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

合集下载

试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中国特色

试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中国特色

第40卷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0第3期JournalofHu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3ꎬ2020试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中国特色周青山ꎬ唐兴军ꎬ张耀天(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湖北黄石㊀435002)摘㊀要 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ꎬ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 独特的㊁独有的㊁独到的 民主形式ꎮ这一特有形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㊁科学的理论支撑㊁坚实的实践基础㊁稳固的制度保障㊁坚强的组织领导ꎬ充分彰显其有别于西式民主的鲜明特色ꎬ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成为符合历史逻辑㊁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选择ꎬ并以其独特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ꎮ关键词 ㊀社会主义ꎻ协商民主ꎻ人民政协ꎻ特色ꎻ优势中图分类号 D627㊀㊀ 文献标识码 A㊀㊀ 文章编号 2096 ̄3130(2020)03 ̄0080 ̄06doi:10.3969/j.issn.2096-3130.2020.03.017㊀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ꎬ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ꎬ并强调要 全面认识 这一 重大判断 ꎮ[1]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 独特的㊁独有的㊁独到的 民主形式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㊁科学的理论支撑㊁坚实的实践基础㊁稳固的制度保障㊁坚强的组织领导ꎬ充分彰显其不同于西式民主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ꎬ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ꎬ为世界民主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ꎮ正确把握协商民主之中国特色及其优势ꎬ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㊁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ꎮ一㊁深厚的文化底蕴政治思想不可能脱离历史文化凭空产生㊁独立存在ꎬ民主实践同样离不开政治文化的传承涵养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ꎬ融入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ꎬ其深厚的文化底蕴ꎬ成为我国协商民主思想的根基ꎬ体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脉ꎮ1㊁以民为本㊁天下为公的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虽然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ꎬ但其内生于中国的历史文化ꎬ是对以民为本㊁天下为公等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创造ꎮ早在战国时期ꎬ孟子就提出了 民为贵ꎬ社稷次之ꎬ君为轻 的思想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ꎮ在中国历史上ꎬ不少仁人志士传承发展了 民惟邦本ꎬ本固邦宁 的理念ꎮ如贾谊的安民治国之道ꎬ唐太宗视民为水㊁视君为舟的治国之策ꎬ康有为的 民为真主ꎬ君民同体 的主张等等ꎬ无不是民本思想的体现ꎮ从«礼记 礼运»提出 大道之行也ꎬ天下为公 ꎬ到«贞观政要»强调 君人者ꎬ以天下为公 ꎬ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ꎮ中国共产党秉承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并进行了创造性发展ꎬ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ꎬ并通过协商民主实现形式突出了人民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的大会上所强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ꎬ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ꎬ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ꎬ赋予了传统政治文化中以民为本㊁天下为公思想崭新的时代内涵ꎬ铸就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魂ꎮ2㊁兼容并蓄㊁以和为贵的社会风尚理性的公民参与和协商精神是协商民主有序有效开展的基础与前提ꎮ几千年来ꎬ兼容并蓄㊁以和为贵是国人追求认同的人文情怀ꎮ 和为贵 道法自然㊁天人合一 兼爱㊁非攻㊁爱无[基金项目]㊀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深度学习 专项课题: 协商民主之中国特色 (2019248)[收稿日期]㊀2019 12 25[作者简介]㊀周青山ꎬ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ꎬ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ꎻ唐兴军ꎬ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ꎬ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ꎻ张耀天ꎬ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ꎬ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ꎮ08差 等思想孕育了互融互鉴㊁和谐共生的良好社会风尚ꎮ在中国政治实践中也普遍存在重调解协商和广纳民意的传统ꎬ从 庙堂 的朝议㊁询事㊁谏言等ꎬ到 江湖 的清议㊁公议㊁乡议等ꎬ都是传统的协商形式ꎬ反映出对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肯定以及对多元共存和发展的重视ꎬ孕育了协商民主求合作达共识的价值诉求和基本精神ꎮ这种精神和风尚ꎬ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ꎬ一直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流淌绵延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吸取了兼容并蓄㊁以和为贵理念所蕴含的海纳百川㊁和而不同㊁求同存异㊁协商和解的因子ꎬ体现了中华民族 和合 思想文化的特质ꎬ且不断丰富其内涵㊁拓展其外延ꎮ协商民主强调ꎬ 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ꎬ有事好商量ꎬ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ꎬ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2]ꎬ从而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中ꎬ在开展协商民主的实践中奠定起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ꎮ3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协商民主ꎬ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ꎬ也是对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充分吸纳ꎮ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而成的ꎬ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㊁价值取向㊁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ꎬ对社会发展进步㊁凝心聚力达成共识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ꎮ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ꎬ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㊁政治㊁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ꎬ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ꎮ中国共产党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贯彻到协商民主实践之中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㊁实事求是㊁与时俱进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㊁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ꎬ注重创新思维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ꎬ大力推进理念创新㊁思路创新㊁机制创新㊁方法创新ꎬ把协商民主建设不断引向深入ꎮ面对改革开放实践中社会结构分化㊁思想观念多元㊁利益诉求多样的新特点ꎬ协商民主建设需秉持系统㊁开放的原则ꎬ发挥广开言路㊁集思广益的优势ꎬ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ꎬ做到相互尊重㊁平等协商ꎬ遵循规则㊁有序协商ꎬ体谅包容㊁真诚协商ꎬ同时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ꎬ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ꎬ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ꎮ[2]只有坚持求同存异㊁聚同化异ꎬ才能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实现思想上的共同进步ꎬ达成广泛共识ꎬ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ꎮ二、科学的理论支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道路所信守的基本原则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充分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㊁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ꎮ正是这一科学理论基石使协商民主 在中国行得通ꎬ很管用 ꎬ突显出其强大生命力ꎮ1㊁统一战线理论坚持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战略和策略思想ꎮ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以工农联盟为核心的统一战线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刻阐述ꎬ列宁更是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 要尽最大努力团结同盟军 的任务ꎮ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ꎬ注重在民主协商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㊁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ꎬ构建了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统一战线ꎬ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ꎬ而且形成了以协商为主要特点的人民政协制度ꎬ使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中国得到创新发展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ꎬ人民政协更是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专门组织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ꎮ统一战线既是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ꎬ同样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统一战线是 最大的政治 的新论断ꎬ强调人心向背㊁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ꎬ是最大的政治ꎮ统一战线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ꎬ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ꎮ在今天ꎬ人民政协应继续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功能ꎬ积极投身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心聚力ꎮ2㊁民主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和国家制度ꎬ其实质是人民当家做主ꎬ并认为民主是具体的㊁历史的ꎬ在不同的国家㊁不同的历史条件下ꎬ民主会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ꎬ始终把实现人民民主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ꎬ不仅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ꎬ而且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实现人民民主的途径和方法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正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ꎬ实现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有益探索ꎬ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ꎮ以人民为中心㊁确保人民当家作主ꎬ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核心ꎬ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原则ꎮ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ꎬ以人民利益为重㊁以人民期盼为念㊁18以人民福祉为本ꎬ协商民主才能真正彰显其价值ꎮ中国共产党将 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 作为人民民主的真谛ꎬ主张人民不仅仅是在投票时才享有民主ꎬ还要广泛参与民主政治实践全过程ꎮ协商民主的实践ꎬ弥补了选举民主的不足ꎬ拓展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ꎬ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ꎬ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ꎬ使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ꎮ中国共产党正是把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运用于中国ꎬ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ꎬ坚持协商于民㊁协商为民ꎬ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紧密结合的民主政治道路ꎮ正如江泽民所说: 这是西方民主无法比拟的ꎬ也是他们无法理解的ꎮ两种形式比一种形式好ꎬ更能真实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ꎮ [3](p347)3㊁政党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ꎬ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ꎮ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ꎬ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以及共产党必须联合其他民主政党并取得领导权等基本思想ꎬ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去分析国内各政党属性和政党关系ꎬ制定和实行了对各党派的统一战线的政策主张ꎬ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道ꎬ合作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ꎮ同时通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ꎬ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ꎬ开创了人民政协作为政党协商机构的有效途径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必须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的原则ꎮ新中国成立70年来ꎬ多党合作制度不断推进ꎬ既确定了 长期共存㊁互相监督㊁肝胆相照㊁荣辱与共 的基本方针ꎬ又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宪法予以长期坚持和发展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以来ꎬ将人民政协进一步定性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ꎬ并提出了建构包括政党协商在内的整个协商民主体系ꎬ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ꎮ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ꎬ既不是执政党一党独占㊁别无分店ꎬ也不是多党竞争㊁轮流坐庄ꎬ而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有机结合ꎬ它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㊁多党派合作ꎬ共产党执政㊁多党派参政ꎬ有效克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或少数利益集团决策施政的缺陷ꎬ避免了一党制因缺乏监督造成的弊端或者多党制因恶性竞争倾轧导致的动荡ꎮ面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ꎬ在强化政党协商的同时ꎬ人民政协承担起了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的重要任务ꎮ可见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ꎬ又根据中国的具体实践实现了重大创新和发展ꎮ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之本ꎬ科学的理论支撑决定了我国协商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切实可行的独特道路选择ꎮ三、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特殊的国情ꎬ决定了中国独特的民主之路ꎮ虽然协商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ꎬ但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并非来自西方ꎬ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㊁建设和改革实践中ꎬ立足中国国情ꎬ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伟大成果ꎬ体现了悠久的实践历程ꎬ饱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ꎮ1㊁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国情ꎬ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了要取得革命的成功ꎬ单靠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可能的ꎬ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ꎬ以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ꎬ由此逐步确立起协商民主的理念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ꎬ开创了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㊁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结成巩固联盟以合作开展国民革命的新局面ꎮ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ꎬ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ꎬ并在抗日根据地建立共产党员㊁左派进步分子㊁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约占三分之一的 三三制 统一战线政权ꎮ在 三三制 政权建设中ꎬ采取了 遇事先和党外人士商量ꎬ取得多数同意ꎬ然后去做 [4](p743)这种 各方协商ꎬ一致协议 的运作模式ꎬ打造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协商民主的成功范例ꎮ在中国共产党力主实行多党政治协商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努力之下ꎬ1946年旧政协的召开ꎬ 五项协议 的签订ꎬ更是一次多党协商凝聚共识的有益尝试ꎮ1948年4月30日ꎬ中国共产党发布 五一口号 ꎬ号召各民主党派㊁各人民团体㊁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ꎬ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ꎬ成立民主联合政府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ꎬ标志着以协商民主为特征的人民政协制度正式确立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ꎬ为新中国协商民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㊁奠定了坚实基础ꎮ2㊁新中国成立后的实践28新中国成立后ꎬ人民政协围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㊁巩固新生人民政权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展协商ꎬ以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ꎬ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ꎬ作出了积极贡献ꎮ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ꎬ标志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结束ꎮ面对当时人民政协有无存在必要的议论ꎬ中国共产党看到了人大 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 的局限ꎬ深刻认识到人民政协协商功能在 发挥各民主阶级㊁各人民团体作用 中的重要性ꎬ指出 通过人民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 [5](p384)ꎬ强调作为 各党派的协商机关 ꎬ它与人大 只有权力之分ꎬ并无高低之别 ꎬ果断地决定人民政协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ꎮ1956年ꎬ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与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ꎬ互相监督 的方针ꎮ所有这些ꎬ为人民政协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ꎮ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同时存在ꎬ破解了单一民主形式带来的民主盲区ꎬ形成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互补充㊁相得益彰的民主新态势ꎬ开创了中国独特的民主之路ꎮ3㊁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ꎬ经过拨乱反正ꎬ克服 文革 的错误ꎬ协商民主进入发展的新时期ꎮ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新变化㊁新形势ꎬ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协商民主的认识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如«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文件ꎬ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ꎬ正式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ꎬ并通过1993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这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ꎮ1987年ꎬ在发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基础上ꎬ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 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的任务ꎬ强调要进一步发挥现有协商对话渠道的作用ꎬ注意开辟新的渠道ꎮ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首次提出了协商民主概念ꎬ公开指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ꎮ协商民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得到了新的发展ꎮ党的十八大以来ꎬ协商民主在新时代实现了新的飞跃ꎮ十八大首次提出了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的任务ꎬ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要求ꎬ使协商民主从一种民主形式上升为一种制度安排ꎬ不仅增加了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㊁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㊁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的性质定位ꎬ突出了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ꎬ而且构建了包括政党协商㊁人大协商㊁政府协商㊁政协协商㊁人民团体协商㊁基层协商㊁社会组织协商等协商体系ꎮ可以说ꎬ十八大以来ꎬ民主形式不断丰富ꎬ民主渠道不断拓展ꎬ民主内涵不断加深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生机ꎮ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ꎬ我国协商民主有着悠久的历史㊁独特的内容㊁完整的体系㊁丰富的经验㊁卓越的成效ꎬ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ꎬ展现了中国协商民主有别于西方的坚实实践基础ꎮ四、稳固的制度保障制度化是民主政治现代化的标志ꎬ是协商民主落到实处的有力保证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ꎬ不是一句口号㊁不是一句空话 ꎬ协商民主的落实落地必须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为基础ꎮ中国协商民主在长期的实践历程中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制度保障㊁以基本政治制度和系列重要制度为支撑的制度体系ꎮ1㊁宪法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多个方面的显著优势ꎬ其中就包括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ꎬ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6]ꎮ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ꎬ协商民主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ꎬ而民主与法制的相辅相成ꎬ决定了人民民主权力的实现必须有赖于法制的保驾护航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ꎬ是民主权力实施㊁运行的根本准则ꎬ当然也是协商民主的根本保障ꎮ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ꎬ强调: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依据法律规定ꎬ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ꎬ管理国家事务ꎬ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ꎬ管理社会事务 ꎮ这一规定既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行协商民主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ꎬ也为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协商民主形式参与民主政治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法律保障ꎮ宪法还指出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ꎬ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ꎬ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㊁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ꎬ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ꎮ[7]这不仅明确了人民政协的重要地位和作38用ꎬ而且实质上赋予了人民政协推进中国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使命ꎮ显然ꎬ宪法为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坚持与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ꎬ内在地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优势所在ꎮ2㊁基本政治制度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ꎬ是与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相适应的新型政党制度ꎮ自人民政协诞生以来ꎬ中国共产党对其性质㊁地位及其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ꎬ继1989年正式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明确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之后ꎬ于2005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ꎬ予以了更为明确的规定ꎮ众所周知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道ꎬ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ꎬ共同构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ꎮ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ꎬ使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在国家制度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显著提升ꎬ也使人民政协的发展有了更加有力的政治基础和保障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ꎬ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ꎬ 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ꎮ[1]将人民政协明确界定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就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纳入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之中ꎬ使人民政协在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具有了更重要的地位ꎬ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担当起更神圣的使命ꎮ3㊁系列重要制度为协商民主提供了实践依据在基本政治制度的支撑下ꎬ中共中央就人民政协㊁政治协商㊁协商民主等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意见办法等政策制度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ꎬ党和国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ꎬ就发展人民政协事业㊁进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做了重大战略部署ꎬ明确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战略任务ꎮ近年来ꎬ中共中央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等等ꎬ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价值意义㊁指导思想㊁基本原则㊁工作举措㊁协商渠道㊁协商程序㊁工作保障等ꎬ成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ꎬ让协商民主实践 有制可依㊁有规可守㊁有章可循㊁有序可遵 ꎮ一系列关于协商民主政策制度的制定ꎬ标志着协商民主在中国已全面融入党和国家的制度体系ꎬ成为人们民主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ꎮ十九大报告指出ꎬ要 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ꎬ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ꎬ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ꎮ [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ꎬ已初步构建起程序合理㊁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特色得到彰显ꎮ五、坚强的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ꎬ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鲜明特色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指出: 加强协商民主建设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ꎬ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㊁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ꎬ把握正确方向ꎬ形成强大合力ꎬ确保有序高效开展ꎮ [9]1㊁党对协商民主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对协商民主的领导ꎬ是在长期革命㊁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巩固的ꎬ是包括各民主党派㊁各团体㊁各民族㊁各阶层㊁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和政治共识ꎮ人民政协的诞生ꎬ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统一战线政策并牢固确立起核心领导地位的必然结果ꎬ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经过比较㊁选择ꎬ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并与中国共产党和衷共济㊁共襄伟业的历史产物ꎮ整个人民政协的发展历史ꎬ也无不体现着党的坚强领导与之紧密伴随ꎮ正是在人民政协的基础上ꎬ中国共产党紧跟时代步伐ꎬ持之以恒地拓展人民民主权力的实现途径ꎬ不断总结人民实践探索的经验ꎬ创造性地构建了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为主要代表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ꎮ毋庸置疑ꎬ中国共产党是协商民主的倡导者和领导者ꎬ没有中国共产党ꎬ就没有人民政协ꎬ就没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ꎬ国家性质决定了 坚持党的领导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ꎮ协商民主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ꎬ也必然要求遵循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ꎮ2㊁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48。

协商民主:现代国家建构中的政治逻辑

协商民主:现代国家建构中的政治逻辑
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度 。实践经 验表 明 ,如果没有 选择 合理 的程
序, 再好 的民主制度也难 以实现 , 更谈 不上价值 的实 现问题 。 民主 的程序选择 包括两个方 面的 内容 : 一 是 程序 的价值偏 好选择 , 二 是程序 的技术 过程选择 。 程 序 的价值偏好选择与 民主政治本 身的价值取 向有关 , 但并不是 完全取决于之 。 从本质 上来说 , 程 序的价值

主是 “ 以对 话为中心” 的。 因而 , 我们可 以把协商 民主 理解为公 民 自由平等地通过讨论 、 审议 、 对话 等方式 , 参与公共决 策和政治生活 。
( 二) 现代 国家建构 徐勇教授认为 , 现代 国家 的建构是 民族 国家和 民 主 国家的双重化建构过程 , 换句话说 , 民族国家与民主
( 一) 民主程序的价值偏 好选择
民主政 治有 j大要 素 : 价值 、 制度和程序 。价值 决定 民主政治 的 目标取 向与合法性 基础 , 制度决定 民 主政治 的结构 与功能 , 程序决定 民主政治的运行方式 和手段 。 在价值 与制度基本确定 的情况之 下 , 程序 的 选择具有 至关 重要 的作用 , 直接影响着价值与制度 实

国家是现代 国家 的双重特性。 徐 勇教授对 民族 国家 的 定 义是 “ 由统一的中央权 威在其领 土边界 内实行 自主 治理 , 并有共 同民族利益和 国民文化的主权国家 ’ 。 他 提出 , 构建 民族 国家 的核心是 主权 , 而主权所反映的是 国家内部 的整体 与部分和国家外部 的国家与国家之间 的关系 。 民主国家则强调要 以人 民意志为基础即主权 在 民的原则来构建 国家制度 , 主要反映 的是 国家 内部 统治者与人 民、 国家与社会 的关系 。因此 , 民族 国家 实际J 二 涉及 的是公共权力 的行使范围 , 并强调加强 国 家的控制力 , 同时表现主权 对内的最 高属性 以及对外 的 自主 陛。 而 民主 国家实际指的是公 共权 力和社会个 人权 利的关系问题 , 强调提升国家 的合法性 , 呈现一种 “ 强国家 、 强社△’ ’ 的社会结构模式 。 。 在现代 国家建构 中 , 民族 国家建构与 民主 国家建 构是 相互依存 的 。民族 国家所 具有 的领土 主权 和行 政 实体 ,是 民主 国家 主权在 民和人们 权利实 现 的基 础 。同时 , 民族 国家建构 与民主 国家建构 也存在不平 衡 之处 , 这也使得 现代 国家建 构 出现多样性 的结果 。 二、 国家建构 中发展协 商 民主的原 因探 析

新时代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新时代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新时代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王笑笑;毕霞
【期刊名称】《攀登(汉文版)》
【年(卷),期】2018(037)002
【摘要】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
理论体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为中国共产党有效治理国家提供了重要路径.历史
逻辑,阐释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论逻辑,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内涵;实践逻辑,明确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具
有的重要作用.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王笑笑;毕霞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江苏南京 211100;河海大学,江苏南京 21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82
【相关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3.培育新时代中国青年的
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内在结构阐释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5.新时代加强参政党建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

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
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诉诸公共利益,公开利 用理性
合法性源自公民的广泛参与、偏好表达与共识 达成
功能
促进合法决策 制约行政权力膨胀 培养公民精神 矫正自由民主的不足
对于以普遍的不平等、日益明显的文化多元主 义,以及逐渐增长的社会复杂性为特征的社会 来说,协商民主是充满活力的、在制度上可行 的政治模式
代议制民主
现代民主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创造的、以 自然法、社会契约和天赋人权等为理论基 础的代议制民主 主权在民,但人民通过投票选举产生国家 权力机关,再由它们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 力 国家机构分权制衡, 以防止权力的滥用 和多数人或任何个人专断,以保证天赋人 权不受侵犯
代议制民主
近代民主思想家虽然承认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但他们 几乎众口一词,认为人民不适合直接掌握国家权力。 他们认同中世纪成长起来的代议制民主,由人民选举 出代表掌握国家权力。公民的民主权利体现在他们选 举代表的权利上 代议制——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 国家权力的制度。它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以 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议制民主已经成为主导的民 主模式,其典型代表就是英国的议会内阁制和美国的 总统制政体
“民主”的毛泽东
反官僚 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 立的阶级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导人,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 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他们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必 要性怎么会认识呢?这些人是斗争的对象、革命的对 象。 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有一部 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 社会保险等等权利。
三、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
传统代议制
弗朗西斯〃福山:我所谓的历史指的是:几个世 纪以来,人类朝着以自由民主制和资本主义为 特征的现代性的进步历程。这个进程将把越来 越多的地区带入到现代社会。除了自由民主制 和资本主义,人类社会没有别的进化可能,这 就是历史的终结。 历史并没有像福山所说的那样,终结于自由民 主。相反20世纪后期,代议自由民主遭遇到了 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1. 引言1.1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指的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与各阶层群体之间通过协商、对话、协调等方式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国家治理过程的民主形式。

与西方的多党制民主不同,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注重各阶层群体之间的平等和团结,通过协商来实现意见的交流和整合,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核心理念是党的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强调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动。

这种民主形式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协作,实现国家民主决策的广泛性和公正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通过协商民主,各阶层群体之间可以解决利益矛盾,凝聚共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政治体制的创新和完善。

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实践路径,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越发丰富和深入,成为推动中国政治稳定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出现和发展,既具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又紧密联系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过程中,中国政府和各级政协组织通过广泛联系群众、聆听民意、汇集社会智慧,实现了更加民主、开放、包容的决策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也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探讨其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对于促进中国政治体制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协商民主发言稿

协商民主发言稿

协商民主发言稿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就协商民主这一重要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推进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是一种相对于单一专制或者多数暴力的决策方式,它充分尊重个体的意愿和权益,通过各方面人士的广泛参与,达成共识,使决策更加合理、公正,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协商民主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发挥人民作为民主的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是一个1+1大于2的过程,通过各方面主体的意见和讨论,能够形成更具有智慧和前瞻性的决策方案。

借鉴国际经验可以发现,协商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国家往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让我们感叹协商民主的力量。

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推进协商民主呢?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协商民主机制和制度。

这些机制和制度要能够真正反映人民的意愿,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平衡和协调。

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建立公民参与的机制和渠道,让人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参与到协商民主的过程中来。

其次,我们要加强教育。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有良好协商能力的公民,培养出尊重他人意见和权利的社会氛围。

在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模拟协商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协商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协商能力。

在社会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开展协商培训课程,让成年人们学习协商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协商水平。

再次,我们还需要加强媒体的作用。

媒体是社会的舆论引导者,通过公正、客观、独立的报道和评论,媒体可以传递各方面的声音和意见,促进各方面的沟通和了解。

在协商民主中,媒体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各方面的对话和合作,推动民主决策的实施。

最后,我们要加强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公众参与是协商民主的核心要素,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协商民主就只是一种空洞的口号。

我们要倡导广泛参与,发扬民主的主体精神,通过各种途径让公众了解事项,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推动协商民主的进程。

各位代表、各位嘉宾,协商民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民意愿,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 读书笔记

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 读书笔记

以下是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读书笔记的一部分:
一、中国协商民主的历史逻辑
1.历史必然性:中国协商民主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
果。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挫折,深知和平与发展的宝贵,因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大业,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适合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的政治制度安排。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协正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需求,凝聚各界人士的力量,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

2.实践创新性:中国协商民主具有鲜明的实践创新性。

它不仅继
承了传统的政治文化,而且结合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这种制度将协商民主贯穿于政治生活全过程,实现了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同时,这种制度也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新的协商方式和平台,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逻辑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协商民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强
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协商民主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
重和谐、包容和共识,强调通过协商解决分歧和问题,实现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5.现代政治文明成果:中国协商民主借鉴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成果,
包括西方代议制民主的经验和教训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政协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逻辑和价值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逻辑和价值

收稿 E t 期 :2 0 1 3 — 0 3 - 1 3
作者简介 :卢亮亮,男,河南鹤壁人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 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当代 中国政 治发展与政 党理论研 究;杨竣凯 ,男,吉林辽源人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 究。
不 断发 展 协 商 民主 制度化 的逻 辑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协 商 民 主制 度 经 历 新 民 主 主 义革命 时 期 、 社会 主 义革 命 和建 设 时期 和 改革 开
放以来的新时期 , 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形成 了一种政 治制 度 , 成 为 中 国政 治 制度 框架 和 政 治 系统 的有 机
组 成部 分 。[ 2 1 根植 于 中 国革 命 、 建 设 和改 革 的伟 大
实践 中,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坚持党的领导 、 人 民当 家作 主和依 法 治 国的有 机统 一 , 走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民 主政治 之 路 , 取得 了非 凡 成就 。西方 资 本 主义 社会 过 度依 赖选 举 民主 、 多 数 民主 、 代 议 民主 、 远 程 民主而 忽略 了参 与式 的协 商 民主 , 推 崇 的精 英 民主 架 空 了实 际的人 民民 主 , 僵 化 的竞 争性 民主 机制 与 现 代社 会 中阶 层分 化 、 利益 多元 、 价值 多 元 、 矛 盾 凸 显 等 现实 问题 相脱 节 , 对社 会 公 民 的政 治参 与 和利 益表达诉求显得乏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制度从 中国国情出发 , 借鉴一切适合 中国特色社会 主 义建 设 的体 制机 制 , 探索 有 利 于社 会 主义 协 商 民 主发展 的途径和方法 ,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协商 民主 制 度及 工作 机 制 ,在推 进社 会 主 义 协商 民主广 泛 、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民主形式,通过协商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这种民主形式下,人民通过协商参与决策,实现了民主权利的真正拓展,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人。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之一是协商是一种重要的民主实践形式。

协商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各方面的协商,使各方面的意见得到充分的表达和沟通,协商的结果能够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意愿,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公正。

协商民主的实践过程中,各方面的意见和利益可以得到平衡,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得到集中发挥,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另一个重要论述是协商是处理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协商作为一种民主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化解和处理社会矛盾。

通过协商,各方面的利益可以得到妥善的协调,各方面的诉求可以得到合理的满足,从而避免了矛盾激化和冲突升级的可能。

协商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的矛盾问题,还可以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协商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手段。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方式。

在协商民主中,法律的权威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法律成为协商的基础和纽带。

通过协商,各方面的利益可以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协调,各方面的权益可以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维护。

协商民主的实践过程中,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得到进一步培育和强化,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逐渐完善,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体作用,强化协商的机制和平台,加强协商的法治保障,提高协商的科学性和效果。

只有在广泛参与、平等协商、依法决策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我们要坚持协商民主的原则,完善协商民主的制度,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而不懈努力。

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

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

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路线、视角与议题李强彬内容摘要:国外协商民主理论近30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时代,形成了分别以罗尔斯、哈贝马斯的思想为基础的“英—美”和“欧洲大陆”主义两种研究路线。

在研究视角上,主要涉及作为政府体制、公民参与、政治合法性、治理以及民主决策理论的协商民主。

在研究议题上,大大拓展了毕塞特最初的研究范围,扩展至协商与民主理论的发展、协商民主与公民参与、协商民主与政策分析范式的发展、协商民主与国际问题治理、协商民主本身的制度化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协商民主;研究路线;研究视角;研究议题作者简介:李强彬,四川大学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决策分析、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2-0079-09中文语境中的“协商民主”源于英文“Deliberative Democracy”一词的翻译。

作为近30年来一个新兴的国际性学术研究热点,“Deliberative Democracy”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M·毕塞特(Joseph M. Bessette)提出,意在反对美国宪法精英式、贵族式的解释以及把立法和公共政策解释为自利个体理性计算的结果而不是就共同目标进行论辩、述理和说服的结果。

在毕塞特看来,协商的观念意指“公共政策价值的论辩”,认为美国国会这样的制度设计具有卓越的协商性,但遗憾的却是没有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对其进行细致研究。

[1](PXI)继毕塞特之后,研究者大大拓展、丰富了协商民主的研究范围,将协商民主视为当今社会不断提升政治过程品质和民主质量的重要途径。

以致约翰·S·德雷泽克(John S. Dryzek)认为,大约在1990年前后,民主理论呈现出明确的协商转向:在协商转向之前,民主理想被看成主要是通过诸如投票和代表机制的方式来实现集体决策偏好与利益的聚合。

人民政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逻辑与实践路径解析

人民政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逻辑与实践路径解析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5/2019人民政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逻辑与实践路径解析刘䶮君摘要: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人民政协在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推动了人民政协在理论、实践和制度上的创新。

人民政协的创新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相辅相成,两者在时间维度、治理空间、历史传统、理论逻辑上具有相关性。

人民政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应在强化载体功能、凝聚治理力量、协同治理手段、有序政治参与等方面选择实施的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政协;国家治理体系;协商民主作者简介:刘䶮君,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博士(邮政编码 510053)中图分类号: D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9)05-0048-05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1]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人民政协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人民政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么,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内生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人民政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就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内部形塑:人民政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的现代化调整了国家治理体系当中不适应新形势下发展任务的非现代化因素,凝聚起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共识,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的重要制度形式,构成社会治理领域新的理论范式。

(一)人民政协和国家治理体系在现代化上具有共时性人民政协和国家治理体系共同面临现代化的任务。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揭示其在现代民主政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哈贝马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之一,他的协商民主理论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哈贝马斯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然后重点阐述其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协商民主的定义、特点、价值以及实践路径等。

通过对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和要求,还能够为当前我国的民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概念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是以沟通行动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民主过程中的协商与共识机制。

他提出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理想的沟通情境”“话语伦理”和“共识的达成”。

“理想的沟通情境”是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前提。

他认为,协商民主的有效进行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如平等、自由、开放和真实性。

在这样的沟通情境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够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且不受外部权力的干扰。

这种理想的沟通情境为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话语伦理”是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强调,话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更是建立共识和规范行为的重要媒介。

在协商过程中,话语的使用应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如真诚、公正和理性。

通过话语的伦理使用,可以促进参与者之间的理解和合作,进而达成共识。

“共识的达成”是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最终目标。

他认为,协商民主的核心在于通过沟通和对话,使不同的观点和利益得以调和,最终达成一种广泛的共识。

这种共识不仅体现了参与者的共同意志,也为民主决策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以沟通行动理论为基础,通过“理想的沟通情境”“话语伦理”和“共识的达成”等核心概念,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协商民主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实践民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协商民主:民主决策的逻辑及其实现

协商民主:民主决策的逻辑及其实现

作者: 李强彬[1]
作者机构: [1]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浙江学刊
页码: 127-13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协商民主;民主决策;民主决策逻辑
摘要:民主决策不仅体现于相关者参与人数的多寡,更是歧见在相互审视条件下的实质性承认与整合。

作为一种民主的决策理论,协商民主引致政策决定的基础是个体偏好的转换,动力是理性之说服力量而非金钱或权力,方法是论坛论理式而非市场理性计算式,注重理性主义与渐进主义决策观的调和,赋予公民更为重要的角色,其实现需着力于协商民主实质与程序性原则的协调、个体能力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创造。

代表制与民主:r理论逻辑与历史实践的优先序之争

代表制与民主:r理论逻辑与历史实践的优先序之争

代表制与民主:r理论逻辑与历史实践的优先序之争冉昊【期刊名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年(卷),期】2017(033)006【摘要】基于对代表制和民主关系的最新理解,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通过考察代表制的起源问题,并明确界定代表制、代议制政府和民主等几个易混淆的概念,我们发现在代议制民主过程中,"民主"不应当放在优先的位置,因为民主是否能够充分发展往往要受到代表制的局限;相反,"代表制"应当优先于"民主"——这不仅仅是因为代表制左右了民主发展的进程,还因为从内在逻辑上说代表制可能是包含了民主这个特殊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基于此,我们进一步考察民主和代表制在我国的实践形式.民主在我国的实践体现为组织方式上的民主集中制,和实现形式上的基层民主、协商民主和党内民主.代表制在我国的实践体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代表大会制度.通过梳理各自脉络我们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中国特色代表制之间,各有逻辑线索,并且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太能对中国特色代表制产生影响;相反,中国特色代表制却能影响、规约甚至某种程度上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这种逻辑关系,与西方代表制和民主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相似之处,对于如何通过排列代表制和民主的改革顺序,以推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总页数】9页(P100-108)【作者】冉昊【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8【相关文献】1.中国的民主探索自有其价值——代表制理论与民主实现的新形式 [J], 刘熙瑞2.当代西方代议制民主中的代表理论 [J], 李春香3.推进基层民主治理的务实举措——\"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思考 [J], 贺伟军4.丰富民主有效形式夯实制度理论根基——推行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于有香;米景晨5.代表制与人民主权——卢梭代表理论探析 [J], 刘华云;陈炳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农村社区协商民主:理论演进、实践逻辑和发展趋势

中国农村社区协商民主:理论演进、实践逻辑和发展趋势

中国农村社区协商民主:理论演进、实践逻辑和发展趋势张锋
【期刊名称】《理论视野》
【年(卷),期】2022()9
【摘要】我国农村社区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体现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无论是农村社区协商民主的顶层设计,还是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实践创新,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社区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未来我国农村社区协商民主的发展,应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强化农村社区协商民主的制度性创新,注重农村社区协商民主的整体性建构,深化农村社区协商民主的公共性培育。

【总页数】7页(P59-65)
【作者】张锋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上海发展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7
【相关文献】
1.从历史、制度和实践的逻辑认识中国的协商民主--读《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有感
2.新时代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3.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综述
4.城市社区协商:从基层民主到
社区共治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5.社会还是共同体?社区协商共治的两种逻辑取向与实践研究——基于“协商民主”与“沟通行动”的比较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斌李雨田摘要:协商民主是我们民主建设的重要形式,它具有同一性、包容性、辩证性、共赢性的特点。

当代中国确立协商民主的理论根据和前提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合力;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单个人的有限理性、有限知识;文化传统和民主历史。

在协商民主的具体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党的领导、顶层设计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形成良性相互作用机制。

关键词:协商民主理论逻辑实践要求作者简介:徐斌,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雨田,女,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近代以来,民主自由一直是人类美好的政治理念和实践追求,但是由于政治过程的复杂性,在实践中作为民主政治基本内核的协商对话受到了极大限制。

20世纪后期在西方政治学界有一些学者针对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困境和缺陷,提出了构建商议民主的设想,并形成了相应理论。

美国克莱蒙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明确使用“协商民主”的概念,主张公民参与,反对精英主义的宪政。

哈贝马斯批判传统西方民主制度中的“自由主义”模式和“共和主义”模式,提出“协商政治”新模式。

一、协商民主的特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的管理活动。

与竞争性民主相比,协商民主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同一性。

竞争性民主呈现为参与各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互相对立的性质,竞争各方实力相当,利益对立。

而协商民主是各方在一个统一体中互相依存,他们的内在实力、社会影响力也许有差距,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核心价值、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由此,以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二是包容性。

竞争民主采用竞长争高、优胜劣汰的方式决定优胜者,成功者成为执政者,失败者则是反对派。

而对于协商民主,其形式具有包容性。

参与各方由于根本利益一致,总体目标相同,地位平等,能够推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态势。

即使各自具体利益有差异,价值追求多元性,智力能力层次化,他们也能够互相谅解,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追求、价值取向、观点思想,由此呈现出和谐状态,而不是尖锐冲突。

三是辩证性。

竞争民主是西方传统的民主形式,它体现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而协商民主更多地表现为亦此亦彼的辩证思维。

恩格斯曾明确地指出:“一切差异都会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会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辩证法同样不知道什么僵硬的和固定的界限,不承认什么普遍绝对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转移,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相互联系”①。

四是共赢性。

竞争民主中的参与各方的目的是战胜对方,他们在极力寻找对方的弱点或不足。

而在协商民主的实践方式中,参与各方的存在和发展以他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他们在平等的交流、探讨中,尽量发现对方思想的长处,尽力听取对方的意见、态度,以检视自身的不足,各方在相互协商中得到提高。

在妥协中,实现公共利益和各方利益。

二、协商民主模式的理论逻辑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是在对文化传统、历史实践和西方理论反省扬弃中实行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民主形式。

它确立的理论根据和前提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认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②历史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合力。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

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这个合力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产生于主体和主体之间、客体和客体之间、主体和客体之间协调统一,形成的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由此形成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合为一个力的总的平均数,进而产生出一个合力,这就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力量源泉。

协商民主通过商讨和吸纳不同意见或相互之间的妥协来达到意见的一致。

在意见分歧的情况下,以商讨等方式来取得共识,使少数人的意见也得到了尊重。

它以公共利益为基准,通过利益主体直接参与对话,在个体利益充分表达基础上实现新的利益统筹和协调,形成新的利益均衡。

协商基础上的共识使所有参与者的意愿和利益得到充分表达,在尊重多数并保护少数基础上统筹协调形成整体利益,形成历史合力。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和要求,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

党章规定,我们要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个有利于”最终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我们追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各种需要和现实关切。

而协商民主为各个社会阶层、利益集团提供了表达利益诉求、进行利益调整和博弈的平台,有利于我们党和国家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在不断改革和政策调整中保障和促进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人们的活动总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人们的利益和追求有差别、有冲突,由此分为不同社会阶层,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恩格斯说,这些关系不只是物质的,有的是外界的事物,有的是精神动机,如功名心,对真理和正义的热忱,个人的憎恶或个人的怪想。

协商民主是不同的行为主体为协调相互间的关系,共同商量以达成共识的行为,也是政治主体(个人或社会集团)之间寻求共识、协调行为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协商民主在现代民主政治中表现为:政治权力系统内部立法与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不同部门之间、执政党内部及政党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协商。

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表现为,制定公共决策、分配权力与利益的协商。

这种选举前的协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社会利益差距很大的情况下进行完全的选举,对发展中国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社会失序、系统失衡。

单个人的有限理性、有限知识。

现代政治活动的目标是增进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但活动的主体是个人,每个人掌握的信息,其判断、选择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增进个人和公共利益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这样直接采用竞争性选举的方式产生多数派,可能无法得到最优化的决策。

而且,当选举结果与自己预期差距很大,容易形成派系对立,甚至暴力冲突。

而选举前的协商可以在交流、对话中增强理性、扩展知识、提高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和选择能力。

而且,协商民主实践中,由于参与各方都融人了自己的利益诉求,对由此形成的共识,他们不会激烈反对或对抗,之后进行民主选举的结果也比较容易接受。

协商形成的是公意,用协商来解决人类政治社会问题和政治冲突、协调政治行为,已成为现代民主社会的共识。

文化传统和民主历史。

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是制度建构必须考虑的制约因素,而且制度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在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专制君主制,虽然没有平等主体间的民主,但协商行为存在于策士、谏议等制度之中。

《盐铁论》中就记载了汉昭帝召见御史大夫等官员和60多名贤良学士,就决定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进行协商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实质是和而不同、兼容并蓄、集体主义的价值追求,哲学思维方式是“和”、“宽容”、“妥协”、“中”,体现在政治价值观念上是重谐和,和为贵。

这种政治文化传统基础为协商民主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构成协商民主实践的精神内蕴。

在历史实践中,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就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政权,这样的建构原则有利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争取更大力量,凝聚更多智慧。

新中国也是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的。

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的结合是新中国政治制度设计、政府机构建立的基本原则,也是政治运行的基本方式。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一系列创新性的协商民主的具体方式和操作办法。

他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

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

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

”协商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发展。

三、协商民主的实践要求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式,要实现其价值目标,最根本的是要现实化。

在当代制度建设中,协商民主的实践要求是:第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意味着一切社会实践活动要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并指向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形式,其实质就是要在协商中使各社会阶层表达利益诉求,确定社会利益结构秩序。

这就要求,协商民主的代表选择、形式设计、程序运作、内容实质、价值目标要有利于形成这样的制度,能体现效率原则和正义原则的统一,保障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追求,并超越需要和利益追求,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协商主体要有广泛性、代表性,协商结果要接受参与主体的监督,尊重他们的知情权。

第二,党的领导、顶层设计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

协商民主的参与方地位是平等的,可以自由表达权利和主张,但这并不意味着协商民主是自由散漫,毫无规则的。

协商民主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需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和价值规范,就需要政治权威来主导。

中国共产党是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在协商民主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政治基础。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一个环节,需要在整体制度建设中加强顶层设计、理性建构,而在具体操作过程,协商什么、由谁协商、由谁主导、怎样协商,以及协商原则和协商程序等问题要有整体构划。

但顶层设计变为现实力量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人民群众的实践始终是顶层设计的智慧源泉,“摸着石头过河”形象地表明了我们是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边探索、边反思总结而形成制度框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