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问题解答2015.docx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8×5=40分)1.信息超载2.传播效果3.反馈4.传播技巧5.信息污染二、简答题(15×3=45分)1.简述传播模式的功能和标准。
2.简述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及其功能。
3.简述传播环境的特征及其类型。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试述媒介环境的构成因素有哪些?2.试评价魔弹效果论。
3.试述社会说服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发展。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信息超载答:信息超载是指信息接收者或处理者所接收的信息远远超出其信息处理能力。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世界的信息和知识都处于大爆炸状态,造成信息量大、信息质量差、信息价值低等问题,信息超载的现象也随之而生。
2.传播效果答:传播效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狭义的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
其含义包括:①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②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3.反馈答:传播学中的反馈是指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的过程。
通过反馈,传播者可以了解受传者接受信息的情况,并据此对下一步信息传播进行调整,从而获得他所希望的传播效果。
在空间上,信息的反馈与信息的传播一样,都反映了信息循环往复的沟通过程,表现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两个实体间的信息双向往返关系。
4.传播技巧答:传播技巧是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特殊的传播技能或方法。
它由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各种符号有机组合而成。
人类传播史反复证明:传播实践是传播技巧的源泉,而传播技巧也可以优化具体的传播实践。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章节题库(绪论~第2章)【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章节题库绪论一、名词解释1.参与式观察[北大2013研]答: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
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时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2.叙事分析[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答:叙事分析是一种社会研究方法,源自叙事学,叙事学则源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叙事学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会有背后的讲述人进行叙事,一切大众媒介的内容都是叙事,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实践和媒介内容等,可以得出研究结论。
一个文本是有自身的一定结构的,媒介内容就是通过这些二元对立冲突及发展来讲述的。
这种结构可以说存在于任何一个叙事文本中。
叙事分析就通过寻找并分析这些二元对立,继而挖掘出意识形态是如何讲述二元对立的。
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而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重要的方面。
3.内容分析法[复旦大学2013研;南京大学2013研;武汉理工大学2007研;清华大学2007研]答: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
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具有三个特点:①客观性。
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②系统性。
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③普遍性。
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绪 论)【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绪论一、名词解释1.参与式观察[北大2013研]答: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
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时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2.叙事分析[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答:叙事分析是一种社会研究方法,源自叙事学,叙事学则源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叙事学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会有背后的讲述人进行叙事,一切大众媒介的内容都是叙事,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实践和媒介内容等,可以得出研究结论。
一个文本是有自身的一定结构的,媒介内容就是通过这些二元对立冲突及发展来讲述的。
这种结构可以说存在于任何一个叙事文本中。
叙事分析就通过寻找并分析这些二元对立,继而挖掘出意识形态是如何讲述二元对立的。
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而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重要的方面。
3.内容分析法[复旦大学2013研;南京大学2013研;武汉理工大学2007研;清华大学2007研]答: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
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具有三个特点:①客观性。
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②系统性。
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③普遍性。
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整理分析→提出结论”。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一、名词解释1.系统论答:内涵: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但当一个组成整体的系统由于各部分组织欠佳,内部功能相互抵消,就会导致系统的整体效能反而小于各孤立部分效能的总和。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乃是系统论的精髓。
一句话概括,就是整体决不等于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2.传播学[北京师范大学2007研]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3.传播[华中农业大学2011研;四川大学2008研;辽宁大学2008研]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把握这个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乔治·赫伯特·米德[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答: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和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圣才出品】
第二章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际传播答: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是整个社交过程的基本形态。
人际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
2.集合行为[华南理工2013研]答: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该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包括两种: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3.群体规范[华中农大2010研]答: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
群体规范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4.组织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1研;华中农大2009研;人大2006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南开大学2005研]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5.大众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0研;武汉理工大学2009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研;四川大学2007研]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11讲副本
地理 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植被和自然资源等。这里主要是 指构成同人们生活和传播活动有关的自然条件的那一部分,而 不是指整个无限的自然界。 ◊地理环境对传播的制约和影响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特定的地域生态产生特定的媒介形态。(2)地理环境制 约着媒介人才的聚集、媒介场所的建设。(3)地理环境制约 着信息的质量、数量和特色。(4)地理环境还制约着媒介的 经济效益。(5)地理环境也制约和影响受众对信息接受的效 果。
◊《尚书》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由过去的崇拜自然、征服自然 转变到“顺应天时”、协调自然的意识上来,应该由同天地 作斗争的时代回归到视天地为“万物父母”的时代,进而达 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和实生物”的理想境界。
北美媒介 生态学派
◊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大致经历了由冷僻渐趋热门,由边缘 走向主流,由北美传播到全球的过程,其研究领域由社会人 文扩展到国家战略,研究成果从相对单一发展到丰富多元。
传播环境 的类型
3.行为环境与心理环境 ◊行为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外的种种行为或活动所组合 而成的影响传播的情况和条件。 ◊心理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内的种种心理活动所构成的 情感状态。
◊下面,我们联系实际对具体的地理环境、物理环境和媒介环 境、社会环境作重点分析,以便人们正确地认识它、了解它, 进而更科学地利用它。
物理环境
◊在传播活动中,客观上存在着一系列具有各种不同价值观并 能减弱或加强传播效果的物理情境。 ◊研究表明,传播活动在其中进行的那个特定的物理环境,对 形成和巩固人们的立场、观点、知识,对提高传播或智力活动 的效率,确实起着阻碍或推进的作用。我们应该合理而科学地 选择、设计和运用特定的物理环境。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并不适合所有的人。比如,我国就 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高尔基曾经爬上房 顶以靠近月光读书;巴斯德是在老鼠“纵横驰骋”的破阁楼上 从事研究工作的;塞万提斯的名著《唐·吉诃德》是在楼梯边 一张破桌子上写成的;列宁曾多次在大街的路灯下看书;曹雪 芹的创作环境是“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有坚强意志的 人,能够战胜物理环境对智力活动或传播活动的不利影响。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圣才出品】第二章传播1.如何理解传播的定义?答:传播的定义一般概括为: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对于这个定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对此,施拉姆和波特论述道:“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
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
它本身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除非是传播关系中的人使之成为不可思议。
讯息本身并无含义,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传播与人如影相随,不可分开。
人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是人类的创造和特权,传播也是形成人性和人格的建筑材料。
在人类的各种行为和技能中,只有传播是最富有人性的。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学的目的是理解人类如何创制、交换和解读信息。
在人类传播活动中,信息是最核心的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受传者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应包括主动地反馈信息。
信息作为传播的内容,就像没有货物即无需搬运和运输一样,没有它即没有传播。
所以,传播的过程既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交替作用的过程。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换句话说,符号就是信息的具体袒露,而媒介又是符号的物化载体。
没有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和视听符号,信息内容就无所依附;同样,没有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以及其他物质载体,符号就无法进入人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
所以,符号与媒介是一切传播活动赖以实现的中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而不管他是否意识到。
只要人在传播中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那么至少可以说明三点:传者送出了信息,受者收到了信息,并且产生了传播效果。
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绪论1.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绪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
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
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这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
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
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5=40分)1.效用信息论2.传播谋略3.技术信息论4.传播媒介5.意见领袖二、简答题(15×3=45分)1.什么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简述守门人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特征与功能。
3.简述传播效果及其评估。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试述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2.试述网络时代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3.试述议程设置的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效用信息论答:效用信息论是指研究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如收信人)收到后所起的效果和作用的理论,即研究信息的实效、效用(如信息的价值)问题。
信源发出消息后,对不同的接受者、使用者,其效用或价值是不相同的。
同样的消息对于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其价值可以不同甚至完全不同,所以效用信息亦称相对信息。
2.传播谋略答:传播谋略是指媒介组织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整体性的规划。
优秀的传播谋略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原理之上:①它反映了主体谋求利益的动机;②它适应了施谋对象趋利避害的心理;③它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或突破口;④它顺应了客观事物发展和竞争的规律和趋势。
3.技术信息论答:技术信息论是指将通讯系统传输信息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研究的观点用于描述、解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某些现象的观点。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C·E·香农(Shannon)和韦弗(Weaver)。
他们于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标志着技术信息论的萌芽和诞生。
4.传播媒介答:在传播学中传播媒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环境)【圣才出品】
第十章传播环境1.传播环境的特征有哪些?答:传播环境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多种条件和状况的总和,也是一张无形的制控传播效果的网络。
其特征主要有:(1)无限性传播环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没有中心也没有边际。
传播环境不仅指人类传播的外在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也包括内在心理环境;不仅指现时传播者编码、传播的多种情况和条件,也包括万里之外受传者接受讯息的环境状况。
总之,传播环境无边无际、无微无著、无始无终,具有空间上的无限性。
(2)开放性传播环境没有“围墙”也没有“大厅”,信息传播不要“签证”,自由出入。
①传播环境对多种信息传播活动或事物具有广泛接纳性,即在同一环境内可以包容各不相同的信息或事物,也可以进行各不相同的人类活动(生产活动、传播活动、娱乐活动等);②它表现为对多种事物或传播活动的普遍辐射性,即它会持续不断、一刻不停地自发地向外输出具有影响的能量;③它表现为媒介系统内部与外部在影响上的“通透性”或信息上的沟通性。
(3)差异性传播环境形形色色,千姿百态。
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人找不到绝对相同的传播环境。
一些貌似相同的环境,实际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差异。
各种环境总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合的。
当传播者试图“划定”一块空间作为自己的活动环境时,说不定它正是另一更大环境的一部分;而这一更大环境,又可能被另一还要大的环境所分割。
(4)相关性环境必然与一定的主体活动进行能量交换,发生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作为传播环境,它是传播与环境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传播活动不能凭空地、不需要空间和条件地进行,而与传播活动无关的环境亦不能称之为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应与一定的传播活动相关。
若干研究表明,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程度,同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成正比,即它们之间的关系愈密切,环境的影响力愈大;其关系愈松散,环境的影响力愈小。
(5)影响性环境是个无所不在的磁场,其纷繁复杂的影响力存在于传播活动的周围和过程之中,无人能够摆脱。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媒介)【圣才出品】
第六章传播媒介1.媒介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其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不论是笨重粗陋的金石碑刻和竹木简牍,还是轻便精致的报纸、杂志、书籍、光盘、优盘,不管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只要认真地加以考察和分析,就可以得知,任何传播媒介都由三个要素构成。
①物体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
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没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精美的精神内容也无所依附、无法传播。
物质实体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
②符号符号是构成传播媒介的第二要素。
只有在绳子上打上表示特定事件的“结”,在木板上刻上表示特殊含义的“契”,在树皮或羊皮等东西上面写上传递一定讯息的文字,这些绳子、木板、树皮和羊皮等才能够称之为传播媒介。
符号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③信息信息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a.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唯一使命。
b.任何有序的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
c.信息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总之,物体、符号、信息三者是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传播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张性等特点。
①实体性作为实体性的媒介,它有质地、形状、重量,给人的感觉是可见、可触、可感,是个具体的真实的有形的物质存在,故也就有磨损、消耗和锈蚀。
在大众传播中,书刊、报纸、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都是用于传播的实体。
在面对面的传播中,空气、光线是传播的实体,人体及人体的口、眼、耳也都是传播的实体,口是发送信息的媒介,耳是接收信息的媒介,眼既可发送信息(所谓“眉目传情”),也可接收信息。
②中介性媒介的中介性特点,一是指它的居间性,即它居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二是指它的桥梁性,即它可以使传受两者通过它交流信息、发生关系。
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4讲
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密切,两者的 互动也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一种杂陈的媒介和文化形态以及两者之间逐步升温的复杂关系, 似乎在骤然间提升了媒介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时速,使媒介 文化在传播的集中化、垄断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碎片化和零 散化,在专业化、科技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同质化和庸俗化, 媒介文化的产生和消费日益快餐化,媒介景象通过传播得到放 大并演变为媒介奇观。 媒体文化既是快餐生产和消费的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又是文化 教育和意识形态霸权的重要表现形式。 如何重新构筑当代媒介空间的科学谱系?如何重新组合媒介形 态和文化形态的互动链条?如何重新分配媒介时间和空间与文 化流质和流量的资源版图,使媒介文化的生态保持良性循环?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媒介组织的运作
与受众 的 四种关系
1.支配的关系:传播者根据自己的目标或意图将思想、观点或
信息强行灌输给特定受众的传播情境。
2.疏离的关系:传播者将其与受众的关系看得很淡,往往缺乏 为受众而采集信息、传播信息的意识。他们主要是为自己、为
知音、为获奖、为政治、为私利而写作和传播。
媒介组织的运作
与受众 的 四种关系
可见,在传播活动中,只要传播者多露面、增加与受众接触的
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会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 亲近的倾向。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
传播者 的 赢效因素
5、悦目性
一般认为,传播者容貌漂亮、风度翩翩,对受众具有悦目性,
那么他(她)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特别 漂亮的形体往往会使人只专注于其形体本身,而忽视传播内容
诚实是增强可信性的首要因素。
信誉作为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经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良好感 觉,也可以增强可信性和传播效果。
邵培仁《传播学》名词解释
邵培仁《传播学》名词解释《传播学》(邵培仁)名词解释绪论1.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1.奥古斯特·孔德奥古斯特·孔德(Augusta Comte,1798一1857)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大力倡导的实证主义的研究对美国的传播学经验学派曾产生过影响。
2.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1843一1904)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
从许多创新扩散的研究中,我们似乎都能看到塔尔德的身影和学术渗透力。
3.爱弥尔·涂尔干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他在研究中观察、解释的方法和因果分析、功能分析的示范,对后来传播理论中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和结构功能论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乔格·齐穆尔乔格·齐穆尔(George Simmel,1858—1918)是一位富有灵感的教师和多产的学者。
虽然他并未建立起一个社会学的“学派”,但他的学术成就确立了他在德国社会学界的权威地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追随者,对于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学(包括传播社会学和人际传播学)的发展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绪 论)【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绪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答:(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既有特殊性和确定性,又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依据传播学的定义并通过一定方法的科学提炼,我们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
(2)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
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当然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传播学者有权着重研究某些现象,而不可能全面出击、平均用力。
由于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现象中最重要和最醒目的一种现象,当代的基础传播学往往将其视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当然其他现象也会在特定情况下进入研究者审视和分析的视野。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答: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麦奎尔曾说:“任何传播学都必然要用数个不同的理论和证据加以构筑”。
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这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
图1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
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
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
4.传播学与宣传学、新闻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答:(1)传播学与宣传学①传播学与宣传学的联系是:传播学与宣传学之间有着某种“血缘”关系。
因为,早期的传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研究。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1.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答:传播学之所以能够迅速流传、扩散,深层原因在于传播学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适应性、伸缩性等特点。
(1)传播学具有某种优越性。
优胜劣汰。
传播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使其在知识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极易流传和扩散。
(2)传播学具有某种适应性。
适者生存。
这种适应性和本土化,使传播极易冲破民族文化的防线,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
(3)传播学具有某种伸缩性。
以屈求伸。
这种伸缩性和灵活性,使十分保守、封闭的国家都有传播学的生存、发展空间。
正因为传播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学科,所以才在世界各国生根、开花、结果。
2.在传播学研究的欧洲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答:传播学研究在欧洲源头有以下重要人物:(1)孔德(1798—1857)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讲座》、《实证政治体系》等。
他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孔德大力倡导实证主义的研究,试图与当时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相呼应。
实证主义虽在法国和欧洲遭到冷遇、碰了壁,却漂洋过海在美国社会科学园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受到了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热烈欢迎。
(2)塔尔德(1843—1904)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塔尔德把影响模仿的社会因素分为逻辑的和超逻辑的两种。
当某项发明或创新与某一种文化的理性方面一致时(逻辑的),它就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传播并得到广泛采用。
采用率通常沿着S型曲线运行发展:起初,仅有少数人采用;然后,采用率突然增加;最后,采用者逐步减少。
他认为,影响创新传播的模仿超逻辑因素有三种:①模仿的过程由里向外,先认识后行动;②由社会上层采纳的革新比社会下层采纳的革新更有可能被模仿;③同一社会体系中对不同的革新有不同的态度,有时容易接受旧的传统的东西,有时又欢迎新奇趋时的事物。
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绪论1.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绪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
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
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这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
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
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
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三版习题答案
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三版习题答案1、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它包括哪些现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
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
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
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这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
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
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 第3版) 中的概念、问题与解答———————————————————————————教材:邵培仁著,《传播学》(第 3 版)“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教参:1. 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2.[ 英 ] 丹尼斯·麦奎尔, [ 瑞典 ] 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
3.[ 美 ] 赛佛林、坦卡特著 ,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年版。
4.[ 美 ] 塞伦·麦克莱著, 《传媒社会学》,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美 ] 斯蒂芬· 李特约翰著 ,《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6.[ 美] 鲁伯特· W·麦克切斯尼著 , 《富媒体,穷民主》,谢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
7.[ 英 ] 丹尼斯·麦奎尔著,《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昆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8.[ 美 ] 梅尔文?L?德弗勒埃弗雷特?E?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刘逎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年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邵培仁著《传播学》( 第 3 版 ) 内容简介和声明内容简介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全书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谋略、传播技巧、受众、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横向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示了世界传播学的学术前沿成果,也有中国传播学界和作者的最新思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本科专业教材,也可作相关专业的自学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用书。
声明《传播学》多媒体课件及其内容的版权归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作者邵培仁共同所有,任何个人和单位在未经允许的情况均不得侵犯知识产权。
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传播学是人类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护照”和“通行证” 。
因此,不论是学习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还是学习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文秘专业等,都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史和基本规律,知道如何运用传播学的原理与知识指导各种传播活动,知道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并知道如何避免信息伤害和信息污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媒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绪论学习要点:了解传播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宗旨,把握传播的本质和传播学的学科特点,知道传播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掌握传播学研究的知识层次和理论框架,熟悉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初步认识与了解传播学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1.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 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思考题: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
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
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
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
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
4.传播学与宣传学、新闻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传播学与宣传学之间有着某种“血缘”关系。
因为,早期的传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研究。
这种“血缘”关系,曾使人误以为“传播学就是宣传学”。
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不可以混同。
传播学是把人类社会中一切信息传播现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现象;而宣传学只将那些具有说服性、观念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揭示一般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更正确地指导包括宣传活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自身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宣传现象、揭示宣传规律,进而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并且只能从某些方面深化和丰富传播学的内容,而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
后来居上的传播学已成了各门分支传播学科的“统帅”,而宣传学说到底只是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在传播学引进中国的初期,“传播学就是大众传播学,而大众传播学就是广义新闻学”的观点曾产生过十分广泛的影响。
的确,传播学与新闻学在其演进过程中,曾有过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新闻学对传播学的诞生也确实起过催产的作用,但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
一般认为: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
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信息的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的现象。
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
也有人认为: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
总之,两者既有相通性,又有不同点。
5.媒介地理学能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些什么样的新内容?形态和传播行为,及其相同媒介形态中呈现出的不同地理样本和地理形势,认同和理解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的不同传播特点,以及不同区域受众对媒介内容会有不同的地理“看”法。
借助于大众媒介和传播科技,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可以更真切地呈现出来,而传播学研究中的信息盆地、文化沙漠、知识鸿沟、传播屏障、信息污染和知识风暴等现实问题,也可以通过地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得到分析和解释。
6.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有哪些?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7.分析专向方法在传播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
运用专向方法研究传播问题,一个十分突出的优势是,它能够有效地照亮自己理论视野内的一切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和构成形貌。
但是,它显然也存在着定向、盲区和排它的局限性,即一种方法只适宜从一个特定角度而排斥从其他角度去考虑和分析传播现象,因而往往会造成观照、审视上的盲区和分析、阐释上的局限。
解决的办法是,根据分析对象的特征综合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8.定量研究方法有哪些特点?具体方法基本上都是实验性定量方法,它与思辨性定性方法相比,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通过数据和数理统计对传播现象进行精确化研究;二是对传播过程进行随机性定量描述;三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的统计和分析工具;四是依据一整套严格周密的操作程序,即首先建立研究假设,接着确定实验手段,然后收集各种数据,接着再整理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验证假设,形成研究成果。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学习要点:了解传播学产生与发展的知识根源和历史脉络,知道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人物和当代传播研究现状,熟悉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和传播学基本成熟的主要标准,了解关于传播学分支研究和本土研究的学术争鸣情况及其正确观点,掌握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1.奥古斯特·孔德奥古斯特·孔德 (Augusta Comte,1798 一 1857) 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 他大力倡导的实证主义的研究对美国的传播学经验学派曾产生过影响。
2.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1843 一1904)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
从许多创新扩散的研究中,我们似乎都能看到塔尔德的身影和学术渗透力。
3.爱弥尔·涂尔干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 , 1858— 1917 ),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他在研究中观察、解释的方法和因果分析、功能分析的示范,对后来传播理论中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和结构功能论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乔格·齐穆尔乔格·齐穆尔 (George Simmel , 1858—1918) 是一位富有灵感的教师和多产的学者。
虽然他并未建立起一个社会学的“学派” ,但他的学术成就确立了他在德国社会学界的权威地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追随者,对于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学(包括传播社会学和人际传播学)的发展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5.约翰·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 —1952 )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