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式微下的公共伦理建设

合集下载

公共伦理学_习题集(含答案)

公共伦理学_习题集(含答案)

《公共伦理学》课程习题集一、单选题1.在管理的人性假设上,孟子主张()A、人性是善的B、人性是恶的C、人性既是善的,也是恶的D、无所谓善恶2.西方管理中提出了X理论,下列属于X理论观点的是()A、多数人生性好逸恶劳,好吃懒做B、多数人能积极主动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C、多数人责任心强D、多数人在工作中能努力拼搏,积极进取3.公共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公共道德B、道德C、公共管理中的道德现象D、社会公德4.功利主义的核心是()A、好处B、利益C、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D、权利5.在义利之辩中,提出“见利思义”观点的是()A、孔子B、墨子C、庄子D、荀子6.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础是()A、人性论B、科学的人性论C、人性是善的D、利他主义7.下列属于诚实守信的是()A、轻诺寡行B、欺上瞒下C、言必行,行必果D、花言巧语8.下列属于公共组织构成要素中的物的要素的是()A、交通工具B、组织成员的每个个体C、组织目标D、组织机构9.公共组织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这是按照()进行划分的A、组织管理的权力性质B、组织职能不同C、组织职权范围大小D、组织体制的不同10.下列不属于社会制度范畴的是()A、法律制度B、经济制度C、政治制度D、伦理制度11.行政权力腐败的主体是()A、道德主体B、社会公众C、权力主体D、弱势群体12.下列不属于公共事务的范畴是()A、制度安排B、公共政策选择C、制度方式D、企业产品生产13.公共事务的制度伦理取决于()A、为人民服务B、政府的本质及其伦理意识C、为社会主义服务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4.()是公共管理者的核心素质和灵魂A、道德素质B、政治素质,C、法律素质D、能力素质15.()是公共管理者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素质A、身心素质B、政治素质C、法律素质D、知识素质16.西方管理中提出了Y理论,下列属于Y理论观点的是()A、多数人生性好逸恶劳,好吃懒做B、多数人在工作中能努力拼搏,积极进取C、多数人贪生怕死D、多数人工作毫无责任心17.一般而言,道德的最基本评价标准是( )A、好与不好B、善与恶C、有利与无利D、美与丑18.下列属于非政府组织服务对象的是()A、大学生群体B、教师群体C、法官群体D、鳏寡孤残群体19.公共管理者作为协调者扮演协调人的角色表现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利益关系时,应该()A、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B、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C、与下属经常交流感情D、以人为本,关爱人、理解人20.公共伦理建设必须以()的建设和完善为基础。

“公共人”视角下的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研究

“公共人”视角下的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研究

“公共人”视角下的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研究作者:张炜炜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7年第8期“公共人”视角下的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研究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Administrative Ethic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an"张炜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00)ZHANG Wei-wei(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Beijing100000,China)【摘要】本文将“人性”当作切入点,并以行政伦理的特殊人学作为前提,对我国“公共人”视角下的行政伦理建设进行了详细解析。

【Abstract】Thisarticleregardshumannatureasabreakthroughpoint,andtakesthespecialhumanismofadmin istrativeethicsasthepremise, andmakesadetailedanalysisoftheadministrativeethicsconstructionfromtheperspectiveof" PublicMan".【关键词】“公共人”视角;行政伦理;特殊人学【Keywords】 "PublicMan"perspective;administrativeethics;specialhumanism【中图分类号】B82-0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8-0125-03【作者简介】张炜炜(1991-),女,河北邢台人,研究生在读,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

1引言行政伦理又称行政道德,其角色在我国行政管理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全球化社会发展中,行政伦理是政府职能转型的需要。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摘要】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是构建具有伦理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本文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概念、特点及伦理性构建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伦理价值观在提升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作用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伦理规范的角色。

强调了提升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素养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结合现实情况,呼吁加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建设,共同构建具有伦理性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推动国家治理向着更加民主、法治、透明、有效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社会治理共同体、伦理性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伦理价值观、伦理规范、伦理素养、伦理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世界,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深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各国迫切的需求和重要任务。

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研究背景部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不仅关乎社会治理的效能,更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进步。

对于如何构建具有伦理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2 研究意义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伦理性构建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只有建立起具有伦理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使社会运行更加和谐稳定。

伦理性构建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当人们在共同体中遵循相同的伦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就能形成一致的行动力量,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伦理性构建还能提升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公信力和形象,增强人民群众对治理者和决策者的信任与支持。

研究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对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是当前我国公共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本文从公共伦理视角分析了我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行政权力滥用、腐败现象普遍等;同时提出了加强公共伦理建设、规范管理行为、促进实践的对策,以推动公共管理健康发展。

加强公共伦理建设是提升我国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规范行为、促进实践也是关键所在。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公共伦理体系,规范管理行为,促进伦理实践,才能提升我国公共管理水平,推动社会进步。

重视公共伦理视角是当前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有助于构建更加廉洁高效、服务人民的公共管理体系。

【关键词】公共伦理视角、我国公共管理、问题分析、伦理问题、公共伦理建设、规范行为、实践、推动发展、社会进步、关键、提升水平。

1. 引言1.1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在当今社会,公共管理不仅仅是政府行为的管理,更是涉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管理。

公共伦理视角强调在公共管理中注重道德、公正、责任等价值观的引导和实践,以确保公共事务的公正性、公信力和效益性。

在我国公共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伦理问题。

公共管理中存在着权力滥用、腐败行为、失职渎职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破坏了社会秩序。

一些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务人员缺乏公德心和责任感,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等现象频发。

一些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着不公平、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影响了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实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加强公共伦理建设,培养公共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推动公共管理向着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方向发展。

规范公共管理行为,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严惩腐败行为,保障公共事务的公正执行。

促进公共伦理实践,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励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从公共伦理视角审视我国公共管理,推动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公共伦理的重要性公共伦理是指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所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公共伦理的重要性在于,它体现了政府和公共机构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公共伦理规范了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确保他们在执政和服务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

公共伦理还建立了公共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增强了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促进了政府的透明和公开。

公共伦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准则,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公共伦理的指导下,政府和公共机构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根本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推动公共管理体系的进步和提升。

通过对我国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当前形势,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研究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促进公众对公共管理的监督和参与,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加强公共伦理建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信与合作,推动社会各界共同构建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最终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研究我国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 正文2.1 我国公共管理存在的伦理问题中国的公共管理存在着许多伦理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包括腐败问题、权力滥用、不公平待遇等。

腐败问题是中国公共管理中的顽疾,一些政府官员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损害了公共利益。

权力滥用现象也较为普遍,一些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导致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

公共伦理建设

公共伦理建设

一、充分认识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把握行政活动的价值诉求和伦理维度首先,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是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

行政伦理作为行政权力主体的一种内在道德约束机制,只有与行政权力主体的外在制度约束机制结合起来,才能最终落实到行政主体的行为之中,并通过行政主体的行为得以表现。

因此,行政伦理建设与公务员管理制度建设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与完善公务员的行为规范。

今年4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公务员的行为规则,明确了公务员的九项义务和十六项不得有的行为,并且对公务员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不”作了明确的规定。

《公务员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行政伦理建设步入了制度化的轨道。

道德是通过自律来规范人的行为,因此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把清正廉洁的要求内化为公务员自身抗腐能力与自觉的行为,有助于真正有效地发挥监督与制约的效能,从而有助于廉政建设。

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行政伦理建设与完善公务员制度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公务员制度应包含严格的行政伦理规范;另一方面,行政伦理规范建设有助于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其次,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是进一步推进行政改革、建设服务型责任政府的应有之义。

行政改革不仅是要对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权力结构状况和职能、法律制度的构成等行政管理的“硬件”进行改革,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行政伦理这一“软件”建设。

也就是说,在对各种行政体制、制度实行改革的同时,应当重视对担当改革的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自身伦理建设。

行政伦理作为人类社会行政文明的价值内核和价值基准,对行政文明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具有导向、规范和终极价值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行政改革的实践之所以收效甚微,其原因就在于只关注政府机构的规模的调整与权力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行政组织与公务员的内在自律的道德建设。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进行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而在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腐败、权力寻租、资源浪费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更是侵蚀了公众的信任和满意度。

从公共伦理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从公共伦理角度看,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腐败问题上。

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共资源的分配公平性和公共服务的质量,造成了不正当的权力寻租和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在公共管理领域全面加强监督和约束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建立健全的廉政机制,规范公共资源的分配过程,打造清廉、高效、透明的公共管理环境。

权力的滥用也是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官员滥用职权、擅权妄为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公共行政的原则和规范,更是损害了公众的权益和利益。

我们应该坚决打击权力滥用行为,建立健全的公共行政监督和问责制度,加强对公共官员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防止官员滥用权力,维护公共权益。

公共服务的不公平现象也是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由于行政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公共服务的分配和提供存在着种种不公平现象,严重损害了公众的权益和利益。

我们应该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评估制度,保障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促进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

公共伦理学第8章 公共伦理建设

公共伦理学第8章 公共伦理建设
①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②社会流动,社会分层加快;③管理 的社会难题骤然增多;④道德失范;⑤执政能力面临考验
2、国外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化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接轨需要配套改革 3、政府行政方式及组织职能转化是公共伦理建设基础 4、公共伦理建设的必要性由公共利益的性质决定
5、公共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表现在以下方面:

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环 境、党情

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领域:


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要求生态伦理文化 执政环境的多层次、多样化、开放性、透明 性和复杂性 价值准则和理想追求带来的伦理属性
二、公共伦理建设的时代背景
1、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促使人的生存方式发 生改变
(二)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1、公共伦理建设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为目标。 该目标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公共伦理的理论基 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 的理论。 一方面,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 和条件。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体。 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相互协调、相 互促进的。 公共伦理建设的目标不是压抑人的精神世界,而 是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
(三)公共伦理建设中的公民道德建设
1、公民道德建设是执政环境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 内容之一。国民的精神家园依赖于良心和道德的 支柱 2、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德治的核心是公共伦理建 设,其核心是干部道德建设
3、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 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第二节 公共伦理建设的机制
(二)公共伦理建设中的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德治就是社会的道德治理活动,是依据一定道德 原则进行个人修身,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实现公平正义的过程 2、德治和法治有各自的特点和行为方式 3、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德治是法治的 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都是社会管理方式 4、中国古代的公共伦理是德主刑辅

公共伦理 第八章 公共伦理建设

公共伦理 第八章 公共伦理建设
公共伦理建设是与公共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主体行为准则的创建和实践,旨在合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包括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等,需要通过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来解决。同时,国外新公共管理的影响为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的革新及与国际接轨创造了条件。政府行政方式及组织职能的转换也是公共伦理建设的基础,必须适应公共利益的性质所决定的必要性。此外,公共伦理建设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公共伦理建设,我们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公共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公共伦理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

我国公共伦理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

我国公共伦理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第一篇:我国公共伦理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一、我国公共伦理现状1.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我国传统伦理观念造成了公共伦理观念缺失的思想和意识困境。

一直以来, 主流文化观念对公与私的关系缺乏辩证认识, 具体表现在以公私对立、崇公抑私、公私两无为典型的公私关系的错误定位, 以重个人修养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私德关系而忽视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公德关系为典型的公共道德的理解偏差, 以私人关系的亲情伦理被泛化为整个社会的存在方式、符合情理而不合法理、送礼文化、礼深情重等为典型的公共伦理的理性缺失和以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政治文化导致的权力崇拜、与世无争为典型的公民参政意识的淡漠。

二、我国公共伦理问题1.缺乏强制性制度约束力量的保障。

2.把“情”摆在首位,然后才是“理”、“法”。

并且将官员个人道德修养看作是一切行为的基础,但是单纯的依赖个人修养,是不能达到重塑良好人格这一目的的。

3.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进行公共伦理建设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导致社会伦理道德的多元化。

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管理人员会有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冲动,败坏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环境,弱化了社会舆论力量。

三、我国公共伦理问题成因1.社会上对于伦理问题尤其是公共管理伦理重视不够, 理论界对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管理伦理规范缺乏深入、系统、透彻的研究, 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善、公平、正义等伦理范围缺乏可操作的、具体的解释, 这就导致了实践中伦理建设的具体目标不明确。

2.一些公共管理组织以赢利性组织的伦理规范进行员工选聘和管理, 处理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不仅导致了公共管理伦理水平的下降, 降低了公共管理服务水平, 同时还激化了社会矛盾, 有的公共管理组织甚至以亲情伦理、教育伦理和职业伦理教育替代了公共管理伦理教育, 使公共管理伦理教育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3.伦理教育公益性特点不明显, 政府有关部门、大众传播媒体在这一领域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 公共管理伦理教育受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驱使的现象较为严重;4.伦理教育体系不健全, 公共伦理范畴概念不明确、缺乏导向性和实践性, 教育内容陈旧, 体系不科学, 方法简单、手段落后,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仍在沿用传统社会道德伦理指导现阶段公共管理者行为;四、对我国公共伦理建设的思考1.推进公共伦理制度的法律化公共伦理立法,是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使伦理具有与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同等地位的监督、执法权力的法律效力和作用。

中国公共伦理制度化面临问题及对策

中国公共伦理制度化面临问题及对策

中国公共伦理制度化面临问题及对策摘要公共伦理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落实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具体体现。

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管理是将公务员个人道德修养看作其行为的基础,强调伦理道德的约束。

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机制转换、体制转轨时期,体制上的空白及结合部众多,使得单靠伦理道德教诲及依赖个人修养难以达到塑造良好人格,保证公务员的勤政、廉政和公共权力健康运行的目的。

因此,加强与完善中国伦理制度的建设是时代的大趋势。

关键词:中国;伦理制度化公共伦理是公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处理人际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涉及人与人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互动所必须遵循的社会道德准则。

公共伦理是人类经济社会关系的产物,它随人类社会的发生而发生,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与之相契合的儒家伦理在人们的道德世界中居于支配地位。

然而,儒家伦理强调在家庭成员等首属群体内履行义务,并被放射状地延至对长辈、君主等。

缺乏一种超越传统血缘、地缘、身份等先赋条件的观念。

儒家没有建立起关于处理公共生活中陌生人之间关系的公共伦理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人们的活动范围大都囿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立身处世也嵌入在一定的情境和社会关系中。

即大多数社会成员被组织到一个个具体的单位组织中。

具有了某种身份被赋予某些社会行为的权利。

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同时单位组织也就控制了他们的行为。

但这种使伦理个体的人身依附于一定单位组织的控制,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熟人关系”,官方的集体主义伦理更多的仅仅体现为一种理念,实际上并没有升格为一种公共伦理。

这就需要相应的行为规则,需要一种使公共生活秩序化来提高个体行动的稳定性的伦理道德。

然而,我们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公共伦理体系以维系社会人心。

一、中国伦理制度建设所存在的问题1、公共行政成本高,办事效率地下,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严重。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管理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非常复杂的,而公共伦理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

公共伦理是指在公共管理中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公共伦理的角度分析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问题(一)腐败现象严重近年来,我国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涉及到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和其他领域。

这些腐败现象不仅损害了政府形象,而且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不安和不满。

腐败的根源在于存在一些人的私利和利益集团的存在。

(二)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公共资源的分配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现实中,这一任务却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和一些大型企业、利益集团通过种种手段,占有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而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仍然面临着经济困难和资源缺乏的问题。

(三)行政效率低下我国的行政机构庞大,但效率低下是公共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不少行政机构存在腐败、官僚主义、缺乏创新等问题,行政管理不及时、不准确,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共服务的效率。

(四)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事实上,很多公共服务仍然存在差异,有些地方和人群的公共服务显然不到位。

这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调,而且在人员管理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问题。

(五)对群众意见缺乏关注我国公共管理中,少数政府干部对群众意见缺乏关注,没有真正的倾听和回应群众的诉求。

这一现象常常导致社会不满和矛盾的加剧,而且也限制了公共管理的效力。

二、对策(一)建立公共伦理的理念公共伦理的理念是我国公共管理的基础,能够有效地约束公共管理行为。

为此,需要加强相关的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公务员和管理人员认识到公共伦理的重要性。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加强对公共伦理的培训和考核。

(二)强化反腐倡廉建设反腐倡廉是政府管理的核心任务,对于减少腐败和维护公共利益有重要意义。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伦理学的角度,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

首先,要构建一个伦理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强调公对私的伦理意识。

公对私的伦理意识意味着个人应当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私利之上。

在社会治理中,政府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为所有公民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服务和保障。

而作为公民,每个人也应该追求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统一,通过自律和自我约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其次,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还需要强调尊重和关爱他人的伦理意识。

尊重和关爱他人是构建和谐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石。

在社会治理中,各个群体和个体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相帮助。

政府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关爱,使每个公民都能够平等享受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

而在个人层面,每个人也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权益和利益,遵守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准则。

另外,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还需要强调诚信与责任的伦理意识。

诚信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前提。

政府应当以诚信为准则,实现公平公正的行政管理和决策,确保权力运行的透明和公开。

而作为公民,每个人也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坚守自己的诺言和承诺,增强社会信任度和和谐稳定。

此外,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还需要关注社会公正与社会正义。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应当体现在对于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的追求上。

政府应当制定和执行合理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而个人应当关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不公的问题,通过合法途径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在自己有能力的范围内,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利益。

最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公共伦理制度建设

第七章公共伦理制度建设
(4)监督的互动性。
行政伦理监督既包括行政机关对自身的监督,又包括行政机关 中不同机构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5)监督的规范性。
一方面,监督应该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监督本身就是依照规范和产生规范的过程。
3.行政伦理监督的原则
(1)日常性原则 在高度开放、高度流动的社会环境下,行政伦理监督的
第一节 公共伦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为主体的伦理修养和 道德理性存在失范的现象,公共伦理制度可以强化自律。
2、公共管理机构行政方式及职能的转换 需要伦理制度的保障,弥补行政法规的不足。
3、有助于树立新的公共伦理原则和规范, 建设和谐社会。
优越性就体现在它是日常性的,每时每刻地与行政人员相伴 随的。 (2)广泛性原则
与社会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广泛性相适应,行 政伦理监督的范围也涉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公务 行为。 (3)规范性原则
行政伦理监督始终在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使被监督的对象对自身的行为具有预期性。 (4)有效性原则
第三,加强行政伦理监督与道德评价的法治化, 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和规范性文件,使各类行政监督 评价具有明确具体的主体权限、法律依据、程序和 手段。
第五节 公共管理的伦理文化及教育
一、政治伦理文化选择及必由之路
人治
法治
廉洁
腐败
公仆
官本位
民主
专制
必由之路——政治文明
二、公共伦理的教育培训
1、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第一,行政道德评价、监督机制的多元和无序。 第二,评价、监督主体与客体关系错综复杂。 第三,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的法治化程 度较低。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着诸多伦理问题,如腐败、权力滥用等现象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缺乏有效的伦理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有关。

为了提升公共管理的伦理水平,应加强伦理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的伦理监督机制,并推动建立伦理研究体系。

加强伦理监督与问责制度的建设,增强对公共管理行为的规范和监督。

伦理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需要加大力度推动伦理建设的进程,促进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关键词】公共伦理、公共管理、问题、对策、监督、问责、研究机制、重要性、建设、发展方向、伦理意识、伦理标准、伦理规范、道德风险、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公共利益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资源和解决公共问题过程中的行为和行为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公共管理领域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共管理的效率和公信力,也损害了公众利益和社会秩序。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包括腐败问题、权力滥用、利益输送、以及公共资源浪费等。

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公民的权益,还扭曲了公共管理的本意,使得政府失去了公信力和治理效能。

从公共伦理的视角看,解决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建立起公共管理的伦理基础,才能够确保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是公正、透明、有效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这个背景下,对我国公共管理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对策制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2 问题意义在今天的社会中,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着诸多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政府机构的运作,也直接关系到广大公民的权益和福祉。

深入探讨我国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管理的伦理问题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和治理效能。

在公共管理中存在着腐败、权力寻租、失职渎职等现象,这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也削弱了政府的执政合法性。

公共管理伦理问题的存在,容易导致政府机构运作不正常,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和稳定。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运行和管理公共事务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组织、规划、实施及监督的活动。

在我国,公共管理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公共伦理,影响着公共管理的效率和公平性。

本文旨在从公共伦理视角探讨我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分析1. 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近年来,我国不乏因官员腐败而被曝光的案例,这些腐败行为包括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受贿等。

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公共管理的廉洁原则,损害了公共利益。

2. 行政效能不高。

我国公共管理中存在着许多行政效能低下的问题,比如部门之间合作不顺畅、流程繁琐、审批时间长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办事效率低下,给民众带来了很多不便。

3. 公共服务不够均等。

在我国,由于地区、阶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公共服务不够均等的问题。

一些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这种不均等现象违背了公共管理的公平原则。

二、对策建议1. 增强官员廉洁意识。

对于官员腐败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廉洁意识教育和监督。

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廉政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共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可以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腐败行为。

为了提升行政效能,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简化审批程序、推行“权责清单”制度、加强部门间协作等。

可以优化公共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确保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提高管理效能。

为了解决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国公共管理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公共伦理,影响着公共管理的效率和公平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源头上加强官员的廉洁意识,提升行政效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公共管理的良好运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的意义

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的意义

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的意义及面临的问题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引发了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同志的辞职, 在社会上引起震动, 人们普遍叫好。

有舆论在赞誉政府对百姓高度负责、对失职官员毫不留情的同时, 特别指出“这表明了负责政府自省责任的决心”和官员问责制度化和公共伦理制度化的趋势, 是我国政治建设和公共管理制度建设的进步, 体现了政府从严治政、依法行政的决心及向公共伦理制度化迈进的大趋势。

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是指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伦理道德要通过制度资源和制度设计体现出来, 以制度的威力来规范公共管理人员履行自己的职责。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伦理制度建设, 即公共伦理制度化, 是时代的大趋势, 是公共管理的历史性进步, 是《公务员法》实施的必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第一次指出“: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这一论述对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公共伦理制度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价值, 这“三个执政”, 不仅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 而且也包括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突出强调了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

表明了我党建立民主、法治国家,政府管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决心。

长期以来, 我们党的执政是靠政策性管理, 这种管理实质上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不是制度化的管理。

进而, 使得对政府管理人员的规范和要求, 大都是伦理性、道德性的规范, 靠公共管理人员的主体自觉进行管理, 这样使得公共管理效率低下, 缺少制度性的安排, 同时容易出现公职人员的腐败, 影响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

如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所说“: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

公共伦理建设的制度分析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公共伦理建设的制度分析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公共伦理建设的制度分析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了推进社会整体发展和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必然要体现“善”和“应当”的价值取向,公共管理行为必然是一种伦理行为;而普遍性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也必然会影响到公共管理的发生和发展,即公共管理与伦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1.现代市场经济伦理诉求呼唤公共管理的伦理化。

公共管理产生于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公民社会,市场经济的伦理诉求必然使公共管理具有一种伦理价值取向。

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各个方面迅速分化,同时也造成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领域的分离。

只有在面临利益分化甚至利益冲突时伦理与道德才得以彰显,善、应当、公平、正义等概念的研究与讨论才具有了紧迫的意义。

市场经济使个人利益得以凸显,并追求一种个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其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人道德追求的社会认同,这也正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诉求。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公共管理必然要协调由于利益分化和冲突所引起的各种利益关系的紧张状态,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追求善性的伦理化要求和价值取向。

2.现代管理发展的人本主义倾向促成公共管理的伦理化。

现代管理发展的人本化倾向和趋势加强,“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①。

任何管理者都会在管理过程中影响下属人性的发展,而管理者行为本身又是管理者人性的反映。

所以只有管理者的人性达到比较完善的境界,才能使下属的人性得到完美的发展。

作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公共管理也必然要体现一般管理行为的人本主义倾向。

公共管理的人本主义倾向主要体现为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一切从人出发的原则,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最终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

公共管理面对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的人。

关注现实的人的需求满足和价值实现,必然需要协调各种各样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伦理作为维系人的社会性存在的重要基础,势必会在公共管理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式微下的公共伦理建设内容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伦理领域正发生巨大的变革。

当前我国伦理建设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探索新型公共伦理体系,塑造社会主义伦理制度;加快政府公共伦理建设,实现公权力的公平、公正和平等;大力倡导商业自律,推进企业的公共伦理建设能够为我国公共伦理建设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公共伦理国家主义个人主义社会管理公共伦理是指人们用来规范公共管理主体的各种行为,以保证公共管理事业具有高度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合理有效地实现社会或者国家的公共管理事业目标的价值准则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广泛存在于社会公共领域中,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的道德规律。

公共利益既是公共伦理建设最基础的出发点,又是公共伦理致力于实现的最终目标,理应成为公共伦理的价值基础(李萍,2004)。

公共利益既是实体的客观物,也是精神的抽象物。

如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所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这充分说明了公共伦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任何一个充满活力和美好发展前景的社会,都应按照正义、公平、公正、效率的价值尺度来选择和安排制度,构建制度伦理。

当前公共伦理建设的问题分析(一)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环境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处于一个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

这种社会转型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二是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变,从同质单一型社会向异质多样社会转变,从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之中,城乡社会流动日益加快,社会公共领域也日趋扩展,产生了相应的对社会公共生活规则与秩序(即公共伦理)的普遍需求。

但是同时“道德滑坡”的现象也日益凸显,传统伦理受到挑战,我国要顺利实现现代化、完成社会转型,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社会公共伦理。

伴随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城乡社会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公共生活领域的多向拓展,熟人社会逐步转向陌生人社会,道德监督的评价机制日益面临困境。

(二)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主义公共伦理价值体系式微国家主义是指以国家理性为终极价值尺度的公共伦理体系。

这种理念散见于黑格尔的经典作品中。

黑格尔认为,国家的溯源是永恒理性,“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作为显示出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精神”。

黑格尔关注国家实体的客观精神,个人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的凸显全部建筑在个人国家成员化的基础上。

以此为基点,黑格尔的国家主义受完全理性支配,这意味着国家意志至高无上,个体、社会团体以及各种非正式组织在法统意义上受国家强制力的整体控驭。

我国历史上“唯国家权力主义”的盛行和近代西方理性主义的中国化强烈地塑造成建国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主义伦理价值体系。

国家主义主导下的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号召文化整体价值趋向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

计划经济条件下公共伦理辐射作用强烈地影响了国家权力安排和个体义务诉求。

改革开放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关键是实现个人的解放,前提是国家对个体的控制弱化。

只有国家权力减轻对个体的束缚,个人才能获取自主和自由,激发创新意识,迸发进取精神,从而解放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与个体关系需要中间媒介的平衡(张康之,2002)。

因此,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已经定势,全能政府职责要让位于更多的中介结构来分担。

总之,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主义公共伦理价值体系式微。

(三)个人主义为主导的公共伦理体系尚难塑造民族整体国家主义公共伦理价值体系式微,个人主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终极价值取向,是西方公共伦理体系的主导。

它推崇个人的本体性特征,认为个人是自然之灵,能够主导公共伦理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增长。

自主受到重视,自由成为追求,尤其是个人利益的增长作为媒介,最终还是推进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

个人主义主导的伦理精神本质上不能归结为自私自利,而是在合乎道德与法律前提下的人格独立。

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个人主义的正效应。

个人主义在解放思想、催动劳动力创造激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个人主义的弊端也越发明显(张军,2005)。

个人主义为主导的公共伦理体系与我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个人主义易膨胀性导致个人欲望的剧升,自我为中心和利己主义普遍盛行,因此精神危机、道德堕化在所难免。

(四)社会管理问题增多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公共伦理的残缺伴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现代流民是我国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期间的特定群体,工作不稳定、收入稀少、经济困难、诉求难通达、权利易受侵害成为典型特征,从而流民群体沦为社会弱势群体。

从历史上看,流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容易激发社会矛盾。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无业大学生、低收入大学生普遍增多,很容易诱致大学生公共伦理危机。

农民失地问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农村公共伦理受到新的冲击。

食品安全问题困扰整个国家,商业公共伦理受到普遍质疑。

公共伦理的残缺,社会管理问题的增多,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政府在道德引导作用和完善公共伦理制度方面加大力度。

(五)政府公共伦理失范和社会不良思想动向明显政府公共伦理是社会公共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公共管理领域内具体社会道德的有力折射,是一切组织在公共领域行使权力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要求公共伦理与时俱进,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特定阶段的国情未能克服经济转型与公共伦理转型的脱钩。

因此公共伦理失范问题的表现是寻租、寻利、渎职失责、权力买卖等现象。

从政府公共管理的内在结构分析,公共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公共伦理意识的失范。

公共伦理意识失范主要表现为公权力行使主体缺乏坚定的政治信念、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政治信仰。

在道德认知上,公权力行使主体严重缺乏“以人为本”的民本理念和思想;道德情感上,公权力行使主体的服务意识淡薄,相应的脱离群众的官僚气息十分浓厚。

第二,政府公共伦理行为的失范。

社会转型往往和大变革同时进行,趋势是值得肯定的,过程中则频发公共伦理行为的失范。

公共伦理行为失范往往与腐败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政府公共伦理失范通过传导机制自上而下与社会各阶层存有的恶劣思潮结合,催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以及坑蒙拐骗等现象。

市场经济的诉求初衷是良性的,不良思想萌动,坑蒙拐骗发生不是市场经济的衍生品(朱娅,2004)。

人的非理性的期望、标准、道德想象对我国公共伦理建设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

改善公共伦理建设的相关策略(一)探索新型公共伦理体系,塑造社会主义伦理制度国家主义为主导的公共伦理体系的解体,个人主义为主导的公共伦理体系难以植根,同时呼唤新型的公共伦理体系的萌发。

这种新型的公共伦理体系被学者们称为社区主义。

社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由地理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心理要素共同结合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政府和民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余潇枫认为,社区主义是“一种以社区共同体的公共生活为基准点,强调践行公共约束准则的、以公共理性为核心的伦理恩德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正在成为世界伦理发展的新趋势”。

社区自治是社区主义理论的现实模式。

公权力的法定机构与社区自治机构相结合的效应是推进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实现符合国情的政治体制改革。

社区主义高度重视社区内各个成员的价值取向与整合,有多种典型特征构成,包括崇尚个人尊严的自主意识,守望相助的感情意识,按需分配的利益意识以及地位正常化的平等意识。

可见,社区主义体现了博大、包容的公共伦理精神,通过维系个体间情感实现集体利益共赢,消除个人理性导致群体非理性,增强信仰和政治的向心力,提升群体利益的地位,实现公共伦理的集体化和法制化。

(二)加快政府公共伦理建设,实现公权力的公平、公正和平等转变政府职能是加强政府公共伦理建设的重要环节。

首先是政治伦理主导型政府向经济伦理主导型政府转变。

弱化国家主义意识,激发社会主体的创新意识,大力发展生产力,厚积公共伦理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

其次要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虽然不可放弃经济调节的职能,但更要注重政府调控和市场自发调节的合力,落实宏观管理、间接管理,弱化行政主导经济的力量,从根本上切断政府寻租寻利的源头。

完善监督监管机制是加强政府公共伦理建设的必要环节,当前我国监督体系由政党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构成。

这种监督机制一方面在反腐倡廉、提高行政效率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运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多种弊端。

这些弊端包括监督权力不明晰、体制不舒畅、党政不分开和法制不健全等。

为了完善我国监督体系需要:一是完善和加强人大的监督职能和力度;二是加强群众监督的力度;再次,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检举权;最后,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威力。

(三)完善外部环境,推进企业的公共伦理建设政府和行业协会共同合作加强管理,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坚决消灭偷税漏税、侵权行为等违法行为。

从制度到经济方面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用工制度,对待环境污染行为要严肃处理,由内而外的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伦理经营的外部环境,建立完善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来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企业伦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在企业努力去树立以员工为本、以社会和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观念,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公正、公平,外部经营守法、诚信,实现企业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同步发展。

政府和社会要注重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企业公共伦理建设的价值追求在于奉献社会,并非高额的利润。

(四)加强公共伦理学习谈到加强全社会的公共伦理修养,就必须要重视学习。

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相联系的。

把拥有丰富的知识本身就看作是一种优良美德,而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量。

长期以来,在国人的头脑中,虽然广泛存在慈悲心怀,却没有法律中的的权利观念;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却没有明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对社会发展的秩序伦理思考,却没有塑造社会平等的意识。

公德滑坡是因为中国人把个人私生活领域不断的扩张,以至于私人生活凌驾于公共生活之上。

鉴于以上原因,社会公共伦理建设还要借助于社会公共伦理教育的普及程度。

努力把全社会所共享的规范内在化,使公共道德成为人们的最广泛意义上的共识,并进而成为约束个体行为的基本、有效的规范。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流动的加速,伦理实体的松解,传统社会中和“单位制”下的井然有序的伦理规则被打乱。

构建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社会公共伦理发展的主导力量,而针对我国的现实问题和传统文化遗留,国家主义的公共伦理体系影响力的边缘化趋势明显,权力膨胀与权力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等问题,从科学理论研究、政府和政策层面、市场和企业、全社会的学习过程出发,全面系统的构建适应当前国情的社会公共伦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