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全胜”战争谋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的“全胜”战争谋略从20世纪中期起,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超级大国就在寻求以核裁军为标志的相互战争制衡,以求不要形成相互毁灭而同归于尽。
核裁军虽然可以控制战争的规模、深度,但“额度”以内的尖端武器也足以毁灭人类。
所以有效地提高各国政治军事领导人的战略智慧,提高其对战争的理性认识和战争指导水平,成为有效控制战争的根本途径。
而实现这个目的所需要的最好教科书就是《孙子兵法》。
孙子集中论述了以“全胜”为最高理想的伐谋思想,并深入探讨了有关这一战略思想实现的方法和条件。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所积极追求的军事艺术的最高境界。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并不是由于核武器对人类的威胁,而是鉴于兵凶战危,对国家和民众将造成巨大破坏,因而主张通过“伐谋”、“伐交”的方式以解决国际争端,实现“必以全争于天下”的政治目的。
“全”与“破”是对立统一的。
如果通过伐谋、伐交不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那就只有通过“伐兵”去破敌。
孙武认为,战争和军事,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必须加以认真研究,慎重对待的。
他认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一定要以慎为先,并奉劝统治者“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不要以一己喜怒而擅启战端,因为涂炭的灵魂不能再生、灭亡之国家不会复存,将此归结为“安国全军之道”,需“明君慎
之,良将警之”。
战争给国家造成的经济困难以及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是不可估量的。
由于孙子亲历了战争所造成的艰难困苦和颠沛流离,所以,他沉痛地劝诫国君和将帅一定要从安国利民角度权衡利弊,必须对战争行为慎之又慎。
在中国只历史上,一些国家由于战争决策轻率不慎而导致丧军亡国的不乏其例。
《史记·自序》记载道:“春秋之中,拭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樱者,不可胜数”。
孙子极力倡导慎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将国家之根本利益作为兴兵作战之惟一目的,将现实主义利益观视为“慎”的存在基础,即以“利”衡量战与不战;以“危”衡量战与不战;以“胜”衡量战与不战;以“安国全军”衡量战和不战。
孙子认为国君和统帅动辄发动战争,属于兵家之大忌、在战争决策中应坚决抛弃。
所以,孙子认为,作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军事家首先应该谋求运用“上兵”,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做到“兵不顿而利可全”,而不要动辄炫耀武力,付诸兵刃。
他把军事斗争日的的手段分为“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种。
伐谋和伐交是用兵的上策,要力争以这些非战的手段屈人之兵;伐兵、攻城为下策,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用。
综观中国战争史,毛泽东当属“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伟大实践者。
他摒弃“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空想成分,大胆付诸实践,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屡屡创造“和平解放”的成功战例。
如平津战役中就成功迫使驻扎北平以傅作义为首的25万国民党守军接受和平建议,缴械投降。
1962年古巴发生导弹危机,美国总统肯尼迪以智谋迫使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就范。
当肯尼迪发现赫兽晓夫秘密地把导弹运进古巴时,美国要求立即把它们撤除,并以海军全面封锁古巴作为紧急反应措施。
赫鲁晓夫这时扬言,会促使作战部队“投入行动”,以此胁迫美国让步。
但肯尼迪知道,苏联决不会在远离本土的地方冒与美国直接冲突的风险,因此加紧部署力量,严阵以待。
赫鲁晓夫终于退缩了。
经过惊心动魄的言词和措施的较量,美国迫使苏联撤回了在古巴的导弹。
又一次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
在非军事领域的其他各行业,贵用智谋的全胜战略也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如在外交活动方面,有些超级大国运用经济手段,迫使其他国家服从自己;运用政治渗透和支持反对派等手段,使苏联解体、东欧国家体制大变。
这些都是《孙子兵法》全胜战略的运用。
在治安管理中抓捕凶犯,也可用政策攻心、造成围捕声势和从侧后突然袭击等方式,“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经过激烈搏斗而使罪犯束手就擒。
在力争用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同时,孙子又主张要积极开展联合盟友、孤立敌国的外交活动。
《谋攻篇》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可见开展外交活动(“伐交”),争取与国、联合盟友而孤立敌国,是比用兵打仗(“伐兵”)和攻城更为高明和重要的制胜敌人的手段。
《九地篇》又说“衡地则合交”即处在四通八达之地,一定要联合、结交盟友。
而且,结交盟国还要讲究策略,了解这些国家的谋图。
故孙子指出:“不知诸侯之谋
者,不能预(与)交。
”接着,孙子还强调:“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当作“必”)争天下之交,不(必)养天下之权。
”外交活动还必须“争”,让敌国的“交不得合”,而自己结交的盟国和培养的权势遍天下。
这样,敌国孤立无援,处在四面包围之中,胜利就唾手可得了。
历史上群雄角逐的时代,各国都要开展外交活动,联合众多的盟友,才能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很快地战胜对手。
春秋时代大国争霸,联合众多的中小国家成为争霸的重要手段。
晋楚城蹼之战,晋国联合齐、秦,为战争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吴国伐楚,孙武主张要联合唐、蔡等小国才可进行。
到战国时代,兼并战争更加激烈,“伐交”活动也愈趋活跃。
由于秦国的强大,外交活动中出现了联合东方六国以对付秦国的“合纵”和秦国结交某些国家而对东方六国各个击破的“连横”等策略。
最后,秦始皇运用“远交近攻”的计谋,终于吞并六国,建立统一王朝。
可见“伐交”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从世界历史来看,两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都大量开展外交活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先是由德、奥、意组成同盟国和英、法、俄组成协约国。
后来,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到协约国,美、中等国也参加协约国,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则有德、意、日组成的轴心国和英、美、苏结成的反法西斯联盟。
轴心国虽然在战争开始时取得过一些暂时性的胜利,但后来它们处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包围之中,多方遭受袭击,不得不宜布投降。
显然,两次
大战中“伐交”都是影响战局的关键性因素。
总之,《孙子兵法》这部人类伟大的军事理论经典,是现代社会控制战争的卓越的理论武器。
它可以帮助人们理智地清醒地对待战争,提高人们驾驭、指挥战争的艺术层次,在尽可能不用动武的情况下解决争端,也可将战争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我们要努力弘扬孙子思想,将人类文明的层次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