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思想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思想的发展历程
内容摘要:五行是一个历史范畴,本文阐述中国五行思想的形成、发展,及董仲舒和中医学对其的借用,以及王安石对其的阐释,使人们对五行思想形成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五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中国五行思想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思想家的哲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含义,甚至是具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思想内容。由于它有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的一面,因而被众多思想家阐释,被众多具体科学借用。在当今的中医和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著作中,五行思想时常被提到,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想呢?
一.五行思想的形成
史伯,西周末年人,曾任周太史。他提出“五行”杂以成百物的命题,最早地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万物的形成。
其实,在史伯以前已有“六府”说和“五行”说,“五行”说是从“六府”说演变而成的。《左传·文公七年》:“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土生谷,土谷相连,谷为六府之一。“府”是府藏。“六府”就是储藏水、火等六种物质的处所。它是我国古代先人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物质资料的概括和分类。后来可能是由于土谷相连,土包括了谷,就不讲谷了,而只讲“五行”。《尚书·洪范》载,上帝因禹治水有功,赐给他“洪范九畴”,“五行”是九类治国大法中的第一项,文章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行”是“世所行用”即日用之意。“五行”是人类日常生活应用的五种物质资料。“五行”也叫“五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天生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把水、火等五种东西看作人类生活最根本、最必需的物质资料。《尚书》讲的“五行”,作为“洪范九畴”的首项,反映了人们对五类生活物质资料的高度重视。(此处不是指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近似地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种物质元素,是从史伯开始的,他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国语·郑语》)
土与金、木等是不同的东西,把这些相异的东西错杂集合起来就能构成百物。这是说,只有一种物质产生不了新物质,必须有不同的物质在一起才能发生作用,生成新物质。史伯举例说:音乐如果只是一种声音就不好听,多种声音配合起来才悦耳;色调,单有一种颜色并不好看,多种颜色配合才有绚丽的色彩;味道,单一也不行,多种味道调和在一起才可口。史伯明确地认为百物是由“五行”即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五行”是构成百物的原始物质材料,“五行”与百物,是物质元素与具体实物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元素说理论。这是对以往作为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分类的五行说的重大理论发展。
史伯的“五行”说从宗教神学的襁褓中解放出来,摆脱了天命论的束缚。但是,“五行”是物理性的形态,严格地说,并不能真正科学地阐明构成万物的元素及其性质;史伯把劳动人民的创造归
结于先王的功德,这也是严重的理论局限。
二.五行思想的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代史伯的“五行”说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在理论上,主要有两种学说:“五行”生克说和“五行”无常胜说。“五行”生克说包括两方面:一是“五行”相生,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是“五行”相克,“克”即“胜”,也叫五行相连胜,具体指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应当说,“五行”说反映了某些自然现象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这在科学史和认识史上都是有意义的。但是,把“五行”生克作为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是不符合实际的。这就必然引起一些学者的反对,从而产生了与之相对立的五行无常胜说。《孙子·虚实篇》:“五行无常胜”。《墨子·经下》:“五行毋常胜”。《孟子·告子上》也说,用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火并不熄灭,叫做“水不胜火”。这也是杯水车薪成语的由来。孟子的说法也说明,五行能否相胜有数量等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无条件的。把五行相胜说成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机械论的观点。五行说后来广泛地浸染到哲学、历史、文学、医学、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源远流长,影响巨大,成为中国人的持久的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泥古论者赞之为神秘的金字塔,智慧的大宝库;疑古论者则斥之为迷信的总根源,妖怪的间谍网。这是两种片面的观点。列宁曾经深刻地揭示出古代“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的事实,历史事实说明,五行说一方面推动了人们对万物生成的探索和金、木、水、火、土相互
关系的研究,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受到唯心主义的侵蚀而神秘化,形成一张僵硬的“五行网”,用它去硬套一切,穿凿附会,成为占星、卜卦、择日、算命、看相、看风水等迷信的根据。
三.董仲舒对五行思想的借用
董仲舒,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在地主阶级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专制政权的新形势下,董仲舒为服务于君主的专制权力和专制社会的统治秩序,把古代的人格化的“天”和阴阳五行说相杂合,构筑了一个神创论和五行图式论相统一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并进一步发展成整整统治了一个时代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的天神观念通过吸取、容纳阴阳五行学说,重新塑造天神面貌,突出了人格的天(天意等)是依赖自然的天(五行等)来呈现自己的。原来用阴阳二气和木、火、土、金、水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先秦时代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潮,并在反对天命思想(即神创论唯心主义,也即主观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发挥过显著作用。董仲舒有见于此,竭力利用、歪曲和改造阴阳五行观念,作为天神创世论的重要环节。董仲舒学说认为“天”把阳当作主导方面,把阴当作从属方面;阳主万物生长,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主万物收藏,是天的刑罚的表现。由阴阳二气再分成五行,阴阳和五行的结合,使五行的结构组织获得了两种内在的动力,从而使五行结构有具有了自我运动和调节的性能。体现天的恩德的阳气推动五行按当时通行的木火土金水的次序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叫做“比(接近)相生”。体现天的刑罚的阴气,推动五行相胜,即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其间均各隔一行,如金胜木,中隔水;水胜火,中隔木等,叫做“间相胜”。五行相生相胜,终而复始,循环不止,就有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时,土兼四时,还有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五方,由此进而产生万物。这就是天——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论。董仲舒就这样通过把阴阳、五行拟人化,使“天”摆脱纯粹的神灵形象,成为和自然界的作用浑然一体的造物主、主宰者。董仲舒宇宙论的思想,对于先秦时代如墨子所主张的单一的人格神观念(主观唯心主义)来说,是一个进步,而对于如荀子所主张的自然的天的唯物学说来说,则是一个倒退。
四.中医学对五行思想的借用
中医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阴阳五行说。时至今日,阴阳五行已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部分,成了中医学中最高的、总体性的理论,其他理论则只是局部的理论。但是,阴阳五行说起初并不是医学自身的理论,而是从哲学中借来的,形成的时间也不早。《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了医家把“天有六气”和五色、五味、五声、六疾联系起来,但很难说当时就已初步形成了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专著是《黄帝内经》,它是春秋战国直到汉代中期几百年间所形成的医学专著,现代通行的版本中,很可能还包含了东汉时代的一些材料。一般说,阴阳五行说是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