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本文重点对许先生的“三美”说进行解读。
“三美”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标签:许渊冲;“三美”说;意美;音美;形美1. 绪论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他自诩“不是院士胜是院士,遗赠欧美千首诗”。
在长达几十年的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先生共出版了42本著作,3本翻译论著,1本回忆录和38本译著。
许渊冲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他学识渊博,译著等身,自称“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先生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实践工作者,他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总结除了很多独特的简介和宝贵的经验,构建了独特的许氏译论体系。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便是许氏译论的高度浓缩。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提出,在我国翻译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许氏译论不仅继承了先贤的翻译思想,更在自己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框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在许均教授的《新旧世纪交谈录》中就明确表示他的理论依据就是“前任的理论或经验,不过应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再加以发展总结”,便形成了许氏翻译理论。
他从鲁迅的“三美”论中选了一个“美”字;从钱钟书的“化境”说中取了一个“化”字;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选了一个“之”字;“艺术”即“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来源于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成熟境界”。
“创”,即“文学翻译等于创作”,来源于郭沫若的“创作论”;“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或“意似、形似、神似”,来源于傅雷的“神似说”;“竞赛”,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许渊冲“三美”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应用

迅 先 生在 著 作《 汉 文学 史 纲要 》 一 书 中提 出—— “ 意美 以感
心, 一也 ; 音美 以感耳 , 二也 ; 形 美 以感 目, 三也 ” 。 许渊 冲先 生 倡导 的翻译 “ 三 美” 原则有 特定 的适 用范 围 : 其一 为“ 意美 ” , 即翻译 作 品要 再现原 文 的含义 和意境 , 这 是最 根本 的 , 是 翻 译 的基 础 : 其二 为“ 音美” 。 即翻译 作 品要 遵循 相应 的韵律 和 节奏 , 如押 韵 、 平仄 等方 面体 现节奏 感 ; 其三 为“ 形美” , 即翻 译作 品要 规划 诗 节 、 诗行 、 字 数等 要素 , 使译 文 形成 和谐 统
则下 , 将 中 国古典 诗词 翻译 为 其他 语 言 , 传情 达 意 , 弘 扬精
髓. 是翻译 学者孜孜 不倦 的追求 和不断 攀登的 山峰。
二、 许 渊 冲 的 重 大 成 就
Wh o m a y o u n g ma n i s wo o i n g . Wa t e r l f o ws l e f t a n d r i g h t Of c r e s s e s h e r e a n d t h e r e ;
语言文学研究
许渊冲“ 三美’ ’ 理 论 在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翻 译 中 的 应 用
孔 萌哲 李 明秋
( 辽宁工程 技术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辽 宁 阜新 1 2 3 0 0 0 ) 摘 要 : 许 渊冲的“ 三 美” 理 论在 中国古典诗 词的翻译 中起到 重要 的作 用 , 其 中“ 意 美” 、 “ 音 美” 和“ 形 美’ ’ 这 三个要素在 翻 译 过程 中相 辅相成 、 不可或缺 。 本 文 以许 渊冲的 古典诗 词 的译 作为例 , 具体分析 “ 三 美” 理论在 中国古典诗 词翻译 中的应 用. 探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尤其擅长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他在翻译古诗词时,一直遵循着“三美原则”,每一首诗歌都被他视为一件艺术品。
那么,什么是“三美原则”,又是如何体现在许渊冲的翻译中的呢?“三美原则”是指平仄美、韵美、意美。
其中,平仄美是指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美,要求诗词遵循平仄的韵律。
韵美则是指诗词的音韵美,要求诗词的韵律和音韵与古人原作一致。
意美则是指诗词的意境美,要求翻译能够传达出原诗的意蕴,体现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时,严格遵循着“三美原则”。
在平仄美方面,他认为平仄是古诗词的灵魂,因此他会通过押韵和排比等方式来保持原作的平仄韵律。
例如,他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翻译为“日色已黄昏,潮水落芦花”,保持了原诗的平仄对仗。
在韵美方面,许渊冲非常注重音韵的保持,他会使用古诗词本身的音韵作为翻译的依据,力求让译文与原作一致。
例如,他在翻译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翻译为“昨夜风雨瓢泼,浓睡不知残夜”。
这样的翻译不仅保持了原诗的韵律,而且也表达了原诗所描绘的情景。
在意美方面,许渊冲认为重要的是要传达出原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他会在注释中详细解释原诗的背景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原作的含义。
例如,他在翻译汪伦的《临别赠言》时,注释中详细解释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背景和含义,使得读者更能够深入地理解原诗所表达的情感。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时遵循着“三美原则”,并将每首诗歌视为一件艺术品,力求保持原作的韵律和情感。
在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这也为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文章系统梳理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思想,诠释“音美”“形美”“意美”的内涵,指出在中国诗歌的英译过程中,为了文化交流与传播,译者应致力于再现源语作品的美学特征,才能达到文化传播及推广的意义。
标签:许渊冲;三美;文化传播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翻译家。
许渊冲先生生于1921年,幼年开始就接受到中西文学的学习,并且逐渐在诗歌翻译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为了传播及推广中国文化,他先后将《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翻译为英文、法语。
许渊冲先生的外译作品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学的传播上,贡献尤为突出。
同时,许渊冲先生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诗歌外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诗歌英译的“三美”思想内涵翻译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解释的,相互依存的。
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也会产生反拨作用。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方面是中国文学的输出,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化的必要途径。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许先生曾在有关译诗的文章中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1〕在三美论提出后,还受到诸多争议。
许先生针对这种情况,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三美”论,不是孤立地追求“音美”,而是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其中“音美”“形美”放二、三位,不是过分强调形式。
好的译文,应该是“意美、音美、形美并重”。
〔2〕73诗歌英译理论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文学史,诗歌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诗歌的韵律、意象及意境在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界如一块瑰宝,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另一方面,早在16世纪,就有英国学者开始翻译中国古诗,向英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诗歌格律。
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看汉诗英译中“音美”特征的传达

第4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月 Vol.4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ul. 2018────────── 收稿日期:2018-01-17 修回日期:2018-05-05 作者简介:吕汝茵(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21-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看汉诗英译中“音美”特征的传达吕汝茵(石家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摘 要:许渊冲教授提出诗词翻译“三美”理论,其中“音美”传达的策略与方法引起译界的讨论。
音乐性是诗歌的重要属性之一,以“韵文体”译诗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原诗的音韵美,而以“散文体”译诗容易消解唐诗中鲜明的音韵和悦耳的美学特征。
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其理论与实践为汉诗英译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许渊冲;韵文体;音美;韵律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8)04-0021-06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4.005On the Transference of “Beauty of Sound” in Chinese Poetry’s Translationfrom Xu Yuan-chong’s TheoryLV Ru-y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5, China)Abstract: Xu Yuan-chong proposed “Three Beauties” theory for poetry translation. However, the techniques of “beauty of sound” in the theory lead a heated debate in the past decades. Musicality is one of the attributes of poetry. The metrical translation can fully reproduce the rhythmic beauty of Chinese poetry, while the non-metrical translation may lose the rhythmic beauty of Tang poem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melodies. Xu Yuan-chong advocates metrical translation. His theory and practice provide new insights.Key Words: Xu Yuan-chong; metrical translation; beauty of sound; rhyme一、引言诗歌是文学体裁的最高形式,是极具音乐性和形式美的言语表达艺术。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他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理念。
从“三美原则”下来看,可以更好地理解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三美原则”是由许渊冲提出的,它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
意美是指诗词的意境和内涵,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诗的意义和意境。
音美是指诗词的韵律和音调,翻译的诗词要尽量保持原诗的韵律和音调。
形美是指诗词的结构和形式,翻译的诗词要尽量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许渊冲始终坚持“三美原则”,他注重传达原诗的意境和内涵,追求翻译作品的美感。
他深入研究原诗的背景和意义,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原诗的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时,许渊冲将原诗的意境和哀思表达得非常准确和生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戍鼓声和雁声交奏的凄凉,以及露水和明月带来的故乡思念之情。
翻译的作品既保持了原诗的意境,又具备了音美和意美。
许渊冲在翻译中也非常注重原诗的音美,他善于运用韵律和音调,使译文具备原诗的音乐性。
在翻译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许渊冲运用了韵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惟有此时此夜难为情,才值年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精准地把握了原诗的音乐性,使翻译作品既保持了原诗的韵律,又具备了音美和意美。
许渊冲还注重保持译文的形美,他努力使译文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
他注重翻译作品的排比和对仗,使译文具备古诗词的节奏和美感。
在翻译李白的《送友人》时,许渊冲保持了原诗的七言绝句的结构和韵律:“青门柳,朱户辉。
暮春秋,东风回。
明仪坛,缟衣香,主称有年华。
”他通过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使译文具备了古诗词的形美。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摘要;“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从中国古诗英译实践中终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是翻译工作者从事诗歌翻译时借鉴的重要翻译原则。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诗篇之一,许渊冲英译版本的《声声慢》在保留其原有的内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西方文学的色彩。
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研究许渊冲的英译本,再现了《声声慢》译本中所体现的“三美论”原则。
通过研究发现,许渊冲英译本中意美主要通过意象美和意境美所体现,音美主要通过韵律美和叠词美所体现,形美主要通过单词美和句式美所体现。
关键词:许渊冲版本;《声声慢》;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主要研究“三美论”对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的翻译中的体现。
从意美、音美和形式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三美论”在宋词的英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声声慢》的英文翻译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诗歌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以及进一步的交流。
一、意美的再现意象是诗人精心挑选的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译者需尽可能地保持形象的完整性,即意义和景象的统一性。
完全保留的意象是双向保留的场景和感觉,意象是意境形成的桥梁。
考虑到文化背景、原始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译技术来处理意象。
首先,译者要对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它的异同。
其次,译者应该有深刻的思维能力,并运用语言来实现转化。
在《声声慢》英译本中,许渊冲就通过使用别具一格的翻译方法,巧妙地映射出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1.1.意象美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许渊冲采用解释性翻译和直译的方法,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间接描绘出《声声慢》中所要表达的景象,扩展想象空间,避免语言转换的错误。
意象的翻译是“三美论”中意义美与原文的结合。
准确选择的词语不仅能表达意象的表面意义,还能表达词语的外部意义。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美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描述来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
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
湖北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梅婷
一、 引言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歌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如何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诗歌、欣赏中国的诗歌一直是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作为同时把唐诗译成法语和英语的译者,许渊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如何把中国诗词译成英、法文,才能使英、法文读者像汉语读者一样爱不忍释、百读不厌呢?我个人觉得译文应该尽可能传达中国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许渊冲的“三美”译诗思想中,“音美”建立在“意美”基础上并凌驾于“形美”,毋庸置疑,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意美”是诗歌翻译的最基本的标准,但是许渊冲将“音美”置于“形美”之上,可见其对诗歌翻译中“音美”的重视。
本文将以许渊冲的法译唐诗为例,探究其翻译理论中“音美”的体现。
二、许渊冲诗歌翻译理念之“音美”
从一般的意义说,许渊冲的译诗思想属于格律派,他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就是证明。
1979 年,许渊冲就在《译诗研究》中提出了“三美”原则,并且明确指出了“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
以上论述了许渊冲“三美”译诗思想的提出。
就“音美”而言,其地位在“意美”之下,“形美”之上,也可以说,在传达原诗的形式时,“音美”的传达更为重要,尤其是原诗的韵,在译诗时要尽可能保留。
具体来说,“音美”的传达是以“音似”为基础的。
从这个角度说,译诗不但要押韵,而且要尽可能使韵脚的声音接近于原诗的韵脚。
当然,这种做法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所以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敢于挑战。
因为只达到“意美”只是达到译诗的高标准,只有在做到“意美”的同时,又能保证“音美”和“形美”的结合,才达到了译诗的最高境界。
总而言之,在许渊冲看来,原诗的“音美”是一定要尽力传达的,韵是一定要尽量押的,只达到“意美”并不是忠实于原诗的做法。
三、许渊冲法译唐诗中“意美”与“音美”特征的再现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法译为:
L’ A scension
Le s singe s hurlen t avec le ven t rap ide?;
Le s o iseaux tourno ien t au-de ssus de I’ eau lim p ide.
Feu ille s sur feu illes tom bent jusqu’ la lisi re? ;
Ondes par ondes rou le la g rande r iv i re.
Lo in des m iens en autom ne,je r pand s des p leurs?;
M alade e t v ieux,je m on te seule la hauteur?.
Le s souc is ont m is du g ivre surm es chev eux? ;
Ecras, je renonce au v in peu savo ureux.
从“意似”和“意美”两方面来看,许渊冲对于这首诗的翻译在“意美”上还是做足了功课。
首联两句,原诗中“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他舍弃了“天”和“沙”,译出了风急中猿猴哀鸣,清水上飞鸟盘旋,如原诗一般渲染了悲凉而又浓郁的秋意,虽不尽“意似”,却做足了“意美”。
颔联两句可谓杜甫的千古绝唱,译者用“feu illes sur feuilles 叶堆叶”和“onde s par o ndes浪滚浪”把“落叶飘零,无边无际;滚滚长江,奔腾而来”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完美。
颈联两句,许渊冲译作:“在秋天里远离家人,我泪如雨下;又病又老,我独自登上高处。
“诗人长年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登上高台,面对秋景,不由悲从中来,译作把这情景交融的场面全部呈现,使诗人一生颠簸流离的生活跃然纸上。
尾联第一句译成“烦恼苦闷使得我头发结霜”,法语中并没有白发如霜这一比喻说法,译者这种直译的方式,法国人应该能看明白,还会觉得新奇。
最后一句,译者把“潦倒”翻成“Ecras被压垮”,意思表达得很到位,除了“新”字没有表现出来,整句译文基本表现了作者的意图。
但是,“意美”上做得好,是不是意味着“音美”上有所舍弃呢?根据许渊冲的观点,押韵是传达唐诗“音美”的首要问题,因为“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
音美属于诗歌的形式特征之一,是否在译诗中传达音美特征从本质上是保留形式还是保留内容的问题。
形式与内容始终是辨证统一的,无论哪一派别都不应该过分强调其中一者而完全否定另一者。
只注重音步、节奏的韵律翻译法和既注意音步又要押韵的谐韵翻译法都因只注重音韵问题忽视其他的方面而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译文,而且,刻意追求音韵往往会束缚译者创造性的发挥,结果可能导致意义上的损失。
“音美”特征的传达与否应该是译者基于自身能力,在权衡各种因素后做出的更佳选择。
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原则应该是译诗的理想,是诗歌形式与内容在目的语中的完美再现,在现实中自然极难实现。
然而,理想对于现实是有积极意义的,并且也不是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对理想的追求有助于我们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
- 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