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变化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品种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

品种、性别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欧秀琼刘作华钟正泽杨飞云童晓莉

(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重庆荣昌402460)

摘要:分别选择体重20kg左右的杜×长×大杂交仔猪54头,长×荣杂交仔猪48头,公母各半,分6圈饲养(公猪3圈,母猪3圈)。研究不同品种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品种、性别对肉质性状的影响。日粮为玉米-豆粕型,赖氨酸水平在NRC(1998)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个百分点,消化能为kg,粗蛋白质含量20~50 kg、50~80 kg及80~100 kg分别为%、%及%。当猪的体重为20 kg、35 kg、50 kg、80 kg及100 kg左右时,每个重复各取1头猪进行屠宰,测定肉质性状。结果表明:随着体重的增加,肉色评分杜×长×大全期无明显变化,长×荣呈直线上升趋势;pH1值杜×长×大呈直线下降趋势;肌肉失水率杜×长×大及长×荣均有升高的趋势;肌肉水分含量杜×长×大全期无明显变化,长×荣呈直线下降趋势;肌间脂肪含量杜×长×大及长×荣均呈直线上升趋势。不同品种肉质差异明显,肉色评分、肌肉水分含量及肌间脂肪含量均有显着的不同(P<或P<),综合各指标看,长×荣猪肉质优于杜×长×大。性别对肉质性状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品种;性别;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

猪从活体动物到猪肉产品的转化涉及到一系列组织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过程,该过程的结果决定了猪的肉质(特别是感官品质)特征(陈代文等,2002)。广义的肉质指肉的感官品质、深加工品质、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猪肉的感官品质常用pH值、肉色评分、肌肉失水率、肌肉水分含量及肌间脂肪含量等指标进行评定。宰后45分钟胴体pH值是反映肌肉酵解速度和强度的最重要指标。猪肉的色泽主要受肌红蛋白状态的影响。猪屠宰后,刚切开肌肉切面的肌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故呈暗红色,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后,肌红蛋白很快成为氧合肌红蛋白,使肉呈现鲜红色,此为消费者最喜爱的颜色。系水力对肉的外观及嫩度都很重要,失水率是国内常用的间接反映系水力的指标,两者呈直线负相关。一般认为,肌间脂肪含量对猪肉品质影响较大,尤其是嫩度和多汁性。食肉最佳的肌间脂肪含量为~%(Hovenier等,1993)。也有人认为~%的肌间脂肪含量是必需的(Smith等,1972)。

人们养猪的目的就是要获得量多又好的猪肉产品,影响猪肉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遗传、营养和饲养、宰前应激及屠宰加工过程等(张克英等,2002)。国内外研究猪肉质影响因素的文献不胜枚举,但有关肉质性状随体重变化规律的

报道却很少见。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典型品种猪杜×长×大及长×荣不同性别不同体重肉质性状的测定,探讨肉质性状随体重的变化规律及品种、性别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1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设计

分别选择体重20kg左右的杜×长×大杂交仔猪54头,长×荣杂交仔猪48头,公母各半,分6圈饲养(公猪3圈,母猪3圈)。试验从20kg开始,100kg 结束。

试验日粮

表1 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单位:%、MJ/kg)

20~50kg50~80kg80~100kg 玉米

豆粕

大豆油

碳酸钙

磷酸氢钙

食盐

预混料*

赖氨酸

蛋氨酸

苏氨酸

合计100 100 100

营养水平

消化能

粗蛋白质

有效磷

赖氨酸

蛋氨酸

蛋氨酸+半胱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 预混料配方(每公斤全价料):铁,锌,锰,铜,硒,碘,VA 2000IU,VD3 200IU,VE 20IU,VK3 ,生物素,叶酸,可利用尼克酸,泛酸,核黄素,VB1,VB6 ,VB12μg,氯化胆碱,泰乐菌素,抗氧化剂。

两品种猪试验日粮一致,采用玉米-豆粕型日粮,赖氨酸水平在NRC(1998)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个百分点,消化能为kg,粗蛋白质含量20~50 kg、50~80 kg

及80~100 kg分别为%、%及%。各阶段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见表1。

饲养管理

试验猪占地面积保持在头以上,预试期内进行驱虫和预防注射,全期采用粉状全价配合饲料,自由采食,自由饮水,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做好日常工作记录和试验猪健康状况记录。

测定指标

分别于试验开始(20kg)、35 kg、50 kg、80 kg及100 kg左右时早晨8:00空腹称重(前一天20:00断料),每圈选一头进行屠宰。取最后胸椎处至第5腰椎处眼肌测定肌肉颜色、pH

值及肌肉失水率,取前、中、后部混合肌肉测定

1

肌肉水分及肌间脂肪含量。测定方法见《猪肉质评定方法》(猪肉品质研究参考资料汇编)。

统计分析

测定结果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邓肯氏多重比较,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Excel软件进行作图及回归分析。

2试验结果及分析

肉质性状随体重的变化规律及品种对肉质的影响(图1及表2)由图1及表2看出,随着体重的增加,肉色评分杜×长×大全期无明显变化,

值杜×长×大呈直线下降趋势;肌肉失水率杜×而长×荣呈直线上升趋势;pH

1

长×大及长×荣均有升高的趋势;肌肉水分含量杜×长×大全期无明显变化,而长×荣呈直线下降趋势;肌间脂肪含量杜×长×大及长×荣均呈直线上升趋势。不同品种肉质差异明显,其差异主要表现在50kg以后。肉色评分100kg时长×荣显着高于杜×长×大(P<);肌肉水分含量杜×长×大从20kg到100kg各阶段变化不大,而长×荣则呈直线下降趋势,20kg时极显着地高于杜×长×大(P<),到了80kg时则显着地低于杜×长×大(P<),100kg时极显着地低于杜×长×大(P<);肌间脂肪含量杜×长×大及长×荣差异明显,35kg时长×荣显着地高于杜×长×大(P<),到了80kg及100kg时则极显着地高于杜×长×大(P<)。

图1 肉质性状随体重的变化规律

表2 肉质性状随体重的变化规律及品种对肉质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