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资料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董强;孙葳;谭泽峰;徐蔚海;黄家星;黄一宁;徐安定;曾进胜;陈向燕;程忻;范玉华;刘亚杰【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2(38)3【摘要】@@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l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总页数】17页(P129-145)【作者】董强;孙葳;谭泽峰;徐蔚海;黄家星;黄一宁;徐安定;曾进胜;陈向燕;程忻;范玉华;刘亚杰【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神经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神经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南方医院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神经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介入学组2.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 [J],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编辑部4.2018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5.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J], 彭玮; 罗海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要点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要点前言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
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
中国脑动脉狭窄存在显著的分布特点,即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
据统计,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占到46.6%。
关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
因此,自2012年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相继颁布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这些专家共识和指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脑动狭窄这类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发展到对脑组织病理生理学评估(侧支循环、脑血流及脑代谢)。
目前的医疗模式已经逐步转化为以循证医学为辅助的精准医疗时代,大量的国内高标准临床研究已经陆续公布于世,为国人的脑血管病治疗提供指导,许多新发表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提供了很好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尚未被写入指南及专家共识。
1 概念1.1 颅内外动脉狭窄与症状性脑血管事件1.1.1 颅内/外动脉狭窄为规范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定义,首先需界定颅内、外动脉的范围。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指以上动脉出现一处或多处狭窄率50%~99%的病变。
狭窄率的测量结果与影像学检查方法及狭窄率计算方法密切相关。
【全文】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专家共识
ICAS的治疗
③ 合并高血压的ICAS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降压治疗的启动时机及血压 目标值应个体化。如无特殊,长期血压控制目标宜<140/90 mmHg, 原则为逐步平稳降压(B-NR级证据,强推荐);选择降压药物应充分 考虑患者全身靶器官损害及对药物耐受性的情况,可优先考虑长效降 压药物(C-EO级证据,中等推荐)。
ICAS的治疗
▪ 推荐意见: ① 药物涂层支架治疗sICAS可能是解决sICAS再狭窄和卒中复发问题的新的治疗手
段。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B-R级证据,中等推荐)。 ②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sICAS可能是解决sICAS再狭窄和卒中复发问题的新的治疗手
段。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还需要更高级别证据证实(CEO级证据,弱推荐)。 ③ 对于症状性再狭窄患者,推荐优先选用颅内专用治疗sICAS的药物涂层支架 (C-EO级证据,弱推荐)。
低压、半顺应性球囊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C-LD级证据,中等推荐)。 ② 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技术操作上建议缓慢充盈和缓慢泄压,扩张后进行较长时间的
血流观察,出现限流性夹层或弹性回缩应进行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建议球囊选 择直径为责任血管参考直径的50%~80%(亚满意扩张)(C-EO级证据,弱推荐)。
ICAS的治疗
ICAS的治疗
▪ ICAS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外科治疗因为 有较高的并发症,迄今没有得到全球范围内指南的推荐,而内科治疗与 血管内治疗一直在被探索以求证ICAS的最佳治疗。目前的证据仍然支持 内科治疗是ICAS的一线治疗方式。
(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危险因素管理 ▪ SAMMPRIS研究奠定了强化药物治疗在防治ICAS中的一线地位,包括
ICAS的治疗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科学声明解读(课堂PPT)
2020/4/8
Wang W et al. Circulation. 2017 Feb 21;135(8):759-771
3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根本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
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 65%存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2020/4/8
4
Gao S, et al. Front Neurol. 2011 Feb 15;2:6.
分子影像学诊断
定义:通过靶向造影剂*主动结合于血管壁上 特定的分子或者被动聚集于病理组织或细胞 等,在分子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及 不稳定的病理过程进行显像,进而获得普通 非增强MRI无法得到的血管壁信息。
特点: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测、指导治 疗及疗效监测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目前主要 应用于临床研究。
*目前颈动脉的分子影像学临床研究中采用的造影剂主要是超小 超顺磁性氧化铁类物质。
19
斑块稳定性检测方法
其他评估斑块稳定性的检查方式
检查方式
血管内超声
特点
获得整个血管壁厚度的图像,区分动脉管壁的3层结构, 识别易损或破裂斑块、管壁扩张性重塑及钙化结节等, 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病情监测及指 导颈动脉支架的选择和放置。
狭窄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狭窄率0-49% 中度:狭窄率50%-69% 重度:狭窄率70%-99%
03
2020/4/8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64-71.
颅外狭窄率计算方法
NASCET法:通过测量血 管最狭窄部分的残余管腔 直径,并将其与狭窄远端 正常颈内动脉管腔直径进 行比较来计算狭窄率12
2020/4/8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_董强
新 近 研 究 认 为 代 谢 综 合 征 也 是 sICAS 的 危 险 因素,它与 sICAS 的相关性比其他传统危险更为明 显 [5,29]; 代 谢 综 合 征 异 常 代 谢 因 素 越 多 ,sICAS 程
130
度 越 重 ,累 及 的 动 脉 数 也 增 加 [5,29]。 症 状 性 颅 内 动 脉 疾 病 华 法 林 与 阿 司 匹 林 比 较 (Warfarin-asprin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 WASID) 研 究 的 亚 组分析也发现,sICAS 患者中约一半存 在 代 谢 综 合 征 。 [30]
Chin J Nerv Ment Dis Vol.38, No.3 March 2012
9.5% 。 [37] WASID 研究发现,BA 区的 sICAS 患 者 的 临 床 复 发 率 也 很 高 , 其 中 症 状 性 BA、 颅 内 椎 动 脉 (vertebral artery, VA)和 PCA 症状性狭窄 的 卒 中 复 发率分别为 10.7%、7.8%和 6%;任何血管区缺血性 卒中的年发生率分别为 15%、13.7%和 6%[38]。
1 流行病学
在 中 国 ,33% ~ 50% 脑 卒 中 和 50% 以 上 的 TIA 存在 sICAS[3-4]。 其他亚洲国家如泰国、韩国和新 加 坡 的 脑 卒 中 病 例 中 ,sICAS 的 比 例 也 分 别 高 达 47%、28% ~ 60%和 48%[3,5-7]。 而美国每年脑卒中或 TIA 病例中,仅 10%由 sICAS 所致[8]。 美国非洲裔、 亚裔和西班牙裔也是 sICAS 的高危人群。由于亚裔、 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占世界 人 口 的 大 部 分 ,sICAS 成 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血管病变,而颅外血管闭塞 性 病 变 在 白 种 人 中 较 为 多 见 [3]。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约1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这类疾病可统称为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疾病(LAOD),其卒中年复发风险为3.6%~22.0%,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年卒中风险更高。
颅内动脉狭窄为50%~69%的年卒中风险为6%,狭窄为70%~99%的年卒中风险高达19%,而症状性慢性颅内动脉闭塞的患者年卒中风险可达23.4%。
颅内大动脉闭塞除引起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外,还有更高的卒中/TIA复发率。
对于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即使经过系统的内科治疗,其一年内卒中/TIA复发风险(7.27%)仍显著高于颅内大动脉狭窄(重度狭窄复发率为5.16%,轻度狭窄为3.82%)或无狭窄(复发率为3.27%)患者。
此外,颅内大动脉闭塞还能导致认知功能及情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神经科工作者一直在探索有效、安全的非急性期颅内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
1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概念1.1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在心血管领域,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有严格的定义: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完全无前向血流通过,心肌梗死溶栓分级(TIMI)0级,且临床判定血管闭塞时间≥3个月。
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
目前尚无人群冠状动脉CTO发生率资料。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群中,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约占全部冠状动脉造影的18.4%~52.0%,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由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均由斑块破裂急性发展而来,而在急性期无论从临床症状还是从实验室检查、心肌电生理检查均很容易诊断,因此通常都能确定患者急性期闭塞的准确时间。
1.2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相比冠状动脉慢性闭塞,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情况就复杂得多。
首先,从发病机制上,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机制除了原位斑块破裂导致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发展而来之外,其他机制还包括栓塞、血管夹层及脑血管炎等;第二,由于脑组织供血的代偿、动脉闭塞部位的不同,部分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可能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被患者忽略,同时也很难像冠状动脉闭塞那样从简单的血液检查、心肌电生理检查得到明确诊断。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护理课件
的生活习惯。
共识的实践应用和注意事项
实践应用
该共识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面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 内动脉狭窄患者时能够提供更加规范、科学的护理服务。
注意事项
在实践应用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同时 也要关注自身的职业安全和防护。
得到提高。
护理经验总结和反思
经验总结
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变化,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和护理措 施,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反思
在护理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护理操作不够规范、健康教育内容 不够全面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 以改进。
对未来护理实践的启示和建议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受累血管的部位和程度,常见症状包括心 绞痛、心肌梗死、脑缺血等。
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依赖于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CT血管成像等。
02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 狭窄的病理机制和诊断
病理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流程
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评估,然后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 法进行确诊,同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早期诊断
对于有疑似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诊断,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综合评估
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查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治疗方案。
动态观察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THANKS
感谢观看
03
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新解读
[19] Solberg LA, McGarry PA. 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in Negroes and Caucasians [J]. Atherosclerosis, 1972,16(2):141-15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sICAS定义、危险因素、自然病程 与预后、导致脑卒中的机制、评估和诊 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目录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形成及分级 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流行病学报告 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A狭窄定义、危险
因素、自然病程与预后、导致脑卒中的机制、评 估和诊断 四、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A狭窄的治疗策略 五、颅内动脉狭窄的常见病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形成及分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首因
癌症 21%
慢性呼吸道疾病 11%
心脑血管疾病 50%
疟疾 2%
糖尿病 3%
结核病 8%
中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CVD(占总死亡的45%)
Chronic diseases are not on the agenda. lancet 2005;366:1512-14
sICAS的自然病程具有进展性和多部位损害的特点。 DSA 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ICA颅内段狭窄在随访7 年时
间内20%有进展,而大脑前动脉(ACA)、MCA 和大脑后 动脉(PCA)狭窄61%有进展,远远高于逆转的比率(ICA 颅 内段为14%,而ACA、MCA 和PCA 各为28%)[31]。
[1] Caplan LR, Gorelick PB,Hier DB. Race. sex and occlusiv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 review [J]. Stroke,1986,17(4):648-655.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共42页PPT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 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26、机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2022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性狭窄与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性狭窄与卒中
01
内科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危险因素管理
危险因素管理
02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手术时机
侧支循环评估
围手术期管理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谢谢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专家共识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及病理改变,众多研究证实中国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最近我国大样本观察研究发现颅内动脉早期狭窄≥70%是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多,复发风险也明显增加。
所以,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评估风险?如何更好的管理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危险因素?如何给予抗栓治疗方案?支架治疗和药物治疗该如何选择以及效果如何?为此,《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血管内治疗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力求针对目前临床治疗方面较为混乱的认识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供国内同行参考。
美国10%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在中国这一比例超过30%。
研究显示对于狭窄≥70%的患者,症状性狭窄的动脉供应区1年卒中复发率高达23%。
近期一项关于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研究(CICAS)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46.6%(其中19.6%患者合并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研究同时显示伴随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入院时病情较重且住院时间更长,且1年卒中复发率伴随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无狭窄患者为3.34%,50%——69%狭窄患者为3.82%,70%——99%狭窄患者为5.16%,完全闭塞患者为7.40%)。
因此探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及对该人群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药物治疗关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药物治疗一直存在争议,WASID 研究显示应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狭窄血管供应区1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1%及12%,显示了单纯药物治疗对疾病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研究同时发现华法林治疗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即针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二级预防抗凝治疗并无优势,因此药物治疗的焦点指向了抗血小板治疗。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开口狭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陈康宁讲课文档
第一页,共30页。
第二页,共30页。
第三页,共30页。
第四页,共30页。
第五页,共30页。
第六页,共30页。
第七页,共30页。
第八页,共30页。
第九页,共30页。
第十页,共30页。
第十一页,共30页。
第十二页,共30页。
第二十七页,共30页。
第二十八页,共30页。
第二十九页,共30页。
第三十页,共30页。
第十三页,共30页。
第十四页,共30页。
第十五页,共30第十八页,共30页。
第十九页,共30页。
第二十页,共30页。
第二十一页,共30页。
第二十二页,共30页。
第二十三页,共30页。
第二十四页,共30页。
第二十五页,共30页。
第二十六页,共30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颅外血管病变。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危险因素
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
血症等。 Solberg等提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较颈动脉颅外段 晚十年。 新近研究认为代谢综合征也是sICAS的危险因素,它与 sICAS的相关性比其他传统危险更为明显。sICAS华法林 与阿司匹林比较(WASID)研究的亚组分析也发现,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此外sICAS卒中复发危险远高于出血风险,脑卒中早期更为 突出。因此,在sICAS 脑卒中早期可以考虑联用阿司匹林 和氯吡格雷治疗,联合治疗持续时间不清楚,CLAIR研
究中为1周。
TOSS研究表明,合用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对减少sICAS进
展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而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降压药物选择 多个研究发现CCB、ACEI、ARB不仅有延缓甚至逆转颈 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作用,而且其作用较利尿剂或β 受体阻滞剂强。2006年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CCB在延 缓IMT方面的作用要优于ACEI。
sICAS患者优先选择CCB、ARB作为降压药有一定的合理
CE-MRA主要用于颈动脉的检查,近年来也应用于颅内血管成像。与 TOF-MRA相比,CE-MRA 缩短了成像时间,可同时颅、内外血管成 像,更清晰地观察狭窄远端的血管,并可轻度提高严重动脉狭窄的诊 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GRE-MRI “开花征” 伪差(Blooming Artifact)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抗血小板治疗 单药治疗:CAPRIE提示对于高复发风险患者氯吡格雷优于
阿司匹林,该结论可能也适合sICAS患者
联合治疗:CLAIR\CARESS研究提示早期,联合治疗能尽 快中止微栓子的出现,再发卒中的风险降低,但出血风险 有所增加,MATCH和CHARISMA研究提示主要出血的 风险在联用90 d后增加。MATCH研究发现出血并发症增 多部分原因是由于入选了许多脑小血管病患者,而大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期发生出血并发症较少。
为14%,而ACA、MCA 和PCA 各为28%)。 sICAS复发风险很高,风险高低因其狭窄部位不同而异。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sICAS缺血性卒中的年复发率
部位 任何血管区(%)
狭窄血管区域(%)
ICA颅内段
大脑中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大脑后动脉
8
13.6 6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磁共振灌注成像(PWI) 与DWI 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评价 脑缺血半暗带。缺点主要是目前多数医院不能提供急诊服 务。
高分辨MRI(HR-MRI)可以显示颅内动脉管壁结构。但要
3.0T以上MRI 来完成。HR-MRI所判定的颅内动脉粥样斑
块的分布、斑块内出血、颅内血管重塑率等与临床症状相
慢性闭塞如果侧支循环充分,可不产生明显的神经系统损
害。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PCA区域:PCA 区域梗死主要由栓塞引起,PCA粥样硬 化被认为很少发生。 PCA 栓塞性闭塞最常累及枕叶,而PCA 粥样硬化血栓形 成更常导致皮层下(如丘脑腹外侧)梗死。 PCA粥样硬化导致分支闭塞是中脑和丘脑梗死的一个重要
CTA对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以分 别达到97.1%和99.5%。另一大优点是CTA可以将心脏、
颈部和颅内血管同时进行评估。16 排以上CT 可以在CTA
上很好评价颅内侧支循环, 帮助判断卒中预后 对于较大面积的脑缺血灶,CTP 可能反应半暗带情况, 与MRI的灌注成像密切相关
性。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推荐意见:
①sICAS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尽可能积极控制血压。 ②急性缺血事件后启动降压的时机、降压目标值应该采取个 体化原则。降压靶目标以达到一定降压比例比选择一定的 绝对数值更为安全。推荐一天内降压水平不要超过原有血 压的20%。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一般应控制血压在130 / 80 mmHg或以下。 ③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选用,可在充分考虑病人全身靶器官 损害、病人耐受性等情况,可优先考虑基于长效CCB和 ARB的降压策略。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有关“抗栓治疗失败”的问题 WASID研究的事后分析提示,对于阿司匹林“临床治疗失 败”的患者,以后发生联合终点(卒中或血管性死亡)和 狭窄动脉供血区卒中复发的风险并没有显著升高, 不支 持对这部分患者采用更为积极的治疗包括支架治疗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推荐意见: ①对于sICAS患者, 应该在发病后尽早启动抗血小板治疗, 并长期使用。可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 ②sICAS发病早期,稳定者1周内联用氯吡格雷(75mg/d)加阿 司匹林(75-160mg/d)以减低早期卒中复发风险。联用时间 不宜超过发病后3个月。1周后重新评估风险,决定是否继 续联合治疗。单药治疗时。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可能获益 更多。联用西洛他唑(200 mg/d)和阿司匹林(75 mg-150 mg/d)较单用阿司匹林可逆转或延缓MRA上sICAS进展, 与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疗效相当,但长期疗效有待进 一步研究。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流行病学
在中国,33%~50%脑卒中和50%以上的TIA 存在sICAS 。其他亚洲国家如泰国、韩国和新加坡的脑卒中病例中, sICAS的比例也分别高达47%、28%~ 60%和48%。而美
国每年脑卒中或TIA 病例中,仅10%由sICAS所致。
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尸解资料均显示,颅内动脉硬化
,是延髓梗死最重要的原因。颅内外VA 严重粥样硬化时
,血管壁的血栓可导致动脉至动脉栓塞,从而引起远端分 支闭塞,如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基 底动脉或这其中的几条动脉。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BA区域:BA中部是发生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部位。 严重BA狭窄有局部血栓形成的危险。 急性BA血栓形成性闭塞可引起多条穿支动脉闭塞,导致 双侧脑桥梗死,临床上可表现为昏迷、四肢瘫及眼球运动 障碍。
MRA 较TOF-MRA 准确性更高。
③TCD是具有良好费用-效益比的sICAS筛查工具,准确性 与操作者技术水平相关。
④有创的DSA不推荐为一线检查手段。有条件的单位在考虑 血管内治疗时可以选用。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血压管理
血压目标值:不应过强降压,其血压目标值不清楚,应该 个体化达到< 140/90 mmHg目标值仍需谨慎,至少其前 提是积极降压同时保证其安全性 启动降压的时机: SCAST研究未能发现卒中发病后30 h内 使用坎地沙坦降压带来获益,反而带来早期恶化风险的增 高和更差的功能预后. sICAS早期积极降压可能带来灾难 性的后果,启动降压的时机应较无狭窄者更晚。理想的降 压策略可能在几天或几周时间内逐步平稳而安全地降压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病理与病理生理-病理特点
sICAS 的常见部位是ICA 起始部和窦内段、MCA 第一段 、VA起始部和远端以及BA中段。 在中国人群进行的尸解研究显示, 病变最常见部位是中 等管径的颅内动脉以及其主要分支。MCA粥样硬化常见 于第一段,可从起始段延伸到外侧裂的分支处;其次是第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陈煜森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ICAS) 是指由于动 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
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sICAS是全
球范围内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尤其在中国和亚洲人群中更 为突出。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ACA区域:ACA区脑梗死较少,占所有脑卒中3%以下。
同MCA 区域脑梗死一样,来自心脏和近端ICA 动脉粥样 硬化病变的栓子, 被认为是该区域梗死的重要原因。然 而在亚洲人群中,ACA 动脉粥样硬化似乎是该区域梗死 的更重要原因。
来源于心脏或ICA 病变的栓子并不一定导致大范围的
ACA 区域梗死,可能与双侧ACA 之间有充分侧支循环有 关。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VA区域:VA粥样硬化的最常见部位是颅外第一段, 其次 为第二段和第三段或者毗邻小脑后下动脉起始的颅内段远 端。VA 颅内段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供应延髓的分支闭塞
机制。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sICAS的评估和诊断
sICAS的评估内容:血管病变的形态学、侧支循
环和血流动力学。 评估方法:无创性检测TCD、MRI/MRA、CT /CTA/CTP和有创性检测DSA。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TCD
是一种廉价、可床旁使用、易重复操作的检测手段。
适用于颅内高度狭窄/闭塞性血管病变的筛查和诊断。动脉
示低灌注对于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性.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持续超过12个月的慢性无症状MCA狭窄患者,无
论是否使用药物治疗,很少被检测到MES。随访 研究也证实这些患者脑卒中风险很低。 突发血栓形成性MCA闭塞可在MCA区域产生相 对较大的梗死灶。但与心源性栓塞性梗死相比, MCA 粥样硬化很少引起累及整个区域的恶性梗 死,可能与侧支循环建立较好有关。
SAMMPRIS研究提示重度sICAS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劣于
积极药物治疗,这有可能使DSA的应用指征进一步下降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推荐意见: ①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 必须高度重视sICAS的评估
和诊断。
②MRA和CTA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可以独立和准确地对 颅内动脉狭窄及其侧枝循环做出评估的检查方法,CE-
sICAS患者中约一半存在代谢综合征.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自然病程与预后
sICAS的自然病程具有进展性和多部位损害的特点。DSA 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ICA颅内段狭窄在随访7 年时间内 20%有进展,而大脑前动脉(ACA)、MCA 和大脑后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