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13第十四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一般采用预防性输注,传统的血 小板输注指征是血小板<20×109/L,病情稳定、未合并感 染、出血的患者,输注指征也可为血小板<10×109/L,一 般每次输注1个标准治疗量。
•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指对患者进行全身照射、 化疗、免疫抑制剂处理后,输入从供者骨髓、外 周血或脐带血中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以使其重 建造血及免疫功能。
• 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包括:①大剂量化疗或化疗 +放疗,以清除肿瘤细胞并使植入的造血细胞能 够植活;②输入造血干细胞;③在造血干细胞植 活前的支持治疗;④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物抗宿 主病。
• 为预防输血造成CMV感染,所有血液制品应去除 白细胞。
• 为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TA-GVHD), 应对所有含细胞的血液成分进行g射线辐照。
一、红细胞输注
• HSCT后红细胞系统恢复需要6周或更长时间,绝大多数 谢、肿瘤性疾病,但主要用于治疗恶性疾病,特 别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
• HSCT治疗肿瘤的机理:
– 大剂量放化疗能够大量杀灭肿瘤细胞并能克服轻度耐 药。经过大剂量放疗、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预处理, 清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阻断发病机 制,然后把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其 重建正常造血及正常免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HSCT患者红细胞输注指征的临床研究, 患者贫血并有贫血症状时应考虑输血,无症状患者可参照 其他贫血患者的输血指征,Hb <70-90g/L可根据情况考虑 输血。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2第三章 红细胞血型检测

放散试验
• 通过改变物理条件把结合到红细胞膜上的 抗体解离下来
• 获得红细胞上致敏的抗体(自身抗体)用 于自身吸收
• 获得没有抗体吸附的红细胞,用于血型鉴 定和交叉配血
放散试验
• 试验方法:热放散技术、乙醚放散技术、 磷酸氯喹放散技术、冻融放散技术、柠檬 酸放散技术、氯仿/三氯乙烯放散技术、二 甲苯放散技术
• 灵敏度高,可检出IgM和IgG类抗体
实验方法
• 两步:红细胞去电荷、红细胞复电荷 • 无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可在试验过程中产生
可逆的非特异性凝集,抗体致敏的红细胞 产生的凝集则不可逆 • 试剂:低离子介质、凝聚胺溶液、重悬液
第五节 抗人球蛋白试验技术
重点提示
• 实验原理 • 实验方法 • 临床应用
适用范围
多用于抗球蛋白试验、ABO血型正/反定 型、交叉配血及其他血型系统抗原检测。 •中性胶 不含抗体,相当于试管的作用 •特异性胶 含特异性抗体,如抗-A、抗-B, 可进行AB抗原检测 •抗球蛋白胶 含抗球蛋白,可进行IgG类抗体 的检测
优点
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便于 保存、节约标本、标准化、使用安全
临床应用
•鉴定存在于红细胞上的弱抗原,分离、鉴定 混合抗体、鉴定新生儿溶血病和免疫性输血 反应的抗体等 •IgM抗体检测时应使用冷吸收、热放散 •IgG抗体检测时应在37℃吸收、乙醚放散
第八节 凝集抑制试验
重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示
• 凝集抑制试验概念 • 唾液中可溶性ABH血型物质的检测 • P1、I等血型抗原凝集抑制试验
结果判读
• 阳性对照管凝集,阴性对照管不凝集,被检管出 现凝集为阳性,不出现凝集判定为阴性。
• 阳性对照管不凝集或(和)阴性对照管出现凝集, 试验失败。分析原因,重新试验。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学大纲

《输血技术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宋体四号字)课程名称:(宋体四号字)英文名称:(宋体四号字)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宋体四号字)总学时:27学时(理论学时:21学时)学分:×学分(宋体四号字)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医学、检验医学、护理医学预修课程(编号):(宋体四号字)建议教材: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简介:输血医学是研究输血治疗安全有效的一门临床医学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科学许多学科。
基本内容包括血液安全战略、安全献血、血液制备、可经输血传播感染血液筛查、输血前血液相容性检测、临床输血等。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习,使学生掌握输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输血医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在输血医学实践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血液安全(一)目的要求:掌握输血医学概念,了解输血发展史,掌握输血主要风险,掌握世界卫生组织血液安全战略,掌握我国血液安全管理的基本框架。
重点:输血主要风险血液安全管理的基本框架(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输血医学2、主要教学内容:(1)输血医学的概念及主要内容(2)输血发展简史(3)全球血液安全战略(4)我国血液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献血(一)目的要求:掌握自愿无偿献血的定义,了解血液需求量的估计方法,熟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熟悉献血者招募、献血服务过程,掌握献血者保留的重要性。
本章节的难点在于低危献血者的定义、献血后回告和保密性弃血的目的。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见习课:1.5学时。
(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自愿无偿献血者、固定献血者、低危献血者、献血后回告、保密性弃血2、主要教学内容:(1)血液需求量的估计方法(2)献血的伦理规范与自愿无偿献血(3)献血者招募低危献血者招募策略、方法、评估(4)献血现场管理固定和流动献血点(5)选择合格献血者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主要内容;献血者选择过程(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合格献血者的判定,不适宜献血者的献血屏蔽与延期),献血者选择工作的评估。
临床输血学考试重点

输血查验绪论1、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进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证临床输血的平安性和有效性的科学。
2、输血进展史上里程碑的进展是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科学家Landsteiner发觉一些人的血清能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确认红细胞有A、B、C(以后更名为O)和AB不同的血型。
(1901年正式宣布)3、输血医学的要紧领域及进展趋势:详情请看P2-P3临床输血标准化治理、平安输血、合理输血和成份输血、无偿献血、输血新技术的应用、循证输血医学、血液预警系统、输血的信息化治理此刻世界各国普遍利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液中的抗原或抗体。
第一章、红细胞血型系统1、血型:狭义的是指不同人血液中红细胞表面存在的抗原不同,即红细胞上的抗原类型。
广义的是指血液各类成份的抗原的遗传性状,是血液的要紧特点之一。
2、抗原的一样特性:免疫原性和反映原性(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映的物质)3、血型抗原是红细胞上的化学构型。
依照生化性质,人红细胞抗原决定簇可分为糖分子和多肽两类。
糖分子:ABO、 Lewis、H、P、I和i抗原多肽: Rh、MNS4、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命名有哪几些类型(P9)5、国际输血协会(ISBT)6、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分类:依照红细胞血型抗原的生化特性、血清学、遗传特性等,红细胞抗原被归类为血型系统、血型集合、高频、低频抗原组。
7、与红细胞抗体有关的免疫球蛋白要紧有IgG、IgM,还有少量的IgA。
8、天然抗体与免疫抗体的区别:9、天然抗体:Landsteiner发觉,A型个体血浆中存在抗-B,B型个体血浆中存在抗-A,这些抗体的产生并无通过输血,怀胎、或注射抗原的刺激,似乎是天然产生的,因此称为天然抗体。
事实上“天然抗体”也是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产物,只是没有可发觉的抗原刺激。
输血技术知识点

输血技术知识点一、知识概述《输血技术知识点》①基本定义:输血就是把健康人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输给病人。
就好像给车子没油的时候加油一样,当病人体内血液有缺少或者功能不正常的时候,我们通过输血来补充或者改善。
②重要程度:在医学里这可是很重要的一块。
能挽救失血过多人的生命,像车祸、手术大量出血的患者就靠输血来救命;还能治疗一些血液疾病,比如贫血等。
③前置知识:得先知道人体的基本血液组成,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些分别有啥作用。
还得懂血型,比如A型、B型、AB型、O型血以及Rh血型,要是搞混了那可不得了。
④应用价值:在手术当中是很必要的,比如心脏手术出血较多的时候。
还有像一些血液疾病患者长期靠输血来维持生命,像地中海贫血病人。
生活中遇到严重的意外伤害大量出血时它也是保命的手段。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输血技术在医学学科里,是属于血液学和外科学交叉的部分。
和血液疾病诊断、外科治疗紧密相连。
②关联知识:和血液生理学相关,因为要了解血液成分。
还跟免疫学有关,毕竟要考虑血型的不相容性,就像钥匙和锁一样,血型匹配才行,不然会有免疫反应。
- 掌握难度:其实知道基本输血流程不难,难的是处理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稀有血型的输血或者有多种抗体病人的输血。
- 关键点:血型鉴定准确和血液制品的筛选与处理是关键。
我之前看过一个案例,因为血型鉴定失误差点造成病人死亡,那可太吓人了。
④考点分析:- 在医学考试中非常重要。
- 考查方式:选择题会问你输血的适应症之类的;简答题可能让你写输血的整个流程和注意事项。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输血就是将他人血液输入到病人体内。
这里输入的血液可以是全血,就像一杯混合果汁似的包含各种成分;也可以是成分血,像单独的红细胞悬液(就像只喝果汁里的果肉那种感觉)、血浆(相当于果汁里的汁水部分)或者血小板等。
②特征分析:- 输血要有严格的匹配度。
血型是最重要的特征,不同血型之间输血可能出现凝集反应,就像两个相互排斥的小团体一样。
临床输血与检验考试复习重点

临床输血与检验考试复习重点窗口期:指从病毒进入人体起到检查出病毒标志物前的时期HLA同型鲜血:献血者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所献血液专门为此患者输血稀有血型献血:我国汉族人群中Rh0(D)抗原阴性者约占0.4%通常称为稀有血型。
另外,其他频率抗原者也为稀有血型。
稀有血型必须输注同型献血者血液叫做稀有血型献血缺乏抗原献血:缺乏IgA抗原的人献血专供IgA抗体阳性患者输用,为IgA献血试剂献血:患者血液中红细胞具有特殊血抗原或血清中含有特殊的抗体其红细胞或血清可用于制备试剂特异抗体献血:某些含有高效价特异抗体如麻疹、白喉、铜绿假单胞菌、乙肝、抗D抗体的献血者其血浆可用来制备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供临床使用造血干细胞献血:分为捐献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和通过细胞分离机,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自体献血:在自身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采集血液和血液成分于4o c保存,在手术中或手术后需要回输;或经生理盐水和甘油技术处理后在--65oc以下的条件下保存,需要时再还输给原献血者称为自体输血多联塑料采血袋:是用于血液成分制备的原料全血采集容器也是各种血液成分制备的容器血液成分的制备:将采集出的全血,用物理方法分离成体积小、纯度高、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一种血液成分的技术全血:将一定量的人的血液采集到含一定保养液的采血袋内所制成的血液制品定义为全血浓缩红细胞:将采集到的的多联袋内的全血中的大部分血浆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分离出后剩余部分所制成的红细胞称为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将采集到的多联袋内的全血中绝大部分血浆在全封闭条件下分离出后并向剩余部分加入红细胞添加液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定义为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采用物理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将保存期内全血、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用大量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洗涤,并将红细胞悬浮在生理盐水中所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定义为洗涤红细胞输血传染病:指污染病原体的血液输入或种入到人体内引起的疾病和感染输血传染病属显性感染组织相容性抗原:在研究组织移植的过程中发现,移植物赖以存活的基础由供者和受着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的,引起这种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移植抗原,亦称组织相容性抗原。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 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de)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de)一门学科.2. 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de)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是为IgM类抗体.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de)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5.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de)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de)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de)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de)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de)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de)淋巴细胞.8. 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de)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de)除清处理.9. 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de)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de)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de)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de)目(de).10. 全血:是指将人体一定量(de)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de)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de)一种血液制剂.11. 红细胞输注: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de)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12.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13.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de)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15.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de)一类输血反应.,FNHTR是最常见(de)输血不良反应.16.患者血液管理(PBM):是基于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患者为中心,采用多学科(de)技术和方法,以达到减少或避免输异体血、改善患者预后、获得最佳病情转归(de)目(de).输血大题1.患者血液管理(de)基本理念包括一.促进造血,纠正贫血,提高患者对失血(de)耐受力二.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丢失三.优先考虑自体输血和血液替代治疗2.影响凝集反应(de)主要因素温度、离子强度、PH值、孵育时间、抗原抗体(de)比例、红细胞间距离.3. ABO血型鉴定时需要进行反定型,其意义在于一. 能够复检正定型结果(de)准确性,纠正漏检、误报二.可以发现亚型,能够排除获得性抗原和冷凝集现象对红细胞正定型(de)干扰三.可以发现一些ABO亚型中(de)意外抗体4.ABO正反定型不符(de)处理原则一.ABO血型鉴定出现正反定型不符时,应首先重复试验,排除人为差错.二.如果重复试验仍然正反定型不符,则继续下列操作:⑴重新采集血液标本,避免标本采集错误或污染引起(de)差错,⑵询问受检者(de)诊断、既往病史、输血史、骨髓移植史及用药史等.⑶应用新开启(de)生理盐水洗涤标本红细胞或试剂红细胞后进行试验.⑷应用抗-A,B、抗-A1或抗-H标准血清检测红细胞.⑸根据筛选红细胞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有同种抗体或冷自身抗体干扰.6.血小板输注无效(de)相关知识可通过校正血小板上升数(CCI)或血小板输注回收率(PPR)判定输注后1小时CCI<7500,24小时CCI<4500,说明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回收率<20%为输注无效.免疫因素:反复输注血小板或有妊娠史(de)妇女,患者血清中可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非免疫因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热、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出血、脾大等.7. 目前为了避免PTR、PTR(de)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可以采取如下(de)预防措施一. 提倡大型(de)血液中心建HLA,HPA已知型供者资料库,充分为患者提配合型(de)单采血小板.二. 配合型血小板输注三.HLA同种异型免疫反应(de)预防四. 有条件时也可通过血浆置换、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措施避免血小板输血反应(de)发生8. 血液病理性成分主要有三类一,造血系统异常增殖产生(de)过量或功能异常(de)血细胞二.体内外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de)含量或功能异常(de)血浆成分三.内、外源性毒素物质9. 病理性血液成分去除治疗(de)原则一,血液中含有能被TBCE去除(de)明确(de)病理性成分二.病理性成分能充分去除,并能有效地消除或减轻对靶组织(de)致病作用三. 病理性成分所致(de)病症能得到治疗,或经过一段时间或药物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四.能恢复受累器官(de)功能10.患者出现GVH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三个先决条件:一.受体与供体之间组织相容性不同二.移植物中存在免疫活性细胞三.宿主无法清除这些免疫活性细胞11. 悬浮红细胞(de)适应症一.外伤或手术引起(de)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者二.心、肾、肝功能不全,需要输血者三.血容量正常(de)慢性贫血需要输血者四.儿童(de)慢性贫血等11.浓缩红细胞用于心肝肾功能不全(de)患者叫全血安全和减轻患者(de)代谢负担12. 少白细胞红细胞主要用于一. 需要反复输血(de)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者二. 准备做器官移植(de)患者三. 由于反复输血,也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非溶血性(de)发热反应(de)患者13.辐照红细胞主要是用于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de)患者输血,新生儿换血、宫内输血,选择近亲供者血液输血等.14.年轻红细胞大多为网织红细胞,它主要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输血(de)患者,使输血间隔延长,减少输血次数.13.洗涤红细胞主要用于①输人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de)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de)患者等.14.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中血小板抗体检测原理将血小板固相包被在微孔中,再与患者血清孵育洗涤后加人抗人IgG多抗和人IgG 致敏(de)指示红细胞,静置或离心,肉眼判读结果.如果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体,那么红细胞将在微孔底形成单层,判为阳性;否则指示红细胞将在微孔中央形成紧密(de)细胞扣,判为阴性.15.血小板输注适应症一.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可显着降低血小板计数低下患者出现(de)概率和程度,特别是减少内出血和内脏大出血(de)危险性,降低死亡率,具有显着(de)临床疗效.各种慢性血小板生成不良性疾病者须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二.治疗型血小板输注:血小板生成减少引起(de)出血.16.血小板输注禁忌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为血小板输注(de)禁忌症.17.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de)禁忌症一. 对于曾经输血发生血浆蛋白过敏患者,应避免输注血浆,二.对血容量正常(de)年老体弱患者,重症婴幼儿,严重贫血或心功能不全(de)患者,应有易发生循环超负荷(de)危险,应慎用血浆.18.粒细胞输注(de)适应症一. 中性粒细胞数量绝对值低于×10(de)9次方/L二.有明确(de)细菌感染三.经强有力(de)(de)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四.骨髓造血功能短期内不能恢复19.大量输血需要包括(de)情况一.以24小时为周期计算,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以上二. 三小时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50%以上,三. 一小时内输入多于4单位红细胞制剂,四.失血速度>150ml/min五.失血(kgmin)达20分钟以上注:大量输血(de)死亡三联征包括: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紊乱.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表现轻重缓急决定因素一.抗原免疫性(de)强弱二.个体(de)免疫反应三.胎儿(de)代偿能力和产前(de)干预措施等因素21.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目(de)和血液制剂(de)选择目(de):置换出血液中具有已致敏红细胞及抗体,阻止进一步溶血,减少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预防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血液制剂选择:ABO血型不合溶血症应选用o型悬浮红细胞与AB型血浆混合后(de)血液.Rhd血型不合溶血病应选用ABO血型同型,RhD抗原阴性全血.22. 新生儿溶血病预防措施出生前:提前分娩,血浆置换,宫内输血,药物,终止妊娠出生后:应肌注IgG抗RhD血清剂以避免被致敏23.新生儿溶血实验室与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①外周血常规检查②血胆红素测定③羊水胆红素含量测定2.血型血清学检查①血型②抗体效价③抗人球蛋白试验④血清学游离抗体试验⑤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24. 新生儿溶血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①肾上腺皮质激素②酶诱导剂2.光疗3.血液治疗①血液制品与血液制剂输注②换血疗法25. 细菌性输血反应(de)病因和发病机制血液(de)采集,成分血制备,保存及输注等环节都可能发生细菌(de)感染一. 献血者献血时可能存在菌血症,二. 采血时献血员局部皮肤细菌可能进入血袋三. 输血器材存在细菌污染等26. 细菌性输血反应(de)预防一.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de)合格(de)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产品二. 采血、成分血制备、贮存、运输及输入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三. 可疑细菌污染(de)血制品不得发出,不能输注四. 存在感染病灶(de)献血元应暂缓献血五.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必要时及时终止输血27.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预防HTR发生(de)关键在于严格而准确地进行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包括ABO 正反定型、RhD定型、意外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建立严格(de)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培训,避免在血样采集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发血、输血过程中因疏忽而发生差错.28.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预防1.避免不必要输血.2.需要输血时尽可能选择少血浆成分或不含血浆成分(de)血液制品,最好选择无输血史(de)男性作为献血者.3.妊娠3次以上女性不宜献血.4.改良血液制品(de)制作工艺,减少有潜在致TRALI(de)血液制品中血浆含量,不再使用有潜在致重症TRALI(de)献血员血液制品.5.若抗体来自受血者,输血时应进行白细胞过滤.6.在条件允许时也可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29. 输血传播疾病(de)预防和控制一. 严格筛选献血者二. 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de)筛选检测三. 加强采血和血液制品制备(de)无菌技术操作四. 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五. 合理用血,大量提倡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30.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de)预防FNHTR发生率导输人白细胞(de)数量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白细胞含量小于5x10∧6时,即能有效预防FNHTR发生.因此,预防FNHTR(de)方法之一就是输注去除白胞(de)血液制品.①粒细胞制品不能用白细胞滤器过滤,输注前常规给予解热药②对于易患FNHTR受血者,在输血前应用抗致热原性药物,如对乙选氨基酚(醋氨酚)或阿司匹林有效减轻发热反应(de)程度③既往无FNHTR病史,不必输血前用药.。
临床输血学考试重点

临床输血学与检验09 级医学检验(3)班绪论1、概念:血液是一种特殊的药物,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
目的:安全,有效,经济2、输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①血液凝固→抗凝剂(枸橼酸钠)②污染→无菌技术③血型→ABO 血型④保存→建立血库(添加保存液,低温保存)⑤器材改进3、输血的基本内容:管理体系,血源,血液免疫学(血型) ,血液制备(预备,成分输血),临床输血(成分输血) ,不良反应与传染疾病。
4、输血的发展趋势:①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②采供血集中化③无偿献血:义务献血和建立固定的无偿献血人群④合理输血(成分输血)⑤新技术的应用:血液代用品;胰岛素; EPO⑥输血的信息化管理输血安全输血的主要风险: 1 、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肝炎、 HIV 等2、免疫性不良反应:血型不符输血安全的措施: 1 、输血管理:固定无偿献血人群,献血者的筛查。
2 、血液的制备:为成分输血做准备,保证输血的质量管理。
3 、血液的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
严格规范操作,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确保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
4 、输血管理: a 血液免疫学检查 b 强制性的筛查:血型鉴定,传染性疾病的筛查 c 合理用血:严格把握输血特征,输血新技术 (成分输血、自身输血、白细胞过滤),血液替代用品 d 输血不良反应的检测与报告,形成制度化。
安全献血1、献血者种类:无偿献血者:风险最小,包括固定无偿献血者和志愿无偿献血者有偿:风险最大替代:也叫家庭献血者,血液有明确的去向。
特殊:非常稀有的血型。
2、固定无偿献血者:至少献血三次并且保持每年至少献血一次的人(或一有电话联系就前来献血的人)3、建立一支无偿献血者队伍是保证血液供应的有效方法: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民族的修养,全方位动员,教育,招募献血者。
4、献血者的检查:病史,体检(年龄、体重、血压、脉搏、呼吸等) ,实验室检查(血型、血红蛋白、 ALT、传染病) 。
5、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无偿献血整体素质高,有稳定收入,存在高危行为情况少,新感染病毒几率低,因而处于窗口期的几率低,所以无偿献血者为“低危”献血者。
检验输血知识点总结

检验输血知识点总结一、输血的适应症1. 急性失血:如外伤、手术、消化道出血等导致大量出血,需要及时进行输血来维持循环稳定。
2. 慢性贫血:由于慢性疾病、营养不良或先天性疾病等导致的贫血,需要进行输血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3. 血液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需进行凝血因子的输注。
4. 白血病或淋巴瘤治疗中的白血病或淋巴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过程中也需要进行输血以恢复血液功能。
5. 术前备血:大手术前需要进行备血,以备手术中可能出血的情况。
二、输血的禁忌症1. 输血过敏史:曾经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特别是对特定血型抗体敏感的患者。
2. 心力衰竭: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接受输血容易导致循环负担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3. 肺部疾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出血等严重肺部疾病不宜进行输血。
4. 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出血性疾病不宜进行输血。
5.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输血容易导致左室负荷过重。
三、输血的注意事项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接受输血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型鉴定、病史的询问和体格检查等,以确保患者安全接受输血。
2. 输血前的血样鉴定:输血前需要进行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鉴定和交叉试验,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 输血前的术前准备:接受输血的患者需要进行术前准备,包括解释输血的目的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以及签署知情同意书等。
4. 输血的不良反应: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传染病等,需要及时处理。
5. 输血后的观察和护理:输血结束后需要进行观察和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等。
四、输血的风险和限制1. 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接受输血可能会发生传染病,包括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因此需要对供血者进行仔细的筛查和检测。
2. 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溶血等,因此需要严格控制输血的指征和方法。
临床输血学检验 重点整理

血型:一般指是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
但广义的血型是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是人体各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组织细胞)和各种体液成分抗原性差异。
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应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
书上则是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
血型集合:若血型抗原在生化特性、血清学、遗传特性上有关系,但不符合血型系统的标准,则将其归类为血型集合。
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1、高度特异性:最主要的特点,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相结合,两者的结合要求在空间构型、化学成分上相匹配(抗原决定簇AD与抗体Ig分子的超变区相互适应)2、可逆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离,解离后其生物学活性不变,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
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生成与解离的因素有抗体亲和力、环境因素(包括pH、温度、孵育时间、反应介质离子强度、抗原抗体比例等)3、比例性:抗原抗体反应表现出可见的结果,需要适当的浓度与比例。
抗原一般是多价的,IgG类抗体为二价,IgM类抗体是五~十价的。
若二者比例适当,抗原抗体结合最充分,能够相互交叉聚集形成网格状复合体,反应快而结果明显,称为等价带。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
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
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4、阶段性: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两个阶段:致敏阶段(抗体与红细胞表面AD特异性结合,可激活补体)、凝集阶段(致敏的红细胞相互连接)。
ABO血型的遗传及抗原分子结构ABO血型抗原基因直接编码特异性糖基转移酶(不编码ABH抗原),进而由这些酶合成寡糖性质ABO抗原。
ABO血型基因位于人类9号(9q34.2)染色体,基因编码区有7个外显子,A和B型cDNA 有7个核苷酸不同,导致糖基转移酶多肽链上4个氨基酸不同,其中第266位和268位2个氨基酸确定A或B型特异性;O型和A型cDNA核苷酸序列基本一致,区别是O型cDNA在261位有1个核苷酸(G)缺失,引起读框移位提前形成1个终止密码,肽链合成在117位氨基酸终止,产生1条短肽链(没有功能)。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9第十章 临床输血

第六节 血浆蛋白制品的输注
白蛋白制品
适应证:低蛋白血症;扩充血容量;体外循环; 血浆置换 ;新生儿溶血病等
禁忌证:对输注白蛋白制品有过敏反应者、心脏 病、血浆白蛋白水平正常或偏高等的患者应慎用
用法:单独静滴,或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滴注
其它血浆蛋白制品(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性疾病precipitate,Cryo)
由新鲜冰冻血浆(FFP)在低温下(约2~4℃)解冻 后沉淀的白色絮状物,是FFP的部分凝血因子浓集制品, 主要含有: Ⅷ因子 纤维蛋白原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纤维粘连蛋白 凝血因子ⅩⅢ等
冷沉淀输注
适应证: • 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 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ⅩⅢ缺乏症 • 血管性血友病 • 血友病A(无凝血因子Ⅷ浓缩剂时) • 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症
保暖 进行常规监测,常用的实验室监测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等
本章小结
临床输血治疗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成 分,输血治疗发展到今天,全血已很少直接使用,多作 为制备成分血的原料
血液成分中红细胞的用量最大,其中悬浮红细胞的应用 最广泛,几乎适用于临床各科的输血,少白细胞红细胞 因其输血不良反应少使用量正在不断增加
荡箱保存
输注速率越快越好 ABO同型输注(因为血小板膜上有红细胞抗原) Rh阴性患者需要输注Rh阴性血小板 如果患者有脾肿大、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导致血小板减少的非免疫因素存在,输注剂量要 适当加大
第四节 血浆输注
新鲜冰冻血浆 (fresh frozen plasma,FFP)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输血医学:就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得一门新兴学科,它就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与有效得一门学科。
2。
反应原性:就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
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得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就是为IgM类抗体。
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得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
5、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得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得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她细胞与组织上得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得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得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得淋巴细胞、8、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得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得除清处理、9。
成分输血:就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与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得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得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得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得目得。
10. 全血:就是指将人体一定量得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得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得一种血液制剂。
11、红细胞输注:就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得就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
12。
血液保护:就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与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
13、胎儿新生儿溶血病:就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得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15、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就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得一类输血反应。
临床输血检验学习内容

获得性类B抗原(类B反应或类B现象): O型或A型病人因革兰阴性杆菌引起肠道细菌感染时,其代谢产物可使红细胞上获得类B抗原,与抗B试剂出现凝集反应假象亚型定义:指属于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和性能或抗原位点有一定差异所引起的变化混合视野型凝集反应:A3细胞与抗A和大多数抗A、B孵育后出现一些由数个红细胞形成的小凝集块,并被绝大部分游离的非凝集红细胞包围。
弱D (DU ):免疫原性较D弱,不能与所有的抗D血清起反应。
它能被几批抗D血清凝集,而与另几批抗D血清不凝集,但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常呈阳性。
ABO正反定型:(1)正定型(forward grouping test):用已知抗体特异性的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抗原。
⑫反定型(reserv grouping test):用已知血型的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抗体。
释放试验:是一种检测新生儿红细胞上致敏的血型抗体的方法。
该方法首先将血型抗体从红细胞上放散下来,然后对抗体进行检测。
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是将采集到多联袋的全血中的大部分白细胞、血小板及存液所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
单采血小板:采用血液成分单采机在全封闭条件下,自动将全血中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于一定量血浆内制成的成分血定义为单采血小板。
自体输血(autogous blood transfusi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在适当的时候回输给患者本人的一种输血方式。
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FFP)在低温(1℃~5℃)条件下解冻后不溶解的白色絮状沉淀物。
主要含有第VIII因子、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纤维蛋白等成分,是FFP的部分凝血因子的浓集制品。
大量输血:①以24小时为周期计算,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以上②3小时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的50%以上③1小时内输入多于4个单位的红细胞制剂④失血速度>150ml/min;⑤失血1.5ml/(kg·min)达20分钟以上。
输血学及输血学检验技术

输血学及输血学检验技术输血学是一门研究输血原理、输血临床应用及输血反应的学科。
它是现代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在临床上为疾病患者提供救治支持。
本篇文章将介绍输血学的基础知识以及输血学检验技术。
1.输血学基础知识1.1 输血的基本原理输血就是将整血或血液成分输注到接受者体内,以补充或替代失血或血液成分。
血液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能够提供氧气、营养和免疫功能,为人体提供必要的生命支持。
但是,由于某些疾病或创伤,患者可能会失血或需要额外血液成分的支持,这时候就需要接受输血治疗。
输血的原理是通过采集供血者的血液,经过多种方法处理后,将其输注到接受者体内。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输血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输血过程中不会发生输血反应或交叉感染等不良事件。
1.2 输血的种类根据输血的成分和目的,输血可以分为全血输注、红细胞输注、血小板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输注、血清输注等几种类型。
其中,全血输注指的是将采集的整血输注到接受者体内,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
而其他类型的输血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血液成分,例如红细胞输注适用于血液失血或失血后的恢复等情况。
1.3 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输血是一项严肃的医疗过程,在诊断和治疗中需要根据病情合理选择。
一般来说,输血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严重贫血、失血性休克、骨髓抑制、免疫缺陷等情况。
而输血的禁忌症则主要包括血液匹配不当、输血反应史、血源性疾病、重度肝病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输血过程中,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医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2.输血学检验技术2.1 输血前受试者检查在输血前,受试者需要接受一系列的检查,包括血型及Rh因子检查、梅毒血清学试验、传染性疾病检查等。
其中,血型检查是手术和输血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
血型检查是通过找到细胞膜表面上特定的抗原来确定血型的,这些抗原对于不同的血型是不同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输血时,应该严格按照受试者的血型来选择血型相符的供血者,以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输送给患者以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过程。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上常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输血检查。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检查的方法及其相关内容。
一、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是临床输血前必须进行的重要检查之一。
它可以确定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的血型是否匹配,以避免发生输血不相容反应。
常用的血型分类包括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血型鉴定通常通过血清试验或基因检测来进行。
血清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血型鉴定方法,它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原理。
通过将受血者的血清与已知血型的抗体混合,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反应或溶解反应,从而确定受血者的血型。
常用的血型鉴定试剂包括抗A血清、抗B血清和抗Rh血清等。
基因检测是一种更加准确和精确的血型鉴定方法,它可以直接检测受血者和供血者的基因型。
通过PCR扩增和测序等技术,可以确定受血者的基因型,从而确定其血型。
基因检测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可以有效避免血型不匹配的风险。
二、免疫筛查免疫筛查是指通过检测受血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体,以判断是否存在免疫相关的问题。
在输血前,常常需要进行抗体筛查,以排除受血者体内存在的特异性抗体。
这些抗体可能是由于既往的输血、妊娠、移植等原因引起的。
抗体筛查通常使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进行。
该试验通过将受血者的血清与已知抗人球蛋白血清混合,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反应,以判断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
如果出现凝集反应,则需要进一步进行抗体鉴定,确定抗体的种类和特异性。
三、交叉配血交叉配血是一种重要的输血前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它可以预测输血不相容反应的风险,为选择合适的供血者提供依据。
交叉配血通常包括直接交叉配血和间接交叉配血两种方法。
直接交叉配血是指将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直接混合,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反应或溶解反应。
如果出现凝集反应,则表示存在输血不相容的风险。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7第八章 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 掌握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保存、运输及质量要求 * 掌握树突状细胞的制备及质量 * 掌握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制备及质量 * 掌握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制备及质量
了解
– 《人体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指导原则》FDA 1998年
教学安排
概述 临床常用的细胞治疗方法、原理及制备
• 人外周血中DC细胞仅占单个核细胞的1% 以下,但是这些DC的表型和状态并不相同, 不同来源的DC的发育过程及其功能均有所 不同
特点
• 人体内大部分DC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 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 增殖反应的能力较低,但未成熟DC具有极强的抗原 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包括体外加工)或受到某些 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DC
PBSC移植的特点
• 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从外周静脉血中采 集
• 重建造血快 • 在受者体内植入率高 • 来源方便、移植痛苦少,降低了患者的经
济负担
PBSC的采集
• 常用的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方法有:
• 化疗药物(大剂量环磷酰胺)、造血细胞 刺激因子(G-CSF)、化疗药物联合造血 细胞刺激因子
PBSC的采集
细胞治疗相关法规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细胞移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
则》2003 《自体免疫细胞(T 细胞、NK 细胞)治疗技术管
理规范》2009 《人体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指导原则》FDA 1998
细胞类型
• 经动员后当PBSC达到峰值 • 最佳时间: 白细胞计数在(40-50)×109 /L,
单核细胞比例>10%为最佳采集时机 • 通常白细胞计数升高到10×109 /L以上,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 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的一门学科。
2. 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
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的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是为IgM 类抗体。
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的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
5.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 :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的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的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采用的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8. 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的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的除清处理。
9. 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的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
10. 全血:是指将人体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的一种血液制剂。
11. 红细胞输注: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的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
12.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
13.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
15.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C,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
,FNHTR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16. 患者血液管理(PBM): 是基于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患者为中心,采用多学科的技术和方法,以达到减少或避免输异体血、改善患者预后、获得最佳病情转归的目的。
输血大题1 .患者血液管理的基本理念包括一.促进造血,纠正贫血,提高患者对失血的耐受力二.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丢失三.优先考虑自体输血和血液替代治疗2. 影响凝集反应的主要因素温度、离子强度、PH值、孵育时间、抗原抗体的比例、红细胞间距离。
3. ABO 血型鉴定时需要进行反定型,其意义在于一.能够复检正定型结果的准确性,纠正漏检、误报二.可以发现亚型,能够排除获得性抗原和冷凝集现象对红细胞正定型的干扰三.可以发现一些ABO亚型中的意外抗体4. ABO正反定型不符的处理原则一ABO血型鉴定出现正反定型不符时,应首先重复试验,排除人为差错。
二.如果重复试验仍然正反定型不符,则继续下列操作:⑴重新采集血液标本,避免标本采集错误或污染引起的差错,⑵询问受检者的诊断、既往病史、输血史、骨髓移植史及用药史等。
⑶应用新开启的生理盐水洗涤标本红细胞或试剂红细胞后进行试验。
⑷应用抗-A,B、抗-A1或抗-H标准血清检测红细胞。
⑸根据筛选红细胞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有同种抗体或冷自身抗体干扰。
6.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相关知识可通过校正血小板上升数(CCI)或血小板输注回收率(PPR判定输注后1小时CCI V 7500, 24小时CC K 4500,说明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回收率K 20%^输注无效。
免疫因素:反复输注血小板或有妊娠史的妇女,患者血清中可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
非免疫因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热、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出血、脾大等。
7. 目前为了避免PTR PTR的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可以采取如下的预防措施一.提倡大型的血液中心建HLA HPA已知型供者资料库,充分为患者提配合型的单采血小板.二.配合型血小板输注三.HLA同种异型免疫反应的预防四.有条件时也可通过血浆置换、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措施避免血小板输血反应的发生8. 血液病理性成分主要有三类一.造血系统异常增殖产生的过量或功能异常的血细胞二.体内外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含量或功能异常的血浆成分三.内、外源性毒素物质9. 病理性血液成分去除治疗的原则一,血液中含有能被TBCE去除的明确的病理性成分二.病理性成分能充分去除,并能有效地消除或减轻对靶组织的致病作用三.病理性成分所致的病症能得到治疗,或经过一段时间或药物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四.能恢复受累器官的功能10. 患者出现GVH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三个先决条件:一.受体与供体之间组织相容性不同二.移植物中存在免疫活性细胞三.宿主无法清除这些免疫活性细胞11. 悬浮红细胞的适应症一.外伤或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者二.心、肾、肝功能不全,需要输血者三.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需要输血者四.儿童的慢性贫血等11. 浓缩红细胞用于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叫全血安全和减轻患者的代谢负担12. 少白细胞红细胞主要用于一.需要反复输血的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者二.准备做器官移植的患者三.由于反复输血,也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患者13. 辐照红细胞主要是用于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患者输血,新生儿换血、宫内输血,选择近亲供者血液输血等。
14. 年轻红细胞大多为网织红细胞,它主要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使输血间隔延长,减少输血次数。
13. 洗涤红细胞主要用于①输人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③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的患者等。
14. 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中血小板抗体检测原理将血小板固相包被在微孔中,再与患者血清孵育洗涤后加人抗人IgG 多抗和人IgG 致敏的指示红细胞,静置或离心,肉眼判读结果。
如果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体,那么红细胞将在微孔底形成单层,判为阳性;否则指示红细胞将在微孔中央形成紧密的细胞扣,判为阴性。
15. 血小板输注适应症一.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可显著降低血小板计数低下患者出现的概率和程度,特别是减少内出血和内脏大出血的危险性,降低死亡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各种慢性血小板生成不良性疾病者须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二.治疗型血小板输注:血小板生成减少引起的出血。
16. 血小板输注禁忌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为血小板输注的禁忌症。
17. 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的禁忌症一.对于曾经输血发生血浆蛋白过敏患者,应避免输注血浆,二.对血容量正常的年老体弱患者,重症婴幼儿,严重贫血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有易发生循环超负荷的危险,应慎用血浆。
18. 粒细胞输注的适应症一.中性粒细胞数量绝对值低于0.5 X 10的9次方/L二.有明确的细菌感染三.经强有力的的抗生素治疗48 小时无效四.骨髓造血功能短期内不能恢复19. 大量输血需要包括的情况一.以24 小时为周期计算,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以上二.三小时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50%以上,三.一小时内输入多于 4 单位红细胞制剂,四.失血速度〉150ml/min五.失血 1.5ml/ (kg*min )达20分钟以上注:大量输血的死亡三联征包括: 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紊乱。
20. Rh 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表现轻重缓急决定因素一.抗原免疫性的强弱二.个体的免疫反应三.胎儿的代偿能力和产前的干预措施等因素21.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目的和血液制剂的选择目的:置换出血液中具有已致敏红细胞及抗体,阻止进一步溶血,减少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预防发生胆红素脑病。
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
血液制剂选择:ABO血型不合溶血症应选用o型悬浮红细胞与AB型血浆混合后的血液。
Rhd血型不合溶血病应选用ABC血型同型,RhD抗原阴性全血。
22. 新生儿溶血病预防措施出生前:提前分娩,血浆置换,宫内输血,药物,终止妊娠出生后:应肌注IgG抗RhD血清剂以避免被致敏23. 新生儿溶血实验室与辅助检查1 .常规检查①外周血常规检查②血胆红素测定③羊水胆红素含量测定2. 血型血清学检查①血型②抗体效价③抗人球蛋白试验④血清学游离抗体试验⑤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24. 新生儿溶血治疗原则1. 药物治疗①肾上腺皮质激素②酶诱导剂2. 光疗3. 血液治疗①血液制品与血液制剂输注②换血疗法25. 细菌性输血反应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血液的采集,成分血制备,保存及输注等环节都可能发生细菌的感染一. 献血者献血时可能存在菌血症,二. 采血时献血员局部皮肤细菌可能进入血袋三.输血器材存在细菌污染等26. 细菌性输血反应的预防一.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的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产品二. 采血、成分血制备、贮存、运输及输入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三.可疑细菌污染的血制品不得发出,不能输注四.存在感染病灶的献血元应暂缓献血五.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必要时及时终止输血27. 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预防HTR发生的关键在于严格而准确地进行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包括ABO正反定型、RhD定型、意外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建立严格的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培训,避免在血样采集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发血、输血过程中因疏忽而发生差错。
28.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预防1. 避免不必要输血。
2. 需要输血时尽可能选择少血浆成分或不含血浆成分的血液制品,最好选择无输血史的男性作为献血者。
3. 妊娠3 次以上女性不宜献血。
4. 改良血液制品的制作工艺,减少有潜在致TRALI 的血液制品中血浆含量,不再使用有潜在致重症TRALI 的献血员血液制品。
5. 若抗体来自受血者,输血时应进行白细胞过滤。
6. 在条件允许时也可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
29.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一.严格筛选献血者二.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的筛选检测三.加强采血和血液制品制备的无菌技术操作四.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五.合理用血,大量提倡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30.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FNHTR发生率导输人白细胞的数量有关。
目前普遍认为:白细胞含量小于5x10 A 6时,即能有效预防FNHTRg生。
因此,预防FNHTF的方法之一就是输注去除白胞的血液制品。
①粒细胞制品不能用白细胞滤器过滤,输注前常规给予解热药②对于易患FNHTR 受血者,在输血前应用抗致热原性药物,如对乙选氨基酚(醋氨酚)或阿司匹林有效减轻发热反应的程度③既往无FNHTR病史,不必输血前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