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之《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

《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1、《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释义】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2、三年级教案:19、《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后记19、《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后记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我就利用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预备时间开展起带领孩子们背诵古诗文的活动,迄今为止,他们不但早已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八十首古诗背完,而且已经又背了很多首,现在正在背诵新教育实验《中华古诗文诵读本》。
所以,对这几首小诗他们并不陌生。
关键是如何使他们真正地弄懂诗意、体会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适时拓展阅读,感受的写作风格。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课前预习:1、回家查找这几首诗的诗意;2、搜集的有关资料,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3、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搜集几篇有关他的诗作(体会的写作风格)教学过程:一、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已经在班长的带领下开始边用书打着节拍边陶醉在大声背诵这三首诗的气氛中。
"独坐敬亭山......'看到这种现象,我二话没说,也边用手打着节拍,边和他们一起高声背诵起来。
两、三遍过后,我将手高高举起,在空中做了个"T',示意孩子们停下之后,用惊讶的语气对他们说:"你看你们又陶醉了。
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1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①[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注释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同步练习题学什么:学会本课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并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样学一、辨别形近字,并组词。
谙( )镜( )孤( )厌( )暗( )境( )狐( )压( )二、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众写高飞山,湖光秋月两相和,孤云独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看两有厌,遥望洞庭山水翠,只有敬亭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测一测一、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翻译赏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翻译赏析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
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尽:没有了。
闲:偷闲,安闲。
厌:厌弃,厌烦。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赏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此二句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个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显然是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可以想见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独坐敬亭山全文注释赏析

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 唯)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古诗词三首之《独坐敬亭山》

敬亭山的诗歌文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文人墨客在此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02 《独坐敬亭山》的创作背 景
李白的生平简介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孤云”、“闲鹤”等,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诗词艺术手法
李白运用了白描手法,简洁明 快地勾勒出山景的轮廓和特点。
诗人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 法,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如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
诗中节奏感强烈,语言优美, 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主题思想
《独坐敬亭山》表达了诗人李白 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以及对孤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独坐敬亭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 力,加深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独坐敬亭山》以其卓越的艺术品质和深邃的意境,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为世界文学 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
《独坐敬亭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影响 了世界文学的发展。
05 《独坐敬亭山》的现代意 义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通过对敬亭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 ,呼吁人们关注自然生态的保护。
诗中描绘的静谧、清幽的自然环境,引发人们对现代城市生 活中自然缺失的反思,提倡回归自然、享受自然。
独坐敬亭山
contents
目录
• 敬亭山简介 • 《独坐敬亭山》的创作背景 • 《独坐敬亭山》的诗词分析 • 《独坐敬亭山》的影响与评价 • 《独坐敬亭山》的现代意义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及赏析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文言文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唯有)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赏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独坐敬亭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考点

解
独去闲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 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释
两不厌 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敬亭山
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 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 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 、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却彼此 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 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 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自十年前放还出翰 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 创 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 作 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 背 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 景 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 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 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 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 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一、二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
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
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
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
李白《独坐敬亭山》译文和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译文和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译文】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赏析《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在经历了常年的漂泊之后所作。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独坐敬亭山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独坐敬亭山赏析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
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以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与怀才不遇,更是写自己的坚定,希望能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独坐敬亭山》赏析(精选12篇)

《独坐敬亭山》赏析(精选12篇)《独坐敬亭山》赏析篇1一、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二、学习课文(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③自己带着感情读④四人小组读古诗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⑥全班再齐读古诗《独坐敬亭山》赏析篇2知识点: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李白《独坐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独坐敬亭山》,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独坐敬亭山》年代: 唐作者: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唐诗赏析: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
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诗句赏析及出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诗句赏析及出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出自唐代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独坐敬亭山》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赏析此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独坐敬亭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独坐敬亭山体裁:诗题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原文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你看我、我看你却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赏析二:思想内容《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 这首五绝作于天 宝十二载(753) 秋游宣州时,距他 被迫于天宝三载离 开长安已有整整十 年时间了。长期飘 泊生活,使李白饱 尝了人间辛酸滋味, 看透了世态炎凉, 从而加深了对现实 的不满,增添了孤 寂之感。此诗写独 坐敬亭山时的情趣, 正是诗人带着怀才 不遇而产生的孤独 与寂寞的感情,到 大自然怀抱中寻求 安慰的生活写照。
唐
李白
检查预习:
tí ng
结构:上中下结构;查字典音序是T,去掉部首查7画
亭
luó
字义: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边 和花园里。
组词:亭子、凉亭、亭亭玉立 结构:左右结构,查字典音序是L,去掉部首查11画 组词:田螺、海螺、螺号 结构:左右结构,查字典音序是A,去掉部首查9画。 字义:熟悉、精通 组词:谙悉、谙晓、谙达
桂林山水
记金华双龙洞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首《忆江南》和以前学过的古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诗词对比
它是词,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 又称“长短句”,词兴起于晚唐,繁荣 于宋朝。 《忆江南》是词牌名,不是题目。 常见的词牌名有: 《水调歌头》、 《清平乐》、《西江月》、《沁园春》、 《菩萨蛮》、《蝶恋花》等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 宁静和谐、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 白居易称作“诗豪”。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 颖,思想深刻;七言绝 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 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 气息和地方色彩。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镜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翠, 白银‖盘里/ 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 色和 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 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有什么不一样?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词牌名 谙:熟悉。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 青蓝色燃料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时,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 春天来了,江水绿如蓝草。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色, 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读一读,想一想。
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本首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看到
湖面
君山
联想
镜未磨
比喻
把湖面比作铜镜
把湖面比作银盘 把君山比作青螺
银盘 青螺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洞庭湖》的作者是( 唐代 ) 代的诗人(刘禹锡)。诗中作者 运用(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 洞庭湖比作(镜子)和(银盘), 把湖中的君山比作( 青螺 )。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读诗题、知作者
李白 (701—762年),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祖
籍陇西成纪(今甘肃 天水附近)。作品极 富浪漫色彩,感情强 烈,善用比兴、夸张 的表现手法,形成了 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 被称为“诗仙”,与杜 甫并称“李杜”。
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又名 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 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 云庵、广教寺、穿云亭、丹 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 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 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 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 谢、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 此山遂名于天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哪些词体会到诗人的孤独? 独 孤 只有
2、这首诗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从天上到地下的写作顺序 3.本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面对着鸟飞尽,孤云去的寂寞,让诗人感到欣慰的是什么?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诗人心中,此时的 敬亭山就像诗人的什么人?它会对李白说些什么呢?
唐
李白
单独一人坐 着(欣赏)
独坐敬亭山
李白
所有的鸟。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形容云彩 飘来飘去 悠闲自在 的样子
厌倦
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 群鸟高飞远去,直到无影无踪。 孤云独去闲。 天空中的一片白云也悠然地独自飘走了。 相看两不厌, 我和敬亭山互相看着而不感到厌倦的。 只有敬亭山。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 情。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 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 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水调歌头
苏轼(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像诗人的母亲,会对他说:“ 孩子,别灰心,拿出生活的勇气 ” 像诗人的朋友,会对他说:“ 朋友,别泄气,有我和你一起同 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什么情感?哪个词可以 看出?
喜爱之情,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知己。 只有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 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 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 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 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能不忆江南?
怎能不想念江南?
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呢?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为那里的老百姓做了很 多好事,为人们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 清泉……在他离任回杭州时,杭州的人扶老携幼, 提着酒壶,洒泪告别,白居易落泪了……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苏州刺史等职,晚 年居于洛阳,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 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 尽作婴儿啼”。 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几次动念 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 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一组《江南行》。 诗人死于8年后的公元846年,他回迁梦绕的杭 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 ----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螺
ān
字义:软体动物,体外包裹着锥形或者椭圆形的硬壳。
谙
tí ng
庭
tán
结构:半包围结构;查字典音序是T,再去掉部首 查6画。
字义: 1、正房前的院子;2、厅堂;3、法庭, 审判案件的处所。 组词:开庭、家庭、庭院
潭
结构:左右结构;查字典音序是T,再去掉部首查 12画。 字义:深水池、深水坑
组词:清潭、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