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学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探索・当代文坛・2007.1
其作者来说,应该和同时代作家来做横向比较并考察其对后世的影响。具体说来,衡量他作品的审美标准应该看其是否够得上艺术品,是否具有典型性,艺术形式的完美程度如何,是否具有原创性;衡量他作品的思想价值标准应该看其是否表现了反封建的科学民主的五四的理性精神,是否符合时代特点和发展规律,是否具有真实性和先进性;衡量他作品的道德标准应该看其是否表现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是否表现了人类之爱或人性和人民性” λξ。
足见,中国当代的文艺批评既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学批评观的精神实质,又结合文艺发展的新趋势,对文艺批评问题作了新的探索,在文艺批评标准等问题上不断出现新的建树。这对于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显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③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6页,第864-865页,第86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谭运长:《关于文艺批评标准及与此有关的文艺学学科建设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9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⑥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文艺报》1996年12月17日。
⑦胡亚敏:《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⑧参见孟繁华、周瓒等《90年代文学批评的回顾与检讨》,《钟山》2000年第1期。
⑨参见曹廷华《文学概论》,第302-30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⑩吴炫:《文学评论十面观》,第8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λϖ顾凤威:《美学的历史的:审美批评范式的教学反思———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发展之五》,《广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λω张居华:《世纪之交回眸与展望文艺批评标准的走向》,《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λξ田建民:《谈当前文学批评的规范与标准》,《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聊城大学文学院。本文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课题编号:04JZ D003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半夏
喧哗中的独语———“80后”写作透析
姚娜
从2000年出版《三重门》开始,韩寒、春树、郭敬明、胡坚等“80后”写手开始陆续登场。几年间,文学市场持续着“80后”作品的热销盛况。有人对“80后”群体不吝赞美之辞,有人对他们竭尽挖苦之事。但无论如何,“80后”已经成为了一种众说纷纭的现象,而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独特的背景。
一 由“80后”的成长背景看“80后”的写作
1.独一代:才华横溢的孤独王子
19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首批成果,成为了独生子女中的先行者,号称独一代,在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深深地刻下了这种精神气质。
这种精神气质首先是孤独。在其成长初期,他们没有与同龄人打交道的机会,这就造成了他们长大后的交往障碍。而正是这种无法言说的孤独感,成就了“80后”作家的书写欲望。既然没法和朋友说,没法和兄弟姐妹说,那就索性写成日记,写成小说,这些就成为了日后写作的基础。
这种气质其次是脆弱。独一代几乎没吃过什么苦头,小学、中学、大学、工作,一切按部就班。也许正是因为生活的波澜不惊,他们往往养成了敏感,脆弱的内心。他们习惯用细腻、细致的文字指向忧伤和柔软的内心,描绘种种微妙的情感。过分脆弱的内心,一碰即碎,于是他们极易陷入偏执的感
喧哗中的独语
情,动不动就沉溺于绝望。将独一代的这一特质发挥到极限的代表作家是郭敬明和张悦然。
再次,这种气质还包含霸道和自以为是。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自出生就集家人万千宠爱于一身,于是一个个“小霸王”就此产生,他们听不进任何批评的声音,时不时露出“我的地盘听我的”的姿态。这种特质的代表人物就是说自己的才华“横竖都溢”,是一块要发光的“上海大金子”的韩寒。
独生子女的身份不但对“80后”作家的写作产生了莫大的影响,而且也是“80后”作品畅销的一大动力。不论是韩寒对教育制度的抨击,还是郭敬明对于成长的疼痛的描绘,或是春树以另类张扬自我的姿态,都让“80后”一代人感到很对胃口,觉得还是同龄作家诉出了自己的心声。随着“80后”一代人成为文学消费的主力军,“80后”作家的作品畅销也就顺理成章了。
2.后现代:众声喧哗的大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开始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光环下隐退,人们对于文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分化”和“分裂”,文学工具论、文学神圣论、文学游戏论等等各有市场。这种多样性、开放性、创新性的体现,似乎标志着我们已经置身于后现代语境之中。而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正是在这种语境下开始了创作,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多少少带有后现代主义的风格。
首先,后现代主义倡导以“语言为中心”的创作方法,高度关注语言的实验和革新,其意图不是表现世界,而是用语言来制造一个世界,从而极大地淡化乃至取消了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描绘现实的基本功能。而“80后”作家文字的优美和语言的革新,也是大家比较公认的。曹文轩先生称赞郭敬明:“语词的千军万马,无边无际地簇拥在他的麾下,他将调动他的语词大军当成了写作的最大的快意。”①在郭敬明的文本中,他经常赋予词语新的含义,比如“长得根正苗红”、“成绩格外锦绣山河”、“我就是这么一火树银花的女子”等等,这些词语的意义仅仅存在于小说的创作与解读的过程之中。“80后”陶醉于文字的游戏中,用语言搭建出一座又一座的“幻城”,可是却忘记了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的道理。小说语言的基本功能是叙事,他们开拓了语言文字的疆域,却失去了小说虚构生活的领土。
其次,后现代主义带有一种反讽的、游戏的、多元主义的通俗化倾向。在“80后”作家笔下,没有权威,没有经典,更没有绝对真理。他们有敢于质疑并评点一切的自信和狂放,有打破文体规范和世界的勇气和洒脱。春树是这么说的:“想写就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绝对不考虑慢慢写的叮嘱与忠告,任何高贵、经典、文本、抒情、意境到了我们这儿统统失效,用但影的话就是———当下我们玩诗。”②
最后,后现代主义比较愿意接受流行的、商业的及大众消费市场,反映了一般文化生产和商品生产的最终结合。如果要通过“80后”作家的作品来理解中国当代的年轻人,大概会以为他们都在上网、喝咖啡、染头发、逛商场———消费时代所有的享乐因素都可以从“80后”作家的文本中找到。在他们身上,生活方式与写作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关系。
3.网络:自由自在的表达空间
网络对于“80后”而言,是表现自我的平台。零门槛的进入,使他们想发表自己的作品不再需要按照传统的比较复杂的程序。网络给了想步入文坛的新人一个机会,只要你的作品有足够的读者,那么你就可能被出版社发掘。何员外就是在网上发表《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后而迅速蹿红,后来作品被出版。另外,网络还为已经崭露头角的新人作家进一步扩大影响,比如张悦然在2002年被萌芽网站评为“最受欢迎女作家”、“最富才情女作家”,这些桂冠使得她顺利地转向了纸介媒体。
网络还是“80后”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可以随意翻阅一个“80后”作家的文章,立时就会为他们知识的芜杂感到惊讶。似乎年纪轻轻的“80后”作家个个都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其实这是互联网帮了他们一个大忙,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几乎冲垮了前几代人获取知识的主要传统渠道———书本、报纸、杂志等。无论如何由阅读印刷品而积累知识,总是一个缓慢并且相当有限的过程,而互联网立刻就可以获得与之相关的几百条甚至上万条信息。如此轻易地获得知识,一方面让“80后”获得了前人从没有过的宽广视野,另一方面的副作用就是多方位多渠道的知识来源很大程度上削弱了“80后”对于知识及其创造过程应有的重视和尊重。
一个时代往往给予一代人成功的潜质,也常常埋下这代人失败的种子。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介绍“80后”的成长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就是因为这些与下文将提及的“80后”的潜在危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 从“80后”的存在危机卜“80后”的未来
“80后”的存在危机分为内外两个方面。我们先来看看“80后”作家自身存在的问题。
1.青春写作之路能走多远
“80后”写作往往被定位为“青春写作”,它实际上是“校园文学”的另一种说法。“80后”作家所写的作品都无法逃离自己的生活圈子,他们凭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尝试用文字自然地表达自己,而不是有意识地追求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青春文学一直沉浸在个人琐碎生活的述说里面,热衷于描写与现实的疏离和破碎的梦境,描写成长的困惑和不知所措。韩寒宣称:“四五年前我就不看书了。我认为对于一个写作者,他自己想的、经历的最重要,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作家说读别人的书会受益匪浅。我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③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韩寒几年前在《零下一度》中还感谢他父亲让他读了很多书,同时对同龄作家总拿早恋说事颇不以为然。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年轻人因为自身年龄小、阅历浅,大多数生活场景和生存经验只能通过阅读经验来建构。如果说看书没用,那么能写的就只剩下自身的生存经验了。而十几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能有多少刻骨铭心的生存经验呢?不写早恋能写什么?综观“80后”作家的作品,无外乎恋爱、叛逆、校园这几个永恒的主题,除去华丽的辞藻和超验的想象,这些主题能不能一次又一次地支撑起他们存在的空间呢?我表示忧虑。之所以评论界认为“80后”的作品缺少历史厚重感和人性的深度,原因也正是如此。
2.稀释文学的商业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