , 心情 美的 和谐 画面 , 比较好 地体现 了原诗 的意 境美 。 第三旬 中的 “ a f l e r ”一词太平 凡 ,诗味不够浓 。第 四句 中“ h o w m a n y a r e t I l e f a l l e n l f o w e s! r ” 只译 出了“ 花落多少” 。 “ 知” 却无从体 现。 读者无 法从 中体会原诗 “ 惜春” 之情 。 翁显 良先生译 文强调传 达原诗 意象 , 他没有逐字逐句 地直译 . 而是极力将原作 的精神传 递给读者。原诗主要体现作者惜春 , 惜 花的情绪 , 翁先 生的整篇 译 文也传 达了这种为花木担心 的惜春惜花之情 .尤其是后 面两 句“ T h e s t o m r l a s t !” , 将原诗作者历经风雨而替花愁的惜春情绪 准确地表达出来 。吴先生 的译文总体上表达也 比较好 。但 对于 “ 花落 ” 用“ T h e p e t a l s a r e n o w o n t h e g r o u n d s l e e p i n g ” 来译 , 不 能 准确 表达原诗 的意境 。 蹄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 在 , 蹄 在这里应 该是悲蹄 , 而不是唱歌也不是欢快地呜 叫。 如果将 “ 蹄” 译成唱 歌, 那 么“ 蹄” 和“ 花落 ” 就似乎没有什么美 了, 似 乎鸟儿和风雨 样无情 , 让人 读起 来感 觉到诗的前两句的风格 , 意境和后两句 就谐 调了 , 而译诗倡导的是诗 的风格保持前后一致 。 孟浩然虽然 写的是一 日之晨 , 却已到三春之暮 。“ 蹄 鸟” 不是在唱歌 , 而是 在悲鸣或诗人听起来是在悲 鸣。“ 蹄” 说 明“ 高卧松云 的孟夫 子 , 朝梦觉 , 深感 岁月蹉跎 , 功名未立 , 难免有迟暮之叹 ” 。春天盛 开的花朵应该正处于最美丽 的时候 ,但夜 晚的一 场风雨却 无情 地 将 花 儿 摧 残 , 无 数 飘 零 的花 瓣 让 作 者 想 到 了 自 己的 遭 遇— —“ 年 四十 。 应进 士不第 ” . 于是 有 了同病 相连 的感觉 , 而诗 的整个意境应该是苦 涩悲凉 的。翁译 和许译用一个 c yi r n g深刻 地表现了原诗的深 层含 义 , 使读者能够 吟诗体意 。 相 比之下吴译 s i n g i n g 就显得浅 薄了。任何一个对 于原作作品不 了解 的人读过 之后 。 s i n g i n g让他们体会到更多 的是春光 明媚 , 鸟语花香 的快乐 景色 . 春天本来就给人 以希望 , 带来欣欣 向荣的感受 。这样 的翻 译就等同于简单的景物描写 , 而无任何意义可 言。

孟浩然《春晓》英文赏析

孟浩然《春晓》英文赏析

孟浩然《春晓》英文赏析作者:李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2期摘要: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诗歌也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做的《春晓》脍炙人口,并被多次翻译成英文诗歌,其中有五篇英译本广受好评,本文选取其中三种英译文,并对译文的题目、用词、句型及意境进行分析对比,探讨诗歌的技巧,评价其翻译过程中的得失。

关键词:《春晓》;三种英文译本;对比分析作者简介:李琳,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11.引言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是首人人知晓、传咏百世的经典诗词。

作为五言律诗的杰出代表,其工整的对仗、简单的语言、自然的表述、委婉的音韵,使读者阅读起来真是回味无穷。

《春晓》不仅音韵优美,而且行文跌宕起伏,使得全诗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诗人在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时,不直接咏叹,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让读者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许多学者、翻译家和诗人争相将《春晓》译成英文。

本文选取了许渊冲、吴钧陶、翁显良三位大家的英文翻译进行赏析。

2.三种译文赏析2.1许渊冲的译文赏析许渊冲提出了译文的“三美”理论,即翻译诗词应当达到“音美”、“形美”、“意美”的境界。

如果翻译诗词无法体现原格律诗在形式、音韵上的特点,中国古诗词韵致的美感就丧失了许多。

因此,许先生翻译的诗词较为简单凝练,尽可能的保存了原格律诗的特点,做到音美、形美,婉转悠扬。

但在翻译意象时却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

在音韵上,原诗既押头韵,又尾韵整齐,“上声”为主韵,尾音则延长且曲折,读来朗朗上口。

节奏上看,原诗为四句两联五言绝句,抑扬顿挫,错落有序。

许译运用了“抑扬,抑扬,抑扬,抑扬”的模式,以四音步诗的节奏再现了原文音韵整齐的特点,全诗的音韵如行云流水般优美动听,译诗的前两句很好地把握住了原诗的意境。

中文诗虽无主语,但是以作者自身的所见所闻进行描述,译诗直接将其描述为“This morning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译诗中用“crying”表示鸟的啼叫声,为译诗添上了一层悲哀的感情色彩。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尤其擅长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他在翻译古诗词时,一直遵循着“三美原则”,每一首诗歌都被他视为一件艺术品。

那么,什么是“三美原则”,又是如何体现在许渊冲的翻译中的呢?“三美原则”是指平仄美、韵美、意美。

其中,平仄美是指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美,要求诗词遵循平仄的韵律。

韵美则是指诗词的音韵美,要求诗词的韵律和音韵与古人原作一致。

意美则是指诗词的意境美,要求翻译能够传达出原诗的意蕴,体现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时,严格遵循着“三美原则”。

在平仄美方面,他认为平仄是古诗词的灵魂,因此他会通过押韵和排比等方式来保持原作的平仄韵律。

例如,他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翻译为“日色已黄昏,潮水落芦花”,保持了原诗的平仄对仗。

在韵美方面,许渊冲非常注重音韵的保持,他会使用古诗词本身的音韵作为翻译的依据,力求让译文与原作一致。

例如,他在翻译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翻译为“昨夜风雨瓢泼,浓睡不知残夜”。

这样的翻译不仅保持了原诗的韵律,而且也表达了原诗所描绘的情景。

在意美方面,许渊冲认为重要的是要传达出原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他会在注释中详细解释原诗的背景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原作的含义。

例如,他在翻译汪伦的《临别赠言》时,注释中详细解释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背景和含义,使得读者更能够深入地理解原诗所表达的情感。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时遵循着“三美原则”,并将每首诗歌视为一件艺术品,力求保持原作的韵律和情感。

在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这也为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古诗词的翻译尤为重要。

而许渊冲作为当代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下来分析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强调诗意的翻译。

他认为翻译古诗词首先要忠于原作的诗意和意境。

他在翻译《静夜思》时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许渊冲将原作的诗意完美地保留了下来,将原作中的对月明的赞美与思乡之情融合在了一起,传达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捕捉原作的情感和意境,保留原作的诗意,并将其移植到目标语言中,使得其翻译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表达力。

许渊冲注重音韵的翻译。

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美感的源泉。

在翻译中,许渊冲努力保留原作的音韵韵律,使得翻译作品在音韵方面与原作保持一致。

他在翻译《登鹳雀楼》时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翻译《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写道:“缀碎春波,秋云蔚蓝,悠悠夜色从前天坠。

”这些翻译作品保留了原作的抑扬顿挫和韵律特点,使得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音韵之美。

许渊冲注重形象的翻译。

古诗词以其形象性的语言和艺术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翻译古诗词时,许渊冲注重表达原作中的形象,使得翻译作品能够通过形象的表达来传达原作的意境。

在翻译《白日依山尽》时,他将原作的形象表达得鲜活生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读者可以在翻译作品中看到山的高耸和日的明亮,感受到原作中所描绘的宏伟壮丽。

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将原作的形象传达出来,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翻译作品时,感受到原作的艺术魅力。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具有独特的见解和理解。

他在翻译中注重诗意、音韵和形象的表达,使得翻译作品真实地传达了原作的美感和意境。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翻译水平,还展示了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为推动中国古诗词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翻译美学浅析《春晓》英译

从翻译美学浅析《春晓》英译

谢谢!
THE SECOND
诗歌翻译美学原理
许钧教授提出,文学翻译有三个层次:基础层次、
语义层次和审美层次。
许渊冲教授总结提出的译诗要做到意美、音美、形 美的“三美论”。他指出,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
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译文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
诗的意美,但若缺少音美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 情趣。
THE THIRD 译本比较分析
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了原诗的意味和意境,没能展现出原诗
跌宕的层次与复杂的感觉;它只是让读者理解了原诗内容, 却没能让读者欣赏原诗的音美和形美、风格和神韵,得不到 原诗的平衡美感,译诗和原诗的“诗味”大不相同。
5、文体风格
细读翁显良的译文,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 译文内容不切。忽略的部分有:首行五字,除“春”字外,其余意思 均未译出;后两句的动词“闻”、“知”和第三句的“声”也没有译出; 增加的内容如:开篇“Late”一词为原文所无;夜来风雨,何以知天怒而 用“fury”?诗人对花落状态未曾明示,“poor dear”这些限定词又从 何而来?如果将翁的译文做一个回译,“原文”可为: (首先一声叹息)晚了!今日醒来已晚,可惜春光难挽,四周鸟咽空 啼。昨夜风雨无驻,胜似天公已怒。可怜落红无数! 对比之下,此回译与原文不尽相同。 译文形式上更像自由体诗或散文,缺乏格律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如 果唐诗都是以这种方式来翻译,恐怕会形成误导———外国读者们会以为 这就是享誉世界文学的唐诗的形式。 就其诗的“意似”而言,译者做得深透细致,然而“意美”何如?开 头的那一声叹息太过直白浅露,与原文委婉含蓄的风格不相符合,诗人的 情感一览无遗。自由体诗虽然可以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和强烈的感情,却无 法表达古典诗词毋容置疑的婉约、含蓄、言有尽而意无境的艺术性。诗本 身是具有朦胧美的,应给读者留以空间,说得太透则如戳破了纸灯笼。诗 中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无疑也会限制读者的理解和想象。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他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理念。

从“三美原则”下来看,可以更好地理解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三美原则”是由许渊冲提出的,它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

意美是指诗词的意境和内涵,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诗的意义和意境。

音美是指诗词的韵律和音调,翻译的诗词要尽量保持原诗的韵律和音调。

形美是指诗词的结构和形式,翻译的诗词要尽量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许渊冲始终坚持“三美原则”,他注重传达原诗的意境和内涵,追求翻译作品的美感。

他深入研究原诗的背景和意义,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原诗的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时,许渊冲将原诗的意境和哀思表达得非常准确和生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戍鼓声和雁声交奏的凄凉,以及露水和明月带来的故乡思念之情。

翻译的作品既保持了原诗的意境,又具备了音美和意美。

许渊冲在翻译中也非常注重原诗的音美,他善于运用韵律和音调,使译文具备原诗的音乐性。

在翻译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许渊冲运用了韵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惟有此时此夜难为情,才值年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精准地把握了原诗的音乐性,使翻译作品既保持了原诗的韵律,又具备了音美和意美。

许渊冲还注重保持译文的形美,他努力使译文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

他注重翻译作品的排比和对仗,使译文具备古诗词的节奏和美感。

在翻译李白的《送友人》时,许渊冲保持了原诗的七言绝句的结构和韵律:“青门柳,朱户辉。

暮春秋,东风回。

明仪坛,缟衣香,主称有年华。

”他通过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使译文具备了古诗词的形美。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戏曲翻译-2023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戏曲翻译-2023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戏曲翻译-2023年文档引言许渊冲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技巧在翻译领域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他的“三美论”在古戏曲翻译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对许渊冲的“三美论”进行赏析,并探讨其在古戏曲翻译中的实践。

一、许渊冲的“三美论”许渊冲的“三美论”包含“忠实美”、“通顺美”和“雅俗共赏美”。

其中,“忠实美”强调翻译作品要忠实于原著,尊重原作意图,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形式。

而“通顺美”则要求翻译语言流畅自然,与读者产生共鸣。

最后,“雅俗共赏美”强调翻译应该平衡雅俗之间的关系,既能满足高雅审美的要求,又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二、古戏曲翻译中的应用在古戏曲翻译中,许渊冲的“三美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忠实美”要求翻译作品要忠实于原作,保持原著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翻译古戏曲时,要注意保留原作的词藻和意象,以确保观众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意图。

同时,也要注重对原著的深入研究,理解戏曲特有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其次,“通顺美”要求翻译语言流畅自然,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惯。

在古戏曲翻译中,保持节奏感和韵律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够更好地传达曲艺的魅力和韵味。

同时,适当调整翻译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使之更符合现代语境,提高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度。

最后,“雅俗共赏美”要求翻译作品在保持高雅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能力。

在古戏曲翻译中,要注意平衡高雅艺术的呈现与大众喜好的需求。

适当运用当代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古戏曲更贴近现代观众,提升古戏曲的魅力和影响力。

三、结论综上所述,许渊冲的“三美论”在古戏曲翻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遵循“忠实美”、“通顺美”和“雅俗共赏美”的原则,翻译者能够更好地传达古戏曲的内涵和魅力。

这为古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未来的古戏曲翻译工作中,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许渊冲的“三美论”,不断提高古戏曲的翻译质量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许渊冲. (2002). 许渊冲论翻译[M].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对《春晓》三个英译文本的比较分析

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对《春晓》三个英译文本的比较分析

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对《春晓》三个英译文本的比较分析饶梅芳【摘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移植、韵律移植和意境移植三个方面出发,比较分析<春晓>三篇英译文本的得与失,以期对诗歌翻译及研究有所启示.【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5【总页数】4页(P155-158)【关键词】《春晓》;形式移植;韵律移植;意境移植【作者】饶梅芳【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珠海,519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诗歌语言的高度浓缩以及韵律、节奏方面的特殊性使得诗歌翻译几乎成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

尽管有学者认为“诗不可译”,但是诗歌因其语言优美、感情真挚、音韵和谐等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中外译者。

《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做,语言精练自然,意境优美高雅。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春晓》有多个英译本,各有千秋。

本文选择其中的三个译本,从形式移植、韵律移植和意境移植三个方面探讨诗歌翻译的得与失。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Xu Yuanchong)(2)Late!This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crying./The storm last night.I sensed its fury./How many,I wonder,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Weng Xianliang)(3)Slumbering,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by Wu Juntao)汉字是方块字,每个字所占的空间基本上是一样的。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诗人、诗词翻译家,他以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背景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词翻译作品,尤其是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的翻译理念和艺术成就。

“三美原则”是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指的是忠实于原文美、忠实于目标语言美和创造新的美。

这一翻译理念在许渊冲的诗词翻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许渊冲忠实于原文美。

他非常重视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尊重,努力将原文的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等传达到目标语言中。

他对古代诗词的研究非常深入,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他不仅注重对每个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还注重对整句、整篇的整体感知。

通过细致入微的研读和体会,他将原文的美感与情感都传达到了翻译作品中。

许渊冲忠实于目标语言美。

他深知翻译不仅是在传达原文的美,更是在为读者创造一种与原作不同但同样美的阅读体验。

他注重利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使翻译的诗词更贴合当代读者的审美观念和语言习惯。

他善于使用形象、灵动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使翻译作品在音韵上和意境上都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在目标语言中创造一种与原文相当甚至更加美的表达方式,他赋予了翻译作品新的生命和价值。

“三美原则”为我们解读许渊冲的诗词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忠实于原文美、忠实于目标语言美和创造新的美,使得他的翻译作品在音韵美、意境美和艺术美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通过他的翻译,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诗词的美,更可以感受到翻译带来的新的美感和阅读体验。

许渊冲“三美”论赏析《春晓》

许渊冲“三美”论赏析《春晓》

许渊冲“三美”论赏析《春晓》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大师,成就卓越,著作等身,致力于翻译中国古典文化著作。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许渊冲“三美”论赏析《春晓》,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许渊冲“三美”论赏析《春晓》一、“三美论”简述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大师,成就卓越,著作等身,致力于翻译中国古典文化著作。

更可贵的是,许先生在翻译理论上也颇有建树。

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许老建立了一整套中英互译的理论体系,如“美化之势”、“再创论”等。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基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而提出来的。

其中“意美”是指译文要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义、双关义、深层义、言外义等。

“音美”主要指平仄、节奏、双声、叠韵、押韵等。

许先生在处理音韵上认为英文没有平仄,可译成轻重音的交替;双声韵是中英文中均有的,可用同样形式互译;而叠音则可以灵活翻译,但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

“形美”包括语言简练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等。

二、译文比较和分析原诗: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许渊冲译文: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After on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约翰·特纳译文:How suddenly the morning comes in Spring!On every side you can hear the sweet birds sing.Last night amidst the storm — Ah, who can tell,With wind and rain, how many blossoms fell?翁显良译文:Late! This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赏析:1、意美《春晓》这首小诗,整首诗行云流水,平易自然,却又悠远深厚。

《春晓》英译本评析

《春晓》英译本评析

《春晓》英译本评析摘要:“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在翻译界是最有影响的。

本文以这一标准为宏观参数,以情感、形象、风格作为微观参数对《春晓》的三个英译本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春晓》情感形象风格1. 引言在中国翻译界中,严复所提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最有影响的。

“信”、“达”、“雅”三个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都出现,但将这三个字作为“译事楷模”(即标准)而提出,则始自严复。

他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又说:“《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者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雅。

”[1]他所谓的“信”是指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忠实地传达原作内容;“达”是指语句的通达顺畅,使译本读者能够读懂、理解;“雅”是指在译作中体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就“信达雅”三者的关系而言,“信”是主要的标准,舍弃“信”就不谓翻译。

当然,不同写作风格,不同语体的原作,有不同的侧重点。

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就不仅仅在于“信”和“达”,更应该强调的是“雅”的标准。

本文运用“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作为宏观参数,情感、形象、风格作为微观参数来对《春晓》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2.译本评析孟浩然是一个以白衣终其一生的诗人。

他的一生除了在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曾去长安应试外,其余时间都是在隐居田园和游历山水中度过的。

他认为生活在繁盛的时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能为社会做事而平居一生是可耻的,所以他以四十岁为界,前半生主要是在家闭门苦学,为应试和做官作准备。

开元十六年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也曾产生过失望和怨恨情绪。

但从长安回到故乡后,心境渐渐平静下来,最后安心在故乡隐居。

《春晓》为五言绝句,韵脚优美,对仗整齐,节奏明快,是他的咏春佳作,语言平白如话,清新自然,而诗意隐约,情韵悠长。

浅析许渊冲“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许渊冲“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许渊冲“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作者:江铭钰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7期江铭钰内容摘要: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而诗歌翻译一直被公认为是翻译中最难的文学体裁之一,令广大翻译学习者和工作者望而却步。

诗歌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主张的“三美论”恰恰在英译唐诗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唐诗为例, 通过原文与译文对比, 旨在使广大译者领会许渊冲先生如何将其“三美论”应用于唐诗英译之中,以为诗歌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三美论” 许渊冲诗歌翻译唐诗英译一.“三美论”的概述众所周知,许渊冲先生在诗歌翻译方面颇有造诣,他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翻译理论。

按照他本人的说法就是“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20世纪下半叶,许渊冲先生基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提出了“三美论”(陆钰明,1991:55),即“诗歌翻译不仅应忠于原文,还应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 2007:18)。

他表示:译文要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义、双关义、深层义、言外义等,即“意美”;“音美”主要指平仄、节奏、双声、叠韵、押韵等;而“形美”则要求译文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

翻译时不仅要传达出诗的原意,同时也需传递出原诗的韵味和魅力。

“三美论”都对诗歌翻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美”的基础是意似、音似及形似。

“追求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许渊冲1984:52)当“意似”和“意美”发生矛盾时,应舍“意似”而求“意美”,因“‘意似’只是表层结构,‘意美才是深层结构”(许渊冲1984:64)。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摘要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古诗英译也是传递文化、研究语言的必由之路。

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观点是对诗歌翻译和赏析方法的核心概括,其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的统一是古诗英译和译文赏析时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本文据此评析《春晓》一诗较为经典的两篇译文,通过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各自特点,并进一步提出,在诗歌译文赏析时,读者既要关注诗歌之美,又要注意译者对于原作的侧重点和体现的文学、美学价值。

关键词:《春晓》三美原则古诗英译译文赏析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和唯美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各种文学样式里出现最早、最基本、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即借助于独特的节奏和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趣,反映社会生活,并且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享受。

《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解释为“诗歌是运用节奏、韵律和想象,表达情感、描述事件的文字形式”。

由此可见,诗歌在英汉两种语言里都是一种既注重语言内容又注重艺术形式的文学手段,而且充分体现了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作者深刻的情感诉求。

一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理论为了传承世界文明,交流文化,更广泛和深层次地研究语言,英汉诗歌互译始终是翻译领域的一个热点,是可译还是不可译、是重意义表达还是重形式表现之类的讨论,多年来未曾休止;对诗歌译文的赏析也常常让读者费解,是从本族语的特点还是从目标语的特点着眼;对诗歌之美如何在译文中得到体现也是众说纷纭。

特别是汉语古诗英译,在中外文学评论界、翻译界有着悠久的历史。

许多中外学者、翻译学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英译古诗的原则和赏析方式。

王秉钦在他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一书中总结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史的十大学说:古代的“文质说”,近代严复的“信达雅说”,现代鲁迅的“信顺说”,郭沫若的“翻译创作论”,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茅盾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焦菊隐的“整体论”,等等,这些理论无一不影响着古诗英译方式和赏析角度。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82现代交际·2019年4期作者简介:孟春楠,吉林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孟春楠(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许渊冲先生不仅仅是北大的教授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

他在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同时被评为“译界泰斗”。

诗词因其创造者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正是这些差异增加了诗词翻译的难度。

本文将在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指导下对不同诗词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三美原则” 许渊冲 诗词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082-02一、许渊冲与“三美原则”许渊冲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互译工作,已经在国内外出版著作一百二十多部,其中中国古代诗词几乎占到一半。

许老先生获得了“北极光”杰出文学奖,并且还获得翻译文化的终身成就奖,他提出的“三美原则”对后人诗歌翻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许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指的是译文要尽量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意美”是指意境之美,不论是内容上还是精神上都要与原文一致;“音美”指的是音乐之美,在节奏和韵律上与原文相似;“形美”指的对称之美,要求译作在字数行数上尽量与原文一致。

本文主要借助“三美原则”对诗歌翻译进行进一步的赏析与学习。

二、意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之美不仅仅是中国文学界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古诗人常常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来表达自己含蓄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会到原诗词的意境美,才能在翻译中把最真切、最传神的情景体现出来。

许渊冲老先生曾说过:“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可见“意美”是最重要的。

“意美”指的是语言的深层结构,即“语言背后的语言”,“弦外之音”,就是再现原诗的意境美,以许老先生翻译的《水调歌头 • 明月儿时有》里的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为例,译者将原诗中“几时”翻译成“how long”,到底多久明月才会有,从中可以流露出诗人一种深深的期盼,渲染了当时悲伤的心情。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译者和学者,被誉为“中国现代翻译史上最杰出的艺术译者之一”。

他翻译的中国古诗词深受读者喜爱。

许渊冲的翻译方法符合“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

首先,意美,是指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使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许渊冲的翻译非常注重原文的意义,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汉字翻译成英语,而是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及对英语语言的熟练掌握,将原文的精神和意义完美地传达给读者。

例如,他翻译的《登高》这首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他将其翻译为“One night of spring breeze has magically caused, countless trees in blossom, myriads of flowe rs tossed.”这句英文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表达了作者自然的感受和情感。

其次,音美,是指翻译要注重原文的韵律、节奏和音调,使译文具有音乐般的韵律美感。

许渊冲的翻译方法中,音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他会注意原文中的韵律和音调,努力使译文与原文在音乐般的感觉上保持一致。

例如,他翻译的《静夜思》这首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他将其翻译为“Besid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is it hoarfrost on the ground?”他在翻译过程中,保留了原文的押韵和韵律,让英文译文具有更加优美的音乐美感。

最后,形美,是指翻译要注意排版、标点和字体等方面的美感,使译文在版面上显得美观大方。

许渊冲的译作在排版、标点和字体等方面都非常精细,能够充分体现文字艺术的美感。

例如,他翻译的《静夜思》这首诗,排版简洁清晰,字体间距适度,标点使用得当。

整个译文在版面上非常美观大方,让读者对翻译的诗歌产生更深的感受。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翻译方法符合“三美原则”,即注重意美、音美和形美,使他的译作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美感。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学者,他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具有很高的造诣。

在其翻译实践中,他遵循了“三美原则”,即忠于原文、追求美感和传达文化内涵。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具有独到之处。

许渊冲注重忠于原文。

他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地传达原诗的意境和语言风格,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形式和结构。

在翻译《登鹳雀楼》时,他保留了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句式,保持了原诗所具有的优美和雄浑的意象。

他对原文的尊重和理解使得他的翻译更加贴近原作,同时也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原诗的魅力。

许渊冲注重追求美感。

他在翻译中注重诗意的再现,努力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似的美感。

他注重韵律和节奏的表现,使译文在语言的层面上更接近原诗。

在翻译李白的《静夜思》时,他选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表达方式,将原诗中的出奇意境和美感传达给读者。

他在翻译中的这种追求美感的态度,使得他的译文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许渊冲注重传达文化内涵。

他在译文中注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哲理,使得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在翻译李白的《登鹳雀楼》时,他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译文,既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又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寓意传递给读者。

他的译文不仅仅是文字的翻译,更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许渊冲诗歌三美

许渊冲诗歌三美

许渊冲诗歌三美许渊冲,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创作颇具影响力。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清新、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许渊冲的诗歌具有三个显著的美,分别是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首先,许渊冲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境美令人着迷。

他善于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将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感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意象和意境。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一诗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简洁而质朴的文字,将秋天的景色与宁静的山居生活相结合,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美的享受。

其次,许渊冲的诗歌语言美令人陶醉。

他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使诗歌通俗易懂而不失诗意。

他善于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

例如,在他的《山行》一诗中,他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些具体的描写和比喻,使诗歌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情感的共鸣。

最后,许渊冲的诗歌情感美深入人心。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热爱和思考。

他常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人情世故的触动,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思考。

例如,在他的《自题小像》一诗中,他写道:“良久,还是笑出一生的拘束。

”这句简短而深刻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触动了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总之,许渊冲的诗歌以其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的诗歌作品流畅而清新,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

无论是在意境的构建、语言的运用还是情感的表达上,他都做到了清晰、流畅,并没有包含任何对阅读体验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

因此,许渊冲的诗歌三美令人敬佩,也为当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春晓》一诗原文和译文的话语功能语法对比分析

《春晓》一诗原文和译文的话语功能语法对比分析

摘要:本文从功能语法的视角对比分析了《春晓》一诗的原文和许渊冲的译文,从人际功能、经验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对比。

本文发现译诗在语气、及物性和主位方面等方面与原诗存在着较大的出入。

关键词:诗,功能语法,语气,及物性,主位《春晓》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诗。

许渊冲教授将其翻译成了英语。

笔者尝试从功能语法的视角对两首诗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是想探讨运用功能语法进行原文与译文对比分析的可操作性,二是拿着“放大镜”去找找《春晓》的许译诗存在哪些可能的不足之处。

1. 人际功能的对比分析人际功能是功能语法的三大元功能之一,反映人们使用语言的人际性和社会性。

语言用于人们之间维护和建立一定的关系,影响他人的行为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等方面。

人际功能包括语言中的语气、情态和评价等方面。

1.1对话角色和语气方面。

诗歌也是一种交流的手段。

如果把诗当成话语,那么诗人孟浩然就是“说话人”。

原诗中共有四个句子,其中三个句子用的陈述句,最后一个句子是疑问句,含有一个疑问词“多少”。

前三个句子诗人扮演的是“说话人”的角色,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提供信息给读者。

最后一句,诗人改变了自己的会话角色,用设问的方式来询问读者,引发读者的思考,读者需要提供“回答”。

因此,诗人在该诗中给与读者一个角色,使读者也参与到作品中。

许译诗中用了两个英语长句,最后一句也是疑问句。

总的来看,对话角色是相当的。

在功能语法中,语气是体现人际交换功能的核心单位。

语气由主语和限定词构成。

原诗第一句中,主语是被省略了的“我”,限定成分为“不”,否定语气,过去时态,谓体为“觉”,“晓”为补语,“春眠”为状语。

第二句主语同样是被省略了的“我”,肯定语气,过去时态,谓体是“闻”,补语为“啼鸟”,而“处处”做状语。

第三句中主语是“风雨声”,肯定语气,过去时态,剩余物中“来”做谓体,“夜”为状语,第四句中“我”为省略了的主语,肯定句,现在时态,“知”为谓体,剩下的“多少花落”都是做补语的。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诗歌翻译历来在翻译界中争论较多。

作为汉语古诗英译的顶级专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学说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对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和其他翻译大家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作了比较,旨在揭示其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标签:许渊冲意美音美形美一、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中国格律诗的创作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其语言优美流畅,意境雅致清丽,思想博大深远,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精华,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国内外很多汉学家都热衷于翻译中国古诗,向西方世界展现中国古诗的无穷魅力。

英语和汉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因而,英汉语互译是很困难的。

但是,出于国际交流的需要,英汉互译又是必要的。

中国古诗讲究格律,依律行韵,要平仄,求对仗,用典故,语双关,字里行间以含蓄为美,以意境为上,忌直白。

现代英语诗歌则以散体行文,自由,无格律,无平仄,无对仗,语言精练,意象鲜明。

[1]两种语言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汉语古诗的英译尤为艰难。

但是,我国的翻译家们不畏艰辛,知难而进,其中一位就是许渊冲先生。

许渊冲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创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好的译文应该能够“达意、通顺、传神、表形”,在翻译标准上创立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

”[2]许渊冲的“三美”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意美意境美是诗歌形式美和音韵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

对于诗歌的意境美,许渊冲如是说:“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因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渊冲“三美”论赏析《春晓》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大师,成就卓越,著作等身,致力于翻译中国古典文
化著作。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许渊冲“三美”论赏析《春晓》,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许渊冲“三美”论赏析《春晓》
一、“三美论”简述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大师,成就卓越,著作等身,致力于翻译中国古典文
化著作。

更可贵的是,许先生在翻译理论上也颇有建树。

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
许老建立了一整套中英互译的理论体系,如“美化之势”、“再创论”等。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基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音美
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而提出来的。

其中“意美”是指译文要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
征义、双关义、深层义、言外义等。

“音美”主要指平仄、节奏、双声、叠韵、押韵等。

许先生在处理音韵上认为英文没有平仄,可译成轻重音的交替;双声韵是中英文中均有的,可用同样形式互译;而叠音则可以灵活翻译,但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

“形美”
包括语言简练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等。

二、译文比较和分析
原诗: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许渊冲译文: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约翰·特纳译文:
How suddenly the morning comes in Spring!
On every side you can hear the sweet birds sing.
Last night amidst the storm — Ah, who can tell,
With wind and rain, how many blossoms fell?
翁显良译文:
Late! This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赏析:
1、意美
《春晓》这首小诗,整首诗行云流水,平易自然,却又悠远深厚。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却存在异议。

有人认为《春晓》是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有人却结合孟浩然的身世,认为这是一首春恨诗,诗人感叹岁月蹉跎,功名未立。

对诗的情感意向理解不同,则翻译所倾向的情感也会有所不同。

三中译文表达叹息之情最强烈的是翁译。

翁译开头首先用“Late!”一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三位译者对颔联中的“啼”的处理也有所不同。

“啼”本义为“叫”,古诗词中有表示本义,也有表示“哀啼”,增添了一抹悲凉,比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杨花落尽子规啼”,所以这里翁译和许译都选用“crying”,而特纳则选择“sing”,
2、音美
唐诗非常讲究声韵与格律,因而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位译者都注重押韵,其中许译和特纳的译文都采用aabb韵。

许译的“lying”对“crying”和“showers”对“flowers” 均为重音在前的双音节词;特纳的“spring”对”sing”, “tell”对“fell”。

我们再来看下这首诗的节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本诗的节奏为二一二,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

英文的节奏感一般是通过轻重读音体现的。

三个译文中,许译最为注重节奏,以第一句为例“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译文基本为“抑扬,抑扬,抑扬,抑扬“的模式,轻重读音交错,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

3、形美
中国古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存在各种格律。

且汉字方块字的特点,让汉字宽度一致,看上去也更为整齐。

但英语单词则不同,每个英语单词长短不一,即使采用相同的单词数,也很难达到长度一致。

许渊冲先生在翻译唐诗宋词时,一般将七言诗译成每行十二个音节的亚历山大体,五言诗译为每行八个或十个音节。

对比三个译文不难发现,三位译者中,许译最为讲求形美,每行八个音节,整齐有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