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下午茶:由唐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下午茶:由唐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本文为' 国家人文历史' 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中国人习惯以点心配茶,尤其在工作日下午三四点,身体快要被掏空之际,吃一块中式糕点,喝一杯热茶,既能快速补充能量,又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可在古代,点心与茶并不成双出现。点心一词源自唐代,由魏晋南北朝小食演化而来,那会儿古人奉行一日两餐制,加餐为小食,多为麦面、米粉制品。起初都是些足以果腹的简单饼食,而后基于对色香味和造型的着意创新,人们以油、糖、面随手变出各类精致糕点,满足口腹之欲及视觉享受。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各类花式点心就是很好的实物证明。尽管在沙漠里掩埋千余年,馅料和具体制作方式已不可考,这些以面粉为原料的宝相花纹点心(月饼)、梅花式点心、菊花式点心做工精美,花卉形状栩栩如生,体现了当时人们高超的面点制作技艺和审美情趣。鉴真东渡日本后,带去豆腐、芝麻烧饼、蔗糖及各种素菜的制作。长安和扬州的许多点心相继传入,日本人称其为唐果子,平安朝盛行的八种唐果子中梅子、桃子、桂心、黏脐、饆饠、团喜、子、餲餬,被记录下具体做法的有3 种:饆饠为糯米粉做成,外皮透明酥软,内里包有馅料;餲餬即前文提及过的蝎饼,以蜜、水或是用枣汁、牛羊乳和面,做成油炸饼;子为用面粉做成的油

炸小团子,香甜松脆。由于唐初引进的印度蔗糖加工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对普通百姓甜味增加未能发挥显著作用。当时糖的主要来源有两种,一为采集而来的野蜂蜜,基于收蜜不易及昂贵的蜜价,以蜜入馅者若非达官显贵、富人,就是隐逸山林者;二为一般平民较易获得的饴糖(主要成分为麦芽糖,甜味不及蔗糖),做出的点心中,糖的分量不重。再加上中唐以前,人们惯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饮用,就跟喝蔬菜汤或茶粥差不多,没有一边喝(茶)汤一边吃点心(茶食)的习惯。到茶圣陆羽提倡煎饮法,禁止在茶中添加乱七八糟的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佐料,佐茶点心作为清饮所必需的茶食才逐渐发展。《文会图》(局部),宋,赵佶,绢本设色,纵184.4 厘米,横123.9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唐以后,饮茶风行南北,图中环桌而坐的文士,正进行着茶会,偌大的黑色方形漆案,设置在树下,案上成组餐具与水果、茶食摆满桌面又甜又黏的茶食茶食一词首见《大金国志婚姻》,婿纳币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当时包括金中都( 今北京) 在内的金国境内,举国上下无不啜茶。与宋人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不一样,金人宴会上习惯先汤后茶,且饮茶必上糕点,尝点又必泡茶。不仅每有贵客临门,女真人便以猪油和面,涂上蜂蜜制成点心,随茶供奉,茶食也成为金国朝野佐茶及相互馈赠之佳品,在金中都盛行。茶

食由此做得越来越精致。淳熙三年( 1176 ) 十一月,周煇作为宋使张子正随员出使金朝,体验了一把茶筵,具体流程是,先汤后茶,旋供晚食。先设茶筵,所上糕点皆为七夕乞巧,其瓦垅、桂皮、鸡肠、银铤、金刚镯、西施舌之类,做法都是以蜜和面,油煎之。又黏又甜是金代茶食的特色。周煇发现,金人尤为嗜蜜与其地盛产蜂蜜有关,金人主副食品多渍蜜。但凡有招待贵宾、外国使节等场合,以蜂蜜制成的食物便被端上桌面,这是金人最隆重的待客礼俗。有一名为蜜渍羊肠(用蜂蜜掺着马肠子煮熟的一种食物)的金国珍味,一般人很难吃到,有一回恰逢金帝生日,便将其赐给关押在金国的徽、钦二帝食用,两人接受无能,吃完后马上吐了出来。比起不那么容易被接受的内脏珍味,由蜜和面加油(或煎或蒸)而成的茶食反倒在北宋掀起一股潮流。如北宋东京男子娶媳妇三日后,女方家要往男方家送油蜜蒸饼。宋代饮食市场上也多见金人糕点,如蜜糕、栗糕、蒸糖糕等。元大都每到正月十三日发卖糖糕,明清时北京坊巷中的茶食胡同,显然都是受金人茶食传统的影响。而且这一甜食喜好被后裔满族人继承并发扬光大,北京传统糕点萨其马即是最具代表性的产物。辽国点茶图,契丹贵族喜爱饮茶,而且看重宋朝的名贵茶叶。他们接待客人的时候和金人一样,先汤后茶,与宋朝先茶后汤的习惯正好相反柔软香甜,入口即化是最起码的标准萨其马为满语音译,是萨其非和马拉木壁的缩写,前

者有切成方块之意,后者为堆起来,指的是制作萨其马的最后两道工序,切成方块,随后码起来。《清文鉴》解释萨其马为狗奶子糖蘸。此狗奶非彼狗奶,说的是东北一种形似狗奶子的野生浆果,用来做萨其马的果料。后来清人入关,野生浆果被其他果料(葡萄干、山楂糕、青梅、瓜子仁等)取代。狗奶子也鲜为人知了。萨其马具体做法是用鸡蛋、油脂和面,细切成条后油炸,再用糖、蜂蜜、各式果料搅拌沁透(糖蘸),黏成一方一方的糕点。如果在萨其马上撒上红糖,艳如芙蓉,即为芙蓉糕。唐鲁孙(1908-1985 年)是满洲贵族出身,在他看来,真正的萨其马有一种馨逸的乳香,黏不粘牙,拿在手上不散不碎。北京人王世襄最爱吃由奶油和面,透着乳香的萨其马。这奶油产自内蒙古,装在牛肚子内运来北京,经过一番发酵,已成为一种干酪(cheese)。奶油萨其马的风味并非人人都能受用,但爱吃它的则感到非此不足以大快朵颐。据他回忆,过去瑞芳斋主要供应京华的官宦士绅,就备有一般和奶油两种萨其马。前者切长方块,后者则作条形。开设在北新桥的泰华斋,蒙藏喇嘛是他们的主要顾客,所以萨其马的奶油味格外浓。地安门的桂英斋,离紫禁城不远,为了适合宦官们的口味,较多保留宫廷点心房的传统,故各家自具特色。惟萨其马柔软香甜,入口即化则是一致的,因为这是最起码的标准。北京传统糕点萨其马,源于满洲,是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由满族人引入北京,清人

入关后,萨其马在北京开始流行气味浓馥的藤萝饼、玫瑰花饼中国烹饪史上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所谓满点,如萨其马和芙蓉糕,说的就是满洲饽饽(满人统称面制品为饽饽),擅长使用奶油和蜂蜜,种类繁多。有由奶油和面做成酥皮,加糖、蜂蜜、果料等制成的蝴蝶酥、杏仁酥、核桃酥等,也有酥皮带甜馅,应时而作的玫瑰饼、藤萝饼等。满族人有个习惯,午饭过后晚饭未到,下午四点左右有些饿时,要吃点点心,春秋冬吃饽饽后,喝杯奶茶;夏季天热,吃点心后要喝碗奶酪。是故京城专门出售满式吃食的奶茶铺,也专卖各类满式饽饽。当然,想买到品种齐全的各类点心,还得去饽饽铺购买。老北京饽饽铺多以斋为名,清中叶后很是流行。不仅制售供满人婚丧喜庆大事所需之各色饽饽,也贩卖不少满制汉点,如奶皮元宵、奶子粽、奶皮月饼等,粗细点心有一百二三十种之多。那时人们买饽饽不单纯为了吃,而是一种民俗和礼节。老百姓供佛祭祖、探亲访友、婚嫁生育所用的糕点几乎都来自饽饽铺。老北京的饽饽铺,装修很有特色,门口挂的幌子,配有流苏,飞金朱红栏杆,柜台两边山墙,五彩缤纷的油漆彩画,古色古香。玫瑰饼是一种酥皮糖馅的北京传统名点,俘获了不少人的芳心,张学良在京时就喜欢去正明斋饽饽铺购买玫瑰花饼在王世襄记忆里,饽饽铺的铺面装修极为考究,如果不是牌楼高耸,挑头远跳,就是屋顶三面曲尺栏杆,下有镂刻很精的挂檐板,用卷草、番莲、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