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论”、“三化论”在许渊冲诗词英译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许渊冲唐诗英译中的“三美”再现

许渊冲唐诗英译中的“三美”再现

许渊冲唐诗英译中的“三美”再现摘要: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浓缩、音乐性强、情感和审美信息极其丰富的文学形式,更是民族语言的精华。

许渊冲翻译的《唐诗三百首》因其音韵与意象之美,被誉为中国诗歌英译的典范,研究其译诗的诗学特征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外译与海外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许渊冲;唐诗;英译;三美论许渊冲作为诗歌翻译界的泰斗,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就是许渊冲提出的一个重要翻译理论,对于唐诗英译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三美论”指诗歌翻译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做到“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 音美是次要的, 形美是更次要的。

许渊冲曾表示:“我们要在传达原文美意的前提下, 尽可能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可兼得,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 但一定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例如许渊冲翻译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It’s d 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东风无力百花残。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春蚕到死丝方尽,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蜡炬成灰泪始干。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晓镜但愁云鬓改,At dawn I’m grieve 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ay,夜吟应觉月光寒。

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蓬山此去无多路,To the three fairy hills it is not a long way,青鸟殷勤为探看。

浅析“三美论”在许渊冲古诗词英译本中的应用

浅析“三美论”在许渊冲古诗词英译本中的应用

2021年50期总第594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中国古诗词具有语言优美,节奏明快,形式工整的特点,可谓是音、形、意三者完美结合的典范。

因此,要将其丰富的意境和朗朗上口的音韵完美地呈现给译语读者绝非易事。

译者很难达到译文与原作在语言风格、思想意境等方面的一致。

为此,翻译家许渊冲指出“译诗要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译者在进行中国古诗词英译时,应力求使其读者所获阅读感受与原诗读者相一致,传递出原诗的“意美”。

本文将从古典诗词的声音、形式、意义三个方面,分析许渊冲先生的多部中国古诗词英译本,探究许渊冲先生如何将“三美论”应用于中诗英译,为展示中国古诗词在英译本中的独特翻译美学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三美论”;许渊冲;古诗词英译【作者简介】郭明珍,汉族,女,山东烟台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引言诗歌内容丰富、用词典雅、形式工整、意境深远,往往以绝句、律诗等体裁为代表。

为使译文与原作在文字、语言、风格、意境等方面尽可能保持一致,不少翻译大家通过各种翻译技巧将其翻译为英语,力使译作能保持原诗独有的文化精髓与艺术魅力。

在这些优秀的诗词译作中,以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最为著名。

他提出的“三美论”在中诗英译领域具有较强的启发与指导性。

他指出“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我们要在传达原文美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三美齐备。

”由此可见,虽然这三大要素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一部好的译作“三美”缺一不可。

二、中诗音美的传译中国古诗词具有强烈的韵律性和节奏感,使其能够流传几千年经久不衰。

“如果原诗用了韵脚而译诗不用,那无论如何也不能移植原诗的‘意象、意境和气氛’,因为诗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许渊冲1984:94)。

可见,许老重视诗词翻译中的音韵与格律。

例如《饮酒》这首诗,诗句语言清新质朴、平淡简约,诗人三言两语就展现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许渊冲“三美论”在歌词翻译中的体现

许渊冲“三美论”在歌词翻译中的体现

许渊冲“三美论”在歌词翻译中的体现作者:包春晓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0期【摘要】翻译理论大多用以指导文学翻译,而歌词这种特殊语篇的翻译却少有理论指导。

文章以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中的“三美”原则为指导,以国语流行歌曲《因为爱情》的法语译本为例来阐述该理论同样适用于歌词翻译,以此为译者在歌词翻译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因为爱情》法语译本国语歌曲《因为爱情》以其优美的旋律、细腻柔美的歌词和歌者饱含深情的演绎打动了无数听众。

而法语版的《因为爱情》则以法语歌曲特有的浪漫与柔情迅速蹿红于网络。

许渊冲教授是将中国古诗词译为英语和法语的第一人,其诗歌翻译理论的“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和“形美”也同样适用于歌词这种特殊语篇的翻译。

本文以《因为爱情》的法语译本作为文本来分析该歌词译本中的“意”、“音”和“形”三美。

一、许渊冲“三美论”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中的“意美”主要指对诗歌深层意义的传达;“音美”指对诗歌押韵、叠词和节奏的重现;“形美”则指对诗歌的体裁形式和诗行多少与诗句长短的重现。

翻译时要尽量传达出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但三者的重要性并不是平分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

换言之,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需条件,而“意美”则兼为必需和充分条件。

二、“三美论”在《因为爱情》法语译本中的体现歌词的翻译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将源语歌词译为目标语上谱入唱。

由于译者要兼顾译文的准确性、文学性和节奏与曲调的一致性,与一般的文学翻译相比,这种翻译难度较大。

另一种则是保留原曲,改译歌词内容使之便于演唱。

国语流行歌曲《因为爱情》的法语版便属于后者。

以下为法语歌词文本,括号内为笔者对应译文。

On s’est quitté cela fait deux ans (我们分开已有两年)Je continue de pleurer,souvent (我一直为此哭泣)Savoir avec qui tu es (知道你和他/她在一起)Ne plus vouloir y penser (只是我不愿再去想)Tant de chemins,de rêves ensemble (那些共同(走过的)路,那些一起(铸造的)梦)Pourquoi maintenant je suis tout seul (为何现在只剩我一人)J’ai perdu la force d’écrire (我没有力量再写下去了)Je t’aime comme auparavant (可我还像从前一样爱你)A force de t’aimer,j’ai perdu mon Bonheur (因为爱你,我失去了自己的幸福)Comme si la distance,le temps manquaient a mon cœur(我已经没有了时间和距离的概念)A force de t’aimer,mélange de rancœurs,(因为爱你,混杂着辛酸的滋味)N’avoir pas pu saisir ma chance a temps (没能及时抓住我的机会)A force de t’aimer,je ne t’oublierai jamais (因为爱你,我永远不会忘记你)Tous ces moments gravés a jamais dans mon cœur (所有的时光都永远铭刻在我心中)A force de t’aimer,mélange de douceurs (因为爱你,混杂着甜蜜的味道)J’ ai gardé,la lune peut témoigner,le sens de t’aimer (我依然珍藏着那份爱你的感觉,月亮可以作证)On s’est qui tté cela fait deux ans (我们分开已有两年)Je continue d’ espèrer,pourtant (可是我还是一直在期待)Savoir avec qui tu es (知道你和他/她在一起)Ne plus vouloir y penser (只是我不愿再去想)(一)“意美”原则许渊冲先生曾说过:“唐诗翻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文章系统梳理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思想,诠释“音美”“形美”“意美”的内涵,指出在中国诗歌的英译过程中,为了文化交流与传播,译者应致力于再现源语作品的美学特征,才能达到文化传播及推广的意义。

标签:许渊冲;三美;文化传播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翻译家。

许渊冲先生生于1921年,幼年开始就接受到中西文学的学习,并且逐渐在诗歌翻译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为了传播及推广中国文化,他先后将《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翻译为英文、法语。

许渊冲先生的外译作品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学的传播上,贡献尤为突出。

同时,许渊冲先生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诗歌外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诗歌英译的“三美”思想内涵翻译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解释的,相互依存的。

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也会产生反拨作用。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方面是中国文学的输出,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化的必要途径。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许先生曾在有关译诗的文章中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1〕在三美论提出后,还受到诸多争议。

许先生针对这种情况,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三美”论,不是孤立地追求“音美”,而是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其中“音美”“形美”放二、三位,不是过分强调形式。

好的译文,应该是“意美、音美、形美并重”。

〔2〕73诗歌英译理论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文学史,诗歌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诗歌的韵律、意象及意境在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界如一块瑰宝,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另一方面,早在16世纪,就有英国学者开始翻译中国古诗,向英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诗歌格律。

三化论文三美论文:浅议许渊冲的“三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三化论文三美论文:浅议许渊冲的“三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三化论文三美论文:浅议许渊冲的“三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许渊冲翻译理论之中的“三论”,即三化、三之、三美。

并从这三个方面,阐释许渊冲在中国诗歌翻译上的具体运用,比较了他与其他译者在经典著作翻译中的不同之处,得出“三论”对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翻译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三化;三之;三美在当代翻译界,提到“诗译英法唯一人”的学者,只有许渊冲老先生一人了。

许渊冲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竞赛,不仅译文之间展开竞赛,译文与原文也展开竞赛,竞赛的结果是共同提高。

三化指等化、浅化、深化。

三之论也是翻译目的论。

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一、“三化”理论在文化翻译中,许渊冲经常会采取“三化”的手法来进行诗歌的翻译。

如:untitleddifficult it was for us to meet, and difficult to part.now the east wind has failed, and all the flowers wither.the silkworm labors until death its fine thread severs;the candle’s te ars are dried when it itself consumes.(zhang and wei)poem without a title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love-sick heart.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the melted wax of a guttering candle is compared to tears.)(xu yuanchong)从以上不同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和魏虽然忠实了原诗,但诗味明显不足。

论许渊冲“三美”理论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中的运用

论许渊冲“三美”理论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中的运用

论许渊冲“三美”理论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中的运用作者:王鑫雅刘慧君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0期摘要:本文主要以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翻译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理论对诗词翻译的指导意义及影响,并以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原诗和许渊冲英译版本作为实例,借助许氏所翻译的英文版本对该译作在“三美”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技巧进行研究,意在说明在许氏“三美”理论的指导下诗歌译作的高还原度,进而深层次地剖析诗歌翻译的能力和技巧。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理论;诗词翻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中国的古诗词就如一幅描绘历朝历代源远流长历史的瑰丽画卷,用其隽永古朴的文字刻画了中国古老的社会状态以及朝代的沧桑更替。

在中国古诗词翻译领域方面,许渊冲先生可谓是元老级人物,被誉为“诗译英法第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三美”理论在许老的雕琢下横空出世,从此在诸多诗歌翻译方法当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许渊冲“三美”理论的概述许渊冲的“三美论”开创了诗歌美学研究的先河,许氏诗歌译文通常情况下都会营造一种与原诗相匹配的意境,从而更好地烘托气氛。

笔者认为,译诗的最高境界在于可将原诗的韵味全盘托出,他会通过英语使读者同样感受到高尚的真理,而这也是许渊冲“三美”理论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一)许渊冲“三美”理论的主要内容许老先生“三美”理论的提出最早来自20世纪下半叶,他根据鲁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述:“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陆钰明,1991)。

”所谓“三美”原则,就是在翻译文本的过程当中,首先要保持本意不变,这就是意美。

许渊冲说过:“翻译是求似(或真),但美也是诗歌翻译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故译诗应当在保持真的基础上尽力表现其美感(许渊冲,2005)。

”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句子的韵律和结构,这就是音美;最后,翻译后的诗句需对仗整齐,这一点就是形美。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摘要;“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从中国古诗英译实践中终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是翻译工作者从事诗歌翻译时借鉴的重要翻译原则。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诗篇之一,许渊冲英译版本的《声声慢》在保留其原有的内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西方文学的色彩。

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研究许渊冲的英译本,再现了《声声慢》译本中所体现的“三美论”原则。

通过研究发现,许渊冲英译本中意美主要通过意象美和意境美所体现,音美主要通过韵律美和叠词美所体现,形美主要通过单词美和句式美所体现。

关键词:许渊冲版本;《声声慢》;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主要研究“三美论”对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的翻译中的体现。

从意美、音美和形式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三美论”在宋词的英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声声慢》的英文翻译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诗歌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以及进一步的交流。

一、意美的再现意象是诗人精心挑选的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译者需尽可能地保持形象的完整性,即意义和景象的统一性。

完全保留的意象是双向保留的场景和感觉,意象是意境形成的桥梁。

考虑到文化背景、原始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译技术来处理意象。

首先,译者要对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它的异同。

其次,译者应该有深刻的思维能力,并运用语言来实现转化。

在《声声慢》英译本中,许渊冲就通过使用别具一格的翻译方法,巧妙地映射出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1.1.意象美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许渊冲采用解释性翻译和直译的方法,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间接描绘出《声声慢》中所要表达的景象,扩展想象空间,避免语言转换的错误。

意象的翻译是“三美论”中意义美与原文的结合。

准确选择的词语不仅能表达意象的表面意义,还能表达词语的外部意义。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美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描述来升华。

许渊冲“三化论”在英文歌词翻译中的应用

许渊冲“三化论”在英文歌词翻译中的应用

许渊冲“三化论”在英文歌词翻译中的应用作者:韩欣桃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4期【摘要】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人们欣赏国外音乐的需求与日俱增。

在多种音乐类型中,英文流行音乐受众最广泛,因此英文流行歌曲歌词的汉译就成了中国大众欣赏外国音乐时的关键。

然而歌词翻译在翻译界研究较少,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仍存在提升空间。

泰勒·斯威夫特是美国杰出的乡村音乐、流行音乐创作型女歌手,曾获十座格莱美奖,其中两次获格莱美最高奖年度专辑奖,获全美音乐奖迪克·克拉克成就奖。

泰勒音乐成就斐然,受众面广,她的作品独具风格,歌词大多浪漫唯美,在国内各种不同播放器上都有播放。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化论”作为翻译理论指导,对泰勒音乐作品的歌词翻译进行研究,希望能对歌词翻译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三化论”;“三美论”;英文歌曲;歌词翻译【中图分类号】F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112-03【本文著录格式】韩欣桃.许渊冲“三化论”在英文歌词翻译中的应用——以泰勒·斯威夫特的作品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112-114.一、“三化”与“三美”歌词翻译的本质与一般的翻译没有差别。

其特点在于需要与曲调配合,在遣词造句中抒发歌曲本身要传达的情感。

歌词的翻译形式较为开放,好的歌词就像一首好诗,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翻译传达出其意境之美。

就旋律而言,歌词的翻译不能拘泥于语言间僵硬的切换,而要通过翻译更多的体现音乐的韵味与灵气。

音乐作为一种供人欣赏的艺术,需要格外重视歌词本身的美感,尽可能保持或发掘出原词的美妙之处,升华歌曲整体的美。

许渊冲先生的“三化论”能有效地指导歌词翻译实践,其“三美论”又是翻译应努力达到的理想效果,译者通过“三化”灵活地翻译歌词,以求将歌词的美感表现至最大。

许渊冲先生早先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视角下的《诗经国风》许渊冲英法译文对比研究

“三美论”视角下的《诗经国风》许渊冲英法译文对比研究

“三美论”视角下的《诗经国风》许渊冲英法译文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三美论”的视角,对许渊冲先生的《诗经国风》英法译文进行对比研究。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在传达原文意义的还应追求音韵和形式的优美。

本文选取《诗经国风》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更因为其中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韵律和形式感,为三美论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许渊冲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其对《诗经》的翻译工作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许渊冲先生的英法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其在三美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期揭示其翻译思想的实践价值。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念,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探讨《诗经》在英语和法语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对比分析、文本解读等。

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三美论的理论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许渊冲先生的英法译文进行细致的比对,揭示其在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的处理策略;结合文本解读,深入探讨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思想和实践对《诗经》在英语和法语世界传播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同时也为《诗经》的跨文化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二、《诗经国风》的“三美”特质《诗经国风》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三美”特质,即音美、形美、意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核心体现。

音美,主要体现在《诗经国风》的韵律和节奏上。

这些诗歌多采用叠字、叠句、双声、叠韵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和谐优美的音乐感。

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押韵和节奏感极强,读来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音乐美感。

形美,则体现在诗歌的结构和形式上。

《诗经国风》的诗歌多为四言一句,两句一韵,形式规整,结构严谨。

这种形式的规整性,使得诗歌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三美论在许渊冲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三美论在许渊冲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三美论在许渊冲唐诗英译中的体现作者:赵阳来源:《卷宗》2018年第31期摘要:许渊冲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其外译古诗受到翻译界广泛赞誉。

许渊冲总结分析前人的理论观点,并结合自身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古诗外译的本体论即“三美论”,为中国古诗外译创造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规范。

本文以许渊冲“三美论”为指导,对其英译的唐诗进行鉴赏,以说明这一理论在其翻译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唐诗英译;诗歌翻译1 许渊冲简介许渊冲,江西南昌人。

现为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翻译家。

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精通英语。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渊冲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

英文译著主要有《西厢记》、《诗经》、《宋词三百首》、《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唐诗三百首》等。

2014年许渊冲荣获由国际译联颁发、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许渊冲对翻译界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古诗英译的本体论—三美论、方法论—三化论,以及目的论—三之论。

笔者在本文中探讨的是三美论在许渊冲本人唐诗译作中的体现和鉴赏。

2 三美论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诗歌翻译上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即译诗要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诗歌语言中传达的意思、意象和意境。

因此译者不但要正确传递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更要传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言外之情,即再现原诗的意境和感情,令译诗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原诗读者感受到的那种意美情趣。

“音美”指诗歌语言中的韵律之美。

许渊冲(1983)认为,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翻译唐诗即使百分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就无法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

并且指出,押韵是要传达原诗的“音美”,但并不要求译诗和原诗“音似”,即韵律上的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许渊冲主张的“音美”是要求译诗有韵律,但韵律并非必须与原诗完全等同。

“三美”论在许渊冲英译唐诗六首中的应用

“三美”论在许渊冲英译唐诗六首中的应用

“三美”论在许渊冲英译唐诗六首中的应用作者:单志昂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26期文/单志昂【摘要】诗歌翻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许渊冲先生通过对我国诸多的古诗词翻译后,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三美”论,正逐渐成为指导古典诗词翻译的标杆。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唐诗六首为例,分形美、音美、意美三个部分举例论证了“三美”论在这六首英译唐诗中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论;诗词翻译;许渊冲【作者简介】单志昂(1996-),男,汉族,山东潍坊人,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人文社科翻译。

一、“三美”论“三美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90年前。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这部诗学论著中,第一次提出了“三美”这一概念,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对我国近代诗词领域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后,鲁迅曾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提道:“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正是迁移于此。

鲁迅先生的“三美”讲的是文章写作,许渊冲先生则将其与诗歌翻译相融合,铸就了诗歌翻译的经典理论。

许渊冲先生曾明确指出“三美”之间的地位和关系,首先,最核心的是“意美”,其次才是“音美”和“形美”。

意境之美是最重要的,要在此基础上将“音美”和“形美”与之相融合。

在翻译过程中,其翻译目的就是要确保译文的“意美”,这是翻译的根本目的;而“音美”和“形美”是从属于“意美”并为实现“意美”而服务的。

二、“三美”论在许渊冲英译唐诗六首中的应用1. “形美”。

“形美”即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工整对仗,就唐诗而言,有五言唐诗和七言唐诗之分,无论是哪一种句式都十分整齐,在视觉上给人以极大的形式美感。

许渊冲先生在翻译唐诗时尽可能要求译文形式工整,并根据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特点,用十二个音节来翻译七言诗,在翻译五言诗时,则是以八个或十个音节来代替。

以下是许渊冲先生对王之涣《登鹳雀楼》和杜牧《清明》两首唐诗的英译:On the Stork Tower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The Mourning Day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my sad hours?”A cowboy points to a cot amid apricot flowers.以上两首诗是许渊冲先生唐诗英译的典范,这两首诗分别为五言诗和七言诗,而译作中每行分别有八个音节和十二个音节,格式工整,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诗的“形美”。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其“三美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完美融合,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

本文将首先回顾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理论框架,分析其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操作与效果,包括其在传达古诗意境、保持韵律节奏和再现原文形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也将关注“三美论”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限制,如文化差异、语言特性等因素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三美论”在古诗英译实践中的得失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古诗英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深化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二、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概述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对古诗英译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的“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古诗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

许渊冲的“三美论”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

意美,指的是译文要传达出原文的意蕴和意境,保持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强调要深入理解原诗的内涵,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精神风貌,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音美,是指译文的音韵和节奏要与原诗相协调,使译文在听觉上也能产生美感。

许渊冲提倡在翻译中运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以营造出与原诗相似的音韵效果,让译文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之美。

形美,则是指译文的排版和布局要与原诗保持一致,使译文在视觉上也能呈现出美感。

许渊冲认为,古诗的排版和布局是体现其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格式和排版,以让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视觉之美。

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体现作者:唐欢屠玲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7期摘; 要: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国古代诗人的智慧领悟同时记载着历史王朝的更迭变迁。

在风格迥异、辞藻华丽的诗歌背后,是诗人细品推敲,精心斟酌的产物结晶。

基于此,许渊冲提出“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指导译者忠实呈现诗歌原意,重塑原诗魅力,保留诗歌动人特质。

关键词:唐诗;许渊冲;“三美论”;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2中西方语言背后潜藏的巨大文化差异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翻译传播之路尤为艰辛。

在英译过程中,部分诗歌美学的缺失无可避免,使得译者虽尽其力,用其智,仍无法完美保留原诗美学元素。

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兴然蓬勃的背景要求译者打破传统,实现原诗审美价值,努力还原诗歌美学。

一、意美在“三美”之中,意美位居榜首。

在翻译过程中,意境美给予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意美的栩栩展现,为想象的迸发延伸无限可能。

(一)意象意象是被注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在唐诗的创作中,借以意象来表达象征意义的运用层见迭出,成为诗人抒发思绪、渲染意境的瑰丽之笔。

对比许对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Hearing a Bamboo Flute on a Spring Night in Luoyang):谁家玉笛暗飞声,From whose house comes the voice of flute of jade unseen?散入春风满洛城It fills the town of Luoyang, spread by wind of spring.此夜曲中闻折柳;Tonight I hear the farewell song of Willow Green.何人不起故园情?To whom, the tune will not nostalgic feeling bring?这首诗作于李白客居洛阳城之时。

许渊冲“三美”视角下中国诗词英译浅析

许渊冲“三美”视角下中国诗词英译浅析

许渊冲“三美”视角下中国诗词英译浅析摘要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风格独特,历尽几千年而长盛不衰。

读诗、品诗、背诗、写诗带给我们陶冶性情的享受,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情趣。

将这项艺术发扬光大,进行文化传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老一辈的翻译家们的不断探索和辛勤付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本文在许渊冲“三美”的视角下以具有代表性的诗词的翻译实践中对中国诗词的英译进行浅析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中国诗词;翻译标准許渊冲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几十年间,把众多中国经典和诗词曲赋翻译成英语、法语介绍到国外,使世界了解了《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体会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妙,领悟到《诗经》《楚辞》《论语》《老子》中的内涵,已出版中英法译著120余部。

2010年,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他提出的“三美论”对诗歌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其“三美论”做简要的介绍,并以此为视角对中国诗词的英译做简要的分析。

然而,许渊冲先生的理论也并非完美,在诗词翻译的实践中有矛盾和局限性,我们要灵活的把握,不可过于死板。

1 许渊冲和“三美”论“三美论”是许渊冲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理论,其内涵十分丰富。

许渊冲从事翻译数十年间,醉心于诗词的翻译,在诗词的译介方面成果显著,是“以诗译诗”第一人。

诗词是能够让人欣赏感受的文字精华,好的作品能够让人赏心悦目,读罢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只有“以诗译诗”才能让诗词最大化的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否则这种特定的文学体裁的翻译便去了意义,从而将诗词的特定形式葬送在简单的文字解释的深渊中。

许渊冲不失时宜的提出“三美”论对诗词的翻译影响深远。

“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翻译出原文的内容美;“音美”指节奏、音律、韵脚的美;“形美”指长短句式、对仗整齐的标准。

从三美的定义来看,要实现“三美”就要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的把握。

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体现唐欢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屠玲丽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摘 要: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国古代诗人的智慧领悟同时记载着历史王朝的更迭变迁。

在风格迥异、辞藻华丽的诗歌背后,是诗人细品推敲,精心斟酌的产物结晶。

基于此,许渊冲提出“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指导译者忠实呈现诗歌原意,重塑原诗魅力,保留诗歌动人特质。

关键词:唐诗;许渊冲;“三美论”;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60-02中西方语言背后潜藏的巨大文化差异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翻译传播之路尤为艰辛。

在英译过程中,部分诗歌美学的缺失无可避免,使得译者虽尽其力,用其智,仍无法完美保留原诗美学元素。

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兴然蓬勃的背景要求译者打破传统,实现原诗审美价值,努力还原诗歌美学。

一、意美在“三美”之中,意美位居榜首。

在翻译过程中,意境美给予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意美的栩栩展现,为想象的迸发延伸无限可能。

(一)意象意象是被注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在唐诗的创作中,借以意象来表达象征意义的运用层见迭出,成为诗人抒发思绪、渲染意境的瑰丽之笔。

对比许对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Hearing a Bamboo Flute on a Spring Night in Luoyang):谁家玉笛暗飞声,From whose house comes the voice of flute of jade unseen?散入春风满洛城It fills the town of Luoyang, spread by wind of spring.此夜曲中闻折柳;Tonight I hear the farewell song of Willow Green.何人不起故园情?To whom, the tune will not nostalgic feeling bring?这首诗作于李白客居洛阳城之时。

论“三美”理论在许渊冲《诗经》英译中的应用

论“三美”理论在许渊冲《诗经》英译中的应用

论“三美”理论在许渊冲《诗经》英译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9-08-08T15:17:48.65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作者:刘颖超[导读] 中国是诗歌的宝库,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古典诗歌,我们可以领略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诗歌英译对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反应了周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天津大学,天津市 300350)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宝库,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古典诗歌,我们可以领略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诗歌英译对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反应了周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差异以及汉英两种文字的差异性,如何将诗经译好,为众多译者下了一个难题。

著名译者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将结合具体诗歌,分析“三美”理论在《诗经》翻译中的应用,为更好的翻译中国古典作品提供方法指导。

关键词:许渊冲;《诗经》;翻译;“三美”理论许渊冲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本的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许渊冲先生认为:在“三美”之间,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译者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内容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一、意美鲁迅先生曾言: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

许渊冲先生认为这一理论可应用于诗歌翻译,其中意美在“三美”中居于主导地位。

意美的基础是意似,即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等,在此基础上,要传达出原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是美学中的重要问题,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景象与表达的情感的统一,此种境界难以用语言阐述。

“三美论”在许渊冲古诗译作中的实现

“三美论”在许渊冲古诗译作中的实现

“三美论”在许渊冲古诗译作中的实现摘要许渊冲是以诗译诗的代表人物,他关于古诗英译“三美论”的标准在国内译界影响深远。

三美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能达到三美同时实现是古诗英译的理想状态。

从中、英语言文化差异角度出发,对“三美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能为翻译实践提供参考性建议。

许渊冲教授在汉诗英译实践中一直遵循“三美论”原则,翻译出了很多杰出的作品。

同时,因个人翻译风格与审美差异的存在,也会有因取舍问题而产生的值得商榷之处。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古诗差异可行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三美论”简述许渊冲教授是格律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美学为取向的翻译原则,以韵体译诗,并借鲁迅先生“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三美”说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论”标准,为中国古诗英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方向。

“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指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因为意境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是音韵美和形式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音美次之,因为中国古诗以其严格的平仄和韵律而独具特色,如果译文放弃了这种押韵,美感会丧失不少。

最后是形美,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许渊冲教授积极提倡以“三美”原则作为中国古诗英译的最高标准,并在翻译实践中努力贯彻这一标准,为国内外读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译作和美的享受。

二“三美论”可行性分析汉诗英译是一项必要而艰巨的任务。

必要之处在于中国古诗里汇集了汉语言文学的精华,汉诗英译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与接受体现了我国文化思想与精神传承在全世界范围的影响与地位。

在全球掀起“学汉语热”的今天,汉诗英译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这项工作的艰巨在于英汉两种语言巨大差异的存在,以及作者、译者、读者之间文化差异和认识差异的存在。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意美有时正是历史的原因或是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译成另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一、本文概述《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这首词的英译版本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众多英译版本中,许渊冲和林语堂的译作备受推崇,他们的译文不仅准确传达了原词的意义,更在音韵、意境和形式上实现了“三美”论的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许渊冲和林语堂的《声声慢》英译本,探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三美”论,以期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是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追求原作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使译文在传达原作意义的同时,也能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

这一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许渊冲和林语堂作为杰出的翻译家,他们的译作在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许渊冲的译文以忠实于原作、注重音韵和形式美而著称,而林语堂的译文则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贴近读者的表达方式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通过对两位翻译家的《声声慢》英译本进行详细分析,比较他们在“三美”论方面的处理方法和特点,以期揭示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许渊冲和林语堂《声声慢》英译本的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同时也为翻译实践中的“三美”论应用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提高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质量和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声声慢》原作分析《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经典之作,全词通过描写秋景,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双声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词的音乐性,也更好地表现了词人的情感。

《声声慢》的韵律和节奏也极为讲究,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技巧,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深沉。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诗歌翻译历来在翻译界中争论较多。

作为汉语古诗英译的顶级专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学说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对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和其他翻译大家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作了比较,旨在揭示其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标签:许渊冲意美音美形美一、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中国格律诗的创作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其语言优美流畅,意境雅致清丽,思想博大深远,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精华,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国内外很多汉学家都热衷于翻译中国古诗,向西方世界展现中国古诗的无穷魅力。

英语和汉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因而,英汉语互译是很困难的。

但是,出于国际交流的需要,英汉互译又是必要的。

中国古诗讲究格律,依律行韵,要平仄,求对仗,用典故,语双关,字里行间以含蓄为美,以意境为上,忌直白。

现代英语诗歌则以散体行文,自由,无格律,无平仄,无对仗,语言精练,意象鲜明。

[1]两种语言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汉语古诗的英译尤为艰难。

但是,我国的翻译家们不畏艰辛,知难而进,其中一位就是许渊冲先生。

许渊冲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创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好的译文应该能够“达意、通顺、传神、表形”,在翻译标准上创立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

”[2]许渊冲的“三美”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意美意境美是诗歌形式美和音韵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

对于诗歌的意境美,许渊冲如是说:“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因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美论”、“三化论”在许渊冲诗词英译中的体现
【摘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历来被翻译界争论最多。

而许渊冲先生在总结分析前人的理论观点后,提出的“三美论”、“三化论”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指导实践,是国内文学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许先生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其翻译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和辨析,以说明其“三美”、“三化”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体现的。

【关键词】“三美论”“三化论”诗词英译
一、许渊冲翻译理论
古典诗词桂冠专家许渊冲先生,是唯一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系统地译成英法文的专家。

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翻译出许多影响深远的诗词作品。

而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三化论”,更是在国内译界影响
深远。

许渊冲的“三美”论的提出受到了很多前辈翻译家的启发。

他的翻译理论并不是凭空建立的,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他将自己的理论核心概括为“美化之艺术”。

虽然许渊冲先生的理论仁者见仁,但却毫
无疑问地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渊冲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格律体译文序言
中提出诗词翻译“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

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三化论”是关于诗词翻译的方法论问题,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是一种“化学”,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

至少有三种化法:一是“等化”、二是“浅化”,三是“深化”。

等化可以通过词性转换、正话反说、句型转换等体现;深化包括加词、具体化、特殊化等;浅化包括减词、化难为简、合译等。

二、许渊冲具体英译诗词分析
1.意美。

意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是音美和形美的最终归宿。

许渊冲认为:“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


例如李煜《浪淘沙》里的几句诗:“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一段表达了词人面对落花流水,国破家亡的无可奈何,心情悲凉无奈。

而具有审美感的许渊冲先生向读者重现了景色与词作者悲凉心情互相交织的美丽图画。

译文如下:
Water with fallen flowers flows away,
Gone!
The spring and the paradise of yesterday.
通过阅读英译文,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失去江山,今非昔比的无奈悲痛之情。

一个gone,写出失去一切事物,无法重来的挫败感。

而且最后一句没有把词想表达的情感说破,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与此相反,黄新渠曾把最后一句译为“what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a prisoner and a king.”这样译则把译文写实,把原文情绪变少、变小了。

2.音美。

许渊冲先生在他的翻译中不仅将诗歌的意美体现出来,还将古诗词中的平仄、韵律以及句式都体现出来,以求使得翻译出来的诗词与原文诗句体现出来的情感、境界达到一致。

阅读许渊冲的作品,可以从中发现,整齐的韵脚整齐,句式与原诗句统一。

例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译文: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
许渊冲在译首句七对叠字时运用了相同的句式“I…what…”且压/ i/韵,还使用了重复的句型so…so…so…来对应原词,译文读者自然不难体会原文读者所能感受到的原作在形式上的特色。

3.形美。

形美包括句式简练、工整、对仗等。

在展现“形
美”方面,许先生也独具匠心,诗行长短,诗句的对仗,词句的重复,在他的翻译中均有所体现。

在许渊冲先生进行诗词翻译的时候,尽可能译成英诗的偶句,他所翻译的作品,不仅在形式和韵律上达到一定的美感,而且与原诗相比,并不黯然失色。

以秦观的《鹊桥仙》中诗句为例: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If love between both sides can last for aye,
Why need they stay together night and day?
在这一句中,字数相同,押尾韵,体现了形美。

许先生保留了原诗句的结构,还尽量保持韵律上的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美感。

4.三化论。

“三化论”即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

以《长相思》为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译文:Everlasting Longing
See Northern river flow,
And Western river flow!
By Melon Islet,mingling waves,they go.
The Southern hills dotted with woe.
O how can I forget?
How can I not regret?
My deep sorrow will last till with you I have met,
Waiting from moonrise to moonset.
这首《长相思》以山水之愁烘托女子之愁,以浅易流畅的语言,表现人物复杂的感情。

文中将“汴水、泗水”这些专有名词采用弱化的手法,译为Northern river、western river.因为中英两种语言存在语言文化差异,国外读者根本无法理解汴水、泗水这样的专有名词所在地,所以说把它们弱化处理,绝不会影响译文的质量。

“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译为By Melon Islet,mingling waves,they go.The Southern hills dotted with woe.这一句采用了等化的手法,这一句重在以景喻情,表现出委婉、多情的愁。

这一句中“dot”一词是点睛之笔,显示出具象与抽象的交错。

“思悠悠,恨悠悠”译为“O how can I forget?How can I not regret?”这两句用问句的形式表示出思绪的悠悠,采用深化,意译的手法把思绪无限放大,用“O”来深化出思绪的复杂,用两个连续的问句加强语势。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My deep sorrow will last till with you I have met,Waiting from moonrise to moonset.从
月亮升等到月亮落,采用深化的手法,体现出对丈夫无尽的思念,盼归期早至。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三化论”对诗歌翻译,尤其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翻译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他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和阐释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而“三化论”更是给译诗提出了方法论。

许渊冲先生的作品与理论给予我们现在翻译诗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指导与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