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型及评估

合集下载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董强;孙葳;谭泽峰;徐蔚海;黄家星;黄一宁;徐安定;曾进胜;陈向燕;程忻;范玉华;刘亚杰【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2(38)3【摘要】@@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l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总页数】17页(P129-145)【作者】董强;孙葳;谭泽峰;徐蔚海;黄家星;黄一宁;徐安定;曾进胜;陈向燕;程忻;范玉华;刘亚杰【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神经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神经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南方医院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神经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介入学组2.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 [J],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编辑部4.2018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5.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J], 彭玮; 罗海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ccd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tccd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TCCD即经导管颅内动脉溶栓术,是一种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脑梗患者的技术。

关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涉及到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证据,如头部CT或MRI等影像检查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证据。

2. 患者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的表现。

3. 结合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必要的辅助检查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评分,判断是否存在急性脑梗的可能。

具体来说,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血管狭窄程度:一般来说,狭窄程度在50%以上的患者,有发生急性脑梗的风险。

因此,通过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CTA、MRA等,可以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

2. 临床表现:除了血管狭窄程度外,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患者通常会出现偏瘫、失语、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的表现,这些表现可以作为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依据。

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

此外,对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出血、脑栓塞等。

同时,对于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综上所述,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包括血管狭窄程度、临床表现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多个方面。

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以降低发生急性脑梗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可能因医院、地区以及专家经验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如果您或他人疑似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

药物治疗
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降脂药物, 可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延缓动
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等,可减少血小板聚 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
疾病的风险。
降压药物
对于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降压 药物,如ACE抑制剂、ARB类药 物等,有助于控制血压,减少血
管损伤。
手术治疗
1 2 3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
内皮损伤
动脉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 步骤,损伤可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促 进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
脂质沉积
脂质在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逐 渐演变为脂质斑块,由胆固醇酯、磷 脂和甘油三酯等组成。
纤维增生
平滑肌细胞从动脉中膜迁移到内膜, 并增殖形成纤维帽,覆盖在脂质斑块 上方。

康复与心理治疗
康复训练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身体功能障碍,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提高患者肌肉力量 、心肺功能等。
心理调适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面对病情,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心理调适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参加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互助组织,分享治疗经验,获取社会支持,减轻疾病带来 的心理负担。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考虑进行冠状 动脉搭桥手术。通过手术搭建旁路血管,改善心 脏供血情况。
介入治疗
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导管在 狭窄的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扩张血管,恢复血 流。
外周动脉手术
对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狭窄或闭塞,可采 用旁路移植、内膜切除术等方法,改善肢体血流 灌注。
03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分型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分型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分型及影像学研究进展黄妍妍;吴军;王成林【摘要】目前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清楚,有多种理论学说互相补充,但均不能完全解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过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之一,由于其解剖学位置深、管径小、走形迂曲,活体明确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稳定性受到了限制.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准确判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其稳定性,对于临床治疗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传统颅内血管影像学检查均不能满足定量、定性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三维高分辨磁共振成像(3D-HRMRI)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近几年其颅内动脉管壁成像的研究备受关注,是目前唯一合适活体内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斑块稳定性的检查方法.本文对目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分型及影像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期刊名称】《罕少疾病杂志》【年(卷),期】2014(021)002【总页数】6页(P6-11)【关键词】颅内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分型;三维高分辨磁共振(3D-HRMRI)【作者】黄妍妍;吴军;王成林【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合肥230032;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深圳518035;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科,广东深圳518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已高居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二位[1],是一组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也是再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33~50%脑卒中患者和超过5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2]。

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亚洲人群及黑人族裔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颅外动脉高,而欧洲西方国家、白种人群中则以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多发,这提示着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的种族差异性[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全身性疾病,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发生的漫长复杂过程。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治疗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治疗
诊断
通过脑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颅内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同时需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等综合诊断。
02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总结词
抗血小板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引起的心 脑血管疾病的一类药物。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等。
详细描述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药物的副作用与相互作用
副作用
药物治疗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头 痛、恶心、呕吐、皮疹等。这些副作 用通常较轻,但若出现严重副作用, 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 响彼此的疗效或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避免与其他药 物同时使用,若必须使用,应咨询医 生的意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治 疗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概述 • 药物治疗 • 手术治疗 • 非手术治疗 •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 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0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指颅内 动脉管壁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管 腔狭窄或闭塞,影响脑部供血。
分类
根据狭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 和重度狭窄,不同程度的狭窄对 脑部供血的影响不同。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是一种通过介入技术 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方 法,包括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
血管内治疗的优点在于创伤小、 恢复快、可重复操作等,尤其适 用于高龄、体弱等不宜进行手术
治疗的患者。
血管内治疗的缺点在于术后需要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且存在支架
内血栓形成、再狭窄等风险。
其他手术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 窄的患者,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延缓狭窄的进展,降 低脑梗死的风险。

【全文】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专家共识

【全文】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专家共识

ICAS的治疗
③ 合并高血压的ICAS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降压治疗的启动时机及血压 目标值应个体化。如无特殊,长期血压控制目标宜<140/90 mmHg, 原则为逐步平稳降压(B-NR级证据,强推荐);选择降压药物应充分 考虑患者全身靶器官损害及对药物耐受性的情况,可优先考虑长效降 压药物(C-EO级证据,中等推荐)。
ICAS的治疗
▪ 推荐意见: ① 药物涂层支架治疗sICAS可能是解决sICAS再狭窄和卒中复发问题的新的治疗手
段。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B-R级证据,中等推荐)。 ②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sICAS可能是解决sICAS再狭窄和卒中复发问题的新的治疗手
段。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还需要更高级别证据证实(CEO级证据,弱推荐)。 ③ 对于症状性再狭窄患者,推荐优先选用颅内专用治疗sICAS的药物涂层支架 (C-EO级证据,弱推荐)。
低压、半顺应性球囊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C-LD级证据,中等推荐)。 ② 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技术操作上建议缓慢充盈和缓慢泄压,扩张后进行较长时间的
血流观察,出现限流性夹层或弹性回缩应进行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建议球囊选 择直径为责任血管参考直径的50%~80%(亚满意扩张)(C-EO级证据,弱推荐)。
ICAS的治疗
ICAS的治疗
▪ ICAS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外科治疗因为 有较高的并发症,迄今没有得到全球范围内指南的推荐,而内科治疗与 血管内治疗一直在被探索以求证ICAS的最佳治疗。目前的证据仍然支持 内科治疗是ICAS的一线治疗方式。
(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危险因素管理 ▪ SAMMPRIS研究奠定了强化药物治疗在防治ICAS中的一线地位,包括
ICAS的治疗

脑动脉狭窄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

脑动脉狭窄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
氯吡格雷
一种ADP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 板活化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常与 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以增强抗血小板 效果。
降压药物应用
钙通道阻滞剂
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降低血管阻力,从而 达到降压效果。对于脑动脉狭窄患者,这类药物还有助于改 善脑血流。
ACEI/ARB类药物
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或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降低血 压。同时,这类药物还具有保护血管内皮、抗动脉粥样硬化 的作用。
0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穿刺部位并发症
穿刺部位血肿
术后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如出现血肿 ,应立即局部加压包扎,并遵医嘱使 用止血药物。
穿刺部位感染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 料,如有感染迹象,及时使用抗生素 。
神经系统并发症
脑梗死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如出现脑梗死症状,应立即进行溶栓、取栓等紧急治 疗。
CAS定义
在脑动脉狭窄处放置支架 ,以支撑血管壁并改善血 流。
适应症
对于PTA后效果不佳或存 在夹层、弹性回缩等情况 的脑动脉狭窄患者。
手术过程
在X线透视下,将支架通过 导管送至狭窄部位,释放 支架并固定在血管壁上。
急性脑梗死取栓术(EVT)
EVT定义
通过介入技术取出脑血管内的血 栓,以恢复血流灌注。
手术并发症风险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动脉狭窄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如术 后出血、感染、脑梗死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疗的应用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未来对于脑动脉狭窄的治疗将更加个性化、精准化。通过基因检测、蛋白质组学等技 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狭窄程度、病因和预后,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7(027)001【总页数】8页(P64-71)【关键词】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治疗;管理;规范【作者】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前言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

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1]。

中国脑动脉狭窄存在显著的分布特点,即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

据统计,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占到46.6%[2]。

关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

因此,自2012年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相继颁布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5]《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6]《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8]《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9]《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10],这些专家共识和指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脑动狭窄这类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发展到对脑组织病理生理学评估(侧支循环、脑血流及脑代谢)。

TCD中级班-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

TCD中级班-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

TCD中级班-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颅内动脉管径缩小,使通过该部位的阻力增加但未造成血流中断,血管造影时可看到动脉狭窄,但血流能通过狭窄部位,远端动脉不同程度显影。

颅内动脉狭窄在发生频率上以MCA最高,其次是SCA或TICA,然后为椎基底动脉、PCA和ACA。

造成颅内动脉狭窄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为动脉粥样硬化,少见的有烟雾病、放疗引起的动脉狭窄、免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颅内动脉炎等。

除烟雾病患者可检测到某些特殊的TCD表现外,其他不同原因引起的动脉狭窄在TCD上不能鉴别。

颅内血管狭窄诊断原则或标准:①血流速度增快,尤其是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②血流频谱紊乱(频窗消失、涡流伴杂音)。

1、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速度增快是动脉狭窄部位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改变,当管径狭窄程度小于50%通常不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只有当管径狭窄程度超过50%,TCD才可以检测到狭窄部位血流速度增快。

换句话说,TCD只能诊断管径减少超过50%的颅内血管狭窄。

血流速度增快是诊断血管狭窄最重要的指标,但究竟血流速度增快达到什么程度可以考虑有血管狭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因为即使在同一年龄组正常个体间血流速度变化也非常大,因此定一个统一的血流速度标准很难。

血流速度标准定得太高出现假阳性机会减少但假阴性机会增高,即不易将正常血管误诊为狭窄血管,但容易漏诊狭窄血管。

如果血流速度标准定得太低,假阴性机会减少但假阳性机会增加,即狭窄血管不易漏诊,但将正常血管误诊为狭窄血管的机会增加。

以下根据以往研究和经验结果得出的血流速度诊断标准列于下表,仅供大家参考。

表:颅内血管狭窄血流速度诊断标准(>40岁年龄组):如果年龄在60岁以上,则上述收缩期和平均血流速度标准要降低10-20cm/s。

在临床实际操作中要灵活分析所测得的血流速度值,以MCA为例,当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平均血流速度>120cm/s或收缩期峰流速>180cm/s,此时,血流速度值很重要,仅凭此单一指标即可诊断血管狭窄,误诊机会很小。

脑血管狭窄标准、分类、选择治疗要点等诊治问题

脑血管狭窄标准、分类、选择治疗要点等诊治问题

脑血管狭窄标准、分类、选择治疗要点等诊治问题脑血管狭窄一般意义上的脑血管狭窄指的是颅内及颅外大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C6~7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颅外动脉包括颈内动脉Cl~5段、颈外动脉、椎动脉Vl~3段、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段、主动脉弓。

脑动脉狭窄即上述动脉出现1处或多处狭窄率50%~99%的病变。

颅外动脉狭窄率参考颈动脉颅外段NASCET法,而颅内动脉狭窄率则仿照WASID 研究的方法。

从狭窄程度来讲,0~49%为轻度狭窄,50%~69%为中度狭窄,70%-99%为重度狭窄。

脑血管狭窄分类根据狭窄血管对应供血区是否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事件,定义为症状性或非症状性脑血管狭窄。

一般认为,当6月内该狭窄血管供血区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TIA时,称为症状性脑动脉狭窄。

此外,脑血管狭窄的病因是多样的,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夹层、肿瘤等等。

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毫无疑问是比例最高,是缺血性卒中的首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的治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控制、抗栓药物的选择、手术治疗。

1、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控制药物治疗是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及生活方式的干预即药物治疗的核心部分。

其包括血压管理、血脂管理、血糖管理等等。

1)血压管理合并脑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降压治疗应警惕低灌注事件的风险,其降压时机和血压目标值应个体化确定。

但明确的是,长期血压控制目标在可耐受的情况下是越低越好的,当然目前最低血压值并不明确,对于血压目标指南的推荐是比较一致的即<140/9OnInIHg,且应注意逐步平稳降压,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物。

2)血脂管理结合SPARCL研究等研究成果,推荐早期强化降脂治疗,首先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降至<L8mmol∕L或降幅>50%,当然必要时也可考虑使用其他降脂药物如依折麦步、PCSK9抑制剂等。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toast分型诊断标准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toast分型诊断标准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toast分型诊断标准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toast分型是根据血管镜下观察和病变分布的特点进行分类的,主要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冠心病的危险性:
1. 根据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toast分型诊断标准,分型分为六类:type Ⅰ、type Ⅱa、type Ⅱb、type Ⅲ、type Ⅳ和type Ⅴ。

2. Type Ⅰ为正常型,指冠状动脉内膜光滑,未见明显病变。

3. Type Ⅱa为中度非狭窄型,特征为冠状动脉内膜上有黄色斑块(斑块面积小于1mm²),但未引起血管明显狭窄。

4. Type Ⅱb为中度狭窄型,指冠状动脉内膜上有黄色斑块(斑块面积小于1mm²),并且引起血管狭窄。

5. Type Ⅲ为重度非狭窄型,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内膜上有黄色斑块(斑块面积大于1mm²),但未引起血管明显狭窄。

6. Type Ⅳ为重度狭窄型,指冠状动脉内膜上有黄色斑块(斑块面积大于1mm²),并且引起血管明显狭窄。

7. Type Ⅴ为钙化型,特征为冠状动脉内膜上有明显的钙化,可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

8. 根据大动脉粥样硬化toast分型的结果,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资料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资料

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颅外血管病变。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危险因素
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
血症等。 Solberg等提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较颈动脉颅外段 晚十年。 新近研究认为代谢综合征也是sICAS的危险因素,它与 sICAS的相关性比其他传统危险更为明显。sICAS华法林 与阿司匹林比较(WASID)研究的亚组分析也发现,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此外sICAS卒中复发危险远高于出血风险,脑卒中早期更为 突出。因此,在sICAS 脑卒中早期可以考虑联用阿司匹林 和氯吡格雷治疗,联合治疗持续时间不清楚,CLAIR研
究中为1周。
TOSS研究表明,合用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对减少sICAS进
展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而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降压药物选择 多个研究发现CCB、ACEI、ARB不仅有延缓甚至逆转颈 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作用,而且其作用较利尿剂或β 受体阻滞剂强。2006年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CCB在延 缓IMT方面的作用要优于ACEI。
sICAS患者优先选择CCB、ARB作为降压药有一定的合理
CE-MRA主要用于颈动脉的检查,近年来也应用于颅内血管成像。与 TOF-MRA相比,CE-MRA 缩短了成像时间,可同时颅、内外血管成 像,更清晰地观察狭窄远端的血管,并可轻度提高严重动脉狭窄的诊 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GRE-MRI “开花征” 伪差(Blooming Artifact)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抗血小板治疗 单药治疗:CAPRIE提示对于高复发风险患者氯吡格雷优于
阿司匹林,该结论可能也适合sICAS患者
联合治疗:CLAIR\CARESS研究提示早期,联合治疗能尽 快中止微栓子的出现,再发卒中的风险降低,但出血风险 有所增加,MATCH和CHARISMA研究提示主要出血的 风险在联用90 d后增加。MATCH研究发现出血并发症增 多部分原因是由于入选了许多脑小血管病患者,而大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期发生出血并发症较少。

颅内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狭窄
/pi/editorial/cmecircle/2004/3598/i mages/libby/slide005.gif
充分、正确利用各脑血管检查手段来 正确诊断缺血性卒中的病理基础
TCD CTA
DSA 为金标准
MRA
颅内动脉狭窄
流 行 病 学
Geeganage CM, et al. Stroke. 2012 Jan 26. doi: 10.1161/​STROKEAHA.111.637686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单用更显著减少
急性缺血性卒中/TIA的卒中复发
3.3%vs.5.0% P=0.02
西洛他唑+ASA vs 氯吡格雷+ASA?
TOSS Ⅱ
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双抗和单抗治疗的比较
-RCT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目的: 比较双抗或单抗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电子参考书目检索已完成的在急性(≦3d)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中比较 双抗和单抗的RCTs;分析的主要指标为复发卒中*


结果: 纳入来自12个已结束RCTs的3766例患者 指标 双抗
入选标准
新近3个月内有TIA或 卒中合并症状性颈动 脉狭窄的患者,并经 TCD证实存在MES 发病7天内的缺血性卒 中/TIA;有供应相应 脑区的颅内外大动脉 狭窄;MES阳性
给药方案
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安慰 剂组,氯吡格雷组在第一天 给予300mg负荷剂量,接下 来每天给予75mg,总共治疗 7天,研究期间所有患者都 接受阿司匹林每日75-160mg 治疗
CARESS研究人群为颈动脉狭窄≥50%且MES阳性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 CLAIR研究人群为颅内外动脉狭窄≥50%且MES阳性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PPT课件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PPT课件
功能的恢复。
语言康复
对于伴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进 行语言康复训练,以改善语言
表达能力。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 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特征
病变多见于大中动脉,尤其是动 脉分支的起始部,常伴有高血压 、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发病机制
01
02
03
脂质代谢异常
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在动脉 内膜沉积,形成粥样斑块。
炎症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炎 症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释 放导致血管壁炎症反应。
血管内皮损伤
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 疾病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流行病学
发病率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 人群中较为常见,发病率 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吸烟、肥胖等是颅内动脉 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预后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 脑缺血、脑梗塞等严重后 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和预后。
02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对脑部功能的影响
认知障碍
生活质量下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脑部 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和工作能力,使生活质量明显下
降。
社交障碍
认知和情绪问题可能导致患者社交 能力下降,难以与他人正常交流。
心理压力增加
由于疾病带来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下 降,患者可能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 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心脏疾病风险增加
生活方式调整
包括戒烟、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有助于降低 血脂、血压等危险因素。
高压氧治疗
提高血氧含量,改善脑部缺氧状况,缓解相关症 状。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事件下降相关的治疗干预原因
收缩压
舒张压
糖尿病
TIA
高血脂
吸烟
使用抗栓 药物
Baod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center
他汀用于卒中二级预防的 已知
• 已知一:所有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都要用他汀 • 已知二:所有动粥性卒中需强化他汀治疗 • 已知三:他汀用于缺血性卒中不增加脑出血
(mRS<2)
(mRS>2h或死亡)
80
70
P=0.015
60
52.6
50
40
30
20
10
8.2
0 24h内启动他汀
71
P=0.0006
25 未使用他汀
Cappellari M,et al.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308(2011)128-134
Baod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center
Baod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center
Protocol schema
Acute spontaneous ICH confirmed by CT/MRI Definite time of onset within 6 houre Systolic BP 150 to 220 mmHg
OR,1.08
98%CI,0.88-1.32
P=0.47
• ICH风险与LDL-C降幅或LDL-C治疗后的水平无关。
Baod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center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鄄tomaticintracranialatherosclerotic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

sICAS是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重要病因[1-2],尤其在中国和亚洲人群中更为突出[3-7]。

1流行病学在中国,33%~50%脑卒中和50%以上的TIA存在sICAS[3-4]。

其他亚洲国家如泰国、韩国和新加坡的脑卒中病例中,sICAS的比例也分别高达47%、28%~60%和48%[3,5-7]。

而美国每年脑卒中或TIA病例中,仅10%由sICAS所致[8]。

美国非洲裔、亚裔和西班牙裔也是sICAS的高危人群。

由于亚裔、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占世界人口的大部分,sICAS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血管病变,而颅外血管闭塞性病变在白种人中较为多见[3]。

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尸解资料均显示,颅内动脉硬化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颅外血管病变,颅内大动脉病变还累及血管远端[9-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stractionangiography,DSA)研究显示中国脑梗死和TIA患者中43%~50.9%有颅内动脉狭窄,而在白人患者仅占14%[12-14]。

在中国、韩国、日本和新加坡人群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鄄nialdopplere,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res鄄onanceangiography,MRA)研究均发现,sICAS比率高于颅外动脉狭窄,其中以大脑中动脉狭窄(middlecerebralartery,MCA)为最常见[4,15-18]。

2危险因素由于评估颅内脑动脉的血管影像学技术的局限性,有关sICAS危险因素的研究比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研究少得多。

近年来,直接、无创性评价颅内血管系统状态的影像学技术,包括TCD、MRA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rtomo鄄graphicangiography,CTA)等的不断发展,促成了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及分型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及分型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及分型马宁;徐子奇;高坤;徐晓彤;赵性泉【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3(8)1【摘要】Ischemic stroke is a clinical syndrome caused by a variety of etiologies and pathogeneses. Intracranial cerebral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ischemic stroke.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 (MRA),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diagnose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of intracranial artery has been widely treated with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its clinical grading plays a great role in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clinical progression and image grading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缺血性卒中是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所致的临床综合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已经成熟应用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型及评估赵性泉中国卒中杂志2013-09-22分享缺血性卒中是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所致的临床综合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在亚洲人群、黑人等族裔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术与强化内科药物治疗预防卒中复发的随机对照研究(SAMMPRIS)提示Wingspan支架治疗效果不及药物治疗,虽然该研究在诸多方面存在争议,但是从另一方面提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存在许多问题需深入研究,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级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和分型是介入治疗的基础,文章对此进行了回顾,望今后会出现更加简便、实用的分型,以便临床使用。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诊断高山、王拥军等教授提出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病理生理机制分为穿支动脉闭塞、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及混合型机制。

完善的血管评估是病理生理分型的基础,也是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手段有多种: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巳经广泛应用,且有各自的优缺点,临床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手段。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诊断颅内外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超声检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外缺乏统一的TCD诊断标准和相应的血管狭窄分级的量化指标。

高山等根据血流速度及血流频谱紊乱情况,提出了TCD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级标准。

刘俊艳等用血流速度>140cm/s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并与MRA进行比较,以验证该标准TCD诊断血管狭窄的准确性,结果发现用140 cm/s为诊断标准来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82.7%、91.4%。

TCD操作技术简单,但对操作者的依赖性很强,受操作技术及方法的影响较大,因此会造成漏诊、误诊和定位不准确,需要正规的培训,丰富的经验,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

影像诊断MRA、CTA和DSA已经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

国内研究显示MRA与DSA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符合率为83.5%。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结局和神经影像研究(the Stroke Outcomes and Neuroimaging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SONIA) 将MRA与血管狭窄诊断的金标准DSA进行比较,DSA检查显示狭窄程度为50%~99%的病例,MRA的阳性预测值为59% (95%CI 54~65),阴性预测值为91% (95%CI 89~93),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可靠筛查手段。

Nguyen—Huynh等选取了2000—2006年的41例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d内分别进行了CTA和DSA检查并以DSA为诊断金标准,结果提示CTA对动脉闭塞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对于狭窄>50%的病变判断,CTA的敏感性为97.1%,特异性为99.5%。

目前,DSA仍是检查颅内血管狭窄的金标准,可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各级分支、病变血管的狭窄和闭塞程度,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病变血管远端侧支的代偿情况,为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解剖信息。

根据脑血管造影情况,颅内动脉狭窄测量的方法如下:狭窄百分比=(1—D狭窄/D正常)x100%,其中D狭窄指的是狭窄最严重处的动脉直径,D正常是指狭窄近端正常动脉的直径。

以上三种颅内动脉狭窄的评估手段各有优劣,MRA检查对狭窄率的显示具有夸大效应,且检查费用较昂贵、扫描时间长,对体内有金属置入、病情危重及患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存在禁忌。

CTA需要注射碘造影剂;有放射线辐射的风险;致密和广泛的管壁钙化可能会降低判断狭窄的准确度。

DSA作为颅内血管检查的金标准毋庸置疑,但作为一种有创的血管检查手段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其具有创伤性、存在射线损坏、脑栓塞风险等,在临床上,不推荐作为一线血管评估手段。

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分型缺血性卒中为多种病因造成脑血管狭窄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现有的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介入治疗仍处于争论中,其核心问题是需要明确哪些患者最适合介入治疗。

因此,脑动脉狭窄的临床分型有助于临床决策。

但尚无公认的针对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分型。

姜卫剑等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提出了具体的临床分型,该分型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分为无症状性狭窄和症状性狭窄,其中症状性狭窄分为:I型狭窄:狭窄血管供血区域缺血,出现相应区域缺血的临床表现; II型狭窄:狭窄引起侧支血管供血区域缺血(盗血),狭窄血管供血区得到代偿而未出现相应症状,临床表现是侧支血管供血区域缺血症状盗血综合征;III型狭窄:混合型或复杂型。

以上各型又进一步细分为A、B、C三个亚型。

A型相应区域无梗死,或有腔隙性梗死但无神经缺损后遗症,乙酰唑胺激发试验异常,预计血管重建术后患者能获益。

B型相应区域小面积梗死,患者发生过小卒中,或合并远端血管串联性狭窄,或远端主干闭塞,但该支动脉尚参与其他狭窄血管的侧支血供,预计血管重建术后患者能部分获益。

C型相应区域大面积梗死,有大卒中后遗症,或远端主干慢性闭塞,且该支动脉未参与其他狭窄血管的侧支血供,预计血管重建术后患者不能获益。

该临床分型最大的优势是对临床实践中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分型不仅需要参考颅内血管的狭窄程度,还需结合患者的侧支循环和血管储备功能,从而对不同临床分型进行具体的定义,有助于选择最佳介入治疗的患者。

该分型为专家意见,缺乏大样本资料临床验证其有效性。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血管造影分型颅内动脉狭窄的分级不仅取决于临床表现,还需考虑影像解剖情况。

颅内动脉的血管解剖特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及手术路径等因素均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介入治疗的成功,因此,有效、合理的血管影像分级将有助手术预案的制订,最终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Mori分型该分型是Mori等1998年首次提出针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型,目的在于预测球囊成形术的成功和并发症的发生。

该分型根据狭窄血管的结构和颅内血管成形的经验将狭窄血管长度和几何形态分为三型:A型:狭窄长度<5 mm,狭窄同心和中等程度的偏心;B型,狭窄长度<10 mm,狭窄极度偏心,中等成角; C型:狭窄长度>10 mm,极度成角(>90°)。

研究发现并发症、手术成功率以及再狭窄率与狭窄血管长度和几何形态有极大关系。

血管狭窄长度越长、成角越大,手术成功率越低、并发症和再狭窄率越高,A型最适合行球囊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

Mori分型是基于冠状动脉狭窄的介入分型,相对于冠状动脉,脑动脉的解剖结构复杂;Mori分型不能准确预测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各个步骤的结果,无法据此制订手术和围术期计划。

LMA造影分型我国姜卫剑教授于2004年首次在国际上提出LMA分型(classifications of Location,Morphology and Access),即部位分型(Location)、血管病变的形态学分型(Morphology)和径路分型(Access)。

LMA分型中部位分型有助于决定内支架的放置位置和选择内支架,以及是否采用边支保护技术来减少分支闭塞的并发症; 形态学分型有助于预测手术危险性和内支架远期开通情况;径路分型有助于预测内支架成形术的成功率。

姜卫剑等对40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LMA分型,并探讨LMA分型对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结果发现技术成功率95.2% (40/42),I型路径者均获得成功,II型和III型路径者各有1例失败;可见,LMA 分型有助于预测颅内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结果及制订手术和围术期计划。

侧支代偿分级和血流灌注分级侧支循环反映了脑血管循环储备功能,同时可降低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高灌注风险。

颅内血管的代偿途径包括以下几种:①经过前、后交通动脉的代偿;②经过软脑膜动脉代偿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③大脑后动脉经过小脑幕与小脑上动脉之间的代偿;④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之间的代偿。

Liebeskind等对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病变(Warfarin 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WASID)研究入组患者进行DSA研究,评估其侧支循环情况,结果发现侧支循环可改变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卒中风险。

侧支循环为颅内外动脉狭窄后生理性代偿,为脑血管储备的重要表现;充分评估侧支循环对围术期的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对于侧支循环,血流灌注分级则是介入治疗后血流改善情况的评估分级标准,该标准也是沿用于心肌梗死溶栓后的血流分级。

心肌梗死溶栓血流灌注(Thrombolysis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最早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血流评价,也是目前常用的卒中血管造影的血流灌注分级。

Khatri对一组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进行分析,利用DSA技术评估血管再通,用TIMI对患者的血管再灌注进行评定,同时研究其与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血管再灌注与预后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9),而血管再通与预后无相关性(P=0.055)。

目前TIMI分级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但分级方法略显粗糙,上述研究提示其对缺血性卒中的特异性并不高。

为此,Qureshi等根据颅内血管闭塞部位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提出了一套新的分级系统,此标准将血流再灌注分为5级,与TIMI和Mori分级系统进行比较,结果发现Qureshi 分级系统在不同观察者之间观察结果的一致性方面略优于另外两种系统。

小结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病因。

TCD、MRA、CTA及DSA均是颅内动脉狭窄有效的评估手段,均有其优势。

DSA仍是目前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金标准。

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分级主要为Mori分型和LMA分型,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