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课件——第05章 被害人

合集下载

犯罪学课堂教学课件

犯罪学课堂教学课件

二 、 学科地位
(一)、 与刑法学的关系 (二) 、与社会学的关系 (三)、 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与刑法学的关系
(1)、 犯罪学从刑法学中分离出来; (2)、刑法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犯罪学 的研究提供借鉴,如:对犯罪的界定及刑 罚的预防犯罪功能; (3)、犯罪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为刑事立 法和司法服务,如犯罪的心理态度,量刑 原则,刑罚种类,量刑制度等.
阶级性,社会性,时
(二)、犯罪现象的基本状况 犯罪数量,犯罪率, 犯罪种类等
(三)、犯罪现象的特点 纵横向比较
(四)、犯罪现象的规律
犯罪升降变化和发
展演进的必然趋势,是犯罪预测及预防的前提。
二 、 犯罪原因
核心,主干 (一)、犯罪的根源 (二)、犯罪的原因(狭义)
1 、社会原因 政治,经济,文化 2、 个体原因 生理,心理 (三)、 犯罪的条件及相关因素 (四)、 犯罪被害人
2、 代表人物及其犯罪学思想
贝卡利亚[意] 1764年 《论犯罪与 刑罚》
(1)、 原因: 自由意志论 尔 理性行动能力
黑格
(2)、 预防: 心理强制论 刑罚的 确定性,均衡性,即时性。
(二)、 实证犯罪学派
1、 产生背景: 2、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 产生背景:
(1)、古典犯罪学派没有有效地遏制刑事犯 罪的激增
二、犯罪学的概念
(一) 狭义犯罪学
狭义犯罪学是指将犯罪和犯罪现象 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探求犯罪发生的原 因及其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犯 罪原因,故又称犯罪原因学或犯罪定量 学。
(二) 广义犯罪学
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 础上,揭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特点,探索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 预防,减少和控制犯罪的措施和途径的科 学。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学课件——第05章 被害人

犯罪学课件——第05章 被害人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四节 被害人的赔偿与补偿

(二)可行性 1、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建立和实行刑事被 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提供了财力上的保障; 2、公民认识水平的提高,为建立和实行刑事 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提供了舆论支持; 3、世界各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不断 发展完善,为我国提供了经验借鉴; 4、各地不同方式的有益尝试,为建立和实行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 验。
第四节 被害人的赔偿与补偿
历史 政府补偿犯罪被害人的制度在3600多年以前就产生了。 18世纪,恢复国家赔偿。 新西兰于1963年建立了一个刑事损害补偿法庭。 1977年法国在刑事诉讼法中确立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 偿制度。 1982年美国制定了《联邦被害人和证人保护法》,德 国制定了《关于改善被害人刑事诉讼中的地位的法 律》。 1985年联合国通过了《为犯罪和滥用权力受害者取得 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 1988年英国将国家补偿规定为被害人的一项法定权利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一节 被害人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科产生之前的相关研究 德国的犯罪学家汉斯· 亨蒂格 瑞士学者克莱历克 美国犯罪学家H· 萨瑟兰 1940年,以色列律师本杰明· 门德尔松 汉斯· 亨蒂格在194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论犯罪者与被害者的相互作用”。 二、犯罪被害人学的产生与传播 最早明确提出“被害人学”这一术语的 是以色列法学家、律师本杰明 · 门德尔松。 作者 辛 科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二节 被害人的概念与特征
一、被害人的概念
犯罪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 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担受者。 (一)被害人是遭受了一定的损失或损 害者。 (二)被害人是危害结果的直接或间接 承受者。 (三)被害原因是由犯罪行为造成的。 (四)被害主体包含自然人和法人。

犯罪学第五章.ppt犯罪预防

犯罪学第五章.ppt犯罪预防


一.情景预防的理论奠基于三大理论支柱: (一)理性选择理论 犯罪人是有理性的,会思考的人,犯罪是 犯罪人对犯罪所得和损失经过理智思考或 决策后进行的行为.


(二)日常活动理论 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因素 密切相关,人们的一些日常生活方式,往往有利于 犯罪的发生.这些因素包括: 1.适合的犯罪目标 (1)可隐藏性;(2)可移动性;(3)可取得性; (4)价值性;(5)吸引性;(6)可处置性. 2.缺乏有能力的监控者. 3.可能的犯罪者.

2.制造犯罪得不偿失的条件。
(1)使犯罪分子所得物贬值:如对贵重物品进行财 产标记,使得窃得的赃物难以出售;控制销 赃场所;健全支票、存款的挂失和拒付制度 等等。 (2)加重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如果刑罚的痛苦能 够消除从犯罪中得到的快乐,那就能够预防 犯罪。
第三节 司法预防-刑事惩罚预防







(二)刑事司法政策 刑事司法政策,就是指贯穿于侦查、起诉、 审判和行刑过程的政策。 发展良好的刑事司法政策,应该关注下列 内容: 首先要确立合理的刑事诉讼理念。 其次,要保证侦查的合法性。 最后,要增强量刑的合理性。 (1)推进审判体制的改革。 (2)提高法官素质。 (3)缩小量刑差异。


(二)犯罪社会预防的意义 首先,犯罪的社会预防是一种社会性的措施和对 策,其优势是可以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协同 作战,作好控制和预防违法犯罪的工作。 其次,犯罪的社会预防措施能够起到“防患于未 然”的作用,它能够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阻止 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使治理违法犯罪的工作更 加积极、主动。 再次,社会预防措施相对于刑事惩罚措施来说, 是一种“治本”的措施,它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 上存在的违法犯罪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被害人与犯罪人学习课件

被害人与犯罪人学习课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在新旧 体制转换、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发生快速 而深 刻的变化中,个体反社会性犯罪有 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一、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失范是 产 生反社会性犯罪的社会根源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计划经济体 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这是一 段较长时期才能完成 的转型。社会的急剧变动意味着社会成员原来所熟悉的社会 环境大规模、急速的变动,在这个变动过程中,原来的、旧的 社会规范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大量的新事物、新观念、新的 行为方式和新的规则出现,但是尚未成熟,许多新的社会机制 尚未建立甚或不健全,于是整个社会就处于一种失范状态,而 这种社会失范正是导致大量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出现的根本原 因。
被害的诱发性
概念:被害的诱发性, 是指被害人的言论、 行为、状态等方面对犯罪人形成、强化和实 施其犯罪意图起着诱发、推动的作用, 从而 导致被害发生的特性。
第二特征: 激化被害性
概念:激化被害”性, 是指被害人由于自身 所存在的易感性被害要因和诱发性被害要因, 或无意识的刺激因素和有意识的刺激因素, 从而对犯罪人构成刺激进而引发犯罪加害行 为的发生的特性。
二、社会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弱势群体为个 体反社会性犯 罪提供了主体条件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利益和资源配置 出现新的划 分,出现了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而我国目前的社会矛盾突出体现在 社会群体间的利益矛 盾,即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在职职工与下岗 职工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和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如果不能正确看待 这种社会分化所导致的不平衡状况,会产生心理失衡,成为个体反社会 性犯罪的客观原因。 在这种社会分化日趋复杂和多样化的过程中,最 为明显的是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一个拥有数千万人的 弱势群体开始出 现。引起弱势群体反社会性犯罪的原因有两个:社会剥夺和社会歧视。

犯罪学好课件

犯罪学好课件

(四)整合理论
• 威斯:整合社会控制理论和社会结构理 论——提出社会发展理论。 • 埃利奥特:整合紧张理论、学习理论和控 制理论。 • 桑伯瑞:对上述两种整合理论,再度整合, 提出多因素相互作用理论。
• • • • •
第四节当代西方犯罪学研究的特点 多因素的犯罪原因理论受到重视 重视犯罪预防理论 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 犯罪学研究领域扩大
经济犯罪人的个性特征经济犯罪人的个性特征4具有特殊的智力条件11被害人方面被害人方面5明知被害不愿追诉五经济犯罪的防治对策五经济犯罪的防治对策经济犯罪与合法经济行为的界限不易把握如何既能有效控制经济犯罪又能保证经济运行充满活力是一个难题五经济犯罪的防治对策五经济犯罪的防治对策1加快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尽快完成社会转型过程尽早建立起成熟的时常经济运行机智以及与之适应的政治运行机制
• 放弃目标—— • 变革适应方式—— • 退却适应方式—— • 造反适应方式——
(三)亚文化理论
• • • • 代表人物:科恩、奥林、克罗沃德 代表观点: 亚文化 在亚文化群中犯罪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 值得赞赏的。 • 亚文化群三种类型:犯罪/殴斗/颓废
(四)社会生态学理论/芝加哥学派
• 代表人物:帕克等 • 时间: • 观点: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理论研究犯罪 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 同一圆心五个部分:中心商业区-中间地带/ 工厂区-工厂住宅区-中上层商业区-郊区和 卫星城
五、关于犯罪学外延的不同观点
• 3、美国经典学派:萨瑟兰。将立法、 违法以及对违法的社会反应过程均列 为外延。 • 4、传统犯罪学派:犯罪学与刑法学以 及其他刑事学科彼此独立。李斯特认 为:犯罪学是纯理论学科,应当与作 为应用型的刑事政策学相分离。
六、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体系 • 法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交叉 和综 合性学科,不仅是理论性很强 的学科,也是应用性很强的学 科。 • 体系:绪论;犯罪现象论;犯 罪原因论;犯罪预防论和犯罪 学各论。

犯罪被害人理论

犯罪被害人理论

第二节 被害调查
一、被害调查概述 (一)被害调查的概念 1、三种犯罪调查方法 犯罪人调查、自我陈述调查、被害调查 2、被害调查的含义
(二)被害调查的历史沿革
1、1966年:根据“美国总统执法与行政委员会” 的倡议,在华盛顿、波士顿、芝加哥进行了犯罪 被害人试调查。
2、1973年:美国开始全国性被害人调查。 3、1991年:美国政府将被害调查正式命名为
1915年,奥地利作家在写了《杀手无罪、被害人 有罪》的文章,明确提出犯罪被害人的责任问题。
率先对现代刑事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反思的学者中, 有两位不可不提:即耶路撒冷的律师本杰民·门德 尔松(Benjamin Mendelsohn)和德国犯罪学家汉 斯·冯·亨蒂(Hans von Hentig,1887—1974)。
犯罪被害人理论
沉 默 的 羔 羊
1982年美国关于犯罪被害人的总统特别工作小组 的最终报告写到:“在美国发生了一些危险的事: 犯罪已经使我们所有人都成为了被害人。对犯罪 危险的认识影响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们 住在何处,去往何处,买什么东西,怎样教育孩 子,以及我们年老后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影响。 人们意识的边缘隐藏着暴力犯罪的幽灵,以及任 何人都有可能在没有受到警告的情况下遭袭、致 残,或被劫、被杀。”
事诉讼法学、刑事政策学等,是以犯罪为中心构 建起来的学科群。各学科联系的主线即犯罪。这 一阶段刑事学科理论的研究以犯罪为出发点和归 宿,即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犯罪者及其行为来 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刑事学科理论体系的“犯罪 中心主义”。
传统意义上而言,“被害人”是被动的、值得同 情的对象物,但未从犯罪原因上认识其意义,但 也有例外,如:杀人案件中,被害人和加害人的 关系(同样是凶杀案件,被害人死状各不相同; 拒绝方式的激烈与否);诈骗案件中,被害人的 贪婪无知;性犯罪案件中,女性的着装、举止等。

15第五章被害人-PPT课件

15第五章被害人-PPT课件

十一、根据致害原因划分

人为环境的被害人,指人为的力量作用 于自然环境,间接或直接导致环境的恶 化而造成的危害结果的担受者 技术环境的被害人,指因现代科技发展 所带来的弊端或者对与现代科技的恶意 利用所导致的危害结果的担受者
社会环境的被害人,指因某种社会性因 素而造成的危害结果的担受


第三节 被害现象
一、根据被害人有无责任 及其程度划分
无责性被害人
有责性被害人
1、无责性被害人
又叫无过错、无罪、无辜、纯粹、
理想、典型被害人,指其本身与犯 罪行为的起因和发生无任何关系, 成为被害人完全是由于犯罪人的主 观故意造成的
2、有责性被害人
指被害人对犯罪行为的产生负有一定
责任,或直接责任,或主要责任的一 类被害人
第五章 犯罪被害人
通过教学,掌握被害人的概念、
特征以及被害人预防等,了解 研究被害人的意义
第一节 犯罪被害人概述
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犯罪被害人的特性 研究犯罪被害人的意义
一、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犯罪被害人的含义
(一)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指由于犯罪行为而使其合法权益及精
复合被害人,指同时遭受两种以上不
同性质或类型的侵害,因而担受了多 重被害结果的被害人,或对于被害人 的一种侵害行为导致多方面的连锁被 害反应的被害人
单一被害人,指只担受了一种损失或
损害的被害人
九、根据被害人的 性别和年龄划分
根据性别,可将被害人分为男性被
害人、女性被害人
根据年龄,可将被害人分为老年被
害人、中青年被害人和未成年被害 人
十、根据犯罪人所感知的被害 人价值的隐显或有无划分

第六章 被害人

第六章 被害人

• (二)既然的被害人与潜在的被害人 • 根据被害人是否被害进行的划分。 • 既然的被害人是指已经遭受侵害、被害已成事 实的危害结果的承受者。 • 潜在的被害人又称状态性被害人、生来性被害 人,是指已经步入或正在步入被害情境,因而 具有受害的现实可能,但尚未真实被害者。 • 如深夜下班独自回家的女工,就有可能遭受抢 劫或强奸的“被害”;或者是指并非纯粹由于 一时的偶然原因,而主要是因其本身的性格、 素质或行为的某些原因因而具有持续性的、现 实可能的潜在被害倾向者。
• 在一定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由被害人的生 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如性格、气质、素质、能力、 人格倾向等诸主观条件所构成的,恰恰足以使其受 害的总体内在倾向性,包括:
• 1、被害倾向性 • 被害人所具有的足以使自己陷入被害情境的心 理或生理、内在或外在的趋力、趋向或可能
• 例如:财务制度的混乱,就可能成为企 业贪污罪的被害人的被害倾向性。 • 女性的穿着暴露和举止的轻佻,就可能 成为性犯罪的被害情境的倾向性。
• (八)复合被害人和单一被害人 • 根据被害人所承受的被害现象的个数进行的划 分。 • 复合被害人,是指“复合被害”的承受者。一 是指从横向上指被害人同时遭受两种以上不同 性质或类型的侵害,因而受了多重被害结果。 二是从纵向上指对于被害人的一种侵害行为导 致多方面的连锁被害反应,诸被害反应随被害 现象的发生而同时或递次发生。有关这个问题, 后面还有论述。 • 单一被害人,是指未遭受“复合被害”和“再 度被害”,只承受了一种损失或损害者。
• 2、被害受容性
• 被害人心理和气质上对于自身被害角色的 认同和容忍,或者放任其隐患而不加控制 的特性。
• 例如:女工深夜下班独自行走于偏僻小 道,神经紧张地提防歹徒的抢劫或强奸。 本身就是从另一极端将被害人的角色预 先内化,而产生了被害的受容性;反之, 如果毫无提防的话,则又使自己具备了 被害的倾向性。 • 被害人如果长期被害,对于自身的被害 就会产生一种无知无觉、麻木不仁的状 态,视被害为当然,有可能成为“习惯 性被害人”。

犯罪学课程辅导.ppt

犯罪学课程辅导.ppt

1、被害人的可责性小于犯罪人
2、被害人与犯罪人可责性相等
3、被害人的可责性大于犯罪人
4、完全有责任被害人
对被害人和加害人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准确而公 正地查明被害原因和犯罪原因,从而有效地预防 被害和对罪犯作出公正处理
农十二师电大在线 www.
220.171.107.52 兵团电大在线
3、已满12岁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违法或轻微 犯罪行为,甚至还包括不道德的行为
4、精神病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罪人
概念:是实施了犯罪行为,危害了社会,社会应当对其采取 矫治措施的人 分类1、未成年犯罪人和成年犯罪人
2、初犯与再犯 3、常态犯和精神病犯罪人 4、暴力犯与智能犯 5男犯与女犯 还有:故意犯与过失犯、主犯与从犯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无关联模式
这一模式中,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在犯罪过程中被害人对犯 罪人的行为也没有任何积极的影响。被害人之所以遇害,完全是 犯罪人单方面所决定的。在这种模式中,被害人毫无责任
(二)被害人与犯罪人有关联模式
这一模式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发生起了不同程度的诱发作用,且 与犯罪人曾经有过较久的或教多的社会互动关系。它包括4种情 况
犯罪根源: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现象,随着私有制的产生
而产生。并伴随着阶级社会和有阶级社会的始终。
历史渊源:始于奴隶社会,终于无阶级社会
犯罪本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犯罪产生于私
有制和阶级斗争,同时又是统治阶级以其阶级意志认定或规 定 的,因此,犯罪这种社会现象是具有强烈阶级性的,决不 是全体社会成员相约而成的对任何人一视同仁的社会行为规 范。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有些人之所以成为当时的罪犯,成 因是不一样的,概括来讲,有两种类型:

《犯罪学》课件

《犯罪学》课件
(二)加罗法洛的相关理论 加罗法洛在《犯罪学》一书中立足于“天生犯罪人”理论,运用实证和归纳方法,将犯罪分为自然犯和法定犯,认为犯罪学由犯罪、犯罪人、遏制犯罪等方面构成基本内容。
(三) 菲利的犯罪社会学观点: 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的原因不仅仅是人类学因素,他提出体质、社会和地理环境的“三要素论”。(菲利的三要素论.ppt) 强调“犯罪的规模与种类取决于某一特定空间里起决定性影响的社会条件。”
三、当前我国主要的犯罪类型(暴力犯罪、青少年犯罪、团伙犯罪、女性犯罪、重新犯罪) 1、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指为获取某种利益或满足某种欲求而对他人人身采取的暴力侵害行为。表现形式有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以及以暴力威胁手段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公共财产和重要设施的损害。 ) 典型案例:沈阳大劫案(沈阳大劫案.wmv)
《犯罪学》课件
法律守望人
绪 论——何为犯罪学
犯罪学是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系统分析犯罪活动的现状、特点,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探索犯罪活动成因,预测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提出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可操作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基础思想方法和策略。
d.不良的性格特征。高度内倾或高度外倾,冷漠孤僻,爱慕虚荣,虚伪狡诈; e.生活方式的习癖化 (3)犯罪人的社会行为特征(对亲友或关系冷漠、态度疏远;解决问题多采用激烈的方式)
第二节 犯罪行为
一、犯罪行为概念特征 比刑法中的概念更宽泛,具有反社会性特征 社会标准、法律标准 二、犯罪行为的评价标准 政治标准、心理标准
三、犯罪现象的特征 (一)犯罪现象的历史性特征: (1)犯罪现象与生活经济状况具有直接联系 (2)法律制度和道德文化观念对犯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具有决定作用 (二)犯罪现象的区域性特征: (1)城市与农村的犯罪现象具有明显区别 一般说,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犯罪率;从犯罪形式看,农村的暴力性犯罪高于城市;但在贪利性财产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危害公共安全方面的犯罪,城市更具特色。

《犯罪学》PPT课件

《犯罪学》PPT课件
社会标签论基本观点:
犯罪是政治现象 犯罪是刑事司法制度制造出来的 要改造的不是犯罪,而是社会关系
犯罪学两个关键词——犯罪;科学
——犯罪是什么? 科学 ——研究犯罪是科学吗?
狭义犯罪学 (犯罪原因学)
犯罪生物学
犯罪社会学
犯罪人类学
犯罪心理学
犯罪精神病学 狭义犯罪生物学 犯罪社会心理学
犯罪地理学
犯罪统计学
其他犯罪社会学
广义犯罪学分支学科体系
犯罪现象学
广义犯罪学
犯罪原因学 (狭义犯罪学)
犯罪对策学
问: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学研究范畴? 哪些行为属于刑法学研究范畴?
1.婚内强奸
2.吸食毒品
3.同性恋
4.安乐死
(二)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犯罪学和社会学的联系:
1、犯罪学和社会学的联系 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2、犯罪学和社会学在研究 内容上有交叉。
3、犯罪学与社会学在研究 方法上有相同之处。
(二)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 是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一般包括调 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三)具体方法和技术
具体方法和技术 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搜集方法、资 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系统和技术。
二、犯罪学具体研究方法
三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思辨的研究方法 (二)实证的研究方法 (三)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
2、精神特征:痛觉缺失,视觉敏锐;性别特征 不明显;极度懒惰,没有羞耻感和怜悯心,病态的虚 荣心和易被激怒;迷信,喜欢纹身,惯于用手势表达 意思等。
意大利‚犯罪学三驾马车‛
菲利《犯罪社会学》 (1884年)及其犯罪学思想
加罗法洛《犯罪学》 (1885年)及其犯罪学

犯罪学课件

犯罪学课件

1876年,龙勃罗梭出版的《犯罪人论》标志着犯罪学的产生。

1879年,法国学者托皮纳尔首次提出犯罪学一词。

1885年,加罗法洛出版的《犯罪学》是第一本以犯罪学命名的着作一、犯罪学的概念,狭义: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专门科学。

广义: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防止犯罪的对策的专门科学。

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㈠犯罪现象:犯罪现象是犯罪学的最基本的内容,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

包括:(⒈犯罪属性、产生及演进的一般规律;⒉犯罪的基本状况;⒊犯罪的特点;⒋犯罪规律)㈡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的核心内容。

(⒈犯罪根源(各种犯罪因素赖以存在的基础)⒉犯罪原因(引起犯罪动机产生的因素。

有的学者称之为犯罪一般原因。

作用:仅仅可能导致产生犯罪犯罪动机)⒊犯罪条件(犯罪条件是指罪犯实施犯罪所借助的因素。

作用:对犯罪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犯罪条件并不直接导致犯罪,但它对犯罪一般原因起促成或阻碍作用)⒋犯罪的相关因素(犯罪直接原因发生作用的外围辅助条件。

作用:对犯罪的发生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必要的,它的有无不决定犯罪的产生或不产生,但它的存在会对犯罪产生提供方便。

)㈢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的归宿。

⒈国家政策⒉社会对策⒊个人态度三、犯罪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刑事社会科学1、具有综合性;2、具有社会性;3、具有独立性(前犯罪学科);4、属于刑事社会科学。

(二)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1、犯罪原因: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2、犯罪分类:分为3类3、犯罪预防:(1)特别注重刑罚的作用(强调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罚的及时性,反对刑讯逼供、刑罚严酷和死刑)(2)完善其他措施(如完善法律、分化权力、昌明道德、改善教育)。

(三)边沁的犯罪学思想1、犯罪原因:避苦思乐而理性选择的结果。

自然已将人类置于两个至高无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

2、犯罪分类:按罪过为标准划分为五种。

①私人罪过(侵害个人的犯罪)②半公开罪过(侵害某一整个属类的人的犯罪)③内向罪过(侵害自己的犯罪)④公开罪过(侵害国家整体的犯罪)⑤杂式罪过(仅指欺骗罪和背信罪)3、犯罪对策:①通过刑罚的适用防治犯罪,主张刑罚的适当性和多样性。

犯罪学课件

犯罪学课件

犯罪学一、导论重庆扫黑风暴1、2006年至2009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涉黑案件1267起,打掉恶势力13000多个,抓获犯罪嫌疑人8.9万多名,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0.8万余起,缴获各类枪支2700多支;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涉黑案件1053起15135人;法院一审以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名审结1171件12796人;司法部门对196名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实行跨省异地服刑。

2、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滋生黑恶势力的土壤和环境依然存在,各种社会消极因素和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助长黑恶势力的滋生和发展3、坚持突出重点,坚持打早打小,坚持深挖“保护伞”,彻底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防止其死灰复燃。

大学生抢劫者黎力的秘密洛阳性奴案中被害人的角色转换:/v_show/id_XMzA4MTUyNzI4.html【重点】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一、犯罪与犯罪学1.犯罪的概念(1)刑法学意义:(2)犯罪学意义:A.等同说B.包容说2.犯罪学的研究对象3.犯罪学的概念4.犯罪学的性质:5.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刑事法律学科群)中国刑法刑事实体法外国刑法比较刑法刑事国际刑法法律港澳台刑法科学刑事程序法体系刑事执行法犯罪学刑事政策学侦查学刑事科学侦查物证技术鉴定二、犯罪学的内容及体系1.学科群体系(3)犯罪心理学(4)犯罪生理学(5)犯罪社会学2.课程内容体系(1)犯罪现象论(2)犯罪原因论(3)犯罪预防论三、犯罪学的特点1、犯罪学以承认犯罪不可避免为其展开研究的逻辑起点。

2、犯罪是前犯罪学科,这集中表明犯罪学的价值基础。

3、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体现其内容及方法上的特点。

四、犯罪学研究的方法1.方法论2.具体方法(1)思辩的方法(2)实证的方法:A.现场调查法B.社会调查法C.统计研究法3.实证研究方法的具体步骤:一个实例——大学校园传销调查报告.ppt(1)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类型。

2024新犯罪学第二版教学全套课件

2024新犯罪学第二版教学全套课件

01引言Chapter犯罪学的定义犯罪学的研究范围犯罪学的学科特点030201犯罪学概述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学的研究意义犯罪学的实际应用犯罪学的历史与发展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犯罪学的起源犯罪学的发展阶段犯罪学的主要流派犯罪学的未来趋势02犯罪现象与犯罪类型Chapter犯罪现象概念犯罪现象特点犯罪类型划分犯罪类型特点网络犯罪包括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网络攻击等犯罪行为,这些犯罪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给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财产犯罪包括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这些犯罪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益,给社会带来了经济损失和不安定因素。

人身犯罪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犯罪行为,这些犯罪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

经济犯罪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犯罪行为,这些犯罪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常见犯罪类型介绍03犯罪原因与犯罪动机Chapter犯罪原因的概念犯罪原因的分类犯罪动机的概念犯罪动机的分类犯罪原因与动机的关系犯罪原因与动机的相互联系犯罪原因与动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犯罪原因是动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动机则是犯罪原因的转化形式和直接动力。

犯罪原因与动机的相互作用犯罪原因与动机在犯罪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原因通过影响犯罪人的心理、意识、情感等方面,激发其产生犯罪动机;而犯罪动机则促使犯罪人寻找和选择犯罪手段、目标,实施犯罪行为。

04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Chapter犯罪预防的概念与原则犯罪预防的概念犯罪预防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旨在消除或减少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从而防止、减少和遏制犯罪现象的发生。

犯罪预防的原则包括社会预防、情境预防、发展预防、再犯预防等多元化预防原则;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等综合性预防原则;以及遵循犯罪发生规律、坚持预防为先等前瞻性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被害人的赔偿与补偿
历史 政府补偿犯罪被害人的制度在3600多年以前就产生了。 18世纪,恢复国家赔偿。 新西兰于1963年建立了一个刑事损害补偿法庭。 1977年法国在刑事诉讼法中确立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 偿制度。 1982年美国制定了《联邦被害人和证人保护法》,德 国制定了《关于改善被害人刑事诉讼中的地位的法 律》。 1985年联合国通过了《为犯罪和滥用权力受害者取得 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 1988年英国将国家补偿规定为被害人的一项法定权利
第二节 被害人的概念与特征
(四)根据被害人对于被害的意愿,可分为自 愿性被害人与被迫性被害人; (五)根据被害人的人格或个性倾向性,可分 为暴君型被害人、抑郁性被害人和生物生理被 害人; (六)根据被害人的年龄和性别,可分为老年、 壮年和青少年被害人,男性和女性被害人; (七)根据犯罪性质,可分为暴力犯罪被害人、 财产犯罪被害人、性犯罪被害人、经济犯罪被 害人等等。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本章小结
本章关键名词:被害人 被害性 被 害补偿 本章主要理论:被害人学的产生与 发展 被害人的概念与特性 被害人 补偿立法的依据 本章要点:被害人的概念与特征 被 害人的责任 被害人补偿立法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三节

被害人的责任
有责任的被害人
1、罪责小于加害者; 2、罪责等于加害者; 3、罪责大于加害者。


有罪的被害人。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三节

被害人的责任
二、被害人责任的类型 (二)国外学者关于被害人责任的划分 被害人责任的第一级水平是诱发(invitation) 即进入了一种明知没有必要进入的危险情境。 进入危险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进入具有较高犯罪发生率的地理或社会 环境。 另一种进入危险情境的方式是通过对犯罪具有 传导作用的行为。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节 被害人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犯罪被害人学的发展
1963年,新西兰通过了第一部关于赔偿犯罪 被害人损失的法律。 1965年,加利福尼亚州 通过了被害人赔偿法。 1973年,第一届国际被害人学研讨会在以色 列耶路撒冷举行。 1979年,成立了世界被害人学学会,汉斯· 施 耐德教授当选为首任主席。 1985年,联合国通过了《为犯罪和滥用权力 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三节
被害人的责任
一、被害人责任问题的提出 二、被害人责任的类型 (一)国内学者的划分 被害人责任受害人与加害人没有任何关系; 2、有一定的交往; 3、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4、亲属关系。

作者 辛 科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第二节 被害人的概念与特征
三、被害人的统计特征

1、性别: 各国的统计结论表明,就总体而言,男性 的被害率比女性要高。但是,受到某些具 体类型犯罪侵害的比率,女性比男性要高。 2、年龄: 被害调查统计的结论表明,就年龄而言, 青少年和中年人的被害率最高。幼年人和 老年人的被害率最低。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四节 被害人的赔偿与补偿
四.被害人补偿立法的主要内容


包括立法宗旨、补偿对象、范围、金额、补 偿机构、补偿的法律程序以及国家补偿金额 的来源等。 补偿对象: 新西兰:暴力犯罪被害者 加拿大: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及侵犯财产权 利犯罪的被害者。(1968) 联合国:暴力犯罪、无刑事责任能力犯罪的 被害者、其他类似因素导致法律上不构成犯 罪行为的被害者。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二节 被害人的概念与特征
一、被害人的概念
犯罪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 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担受者。 (一)被害人是遭受了一定的损失或损 害者。 (二)被害人是危害结果的直接或间接 承受者。 (三)被害原因是由犯罪行为造成的。 (四)被害主体包含自然人和法人。
作者 辛 科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第四节 被害人的赔偿与补偿





乌鲁木齐市政府曾对1999年乌市爆炸案的受害人或者其近亲属予以 经济补助; 石家庄市政府对2001年石家庄市第二棉纺织厂爆炸案的受害者及其 遇难家属发放补助; 柳州市政府对2001年柳州市公交车翻车案的遇难者家属进行了经济 补偿; 2004年2月淄博市率先在全国建立实施了刑事被害人经济困难救助 制度。遗憾的是,这一制度近几年因财力原因实际上已暂停实施。 2004年11月,青岛市政法委、中级人民法院、财政局联合发布了 《青岛市刑事案件受害人生活困难救济金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 则》 从2004年至2010年,青岛两级法院发放的救助金达到了635万,涉 及701名被害人及亲属,无论从救助的人数还是资金额度,均占全 省的一半多。 来自省高院的数字表明,从2002年至今,近10年时间,法院系统共 救助803件案的被害人1258人,涉及资金1672万元。但在今年省两 会上,根据省高院所作报告,仅2010年共受理的一审刑案就达 44885件。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四节 被害人的赔偿与补偿

(二)可行性 1、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建立和实行刑事被 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提供了财力上的保障; 2、公民认识水平的提高,为建立和实行刑事 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提供了舆论支持; 3、世界各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不断 发展完善,为我国提供了经验借鉴; 4、各地不同方式的有益尝试,为建立和实行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 验。
一、学科产生之前的相关研究 德国的犯罪学家汉斯· 亨蒂格 瑞士学者克莱历克 美国犯罪学家H· 萨瑟兰 1940年,以色列律师本杰明· 门德尔松 汉斯· 亨蒂格在194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论犯罪者与被害者的相互作用”。 二、犯罪被害人学的产生与传播 最早明确提出“被害人学”这一术语的 是以色列法学家、律师本杰明 · 门德尔松。 作者 辛 科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第三节 被害人的责任
被害人责任的第三级水平是挑衅和促 成。 马文· 沃尔夫冈于1958年首先对被害人 促成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集中于 1948年至1952年美国费城发生的杀人 案。 全美暴力原因与预防委员会(NCCPV)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三节 被害人的责任
被害人责任的第四级水平是加害 (permeation)。 第三级水平的挑衅与加害的不同之处在 于,两者在被害人的目的方面有所不同。 被害人责任的第五级水平是合作 (cooperation)。 即被害人对犯罪持同意态度。 被害人责任的第六级水平是鼓励 (instigation) 即被害人对犯罪持积极的鼓励态度。
第四节 被害人的赔偿与补偿
一.犯罪被害补偿立法的概念和历史 概念: 所谓犯罪被害补偿立法,主要是指对那 些因受犯罪侵害而遭受到物质或精神损 害,但又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 得损害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受害家属,国 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给予其一定的 损害补偿的一种法律制度。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二节 被害人的概念与特征
案例
徐某某“风吹 裙起”被强奸 案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二节 被害人的概念与特征
二、被害人的特性


(一)被害性 1、被害的倾向性:是指被害人所具有的足 以使自己陷入被害情境的那种生理或心理、 内在或外在的趋力、趋向或可能。 2、被害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心理和气质 上对于自身被害角色的认同。 3、被害的敏感性:是指被害人对于可能的 被害或已然的被害事实的感知和自觉。 (二)互动性 (三)可责性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三节
被害人的责任
三、研究被害人责任的意义 一方面,对于实践和政策应用具有重要 作用。被害人责任的问题在刑事诉讼的 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在被害人的补偿制度中,被 害人的责任问题,在决定对被害人的补 偿时更加具有法律和道德上的意义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四节 被害人的赔偿与补偿
二.被害人补偿立法的理论依据


1、社会保险说 社会保险说主张国家对犯罪被害人的补偿是一 种附加的社会保险。 2、公共援助说 公共援助说主张国家对犯罪被害人的补偿是一 种对处于不利社会地位者的公共援助。 3、国家责任说 国家责任说主张国家对犯罪被害人的补偿是 国家的一种责任。
作者 辛 科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第四节 被害人的赔偿与补偿
五、我国建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据《公安研究》数据:2001年以来我国每年立 案数 400 万起以上,破案率 40%——50% 。相当 多的被害人及其亲属无法得到赔偿。 建立起刑事案件被害人经济困难救助制度,从 一定程度上弥补被害人因犯罪行为所遭受的损 失,弥补其身心所受的创伤,能够有效减少被 害人的上访缠诉,缓和被害人对社会的报复心 理,预防和减少被害人犯罪,从而维护社会稳 定。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三节 被害人的责任
被害人责任的第二级水平是促进 (facilitation), 即被害人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犯 罪的发生。 国外被害人学家讨论被害人起促进作 用的问题时,最常引用的例证是汽车 盗窃和夜盗犯罪。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作者 辛 科
第二节 被害人的概念与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