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随笔
《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4)二、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基础 (5)2.1 大遗址的定义与特点 (6)2.2 大遗址保护的历史沿革 (7)2.3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理论研究现状 (8)三、大遗址保护规划方法与技术 (10)3.1 大遗址价值评估方法 (12)3.2 保护区划与景观设计 (13)3.3 遗址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 (14)3.4 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15)四、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践案例分析 (17)4.1 典型大遗址保护规划案例概述 (18)4.2 案例分析 (19)4.3 案例启示与借鉴意义 (21)五、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挑战与对策 (22)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5.2 应对策略与措施 (24)5.3 政策建议与发展趋势 (25)六、结论与展望 (26)6.1 研究成果总结 (28)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9)6.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0)一、内容描述《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深入探讨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旨在为我国大遗址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书中首先概述了大遗址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从理论层面对大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其内涵、原则、目标等。
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过程和方法,包括现状评估、价值挖掘、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等环节。
本书还关注了新技术、新方法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应用,如GIS技术、遥感技术等,为提高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大遗址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从事大遗址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大遗址保护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方向和方法。
如何保护古建筑的建议
如何保护古建筑的建议
保护古建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珍贵
遗产。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确保古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
1. 文物保护法律,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文物保护法律是保护古建
筑的关键。
这些法律应该包括对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和维护的具体
规定,以及对违反规定者的处罚。
2. 定期维护,古建筑需要定期的维护工作,包括修复受损的部分、清理和保养建筑结构。
定期的维护可以延长古建筑的寿命并保
持其原貌。
3. 合适的使用,古建筑的合适使用是保护的关键。
建筑物应该
被用于符合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活动,同时要避免对建筑物造成损
害的使用方式。
4. 教育和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意
识和重视程度。
这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发布宣传资料来实现。
5. 技术保护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监控摄像头、温湿度
传感器等设备,对古建筑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6. 国际合作,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国际合
作可以提供资源和经验交流,促进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
总的来说,古建筑的保护需要政府、专家、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法律、技术手段和教育宣传等多种途径来保护这些宝贵的
文化遗产。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摘要: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
一旦损毁,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
本文介绍了保护古建筑的意义和对策,阐述了古建筑合理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利用Abstract: the ancient buildings are a city’s memory, city is the confirmation that the history of mankind, it carries with the city’s cultural heritage. Once the damaged, the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culture of ontology carrying information will disappear.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expounds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ncient way.Keywords: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 and use古建筑渐渐的在被人们遗忘,不同时期的古建筑瑰宝,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体系和艺术风格。
依附于这些古代建筑和历史纪念性建筑中的石刻、雕塑、壁画、琉璃等与建筑相得益彰,使建筑迸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蕴含着更深的文化内涵,这是其他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文字描写所不能代替的。
然而,就是这些古代建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受着风霜雨露,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的无情侵袭,不可避免的要给古建筑造成损伤、残坏、坍塌,加上人为的破坏情况日趋严重,维护和改造古建筑势在必行。
《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
名词解释1、遗产“遗产”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指留给后代的财产。
三个要素为需要完成代际传承,具有珍稀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遗产是地球自然演变和人类社会演变遗留下来的应当加以维护以保存其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遗产是自然进化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精华,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
遗产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大类型。
2、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从前人那里承袭而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一种文化形态终结之后传承给后继文化先前文化的精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三个层面的内容。
遗产保护学界的文化遗产,还应该是珍稀性和经典性需要加以人为干预才能继续传承的物事。
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文化遗产下面又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物质文化遗产下面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两种。
3、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地球自然演变遗留下来的遗存,可以是1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3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或者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自然遗产下面可以分为生物遗产、地学遗产和自然景观。
4、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是人类行为创造的物质遗留,如城镇、村落、宫殿、庙宇、陵墓、工厂、器物、艺术品等。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
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由其所具有的物质性,是以一定的形态(形式、形状)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中。
它的“静态”文化内涵,是需要通过人的研究、挖掘、探索等取得认知。
5、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这些物质文化的过程以及人类各社群为了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具有社会性、凝固性和典型性的行为, 它是被各地区和社群视为其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包括了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等。
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发展
古建筑保护的方法来执行 , 近现代建筑 遗产 的价值就无法 体现 出
其在 当代生活 中的积极作 用也就难 以得到发挥。 已出现 了西方现代建设的重要影 响痕迹和实例 , 在客观上促成 了 来 , 目前 , 大量 的近现代建筑遗产 仍处在 日常使用 中 , 包括居住 、 中、 西方的文化交 流 , 使古 老土地 上 的传 统建筑 发生 了深刻 的变 商业 、 金融 、 文化娱乐以至工业生产等 。不 同的使用 状况对 化。这 些新 型建筑类型有工业建筑 、 交通 建筑 、 商业 金融建筑 、 饭 办公 、 建筑的保护也会产生 不同 的影 响和需求 。以上海 外滩汇 丰银行 店及康 乐建 筑、 文教卫生及宗教建筑 、 政府建筑 、 堂建 筑和纪念 会
史 上这段时间虽然很 短 , 但作为联系 中国古代建筑 与当代建筑 的 能类 型与古建筑相 比有 了很 大 的变 化。有些 近现代建筑 遗产 是 具备特殊 的历史见证 作用 的 , 近现代产 业建筑 , 如 如果 简单按 照 过渡环节 , 其对 当前 的城市建筑建设有着相当大的影 响。 中国近 现代建筑 虽然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复杂环境 中, 但
我国历史遗产保护 的任务仍 比较艰 巨 , 保护奖金投入少 的状
在此 些是 造 型 优 美 可 以 丰 富 和 活跃 城市 景 观 的 重 要 构 件 ; 有 些 是 和 况势必还将存在很长一段 时间。按 照现有的文物指定 制度 , 还 当时 当地的某些历史事 件 、 重要人 物相关 联而成 为历史 的见证 , 期间 , 大量近代建筑遗产 不可 能被指 定为文 物进行保 护 , 因而有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 I CrURI TE
V0 . 4 No. 9 13 1
J1 2 o u. 0 8
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论述
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论述宋会林(公共管理学院行管1003班4303100526)[摘要]: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谨以此文对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文章主要方法是案例分析。
在本文中,首先作出文化遗产的概述,方便读者大致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种类。
其次介绍了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着重探讨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各类具体措施以及政府权利与遗传保护的协调。
并分析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新视角和新矛盾——产业开发和城市化问题。
最后援引国外一些经验以便对比。
纵观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刻不容缓,保护措施也需要不断完善,将政府与民众的力量结合共同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长期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协调专业人才价值观正文:一、文化遗产概述1.文化遗产的概念(1)内涵“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这个名词,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准确或者说明确的定义,这主要来自它的不确定性和时代性。
从广义上来看,它通常是指某个民族、国家或群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代代相传,构成了该民族、国家或群体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或群体的重要文化特征。
狭义上则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就目前的相关资料来看,“文化遗产”一词出现并不早。
其中,胡适在1933年芝加哥大学发表的《中国文艺复兴》著名演讲中提出:“这场新的运动(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却是那些懂得他们的文化遗产而且试图用新的现代历史批评和探索方法来研究这个遗产的人来领导的。
”①此时的文化遗产就具备了物质和精神的内涵。
(2)外延2005 年12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①①①杨志刚《试谈“遗产”概念及相关观念的变化》,载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2010年李长春在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发表《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第一次提出加快推进文化遗产强国建设的战略思想。
由此可见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日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由此提醒我们,后续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就更加尤为重要。
一、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作用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灵魂,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包含未来发展趋势的某种启示。
保护文化遗产,在文化意义上体现着人类对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历史性的自觉。
二、文化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分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较成功案例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特质,因此也要分开保护。
首先,谈谈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古遗址建筑,目前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建设文化景区,保护开发文化遗产。
以山西的王家大院为例。
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近10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有哪些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有哪些国家应尽可能采取一切必要的科学、技术、行政、法律和财政措施,确保其领土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保护。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财富。
你对于保护文化遗产有什么建议呢?以下是整理的保护文化遗产的建议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1、国家应尽可能采取一切必要的科学、技术、行政、法律和财政措施,确保其领土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保护。
2、管理部门应经常对其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精心维护,以避免因其退化而不得不进行的耗资巨大的项目。
为此,管理部门应通过定期检查对其遗产的各部分经常进行监督,还应该依据现有科学、技术和财政手段精心制订能逐渐包括所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展示的计划项目。
3、任何所需进行的工作应根据其重要性,都事先并同时进行彻底的研究。
这种研究应同各有关领域的专家一起进行,或由有关领域的专家单独进行。
4、国家应寻找有效的办法,对受到极为严重危险威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给予更多的保护。
此办法应考虑所涉及的且相互关联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问题并能制定出适用的治理对策。
5、另外在适当情况下,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应恢复其原有用途或赋予新的和更加恰当的用途,只要其文化价值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贬损。
6、对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任何工程都应自在保护其传统原貌,并保护它免遭可能破坏它与周围环境之间总体或色彩关系的重建或改建。
7、古迹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由时间和人类所建立起来的和谐极为重要,通常不应受到干扰和毁坏,不应允许通过破坏其周围环境而孤立该古迹:也不应试图将古迹迁移,除非作为处理问题的一个例为方法,并证明这么做的理由是出于紧迫的考虑。
8、未经专门行政部门批准,一律不准兴建新建筑物,也不准对位于保护区或附近的财产予以拆除、改造、修改或砍伐其树木。
9、各成员国应制订法规,控制招贴画、霓虹灯和其他各类广告、商业招牌、野营、电线杆、高塔、电线或电话线、电视天线、各种交通运输停车场、路标和街头设施等,总之与装备或占据文化和自然遗产某一组成部分有关的一切事宜。
《2024年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范文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篇一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一、引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国家和民族文明发展的见证。
我国建筑遗产丰富多样,从古代的宫殿庙宇到近现代的建筑风格,无一不反映了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生活的变迁,许多珍贵的建筑遗产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
因此,对于我国建筑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还需要有效的保护方法。
二、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1. 保护理念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也在不断演变。
从最初的单纯保护到现在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保护理念应注重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2. 保护原则的确立在保护理论中,应确立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等原则。
真实性原则要求保护建筑的原貌和历史信息;完整性原则强调保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原则则要求在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方法研究1.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建筑遗产保护的权责关系,规范保护行为。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2. 技术手段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建筑遗产的保护。
如三维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实现对建筑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保存其历史信息。
此外,还有加固修复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可以有效地保护建筑的结构安全。
3. 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鼓励民间组织、企业等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古城为例,该城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资源。
在保护过程中,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保护目标和措施。
同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建筑进行数字化保护,保存其历史信息。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一、本文概述建筑遗产,作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也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与记忆。
我国建筑遗产丰富多样,从古代的宫殿、寺庙、园林,到近现代的民居、工业建筑,都是历史的见证,是后人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建筑遗产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的风险。
因此,对我国建筑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以期为实践提供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建筑遗产的定义、分类及其价值进行概述,明确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梳理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我国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包括保护原则、保护策略、保护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将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我国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本文期望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为我国建筑遗产保护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贡献力量。
二、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传统之中。
自古以来,我国的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就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一理念在建筑遗产保护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我国传统的建筑技艺和营造法则,如“斗拱”“榫卯”等独特的建筑结构,也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进入现代,我国的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开始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建筑风貌保护等,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强调对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完整性和持续性的保护,也注重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价值的体现。
在建筑遗产保护方法上,我国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建筑遗产保护概论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院课程论文报告课程名称:建筑遗产保护概论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目录一、建筑遗产的再利用 (2)二、名镇、名村、文化街区的保护、发展 (2)(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 (3)(二)保存现状和价值特色评价 (3)(三)确定保护范围 (3)(四)建(构)筑物的保护 (3)(五)街巷格局的保护 (3)(六)重点地段、重点院落的保护 (4)(七)历史环境的保护 (4)(八)设施功能的提升 (4)三、工业遗产保护 (4)(一)价值 (4)文化价值 (4)社会价值 (5)经济价值 (5)(二)保护 (5)四、世界遗产保护 (5)(一)延续历史,传承文化,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6)(二)明确管理主体,加快遗产保护立法 (6)(三)合理开发,适度利用 (6)(四)保护技术有待提高 (6)(五)加强研究,扩大宣传教育 (6)(六)作好后备项目的申遗准备工作 (6)五、历史环境中的建筑设计 (7)参考文献 (7)建筑遗产保护性利用及设计分析摘要:历史建筑既是城市的历史见证,又是城市形象和特色的重要表征。
一切形式的历史建筑都是不可重置但可再生的重要资源。
它的经济价值、技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已为世人所公认。
历史建筑是不可重置但可再生的重要资源,从外延上讲囊括了一切过去的建筑遗存,要全面保护并非易事,在实际保护过程中不可能不有所取含。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在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市政建设规划的同时,必须进一步纳入现代人的生活,保护性再利用比单纯的为保护而保护更能达到保护的目的。
历史建筑正因为经历了时间的雕刻,所以具有当代城市所没有的“历史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
在建筑遗产保护中,新建筑对历史环境的侵蚀是较为严重的。
新旧间的交织正是历史与现代的穿插融合。
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瑰宝。
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建筑,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紧迫任务。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近现代建筑是指中国近代以来所建造的建筑物,包括清朝末年至今的建筑。
由于中国近代历经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这段时期的建筑物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一、理论方面:1.文化认同理论:近现代建筑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代表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变革的过程。
通过对建筑的保护,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传承与创新理论:近现代建筑保护需要在传承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意识和技术,推动传统建筑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保护工作应该兼顾保持建筑原貌和满足现代功能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理论:保护近现代建筑需要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可持续的管理和利用方式,才能实现建筑遗产的长期保护。
二、方法方面:1.认定与登记: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近现代建筑,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鉴定和认定,确定其保护等级,并进行建筑登记,确保其合法性和存在性。
2.修复与维护:对于受损的近现代建筑,需要进行修复与维护,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关键元素。
修复工作需要依据历史文献、照片和遗留构件等资料进行科学的复原。
3.功能转化与再利用:对于无法保持原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可以通过功能转化和再利用,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可以将建筑改造成博物馆、艺术中心或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4.社会参与与教育:保护近现代建筑需要引导公众参与其中,增强社会对建筑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建筑展览、举办讲座和举办相关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5.法律法规与资金支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近现代建筑保护的责任和要求。
同时,需要向近现代建筑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保障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6.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中国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还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积极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开展合作,共同探索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总之,保护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需要运用文化认同、传承与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并采取认定登记、修复维护、功能转化再利用、社会参与教育、法律法规资金支持和国际合作经验交流等方法。
《2024年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与保护技术研究——沈阳近代建筑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与保护技术研究——沈阳近代建筑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沈阳,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名城,拥有丰富的近代建筑资源。
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建筑,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沈阳近代建筑保护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同类城市的历史建筑保护提供参考。
二、历史建筑保护导则1. 确立保护原则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保护工作应注重原真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确保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 明确保护对象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各类建筑,如近现代重要史迹类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
同时,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也应加强保护。
3. 制定保护措施(1)修缮维护:对破损严重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恢复其原有风貌。
(2)规划控制:在城市规划中划定历史建筑保护区,严格控制保护区内的建设活动。
(3)法制保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法制保障。
三、保护技术研究1.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应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传统工艺能够更好地保留建筑的原真性,而现代技术则可以提高保护效率和质量。
例如,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建筑进行精确测量,运用传统工艺进行修复。
2. 材料与技术研发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应研发适合的材料和技术。
如开发耐久性强的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有效的防潮、防虫、防火等技术,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四、沈阳近代建筑保护利用的实践1. 成功案例沈阳近年来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如沈阳故宫的修缮工作,采用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恢复了其原有风貌。
此外,沈阳还成功地将一些历史建筑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现了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
2. 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沈阳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_如何去保护以及原则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_如何去保护以及原则总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保护文化遗产意义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保护文化遗产意义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
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
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
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人之为人,人类的本质规定性及其体现,就在于以其创造性实践,建设一个文化世界。
在某个当下看文化,就是审视以往文化形成的某一群体的“文化遗产”,即某种活态的文化模式。
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包含未来发展趋势的某种启示。
保护文化遗产,在文化意义上体现着人类对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历史性的自觉。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
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
但是,现代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直接的全球行动。
这个文件把世界遗产分为自然的和文化的两大类。
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从历史、艺术、科学或审美、人种学、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各类文物、建筑群、遗址。
自然遗产,是指各类从审美、科学、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分为受威胁的动植物生态区和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文保工程理论与实践
梁思成在佛光寺东大殿 测绘现场摄影。
林徽因在研究东大殿 内唐代塑像。
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 殿立面图及剖面图(1937 年6月测绘 ,1944年10月 在四川李庄石印本《中国 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 一期中发表。
塔
山西应县木塔 (1056)
河南嵩岳寺塔 (520)
广州怀圣寺光塔
福建土楼(具有完备防御体系和生活系统的土楼建筑)
管理措施
山西省南部早期建筑保护专项工 程管理办法
《山西南部 早期建筑保 护工程管理 办法(暂 行)》
《山西南部 早期建筑保 护工程招投 标管理办法 (暂行)》
《山西南部早期 建筑保护工程专 项经费管理办法 (暂行)》
山西南部早 期建筑保护 工程资料管 理规定(暂 行)》
这些制度为南部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保障。
文物保护工程理论与实践
张之平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2011年6月20日
中国的文化遗产
中国是世界上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 传统不曾中断的多民族统一国家。遗存至今的 大量文物古迹,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发 展的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 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 中国优秀的文物古迹,不但是中国各族人民 的,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但属于今天, 更属于未来。
保护维修工程----技术措施
原址保护原则。只有在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 灾害或因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需要,使迁移 保护成为唯一有效的手段时,才可以原状迁 移,易地保护。 尽少干预原则。凡是近期没有重大危险的部 分,除日常保养以外不应进行更多的干预。 必须干预时,附加的手段只用在最必要部分, 并减少到最低限度。采用的保护措施,应以 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主要目标。
谈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
I u r n c m p e e sv e i n o g n o m u iy nq i y o o r h n i e d sg fa i g c m n t
W ANG i e g Zh - n p
( oeefB i i n ln i A hi o ee B i igId sy Hfi 3 0 2 C i ) C lg ul n a dPa n g, n u lg u dn ut , e 0 2 , hn l o dg n Cl o f l n r e2 a
nn n ei f g g o m ny a dep rs o rhni ei t t e n o m nt, i e e eth einotea— ig dd s no i m u i , n l e mpee s eds nsa g s a g m u i wt a iwt p r c t ds g a g an c t xo c v g re i o g c f i y h v o f e g fh
变化进行的动态管理” l。《 _ j 中国文物 古迹保 护准则》明确 指 出: 存最完整的宁波保 国寺大 殿 的监测 , 应用 数字化 信息技 术 , 对殿 “ 保护 的任务是 通过技 术 的和管理 的措施 , 缮 自然 力 和人为造 内微环境 ( 修 温湿度等 ) 以及 木构 材质的变 化进 行持续监测 , 并建立 成 的损伤 , 制止新的破坏”2。 l J 《 内罗毕建议 》 “ 护” 义为 “ 定 、 将 保 定 鉴 防护 、 存 、 复、 保 修 修 缮、 维持和复兴”2。美国 19 【 J 9 2年修 订后 的《内务部 历史保 护项 目执行标准》 “ 将 保护” 分为 “ 保存 、 更新 、 修复和重建 ” 。《 中国
i g c mmu i n o me t h e i e t ld ma d e a e . n o nt a d t e e r sd n i e n so t g d y t a fh Ke r s:a i g c mmu i ,c mmu i l n i g rfi p a n n y wo d gn o nt y o nt p a n n ,taf l n i g,e vr n n a e in y c n i me tl sg o d
浅谈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作者:林剑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6期摘要:肇庆曾是西江中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境内留有较多的极具科学、艺术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不乏大量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随着城市化和三旧改造,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充分彰显其历史文化价值,成为我们急需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本文结合肇庆市邓兆祥故居抢救性维修的实例及其他有关经验,对如何保护与利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文物维修;文物保护和利用;近现代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138-02肇庆在近代历史上曾经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同时,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丰厚的名人历史底蕴。
全市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500多处,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517处,其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并纳入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06处。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相对古建筑而言,缺乏明显的建筑特色,容易受人们忽略和破坏。
但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以及维护和保护利用。
通过对这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抢救性文物修缮保护工程,解决该文物建筑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破坏及存在的安全隐患,达到科学有效地保护国家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目前,肇庆市文物主管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抢修濒危文物,本人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多年,有幸参加了对中共西江特委机关及交通站旧址、邓兆祥故居、石桥亭、止戈亭等四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抢救性修缮保护工作。
通过学习和实践,也有一些感想,现仅就邓兆祥故居抢救性维修和保护利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更好地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
一、邓兆祥故居的价值邓兆祥故居位于肇庆市端州区城西街道白沙居委。
从长春满铁附属地谈及近代建筑物的保护
从长春满铁附属地谈及近代建筑物的保护从原长春满铁附属地谈及近代建筑物的保护连相如长春的原满铁附属地是上个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设在中国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所占有的地方。
满铁从成立到光复解体,存续期达几十年。
此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张野心和长期占领中国,他们在长春大动土木,留下了很多的建筑。
这些建筑虽然是历史上留下的耻辱,但是从建筑角度、从历史教育这两点看,却是难得的遗产。
本文就原长春满铁附属地、近代建筑物的保护等问题进行探讨一、研究原满铁附属地的意义何在要探讨研究原满铁附属地的意义何在?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满铁和满铁附属地是怎么回事。
满铁的全称叫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みなみまんしゅうてつどう),是日本帝国主义1906年---1945年在中国东北设立的一家特殊公司。
该公司的名义上是管理南满铁路,实质是对我国东北实行殖民侵略和领土扩张作准备。
很多学者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从满铁的大量资料中了解到,满铁在其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经营范畴,满铁从它一开设,除了对我们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外,还承担了对中国进行收集、调查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情报的特殊使命。
满铁从建立到其解体,共收集了数十万件文书档案和调查报告,并为日本大陆政策和对华进行殖民统治提供服务。
大量的事实还证明,它是日本侵略中国大陆的重要开端,为九一八、七七事变等提供巨大政治、军事、物质准备。
使我们中华民族遭受惨烈牺牲。
1905年,在我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结束,战败的俄国把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煤矿等财产交给了日本。
从此,日本就把长春至旅顺的这段铁路改为“南满铁路”。
满铁附属地就是日本管理的这部分铁道,同时也包括了铁路用地。
整个“满铁附属地”是指大连至长春704.3公里、奉天(现沈阳)至安东(现丹东)260.2公里、旅顺线50.8公里、营口线22.4公里、抚顺线52.9公里,以及浑河、榆树以及与这两条干线相连接的铁路支线的铁路用地,全长1129.1公里,当初占地面积为182.76平方公里。
中国文物保护准则
张柏: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与城市文化各位代表,大家好!城市文化的提法由来已久,但真正将其作为一个严肃的命题而进行深入探讨,却是近年来的事情。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经济发展可以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而实时转型,文化发展却由于其坚韧的历史根系而能够相对较好的保存其原有的精髓。
这也正是在世界范围内提倡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客观基础。
从某种角度上说,一个城市的形成本身便是一种区域文化的凝缩.体现了当地早期的人类群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的原则,在物质上反映在建筑、交通、饮食、服饰等方面,在精神上则反映在风俗、观念、语言、艺术等方面。
城市在诞生之初所具备的各种特征和总体风格,会在其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世代传递,逐步演变,从而形成每个特定历史时期不同的城市风貌。
所谓的城市文化,从广义上说,包含了城市从有形到无形的各个方面。
它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在成长代谢中吐旧纳新,既能吸收消化外来的影响,又能牢固维系其自身的根脉,即便受到战火的重创,仍然能够顽强的恢复生机,重现繁荣昌盛。
我们今天所推崇的城市文化发展便是要充分尊重城市的历史渊源,让现代文明和谐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而绝不是粗暴的扰乱或冲毁。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主要的物质载体之一便是幸存至今的各类文物古迹,这些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历史上城市的缔造者和传承者从不同角度对于城市发展的思考和决定,进而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人文景况和科学发展成果。
这些对于今人无疑是弥足珍贵的信息。
事实证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会带动世界各个角落的协同运作,如果不及时的,有意识的留住城市重要的历史标记,那么这些脆弱的文化遗产将很快消失殆尽,千城一面的状况会不可避免的呈现在世人眼前,那时我们再谈论城市文化必然会力不从心,并且也将最终失去意义。
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人们如何看待自身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历史,是否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是否在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所带来的舒适和便利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的为文化遗产的继续存在提供足够的空间和长期的人、财、物力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以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为例姓名:***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类班级:工商09-3班学号: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吴豪伟摘要: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可分为初始期、起步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并根据中国近代建筑特性将其分为承续型、影响型、早发型、后延型四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体现出传统承续与外来文化之双重影响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性,必须对其科学地进行分级分类,区别对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护、利用(再利用) ,废弃或拆除的对策。
结合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建 ,论述近代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提出近代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做法。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在中国,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可分为初始期(20世纪40 - 70年代) 、起步期( 1986—1992年)和发展期(1993年至今)三个阶段。
1. 初始期: 20世纪40 - 70年代梁思成先生于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在“第八章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论及中国近代建筑,可以说是较早的通史性述作,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在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下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编辑工作,是中国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首次较具规模的研究。
1958年10月,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后进行的建筑“三史”全国调查及资料编辑工作,以其成果《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 , 为高等学校提供了这一学科领域的参考教材。
1960年8月,全国“第四次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后根据《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缩编的《中国建筑史》第二册《中国近代建筑简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用书”于1962年10月正式出版。
1964年在香港出版的徐敬直所著《中国建筑之古今》一书, 其中有“当代中国建筑”(ContemporaryChinese Architecture)部分,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较重要的专著。
2. 起步期: 1986—1992年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历史学界对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活跃, 尤其是对在近代 (1840—1949)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引起的思想动荡极为关注。
在建筑历史学界,则引发了关于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使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中外建筑历史学者的注意。
1981年9月至1984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攻读博士课程的村松伸,以高级进修生的身份来清华大学,为准备以《中国近代建筑史》为题的博士论文在中国留学; 1985年4月,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和张复合向清华大学建筑系领导提交了《关于进行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报告》[1]1985年8月,清华大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并向全国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对中国近代建筑保护工作的呼吁书》。
可以说,“座谈会”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起步期的序幕;同年11月,东京大学召开“日本及东亚近代建筑史国际研究讨论会”,可看作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国际交流的开端。
1986年10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这是继“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之后,中国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学术会议,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式起步的标志。
1987年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建设部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基金会决定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作为联合资助科学基金项目,意味着起步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已进入轨道。
1986年10月和1987年5月,藤森照信、村松贞次郎⑤先后访问清华大学; 1987年11月,以汪坦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同以藤森照信为代表的“日本亚细亚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就合作进行中国近代建筑调查工作达成初步协议。
1988 年2 月,汪坦率“中国近代建筑考察团”赴日访问,应邀在日本亚细亚近代建筑史研究会主办的讲演会上报告, 并正式签署《关于合作进行中国近代建筑调查工作协议书》。
1988年5月,“中国近代建筑讲习班”在天津举办; 1989年4月,中日合作在烟台联合进行主要近代建筑实测活动, 中日国际合作全面开始。
1989年6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天津篇》在东京问世, [12 ]标志着中日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1991年10月,中日合作进行了16个城市(地区)的近代建筑调查已全部完成,填制调查表2612份,中日合作取得圆满完成;至1996年2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出版16分册 [3]。
1988年4月,“第二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论会”在武汉召开; 1990年10月,“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大连召开1992年10月,“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重庆召开。
[4]在第二、三次研讨会期间,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
这个《通知》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始重视其保存与再利用问题。
1991年3月,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建筑学会约集我国部分著名建筑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在北京召开“近代优秀建筑评议会”,并提出了《专家建议近代优秀建筑名单》。
从1986年到1992年的七年间,起步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举行了四次全国性会议,提出论文179篇,出版论文集4本(收入论文92篇) ,为其后的发展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发展期: 1993年至今从1993年至今,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发展期。
其标志有二:一是组织加强,认识深化,研究领域扩展;二是研究进入社会,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1997年8月,中国建筑学会决定在建筑史学分会下设“中国近代建筑史专业委员会” (2001年6 月改为现名“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 ,统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工作,则使之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成立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这一研究领域的扩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对研究方向所进行的有意识的引导1998年10月在太原召开的199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以“中国东南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近代建筑比较”为主题征集论文,是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于1997年8月成立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所作的第一次有意识的引导。
其背景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在我国政府提出的繁荣西部、缩小东西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稳定的政策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城市面临新发展的形势,近代建筑的保存与再利用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中国近代建筑历史进程中,包括19个省份、面积占全国近九成、人口占全国三分之二的中西部地区,其城市建筑形态在近代的变化和演进,较东南部地区更具普遍性;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对于深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证明, 198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讨会在西部城市太原的召开,对于中西部地区城市近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后, 200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和澳门召开,以“近代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再利用”为主题; 2002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宁波召开,以“近代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为主题; 2004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在广东开平召开,以“开平碉楼与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乡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为主题; 200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广西北海召开,以“早期近代建筑与骑楼街道的研究保护”为主题; 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以“近代建筑的地域性与国际性”为主题。
可以说,这都是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对中国近代建筑史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所作的进一步有意识的引导[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强。
总体来说,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公众对近代建筑开始予以更多的关注,认识不断提高,并进行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努力从国际和国内当前大的相关背景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工作适逢良机:,在国际上,世界遗产委员会(UNESCO) 2003年提出的《亚太地区全球战略问题》( GlobalStrategy issues in the Asia2Pacific Region) ,列出了亚太地区尚未被重视的九类世界遗产: ①热带、沿海与海洋岛屿系统; ②文化景观、圣山; ③喀斯特与干草原景观; ④史前与原始时期的动物化石、岩石艺术; ⑤文明路线与汇聚地; ⑥考古与古迹遗产; ⑦近代与当代建筑; ⑧民间风格的建筑;⑨工业遗产。
同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行动亚洲2003—2009 计划》(Action Asia 2003—2009Programme)中宣称,今后的世界遗产提名要特别关注中西亚遗产、近代与工业遗产、原始历史遗产、乡土建筑遗产。
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提出的研究分析报告《世界遗产名录: 填补空白———未来行动计划》( TheWorld Heritage L ist: Filling the Gap s2an Action Plan for the Future)指出,“文化路线与文化景观、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工业与技术项目”是目前世界遗产名录及预备名录中较少反映的类型,提请注意。
在国内,国务院2005年12月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并明确要求加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把文化遗产普查列为“十一五”重点工作。
2007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
《通知》明确指出,“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1993年以来,清华大学在近代建筑保护与利用方面结合实际建设项目做了一些工作,主要有:原京奉铁路北京正阳门东车站改建工程 (1993—1998年) 、原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北京支行扩建方案设计( 1994年) 、原财政部印刷局中卫门翻建工程(1998年) [ 21 ] 、北京王府井东堂修复及院门重建工程( 2000年) ;北京东交民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2000年) 、庐山牯岭正街保护修建性规划( 2001年) 、庐山原胡金芳旅舍改扩建工程(2002年) 、庐山2004—2020年总体规划修编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2003—2004年) 、长春市整体城市设计历史文化与紫线管理研究(2004—2005年) 、首都钢铁公司历史文化资源考察研究( 2006年) 、鞍山近代建筑调查研究(2006—2007年) 、清华大学西体育馆考察研究及保护(2007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