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源性咳嗽的辨证(精)
中医辨证论治咽源性咳嗽96例
野 见大 小不 等 的点 片状 阴影 。 2 结 果 21 床疗 效 判 断 : 治 愈 : 状 消 失 时 间 为 3天 , .临 ① 症 5天体 征消 失 ; ② 显 效 : 状 消失 时 间为 5 , 天 体征 消 失 ; 效 : 症 天 7 ③有 症状好 转时 间 为 7天 ; ④无 效 : 于 7天症 状无 好 转 或 恶 化 者 。记 录两 组退 大 烧、 止咳 、 除咽 痛及 肺部 罗 音消 失 的时 间及 药物 的毒 副作用 。 消 2 . 2治疗结 果 : 两组 临 床 疗效 比较 , 总有 效 率治 疗组 和 对照 组分 别 为 9. 8 %和 8 . 。两 组 疗 效 经 统 计学 处理 差异 有 显 著性 (2 6 7% 5 x =
21 0 0年 5 5日收稿 月
】 9 1 3 -1 5 9 5.1 2 】 0.
中 医辨 证 论治 咽源 性 咳嗽 9 6例
宋红英
关键 词 : 源性咳 嗽 ; 证 论 治 咽 辨 中图分 类号 : 2 61 R 5 .1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6 0 7 ( 0 0 1 — 0 7 0 10 — 9 9 2 1 )4 0 0 — 2
1 资料 与方 法 1 资料 : . 1 选择 2 0 年 2 至 1 月 来 诊 患 者 14 , 机 分成 治 09 月 2 4例 随 疗 组及 对 照组 各 7 2例 。治 疗 组 中 , 4 例 , 2 男 5 女 7例 ; 照组 , 对 男 4 2例 , 3 例 。两组 年龄 均 在 9 月 至 1 岁 , 均 6岁 。1 4 女 O 个 2 平 4 例 患儿均 符合 有关 诊 断标 准[1两组 在 年 龄 、 别 , 1。 - 2 性 病情 以及 白细胞 计 数 及分 类等 方 面经 统计 学 处 理差 异均 无 显 著 性 ( > . )具有 尸 00 , 5 可 比性 。 1 方法: . 2 对照 组 给予 注 射 用 益 萨林 5 ~ 0m /g , 脉滴 注 , 0 10 gk. 静 d 每 日1 ; 次 治疗 组 给予 益 萨林 常 规用 量基 础 上加 用 莪术 油 注射 液 , 6 个 月以上 的婴 幼儿 每 次 01 , . 其他 年 龄 按 成人 01~ . /, 天 1 g . 0g 每 6 4d 次。 连用 57天为 1 程 , ~ 疗 同时 给予 止 咳 、 化痰 、 热 、 退 止喘 等对 症 处理。 1 实 验室 检查 : . 3 所有 患儿在 治 疗前 均 作 血 常规 检 查 , 白细胞 > 0 1x l礼 者 7 0 5例 , 中性粒 细胞 > . %者 6 例 。所 有肺 炎 患儿 均行 胸 O0 7 5
第三节,咽痒咳嗽精准辨治临床中,一剂知来二剂已
第三节,咽痒咳嗽精准辨治临床中,一剂知来二剂已第三节,咽痒咳嗽:精准辨治临床中,一剂知来二剂已余认为,咽痒咳嗽大多是全身的寒,特别是肺、脾、肾三脏阳虚所致。
而咽喉局部往往风、寒、燥邪合而为病。
故在临床中,首先要分清风、寒、燥邪各自的致病特点【辨证分型】1.风邪致咳风邪致咳有三个特点:①咳嗽时发时止;②咽部通常不发红,多表现为苍白;③痰为泡沫样。
符合这三个要点,基本上可以从风论治。
“颠顶之上,唯风可到。
”头面部的病变,一般跟风邪关系比较密切。
而且,风善行而数变,风邪与孔窍关系紧密,如鼻窍、咽喉、肛门等。
正如肠风便毒,古人早已注意到此类问题。
当患者出现咽痒的时候,我们需要判断有无风邪存在。
风邪引起的咽痒,我们可以加用荆芥、防风、蝉衣、僵蚕。
2.寒邪致咳寒邪致咳的特点包括:①持续时间比较长;②受寒以后症状加重。
如咽喉受凉,喝凉水后,马上引起咽痒或咽痒加重。
药用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三味药是治疗寒性咽痒的特效药。
干姜、细辛、五味子散收并进,祛除寒邪。
另外,五味子酸收之性也能起到抗过敏作用。
3.燥邪致咳燥邪导致的咽痒多由阴液亏耗所致,此类患者在临床中最为多见。
其特点为:①可以观察到咽部较红,充血较明显;②咽喉发干的感觉明显。
药用当归、南沙参、天花粉、牡蛎【验案集粹】孙某,男5岁。
2016年10月15日初诊现病史:断咳嗽3个月,加重1周。
曾去医院就诊,诊断为“支气管炎”,予以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
近1周又出现咳嗽加重,呛咳,无痰,无鼻涕,咽部发红,两肺呼吸音正常,舌尖红苔白,脉左关弦右寸浮弱。
辨证:燥邪伤肺,木反侮金治法:清燥润肺,平肝温摄方药:蛤壳10g,龙骨10g,牡蛎10g,当归6g,南沙参10g,天浆壳9g,白前8g,挂金灯6g,制附片3g,枇杷叶10g。
5剂二诊:家长代诉,患儿服药3剂后,咳嗽消失。
继用上方巩固之临证心得对于咽痒咳嗽,在临证中只要做到辨证准确,分清风、寒燥邪孰轻孰重,并有针对性地放矢,即可达到一剂知、两剂已的疗效。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常用治法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常用治法一、起源与定义喉源性咳嗽,又称喉咳,首次见于1989年干祖望编著的《中医喉科学讲义》[1]。
基于“喉为肺系”的理论,干老首创“喉源性咳嗽”的病名,通过辨证求因,疗效卓著,充分体现了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
干老认为:喉源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因过敏因素的增多,患病的机率更高,但是临床治疗往往与普通的咳嗽混为一谈,所以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只有从临床病例中不断探索该病的症状特点、病因病机、辨治原则等,才能有的放矢,提高临床疗效。
本病属于中医学“慢喉痹”“风热喉痹”等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咽炎”或“上呼吸道感染”[2]。
近年来,随着气候改变、环境污染加重,喉源性咳嗽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生素为主,疗效不佳,并且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大,中医药治疗收效显著,具有明显优势。
喉源性咳嗽胸透、实验室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抗生素治疗效不佳,一般止咳中成药也难以奏效。
该病迁延难愈,治疗不当,可迁延数月或经年。
此病类似中医秋燥咳嗽,实则四季均可发生,且用养阴清肺法治疗多不效。
二、临床表现喉源性咳嗽好发于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多数患者既往有慢性咽炎病史。
喉源性咳嗽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①咽喉痒如蚁行,阵发性咽喉奇痒作咳,一痒必咳,连连不止,痒息咳止,不痒不咳;②咳呈连续性甚至痉挛性,痰少或痰黏难咳,咳出则爽;③咳嗽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亦有不定时者,咳嗽每天常有7-8次,严重时每小时10次以上;④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喉部干燥微痛或异物感;⑤少数患者可有发音音色粗糙,甚至嘶哑;⑥油烟、灰尘、冷空气、说话多、刺激性气味等容易诱发,有时表现为难以抑制的刺激性咳嗽;⑦病情轻重不等,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周,长则数月甚至数年;⑧咽喉部检查可见黏膜慢性充血、增厚,有或无咽部淋巴滤泡增生。
肺部X线检查多无异常[3]。
三、病因病机喉源性咳嗽的病因病机繁杂,涉及到诸多脏腑[4]。
中医辨证治疗喉源性咳嗽102例
临 床 报 道
・
中 医辨证 治 疗 喉 源性 咳嗽 1 0 2例
李 海 霞
( 商丘 市 第一人 民 医院耳鼻 喉科 , 河 南 商丘 4 7 6 1 0 0 )
摘 要 目 的 : 观 察 中 医 辨 证 治 疗 喉 源 性 咳 嗽 的 临 床 疗 效 。 方
三拗汤加 味 , 药 物组成 : 麻黄 9 g , 杏仁 1 2 g , 甘草 6 g ,
现 为阵发 性干 咳 , 咳嗽前 自觉 喉部 发痒 , 咳 嗽后痒 感
萸2 0 g , 山药 2 0 g , 牛膝 1 0 g , 牡丹 皮9 g , 百合 1 0 g , 麦
冬 1 2 g , 玄参 1 2 g , 柴胡 9 g , 佛手 1 2 g , 夜交藤 3 0 g 。 1 d 1剂 , 水煎 服 , 分 早晚 2次 服用。
不 痒不 咳 ; 咳嗽起 点 位 于 声 门之 上 , 呈 阵发 性 , 咳嗽
剧 烈 时面色 红赤 , 甚 至 出现 痉 挛 , 有 少 许 白黏 痰 ; 咳 嗽 于 白天发 作 , 每 日发 作数 次 , 严重 者甚 至 l h内 多 次 咳 嗽 , 而 夜 间少 咳甚 至不 咳 。“ 喉 源 性 咳嗽 ” 为 中 医诊断 病 名 , 相 当于 现 代 医 学 的“ 慢性 咽炎” 。 2 0 1 3年 l 0月一2 0 1 4年 5月 , 笔者 采 用 中 医辨 证 治 疗 喉源性 咳嗽 1 0 2例 , 总结报 道如 下 。
体 可见 : 咽后壁淋 巴滤泡散在 性增 生 , 局部轻 微充血 , 黏膜表面干 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亮 。此型 可 归纳 为 “ 无痰干咳、 阴虚 重” 。治宜 滋 阴润燥 , 濡养 咽喉 。给予 知柏 地 黄汤 加 减, 药物组 成 : 知母 1 2 g , 黄柏 1 2 g , 熟地黄 2 0 g , 山茱
儿童喉源性咳嗽辨治
51
50
墩病枧,叉灵活化裁以应不羼痉型的好重点。方孛连翘、接梗滚热解毒利腰为君药,岗梅根、乌 梅生津敛肺为臣药。玄参、渐贝、僵蚕祛风散结除痰为佐药,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 伍共奏利咽清嗓而达到止咳之功,如风热盛者加辛凉散热之桑叶、蝉衣,郁热内生,痰结咽者加 清热化痰之猫爪草、莱服子、黄芩,肺胃津伤,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者加润肺养阴之川贝、鹿含 草、麦冬、百合。是方缉合功效清热雨不寒。养弱焉不葳。化痰两不嫌为辛凉酸甘之剂。小儿病 气单纯,脏气情灵,随拔随应。经临床观察表明,连梅利咽汤及其加减运用治疗儿童喉源性咳嗽 具有疗效可靠,适合于儿童患者使用。
咽炎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咽炎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是⼀种常见的喉科疾病,咽部疼痛为其主要症状,但本病常常累及⽓管,因此,咳嗽也是其主要临床表现,采⽤中医辨证分型调治,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风热:症见咽部红、肿、痛,吞咽不利,咳嗽,痰黄稠,伴有发热,恶寒,⾆红,苔薄黄,脉浮数。
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肿胀的淋巴滤泡中央出现黄⽩⾊点状渗出物。
治则:疏风清热,利咽⽌咳。
处⽅:桑叶、菊花、⾦银花各15克,枇杷叶、⽜蒡⼦各12克,板蓝根、猫⽖草各30克,黄芩、浙贝母各20克,百部、桔梗各10克,⽢草5克。
2.风寒:症见咽喉微痛,吞咽不畅,咳嗽痰⽩,并见恶寒头痛,⾆淡红,苔薄⽩,脉浮紧。
咽后壁淋巴滤泡肿胀微红。
治则:疏风散寒,利咽⽌咳。
处⽅:防风、荆芥、百部、桔梗各10克,僵蚕、紫苏叶、薄荷、⽢草、细⾟各6克,⽣姜3⽚。
3.痰湿:患者体型多肥胖或长期嗜⾷肥⽢厚味⾷物,常⾃觉咽部吞咽不利,如有痰状,咳嗽痰⽩粘稠,⾆淡红、⾆体胖,苔⽩厚腻,脉滑。
咽后壁滤泡增⽣,黏膜肥厚。
治则:化湿祛痰,利咽⽌咳。
处⽅:半夏、桔梗、百部、昆布、海藻各10克,黄芩、浙贝母各20克,陈⽪、⽢草各6克,牡蛎、猫⽖草、茯苓各30克,丹参20克。
4.肝郁:患者平素情志容易激动,易怒,常觉咽中不适,如有异物,咳嗽痰难咯出。
⽤⼒咳时甚⾄可引起呕吐,⾆边暗红,苔薄⽩,脉弦。
咽部黏膜层慢性充⾎,后壁滤泡增⽣,粘液腺肥⼤,分泌亢进。
治则:疏肝理⽓,利咽⽌咳。
处⽅:柴胡、⽢草、薄荷各6克,⽩芍、浙贝母、丹参各20克,枳壳、郁⾦、⽊蝴蝶、⽠蒌、昆布、海藻、桔梗各12克,⽞参、牡蛎各30克。
5.阴虚:患者年龄偏⼤,常⾃觉咽中不适、微痛⼲痒并有灼热感,常因咽痒⽽引起咳嗽,易受**引起恶⼼、⼲呕,多在⼊夜加重,⾆红苔少,脉细数。
检查时咽部敏感,易引起恶⼼,咽后壁黏膜⼲燥或萎缩。
治则:患者病程较长,治以滋阴降⽕,利咽⽌咳。
处⽅:⽣地黄、⽞参、丹参各20克,麦冬、桔梗各10克,知母、桑⽩⽪、地⾻⽪、⽜膝、⽠蒌各12克,薄荷、⽢草各6克,牡蛎30克。
慢性咽喉源性咳嗽58例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309死亡率,亦不能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洋地黄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只是后续的作用。
血管扩张剂和血管扩张疗法也同样,因为血流动力学的异常不是一fl,力衰竭的原因而是心衰的结果。
减轻外周循环的压力,只是减轻了心脏的负担,缓解了心衰的症状,而没有解决其根本机制。
同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多种发病机制如兴奋一收缩耦联异常.钙离子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等,均与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此时应应用能量代谢药物。
心脏重塑是心衰的根源,心肌结构重塑和电重构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应及时有效地治疗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衰再同步治疗改善心衰及束支传导阻滞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前景良好和有效的治疗。
改善心脏的活动而不增加心肌耗氧,使病人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减少住院。
由于技术和价格多方面的原因,在基层未开展此项技术。
最终一些患者会发展到终末期心衰,对以上治疗都无反应,最后只有考虑左心室辅助装置和心脏移植。
参考文献[1]叶任高.内科学。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6.慢性咽喉源性咳嗽58例中医辨证治疗体会席玉才中图分类号:R76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309-03慢性咽喉源性咳嗽系指咽喉疾病所致咳嗽。
用抗生素及一般止咳化痰药疗效欠佳,常迁延难愈。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以利咽止咳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本组58例,女性38例,男性2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2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3个月。
全部病例均曾应用抗生素及止咳口服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减轻。
2临床分型及治疗外感风热型:共7例。
症见刑部疼痛,吞咽不便,咽瘁干咳频作,早期有发热恶寒,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以疏风清热利咽止咳。
方用双花409、连翘309、大力子159、桔梗159、黄柏109、玄参159、射干159、赤芍159、前胡109、木蝴蝶l O g等加减。
脾胃热盛理:共l l例。
症见咽部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咳嗽痰稠黄,舌质红赤,苔黄厚,脉大而数。
咳嗽病的病因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咳嗽》证候特征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燥邪伤肺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红干少津,脉数痰湿蕴肺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痰热郁肺咯痰黄稠,胸闷气促,舌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肺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津,脉弦数肺阴亏耗干咳无痰,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邪袭肺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
由于四时生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张景岳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2.内邪干肺脏腑功能失于调节,影响及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或由饮食不当,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熏灼肺胃,灼津生痰;过食肥甘厚味,致使牌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作咳。
因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主气的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而上逆作咳。
病机论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咳嗽,均累及肺脏受病,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故《景岳全书·咳嗽》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治疗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治疗喉源性咳嗽简称喉咳。
主要是因咽喉不适、干涩发痒而引发的咳嗽。
临床此类病人西医治疗颇为棘手,笔者从事临床多年,采用内服中药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温阳化痰,宣肺止咳此类喉咳患者一般喜嗜凉饮,贪凉较甚或素体阳虚怕冷喜暖,喉咳起于外感风寒之邪、可症见喉痒、干咳、痰清稀、口干喜饮、多汗乏力、受凉易咳或咳嗽加重、察其舌质淡或有齿痕、苔白或略腻、脉象偏沉不数。
此类病人多有长期服用抗生素的历史。
病机分析:患者素体阳气不足或贪凉饮冷损伤阳气,故怕冷喜暖;阳虚感寒肺气郁闭故喉痒咳嗽,阳虚气不化津,故口干喜饮、气虚温煦固摄失取,故多汗、乏力、受凉易咳或咳嗽加重;查体:咽喉粘膜肥厚,色淡红,舌淡或有齿痕,苔白或略腻,脉沉不数均为阳虚之症。
治疗重在温阳化饮、宣肺止咳。
方药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
阳虚甚加制附子;咳嗽甚者加前胡、白前、蝉衣等药。
例1:刘某,女,9岁,2007年6月25日初诊。
主诉咽喉不适干咳2周,患者平素体质较弱,易感冒。
2周前因受风感冒,症见鼻塞、流涕、口干、咽痒不适。
自服阿奇霉素片、感冒灵等药,具体不详。
鼻塞流涕消失,咽喉干涩、发痒、干咳略有痰、质清稀,并逐渐加重,遂来诊。
平日纳可,眠可,大便偏稀。
精神差,察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外感风寒,内有伏饮,治则温阳化饮、宣肺止咳。
方用小青龙汤加减,方药如下:生麻黄3g、炒杏仁6g、桂枝6g、干姜3g、五味子3g、细辛2g、姜半夏4g、白芍6g、甘草2g 蝉衣6g、前胡9g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一剂症减,3剂咳嗽消失,咽喉无不适。
察其舌淡红苔薄白。
2.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此类喉咳患者平素嗜食辛辣刺激或肥甘油腻或经常熬夜或素体热盛。
喉咳起于外感风热之邪,证见喉痒干咳,咽喉干涩,痰粘难咳,色黄成块,喜食冷饮。
查体:咽喉粘膜急性充血或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滑偏数。
病机分析:患者嗜食辛辣刺激、肥甘油腻,化生痰热,外感风热之邪,痰热上饶清窍,咽喉干涩发痒,痰热薰蒸津液,故痰粘难咳,色黄成块。
中医辨证法治疗咽源性咳嗽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法治疗咽源性咳嗽效果观察娄军【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haryngeal source cough,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effective rate.Methods A total of 170 patients with pharyngeal source coug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8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erosol inhalation of pulmicort respules for treatment,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remarkably lower scores of clinical symptoms of cough, pharyngeal itch, pharyngalgia, and vomiturit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earch group also had much bett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4.12% than 82.35%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Impl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treatmentof pharyngeal source cough can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effective rate. It 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目的:通过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咽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旨在为提高治疗有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张重华(十六)喉源性咳嗽
张重华(十六)喉源性咳嗽33、汤××,女,73岁。
初诊:1997年3月14日。
咽痒、干咳、少痰,咽部异物感1年余,纤维喉镜检查见披裂间区有一黄豆大小囊肿样突起,表面光。
检查:咽部粘膜慢性充血,咽后壁血管扩张,舌略胖,苔根腻,脉细滑。
证属肝郁气滞,肺气失宣,痰气交阻于咽喉。
治拟疏肝理气,宣肺化痰。
柴胡、枳壳、南沙参、北沙参、百合、生白芍、化橘红、前胡、当归、丹皮、丹参、仙鹤草、桔梗、生甘草。
14剂。
复诊:药后干咳好转,检查同前。
原方加苦参、蝉衣。
七剂后,咽痒干咳已缓解,但口苦,咽部异物梗阻感。
苔根仍腻,脉细滑。
拟方:柴胡、黄芩、制半夏、枳壳、仙鹤草、苦参、米仁、茯苓、昆布、夏枯草、天花粉、桔梗、甘草。
七剂。
再诊:症状全消。
按:本例实为咽源性咳嗽,每于咽痒则干咳不已,咳嗽病位虽在肺,但与肝气郁结有密切关系,故治疗从肝肺并治,投以逍遥散加减,获得满意疗效。
34、杨××,男,64岁。
初诊:1999年12月30日。
咽部不适,痰少,阵发性咽痒、干咳二月,伴咽干,口苦。
检查:咽部粘膜暗红色充血,喉底哥窑纹(咽后壁血管扩张)。
舌下脉迂曲,苔薄黄,脉弦。
肺阴不足,肝火偏亢。
治拟养阴润肺,兼清肝火。
南沙参、北沙参、天花粉、生白芍、龙胆草、当归、蝉衣、仙鹤草、化橘红、杏仁、米仁、丹皮、丹参、生麦芽、桔梗、生甘草。
按:本例仅服7剂,咽痒、干咳即消。
方中蝉衣、仙鹤草、化橘红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经验用药,蝉衣入肝、肺二经,宣肺、平肝、解痉,对于阵发性痉咳有良好作用。
(十七)梅核气35、张××,女,48岁。
初诊:1996年12月3日。
咽干,有异物梗阻感4~5月,每年发作,进食无碍,伴咽部闷胀不舒,睡眠及纳食正常,有高血压史。
检查:咽侧束肥厚,充血,舌根淋巴增生,甲状腺可及。
舌暗胖,苔薄黄,脉弦滑。
证属痰热壅滞咽喉,气机不利。
治拟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柴胡、浙贝母、夏枯草、生白芍、枳壳、制香附、丹皮、薄荷、丹参、牡蛎、玄参、桔梗、生甘草。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关键字】喉源性咳嗽;辨证施治喉源性咳嗽,临床特征是以咽喉瘙痒,干咳无痰,或极少白痰,日间常不自主清嗓动作为主。
大多数患者可见咽峡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并以咽喉瘙痒、不庠不咳、无痰为主要症状,区别于支气管炎、肺炎所致咳嗽的特点,在于前者为干咳无痰或少痰,而不像后两者痰湿占重要地位。
诊断标准:患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病程短者数天,长者达数月,咳嗽特点为突发喉头部奇痒而诱发阵发性干咳或自觉气自下而上冲咽喉而作咳,接连不断,咳而不爽,很少有痰,有时大声讲话或遇冷热,异味刺激即喉痒又作。
分型论治:依据中医辩证常见分为两型:(1)肺阴亏虚型。
咽干痒而咳,以咽干为甚,咳痰不爽,舌红少苔,治宜养阴润燥,化痰止咳,以养阴清肺汤加减。
药用元参15g 麦冬15g生地15g沙参15g僵蚕10g蝉退10g百部15g川贝母10g 炙杷叶10g 。
(2)风邪扰肺型:咽痒则干咳阵作,以咽痒甚为特点,受风后易诱发咳嗽,特点是背部和颈部感风明显,脉浮缓,舌淡红苔薄,治宜疏风宣肺,润肺止咳,以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药用炙麻绒10g杏仁12g甘草6g百部15g 紫菀15g僵蚕10g蝉退10g薄荷10g木蝴蝶10g。
讨论:咳嗽一般认为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干祖望教授不拘泥于古人之说,提出咽喉疾病也可引起咳嗽,称之为喉源性咳嗽。
喉源性咳嗽是诸多咳嗽证中的一种特殊征候,首先,它的发病部位在咽喉,其次它与变态反应有关,再次症状是咽喉痒即咳嗽,遇冷热或异味等刺激加重、无痰。
西医学认为:咳嗽为气道的主要防御机制,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过多的支气管分泌物或异物,但无异物或分泌物时,多与咳嗽反射的敏感性增高有关,大部分患者都有慢性咽喉炎和上感史。
喉源性咳嗽属中医“咳嗽”“喉痹”范畴,临床见喉源性咳嗽,大部分是两方面病因所致,外因多系机体感受外邪,而风为百病之长,多初以风邪为主,后经治疗其它症状消失,唯留下咳嗽不愈,或较前加重,此为风邪虽除而未尽。
仁者医堂医话(6)喉源性咳嗽案
仁者医堂医话(6)喉源性咳嗽案
喉源性咳嗽是由国家级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首次提出的。
喉源性咳嗽顾名思义就是喉咙疾患所引起的咳嗽。
它的主要特点是:病史长,反复发作,痒为主症,咽痒如蚁行,阵发性咽痒,干咳,不痒不咳,咳的起点在声门之上,多为阵发性咳嗽,咳甚则痉挛状,咳嗽后吐出少许白粘痰。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咳嗽,属中医学“咳嗽”、“喉痹”范畴。
笔者认为本病主要是因外邪滞留于肺经,风邪与郁痰结于咽喉的病变,其中大部分为风热郁痰留滞肺经。
典型病例:
金某,男,37岁,因“咽痒咳嗽7年加重1周”于2017年2月15日来诊。
患者7年来咽痒,如蚁行,咳嗽阵发,无痰,近一周自觉受凉后病情明显加重,夜间症状明显,影响睡眠。
舌质淡红,苔薄根部腻带黄,脉滑,发病无咯血胸痛,无喘息。
查:双肺无明显干湿啰音,咽喉部轻度充血水肿,干燥无液.后壁粘膜干枯。
辩证:风邪与郁痰结于咽喉
治拟:祛风利咽,化痰止咳
方选:利咽止咳汤加味
桔梗10g牛蒡子10g杏仁10g瓜壳10g浙贝母10g威灵仙15g 矮地茶15g南沙参20g僵蚕10g蝉蜕5g甘草3g麻黄6g柯子5g 7贴
2017年2月22日复诊。
患者高兴的说,1贴药后咳嗽减半,7贴后基本不咳,效不更方,原方再服7贴,巩固疗效。
虞山医话:所有病例均来自笔者临床验案。
作者简介
张建忠虞山国医馆馆长主任中医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肺系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呼吸病﹑过敏性疾病和肥胖相关代谢性病﹑亚健康各症﹑疑难杂病(胆石症﹑银屑病﹑萎缩性胃炎﹑帕金森病﹑中风后遗症)的纯中医调治。
中医辨证诊断咽喉炎的关键要点
中医辨证诊断咽喉炎的关键要点咽喉炎是指咽喉黏膜的感染性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咽喉疼痛、咳嗽、声音嘶哑等。
中医辨证诊断咽喉炎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下面是中医辨证诊断咽喉炎的关键要点:一、症状辨证1. 咽喉疼痛:咽喉疼痛是咽喉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如阴虚火旺型、肺胃热盛型、风热袭肺型等,需要根据病情来判断具体类型。
2. 咳嗽:咽喉炎引起的咳嗽有干咳和咳痰两种,干咳常见于阴虚燥咳型,咳嗽伴有黄痰则多为风寒犯肺型,白痰则多为痰湿阻肺型。
3. 声音嘶哑:声音嘶哑是咽喉炎的典型症状,多由肺脏受邪、嗓音带华所致,可通过肺热郁火型、肺燥阴伤型等来判别。
二、舌诊舌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咽喉炎的诊断中也不可忽视。
通过观察舌体的形态、颜色和苔质等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其发展趋势。
1. 舌质:正常舌质应呈淡红色,若发现舌体出现红肿或发亮,则多为热邪犯盛的表现;若舌质呈暗红色或紫暗色,则多为阴虚火旺的表现。
2. 舌苔:正常舌苔为薄白,若出现舌苔黄厚或厚腻,则多为痰湿内蕴的表现;若舌苔薄白或薄黄,则多为寒邪内侵的表现。
三、脉诊脉诊是中医辨证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及其所属的证型。
1. 脉息:正常脉息应和缓有力,若出现脉弦细数,则多为热邪盛迫的表现;若脉沉细弱,则多为阴虚火旺的表现。
2. 脉诊特点:可根据脉诊的特点来判断具体的证型。
如脉浮数多见于风寒犯肺型,脉沉细或沉滑则多见于痰湿阻肺型。
四、辨证分型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将咽喉炎分为不同的证型,如上述的阴虚火旺型、肺胃热盛型、风热袭肺型、痰湿阻肺型等。
通过辨明疾病的分型可以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五、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咽喉炎的原则是清热解毒、祛风利咽、补养阴液等综合治疗。
在具体治疗时可根据辨证分型来选用相应的方剂,如清肺热可选用清肺湿透火汤,滋阴降火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等。
六、注意事项在中医治疗咽喉炎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忌烟酒刺激:咽喉炎患者应戒除烟酒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加重症状。
喉源性咳嗽精选幻灯片
病例2:男,56岁。花县人大委员。咳嗽半年多。干咳无痰,咽痒即咳;其余正常。检查:咽部稍红,双扁桃体无红肿。舌淡,苔白,脉细。考虑为脾胃气虚,胃气上逆而致咳。予参赭镇气汤加减:代赭石15g,党参12g,紫苑10g,淮山30g,茯苓15g,苏子10g,桑白皮15g,五味子6g,莲子30g,甘草6g。服药一周复诊,咳嗽基本痊愈。再求巩固。以后每遇咳嗽,首先前来求诊,只要求服用中药,常能很快治愈。
在此后20年中,已逐渐被中医耳鼻喉科同仁所认同,并有不少相关的探讨和研究, 但在喉源性咳嗽的诊断存在着一些混乱的状态。正如干老所言“……咽喉部位炎症引起的咳嗽得到临床医生们的重视,有关经验报道增多……,但是这新增的几型俱非喉源性咳嗽而是一般性的咳嗽疾病”。
.
喉源性咳嗽的诊治
喉源性咳嗽
概念:由咽喉疾病引起,以阵发性咽痒 咳嗽,无痰或痰少为特征的咳嗽,称为喉源性咳嗽。
喉中燥痒为甚,咳不止者,为凉燥郁于清窍,并非有火,加炒荆芥5,枇杷叶10g(去毛,包),症仍不减者,加重当归的用量;如咳声仓急者,加生甘草3g,甘以缓之。 如病情好转,及时宁肺益胃,减少辛散之药。 误认秋燥伤肺,与桑杏汤,沙参麦冬汤等,非但无效,反致阴柔抑遏肺气,咳更不爽,声音嘶哑。胃纳减退。延久不愈。
喉源性咳嗽诊断:
1.症状:阵发性咽痒咳嗽,痰少或无痰 2.排除其他咳嗽性疾病
喉源性咳嗽机制 :
周衍椒《生理学》 :咳嗽的感受器位于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大支气管以上部位,特别是喉和气管隆起的感受器对机械性刺激敏感,二级支气管以下部位对化学刺激敏感,传入神经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触发一系列协调的反射效应,引起咳嗽反射。
丁光迪(1918~)
辛润理肺汤: 麻黄4,杏仁10 炙甘草6,桔梗5,佛耳草10(包),橘红5,当归10,炮姜4,生姜一片 治疗秋凉束肺,肺气上逆之咳嗽。 辨证要点:秋凉病作,见暖自减,干咳无痰,见痰咳爽,咳甚遗尿,咳与尿俱出,舌苔薄净,无化燥之象。脉来细弦,并不见数。
辨证治疗喉源性咳嗽144例
辨 证 治 疗 喉 源 性 咳 嗽 1 4例 4
庄振 裕 . 新 主 费 ( 建省泉 州卫 生学 校 3 20 ) 福 6 0 。
[ 中图分类号 3  ̄ . 1 [ 献标识码 ] [ R2 6 1 文 B 文章 编 号] 0 4 2 1 ( 0 2 2 0 6 2 1 0 - 8 4 2 0 ) ~0 1 —0
19 年 5 93 月 ̄20 年 1 00 0月. 我们采用辨证论治 的原则 治疗喉 潦性咳嗽 14 , 4 例 取得 良好效果 . 卜 现彳绍如下。
1 临床赉料 1 4倒 . 9 例 . 4 4 男 7 女 7例 ; 年龄 B ~5 3 1岁 1 7倒,0 8 5 ~3 岁 6 .7 5岁 3 例 ,4 2岁 2 6例 3 ~2 6 2 ~1 5例。 均 3 士7 5岁‘ 平 O . 病 程 1年 以下 2 倒 . ~2年 4 5 1 7例 ,~4年 s . 年 上 2 7倒 5
滋阴利咽或 滋养肺 肾. 清热剥咽 ,肺 胃阴伤者 沙参麦冬 汤加减 : 参、 沙 扁豆 、 生地 、 参、 元 花粉 、 梅各 1g 麦冬 1 . 乌 5. 2 g 川 见末 6 , g 桔梗 、 生诃子各 1 . 0 甘草 3; g g 肺肾 阴伤 者用麦 味 地黄汤 加减 ; 生地、 山药、 山茱萸各 1g 丹 皮、 、 o. 玉蝴骠各 1 气用两伤者 缸; 加太 子参 、 生黄芪 ; 阴虚火旺者加知母 、 黄柏 女贞子。 寒痰 湿 l 倒; 5 教师 I 例 . 6 营业员 2 倒 . 户 2 例 . 工作者 1 1 个体 9 文体 7 阻型: 咳嗽. 痰粘或滑稽. 色白量步, 或嗳鼻时清稀疲可从咽 例. 生 9 . 学 例 其它 2 ; 2例 痰热蕴结 型 4 倒 . 9 风火 内郁 型 3 1 部 咳出, 底粘膜苍 白精润, 晒 密性分秘物 增多 . 塞 . 鼻 呼吸欠 例. 痰淤阻结型 3 例 . 7 阴虚内热型 1 倒 . 寒痰湿阻型 l 倒 7 o 畅. 受凉时症状加重. 伴有胸闷, 恶心欲呕, 舌淡苔白腻. 脉濡 全部 病例均经西 医五 官科门诊确 诊为慢 性咽喉性 疾病 , 均表 缓 多见于慢性鼻 咽炎 . 肥厚性咽炎者 治 以温化寒痰, 通窍 现出不同程度 的咳嗽 或干 咳、 咽喉痒 、 干姻 痛、 咽 声音嘶哑或 利咽 用苓甘 五昧 姜辛汤加味 : 茯苓、 半夏 、 白芥子各 1 . 五 咽喉 梗塞感 。 味子、 干姜 准 枝 、 煨诃子各 8 , 、 g细辛 炙甘草各 5, g杏仁 l . O g 2 治疗方法 辛黄花 lg 2。脾虚湿盛加苍术、 白木; 风寒者加苏叶、 麻黄。 痰热蕴结型 : 咳嗽 . 咯吐痰 黄稠粘 而不爽 , 咽部充 血. 咽 另外. 热象明显者常 银花、 野菊花、 一点红、 黄鹤菜、 穿 后壁淋巴滤泡增 生. 有黄色分泌物滞 留或吞咽梗塞或作呕吐 心莲 、 爵麻、 生甘草 等中草药任选 1 味 . 水煎. ~3 适量 古咽 日 状.1 , I渴 舌红苔黄腻 . : 棘弦滑数 。 多见于慢性喉炎 、 肥厚性咽 数次 咽部 充血者 以珠 黄散、 西瓜霜 吹布 . 若咽喉滤泡增生 . 炎急性 发作或 反复发作者。 以清热化痰 . 治 剥咽散结。 用黄连 或有小结节者 . 以锡类散吹布 则 上方 中药水 煎服 . 1 服 2 为一疗程 . 日 剂, 0剂 可连服 3 温胆汤加 嚷 : 、 黄连 枳壳 、 夏各 1g陈 皮、 半 . O 胆南 星各 8 , g竹 沥汁3m1 0 . 茯莓、 山豆根各 1g 甘草 5。 5. g 痰稠难咯加浙贝、 个疗程 全 3 疗效 标准 瓜萎、 浮海石 ; 红、 痛加赤芍 、 、 。 咽 肿、 黄芩 山栀 风 火内部塑 : 干咳少痰 . 呛咳连莲 . 咽痒咽痛 . 声嘶 , 咽 吞 显效 : 治疗后 自觉症状 消失 . 咽部粘 膜慢 性充血捎失 咽 时疼痛更甚 . 咽峡部粘膜充血 明显 。腭扁桃腺肿大或咽底 淋 后壁淋 巴滤泡或 声带结 节消失或 明显j轻 ; 舂 有建; 岛黄症状 巴滤泡充血 、 白色分泌钧舯着 , 为风热 诱发或寒包火症 者 . 明显好转, 若 咽牯膜慢性充血j轻, 舂 淋巴滤泡缩小或减少: 无 可伴见寒热, 鼻塞 等表 证, 尖红苔薄黄 . 舌 棘数或 浮散。多见 效: 治疗后 自 觉症状改善甚少. 咽部体征仍存。 于鼻咽炎、 慢性扁桃腺炎- 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者。 治以清热 4 治疗 结暴 蔼 火或疏风 清热 . 肿利 咽。风热所致 者用银翘散加减 : 消l 银 14 中 显 敏 5 倒 . 3 .7 ; 效 6 例 , 4捌 O 占 4 2 有 7 占 花、 板兰根 、 连翘各 1g桔梗 、 , 5 荆芥 各 lg牛蒡子 1 , o. 薄荷 、 4 3 ; 2 g 65 无效 2 例 . 1 .5 ; 7 占 7 总有效率 为 8 .5 。其中 8 12 马勃 各 8 , g 甘草 3 ; g 吠热 内部 用甘拮汤 加昧 : 甘草、 梗, 桔 荆 痰热蕴结. 风呔内部困挟井邪. 热象明显者着童清热化臻制 芥、 花粉、 生地、 黄芩 、 山栀 、 黄连 、 大青 叶、 兰根 . 风寒 者 咽, 板 夹 效果鞍显; 痰淤阻结、 阴虚内热、 寒痰谩毂荨型因暗伤或 加重稍芥量. 井加辟风、 僵蚕, 咽痒声嘶加射辛 、 蝉衣 挟病理产梅痰浊与淤血. 咽喉局灶慢性病变明星, 疗效稍逊。 各型疗效 见表 l 。 痰 撒阻结 型 喉痒 , , 咳嗽 嚷痍色 褐粘 . 喉部有异物感 , 咽 1 表 J 各星开 比 墓 恻( 毛键不适 . 时或刺 痛, 声嘶 . 扁桃 琼或咽后 壁淋巴滤抱量 糙 腭 米群增生. 表面碍见粘性分泌物附着. 咽干. 舌质暗红或有淤 斑 . 萏白浊蒜 . 舌 脉弦精 多见 于慢性 咀炎 、 咽角化症 、 小 声带 结者。 治 涤痰消结 . 化淤利咽 , 用消壤 丸台二陈汤加减 : 茯 苓、 象贝各 1g元参、 5. 牡蜗各 3g红花 6. 0, g赤芍 1g半夏、 2. 陈皮 、 郁金各 1g 甘草 3 。 Ot g 疲结较甚可 加黄药子 、 白射子 . 淤 血明显加当归琵 、 丹参 . 挟痰热者加垒银花 、 黄芩、 夭竺黄 。 阴虚 内热型 : 咽喉 干燥 . 部有异 物感 . 咽 咽红干痛 . 咳 干 5 典 型病倒
喉源性咳嗽
喉源性咳嗽咳嗽一证乃肺气上逆,咳自肺出;而喉源性咳嗽咳自喉来,因咽痒而咳。
早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述。
故临证辨治首当分清咳自肺出或咳自喉来。
喉源性咳嗽是临床上呼吸内科和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虽属平常多发,但治疗却实属不易。
“喉源性咳嗽”的病名是由著名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干祖望教授于1985年首先提出。
【发病情况】好发于冬末春初及秋末东初。
男女老幼皆可发病。
【临床表现】喉痒、咳嗽。
发病缓急不同。
咳嗽特点:不痒不咳,痒则咳嗽,咳则连连不止。
咳自喉部发出,呈发作性、连续性干咳,咳嗽急迫,严重时呈痉挛性咳嗽,少痰或无痰。
咳嗽往往在咳出极少黏痰后方能停止。
一般早、晚咳嗽易于发作,或讲话多、风冷、烟尘等可引发喉痒、咳嗽。
可伴有轻度的咽部干燥,异物感胸、肺、气管、支气管、鼻咽检查无异常【证治分型】根据干祖望教授的观点,喉源性咳嗽虽然独发于喉部,是以咽喉部炎症为发病的病理基础,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发病的诱因,但是与脏腑功能的失调是有密切关系的。
表现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临床上应详查病症,从症求因,治疗上分清邪正虚实。
1、风燥犯肺证:发病急,喉痒如刺,干燥不适,痒则作咳,咳嗽较剧,咳声粗重,痰少色白,不易咳出。
治法:疏风清嗓,宣肺止咳方药:桑杏汤合三拗汤加减2、燥热犯肺证:发病急,咽痒干燥,灼热疼痛,痒则作咳,咳声急促,或轻微声沙,痰少而黄稠,咳之难出。
口干喜饮,便干尿黄。
治法:清热宣燥,肃肺止咳方药:清燥救肺汤合三拗汤加减3、肝火犯肺证:喉痒如刺,痒则作咳,咳嗽剧烈,引胁作痛,咳声急促响亮,频频难止,严重时涕泣俱出,面红尿流,胃胀作呕方能停止。
治法:清肝肃肺,宣郁止咳方药:泻白散合清金降火汤加减4、阴虚肺燥证:喉痒如蚁行,痒则作咳,少痰或无痰,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讲话多则易痒咳,或午后、夜间多发。
治法:养阴润肺,宣燥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合贝母汤加减5、肺虚卫弱证:喉痒不适,痒则作咳,遇风冷则咳嗽易发或加剧,遇温热则咳止或减少,咳声较弱。
喉源性咳嗽
喉源性咳嗽喉源性咳嗽是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干祖望教授在1989年最早提出的病名。
发病前均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经治疗其它症状基本消失而遗留咳嗽迁延不愈。
喉源性咳嗽是诸多咳嗽证中的一种特殊症状,病变部位在声门以上,咳嗽的起点均在喉咙口,以咽干发痒,痒则咳,咳则呛而持续不断。
这是与病位在肺或在其他脏腑的一般性咳嗽所不具备的特征性症候。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综合征的一部分。
其主要病机为风燥伤津液,咽喉失于濡养,而不存在或基本上不存在肺气不降这一病机。
正如干祖望所说:“凡一切慢性咽炎,主症就是咽部干燥。
其所以干燥,系由于液不养咽,津不濡喉。
干生燥、燥生风、风生痒,痒则酿成本病,此其一。
‘诸痛疮痒,皆属心火’。
干生燥,燥生火,火生痒,这是另一个由津枯而造成作痒的途径,此其二。
辩证论治干祖望将本病分为5型:1、邪困肺经型,症见喉痒而咳,痰少色白,咯痰不爽,咽干喜热饮,对寒风刺激较敏感。
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团块状增生,局部晦暗。
以三拗汤加味(麻黄、杏仁、甘草、干地龙、蝉蜕、桔梗、苏梗、苏子、甘草等),方中地龙、蝉蜕有抗过敏以止痒的作用,桔梗、苏梗、苏子有降气止咳化痰的作用,病程较长而久病入络者加荆芥炭。
2、火独盛型,症见喉痒干咳、灼痛而饮水则舒。
查: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局部红艳。
以导赤散加味(生地、竹叶、灯心草、芦根、茅根、茜草、紫草、旱莲草等),方中茜草、紫草、旱莲草为干氏三草清热脱敏汤,可清血中之热达到止痒的目的。
3、胃火肾虚型,症见喉痒干咳,咳而不爽,咽干喜凉饮,伴口哕泛恶,偶或牙龈松动,牙齿出血,尿黄便干,舌红,苔薄映黄,脉滑实。
查: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小血管扩张暴露(深红色),局部呈红艳型重度充血。
以玉女煎加味(熟地、生地、生石膏、麦冬、盐水炒牛膝、芦根、沙参、杏仁、马勃等),马勃可引药入咽。
4、津液亏损型,症见喉痒频咳,咽干钝痛,饮水得解,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感。
伴鼻干目涩,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有裂纹,苔薄,脉细或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咽喉源性咳嗽的辨证
咽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特征是以咽喉瘙痒、干咳无痰,或极少白痰,日间常有清嗓动作为主。
大多数患者,可见咽峡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并以咽喉瘙痒,不痒不咳,干咳无痰为主要症状。
该证不同于一般外感咳嗽,故按照解表宣肺止咳法治疗,往往不效,唯用清咽利喉之品,使药力直达病所,才可使咳嗽咽痒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1辨证
经辨证求因,本病为“六淫”所致,且以风、寒、火(热)为主,风起着主导作用,往往是风与热或寒结合为患。
这取决于各自体质,因人而异。
临床可见大多数患者曾患上感及呼吸道炎症,未经彻底治愈者。
临床观察所得,实证患者往往始于风寒,其临床表现常伴有咳嗽重浊有力,痰涎稀薄,量少色白,或鼻流清涕,舌苔白质淡红,脉浮等;或起病即见风热证,咳嗽声响或嘶哑,痰涎粘稠,色黄或白,咽红,舌苔黄质微红,脉浮稍数。
不论是风寒与风热类型,均有咽痒且有清嗓动作等临床特征。
虚证患者多为久病致虚,或年老体衰者,以阴虚、气虚为主。
2治疗方法
以自拟荆蝉牛桔汤为基本方:荆芥、桑叶、蝉蜕、僵蚕、桔梗、牛蒡子、青果、木蝴蝶、杏仁、百部各10g,甘草6g。
方中荆芥、桑叶疏散表邪;杏仁、百部、桔梗、甘草宣肺利咽、降气祛痰;蝉蜕、僵蚕、青果、木蝴蝶、牛蒡子清咽利喉止咽痒。
全方共奏滋阴降火、清咽利喉之功。
加减法:风寒型者加麻黄、细辛、生姜,减桑叶、木蝴蝶、青果;伴头痛鼻塞者加白芷、辛夷花、苍耳子;气虚汗多者加黄芪、白术、防风;咽有异物阻塞感者加半夏、厚朴、柴胡;剧咳致不自主遗溺者加黄芪、太子参、枳壳;热象较重者加黄芩、鱼腥草。
视其病情变化,随证加减。
3典型病例
王某,女,52岁。
咳嗽近半年余。
初病感冒,经对症治疗后已好转,但咳嗽不己。
经注射先锋5号加内服消炎药,急性症状得到控制。
之后以咽喉瘙痒,如遇油烟刺激则咳甚,呈阵发性,昼夜亦然,干咳或有时咳少量粘稠痰,剧咳时伴渗出少量尿液,但小便色量正常,咽有阻塞感(吞咽不困难)。
舌苔薄黄质淡红,脉弦细数。
检查: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
胸透及血常规均正常。
用荆蝉牛桔汤依症加减治之,连续服23剂,缠绵半年之久的咳证告愈。
4体会
咽喉源性咳嗽多为感冒、流感、咽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引发,以咽喉瘙痒、干咳少痰为临床特征。
虚证患者多为肺肾阴虚之人,亦有久病气虚患者,尤以中老年人较多见。
而所谓实证,也是在本虚基础上含有部分标实之证。
所以,其治疗当以滋阴降火,清咽利喉为主。
兼有气虚者,当补益脾肺;兼有表证者则以解表为先。
笔者体会:蝉蜕、僵蚕、青果、木蝴蝶、牛蒡子这五味药的协同作用,是取得疗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