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教案

名称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分泌腺
作用器官
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
肝脏
生理作用
①促进糖原的合成
②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
③促进血糖转变为脂肪
④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①促使肝糖原分解
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作用方向及结果
①增加血糖去路
②减少血糖来源
增加血糖来源
血糖
血糖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实验假设:
这种实验现象不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实验过程:
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制成提取液注入狗静脉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结论:稀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液分泌。
C、雄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D、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 )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所作用的器官分别是
A、性腺、甲状腺、肾上腺 B、垂体、甲状腺、肾上腺
C、垂体、垂体、垂体 D、垂体、垂体、肾上腺
( )5.当人体长时间大量运动后,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会大量消耗,此时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含量多少的调节和控制。
2.看图回答问题:
3.现有相同容积的玻璃缸几只,利用自然的清水、同龄且发育状态相同的小蝌蚪60只、饲喂蝌蚪的饲料、未经处理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并把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放在50℃的温水中处理10 min。根据这些现有的条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经过处理以后,是否还有生物活性。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_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及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开篇节,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
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因此,本节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既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二、设计思路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
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三、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与处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
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2、学情分析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 ,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 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 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 ,并作记录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 ,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 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 ,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6、充分冲洗烧杯, 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四、实验结论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
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误区警示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直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的理解,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质,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生长素发现、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首先,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前些天我们社区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
生:是什么?师:据家属说是有一盆盆栽自己掉下了楼,没有任何人触碰。
大家想,植物好好的为什么会直接掉下楼去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还比较难回答,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点提示——植物生长素。
至于什么是生长素,怎么发现的生长素,便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推进新课师:观察下列现象,说明问题。
课件展示:①放在窗台上的花盆中的植物,朝向光照的地方生长;②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③玉米胚芽鞘会弯向单侧光方向生长;④向日葵、玉米胚芽鞘受到均匀光照时的生长状况。
师:看了这些资料,大家对“跳楼事件”肯定会有一定的看法了,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从这几个资料中,大家可以找到什么共同点?生:植物体会弯向光源方向生长。
师:那么,为什么植物会向光生长呢?谁给的刺激呢?生:光照。
师:方向怎样?生:单侧光照下,才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免费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免费
教学目标:
1. 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掌握光合作用的方程式;
3. 理解光合作用在植物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和方程式;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相关实验视频和图片资料;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获取能量的,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讲解光合作用(15分钟)
1. 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讲解光合作用的方程式: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
3. 解释光合作用中光能的转化过程和物质的产生。
三、探究光合作用的重要性(15分钟)
1. 分组讨论:光合作用在植物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复习光合作用的定义和方程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激发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实验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实验必修三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氧气释放情况,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 鲜活水稻叶片、测量气体体积的容器、水、光源、滤纸、碱性溶液
实验步骤:
1. 将水稻叶片浸泡在水中,待其充分吸水后取出,剪成适当大小的块状。
2. 准备两个测量气体体积的容器,其中一个放入水稻叶片碎片,另一个作为空白对照组。
3. 在两个容器中各添加一定量的碱性溶液。
4. 将两个容器放置在光源下,让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
5. 观察并记录每隔一定时间内两个容器中气泡的数量,以及气泡的大小和颜色。
6. 实验结束后,通过比较两个容器中气泡的数量和质量,来判断不同光照条件对光合作用
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需小心谨慎,避免碱性溶液溅出造成伤害。
2. 切勿直接盯着光源,以免损伤视力。
3. 每次测量气泡数量时,需确保记录准确,以便后续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
1. 在强光下,氧气释放速度较快,气泡数量较多,气泡颜色较深。
2. 在弱光下,氧气释放速度较慢,气泡数量较少,气泡颜色较浅。
3. 光照条件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越强,光合作用的速率越快。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同时培养观察、记
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参与实验,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
3. 理解细胞生长的重要性及调控机制。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
2. 细胞生长的过程和调控机制。
3. 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的意义。
2. 理论讲解:介绍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特点及重要性。
3. 实验探究:进行模拟细胞分裂及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变化和生长。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5. 概念澄清:师生互动,澄清学生对细胞分裂与生长的理解和认识。
6. 总结提高: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高对细胞的认识和理解。
四、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2. 讨论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并写下个人见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4: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步骤〖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
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板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
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
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让学生分别回答。
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篇1: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2、实验步骤及现象3、讨论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4、实验结论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以下。
(结合教材P80图讲解)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案(全)_最新修正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所以教案汇总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师: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
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模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模版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理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器的作用;3. 能够描述细胞的代谢活动和物质运输过程;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细胞器的作用;3. 细胞的代谢活动和物质运输过程。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必修三》课本;2. 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细胞片、染色液等;3. 教具:教学PPT、视频资料等;4. 实验设计: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实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细胞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2.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
二、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讲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 通过教具和实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的组成和作用。
三、实验观察细胞的结构(20分钟)1. 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细胞在显微镜下的结构;2. 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的形态、细胞器和功能等。
四、讨论细胞的代谢活动和物质运输过程(15分钟)1. 讲解细胞的代谢活动包括新陈代谢、生物合成、分解等;2. 探讨细胞如何进行物质的运输和转运。
五、总结复习(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2.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加深对细胞的认识。
教学反思:1. 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实验和思考能力;3. 下节课可以继续延伸学生对细胞的认识,引导他们探索更深入的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第4节免疫调节 (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第一课时: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细胞的分裂过程2. 理解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观察幻灯片展示细胞的分裂过程,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讲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二课时:基因的分离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掌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2. 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准确把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引发学生思考2. 讲解:讲解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演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分离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分离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三课时: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掌握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了解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掌握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理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掌握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讲解:讲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范本的示例,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神经反射的可能性之后,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其他可能的调节机制。
在20世纪初期,一些研究表明,体液调节可能是促胰液素分泌的重要机制。
这一假说认为,促胰液素是由小肠和胃壁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胰腺,促进胰液的分泌。
五)实验验证如何证明促胰液素是通过体液调节的?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其中一个实验是将小肠和胃壁细胞制成滤液,注射到健康狗的体内,观察胰液分泌的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后胰液分泌明显增加,证明了促胰液素是通过体液调节的。
六)意义促胰液素的发现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还可以为胰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同时,促胰液素的发现也展示了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科学发现的重要作用。
黏膜受到神经刺激而产生的反射作用,而非化学反射作用。
斯他林和___的实验方案是为了验证这个新现象,即化学反射。
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步骤,包括将生长发育相近的小狗分为甲、乙两组,然后剪下各自的一段小肠并刮下黏膜,将甲组狗刮下的小肠黏膜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和砂子,充分研磨过滤制成提取液,将乙组狗刮下的小肠黏膜加入适量稀盐酸和砂子,充分研磨过滤制成提取液,并将适量提取液通过静脉注射分别回注到相应狗的血液中。
他们预测实验结果是,如果乙组狗胰液分泌量明显多于甲组狗,说明小肠黏膜在盐酸刺激下,的确产生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
否则则不能说明这一点。
实验结果证实了他们的设想,促胰液素被发现,这是生理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
___和___的实验方案挑战了当时流行的“神经论”思想,他们深信切除神经是完全的,于是大胆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这可能是一个新现象——“化学反射”。
这个新现象被证实后,促胰液素的发现成为生理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
___默受到“神经论”思想的束缚,想方设法把实验结果向“神经论”靠拢,坚持认为是因为小肠黏膜受到神经刺激而产生的反射作用,而非化学反射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促胰液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阐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3、通过讨论领悟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XXX态度和科学精神促进科学发现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二)难点:1、胃、小肠、胰腺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各自的消化作用2、推测促胰液素的分泌机制3、尝试设计证明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调节的实验方案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现象教师活动1850年,法国实验生理学家XXX(ClaudeXXX)发现酸性食糜进入小肠会引起胰液分泌。
但当时XXX的发现似乎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
直到1894年才被俄国巴甫洛夫实验室的生理学家道林斯基(Dolinski)重新发现。
促使胰腺分泌胰液的信息是通过什么途径送达到胰腺的?二)19天下学术界的观点:神经调节假说一)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体系调治的。
在“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治的?”这一问题上,人们认为,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如果胰液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尝试写出这个反射弧的完整反射路径。
当时XXX学派也特别“神经论”思想。
他们认为,盐酸引起胰腺分泌是一个神经反射。
1896年,XXX夫的另一个学生帕皮尔斯基(Popielski)发现,切除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和控制该反射所有可能的神经中枢,盐酸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并思考1溶液仍能引起胰液分泌。
因而XXX基于1901年提出假设,认为这是一个“局部短反射”。
三)演绎、推理,实验验1901-1902年,法国学者XXX(Wertherimer)也独自进行了同样的机制分析: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证推翻假说一①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引起胰腺分泌胰液;②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再向小肠中注入稀盐酸,胰腺仍然能够分泌胰液。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必修三稳定与环境教学案

(生物科技行业)高中生物必修三牢固与环境教教课设计高中生物必修③《稳态与环境》教教课设计江苏省阜宁中学伏书俊[ 课题 ]第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3课时实验生物体保持pH牢固的体系[ 本节聚焦 ]1 、生物体为什么能使pH 牢固在必然范围内?2 、依照实验结果,说明不同样实验资料pH 变化有什么特点?[ 自主学习 ]1、实验原理① 会产生好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② 食品中有时会含有一些③ 或④物质,这些⑤ 或⑥ 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⑦ 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由于血液中⑧的调治作用,机体能使 pH 牢固在○9。
2、目的要求经过比较1○0、1○1(如 Na 2 HPO 4、KH 2 PO4等的溶液,在加入1○2或○时,能使○ 的变化减弱)和生物质料在加入○ 后○ 的变1 3 1 4 1 516化,推测17○。
3、资料用具1○8 防范手套,50mL1○9 1万用pH 试纸,镊子1 把,自来水匀浆、23○、用水5:1稀释的个, 50mL20○ 1 个,0.1mol/LnaOH(22○24○、黄瓜匀浆),pH=721○,pH计或),生物质料(肝的2○5。
4 、方法步骤①将 25mL②用 pH 26○倒入计或 pH50mL烧杯中。
试纸测试2○7,并做记录。
③一次加一滴○ ,尔后轻轻摇动。
加入 5 滴后再测○ 。
重复这2 829一步骤直到加入了○为止。
将 pH 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3 0加入 0.1mol/LHCl加入 0.1mol/LNaOH加入不同样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样数量液滴后的pH051015202530051015202530自来水缓冲液生物质料 1生物质料 2④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 。
测定并记录初步的○ 。
再3 132如步骤 3,一滴一滴地加入○,测定并记录 pH 。
3 3⑤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 ,重复步骤 1 至 4 ,记录结果。
3 4⑥充分冲洗烧杯,选两种生物质料分别代替○,重复步骤1至4,3 5记录结果。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教案讲义:实验突破-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一、DNA片段的扩增1.实验原理2.实验步骤二、PCR扩增产物的电泳鉴定1.实验原理2.实验步骤三、操作提示1.为避免外源DNA等因素的污染,PCR实验中使用的微量离心管、枪头和蒸馏水等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在向微量离心管中添加反应组分时,每吸取一种试剂后,移液器上的枪头都必须更换。
2.缓冲液和酶应分装成小份,并在-20℃储存。
使用前,将所需试剂从冰箱拿出,放在冰块上缓慢融化。
四、关键点拨1.PCR扩增目的基因时,复性温度的设定是成败的关键。
复性温度过高会破坏引物与模板的碱基配对,复性温度过低又会造成引物不能与DNA模板链的特定部位结合。
复性温度的设定与引物长度、碱基组成有关,假设引物的长度相同,在G、C含量高时,设定的复性温度要高一些。
因为DNA分子中G—C之间有三个氢键,A—T之间有两个氢键。
2.未出现扩增条带的主要原因(1)Taq DNA聚合酶失活。
(2)引物出现质量问题。
(3)Mg2+浓度过低。
(4)变性时的温度低,变性时间短。
3.出现非特异性扩增条带的主要原因(1)模板DNA出现污染。
(2)引物特异性不强或形成引物二聚体。
(3)Mg2+浓度过高。
(4)复性时的温度过低等。
例1(2023·云南昆明高二月考)关于“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PCR仪实质上就是一台能自动调控温度的仪器,但在使用时需根据扩增的DNA片段以及引物的情况人工设定合适的温度B.PCR反应体系中需加入耐高温的DNA聚合酶,该酶主要在复性过程中起作用C.为避免外源DNA等因素的污染,PCR实验中使用的微量离心管、枪头、蒸馏水和移液器等在使用前都必须进行高压灭菌处理D.电泳时,电泳缓冲液不能没过凝胶,以免凝胶加样孔中的电泳样液流出答案A解析PCR反应体系中需加入耐高温的DNA聚合酶,该酶主要在延伸过程中起作用,B错误;为避免外源DNA等因素的污染,PCR实验中使用的微量离心管、枪头、蒸馏水等在使用前都必须进行高压灭菌处理,移液器不需要高压灭菌,C错误;电泳时,电泳缓冲液以没过凝胶1mm为宜,D错误。
高三生物实践活动教案

高三生物实践活动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三生物实践活动教案高三生物实践活动教案(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要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5篇

关于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5篇关于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往往更喜欢于找免费的教案资源网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必修二以遗传为主线,按章节来划分为七章,分别是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理论。
而实际上,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模块应当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六部分内容,可以看出来,本模块作者设计时所考虑的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是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还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具体的内容标准等。
必修三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
传统的生物学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框架来整理和概括生物科学事实,这样虽然容易被理解,但是科学事实本身和若干科学事实的简单堆砌毕竟还不等于科学。
因此新教材调整了编写思路,依据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思想,其核心是追求课程内容结构化,而生物学科的内容包括由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组成的理论体系,及其隐含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因此,生物课程的内容既可以根据知识理论体系建构,也可以根据学科思想和方法建构,两者各有其合理性。
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各个模块都兼顾了知识理论体系和科学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由于现在浙江省采用的是新高考,学校也没有统一的参加选考时间,因此导致其中有一部分的学生已经在上半年的四月份已经进行了一次选考,但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要在这个学期的十月份参加第一次选考,因此在同一班级里却存在不同的需求,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只好以整体复习为主,其中穿插综合复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2)建立知识框架体系,能够宏观地、全面系统地分析题目;(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并回答有关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四、实验结论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
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误区警示]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
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
【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1、就实验加入HCl 或NaOH后的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2、分析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
3、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二、探究创新1、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探讨,你认为生物体内环境中其它环境(如血糖、温度、H2O、无机盐等)是否也可以维持稳态?2、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失调?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调?实验二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原理】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组织细胞的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并促进,从而使。
生物体中依靠这种作用的激素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
【目的要求】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充分掌握和理解在不同情况下,两种激素应如何起作用共同控制血糖的平衡。
增强学生交流和判断思考能力。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15张“糖卡”正面写上“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元”,2张胰岛素卡2张胰高血糖素。
二、方法步骤1、模拟吃饭后的反应甲将2张“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浓度,此时由拿出张卡使甲的2张“糖卡”由背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2、模拟运动时的反应甲从桌子上拿走了1张正面朝下的“糖卡”,使血糖浓度,此时由________拿出张卡,使的1张“糖卡”由面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三、实验结论当生物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能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能血糖浓度。
因此,生物体中血糖浓度能。
四、实验评价与其他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相互借鉴,并就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误区警示】1、应选用不同颜色的纸做“糖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
2、卡上字应醒目,方便活动操作。
3、各组应对此活动进行交流。
【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是怎样反应的?反应的结果怎样?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呢?二、探究创新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实验三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目的要求】1、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学会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3、理解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
4、通过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二.作出假设:浓度的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
三.设计实验:选择生长素类似物——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制作插条——分组处理插条——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插条处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月季、杨、加拿大杨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或小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条。
蒸馏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试剂瓶、烧杯、玻璃棒、矿泉水瓶。
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选其中的一种;所用药品包装说明上所列举的其他材料。
二.方法步骤: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配成浓度为的溶液,分别放入矿泉水瓶中,深约。
再取一矿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为,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制作插条: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面,下端要削成面,这样在扦插后可;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
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组(每组不少于3个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浓度为溶液的矿泉水瓶中,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进行实验:设置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经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及清水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
三.观察现象:定期观察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状况,并记录结果。
(浓度:mg/ml;时间:天)四.实验结论:经过天观察,用浓度为处理过的插条生根最早,生根数最多,所以对于植物来说,促进插条生根的这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是。
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你做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误区警示】在本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的功能与其促进根生长的功能是一回事吗?在本实验中,若在适宜浓度范围内不能生出不定根,请分析可能的原因?【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你们小组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了吗?预实验的作用有哪些?你们小组认为在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二.探究创新:就此次探究活动,你们小组还能作进一步的探究吗?你有没有一些改进此探究活动的措施?实验四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目标】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
【实验原理】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一下几种: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地段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
先将调查地段按纵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样方之间的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
长条形的总体为1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
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五点取样法:当调查地段为方形时,可以按梅花形取五个样方:先做该地段的两条对角线,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在每条对角线上距边角1/4对角线长处,各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共五个样方。
样方面积一般为1m²,如果该种群的密度较小,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材料用具】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鉴【实验准备】调查前教师先进行实地考察,找出比较典型的地块。
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识别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这样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比较。
像一年蓬这类单株生长特征明显的双子叶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调查对象。
教师事先对该地块进行种群密度取样调查,并可采集好有关植物并制作成标本,使学生掌握好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
如果遇上样方边界的压线个体,按左上原则处理,压线个体出于线的左侧或上方,则计入样方内。
【方法步骤】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
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分,有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学生对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
计数(附种群调查记录表)计算种群密度。
【结果分析】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该种群算术平均数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该算术平均值即为调查区域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应结合调查区域相关情况对该估计值做出生物学解释。
【注意事项】选取地势开阔、平坦、植被茂盛的地点作为调查地点,如校园草地、公园、田埂等都是比较理想的地点。
注意避免有深水、陡坡、毒虫等有安全隐患的地点;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
调查地段应大小适中,面积过大则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地段形状可以是规则或者不规则,地段边界按植被分布或地理边界划定;选取样方的个数根据地段总面积而定,地段较大的,样方数可相对多些;实验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目的要求】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3、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二、猜想假设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
三、设计实验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
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