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罗文东

2009年05月06日

摘要西方历史上的人道主义具有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则、现代社会意识形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三层含义。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道主义的批判、继承和超越,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根本变革。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我们继承和改造历史上人道主义所包含的人道思想、人道原则和现代社会意识形式,并与社会主义制度和理想相结合所形成的人道主义的新形态。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对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发生了一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当时理论界把人道主义区分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两种含义,主张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党的十五大强调:要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给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大力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本文试图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和人道主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道主义的含义、实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西方历史上人道主义的含义和实质

虽然“人道主义”(德文Humanismus)概念产生于19世纪初,但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人道主义是一种从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才正式出现的社会思潮,并成为现代文化的一个构成因素。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笔者认为,人道主义这种首先由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现代社会思潮,反映了三种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由此构成了它的三层含义:

1、作为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则的人道主义

从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探讨人不同于虚幻的神和其他自然物的本质,揭示人的理性、意志、直觉、爱欲等属性,主张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把人们从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例如,康德认为,人有理性,以自己本身为目的,“自律是人以及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尊严的根据。”

在萨特看来,人与物是不同的,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么都不是。

只有存在主义才“配得上人类的尊严,它是唯一不使人成为物的理论。”

人道主义大多强调,应当把人当人看,而不应当把人神化或物化。“人类的一切机构,所有科学和艺术--如果它具有合理性--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使我们人类人道化”。

为了实现这种人道的原则和理想,人道主义反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不人道的社会现象。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揭露封建专制和基督教神学的黑暗野蛮与惨无人道,要求建立理性的国家。霍尔巴赫明确地说:“社会道德中的第一个道德是人道,人道是一切其他道德的总体。就人道的最广义说,它就是给我们同类的人的心灵以正义的那种感情。它建立在一种有教养的感觉能力中,使我们能够对我们的同类作出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善事。”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本质和生存境遇,批判现代工业、科技和管理体制对人的意志、生命、爱欲等的压抑,主张消除现代人的异化或物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道主义研究人性、人的本质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提倡关心人、尊重人,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人道关系和人道理想。

2、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式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与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现代”(modern)一词就是最先由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提出来的,以表达一个与中世纪相对立的新时代。人道主义论证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提倡自由、平等、人权,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现代社会的普遍发展要求和一般运行机制,为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摇旗呐喊的现代意识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和占有者”的名义,反对一切超自然的势力,“夺取人对自然的统治权,建立‘人的王国’”。康德不仅认识到人作为认识的主体,能“为自然立法”,而且作为实践的主体,可以不受外物和自己肉体欲望的摆布,成为“神圣道德法则的主

体”。萨特、马尔库塞等人本主义思想家进一步论证人支配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主体性,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压制了人的主体性,使人类异化为“一种材料、物品和原料而已,全然没有其自身的运动原则。”

我们完全可以说,人道主义是一次较高层次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人道主义思想家虽然没有认识到自由平等植根于商品经济关系之中,但他们提出的这些理论和观念却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冲破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秩序的束缚,建立自由流动、平等竞争的现代社会的实际要求。卢梭认为,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没有交换,任何社会都不能存在;没有共同的尺度,任何交换都不能进行;没有平等,就不能使用共同的尺度。所以,整个社会的第一个法则就是:在人和人或物和物之间要有某种协定的平等。”

1789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也明确规定:“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3、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

西方历史上的人道主义不仅是一种研究人的学说,而且是一种从抽象的人和人性出发,通过人性论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与利己主义伦理学来表达资产阶级的权利要求和社会理想的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

在哲学领域,14-19世纪的人道主义者大多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来考察人,把人性归结为某种生理的本能或精神的东西,并把这种“抽象的人性”看作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这些人道主义学说一般都假定在人类原始阶段,存在着具有真正人性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但后来这种人性、人的本质“异化”了,人变成了非人;只有到人类社会的未来阶段,这种人性又得到了复归,非人恢复为真人。这样,人类历史就被它们归结为人性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人--非人--人”就成为了人道主义解释社会历史的抽象模式和论证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更是将人的“意志”、“生命”、“存在”、“爱欲”等特征本体化,作为世界的本质,建立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的世界观。

在政治思想领域,西方人道主义以“社会契约”论对抗“君权神授”论,以天赋人权反对封建特权,把资产阶级的权利要求说成是与生俱来的、凡人皆有的自然权利,给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披上一套神圣、合理的外衣。人道主义所构想的“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在伦理道德领域,西方人道主义把私有制以及由此产生的私人利益和私人关系,作为“当然前提”和“自然基础”,把利己主义说成是人的“自然本性”或一般的“人性”,倡导“个人主义原则”,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辩护。费尔巴哈认为,追求感觉欲望的满足或快乐是人的天性,“永远也不能完全从人身上除去所有的和一切的利已主义”。

西方人道主义上述三层含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完整的思想体系。就表现形式而言,人道主义是普遍的、抽象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人道关系、生活准则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普遍利益和各种类型的现代社会共有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要求;就阶级实质来说,人道主义是特殊的、狭隘的,主要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特权私利和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动因。我们既不能以人道主义的阶级实质来否定其普遍形式,忽视其人道思想、人道原则和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也不能以人道主义的普遍形式来抹煞其阶级实质,将其视为超乎一切时代,超乎一切阶级的“至高信仰”。

二、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很少有像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这样纷繁复杂。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把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绝对对立起来,完全排斥和全盘否定人道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反人道主义”;或者将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起来,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都必然会造成思想理论的混乱,妨碍我们正确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批判

19世纪30-4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无产阶级成长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