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逻辑的演进与实践美学的崛起(一)

合集下载

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它涉及到审美、美感、美的本质和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众多学者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古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古代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古希腊和古中国两个文明古国。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位重要的美学思想家。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美与目的论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的目的是模仿自然,使观众获得审美的愉悦。

在古中国,孔子和墨子都对美学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孔子主张“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美是一种道德的体现。

墨子则主张“兼爱非攻”,他认为美应该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二、中世纪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中世纪的美学理论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在基督教文化中,美被看作是神圣的,艺术被用来表达对上帝的敬畏和崇拜。

此时期的美学理论主要关注宗教艺术和神圣的美。

著名的美学思想家圣奥古斯丁认为,艺术是一种神圣的表达方式,通过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上帝的存在和神圣的力量。

三、近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近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主要围绕着艺术的自由和艺术的目的展开。

启蒙时代的美学思想家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审美判断的主观性”两个重要观点。

他认为,审美判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也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同时,他还提出了“目的论美学”的概念,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追求美的享受。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对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

四、现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现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主要集中在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学派。

形式主义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形式的完美性。

结构主义则关注艺术作品的符号和结构,认为艺术是一种符号系统。

后现代主义则对传统美学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美是一个相对和多元的概念,不再有统一的标准。

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关于美学的教学课件

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关于美学的教学课件

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关于美学的教学课件一、美学是一门年轻有古老的学科1、美学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程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先有审美意识,后产生美学思想,到了近代美学才作为一门学科得以建立起来。

审美意识指的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主要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

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比审美意识更进一步,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的自觉的、有一定普遍性、理论性的思考,并通过语言加以表述而产生的理论性成果。

人对于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在观念上进行概括和辨析,标志着人类对美进行理论研究的开始,标志着人类美学思想的形成。

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原始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审美实践原始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审美实践:从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人类的审美创造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地自觉的演变过程。

我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还相当粗糙,器型很不规整,多为一器多用;旧石器中期的石器在形体上明显趋向光洁、规则,并富有秩序和韵律感,功能上开始分化;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所制作的石器不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技巧和水平,而且根据用途定型化。

这种从拙到精,从粗到细的不断追求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且隐藏了人们追求非功利的视觉形式快感的审美意识和动机,已包含着原始的审美内涵。

原始人的装饰在漫长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最初的精神产品—装饰品。

利用兽的牙、骨,以及贝壳等进行雕磨、钻孔,以期创造并美化生活。

原始艺术——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人类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诸如绘画、雕刻、歌谣、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

阿尔塔米拉山洞壁画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益稷》)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美学导论实践报告的过程(2篇)

美学导论实践报告的过程(2篇)

第1篇一、前言美学作为一门探讨美、审美以及艺术等问题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深入理解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我参加了美学导论课程,并完成了一系列实践报告。

本文将详细记录我在学习美学导论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和心得体会。

二、实践过程1. 课程学习在美学导论课程中,我首先系统地学习了美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课程内容涵盖了审美经验、美的本质、艺术理论、审美批评等多个方面。

通过课堂讲解、阅读教材和参与讨论,我对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2. 阅读经典著作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美学,我阅读了若干经典美学著作,如《美学散步》、《艺术哲学》等。

通过这些著作,我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美学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后世的影响。

3. 实践报告撰写在课程结束后,我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了以下几篇实践报告:(1)美的本质探析在这篇报告中,我分析了美的本质问题,探讨了美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自然美与艺术美等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美学家的观点,我认识到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2)审美经验与审美判断这篇报告主要探讨了审美经验的形成过程、审美判断的标准以及审美评价的方法。

通过对审美经验的案例分析,我认识到审美判断的个体差异和主观性。

(3)艺术与美的关系在这篇报告中,我分析了艺术与美的关系,探讨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创作的审美追求以及艺术批评的审美标准。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我认识到艺术与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4. 实践报告答辩在完成实践报告后,我参加了答辩。

在答辩过程中,我向评委阐述了报告的主要内容,并回答了评委提出的问题。

通过答辩,我对美学导论课程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实践体会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美学导论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在撰写实践报告的过程中,我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审美经验相结合,使报告更具说服力。

2. 批判性思维在学习美学导论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中国美学史的内在逻辑与历史环节

中国美学史的内在逻辑与历史环节

中国美学史的内在逻辑与历史环节1. 中国美学史的演变概述中国美学史的演变可以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八大学派,以及近现代的中国新美学运动来概括。

先秦时期,美学思想以儒家学说为主,认为美的本质是“仁”,美的标准是“合乎礼”,以“仁义礼智信”为美的核心内容。

秦汉时期,美学思想以墨家学说为主,认为美的本质是“穷”,美的标准是“合乎德”,以“穷德礼智信”为美的核心内容。

魏晋时期,美学思想以韩非子学说为主,认为美的本质是“礼”,美的标准是“合乎理”,以“礼理穷德信”为美的核心内容。

南北朝时期,美学思想以道家学说为主,认为美的本质是“信”,美的标准是“合乎道”,以“信道礼理穷”为美的核心内容。

隋唐时期,美学思想以唐宋文论为主,认为美的本质是“文”,美的标准是“合乎情”,以“文情礼理穷”为美的核心内容。

五代十国时期,美学思想以诗词文论为主,认为美的本质是“诗”,美的标准是“合乎情”,以“诗情礼理穷”为美的核心内容。

宋元时期,美学思想以理学为主,认为美的本质是“理”,美的标准是“合乎性”,以“理性礼理穷”为美的核心内容。

明清时期,美学思想以八大学派为主,认为美的本质是“艺”,美的标准2. 中国美学史的内在逻辑中国美学史的内在逻辑是指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发展脉络。

这一发展过程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基础,以“义”为基本原则,以“智”为根本支撑,以“忠”为本质要求,以“信”为基本准则,以“爱”为根本源泉,以“敬”为基本态度,以“谦”为基本行为,以“慎”为基本精神,以“悲”为基本情感,以“思”为基本思想,以“恕”为基本规范,以“节”为基本纪律,以“礼”为基本礼仪,以“乐”为基本乐趣,以“和”为基本境界,以“善”为基本品质,以“虑”为基本心态,以“致”为基本方式,以“慈”为基本情怀,以“悯”为基本慈悲,以“恤”为基本情操,以“爱”为基本爱心,以“美”为基本美感,以“艺”为基本艺术,以“灵”为基本灵性,以“洁”为基本洁净,以“精”为基本精神,以“统”为基本统一,以“祥”为基本吉祥,以“纯”为基本纯洁,以“群”为基本群体,以“和”为基本和谐,以“景”为基本美景,以“谐”为基本和谐,以“统”为基本统一,以“和”为基本和谐,以“调”为基本调和,以“质”为基本3. 中国美学史的历史环节。

艺术与科学美学与逻辑的碰撞

艺术与科学美学与逻辑的碰撞

艺术与科学美学与逻辑的碰撞艺术与科学:美学与逻辑的碰撞艺术与科学,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联系和碰撞。

艺术追求美感的表达,而科学则追求理性的推导。

然而,当美学与逻辑交织在一起时,它们能够产生怎样的火花呢?本文将探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美学与逻辑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对于人类文化和创新的意义。

第一章:艺术美学的源起艺术美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于18世纪,它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和美感的特点。

艺术家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往往依靠感觉、直觉和想象力来捕捉和诠释人性、自然和社会等世界的本质。

这种主观的创作方式给了艺术以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为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科学逻辑的严谨性科学以逻辑为基础,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研究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科学家通过精确的观察和实证的方法,力求客观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要求科学家运用推理和证明的方式来验证科学理论的正确性。

科学的严谨性使得科学研究成果得以被广泛认可,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章: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影响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一方面,科学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表现方式。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媒体和工具,艺术家们可以借助这些新技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如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等。

另一方面,艺术也为科学提供了灵感和创造力。

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往往充满了想象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非线性的思考方式对于科学的创新和突破也有积极的影响。

第四章:美学与逻辑的碰撞带来的创新当艺术美学与科学逻辑碰撞在一起时,它们能够催生出许多独特的创新和发现。

美学的主观性与逻辑的客观性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使得人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和看待问题。

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诞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和科学领域,它们还对其他领域,如教育、管理和社会科学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美学概要和发展史作文500字

美学概要和发展史作文500字

美学概要和发展史作文500字
美学啊,这可真是个让人着迷的话题!你知道吗,早在古希腊那会儿,柏拉图就琢磨出了一套理念论,他觉得美这东西,可不是咱们肉眼能轻易看穿的,它得超越物质世界,才算得上真正的美。

而在咱们东方,道家的大佬们则追求“道法自然”,觉得跟大自然和谐共处,那才是最美的。

时间一晃,美学就从哲学里独立出来了,成了个专门的学科。

文艺复兴那会儿,艺术家们疯狂追求人性的光辉,创作了好多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把美学和艺术紧紧绑在了一起。

到了近现代,科技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美学也跟着变得丰富多彩,跟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啥的都扯上了关系。

美学的发展啊,就像个大型派对,各种流派和思想都在这里碰撞。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每次艺术的革新,都像是给这个派对带来了新的嘉宾和话题。

而现在呢,全球化搞得火热,东西方的美学思想也在不停地交流和融合,真是热闹极了!
不过啊,美学可不是只存在于书本和博物馆里。

咱们日常生活
中,到处都能感受到美学的影子。

看看家里的装饰,穿在身上的衣服,吃的美食,还有咱们住的城市,哪一样不是美学的体现?所以啊,学习美学,不仅能提升咱们的审美水平,还能让咱们的生活更加有品质,更加有味道。

实践美学的逻辑模式

实践美学的逻辑模式

实践美学的逻辑模式一、practice与praxis在实践美学的发展进程中,practice与praxis的说法最早出自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

李泽厚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都喜用‘实践’(praxis)一词,以包罗人们的一切活动。

正是这个缘故,本书才再三重复指出,要以使用和制造工具来界定实践的基本含义,以统一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以,我认为,是practice而不是praxis,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正如李泽厚所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倾向于从马克思的物质生产劳动这一“原点”出发,来改写、续写或重写马克思主义。

哈贝马斯把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等同于韦伯的工具理性,转而用语言和交往实践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他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明确地说:“我的出发点是劳动和相互作用的区别。

我把‘劳动’或目的理性的活动理解为工具的活动……另一方面,我把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理解为交往活动。

”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哈贝马斯指出,由于后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产范式”(Pmduction Paradigm)已经过时。

对马克思来说,科学技术意味着解放的潜能;而在卢卡奇和马尔库塞那里,科学技术又变成了一种有效的社会压迫手段。

哈贝马斯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理论困境,“是和实践哲学的规范基础——特别是实践概念对批判理论的贡献——从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明确界定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我们把实践概念从劳动转向交往行为,就会出现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

这就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出发点。

与哈贝马斯用交往取代劳动概念不同,卢卡奇则重新赋予了“劳动”在其“社会存在本体论”中的基础地位。

卢卡奇指出,《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要错误在于,“它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不是肇始于对劳动的考虑,而是肇始于对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复杂结构的分析”。

因此晚年卢卡奇转而从劳动概念人手建构其“社会存在本体论”。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一方面,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体现在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和批判上。

传统美学主要关注艺术的形式美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但在当今社会,这种传统观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一些学者开始提出对传统美学的批判,认为传统美学忽视了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对艺术的影响,过分强调了艺术的形式而忽视了艺术的内在含义,从而导致了对艺术现实价值的忽视和失衡。

对于美学的新定义和新理解也成为了美学论争的焦点。

一些学者提出了“社会美学”、“情境美学”等全新的美学理论,试图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去解读美和审美。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与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等密切相关的,只有在具体的实践和情境中,美的内涵才能被真正体现和理解。

这种观点颠覆了传统美学观念,同时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于美学的深刻思考和论争。

实践美学作为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实践美学着眼于把美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推动人们审美情感、审美行为和审美体验的提升。

实践美学不再是纯粹的学术观念和理论,而是与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实践与创新。

在新时期的美学发展中,实践美学成为了新的热点与关注焦点。

实践美学在艺术创作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上,艺术创作往往被看作是一种个体的创造行为,着重于作品本身的形式美和审美价值。

但在实践美学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开始将社会现实融入到创作中,强调作品与社会和时代的关联性,使艺术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有些艺术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探索,不仅展现了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还传递了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怀和呼吁,这种实践美学的应用不仅拓展了艺术的边界,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实践美学在文化产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实践美学提倡将审美理念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以提升文化产品的审美品质和文化价值。

许多文化产业企业开始注重文化产品的审美设计和文化内涵,这不仅拓展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也使得文化产品能够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和审美情感。

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究竟是什么——为李泽厚辩护

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究竟是什么——为李泽厚辩护

把 实践 美学 的逻 辑 起 点 误 断 为 “ 践 ” 实 ,后 实
而另 一方 面 能 使 实 践 美 学 的逻 辑 起 点 逐 渐 显 露 出
来 ,这 标 志着 李泽 厚 的美 学 思 考 在 逐 步 走 向 深入 , 也 流露 出其 完 善美 学思 想 的强 烈愿 望 。
践 美学对 实 践美 学 的攻 击 已产 生严 重偏 差 ,其超 越
20 0 9年 1 1月
西北师大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 fNo t we tNo ma Un v r i ( o ilS in e ) o r a o r h s r l i e st y S ca ce c s
N OV 0 .2 09
第 4 6卷 第 6期
循着 用进 废退 的原则 , “ 件 ”则 指 日益 丰 富充 实 软 的 “ 化 心 理结 构” 文 ,其 核 心 问 题 是 伦 理 学 ,从
活动独 特之 处就 是它 需要 走 完 从 “ 自然人 化 ” ( 内
在 与 外 在 ) 到 “ 自然 化 ” 的 漫 长 行 程 。在 《 卯 人 已
获取 ,从 “ 在 自然 人 化 ” 的 “ 件 ” 到 其 “ 外 硬 软 件” ,是 一 种物 质变 精 神 的过 程 。 “ 内在 自然 人 化 ”
的 “ 件 ” 是 指 人 的 身 体 器 官 的 改 造 、进 化 ,它 遵 硬
创造 性 阐发 ,他 在 《 学 四讲 》和 《 美 己卯 五说 》等 著作 中对 该问题 都 有所 涉及 。在 李泽 厚看来 ,审美

“ 自然 人化 ”是 指人 在 自然 身 上 留下 自己 的 痕
迹 ,而 这 里 的 自然 一 方 面 是 指 外 在 的 自然 界 , 另 一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美学论争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注重对美的定义、美学范畴、审美方式等方面的探讨,同时还关注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些都为实践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本文将从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时期美学论争新时期的美学论争注重的是更加实用化和现实化的思考方式,更加关注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其中,对美的定义是美学论争的一个焦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一、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这种观点认为,美不是主观的感受,而是一种客观存在,即美的本质是超越主观感受的客观属性,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与我们的认知无关。

三、美是一种文化属性。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文化属性,即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美学标准,而这些标准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此外,新时期的美学论争还涉及到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审美方式等问题。

其中,实践美学的发展就是与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密切相关的。

二、实践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是一种将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美学学派,它强调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将美学理论呈现为对实践生活的启示、指导和提升,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强调经验实践美学的发展强调通过实践来获得审美体验和美的认知,强调美学体验和美的认知的基础是感性经验和直觉。

人们通过感性经验和直觉来获取艺术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和真理。

二、强调参与式实践美学的发展强调审美体验需要参与,即要融入到艺术作品或生活中去,与之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和认知。

三、强调现实生活实践美学的发展强调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认为艺术作品具有现实而独特的价值,它们能够启示和指导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变现实生活。

四、强调价值导向实践美学的发展强调价值导向,即认为美不是唯一的价值,在实践中,人们需要关注的是美的终极价值——人的成长和幸福。

因此,实践美学的目标是通过美的实践来实现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美学的内涵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成为了当下美学领域的热点议题。

本文将从美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实践美学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深入探讨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新发展和新趋势。

一、美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它主要关注美的本质、形式、规律以及美的应用等方面。

美学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探讨美的本质和意义。

在中国,美学的发展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实践。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开始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

18世纪以来,美学逐渐演变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学科,并在19世纪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学的发展历程中,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美学主要关注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美的本质,强调对艺术作品的评判和解释。

而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变革,美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作品,而是开始关注更广泛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活动,包括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等。

这种转变标志着美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在不断扩展,开启了美学研究的新时期。

二、新时期的美学论争随着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扩展,新时期的美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传统美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概念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显得有些过时,无法完全适应当代审美观念和需求。

一些新兴的美学理论和观点也在不断涌现,对传统美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在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中,一些热点问题包括: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的定义和本质,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构成等。

在过去,艺术与生活被认为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域,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是由其自身的形式和内容决定的。

但是在当代社会中,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艺术不再只是局限于画廊和博物馆,而是开始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一、美学论争的新时期1.认知美学与情感美学的论争在新时期的美学理论中,认知美学与情感美学的争论成为了学界的热点之一。

认知美学强调美感的理性和认知性,认为美是一种认知过程,需要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等认知活动来感知和体验美。

而情感美学则主张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强调美感是人情感的产物,是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这两种观点在美学领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争论。

认知美学追求客观性和科学性,注重美的客观属性和规律性,而情感美学则注重主体性和情感性,关注美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

这两种观点的争论,既是对美学本质和特性的诠释,也是对美的认知和情感的关系的反思和探索,对于美学领域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的美学理论中还存在着技术美学与自然美学的论争。

技术美学主张美是技术的产物和表现,是由人类的科技创造和表现出来的。

技术美学关注人类科技活动和文明成就,强调技术创新和发展对美的影响和表现。

而自然美学则主张美是自然的产物和表现,是由自然界的万物和自然法则所体现出来的。

自然美学注重自然界的美和自然美的表现,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两种观点的争论,既是对美的来源和产生的深层次解释,也是对人类科技活动和自然界关系的思考和探索,对于美学的发展和完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是指美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过程,是美的创造和表现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实践性。

在新时期的美学理论中,实践美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成为美学研究和实践的新方向。

实践美学的发展不仅是美学领域的重要突破和拓展,也是美学理论和实践的新探索和实践。

实践美学的发展取得了诸多成果和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跨学科融合实践美学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美学的学科范畴和研究视野,实现了跨学科融合和综合研究。

实践美学不仅融合了美学、艺术学、文化学、哲学等人文学科,还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生态学、工程学等自然科学,形成了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的新格局。

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最新年文档

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最新年文档

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美学逻辑指的是美学的理论系统在内在的客观规律上必然产生的具有有效性、相容性、可靠性、完备性的推理思路或体系构想;它一般包括:逻辑起点,逻辑结构,逻辑构成,逻辑过程。

不同的美学理论体系,由于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在逻辑起点,逻辑结构,逻辑构成,逻辑过程等方面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大异其趣。

实践美学与新实践美学的逻辑是在“现代实践转向”的大方向上,吸取了“后现代实践转向”的一些合理因素而形成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艺术等等视为“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24,接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49这就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现代实践转向”。

它给世界美学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打破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美学的逻辑,给世界美学的发展开辟了实践的逻辑,同时还启开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当代理论的“后现代实践转向”,给“美学的逻辑”洞开了新天地。

实践转向及其实践分析之所以能够如此,这是因为“现代实践转向”与“后现代实践转向”所注重的是“实践进路”,而“实践进路宣扬一种独特的社会本体论:社会是围绕着共有的实践理解而被集中组织起来的一个具身化的、与物质交织在一起的实践领域”[2]4。

实践转向在美学研究中“转向实践”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由实践理论转向实践分析。

而强调“实践分析”,也就是要“少关注理论的范畴,多关注对特殊实践现象的分析”[2]序言1-3。

因此,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美学的逻辑,会给人以新的启发。

实践转向与实践分析并不是把实践作为一个一成不变的实体本体,而是把实践作为一个恒新恒异的创造,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永远不会终结的开放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一切现实对象的内在精神价值和思想意义都符号化了,并且现实地存在于时间空间之中。

因此,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真实化逻辑。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在新时期,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学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论和讨论,涉及到从艺术创作到审美体验的方方面面。

这些论争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政治和社会
背景下对美学问题的不同看法和理解,也为实践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方面,在现代美学的传统中,有一些看法被认为是需要被重新反思的。

例如,以往
的美学理论过于关注艺术的形式和结构,忽视了艺术作品所涉及的内容和社会背景。

在这
种情况下,一些学者开始将美学视为一种社会批判的工具,通过审美经验揭示和批判社会
的不公和问题。

这种批判美学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并在一些社会运动和反
对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也涉及到了艺术的跨界性和跨文化性问题。

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艺术作品也越来越不受传统的地域和文
化限制。

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思考美学的范畴和定位,以应对日益多元化和变化多端的
艺术现实。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美学论争反映了不同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美学思考和实践,同时也为实践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更加关注实践美
学和跨文化交流,以促进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创新和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一、美学论争1. 传统美学与后现代美学传统美学强调的是客观美和普遍美的存在,它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适性和统一性。

传统美学强调美的规范性,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客观的、普世的、永恒的,它在不同时空和不同文化中都能得到认可。

而后现代美学则对传统美学提出了质疑,它认为美是主观的,没有普适的标准,是相对的和多元的。

后现代美学主张对美的理解应当是开放的、包容的,并强调文化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否定一切普遍规范。

2. 西方美学与东方美学长期以来,西方美学主导着全球美学领域的研究和讨论,其对美学的理论建构和范式确立对世界各国的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东方美学,他们认为东方美学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美学思想对于完善全球美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东方美学强调的是内在美、含蓄美和意蕴美,注重审美的思辨性和内化性,与西方美学的外在美和表现美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3. 抽象美学与具体美学抽象美学强调的是艺术的独立性和自足性,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超越现实,追求超验的境界。

抽象美学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和精神性,强调审美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而具体美学则更加关注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认为艺术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体现现实生活的情感和思想,强调艺术与现实的亲和性和关联性。

二、实践美学的发展1. 艺术教育实践美学艺术教育实践美学是指将美学理论与艺术教育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的教学与艺术创作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新时期,艺术教育实践美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人们开始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实践美学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还推动了学校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公共艺术实践美学是指将美学理论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实践活动相结合,旨在提高公共环境的美学品质,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1. 引言1.1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概述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美学领域也在经历着新的变革与挑战。

新时期的美学论争不仅反映了美学思想的多样性和碰撞,也促进了实践美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实践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关注美的本质与功能,更关注美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与转化。

在当代社会中,实践美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引领着人们对美的认知和体验方式的变革。

美学教育也在逐渐受到重视,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美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促进美学在社会中的传播与应用。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更是为美学观念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挑战。

在这样一个新时期,美学论争与实践美学的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为美学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机遇。

正是从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视角出发,为我们探讨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美学传统与现代美学之间的碰撞美学传统与现代美学之间的碰撞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争议的话题。

传统美学主要强调对经典艺术作品的研究和赏析,将美学定位为一种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而现代美学则更加关注对当代艺术现象的探讨和理解,强调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和互动性。

在传统美学中,美被理解为一种固定的、普遍适用的理念,而现代美学更多的是将美视为一种相对的、主观的体验。

传统美学注重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继承,而现代美学则更加注重对当代文化和社会现象的解读和思考。

这种碰撞导致了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学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美学传统与现代美学之间的碰撞也带来了许多启发和启示。

传统美学中的经典理论和方法可以为现代美学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同时现代美学的新理念和思想也可以促使传统美学进行反思和重构。

通过对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可以促进美学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和创新,为实践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美学导论实践的过程500字

美学导论实践的过程500字

美学导论实践的过程500字
美学导论是研究美学概念和美感经验的一门课程,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了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美学哲学的思考以及艺术创作的方法等。

而实践则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在美学导论实践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

一、参观美术馆和艺术展览
美术馆和艺术展览是展示艺术作品的场所。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参观艺术展览来亲身感受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通过欣赏展览中的画作、雕塑、影像、装置以及现场表演等形式的艺术表达,加深对艺术审美经验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体验到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艺术魅力。

二、参与艺术创作
在实践中,我们也会参加一些艺术创作活动,比如绘画、摄影、书法、陶艺等。

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技巧。

同时也能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解读。

三、观赏电影和演出
电影和演出也是一种形式的艺术表达,通过观看电影和演出,我们可以感受到电影和演出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了解影视剧和演出表演的技巧和艺术魅力。

通过以上实践过程,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艺术的本质和意义,以及美学理论的重要性。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加深了我们的课堂知识,还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让我们更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逻辑的演进与实践美学的崛起(一)【内容提要】从美学本体来看,当代美学的逻辑演进是沿着自然本体论(客观物质说)→意识本体论(主观意识说)→历史(实践)本体论(客观社会说)这一历史顺序发展的。

实践美学的崛起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前此美学学派的扬弃。

【关键词】客观说/主观说/主客观统一说/客观社会说/实践/自然人化一在对实践美学作追根溯源的学术史探讨时,不能不回到那次影响深远的美学大讨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成为实践美学崛起的缘起,而实践美学的崛起除了借助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外,更主要的是凭自身的发展逻辑奠定了其主流地位。

美学大讨论的缘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49年以前。

朱光潜分别于1932年和1936年出版了《谈美》、《文艺心理学》等著作,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蔡仪于1947年出版《新美学》,试图建立唯物主义美学体系,其中对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体系作了批评。

1953年《文艺报》发表了吕荧的《美学问题》一文,批评蔡仪的《新美学》,指出其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天然联系,接着蔡仪提出了反批评,认为吕荧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随后,《文艺报》、《哲学研究》、《人民日报》等有组织地刊发批判朱光潜解放前美学思想的文章,黄药眠、贺麟、曹景元、王子野等人从哲学根源、政治影响等方面对朱光潜作了学术和政治的批判。

面对大规模有组织的批判,朱光潜写了《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刊发于《文艺报》,对自己解放前的美学思想作了系统的自我否定。

李泽厚在《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上发表《论美感、美和艺术》一文,在批判朱光潜的同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建立新的美学体系。

这时在阵营分明的批判中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黄药眠判定朱光潜为“食利者的代表”,其美学是“食利者的美学”。

蔡仪接着在1956年12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评“论食利者的美学”》,指责黄本人的观点与朱一样,是唯心主义的。

蔡仪的这一掉转方向,使对朱光潜的一致的批判转入美学论争。

为回应蔡仪的批评,朱光潜撰写了《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辨证的》刊于1956年12月25日的《人民日报》,批评了蔡仪的观点,提出了自己学习马列之后的新的主客观统一论的美学。

1957年1月9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李泽厚的《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一文,批评了蔡和朱,进一步论证了的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问题。

《人民日报》在一个月时间内发表的三篇相互驳难的论文奠定了这次美学讨论的基调,此后的美学观点的论争和发展基本围绕着这三种观点展开。

蔡仪对本阵营的反戈一击在客观上改变了对朱光潜单向的政治批判的调子,在一定程度上把美学批判转到学理和学术批评层面上来。

随后,美学讨论在各种刊物上展开,《新建设》、《红旗》、《学术月刊》、《人民日报》等纷纷发表美学文章,蒋孔阳、周来祥,马奇,敏泽、高尔泰、宗白华等人纷纷发表自己对美学问题的看法。

讨论围绕着美的主客观性和自然美问题以及艺术的一般原理等,各派意见纷然交锋,或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或批驳对方,或维护与发展一种观点。

实践美学即发源于美学批判到美学讨论的转变中。

二从美学本身的逻辑来看,实践美学的提出正是建立在对前几种观点批评的基础之上。

从几种观点出现的时序看,蔡仪的客观论在解放前的《新美学》中已提出,吕荧的主观论在1953年批评蔡的文章中提出,朱光潜在解放后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了新的主客观统一论,李泽厚援引《巴黎手稿》对朱和蔡作了批评,提出了实践论美学的客观社会说。

从逻辑上看,这几种美学观点的哲学基础是自然本体论(客观物质说)——意识本体论(主观意识说)——历史(实践)本体论(客观社会说),恰好与西方哲学从古典到近现代(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早期马克思)的历史发展一致。

从逻辑行程看,前几种美学观历史地构成了实践美学的逻辑前提。

蔡仪的美学思想集中在解放前出版的《新美学》一书里。

在讨论中,蔡没有正面阐述自己的美学思想,主要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批评朱和李等人。

对于美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蔡仪的回答是:“我们认为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于是美不能如过去许多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主观的东西,而是客观的东西,便很显然可以明白了。

”1](p68)又说:“总之美的事物就是典型的事物,就是种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显现者,在典型的事物之中更显著地表现着客观现实的本质、真理,因此我们说美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真理的一种形态,对原理原则那样抽象的东西来说,它是具体的。

”2](p55~56)蔡仪强调美与真的一致,这个真不是艺术之真,而是现实之真,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必然规律和本质。

显然,这种符合论的真理观抹杀了艺术本身的特质和情感的逻辑,美不过是这种抽象真理的形象显现。

在蔡仪那里,美只是人的认识的对象,是与人的实践生活,与人的主体无关的东西。

美是预成的,先天的,等着人们去认识,所以蔡仪的学说只关认识论,不关实践论,其本体论是自然物质本体论,这就使他无法解释美产生的哲学根源,只能说美是亘古就有的万古如斯的实体。

美的形象是个别中显现着一般,即典型性,典型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其中一般是主导,对其认识依靠的是人的理性,因此感性和理性统一中理性为主导,这就导致了蔡仪否定审美之中的情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斥责朱光潜等注重情感性的人为非理性的主情主义。

典型说的哲学根源是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这种哲学以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根本,认为哲学的要义是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现象与本质相对,本质是现象背后的看不见摸不着而又规范着现象的东西,只有靠逻辑理性才能把握它,本质是最高的真,这种哲学观导致了蔡仪的审美认识论的理性主义。

由于脱离社会生活来统一自然美和社会美,蔡的典型说显得勉为其难,不得不在典型的规定之后加上诸多补充说明。

哲学的规定应该是抽象的,最有一般性和概括性的,这就足以说明蔡的美的规定没有达到一般抽象的层次。

蔡仪直接搬用经典作家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以及反映论原则解释审美,认为美感是对美的反映。

把审美当作认识和反映,美学即是认识论,事实上是取消了美学本身。

蔡仪的静观唯物主义遵循主客二分思维模式,把美这个人文科学的对象等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象自然科学那样做客观的分析,这是十七、十八世纪旧唯物主义受自然科学理性认知方式影响的结果。

在蔡仪那里,美学确实为自然科学之一,他说:“因为很显然,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自然科学有关的认识能力,都只是社会的人才有的,也是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却不能说自然事物的本质规律,自然科学的对象,也只能是社会的而不是自然的。

”3](p45)它把对美的认识与自然科学中对物质对象的认识等同,把人对花的美和对花的红的认识等同,美也像事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一样,是超社会超时代的,历万古而不变的客观存在。

蔡仪不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从旧唯物主义出发盲目地否定实践观对美学的意义。

蔡仪把李泽厚的自然人化命题直接推演于审美现象,使之滑稽化而否定它,不理解自然人化只是一个哲学前提和基础,不能直接解释具体的审美现象。

透过历史的沉积,现在来看,蔡试图用唯物主义来解决美学问题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蔡的美学观的哲学基础是自然物质本体论和反映论。

是近代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美是客观存在的典型,美感是对美的反映的学说根本就还没有进入美学本身的问题域,只能作为中国当代美学史上历史地被扬弃的一个环节。

从美学问题本身来说,吕荧的主观论是对蔡仪客观论的否定。

吕荧的主要观点集中表现在《美学问题》、《美是什么》等文章中。

他认为“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

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于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

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美是人的一种观念,而任何精神生活的观念,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观念。

……美的观念也是如此”。

3](p5)又说:“美是人的社会意识。

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现象。

……自从美学提出以来,深思的唯物论者从来没有把关当做离开人的客观存在看待。

”3](p272)吕的批评对象是蔡,指出蔡的见物不见人的唯物主义离客观唯心主义并不远,他对自己的美学观较少正面阐述,只说美是一种观念,但缺乏哲学论证,没有给这种美学观一个思辨的哲学基础。

吕荧的这种旧唯心主义色彩浓厚的直观观点自然难以驳倒蔡仪,因为就经验的朴素的直观观点来说,美的客观说比主观论更为有力。

吕见美是客观的典型不能自圆其说,就说美是主观的,又把这种直观主义信念比附马克思的学说,导致其论证的逻辑混乱。

吕荧把美、美的观念、美学混为一谈,把观念来源的客观性当作观念本身的客观性,许多论证缺乏形式逻辑,这是其理论没有说服力的原因。

另一个坚持主观论的人物高尔泰也是激情多于逻辑。

高尔泰说:“美与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要想超越美感去研究美,事实上完全不可能。

”3](p285)这在客观主义认识论模式成为主流的时代氛围里,是一个有学术勇气的论断。

他接着说:“我们说‘牵牛花是美的’,这是人的意识在发表意见,是感觉在表示自己,而不是对牵牛花的说明。

3](p286)这种分析很接近分析哲学对术语概念的厘定,说出了关于美的一个真相,是天才的闪光。

高尔泰说:“大自然给予虾蟆的,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缺少什么,但是虾蟆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所谓‘美’,原因只有一个:人觉得它是不美的。

……‘美’是人对事物自发的评价。

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主观,就没有美。

”3](p287)与吕荧一样,高立于日常经验直观,缺乏哲学的分析,但其天才的灵感使他在那个时代说出了关于美的真正合理的见解,比如,“事实上,艺术在创造着美,这美不是在艺术家的劳动过程中,而是在读者受到感动的时候产生出来的”。

3](p292)这就与接受美学的观点相同了。

“假如艺术不是把艺术家灵魂深处的东西带到外界来的桥梁,那么它又是什么呢”?3](p414)虽然与前面的观点不一致,但与朱光潜一样,重视作家的主体性,与当时的反映论美学相对立。

事实上,美就在美感中,美就是美感。

客观主义认为不论人喜欢与否,《红楼梦》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个存在着的美在哪里呢?存在于人物形象林黛玉贾宝玉身上吗?存在于故事情节和节奏安排上吗?都不是,它的美只存在于某个人的美感中,这样说来,美等于美感就不是一个错误的命题了。

高尔泰的缺点是没有展开论证,一种理论观点没有哲学的提升就只是自然经验形态的东西,只是一种流行的意见。

主观论美学很快就被斥为主观唯心主义而遭到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